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的制作方法

一种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的制作方法

摘要

一种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的制作方法,涉及一种文字图案的制作方法。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的制作方法。确定光栅薄片的文字流动周期L和光栅栅距d,先对文字进行处理,其具体方法是:文字横向大小不变,纵向大小压缩到光栅栅距的70%,其余30%留作两行文字之间的空白部分,然后以光栅栅距d的大小向下进行复制到所需尺寸,群组;如果要得到文字流动效果跟随眼睛视线同时同向流动时,将群组后的文字纵向大小根据公式L/(L+d)进行缩小;如果要得到文字流动效果跟随眼睛视线同时逆向流动时,将群组后的文字上下镜向,文字纵向大小再根据公式L/(L-d)进行放大,即得到所需的文字流动效果的图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4295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吴心妮;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03411.7

  • 发明设计人 吴心妮;

    申请日2012-01-0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马应森

  • 地址 362200 福建省晋江市烟边巷8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55:4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3-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9F19/12 授权公告日:20130710 终止日期:20140106 申请日:2012010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7-10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9F19/12 申请日:20120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文字图案的制作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的制作 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获得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一般可采用电动等方法,例如流动广告等。其缺点 是每做一种效果,都需要多次进行复制、剪切、粘贴等步骤,操作复杂,需要细心,并且容 易出差错。

中国专利CN101097668公开一种增加流动广告牌文字的有效视觉距离的联体广告方法, 所述方法以一个联体广告媒介作为一个基本广告单元,该联体广告媒介包括有至少两个单一 广告牌,将需重点突出的文字内容按顺序平均分布在该联体广告媒介的各单一广告牌上,一 个联体广告媒介中的单一广告牌数目与需重点突出的文字数目一致,每个单一广告牌上只放 其中的一个文字,一个联体广告媒介中的单一广告牌上的文字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广 告含意,如此单个文字所占的面积就可以大大增加,有效视觉距离也相应大大增加,视觉冲 击力大大增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具有流动效果的文字图案的制作方 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光栅薄片的文字流动周期L和光栅栅距d,先对文字进行处理,其具体方法是: 文字横向大小不变,纵向大小压缩到光栅栅距的60%~80%,其余留作两行文字之间的空白 部分,然后以光栅栅距d的大小向下进行复制到所需尺寸,群组;

2)如果要得到文字流动效果跟随眼睛视线同时同向流动时(即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上), 将群组后的文字纵向大小根据公式L/(L+d)进行缩小,即得到所需的图案;

如果要得到文字流动效果跟随眼睛视线同时逆向流动时(即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下),将 群组后的文字上下镜向,文字纵向大小再根据公式L/(L-d)进行放大,即得到所需的文字流 动效果的图案。

在步骤1)中,所述纵向大小可压缩到光栅栅距的70%,其余30%留作两行文字之间 的空白部分。

本发明只要知道文字流动的周期L和光栅栅距d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所需的文字图 案,做法简单,操作方便,而传统的操作方法每做一种效果就要多次进行复制、剪切、粘贴 等步骤,操作复杂,需要细心,并且容易出差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柱镜光栅的光栅栅距与文字流动周期(文字流动次数n为5) 的设计示意图。在图1中,标记d为光栅栅距,L为文字流动周期。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柱镜光栅的光栅栅距与文字流动周期(文字流动次数n为10) 的设计示意图。在图2中,标记d为光栅栅距,L为文字流动周期;从上至下分别给出栅距 五等分、栅距二十等分、栅距五等分(纵向放大5倍)、栅距二十等分(纵向放大20倍)的 图例;向下箭头表示栅距,向上箭头表示文字。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柱镜光栅的光栅栅距与文字流动周期(文字流动次数n为20) 的设计示意图。在图3中,标记d为光栅栅距,L为文字流动周期;从上至下分别给出栅距 五等分、栅距二十等分、栅距五等分(纵向放大5倍)、栅距二十等分(纵向放大20倍)的 图例;向下箭头表示栅距,向上箭头表示文字。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文字流动次数n为10)图案效果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文字流动次数n为20)图案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以“Z”字为例,首先要确定好文字流动周期L和所使用的透明塑料材料栅格的栅距d (如图1所示),接着确定文字流动的方向、光栅的移动方向和文字流动次数n。

一般情况下,n的取值为10以上,效果较好,那么制作时每次光栅方框移动的距离就是 d/n,文字流动的距离就是L/n,文字向上或向下流动方向不同,制作出来的图片效果就不一 样。比如设计文字“Z”字,假设移动周期L为6mm,所用光栅的栅距d为0.3mm,光栅方 框的移动方向向下,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上,假设文字流动的次数n为5(n为5,是为了介绍 的方便),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个流动图案按事先设定的位置只取光栅方框所对应的文字图案部分的内容,(占全图 的1/5);

第二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上移动6/5mm,光栅方框向下移动0.3/5mm,同样也取经移动 后光栅方框所对应的文字图案部分的内容,(占全图的另一个1/5);

第三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上移动6/5*2mm,光栅方框再向下移动0.3/5*2mm,同样也取 经移动后光栅方框所对应的文字图案部分的内容,(还是占全图的1/5);

第四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上移动6/5*3mm,光栅方框又再向下移动0.3/5*3mm,还是取 经移动后光栅方框所对应的文字图案部分的内容,(同样是占全图的1/5);

第五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上移动6/5*4mm,光栅方框向下移动0.3/5*4mm,同样取经移 动后光栅方框所对应的文字图案部分的内容,(占全图的1/5)。

这样五个所取文字图案按顺序依次排列,接着分别把各图的文字剪切,再粘贴入各图移 动后对应的光栅方框内。其次,再把做好的图案选中,垂直居中对齐,组合成一个整体,这 样就做好栅距五等分的图案。

同样如果要让文字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动时,只需把文字移动方向改为向下就可以,具体 做法如下:

第一个流动图案按事先设定的位置(一)所示;

第二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下移动6/5mm,光栅方框向下移动0.3/5mm;

第三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下移动6/5*2mm,光栅方框向下移动0.3/5*2mm;

第四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下移动6/5*3mm,光栅方框向下移动0.3/5*3mm;

第五个流动图案把文字向下移动6/5*4mm,光栅方框向下移动0.3/5*4mm。

这样五个图还是按顺序依次排列,接着分别把各图的文字剪切,再粘贴入各图所移动后 的光栅方框内,其次再把做好的图案选中,垂直居中对齐,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又做好 与前一图文字流动方向相反如图三右上侧栅距五等分的图案。

实施例2、3

参见图2~5,设定文字流动次数n改为10次(实施例2)和20次(实施例3)的图案, 发现n为10的图案中的文字比n为5(见实施例1)的流畅、细腻,n为20的图案中的文 字比n为10的更流畅、细腻,但文字都变得很扁平,并且文字(包括空白处)的高度基本上 是在一个光栅栅距左右,接着我把做好的图案纵向放大5倍,所得效果如图2和图3右侧的 图案,从图中特别是n为20的图案中发现,图2的文字是正立的,如左侧图案所示,而图3 中的文字是倒立的(上下镜向),如右侧图案所示,利用电脑软件把图案放大后与制作时的光 栅方框进行比较,又发现图2中的文字(包括空白处)的高度略小于一个光栅栅距,图3中 的文字(包括空白处)的高度略大于一个光栅栅距。

为了分析与文字流动周期L的关系,将上述设计的图案只改动文字流动周期L为4mm, 文字流动次数n为5、10、20,其他条件不变,与上述得到的图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向 上流动的文字比前面得到的图案还小一点点,而向下流动的文字比前面得到的图案却大了一 点点,这说明制作后的文字大小与文字流动周期L有关系,并与文字流动的方向也有关系。

为了分析与光栅栅距d的关系,同样将上述设计的图案只改动光栅栅距d为0.6mm,其 他不变进行设计,与上述得到的图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制作后的文字纵向稍变得大些, 大小也是在各自的一个光栅栅距左右;但相对各自的光栅栅距而言,向上流动的文字比前面 得到的图案还小一点点,而向下流动的文字比前面得到的图案却大了一点点,这说明制作后 的文字大小与光栅栅距大小也有关系。

为了分析与文字流动次数n的关系,可通过与上述设计的图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文 字流动的次数n越大,文字图案越清晰,其他的没有看到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参见图2和3,当文字流动次数n=5时,选择其中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光栅栅距如红色的5 个小方框,刚好组成一个光栅栅距,随着观看时视线的变化进行分析,一个光栅周期后,文 字相对于视线的位移却是当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上时为L+d,当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下时却为 L-d。

文字大小与文字流动周期L、光栅栅距d以及文字流动的方向等有关,(L+d表示文字向 上流动一个周期时相对于眼睛观察光栅某处移动后的位移或L-d表示文字向下流动一个周期 时相对于眼睛观察光栅某处移动后的位移)。制作后的文字纵向高度与一个光栅栅距大小关系 密切相关,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为此将文字幻动周期先纵向压缩成一个光栅的栅距的 大小,横向大小不变,然后复制到略大所需的尺寸,然后直接进行放大或缩小,直接打印在 菲林片上。

在打印出来的文字图案上,贴上所用的光栅薄片,观看其最终文字流动的效果,当文字 放大率小于100%时,文字流动效果与光栅方框的移动方向向下,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上时的做 法的文字流动效果一样,而当文字放大率大于100%时,文字流动效果与光栅方框的移动方向 向下,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下时的做法的文字流动效果也一样。并且分别测量出贴上光栅薄片 后,不同放大率,显现出来的文字大小,记录如表1所示(设计时所用的光栅栅距 d=0.3378mm)。

从表1中可以发现:当光栅栅距d=0.3378mm,文字流动的方向向上时,文字流动的周期 L分别为6mm和4mm时所对应的放大率分别在:94%-95%之间和略大于92%;而文字流动 的方向向下时,文字流动的周期L分别为6mm和4mm时所对应的放大率分别在:106%和略 大于109%。

表1

另外,将文字流动的周期L、光栅的栅距d以及L+d或L-d等数据进行列表,并计算 L/(L+d)、L/(L-d)所得到的百分比如表2所示。

表2

  L(mm)   6   5   4   3   d(mm)   0.3378   0.3378   0.3378   0.3378   L+d(mm)   6.3378   5.3378   4.3378   3.3378   L-d(mm)   5.6622   4.6622   3.6622   2.6622   L/(L+d)(%)   94.7%   93.7%   92.2%   89.9%   L/(L-d)(%)   106.0%   107.2%   109.2%   112.7%

从表2中发现,光栅的栅距d为0.3378mm,文字流动的周期L为6mm和4mm,文字流 动方向向上时利用L/(L+d)=94.7%和92.2%,而文字流动方向向下时利用L/(L-d)=106.0%和 109.2%,与表一实测数据比较时,相当吻合;同样文字流动的周期L为5.0mm、4.0mm、3.0mm 所得结果也一样。

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发现所得到的数据有着惊人的相似。若光栅的栅距d为0.4055mm 和0.5985mm的光栅薄片进行比较,则所得结果一样。可见L/(L+d)、L/(L-d)就是我苦苦寻找 的东西,也是文字流动效果的另一种更加简洁的做法的依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