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广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

广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传输线的模型等效方法,特别是广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过程:步骤101,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步骤102,建立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步骤103,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它提供了一种能直接应用传输线理论进行分析的广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933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153892.X

  • 发明设计人 邱扬;田锦;许社教;张牛牛;

    申请日2012-05-17

  • 分类号G06F19/00;

  • 代理机构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张培勋

  • 地址 710071 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37: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7-08

    授权

    授权

  • 2012-11-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9/00 申请日:201205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9-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输线的模型等效方法,特别是广义通信/控制总线 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机动式通信/控制/监测等多种系统往往集成于车辆、舰船、飞机 等有限载体空间上,随着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度的提高,载体内部的 局部电磁环境变得非常恶劣。其系统内的有线信息互连接口种类多、 介质类型复杂,同时,信息速率提高、传输带宽增大对信息互连集成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传输线中的信号完整性成为信息传输可 靠的关键。

广义总线是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各类总线的统称,包括传输工作 信号的通信总线、传输控制信号的控制总线、提供电力的电源总线及 连接天线设备的射频总线等。受到复杂系统集成的空间限制,通信系 统中各类总线布线时往往相互捆扎在一起并行布线,不同总线之间存 在很强的电磁耦合,从而影响总线传输的信号完整性,导致通信系统 内由于线缆耦合而引发的电磁兼容问题大量出现。针对互连线缆的耦 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早期的Vance等人对射频同轴电缆的屏 蔽效能、耦合干扰研究,到以Paul为代表的对多芯互连线缆的线间 耦合、线缆辐射及场线耦合研究,均是基于传输线理论而进行的。其 满足求解边界条件要求的各芯线互连端接均采用共模端接模型,而实 际总线传输中往往表现为差模端接,从而导致不能直接应用传输线理 论进行分析。

图2是基于经典的传输线模型,模型中终端激励源及负载均定义 在线—地之间的共模回路中,负载和激励源与参考电阻a形成回路。

通信系统中,由于种种原因传输线的源和负载并非只与参考电阻 a构成共模回路,而往往是线间形成差模回路作为信号驱动回路,构 成了所谓的实际传输线模型。

如图3。与经典模型相比,实际传输线模型中的终端连接形式不 再是规范的线—地(参考导体)共模端接形式,因此,经典传输线模 型中的源端到地阻抗、负载到地阻抗为难以得到的复杂矩阵。而线间 激励源的存在使得传输线不能进行准确的建模,无法得到列向量形式 的激励源。这些不可知量导致边界的未知,致使传输线方程无法进行 求解。本发明针对这一问题,应用网络等效理论,建立了总线终端等 效的约束方程,对某双绞线传输线进行了等效分析及测试,验证了终 端等效约束方程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直接应用传输线理论进行分析的广 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广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 方法,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过程:

步骤101,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

步骤102,建立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步骤103,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所述的步骤101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包括;输入端,芯 线cj(j∈[1,n])到地之间存在共模阻抗Zj,G,到c0之间存在激励源 Vsj(j=1,2,...,n)和内阻抗Zsj;输出端,芯线cj(j∈[1,n])到地之间存在共 模阻抗Zj,G,到c0之间存在差模阻抗Zj,0,其中,cj(j∈[1,n])为多芯线 缆C={c0,c1,c2,…,cn}中的芯线,c0为共用回线,数字0~n表示芯线,j 为从1~n的正整数,G为地。

所述的步骤102,建立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是按等效前后流入 各端口和流出各端口上电流保持恒定、等效前后各端口到参考导体的 共模电压恒定和等效前后任意两个不同端口间的差模电压恒定的原 则,建立节点约束方程:

其中,对i[1,n],有:

Vi,0(a)=Vi,0(b)---(1)

且i≠j,ci、cj间的差模电压不变,有:

Vi,j(a)=Vi,j(b)---(2)

对(1)式展开并整理,得到:

对(2)式展开并整理建立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其中c0为回线,有ik(k∈[1,n])为k号芯线的差模驱动电 流,Vsi(i=1,2,...,n)为芯线的激励源,Zsi(i=1,2,...,n)为激励源的内阻抗, ii(i=1,2,...,n)为芯线的驱动电流;(3)、(4)即为等效阻抗满足的约束 方程。

步骤103,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是依据所述的方程(3)、 (4)中,激励源Vsi(i=1,2,...,n),内阻抗Zsi(i=1,2,...,n)均为已知量;驱 动电流ii(i=1,2,...,n)也为已知量,(3)、(4)式为齐次方程组,可以采 用迭代求解或者解析求解的方法得到其解,依据等效前后保持激励源 的特性不变,端接阻抗的值发生变化阻抗的假设,求解方程(3)、(4) 即可得到终端阻抗等效结果。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和建立传输 终端节点约束方程;最后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应用网络等效 理论,建立了总线终端等效的约束方程,对某双绞线传输线进行了等 效分析及测试,可以更好的预测总线的谐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步骤流程图;

图2是经典传输线模型示意图;

图3是实际传输线模型示意图;

图4是车载总线实际模型端接示意图;

图5是等效前多线传输模型源端端接示意图;

图6是等效后多线传输模型端接示意图;

图7是某车载总线物理介质示意图;

图8是等效前某车载总线传输模型;

图9是等效后某车载总线传输模型;

图10是平行双线对某车载总线的干扰电流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 对比图。

图中,a、参考电阻;b、芯线;c、蓝色芯线屏蔽层;d、芯线导 体;e、屏蔽介质;f、白色芯线屏蔽层;g、屏蔽层;h、填料;i、总 线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广义通信/控制总线端接模型等效转换方法,至少 包括如下过程:

步骤101,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

步骤102,建立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步骤103,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步骤101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某多芯线缆 C={c0,c1,c2,…,cn}中,cj(j∈[1,n])为芯线,c0为共用回线,数字0~n表 示芯线。在输入端,cj(j∈[1,n])到地之间存在共模阻抗Zj,G,到c0之间 存在激励源Vsj(j=1,2,...,n)和内阻抗Zsj;在输出端,cj(j∈[1,n])到地之 间存在共模阻抗Zj,G,到c0之间存在差模阻抗Zj,0,其中,j为从1~n 的正整数,G为地,其源端如图5。

步骤102建立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按等效前后流入各端口和流出各端口上电流保持恒定、等效前后 各端口到参考导体的共模电压恒定和等效前后任意两个不同端口间 的差模电压恒定的原则,将图5中的n个Δ型电路等效到图6的n个 Y型电路,建立节点约束方程。图5、图6中,对有:

Vi,0(a)=Vi,0(b)---(1)

图5、图6,且i≠j,ci、cj间的差模电压不变,有:

Vi,j(a)=Vi,j(b)---(2)

对(1)式展开并整理,得到:

对(2)式展开并整理为:

其中c0为回线,有ik(k∈[1,n])为k号芯线的差模驱动电流, Vsi(i=1,2,...,n)为芯线的激励源,Zsi(i=1,2,...,n)为激励源的内阻抗, ii(i=1,2,...,n)为芯线的驱动电流。(3)、(4)即为等效阻抗满足的约束 方程。

步骤103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方程(3)、(4)中,激励源Vsi(i=1,2,...,n),内阻抗Zsi(i=1,2,...,n)均 为已知量;驱动电流ii(i=1,2,...,n)也为已知量,(3)、(4)式为齐次方 程组,可以采用迭代求解或者解析求解的方法得到其解。依据等效前 后保持激励源的特性不变,端接阻抗的值发生变化阻抗的假设,求解 方程(3)、(4)即可得到终端阻抗等效结果。

算例验证

如图7所示为某典型车载总线,图8为其实际传输模型。图7中, 车载总线包括:蓝色芯线屏蔽层c、芯线导体d、屏蔽介质e、白色 芯线屏蔽层f、屏蔽层g、填料h、总线外壳i。总线外壳i包裹在填 料h周围,在填料h内有屏蔽层g和屏蔽介质e,屏蔽层g和屏蔽介 质e内有白色芯线屏蔽层f和蓝色芯线屏蔽层c,在白色芯线屏蔽层 f和蓝色芯线屏蔽层c内有芯线导体d。

依据步骤101确定传输线信号传输等效电路,依据步骤102建立 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依据步骤103求解传输终端节点约束方程, 可得源端等效阻抗:

Z1=-Zg1Zg2ZSTI1I2+Zg2(Zg1+ZS)ZST-Zg1+ZSZSTVSI2(5)

Z2=-Zg1(Zg1+ZS)ZST-Zg1zg2ZSTI2I1-Zg1+Zg2ZSTVSI1

其中,I1、I2为传输线源端电流,Zg1、Zg2为传输线源端到地共模 阻抗,ZST=Zg1+Zg2+ZS,为源端共模/差模阻抗之和。

同样可求得负载端等效阻抗:

Z3=Zg3(ZL+Zg4)ZLT-Zg3Zg4ZLT·I2I1(6)

Z4=Zg4(ZL+Zg3)ZLT-Zg3Zg4ZLT·I1I2

其中,I′1、I′2为负载端电流,Zg1、Zg2为负载端到地的共模阻抗, ZLT=Zg3+Zg4+ZL,为负载端共模/差模阻抗之和。等效后的模型如图 9所示。图10为总线串扰耦合测试图,研究该总线在平行双线干扰 下的耦合电流。平行双线的信号功率设置为20dBm,频率从10MHz 开始到500MHz,每2MHz间隔取一个测试点。分别对未等效和等效 后受扰线上的受扰线终端耦合电流进行仿真计算,可得到仿真结果与 测试结果的对比如图10。可见,端接阻抗等效后的仿真结果与测试 结果更加接近,且可以更好的预测总线的谐振,因而证明了本发明的 正确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