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提高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方法

一种提高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盐碱地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方法,包括步骤:a、整地,b、种子处理,c、播种,d、苗期田间管理。该方法实现了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的一播全苗,相比传统技术出苗率提高到85%以上,小苗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对出苗保苗壮苗具有显著的效果,提高了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的生物产量。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7-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0 授权公告日:20131106 终止日期:20140523 申请日:2012052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11-06

    授权

    授权

  • 2012-11-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205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9-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植能源作物甜高粱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方法,属于生态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甜高粱是一种重要的绿色能源作物,是我国北方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作物之一,其茎秆含糖量可达15%-20%,有“高能作物”之称,用途极为广泛,可生产高效率、可再生、无污染的车用燃料乙醇,还可作饲料、糖料、造纸原料等。以甜高粱为能源作物发展生物质能源对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多地少,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在盐碱地上种植,符合“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山东省有近300万亩的盐碱地未被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能源植物逐渐被重视,能源甜高粱种植成为该区开发的热点。但是在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出苗率低、出苗成活率低、苗黄苗弱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甜高粱的生物产量,很难大面积推广。研究开发有效提高盐碱地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栽培方法,会对能源作物产业的促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检索,迄今为止未发现有盐碱地甜高粱栽培方法的技术公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方法。 

术语解释: 

土杂肥:以杂草、垃圾、灰土等所沤制的肥料。农业生产常用肥。 

放苗:当苗长至2-3叶时将地膜挑破成口,露出小苗,地膜挑破口称为放苗孔。 

甜高粱出苗期:第一片真叶展开的时期,这时苗高一般1-2cm。 

甜高粱苗期:是指从甜高粱播种期至拔节期经历的天数,包括种子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至拔节等过程。 

中耕:即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松土耕作,达到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和消除杂草的作用。 

一播全苗:指一次性播种出苗率达到90%以上。 

盐碱地盐碱度:全盐含量低于0.2wt%的为低盐碱地,高于0.4wt%的为重盐碱地,全盐含量在0.2-0.4wt%的为中度盐碱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盐碱地甜高粱出苗质量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a、整地 

于3月中旬,大水漫灌盐碱地1次,每亩灌溉量60-100m3,晾晒后使地表干至能进入时,每亩地施用土杂肥1000kg-1500kg或复合肥50-55kg,然后旋耕1-2遍,使土肥混合,耙压保墒,地面平整。 

b、种子处理 

甜高粱播种前,用杀菌剂、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处理,拌种时,先拌入杀虫剂,堆闷3-6小时后再拌入杀菌剂,拌种处理完毕立即播种。 

c、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漫灌后墒情情况,选择5月上、中旬播种;播种量为1.0-2.0kg/亩; 

播深与行距:播种深度3-5cm,行距60-70cm。 

播种方法:采用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工序的播种方式;播后采用地膜进行覆盖。 

d、苗期田间管理 

放苗:当苗长至2-3叶时开始放苗,即将地膜挑破露出小苗。选择阴天全天放苗,晴天早、晚放苗,避免中午放苗导致损失土壤水分。 

封孔:根据膜下土壤墒情适时封堵放苗孔,用田间土壤封堵地膜挑破口。 

定苗补苗:甜高粱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定苗,去弱留壮;在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并及时查苗补苗。补苗时应将苗带土移栽至缺苗处,并浇水。 

中耕除草:在行间露地部分人工或小型机械锄地。既除杂草,又防止土壤板结。 

当苗长至10叶后出苗期结束。保苗率可提高到90%以上。 

未详细说明的田间管理均按现有技术。 

根据本发明,上述方法中各步骤优选的条件如下: 

步骤a中大水漫灌盐碱地时,中低盐碱地每亩灌溉量60-80m3,重盐碱地每亩灌溉量达到80-100m3。全盐含量低于0.4wt%的为中低盐碱地,高于0.4wt%的为重盐碱地。 

步骤a中,所述的复合肥为市购产品,其中优选质量百分比为N含量15%、P2O5含量15%、K2O含量15%的复合肥,即15-15-15复合肥。 

步骤b中,所述杀菌剂优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杀菌剂的有效成分质量计,按甜高粱种子量的0.2-0.3‰质量比拌种;所述杀虫剂优选75%甲拌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0.3%质量比拌种。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为市售产品,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有售;75%甲拌磷乳油市售产品,天津市大安农药有限公司有售。甜高粱苗期正值雨热时期,病虫害多发,尤其是甜高粱含糖量高,蚜虫虫害尤甚。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处理,达到兼治地下害虫、蚜虫及苗期病害的目的。 

步骤b中,所述甜高粱种子优选经审定推广的抗逆性强的品种。甜高粱种子品质优选纯度≥95%,净度≥98%,水份≤16%,出苗率≥80%。特别优选能源甜高粱济甜杂1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或辽甜1号(辽宁省农科院高梁研究所)。 

步骤c中所述的播种采用麦类播种机,优选2BX-5麦类播种机,张家口恒搏机械有限公司有售。播种前调整排种口大小到播量要求;调整播种深度到播深要求;调整开沟器间距达到行距要求。 

步骤c中所述的播种量:低盐碱地播种量1.0-1.3kg/亩;中度盐碱地播种量1.3-1.5kg/亩;重度盐碱地播量适当加大,达到1.5-2.0kg/亩。 

步骤c中选择5月上、中旬播种,是考虑80%降雨量都集中于6-8月份,此时播种,苗期正好进入雨季,防止因返盐而造成死苗、弱苗现象。 

步骤c中所述的地膜是宽度80~100cm、厚度0.008~0.01cm的透明地膜。覆盖地膜时铺平、拉紧,两侧埋严,一膜盖双行。 

步骤d中放苗时,挑破地膜是用带柄的铁钩划口,划口直径4-6cm。土壤墒情差时随放苗随封孔,膜下湿度大时适当推迟封堵时间,待表层土风干后再封堵,以利散墒,降低病害。用土壤封堵放苗孔时不要堆过多的土,堆土压住破口处即可,不要埋没苗基。 

步骤d中在苗期利用中耕除草,是为了防止盐碱地雨季到来时蒿类高大杂草滋生会严重影响甜高粱生长。 

本发明所有肥料、农药均为常规市售产品。 

本发明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优良效果如下: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实现了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的一播全苗,相比传统技术出苗率可提高到85%以上;再通过土地整理、适期晚播、苗期管理等技术提高了小苗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对保苗壮苗具有显著的效果。由于出苗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的生物产量得到了保证。更为详细的优良效果将在实施例中加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分别在东营市广北农场二分场试验基地、垦利县兴隆街道办杜屋村和垦利县胜坨镇林子村进行了试验实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中的甜高粱品种为:能源甜高粱济甜杂1号、辽甜1号,能源甜高粱济甜杂1号为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提供,辽甜1号来源于辽宁省农科院高梁所。 

实施例中所用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为市售产品,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有售。75%甲拌磷乳油为市售产品,天津市大安农药有限公司有售。 

实施例中所用复合肥为15-15-15复合肥,N含量15%、P2O5含量15%、K2O含量15%。 

以上的%均为质量百分比,实施例中未具体说明的原料均为常规市售产品。 

实施例1-3所用实验基地土壤情况列于表1中。 

表1各试验基地土壤肥力情况 

实施例1: 

东营市广北农场二分场牧草试验基地,试验地面积20亩,试验地基础土壤肥力情况如表1,于2011年3月中旬开始试验。 

甜高粱品种:能源甜高粱济甜杂1号、辽甜1号,各种植试验地面积10亩。 

步骤如下: 

a、整地 

3月中旬大水漫灌1次,每亩灌溉量70m3。5月3日土地晾干能进人后,每亩施复合肥50kg。然后旋耕2遍,使土肥混合,耙压保墒,做到地面平整,无秸秆杂草。 

b、种子处理 

5月7日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济甜杂1号、辽甜1号各12.5kg,先用70g75%甲拌磷乳油拌种(两个品种各30g,分别拌种),堆闷4小时后用50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两个品种各25g,分别拌种),随后立即播种。 

c、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漫灌后墒情情况,选择5月7日播种。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80%降雨量都集中于6-8月份,此时播种,苗期正好进入雨季,防止因返盐而造成死苗、弱苗现象。济甜杂1号、辽甜1号各12.5kg,每个品种各种植10亩。采用2BX-5麦类播种机播种,该机械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前调整排种口大小到播量要求;调整播种深度3-5cm;调整开沟器间距达到行距66cm。播后采用宽80cm、厚度0.008cm的透明地膜进行覆盖,覆盖时铺平、拉紧,两侧埋严,一膜盖双行。 

d、苗期田间管理 

当苗长至2-3叶时,在早晨和傍晚用带柄的铁钩在有苗的地膜上划口,划口直径4-6cm,使小苗露出地面。膜内土壤墒情一般,因此划破口后随即用土封孔。封孔时留出苗基。 

放苗后及时间苗,5-6叶期定苗,并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补苗。补苗时将苗带土移栽至缺苗处,补浇水。 

定苗后,在行间露地部分人工锄地1次,既防除杂草,又防止土壤板结。 

实施例2: 

垦利县兴隆街道办杜屋村,位于垦利县东南,试验地面积3.0亩,试验地基础土壤肥力情况如表1,于2011年3月开始。步骤如下: 

a、整地 

3月下旬大水漫灌1次,每亩灌溉量60m3。4月底土地晾干能进人后,每亩施土杂肥1000kg。然后旋耕2遍,使土肥混合,耙压保墒,做到地面平整,无秸秆杂草。 

b、种子处理 

5月中旬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辽甜1号3kg,先用75%甲拌磷乳油10g拌种,堆闷5小时后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g拌种,随后立即播种。 

c、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漫灌后墒情情况,选择5月中旬播种。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80%降雨量都集中于6-8月份,此时播种,苗期正好进入雨季,防止因返盐而造成死苗、弱苗现象。辽甜1号按照1.5kg/亩的播种量进行播种,3亩地共需4.5kg种子。采用2BX-5麦类播种机播种,该机械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前调整排种口大小到播量要求;调整播种深度3-5cm;调整开沟器间距达到行距60cm。播后用宽80cm、厚度0.009cm的透明地膜进行覆盖,覆盖时铺平、拉紧,两侧埋严,一膜盖双行。 

d、苗期田间管理 

当苗长至2-3叶时,在早晨和傍晚用带柄的铁钩在有苗的地膜上划口,划口直径4-6cm,使小苗露出地面。膜内土壤墒情较好,有潮湿现象,因此划破口隔1天后,待表层土风干后再封孔,以利散墒,降低病害。封孔时留出苗基。 

放苗后及时间苗,5-6叶期定苗,并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补苗。补苗时将苗带土移栽至缺苗处,补浇水。 

定苗后,在行间露地部分人工锄地1次,既防除杂草,又防止土壤板结。 

实施例3: 

垦利县青坨镇林子村西邻黄河,试验地面积3亩,灌溉条件充足,但土壤盐渍化严重。试验地基础土壤肥力情况如表1,于2011年3月开始。步骤如下: 

a、整地 

3月下旬大水漫灌1次,每亩灌溉量100m3。4月底土地晾干能进人后,每亩施土杂肥1200kg。然后旋耕2遍,使土肥混合,耙压保墒,做到地面平整,无秸秆杂草。 

b、种子处理 

5月中旬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辽甜1号6kg,先用20g75%甲拌磷乳油拌种,堆闷5小时后再用10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随后立即播种。 

c、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漫灌后墒情情况,选择5月中旬播种。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80%降雨量都集中于6-8月份,此时播种,苗期正好进入雨季,防止因返盐而造成死苗、弱苗现象。辽甜1号按照2.0kg/亩的播种量进行播种,3亩地共需6.0kg种子。采用2BX-5麦类播种机播种,该机械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前调整排种口大小到播量要求;调整播种深度3-5cm;调整开沟器间距达到行距70cm。播后采用宽80cm、厚度0.008cm的透明地膜进行覆盖,覆盖时铺平、拉紧,两侧埋严,一膜盖双行。 

d、苗期田间管理 

当苗长至2-3叶时,在早晨和傍晚用带柄的铁钩在有苗的地膜上划口,划口直径4-6cm, 使小苗露出地面。膜内土壤墒情较好,有潮湿现象,因此划破口隔1天后,待表层土风干后再封孔,以利散墒,降低病害。封孔时留出苗基。 

由于播量较大,部分行段出苗较密,因此需要及时间苗。5-6叶期定苗,并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补苗。补苗时将苗带土移栽至缺苗处,补浇水。 

定苗后,在行间露地部分人工锄地1次,既防除杂草,又防止土壤板结。 

对比例: 

对比例同样在垦利县兴隆街道办杜屋村实施,试验地面积3.0亩,试验地基础土壤肥力情况同上,如表1。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冬前大水漫灌一次,灌溉量70m3/亩,于2011年3月下旬开始整地,亩施土杂肥1000kg,旋耕2遍,4月初播种,播种量1.25kg/亩,种子未做拌种处理。播种后覆膜,覆盖时铺平、拉紧,两侧埋严,一膜盖双行。当苗长至2-3叶时,在早晨和傍晚用带柄的铁钩在有苗的地膜上划口,划口直径4-6cm,使小苗露出地面,未做封孔处理。定苗后,在行间露地部分人工锄地1次。与实施例1-3相比,结果如下表2: 

表2:对比例与实施例1-3效果比较 

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