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过渡金属掺杂式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一种过渡金属掺杂式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过渡金属掺杂式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将选用的基底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依次分别进行超声波清洗预处理,由FeCl3.6H2O,聚乙烯醇水溶液和HCl溶液混合得明胶溶液;采用甩胶技术将预处理基底用明胶溶液制备形成α-Fe2O3缓冲层;将FeCl3.6H2O和1NaNO3溶解在HCl溶液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制得反应液;将步基底α-Fe2O3缓冲层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高压釜中并将反应液倒于高压釜中,拧紧高压釜盖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保温干燥得反应产物;将反应产物采取分步升温方式制得α-Fe2O3纳米棒阵列;其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良好,成本低廉,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1039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青岛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87299.X

  • 发明设计人 董立峰;刘春廷;

    申请日2012-03-29

  • 分类号H01G9/042(20060101);H01G9/20(20060101);H01M14/00(20060101);H01L51/48(20060101);

  • 代理机构37104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张世功

  • 地址 266061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

  • 入库时间 2023-06-18 20:41: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4-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G9/042 授权公告日:20140226 终止日期:20170329 申请日:201203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2-26

    授权

    授权

  • 2012-09-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G9/042 申请日:201203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过渡金属掺杂式 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人们迫切开发需要新能源材料和 利用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清洁安全的天然能源,日益 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与传统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相比,以成本低、工艺简单及性能稳定的优点,成为国内外竞相研究 的热点。为了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电池的敏 化剂、电解质和半导体光阳极材料,其中,选择合适的半导体光阳极 材料是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早在1991年, 瑞士洛桑高等工业学校Michael 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染料敏 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简称DSSC),在以多孔TiO2薄膜为光阳极的研究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Nature》(1991, 353:737~740)上发表了题为“A Low-cost,High-efficiency Solar-cell  Based on Dye-sensitized Colloidal TiO2Films”的研究文章,但因为TiO2半导体自身存在无法突破的瓶颈,如带隙较宽(3.2eV)等,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DSSC的光电转化效率,制约了TiO2基DSSC的工业 化进程。

目前,由于氧化铁材料具有无毒无污染,成本低廉,资源丰富, 生物相容性、环境友好性、稳定性、催化性以及磁性等优势特点,越 来越广地被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颜料、催化、气敏、传感以及半导体 等领域。近年来,随着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对能源问题的日益重视, Michael 等研究发现氧化铁薄膜禁带宽度为1.5~1.7eV,接近 太阳能电池的最佳禁带宽度,其吸收系数大,使得其在AM 1.5条件 下理论上能吸收约40%的太阳光,大大超出其它宽禁带半导体如 TiO2,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把研究目光聚集在氧化铁薄膜的光 电特性上,有望在其光伏转换以及太阳能电池中得到应用。然而, α-Fe2O3作为光阳极的电池效率仍然很低的原因在于室温下空穴运动 速率低(约0.01cm2·V-1·s-1),所产生的载流子扩散路径短(约2~4nm), 载流子存在的寿命非常短(~10-12s),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低。为了 克服上述不足并提高半导体光阳极对太阳光的利用,目前报道的方法 主要有氧化铁纳米结构形貌设计、掺杂离子表面化学改性和半导体复 合其他氧化物薄膜等方法,但现有的这些技术方法又普遍存在着许多 不足和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过渡 金属掺杂式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以氧化铁纳米棒为基底 提高半导体光阳极传输光生电子的效率,进而提高开路电压,减少光 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拓宽光阳极对可见光的响应,提高太阳光 利用效率,实现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氧化铁纳米棒的纳米一维结构、高 长径比和高密度定向排列,采用过渡金属掺杂的技术改变其物理性 能,更好更快地传导光激发产生的载流子,提高电荷传输速率,能有 效降低光生电荷的复合,有利于增强纳米结构α-Fe2O3的光电化学性 能,进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以氧化铁纳米棒为基底材料掺杂过渡金 属离子Sn4+、Sn2+、Ti4+、Cu2+、Cu+和Zn2+等得到低能隙纳米半导体 光阳极薄膜,并将其应用在DSSC领域。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基底预处理:将选用的基底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 依次分别进行超声波清洗10~30min进行基底预处理,其基底材料包 括玻璃、FTO、PET、硅片、钛、铜和锌;

(2)配制明胶溶液:由0.1~0.4mol/L FeCl3.6H2O,3~5wt%的聚 乙烯醇(PVA)水溶液和0.1~0.5wt%的HCl溶液混合得明胶溶液;

(3)缓冲层制备:采用甩胶、印刷、涂抹或浸渍技术将经过预 处理的基底上用明胶溶液制备形成α-Fe2O3缓冲层,然后在箱式电阻 炉内采取分步升温的方式,从室温到150℃,升温速度是1~10℃/min, 之后以1~5℃/min升温至300~600℃,再在300~600℃时烧结1~5小 时,制得基底α-Fe2O3缓冲层;

(4)配制反应液:将0.1~0.4mol/L FeCl3.6H2O和1.0~1.5mol/L NaNO3溶解在20mL体积比为3∶3~7的HCl溶液与乙醇的混合溶 液中制得反应液;

(5)将步骤(3)所得基底α-Fe2O3缓冲层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 高压釜中,并将步骤(4)制备的反应液倒于高压釜中,拧紧高压釜 盖;

(6)将步骤(5)中的高压釜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70~120 ℃保温干燥1~6小时,得反应产物;

(7)将步骤(6)所得反应产物在箱式电阻炉内采取分步升温的 方式烧结,从室温到150℃,升温速度是1~10℃/min,之后以1~5℃ /min升温至300~600℃,然后在300~600℃时烧结1~5小时,制得 α-Fe2O3纳米棒阵列;

(8)将步骤(7)制得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采用固相烧结扩散 法进行过渡金属掺杂,在箱式电阻炉内对电极采取分步升温的方式, 从室温到400℃,升温速度是1~10℃/min,保温2小时,之后以1~3 ℃/min升温至600~1200℃固相烧结扩散处理20~40分钟,即得掺杂 过渡金属离子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

本发明所述的对α-Fe2O3纳米棒阵列进行过渡金属掺杂或采用液 相化学反应,先配制0.001~0.05g/mL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乙醇溶液 20~30mL;再将步骤(7)所得具有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基底放入 聚四氟乙烯内衬高压釜中,并将过渡金属离子的乙醇溶液转移到其中 并拧紧高压釜盖,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70~120℃保温干燥4~ 6小时;然后,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后放入烘箱40~80 ℃下干燥6~12小时,即得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

本发明所选过渡金属元素掺入的金属盐是Sn4+、Sn2+、Ti4+、Mn2+、 Cu2+、Cu+和Zn2+过渡金属离子的盐酸盐、硝酸盐和硫酸盐中的一种 或二种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过渡金属掺杂是将所制得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在 600~1200℃烧结进行固相烧结扩散处理,有利于基底上与纳米棒阵列 里的过渡金属离子扩散;或是将其放入0.001~0.05g/mL掺杂过渡金 属离子Sn4+、Sn2+、Ti4+、Mn2+、Cu+、Cu2+和Zn2+等的乙醇溶液中70 ~120℃保温4~6小时,进行液相化学反应,实现α-Fe2O3纳米棒阵列 掺杂金属离子;掺杂过渡金属的氧化铁纳米棒纳米晶薄膜光阳极用于 制作由纳米晶半导体光阳极、染料敏化剂、电解质和对电极四部分组 成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不同元素掺杂实现对半导体氧化铁 纳米棒能隙大小及其能级位置的控制,拓宽光阳极薄膜的吸收光谱 带,提高太阳光利用率,同时由于氧化铁纳米棒的一维结构、高长径 比和高密度定向排列,使光阳极能够更快更好的传输电子,显著地提 高开路电压,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氧化铁纳米棒以 其独特的纳米结构在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结构中更好更快的传导光 激发产生的载流子,提高电子传输率,进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以氧 化铁纳米棒为基底掺杂过渡金属离子后的低能隙纳米晶半导体光阳 极薄膜,提高了光阳极的费米能级和光生电子传输速率,拓宽了光阳 极对太阳光的吸收谱带,使光阳极在传输电子的同时,自身也吸收可 见光,产生光生电子,染料与光阳极薄膜有更好的能级匹配效果;缓 冲层的制备不但增强了纳米棒氧化铁和基底的结合力,还有效阻止光 阳极导带上的光生电子同染料及电解质的复合;其制备工艺简单,重 复性良好,成本低廉,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过程流程原理示意图。

图2为基底FTO掺杂Sn氧化铁纳米棒阵列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3为基底FTO掺杂Sn氧化铁纳米棒阵列在可见光下电流密度 -电压曲线。

图4为基底Ti箔掺杂Ti氧化铁纳米棒阵列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5为基底Ti箔掺杂Ti氧化铁纳米棒阵列可见光下的电流密度 -电压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FTO为基底的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的制备

(1)预备FTO导电玻璃基底:将FTO切割成条,用丙酮、无 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依次各超声波清洗10~30min,超声波功率均为200 瓦;

(2)由0.540~1.622g FeCl3.6H2O,5wt%的聚乙烯醇(PVA)水 溶液和0.3wt%的HCl(36.5%~38%)溶液,配制20mL明胶溶液;

(3)通过甩胶技术,在FTO导电玻璃获得黄绿色的FeOOH预 制膜;

(4)300~500℃烧结1~5小时,即制得红褐色α-Fe2O3缓冲层;

(5)配制反应液:0.540~1.622g FeCl3.6H2O和1.70~2.55g NaNO3溶解在20mL体积比为3∶3~7的HCl溶液与乙醇中;

(6)将步骤(4)所得具有缓冲层的FTO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 高压釜中,并将步骤(5)中的反应液转移到其中;

(7)将步骤(6)所得的高压釜放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 70~120℃保温1~6小时;

(8)反应产物在箱式电阻炉内进行300~500℃烧结1~6小时, 即得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见附图1所示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光 阳极的制备流程图。

实施例2: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通过液相化学反应进行过渡金 属Sn4+的掺杂

(1)0.01~0.5g SnCl4·5H2O溶解在10mL乙醇,配制1~2mg/mL 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乙醇溶液20~30mL;

(2)将实例1中步骤(8)所得具有α-Fe2O3纳米棒阵列的基底 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高压釜中,并将步骤(1)中的过渡金属离子乙 醇溶液转移到其中并拧紧高压釜盖;

(3)将步骤(2)中的高压釜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70~120 ℃保温4~6小时;

(4)将步骤(3)所得产物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 放入烘箱40~80℃下干燥6~12小时,即得到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 α-Fe2O3纳米棒阵列。

本实施例过渡金属离子Ti4+、Sn2+、Mn2+、Cu2+、Cu+和Zn2+等的 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的掺杂,所选过渡金属元素掺入的金属盐分别 是Cu2+和Zn2+金属离子的盐酸盐如TiCl4·4H2O、SnCl2·2H2O、 MnCl2·2H2O、CuCl2·4H2O、CuCl·2H2O和ZnCl2·4H2O,基底为FTO。

实施例3:金属Ti为基底的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的制备方法

(1)预备基底Ti箔:将FTO切割成条、抛光,用丙酮、无水 乙醇和去离子水依次各超声波清洗10~30min,超声波功率均为200 瓦;

(2)由0.540~1.622g FeCl3.6H2O,5wt%的聚乙烯醇(PVA)水 溶液和0.3wt%的HCl(36.5%~38%)溶液,配制20mL明胶溶液;

(3)反复多次使用印刷技术,在Ti箔上获得FeOOH预制膜;

(4)300~500℃烧结1~5小时,即制得α-Fe2O3缓冲层;

(5)配制反应液:0.540~1.622g FeCl3.6H2O和1.70~2.55g NaNO3溶解在20mL体积比为3∶3~7的HCl溶液与乙醇中;

(6)将步骤(4)所得具有缓冲层的Ti箔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 高压釜中,并将步骤(5)中的反应液转移到其中;

(7)将步骤(6)所得的高压釜放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 70~120℃保温1~6小时;

(8)反应产物在箱式电阻炉内进行300~500℃烧结1~6小时, 即得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

实施例4:α-Fe2O3纳米棒光阳极通过固相烧结扩散进行过渡金 属Ti4+的掺杂

将所制得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在600~1200℃进行固相烧结扩 散处理20~40分钟,即得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α-Fe2O3纳米棒阵列。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