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单支撑轴系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联合振型平衡法

一种单支撑轴系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联合振型平衡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支撑轴系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联合振型平衡法。目前在进行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现场动平衡处理时,缺少转子两端的振动信息且轴振相互耦合影响,给轴系的现场动平衡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本发明依据轴系各转子临界转速、工作转速下的轴振幅值、相位,通过振动矢量和振型谐分量计算,结合单支撑轴系结构的特点,对轴系不平衡型式做出判断、计算之后,辨识出多转子的联合振型,根据滞后角、质量响应系数和首次加重区间,直接得到各平面的加重方案,采用一组加重一次加到有关平面上。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单支撑轴系转子的平衡效率和精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646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1110432364.3

  • 发明设计人 应光耀;童小忠;吴文健;马思聪;

    申请日2011-12-21

  • 分类号G01M1/38(20060101);

  • 代理机构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张建青

  •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八区华电弄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51: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1-01

    授权

    授权

  • 2012-12-05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G01M1/3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1221

    著录事项变更

  • 2012-12-05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1M1/38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21101 申请日:201112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2-09-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M1/38 申请日:201112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和振动处理领域,具体地 说是一种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联合振型平衡法。

背景技术

上汽-西门子型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由于其具有高效、节能和环保 的技术优势,正成为我国在21世纪初期最具有竞争力的燃煤机组,市场应 用前景非常良好,至2010年底,已投产30余台1000MW、660MW机组。 该类型汽轮机组采用独有的单轴承支撑结构,单支撑减少了3个轴承,转 子的振动监测也相应减少了3个平面处的测点信息,只能测试到转子单端 的振动信息,单个转子没有相互相位关系,无法从转子的相互相位关系判 断转子的一阶、二阶振型。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机组振动故障时,工频振 动不稳定,不管空负荷定转速还是带负荷过程,工频振动始终出现波动, 变化剧烈,且存在轴振相互强烈耦合影响,给轴系的现场动平衡处理带来 一定的难度。

单支撑轴系机组的振动信号特征,使用两种经典的动平衡技术(振型 平衡法和影响系数法)在处理机组现场轴系动平衡都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两个轴承间的振动信息和相位关系已经不能反映振型关系,无法给出正确 的振型平衡校正质量。简单使用影响系数法平衡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机组 柔性转子,由于轴振相互耦合影响,轴振、瓦振幅值波动变化很大,使得 计算结果对测量误差敏感,容易导致平衡误差很大,给出的加重区间很大, 以至于现场无法实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汽轮发 电机组多转子联合振型平衡法,其通过矢量和振型谐分量计算,结合转子 的临界转速,辨识出多转子的联合振型,以轴振数据为主,引入瓦振、轴 振比例因子,多转子多平面同时加重,以显著提高单支撑轴系轴系转子的 平衡效率和精度。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单支撑轴系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联 合振型平衡法,其方法如下:

1)单支撑轴系的振动测试系统通过配套的汽机安全保护系统(TSI) 或汽机故障诊断系统(TDM)得到各轴承的轴振、瓦振信息,通过轴振工频 分量的矢量合成和谐分量计算,辨识出平衡转速下的轴系各转子的振型矢 量;

2)依据各转子的振型矢量来识别转子是否存在不平衡故障,选择需加 重的转子和相应的平面;

3)如果瓦振、轴振信息存在不稳定不平衡量的情况,振型矢量的原始 振动At为初始振动和最大振动的折中值,并引入瓦振、轴振比例因子,将 不稳定、非线性的振动数据转为线性关系的瓦振、轴振比例关系;

4)每个转子振型的加重平面上的加重角度,根据各个转子的滞后角得 出;

5)首次加重的质量P等于振幅除以预估的质量响应系数,预估的质量 响应系数参考同类型机组的数据,即首次加重参考加重区间的质量数据;

6)根据多转子多平面一次加重,重新开机至额定转速,待振动稳定, 测试和评估平衡后的振动信息,计算各转子振型矢量的影响系数,得到各 转子振型的滞后角和质量响应系数。

采用联合振型平衡法计算的多转子为一高压转子、一中压转子和二个 低压转子,靠近发电机转子的低压转子两端的振型矢量为A5和U5;靠近中 压转子的低压转子的振型矢量为A4-U5和其反对称分量;中压转子的振型 矢量为A3-U4和其反对称分量;高压转子的振型矢量为A2-U3和A1

其中,上述转子各轴承座的轴振矢量An是由振动测试系统得到,其反 对称矢量Un是An在转子另一端n-1轴承处的轴振矢量,n=1~5。

若仍存在不平衡,根据步骤6)得出的各振型矢量的影响系数,再次 计算配重,直至平衡达标。

根据滞后角、质量响应系数和首次加重区间,直接得到各平面的加重 方案,采用一组加重一次加到有关平面上。

本发明依据转子临界转速、工作转速下关注测点振幅、相位、考虑不 稳定不平衡量,结合单轴承支撑结构的特点,对轴系不平衡做出判断、计 算之后,采用一组加重一次加到有关平面上。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单支撑轴 系转子的平衡效率和精度。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机组轴系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联合振型和加重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单支撑轴系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联合振型平衡法,下面 进行详细描述(额定转速以3000r/min为例):

汽轮机组轴系由高压转子、中压转子、两个低压转子、发电机转子及 励磁机转子组成,各转子之间均采用刚性联轴节连接,高压转子为双支撑, 中压转子和两根低压转子都是单支撑,上述4个转子之间设有1-5号轴承, 发电机与励磁机转子是三支撑结构,其轴系布置如图1所示。

(1)转子振型矢量计算

汽轮机组在额定转速3000r/min运行时,根据振动测试系统,得到各轴 承座的工频轴振矢量An(包括工频振幅An、工频相位αn),瓦振矢量Vn(n =1~5)。

根据谐分量振型平衡原理可以得到支撑于第n个轴承的转子在另一端 的第n-1轴承处的轴振可计算为振幅An、工频相位αn+180,计为矢量Un(n =1~5)。

对于单支撑轴系的末端轴承5号轴承,可以认为测试得到的振动信息 仅仅是反映低压转子B(靠近发电机转子的低压转子)的振动,低压转子B 两端的振型矢量为A5和其反对称分量U5;对于低压转子A(靠近中压转子 的低压转子),测试得到的A4和α4包含低压转子B的振动信息,那么低压转 子A的4号轴承的振动矢量为A4-U5,即低压转子A的振型矢量为A4-U5和 其反对称分量;同理,中压转子的振型矢量为A3-U4和其反对称分量。

虽然高压转子为双支撑转子,但是2号轴振也会包含中压转子的振动 信息,那么振动矢量A2-U3的高压转子的振型矢量为A2-U3和A1。一般是把 高压转子和中压转子联合起来一起考虑振型。

应用上述方法得出各个转子2端振动数据,还可以依据各个转子的临 界转速下的振动和2700r/min后振动是否爬升,以及3000r/min振动幅值 的大小来决定最终需加重的转子和加重平面,根据谐分量多转子多平面同 时加重。

(2)考虑不稳定不平衡情况

平衡原始数据以轴振数据为主,优选出符合轴振、瓦振线性比例关系 的轴振数据,作为加重的参考数据。单支撑轴系轴系的不稳定不平衡故障 特点,即使在3000r/min空负荷情况下,振动也不会稳定,会出现持续的 波动和爬升,类似动静碰摩故障,而实际上并未发现正常的碰摩点。对这 类不稳定不平衡的动平衡,需要平衡的原始振动At是3000r/min下的初始 振动和最大振动的折中值,计算公式:

At=UaUr(A0+0.6(Amax-A0))式(1)

上式中:A0为3000r/min初始振动;Amax为3000r/min满足轴振、瓦 振线性关系的振动最大值,式中0.6是经验分割系数,由多次平衡的经验 积累所得。Amax并不一定是测试得到的振动最大值,而是符合式(1)比例 关系的振动最大值。

(3)某一加重平面的加重方向

从测量的振动相位便可知道位移高点,在依据机械滞后角(位移高点、 滞后于不平衡力的夹角)即可求得不平衡加重的方向。由机械振动理论和 振动测试原理可知,转子上的不平衡与不平衡引起的转子的动挠度不在一 个方向,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夹角φ,称为滞后角。一般不平衡的位置成为 重点,动挠度的位置为高点。高点有振动测试的相位确定。由高点顺转动 方向转动φ角,就是不平衡的位置,而加重质量就在它的相反方向。根据 键相器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置,可修正得出振动的高点,因此利用滞后 角计算出加重位置公式:

β=α+γ-φ+180°  式(2)

式中:β-加重的角度;α-振动测试得到的相位;γ-测振传感器与键 相器的夹角(以键相器为起点,逆转动方向度量);φ-滞后角。

加重的角度β指:以键槽位置为起点,逆转动方向到加重位置。由式 可知,α由振动仪器测量得到,γ根据现场探头布置可得到,较为难确定的 是滞后角,滞后角包括机械滞后角和仪器滞后角。

(4)某一加重平面的加重质量

加重的质量P等于振幅除以质量响应系数(影响系数的幅值):

P=Atk式(3)

式中At为需要平衡的原始振动,k为质量响应系数。不同转子的质量响 应系数是不同的,即便是同类转子的质量响应系数有时也有较大差别。

对机组高压转子、中压转子、低压转子的第一次加重质量,要有一个 最小和最大的加重区间。所谓最小加重限制,就是要避免加重太小振动无 变化;所谓最大加重的限制,就是要避免加重太大,如果加重失败,会导 致振动过大。

根据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机组多次动平衡试验研究得到:高压转子加 重区间为200~400g,中压转子600~800g,低压转子在700~1000g。上 述加重空间是指第一次加重而言,试加后的计算结果不受此限制。

根据平衡前后各转子振型矢量数据,依次计算各转子振型矢量的影响 系数,得到振型矢量的滞后角和灵敏度系数,重复上述平衡步骤,直至平 衡达标。

下面是本发明在某电厂中的应用。

某电厂#6机组汽轮机选用由上海汽轮机厂和德国SIEMENS公司联合设 计制造的N1000-26.25/600/600(TC4F)型1000MW单支撑轴系超超临界汽轮 发电机组。

机组振动测试系统配有一套VM600的TSI系统、一套华科通安公司的 TDM系统TN8000,可连续采集机组轴系各轴承处轴振、瓦振等参数。每道 轴承座45°、135°方向各配置一个涡流传感器,测量轴振,在每个轴承 的135°方向安装了2个相近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瓦振。

该机组在一次A级检修后启动,在额定转速未带负荷运行时,详细数 据见表1,表中分别表示各瓦振动数据的轴振通频值,工频幅值和工频相 位,振动故障表现为:1)3号轴承座瓦振大,且瓦振出现波动爬升现象, 变化剧烈;2)1、2、3号轴振偏大,且都以工频分量为主;3)4号轴承座 瓦振大,但轴振不大。说明转子轴系存在一定残余不平衡量,需同时降低 3个轴承的轴振,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处理。

表1#6机组A修启动时各轴瓦的振动数据(轴振单位:μm/μm∠°,瓦振单位:mm/s)

由于2、3轴振、瓦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爬升现象,根据式1选取 2、3瓦振轴振成线性比例关系的轴振数据作为计算振型矢量的依据,1号 轴振变化过于剧烈,不适合作为振型矢量计算。因此,把高压转子和中压 转子作为平衡对象,以2、3号相对稳定的45°轴振作为计算依据,得出 中压转子振型矢量:A3-U4=133∠118°,其反对称分量为:133∠298°; 高压转子的振型矢量:A2-U3=94∠80°,因为1号轴振不可信,确定中 压转子两端可加反对称分量,高压转子在靠2号轴承加单端分量。

根据式(2)中压转子在3号瓦端的加重角度β=α+γ-φ+180°=118+110 -70+180°=340°,在2号瓦端的加重角度为340-180=160°中压转子 滞后角取70°,根据式3和加重区间,确定每端加重约0.6kg,由于中压 转子两端平衡槽在相应位置已有平衡块和平衡块的实际质量,最终中压转 子加重的方案为:在中压转子#2瓦端处加重0.42kg∠160°,在中压转子 #3瓦端处加重P3为0.63Kg∠330°。

根据式(2)高压转子的加重角度β=α+γ-φ+180°=80+110-50+180= 320,高压转子滞后角取50°根据式3和加重区间,确定单端加重0.3kg, 由于平衡块的实际质量,最终高压转子加重的方案:在高压转子#2瓦端 处加重0.31kg∠320°

具体的高压转子和中压转子的振型和加重方案见图2。

实施上述3个平面的加重后,再次启动至额定转速,及带负荷数据见 表2,表中分别表示各瓦振动数据的轴振通频值,工频幅值和工频相位。

表2#6机组A修平衡后各轴瓦的振动数据(轴振单位:μm/μm∠°,瓦振单位:mm/s)

从表2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加重方案,仅一次加 重即大幅度降低1、2、3号轴振,3、4号瓦振,使各瓦的轴振、瓦振均达 到优良水平,也使瓦振的波动的次数和波动的幅度均大为降低。本发明的 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能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发生的严重困扰超超 临界百万千瓦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轴系振动故障难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