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形成具有两种不同绒高的割绒地毯的簇绒机

用于形成具有两种不同绒高的割绒地毯的簇绒机

摘要

一种用于形成具有两种不同绒高的割绒地毯的簇绒机。刀(20)与相应的钩组件(1)相关联,并且被以可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且相对于相应的钩组件倾斜以便抵靠钩组件向所述刀加压。所述钩组件均具有:上钩(6)与所述下钩(7),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均具有位于下边缘处的切刃(8,9);以及用于将纱线选择性地引导到所述上钩与所述下钩中的一个上的装置(10)。所述刀(20)均具有单个切刃(21),所述单个切刃被布置为与所述上钩(6)和所述下钩(7)协作以通过切割动作切割由相应的钩组件捕获的每个纱线圈。在所述刀与所述下钩之间设置解除部(22),以允许当所述刀(20)的所述切刃(21)接近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8)时所述刀避开下钩(7)。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350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斯潘塞赖特工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320968.9

  • 发明设计人 F·肖利;

    申请日2011-10-20

  • 分类号D05C15/10(20060101);D05C15/22(20060101);D05C15/2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辉;王小东

  • 地址 美国田纳西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4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3-2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D05C15/10 登记生效日:20170309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102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3-02

    授权

    授权

  • 2013-08-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5C15/10 申请日:201110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形成具有两种不同绒高的割绒地毯的簇绒机。

背景技术

在过去,已试图生产一种用于在同一生产线中形成具有两种不同绒高的割绒地毯 的簇绒机。这涉及制造:具有上钩和下钩的钩组件;以及弹性夹,该弹性夹最初将所 有纱线圈保持在下钩上。纱线中的张力被控制以便选择性地将某些纱线圈拉动经过夹 并且拉到上钩上,然后使刀经过上钩与下钩以便切割被保持在任意钩上的纱线。刀通 常以双重角度安装,例如相对于钩具有8°到10°度的压力角以及大约2°到4°的剪切角。 这意味着在刀向上运动期间,由压力角造成的侧压力趋于导致刀的切刃被迫进入到钩 的切刃中,而剪切角在两个切刃之间产生剪切动作。刀压力和剪切角在切刃之间有效 地形成加压接触,当刀相对于钩进一步移动时,该加压接触逐渐地横跨切刃移动。这 确保在两个切刃之间保持压力以便提供纱线的完全切割。

能够形成两种绒高的钩组件的困难在于下钩限制了上钩处的刀剪切角,从而降低 了刀的切刃与上钩的切刃之间的压力,该压力的降低对于切割操作来说是不利的。这 因此需要在上钩与下钩之间具有相当大的距离以便允许刀有足够空间以朝向上钩向 后折曲。

该问题的另一个解决方案在GB 1 318 222、US 4,266,491和JP 5059656中公开。 这些文献公开了具有两个切刃的构思:或者利用两个分离的刀或者在单个刀上具有两 个切刃,使一个切刃与上钩和下钩中的每个协作。尽管这解决了上面说明的单个刀切 刃的问题因此这避免了下钩限制上钩处的剪切角,但其却显著地增加了刀的复杂性从 而提高了成本,并且还增加了通过这种设计可以获得的机器的最小针距。此外,由于 在整个切割操作中刀与钩组件的两个区域加压接触,因此刀与钩之间的摩擦接合近似 加倍,从而增加了机器的功率消耗并且还产生不需要的热。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具有两种不同绒高的割绒地毯的簇绒机,该簇 绒机包括:壳体;针杆,该针杆在所述壳体中可往复运动,并且在所述针杆上安装有 多个针,借此,在使用时,当底衬介质幅沿着第一方向被进给通过所述机器时,所述 针沿着第二方向朝向以及远离底衬介质幅往复运动;与所述每个针相关联的相应的钩 组件,所述钩组件被以可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以便当由相应的针形成纱线圈时捕获 每个所述纱线圈;以及刀,该刀与每个所述钩组件相关联并且具有切刃,所述刀被以 可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并且相对于相应的所述钩组件倾斜以便抵靠所述钩组件向所 述刀加压,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钩组件设有:上钩和下钩,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均具 有位于所述下边缘的切刃;以及用于将纱线选择性地引导到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中的 一个上的装置,各个刀具有单个切刃,该单个切刃布置为与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二者 协作以通过剪切动作切割由相应的所述钩组件捕获的每个纱线圈,在所述刀与所述下 钩之间提供解除,以允许当所述刀的所述切刃接近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时所述刀避开 所述下钩。

通过该装置,所述解除确保当所述刀的所述切刃经过所述下钩时所述下钩不与所 述刀接触,以使当所述刀的所述切刃接近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时所述剪切角被恢复。 这意味着所述上纱线钩的所述切刃和所述下纱线钩的所述切刃能被引导得更加靠近 在一起,以允许毛毯被形成为具有高度上紧靠在一起的两种不同绒高。

所述解除可以至少部分地由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和所述下钩的所述切刃来提供, 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沿着大致横向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偏置,以使 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在所述刀侧突出超过所述下钩的所述切刃。

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可以是单个部件的一部分。然而,优选地,它们被分离地安 装到所述钩组件中。这确保了更容易加工两个钩所需要的相对较复杂的形状。此外, 优选地,用于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的支撑件是两部分结构,所述上钩安装到第一部分 并且所述下钩安装到第二部分。另外,这改进了组装,其中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能被 分离地安装而不与另外一组钩相干涉。这还方便了钩的重新研磨,如再次的,这提供 了通向钩的较不受限制的通道。

优选地,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间的接合面具有台阶构造,使得所述下部具有第 一配合面,该第一配合面具有大致面向下的部分,并且使得所述上部具有对应的配合 面,所述对应的配合面具有大致面向上的部分,借此所述配合面防止所述上部和所述 下部的抬高分离。通过设置该台阶构造,防止在使用时所述上钩与所述下钩的分离。

另选地或者附加地,所述解除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刀的与所述钩邻近的那 一侧。所述解除优选地呈凹部的形式,所述凹部邻近并位于所述切刃下方横跨所述刀 的与所述切刃的整个宽度延伸。

为了确保来自所述下钩的纱线被尽可能有效地保持在所述上钩上,所述上钩优选 地具有这样的末端,该末端延伸超过所述下钩并且向下延伸到大致与所述下钩的下边 缘共面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上钩的所述尖端比所述上钩的其余部分更薄,这样的变薄应用于所 述刀那一侧的表面上,从而所述上钩的所述末端与所述下钩的所述尖端更加接近地对 准。这提供了纱线从所述下钩到所述上钩的更可靠的转换。

为了帮助形成所述解除,所述下钩在其上边缘上在所述刀的那一侧具有斜面。

优选地,在所述切刃后方设置有斜面,该斜面位于所述上钩的在使用时供所述刀 所抵靠的区域上,以允许所述刀从所述下钩转换到所述上钩。所述斜面的沿着所述第 二方向的深度优选地越远离所述钩的所述末越大以提供平稳的转换。

优选地,所述刀至少沿着在使用时将要经过所述钩组件的部分具有减小的厚度。 由于刀需要较小的通过空间因此这允许相邻的组件更靠近在一起。

用于将纱线选择性地引导到两个所述上钩与所述下钩中的一个上的所述装置最 简单地由用于控制所述纱线中的张力的装置来提供,使得增加所述张力而拉动所述纱 线圈脱离所述下钩并且拉到所述上钩上。然而,优选地,除了控制纱线张力的所述装 置之外,还设有弹性夹,所述弹性夹与所述下钩协作以将所述纱线圈保持在所述下钩 上,直到所述张力充分地增大以便拉动所述纱线经过弹性变形的所述夹,以允许所述 纱线位于所述上钩上。

该组件还延及用于上面所述的簇绒机的钩组件,所述钩包括:上钩和下钩,所述 上钩和所述下钩均具有位于所述下边缘处的切刃;以及用于将所述纱线选择性地引导 到所述上钩和所述下钩中的一个上的装置,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和所述下钩的所述切 刃相对于彼此偏置以使所述上钩的所述切刃突出超过所述下钩的所述切刃。

本发明还延及用于上面所述的机器的刀,所述刀具有:单个切刃,该单个切刃位 于一端处;以及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切刃邻近并位于所述切刃下方横跨所述刀的一 侧的整个宽度延伸。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A是钩和刀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前视图,刀处于其最低位置;

图1B是处于与图1A的相同位置处的钩和刀的俯视图;

图1C是处于与图1A的相同位置处的钩和刀的端视图,钩的前部被移除;

图2A至图2C是分别示出了刀处于中间位置处的、与图1A至图1C相似的视图;

图3A至图3C是分别示出了刀处于其最上部位置处的、与图1A至图1C相似的 视图;

图4示出了如图2C中所示的钩和刀的一部分的放大比例的细节;

图5是钩和刀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前视图,刀处于其最下部位置;

图5A是通过图5中的线A-A的剖面图;

图5B是示出了一排下钩(上钩未示出)的端视图,刀(仅示出了其中两个)处 于从图5的位置略微升起的位置;

图5C是与图5B对应的俯视图;

图6是与图5相似的视图,刀处于中间位置;

图7是与图5和图6相似的视图,刀处于其最上部位置;

图7A是示出了一排上钩(下钩未示出)的与图5B相似的视图,示出了刀处于 其最上部位置;

图7B是与图5C相类似的视图(仅示出了上钩),刀处于最上部位置;

图8是更详细地示出了图5的一部分的剖面图(但是沿着相反方向);以及

图8A是通过图8中的线A-A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针和用于所述针的驱动机构的簇绒机的大部分方面是常规的因此将不在这 里描述。

钩组件1经由其柄部2附接到钩杆。喉部3从柄部2延伸并且终止在喙部4处。 在喙部中加工有凹部5,并且凹部5从喙部沿着喉部朝向柄部延伸从而限定上钩6和 下钩7。这两个钩6、7的底部边缘被削尖从而提供上切刃8和下切刃9。

弹性夹10附接到钩1的柄部2处并且朝向喙部4延伸,而终止在向上突出部11 中。夹是有弹性的,从而材料的弹性致使向上的突出部11抵靠下钩7。上钩6延伸 过喙部4的全程,即大大地超过下纱线的接合部。

在使用时,钩组件1布置为进入刚好由针形成的纱线圈以使圈经过夹10与下钩 7之间,夹10弹性地变形以允许圈经过。然后,如果施加到纱线的张力很大,则圈 会经过圈的向上突出部11被拉回并且被喙部4捕获并被迫朝向上切刃8围绕。另一 个方面,如果纱线被施加较小的张力,则纱线仅由夹10保持在下钩7上。

刀20具有前缘20A、后缘20B以及位于其最上部表面处的切刃21。在每次行程 中,刀都移动足够的距离以使其超过上钩6的上切刃8。

刀2和钩组件1都大致是平坦的,刀的平面与钩的平面从钩的柄部2朝向喙部4 朝向彼此以一定剪切角倾斜。倾斜角大约为2°到4°。例如,如图1C中所示,刀还被 安装成使得它们以大约8°到10°的压力角向竖直面倾斜。当刀被安装在簇绒机中时, 它们的安装端被朝向各自的钩组件移动,例如如图1C中所示,而趋于使每个刀向后 弯曲抵靠钩的表面。刀与钩组件由此在刀的切刃21与下钩7的下切刃9之间以剪刀 动作作用。因此,当刀20向上行进并且因压力角而被朝向钩组件1加压时,随着切 刃之间的接触点向左移动,剪切角致使在切刃9、21之间被施加压力,直到切刃21 完全经过下切刃而进入到图1A与图2A中所示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刀设有凹部22,该凹部在切刃21的正下方横跨刀的整个宽度延伸,并且由上边 缘22A和下边缘22B限定边界。凹部22的尺寸确定为使得一旦刀到达图2A至图2C 所示的位置(凹部22与下钩7齐平的位置),则如在图4中明显的是,下钩与刀之间 不再接触。由压力角产生的、刀20抵靠钩组件1的压力能够因此使剪切角恢复而不 与下钩干涉。有效地,这通过刀上的压力以及以下情况实现,该情况是,凹部22允 许刀的前缘20A以必要的自由度在上钩6的略下方向后移动。

刀的继续向上运动使刀的切刃21与上切刃8之间的接触点向左移动,同时由于 钩与刀之间的倾斜而保持剪切动作。

将理解的是,如果刀中未设有凹部22,则一旦刀的切刃21已经经过下纱线接合 部7,则由于下纱线接合部在其自身弹性下防止刀的前刃移动到上钩6下方的位置, 因此刀将会有效地继续笔直向上移动。

图5至图7示出了钩组件1和刀20的第二个实施例。

两个实施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第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凹部22来提供刀与 下钩之间的解除,而在第二个实施例中不存在凹部。相反地,如以下所述的,由相互 偏置的上钩6与下钩7提供解除。在描述这个以前,下面首先描述一些结构上的区别。

最显著的结构上的区别在于,第二个实施例的钩组件不是由具有被加工以提供两 个切刃的凹部的单个部件形成,而是由用于上钩6与下钩7的两个分离的部件提供, 该两个分离的部件独立地安装到钩模块30中。上钩6具有安装到上钩模块部32的后 安装部31。下钩7具有安装到下钩模块部34的后安装部33。夹10也安装到该下钩 模块部34。下钩模块部34具有开口35,下钩模块部34经由该开口35螺栓连接到钩 杆36。

上钩模块部32与下钩模块部34之间的接合面具有台阶构造。上钩模块部32具 有大致向上的倾斜面37并且下钩模块部34具有互补的向下倾斜面38。这些倾斜面 阻止两个模块部32、34之间的抬高分离。为了组装模块,上钩6被安装在上钩模块 部32中并且下钩7和夹10被独立地安装在下钩模块部34中。这允许上钩6和下钩 7被容易地安装而不相互干涉。

图8和图8A中示出了螺栓连接的接合面的细节。

模块部32、34具有相应的对准孔80、81。孔81具有埋头部82。具有内螺纹的 中空销83在两个模块部的组装以前被插入到模块部34中。该销83具有:扩大头部 84,该扩大头部装配在埋头孔82中;以及杆部85,该杆部设有与孔81中的对应平 坦面接合的一对平坦侧面86。在杆部85的顶部和底部具有竖向间隙87。在销83就 位的情况下,两个模块在图8A中示出的位置被引到一起并且螺栓88被拧入中空销 83中以完成连接。

平坦面86确保两个模块的侧向对准正确,同时倾斜面37、38保证正确的竖直定 向。间隙87确保销83能够适应由制造公差造成的竖直对准的变化。

上钩6设有位于喉3正后方的斜面41。如图5中可以看出的,斜面距喉最远处 最深,并且在喉部处向下逐渐变细直到消失。如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该斜面41的 目的是为了在上切刃8上引导刀。与喉部相邻的第二斜面41A为刀提供附加的解除。

下钩7在其上表面上设置有斜面42。提供该斜面以使得当刀从下钩7前进到上 钩6时不会不适当地妨碍刀。

如图5A中可看出的,上钩6相对于下钩7偏置,上钩6比下钩7更接近刀侧。 为了确保钩组件1进入纱线圈,如图5C所示上钩6的远端比该上钩的其余部分更薄, 钩的末端朝向下钩7的平面倾斜以使上钩的末端和下钩的末端大致位于相同平面中, 以确保它们能够从针N容易地拾取纱线圈。

如从图5B能够看出,每个刀20的上部45均比该刀的其余部分更薄。这意味着 刀需要在相邻的钩之间具有较小间隙。此外,抵靠腔室41的刀的尖端46被去除从而 对于斜面41呈现小的三角面,而不是尖点。

现在将描述第二个实施例的操作。

钩如相对于第一个实施例描述的那样拾取纱线,并且纱线从下钩移动到上钩的方 式与前面的描述相同。

刀20从图5中所示的位置开始而前进到图5B和图5C中所示的略高的位置,在 该位置刀的切刃与下钩7的切刃9接合以在纱线位于下钩上时切割纱线。然后刀向上 前进到图6中示出的位置,在该位置其开始与斜面41相遇。该斜面迫使刀向外以允 许刀向后偏移经过切刃8,在切刃8处刀以足够的压力与切刃8接合以形成剪切角并 且以如图7A所示切割纱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