首页> 中国专利> 光纤连接器组件的定位装置、光纤连接器组件和纤维终端单元

光纤连接器组件的定位装置、光纤连接器组件和纤维终端单元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定位装置、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和包括该定位装置的纤维终端单元,通过该定位装置,可吸收制造公差以提供具有高信号传输率的改善的光学互连。定位装置(1)包括用于接纳插座组件或插头组件(2)中的一者的接纳装置(5)和支承所述接纳装置(5)的静止支承件(6),其中,接纳装置(5)可至少沿用于光学地互连光学纤维的连接方向以外的一个方向相对于静止支承件(6)以一定程度移位,从而允许可接纳的插座或插头组件(2)沿横向于该连接方向的方向对准。在一个实施例中,弹簧加载元件(8)弹性地促动所述接纳装置(5)远离支承件(6)。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484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泰科电子瑞侃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39748.2

  • 申请日2010-09-02

  • 分类号G02B6/38;G02B6/44;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朱铁宏

  • 地址 比利时凯瑟罗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51: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1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2B6/38 授权公告日:20150527 终止日期:20190902 申请日:20100902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5-27

    授权

    授权

  • 2012-10-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2B6/38 申请日:201009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8-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在宽带网络体系结构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用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定位装置、纤维连接器组件以及纤维终端单元,在其中光学纤维至少替代通常用于最后一里远程通信的金属回路(loop)的零件。

背景技术

在最后一里远程通信中,供应商方与客户方之间需要诸如纤维终端单元(FTU)之类的接口来转换从供应商方接收的光信号并且通过将所述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而将其传输到客户方,并且反之亦然。所述接口通常包括接纳光学纤维的面板或母板,以提供第一光学纤维连接部和固定在所述面板或母板上的电路板并且提供第二光学纤维连接部,该第二光学纤维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光学纤维连接部上用于光学地互连分别接纳在所述连接部中的光学纤维元件。光信号从面板或母板传输到电路板并且通过例如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收发器转换成电信号。所述光学纤维连接部通常分别包括保持插座套圈(ferrule)的插座组件和保持插头套圈的插头组件。所述光学纤维连接部借助于保持所述光学纤维连接部的静止定位装置而在板上预先对准,使得在将一个板固定在另一个板上之后,插座套圈自动地接纳插头套圈以分别光学地互连由所述套圈包围的光学纤维元件。重要的是,接纳套圈的光学纤维连接部的对准尽可能精确并且所连接的光学纤维元件的相对的端表面之间的间隙得以避免和保持恒定,以即使在光学互连之后也确保高的信号传输率。这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安装在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中的弹簧来解决,该弹簧用于吸收相对的套圈末端的轴向位置上的小的错位并且抵靠处于互连状态的套圈维持一致的压力。

另一困难出现在板与板的连接,特别是当由互相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定位装置所保持的至少两个光学纤维连接器同时互连时。由于至少面板/母板(其通常通过包含相应的制造公差的注入模制而形成)的制造工艺,将光学纤维连接器部保持在母板上的相邻的定位装置之间的间隔会与保持设置有电路板的相应其它光学纤维连接器部的对应相对的定位装置的间距不同。所述错位将随着光学纤维连接器(也即设置成用于接口的定位装置)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因此,板与板的光学连接常常只能以特定的难度实现。

另一问题出现在通常通过板与板连接来执行的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的连接。虽然所述插头组件和所述插座组件包括用于固定光学纤维元件的光学互连的对应闩锁装置,但不能确保在板连接之后,所述闩锁装置也彼此接合并且实现光学纤维元件的可靠的光学互连。由于板和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因其制造工艺和组装工艺所导致的公差也沿板和组件的连接轴线存在,故尽管板已彼此固定,但插座组件和插头组件的对应闩锁装置也可能并未处于闩锁接合位置。由相应套圈接纳的光学纤维元件的相对的端表面的邻接得以防止,这导致信号传输损失和信号传输率降低。

EP 0 650 602 B1公开了一种处理轴向错位问题、特别是处理由设置在插座组件和插头组件中的弹簧所导致的问题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所述常规技术提出了一种包括插座组件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该插座组件设置有呈在插头组件的凸轮部件之间滑动的致动肋条形式的推力分离装置。由此,能够避免如上所述的具有弹簧的插座组件和插头组件的公知构造所包含的板上的负载。因此,板可在不具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向彼此移动,由此允许板之间的轴向间距的公差。然而,前述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也具有如前文所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常规技术的问题。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处理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和板的公差问题以提供具有高信号传输率的改善的光学互连,以及提供一种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和一种包括此种定位装置的纤维终端单元。

前述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用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定位装置来解决。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用于接纳插座组件或插头组件中的一者的接纳装置,其中,插座组件接纳插座套圈,而插头组件接纳插头套圈。在本发明的含义中,插头组件在一般基础上与能够接纳信号传输元件例如由套圈支承以提供公接触部的光学纤维元件的一个或更多装置相对应,其中,光学纤维元件接纳在光学线缆的护套内并且设置成用于传输光信号。插座组件是指适合接纳又一信号传输元件例如由又一套圈支承以提供母接触部的又一光学纤维元件的任何装置,其中,母接触部可连接到由接纳在插头组件中的插头套圈所支承的光学纤维元件的公接触部上。在插头组件的接触侧和插座组件的接触侧上,通常但非必要地是将护套移除以暴露光学纤维元件并且套圈支承所述暴露的光学纤维元件。套圈通常是指这样一种装置,该装置适合使信号传输元件对准、优选分别在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中央部分中对准,以允许信号传输元件的信号连接,也即由所述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接纳的光学纤维元件之间的光学互连。在一般基础上,本发明含义中的套圈是指适合使信号传输元件例如光学纤维元件的自由端可操纵以用于信号连接(也即光学连接)的任何装置。插座组件不一定由单件形成。插座组件可包括至少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可由又一插头组件形成,并且其中第二部分可提供用于接纳两个插头组件以允许接纳在插头组件中的光学纤维元件之间的光学互连的转接器。换言之,可由一个或更多个部分形成的转接器可具有沿相对的方向定向的两个可进入侧,其中转接器的一侧提供用于从所述一侧接纳插头组件的母连接器部,并且其中另一侧提供用于从所述另一侧接纳又一插头组件的又一母连接器部,藉此在插头组件与转接器已组装的状态下获得接纳在插头组件中的光学纤维元件的光学互连。定位装置还包括支承所述接纳装置的静止支承件,其中所述接纳装置可至少沿一个方向相对于静止支承件以一定程度移位,该一个方向不同于用于光学地互连光学纤维的连接方向。因此,常规上静止地设置在板上的相对的定位装置中的一个由具有与对应的另一定位装置相对的一个自由端的定位装置替代,其中自由端可至少沿横向于连接方向延伸的一个方向移位,以将分别由所述可移位的定位装置和相对的定位装置所接纳的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互连。连接方向是指用于将插座组件连接到插头组件上的方向,并且还指用于将插头组件连接到插座组件上的方向。换言之,不论插座组件或插头组件的移动方向如何,连接方向都保持与包括插座组件的相对的连接方向和插头组件的相对的连接方向的连接轴线一致,并且通常平行于分别由插座组件或插头组件保持的光学纤维延伸。这也适用于接纳装置至少沿一个方向相对于静止支承件的移位,其中所述一个方向保持与包括所述一个方向及其相对方向的轴线一致。因此,接纳装置可沿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方向相对于静止支承件以一定程度移位(也即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横向于连接方向延伸。

基于所述可移位的定位装置,可通过使所述可移位的定位装置移动或移位到一定位置而容易地吸收相对的定位装置的轴向错位或横向于该定位装置的错位,其中,在该一定位置处接纳在定位装置中的光学纤维元件的轴线彼此对齐。

本发明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例隶属于从属权利要求2至从属权利要求8。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静止支承件可移动地支承接纳装置,并且更优选而言,另外沿连接方向弹性地支承所述接纳装置,其中,更优选而言,静止支承件和接纳装置包封弹簧加载元件,该弹簧加载元件始终迫压/引导接纳装置沿连接方向并远离静止支承件,其中所述静止支承件包括止挡装置,并且其中,弹簧加载元件在弹簧加载状态下将接纳装置引导到位于远端位置的止挡装置。弹簧加载元件优选由压缩弹簧形成。通常,弹簧加载元件可由抵靠接纳装置提供沿连接方向的压缩力以将所述接纳装置促动至在前位置的任何柔性元件形成,其中,止挡装置在与远端位置相对应的最在前位置停止接纳装置的移动。亦即,接纳装置由弹簧加载元件移动远离静止支承件的静止位置而位于远离静止支承件的在前位置,其中,所述接纳装置在预定的弹簧负载下由止挡装置止挡并保持在远端位置。用于从所述在前位置回移到接纳装置的在后位置(该位置是比在前位置更接近静止支承件的静止位置的位置)的路径优选涉及沿连接方向补偿公差的距离,例如,该公差为定位装置和/或所述定位装置可设置在其上的基座的制造公差。由此,可进一步改善插座组件与插头组件的连接和此外由所述组件支承的光学纤维的光学互连。

又一优选实施例包括静止支承件和接纳装置,其中,静止支承件包括平行于连接方向延伸的第一键槽结构,而接纳装置包括接合所述第一键槽结构的第二键槽结构,并且对应的键和槽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预定间隙。优选地,该键槽结构具有U形,其中,至少一个轴颈(journal)形成键而凹部形成槽,并且其中,相应键槽结构的槽接纳对应的键槽结构的至少一个轴颈。另外,所述键槽结构的尺寸选择成使得在轴颈接纳在凹部中的状态下,轴颈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例如以其全部的表面积或至少部分地以相邻的表面侧之间的边缘接触凹部的与其相对的表面侧,其中,轴颈和凹部的其余表面侧优选彼此间隔开。通过接纳装置相对于静止支承件的旋转移动,可获得边缘与其相对的表面的接触。相应的相对表面侧之间的距离优选设定为补偿定位装置的在与垂直于分别包括表面侧的平面延伸的轴线相对应的轴线上的错位。因此,接纳装置可沿所述轴线以由所述距离决定的程度移位。

前述目的还通过如在权利要求9中指出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来实现。

本发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优选实施例隶属于从属权利要求10至从属权利要求12。

在本发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插座组件和插头组件均包括可彼此插入以将插头组件保持在插座组件中的闩锁装置,其中,弹簧加载元件提供高于用于实现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的闩锁连接的闩锁力的弹簧负载。弹簧加载元件提供对抗沿连接方向的闩锁力的弹力。因此,在接纳装置开始回移到后方位置之前,插座闩锁装置接合插头闩锁装置,由此光学地互连由所述组件接纳的光学纤维。然后,在向定位装置施加高于弹簧负载的用于连接定位装置的连接力之后,接纳装置在光学纤维处于光学互连状态下的情况下开始朝后方位置回移。因此,通过观察接纳装置的向后移动,可确保光学纤维确定地光学互连。

以上目的同样通过如在权利要求13中所限定的纤维终端单元来实现。本发明纤维终端单元的优选实施例隶属于从属权利要求14和从属权利要求15。

附图说明

现将参考附图以举例的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A示出了包括处于预组装状态下的根据实施例的定位装置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透视顶视图;

图1B示出了包括处于组装状态下的图1A中所示的定位装置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透视顶视图;

图2A和图2B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定位装置的静止支承件的透视顶视图和底视图;

图3A和图3B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定位装置的接纳装置的透视底视图和顶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定位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沿图4中所示的定位装置的交叉线V-V的纵向剖视图;

图6示出了沿图4中所示的定位装置的交叉线VI-VI的截面图;

图7示出了带有包括定位装置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纤维终端单元的透视分解顶视图;

图8A和图8B示出了纤维终端单元的第二基座的透视顶视图和底视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纤维终端单元的透视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包括处于预组装状态下的根据实施例的定位装置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的透视顶视图,而图1B示出了包括处于组装状态下的定位装置的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包括定位装置1(在下文将定位装置1标明为第一定位装置1)和与第一定位装置1相对的第二定位装置4。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装置1适合接纳插头组件2,该插头组件2接纳可从其一侧进入的插头套圈3,并且第二定位装置4设置成用于接纳插座组件,该插座组件接纳插座套圈,该插座套圈可通过第一定位装置1和第二定位装置4的连接而从插头套圈3的可进入侧连接到插头套圈3上。备选地,第一定位装置1可设置成用于接纳带有插座套圈的插座组件而第二定位装置4可设置成用于接纳带有插头套圈的插头组件。第一定位装置1和第二定位装置4大致同轴地在预组装状态下对准。第一定位装置1包括静止支承件6和由所述静止支承件6支承的接纳装置5。以下参考图2A至图6提供对第一定位装置1的静止支承件6和接纳装置5的详细描述。静止支承件6包括用于将第一定位装置1安装在参考图7至图9详细描述的纤维终端单元的第一基座101上的螺钉或螺栓的固定部段7。

接纳装置5由为彼此平行地设置在静止支承件6与接纳装置5之间的压缩弹簧8的两个弹簧加载元件引导,并且在预组装状态下引导至在前位置。与第二定位装置4大致同轴地对准的第一定位装置1适合使用其接纳装置5接纳设置有第二定位装置4且固定在第二基座102上的插座组件保持装置9。通过如图1B中所示那样将第一基座101和第二基座102促动到一起,进行插座组件保持装置9向接纳装置5内的插入。由此,接纳装置5经引导朝静止支承件6向后移动,最多直到接纳装置5通过夹置在二者之间的提供相当高的压缩力的压缩弹簧8而邻接静止支承件6。

图2A和图2B是静止支承件6的透视顶视图和底视图。静止支承件6从侧视图观察具有L形,带有平行于连接轴线延伸的第一轴颈10和垂直于连接轴线延伸的第二轴颈11。第一轴颈10和第二轴颈11大致为呈矩形形式成形的板,其中所述第一轴颈10和第二轴颈11以相似的量在它们延伸方向的平面内延伸。因此,第一轴颈10和第二轴颈11具有相似的宽度。在第二轴颈11的与第一轴颈10相对的一侧上,固定部段7从第二轴颈11平行于连接轴线突出。固定部段7具有用于接纳用来固定静止支承件6的螺钉或螺栓的通孔。第二轴颈11沿其延伸方向在中心位置具有第一U形凹部12,该第一U形凹部12用于引导具有光学纤维元件的接纳在插头组件2中的光学纤维线缆。在第一轴颈10的一侧上并且邻近第一U形凹部12,设置了两个锥形突出体13,该突出体13以平行于第一轴颈10的预定长度从所述侧突出。每个锥形突出体13均由环形凹部14包围并且设置成通过经由压缩弹簧8延伸来支承压缩弹簧8(参照图5)。在第一邻接表面15内侧,凹部14可供用于邻接压缩弹簧8的一个端侧。第一邻接表面15垂直于包括第一轴颈10的平面延伸。在所述平面内并且在第二轴颈10的截面中央平面内邻近凹部12,T形突出体16以长度大于锥形突出体13的突出长度而从第二轴颈11突出,其中T形突出体16的自由端表面与静止支承件6的端表面相对应。在第一轴颈10的平面内从第二轴颈10突出的闩锁件17布置在所述T形突出体16的两侧上并且邻近突出体16。闩锁件17当从其自由端侧观察时布置在由T形突出体16覆盖的区域内,其中仅闩锁件17的闩锁部从所述覆盖的区域朝静止支承件6的横向侧突出,如图6中特别示出。在静止支承件6的横向侧邻近闩锁件17,形成了U形的第一键槽结构18,其中U形第一键槽结构18的开口面对闩锁件17。所述第一键槽结构18以长度等于T形突出体16的长度从第二轴颈11突出。U形键槽结构18的底侧的外表面构成静止表面6的横向侧表面。静止支承件6的横向两侧上的第一键槽结构18通过U形键槽结构18的一个轴颈彼此连接,该轴颈的范围为从静止支承件6的垂直于第一轴颈10的延伸方向的一个横向侧到相对的横向侧。第一键槽结构18的另一轴颈和开口将T形突出体16和闩锁件17包封在二者之间。此构造允许静止支承件6的结构很紧凑。

如从图2B能够看到,静止支承件6包括一对支承轴颈34,该对支承轴颈34从底部表面侧突出并且布置成在二者之间以预定距离彼此相对。如参考图6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承轴颈34以静止支承件6的底部表面侧的一部分作为邻接表面,并且固定部段7防止静止支承件6沿任何方向的移位。

图3A和图3B是接纳装置5的透视底视图和顶视图,该接纳装置5包括用于保持插头组件2并与静止支承件6配合的第一部分19,以及沿连接轴线以长度大于第一部分19的长度从所述第一部分19突出的第二部分20。第一部分19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外宽度大致等于第二部分20在相同方向上的内宽度。第一部分19和第二部分20具有沿连接轴线的限定其横向轮廓的公共底部表面21。范围从底部表面21到第一部分19的顶部表面侧的高度小于范围从底部表面21到第二部分的顶部表面侧的高度。另外,第二部分20呈圆顶形。因此,在第一部分19到第二部分20的转换处形成台阶。第一部分19在第一部分19的自由端侧包括邻接表面22,在组装状态下该邻接表面22面对静止支承件6的邻接表面36。接纳装置5的邻接表面22大致具有与静止支承件6的邻接表面36相似的形状。在第一部分19的中心部分处形成有第二U形凹部23,其开口朝接纳装置5的底侧定向。第二U形凹部23设置成以如下方式与第一U形凹部12互相作用:光学纤维线缆沿连接轴线穿过两个凹部12、23引导到形成在第一部分19的底部处的通道24中,该通道24直接邻近第二U形凹部23并且平行于连接轴线延伸。通道24形成在第一部分19的底部中,其宽度大于第二U形凹部23的深度,由此在转换处形成台阶。通道24包括呈仿形表面(contoured surface)形式的保持装置25,该仿形表面布置成彼此相对并且适合在其中心部分处接纳插头套圈3,以保持在与所述保持装置25相对的侧具有相似的仿形表面的插头组件2。特别地,该仿形表面包括彼此以预定距离间隔开并且沿周向在包围通道24的侧延伸的多个小的条状物。插头组件2从第一定位装置1的底侧插入通道24中,其中所述多个条状物沿连接轴线固定插头组件2。该多个条状物通过沿第一定位装置1的竖直方向提供用于插头组件2的支承表面而与T形突出体16的面对插头组件2的表面侧互相作用。此外,第一部分19包括邻近第二U形凹部23和通道24形成并且平行于连接轴线延伸的两个接纳孔26。接纳孔26与静止支承件6的圆锥形突出体13相对应地定位以用于接纳它们。此外,L形突出体27在第一部分19的每一横向侧从公共底部表面21突出并且从第二邻接表面22平行于连接轴线延伸至第二部分20,其中,所述L形突出体27与底部表面21一起形成第二U形键槽结构28,该第二U形键槽结构28的开口朝第一部分19的横向外侧定向以用于接合静止支承件6的所述第一键槽结构18。布置在第一部分19的横向侧处的U形键槽构造28分别以它们的外底部表面侧彼此面对。外底部表面侧分别由作为用于接合静止支承件6的闩锁件17的止挡装置的台阶29形成,由此防止接纳装置5从静止支承件6滑脱。因此,在相对的第二键槽构造28之间沿连接轴线从第二邻接表面22到台阶29所形成的距离小于在相对的第二键槽构造28之间沿连接轴线从台阶29到第二部分20的距离。台阶29形成在保持装置25的位置处。

图4是第一定位装置1的纵向剖视图,其中静止支承件6支承移动到在前位置的接纳装置5。接纳装置5接纳具有插头套圈3的插头组件2。插头组件2属于常规类型,其在插头壳体32内侧包括用于将插头套圈3促动至在前位置的弹簧30。插头组件2在接纳装置5的第一部分19和第二部分20中延伸,其中,包括光学纤维元件的光学纤维线缆经引导沿连接轴线分别穿过静止支承件6和接纳装置5的第一U形凹部12和第二U形凹部23。突出到第二部分20中的插头组件3的外侧与第二部分20的内表面间隔开。此外,第二部分20从插头套圈3的自由端突出,藉此第二部分形成用于插头组件2的自由端的盖20。

此外,如图5中所示,图5是沿如图4中所示的交叉线V-V的纵向剖视图,压缩弹簧8布置在静止支承件6与接纳装置5之间,其中压缩弹簧8的一端接纳在环形凹部14和接纳孔26中。接纳孔26形成为延伸穿过第一部分19的通孔并且在邻接表面22侧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的内径大于接纳孔26的沿第一定位装置1的纵向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二部分的内径。该第一部分具有以如下方式选择的深度:在接纳装置5的在前位置,圆锥形突出体13的自由端接纳在接纳孔26的延伸到其第二部分中的第一部分中。接纳孔26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转换形成用于压缩弹簧8的另一端的邻接部,其中,压缩弹簧8弹性地将接纳装置5引向在前位置,在该在前位置闩锁件17接合台阶29,由此形成止挡装置。接纳孔26由与圆锥形突出体13的形状相对应的圆锥形形成。因此,在接纳装置5的在前位置,延伸到接纳孔26的第二部分中的圆锥形突出体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间隔开,藉此在二者之间形成包围圆锥形突出体13的自由端的间隙。所述间隙结合如以下详细描述的通过第一键槽结构18和第二键槽结构28所形成的间隙允许接纳装置5沿横向于连接轴线的方向移位。此外,接纳装置5可沿朝向静止支承件6的方向以由邻接表面22与静止支承件6的相对邻接表面36之间提供的距离所决定的量向后移动到接纳装置5的后方位置。所述距离与光学纤维连接器的沿连接方向的公差相对应以补偿它们。因此,能够补偿定位装置1、4沿连接轴线方向的错位。

如图5中另外示出,插头组件2包括具有止动凹部33的插头壳体32,该止动凹部33用于接纳通过插座组件的插座壳体所提供的止动闩锁件,以分别固定接纳在组件中的光学纤维元件的光学互连。为了实现插头组件2与插座组件的闩锁连接,需要特定的闩锁力,其中压缩弹簧8的弹簧负载设定为高于所述闩锁力。因此,当通过将在其上静止地安装有第一定位装置的第一基座101和在其上静止地安装有第二定位装置的第二基座102推动到一起而将第一定位装置1连接到第二定位装置4上时,在接纳装置5将朝静止支承件6向后移动之前首先执行插头组件2与插座组件之间的连接。这确保插头组件2和插座组件提供在所接纳的光学纤维元件之间的可靠的光学互连。

图6是沿如图4中所示的交叉线VI-VI的截面图。静止支承件6安装在第一基座101的支承板110上,其中,一对支承轴颈34从静止支承件6的底部表面侧延伸。支承轴颈34彼此间隔开用于将支承板110装入在二者之间的距离。由于此种构造,静止支承件6可靠地固定在第一基座101上,因为由于接纳装置5沿相应方向的移动所导致的静止支承件6上的迫压力可通过支承轴颈345邻接抵靠支承板110的侧面而进一步吸收到螺钉或螺栓固定部。虽然将静止支承件6描述为固定在第一基座101上的单个部分,但所述静止支承件6可与第一基座101整体地形成。

图6详细示出了如通过静止支承件6所提供的支承。静止支承件6包括第一U形键槽结构18,其接合接纳装置5的对应的第二键槽结构28。在每一对相对的非接触表面之间,也即分别在所述第一键槽结构18和第二键槽结构28的键和对应的槽之间,形成有小的间隙。因此,结合如上所述形成在锥形突出体13与接纳孔26之间的间隙,接纳装置5可横向于连接轴线以由该间隙所决定的程度移位。移位量,也即接纳装置5的相应间隙的大小,选择成使得相对的定位装置1、4在所有横向于连接轴线的方向上的错位能够被吸收,也即所需的移位程度可通过例如由于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和所述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安装在其上的部件的制造工艺所导致的公差来确定。此外,结合接纳装置5可沿连接轴线移动的特点,能够以类似的方式补偿公差,也即在所述方向上的错位,藉此该光学纤维连接器组件适合处理因公差所导致的在所有方向上出现的错位。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纤维终端单元100的透视分解顶视图。纤维终端单元100包括第一基座101、两个第二基座102、用于覆盖第一基座101的第一基座盖103以及用于覆盖相应的第二基座104和第一基座101的由第一基座盖103所覆盖的部分的两个第二基座盖104。第一基座101和第二基座102通过注入模制形成并且大致具有呈矩形形式的板形。第二基座102可备选地由包括多个电子元件的印刷电路板制成。包括接纳部段106的第一基座101从所述接纳部段106中的一端接纳第二基座102。该接纳部段包括由瓶形凹部107形成的基座接纳装置,该瓶形凹部107具有用于接纳基座滑动装置109的瓶颈部108,该基座滑动装置109形成在相应的第二基座102的与包括第二定位装置4的一侧相反的底部表面侧上,其中,所述瓶形凹部107平行于连接轴线沿纵向延伸,由此为第二基座102提供平行于连接轴线的滑动方向。

在相对端,第一基座101包括用于进入光学纤维线缆的通路106和用于组织进入光学纤维线缆的光学纤维组织部段105,其中,进入光学纤维线缆包括接纳在护套(未示出)内的光学纤维元件。光学纤维组织部段105包括环圈部段和光学纤维拼接连接器保持部段。光学纤维组织部段105还收容两个第一定位装置1,其中,静止支承件6通过压配合装置而固定在支承板110上的第一基座101上,该压配合装置包括插入固定部段7和第一基座101的接纳孔118中的螺钉或螺栓。光学纤维组织部段105和第一定位装置1由第一盖103覆盖。

图8A和图8B分别是第二基座102的透视顶视图和底视图。第二基座102在其角部区域中包括第二定位装置4,其中,第二定位装置4大致呈框架形。第二定位装置4由大小相似的两个U形轮廓形成,该两个U形轮廓在二者之间以预定距离彼此平行地布置在第二基座102上。此外,包括轮廓的U形的平面垂直于连接轴线延伸,以提供沿连接轴线用于接纳插座组件保持装置9的通廊(或通道,channel)111。平行于连接轴线延伸的通廊111的横向侧分别由壁部段封闭,这些壁部段在通廊111的所述横向侧连接U形轮廓的相应轴颈,其中,第二定位装置的上侧,其为相对于第二基座102的远侧,具有用于提供通向第二定位装置4的内侧的开口。此外,如从图8B能够看到,第二基座102在第二定位装置4的位置处包括开口,经该开口可从第二基座102的底侧进一步进入通廊111。换言之,通廊111可从横向于连接轴线延伸的侧并且还从第二定位装置4的上侧和下侧进入。每个壁部段与相应轮廓的同其连接的轴颈在第二定位装置4的每个横向内侧处形成用于接纳插座组件保持装置9的闩锁件的倒角凹口(fillet indentation)112,由此沿连接轴线将带有插座组件的插座组件保持装置固定在第二基座102上。第二定位装置4的截面与接纳装置5的盖20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二定位装置4提供用于沿连接方向引导盖20的引导装置。具体而言,盖20的内表面的截面形状与第二定位装置4的外表面的截面形状匹配。第二定位装置4沿正交于连接轴线的方向的高度和宽度与盖20内侧的高度和宽度相对应。此外,第二基座102在与第一基座101相对的端侧包括壁部段113,该壁部段113垂直于包括第二定位装置4的第二基座102的表面侧突出。壁部段113具有可进入地收容第二定位装置4的在面对第一基座101的一侧上的端部的开口114。由此,壁部段113包围第二定位装置4,具体而言,壁部段113包围设置在壁部段113的平面中的U形轮廓,其中,开口114具有与形成盖20的壁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形式。在第一定位装置1与第二定位装置4的连接步骤中,盖20的自由端通过移位而同轴地对准以与开口114匹配。盖20然后插入开口114,其中盖20可滑动地移动并沿连接轴线在第二定位装置4上引导,直到插头组件2与插座组件连接。在移动期间,盖20通过形成开口114的壁部段113沿正交于连接方向的方向保持。

第二基座102还包括用于在需要的情况下保护插座组件的开口端的保护盖115。保护盖115收容在形成于第二基座102中的凹部中,其中,保护盖115可从第二基座102的包括第二定位装置4的一侧进入,并且其中,保护盖115的相对侧与第二基座102的对应侧一起形成齐平表面。保护盖115通过从保护盖115的一侧延伸到形成凹部的第二基座102的边沿的小的桥接件116而固定在第二基座102上。通过断开所述小的桥接件116,保护盖115可与第二基座102分离并且附接到插座组件的开口端上。备选地,插座组件的开口端可在不从第二基座102释放保护盖115的情况下附接到保护盖115上。

第二基座102具有在进入第二基座102的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远端的区域中布置在包括第二定位装置4的表面侧上的光学纤维线缆环圈部段117。因此,沿连接轴线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二基座102的近端到远端,第二基座102以所述次序包括第二定位装置4、保护盖115以及光学纤维线缆环圈部段117。

如在图8B中能够看到,第二基座102在其底部表面侧包括由从所述底部表面侧突出的多个锤头形突出体109所形成的基座滑动装置109。锤头形突出体109布置在与带有第一基座101的瓶颈部108的瓶形凹部107相对应的位置处。由于此种构造,当第二基座102安装在第一基座101上时,锤头形突出体109插入瓶形凹部107中。由此,同轴地预先对准带有保持插头套圈3的插头组件2和保持插座套圈的相对的插座组件的第一定位装置1和第二定位装置4。随后,第一基座101和/或第二基座102可滑动地沿连接轴线朝另一基座移动,其中,锤头形突出体109的颈部靠近瓶形凹部108的瓶颈部108移动。因此,进行了定位装置1、4、插头组件、插座组件、插头套圈3和插座套圈相对于相应的对应部分的进一步预先对准。然后,在第一基座101和/或第二基座102朝另一基座进一步移动之前或者与此同时,盖20与开口114对准并以其自由端侧插入其中。因此,执行了定位装置1、4、插头组件2、插座组件、插头套圈3和插座套圈相对于其对应部分的精确对准。通过第一基座101和/或第二基座102随后朝向彼此的移动,插头组件2通过插座组件的止动闩锁件与插头组件2的止动凹部33的接合而连接到插座组件上,其中,插头套圈3插入插座套圈中以执行由所述套圈接纳的光学纤维元件的光学互连。在第二基座102的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端部位置,也即通过锤头形突出体109与瓶颈部108的端部边沿的邻接,接纳装置5更靠近其在后位置移动并且由压缩弹簧8在预定负载下抵靠第二定位装置4偏压。由此,第一定位装置1和第二定位装置4沿连接轴线彼此固定。通过由如参照图9所述的闩锁件117所形成的固定装置将第二基座102固定在第一基座101上,进一步支承所述固定。另外,由瓶颈部108所形成的凹部的垂直于连接轴线的宽度与锤头形突出体109的颈部的厚度相对应。因此,锤头形突出体109以其锤头端在第一基座101的底部表面侧上与瓶颈部108重叠,由此沿垂直于第一基座101的方向将第二基座102保持在所述第一基座101上。

第二基座102的平行于连接轴线延伸的横向侧包括带有平行于第二基座102的底部表面的平面的邻接表面并且通过平行于连接轴线的台阶而与该邻接表面分隔。所述邻接表面和所述台阶设置成邻接第二基座102的对应的邻接表面和台阶,以并排地布置至少两个第二基座102。

图9是带有在其中锤头突出体109由瓶颈部108接纳的状态下但刚好在实现第二基座102固定在第一基座101上的状态之前安装在第一基座101上的第一个第二基座102的纤维终端单元的透视底视图。示出了邻近第二基座102的又一个第二基座102,该又一个第二基座102处于其中锤头形突出体109插入瓶形凹部107中并且在所述突出体109移动到瓶颈部108中之前的状态。第一基座101包括用于沿连接轴线将处于组装状态的第二基座102固定在可释放的第一基座101上的两个可释放且为柔性的第一基座闩锁件117。第一基座闩锁件117设置在第一基座101的插入端侧处,在此处第二基座102安装在第一基座101上。第一基座闩锁件117基本上呈L形,在L形的端部带有倾斜的闩锁部,该闩锁部相对于连接轴线以对角方式延伸并且提供用于布置在第二基座102的后端处的又一突出体109的前插入端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引导。在锤头形突出体109插入瓶形凹部107之后,并且当第二基座102向前移动到第一基座101时,另一突出体109的前端邻接第一基座闩锁件117的倾斜部并且使第一基座闩锁件117向正交于连接轴线的方向弯曲。当第一基座闩锁件117的倾斜部到达又一突出体109的后端时,第一基座闩锁件117在所述后端后方缩回并且将第二基座102固定在第一基座101上。通过使第一基座闩锁件117的倾斜部再次沿正交于连接方向的方向弯曲,第二基座102可从第一基座101释放。

根据该纤维终端单元的构造,来自供应商方并且布置在第一基座上的光学纤维线缆可简单地连接到第二基座上,该第二基座连接到向例如诸如公寓之类的居住单元馈给的电气回路或光学纤维回路上。此外,如果要连接不同供应商的光学纤维线缆,则所述连接可通过为每一待连接的光学纤维线缆设置单个第二基座而在不干涉已经安装的第二基座的连接的情况下设置在单个纤维终端单元内,其中,该单个第二基座可相对于其余第二基座单独连接到纤维终端单元和从纤维终端单元释放。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