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及其制造方法

一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一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及其制造方法,其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12~0.18wt%、Si:0.1~0.4wt%、Mn:0.4~0.9wt%、B:0.001~0.003%、P:≤0.015wt%、S:≤0.004wt%、N:0.003~0.008wt%、Ti:0.02~0.06%、Al:0.015~0.045wt%、Ca:0.002~0.006%、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工艺设计,获得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板,其组织均匀分布,性能均匀性好;且,该钢带状组织轻微,因此,冷弯性能好。另外,淬硬性适中,焊接后焊缝强度和母材差异较小。此外,钢中Si元素较低,钢板的表面质量较好,符合辊压制造汽车零部件的要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343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22019.7

  • 发明设计人 朱晓东;李旭飞;杜培芳;

    申请日2012-01-31

  • 分类号C22C38/14;C21C7/064;C21D8/02;C21D1/26;C21D1/18;

  • 代理机构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竺明

  • 地址 201900 上海市宝山区富锦路88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4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23

    授权

    授权

  • 2012-11-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2C38/14 申请日:201201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高强冷轧钢带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适于辊压成 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出于减重的需要,要求使用更高强度的钢板。其中,抗拉 强度在980MPa及其以上的超高强度钢越来越成为汽车制造业的首选,因 为这种强度级别的钢,能有效减轻汽车车身重量,提高安全性。超高强度 钢在钢厂生产比一般强度的钢难度大,对设备要求高、设备损耗高、并且 质量控制比较难。高强钢板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由于强度高,成形性低, 容易发生开裂,高强钢应用难度较大。

辊压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超高强钢的成形难问题,辊压采用渐进式的变 形方式,逐步使钢板达到所需的形状。辊压对高强钢的要求是冷弯性能好、 组织细小均匀(性能均匀性好),及有较好的焊接性。本发明旨在发明一 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钢,具备较高的屈强比,优良的冷弯性能,组 织均匀,性能均匀,适于辊压成形。

日本专利特开平11~350038公开了一种延性和成形性好的980MPa的 钢,其成分设计为,C:0.1~0.15%,Si:0.8~1.5%,Mn:1.5~2.0%,P: 0.01~0.05%,S≤0.005%,Sol Al:0.01~0.07%,N:≤0.01%,Nb:0.001~0.02%, V:0.001~0.02%,Ti:0.001~0.02%中的一种或以上。碳当量= (C+Mn/6+Si/24)=0.4~0.52,在Ar3以上热轧,500~650℃卷取,在Ac1~AC3 之间保温,冷却到580~720℃,快冷到室温后,在230~300℃过时效。

中国专利200810119823.0公开了一种980MPa双相钢的制造方法,C: 0.14~0.21%,Si:0.4~0.9%,Mn:1.5~2.1%,P:≤0.02%,S≤0.01%,Nb: 0.001~0.05%,V:0.001~0.02%,经热轧冷轧后,在760~820℃间保温,冷 速40~50℃/s,在240~320℃过时效180~300s。

日本专利特开平7~197183公开了一种防氢脆的超高强度钢板及其制 造方法,C:0.05~0.25%,Si≤3%,Mn:1~3%,P:≤0.1%,S≤0.01%,Al: 0.025~0.1%,N≤0.008%,此外,加入Cr、Mo、W中的一种以上,含量不 超过1%;钢中还加入Ti≤0.2%,Nb:≤0.1%,V:≤0.1%,Zr:≤0.1%中的 一种以上。在Ac3以上均热,慢冷到650℃,然后以50~1000℃/s的速度 冷却到300℃以下后过时效1~20分钟。该钢抗拉强度可达980MPa。

日本专利昭63~38526公开了一种弯曲性能优良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 造方法,C:0.1~0.2%,Si≤0.7%,Mn:1.5~2.5%,S≤0.008%,Al:≤0.1%, Ti:0.05~0.15%,或加Ca:0.005%。通过850~950℃终轧,500~650℃卷 取,在再结晶温度以上930℃以下退火,3~200℃/s冷却,然后保温2~10 分钟,保温温度控制在1100~退火温度和1200~退火温度之间,最终得到 100kg的高强钢,弯曲半径可以达到0.5~1mm。典型冷却速度70℃/s。

上述冷轧超高强度钢均利用连续退火过程的快速冷却,获得超高强钢 钢的性能。其成分特点是采用0.1~0.2%的C和1~3%的Mn。由于C、Mn 含量均较高,极易形成大量的带状分布的马氏体带,造成组织和性能的不 均匀,如弯曲性能各向异性大。如用于辊压,将存在弯曲性能差、变形不 均匀、回弹程度不一等问题,难以获得理想的零件形状。有一些发明还需 要加入Cr、Mo等价格昂贵的金属,增加了钢的成本。本发明旨在发明一 种用于辊压的冷轧超高强钢,其组织细小、均匀,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带状 组织,在辊压成形时,变形均匀一致,零件形状优良。同时,由于冷弯性 能好,零件成形形后表面状态好,并且承受进一步变形的能力强。

表1本发明和现有其它发明的成分对照表(wt%):

表2本发明和现有其它发明的成分对照表续表(wt%):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及其 制造方法,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工艺设计,获得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 度冷轧钢板。该钢的特点是组织均匀分布,从而性能均匀性好;该钢带状 组织轻微,因此,冷弯性能好,冷弯性能各向异性小。同时,该钢的淬硬 性适中,焊接后焊缝强度和母材差异较小。此外,钢中Si元素较低,钢板 的表面质量较好,上述特点使本发明钢符合辊压制造汽车零部件的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其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 0.12~0.18wt%、Si:0.1~0.4wt%、Mn:0.4~0.9wt%、B:0.001~0.003%、P: ≤0.015wt%、S:≤0.004wt%、N:0.003~0.008wt%、Ti:0.02~0.06%、Al: 0.015~0.045wt%、Ca:0.002~0.006%、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优选地,钢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13~0.17wt%、Si:0.2~0.4wt%、 Mn:0.5~0.8wt%、B:0.015~0.003%、P:≤0.010wt%、S:≤0.003wt%、N: 0.004~0.006wt%、Ti:0.025~0.05%、Al:0.02~0.04wt%、Ca:0.0025~0.0055%、 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在本发明钢的成分设计中:

C:提高马氏体的强度,影响马氏体的含量,对强度影响很大。特别 设计较高的含碳量,以保证在含锰量较低时,仍能获得要求的强度。含碳 量过高对焊接性不利,因此,选择含碳量在0.12~0.18wt%之间。

Si:在钢中起到提高延伸率的作用。Si对钢的组织影响也很大。Si容 易在表面富集形成氧化膜。Si的控制范围是0.1~0.4%,如果低于0.1%, 钢的强度不足,如果高于0.4%,容易影响表面质量。

Mn:可提高钢的淬透性,有效提高钢的强度。Mn在钢中偏析,在热 轧过程中容易被轧制成成带状分布的Mn富集区,形成带状组织,不利于 组织均匀性。因此,Mn含量高的相变强化钢种,通常在Mn的偏析区形 成以高硬度的马氏体带状组织,对组织均匀性极为不利。为了避免Mn的 这种不良效果,选取Mn的含量为0.4~0.9%,在这个范围内Mn对钢的淬透 性有一定的贡献,又不至于形成明显的带状组织。

B:可提高钢的淬透性,有效提高钢的强度;在Mn不足的情况下,加 B0.001~0.003%,低于0.001%的B,强度不够,高于0.003%的B,钢的淬 硬性有明显的提高,可能导致焊接后强度提高过多。B是间隙元素,扩散 较快,既能提高淬硬性有不至于导致严重偏析。

以上C、Mn、B的组合,是保证本发明钢既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又 有均匀的组织(无连续带状分布的的马氏体)和均匀的性能的关键。

P:在钢中为杂质元素,要求≤0.015wt%。

S:在钢中为杂质元素,形成MnS严重影响扩孔率,要求≤0.004%。

Al:在钢中起到了脱氧作用和细化晶粒的作用,要求Al: 0.015~0.045wt%。

N:在钢中可以和Ti反应析出大颗粒的TiN,对氢致延迟开裂有一定 的改善作用,故设定Ti的范围为0.003~0.006%,以保证一定量的TiN。

Ti:0.025~0.05%,起到固定氮元素和细化晶粒的作用。

本发明的一种适于辊压成形的超高强度冷轧钢带的制造方法,包括如 下步骤:

1)冶炼

钢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12~0.18wt%、Si:0.1~0.4wt%、Mn: 0.4~0.9wt%、B:0.001~0.003%、P:≤0.015wt%、S:≤0.004wt%、 N:0.003~0.008wt%、Ti:0.02~0.06%、Al:0.015~0.045wt%、Ca: 0.002~0.006%、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采用转炉加精炼,深脱S,将S控制在0.004%以下,减少MnS 夹杂;

2)连铸成坯

连铸拉速0.9~1.4米/分,有助于夹杂物上浮和减小偏析;

3)热轧

加热温度:高于1200℃,热轧温度:Ar3以上,轧后快速冷却,冷 却速度20~70℃/s,卷取温度500~640℃;

4)冷轧

40~65%压下率;

5)退火

退火保温温度830~880℃,保温40~200s,采用较高的退火保温温度, 以有利于元素的充分扩散和晶粒生长,减轻元素的偏析;10~20℃/s 冷却到700~750℃之间,以不小于500℃/s速度水淬冷却到200℃以 下,经过200~300℃回火100~400s后,再经过0~0.4%平整;采用 较高的一段冷却速度,以避免元素充分分配,导致偏析的重新形成。

优选地,步骤1)深脱S,将S控制在0.003%以下。

步骤2)连铸拉速1~1.3米/分。

步骤3)热轧,加热温度1220℃以上,冷却速度30~60℃/s,卷取温 度520~620℃。

步骤4)冷轧,40~60%压下率。

步骤5)退火,840~870℃保温,以10~20℃/s冷速冷却到710~740℃之 间,再以500℃/s以上的速度水淬冷却到200℃以下,经过220~280℃回火 200~300s后,再经过0.1~0.3%平整。

辊压对钢板的要求是性能均匀并且冷弯性能好。在辊压成形时,均匀 的性能可以保证辊压截面的一致性,有利于获得理想的零件形状。辊压过 程的焊接一般采用电阻连续焊接,对碳当量的要求较为宽松,但对钢板的 淬硬性有一定要求,钢板不能淬硬性过高,以免焊缝强度过高,容易变脆 在后续加工时开裂。

本发明钢针对辊压成形用超高强度钢对于冷弯性能要求较高的特点, 通过适当的成分设计和工艺设计,能得到较高的冷弯性能。具体措施是, 采用较高的碳含碳量范围,目的是降低Mn的含量。在相变强化钢中,Mn 含量高极易导致偏析,最终形成带状组织,组织的不均匀导致性能的不均 匀,对辊压成形不利。采用较高的含碳量和较低的Mn含量搭配,由于 Mn含量很低,钢中的偏析轻微,有利于获得均匀的组织,保证了力学性 能的均匀性。对于Mn降低造成的淬硬性的不足,通过添加少量B进行弥 补。B是间隙元素,扩散比较快,即使发生偏析,也很容易通过后续的热 处理予以改善,不会导致难以消除的带状组织。较高碳、低锰和微量硼的设 计,可以保证钢既有足够的强度,并且组织均匀、性能均匀,满足辊压成 形对钢板特性的要求。组织的均匀性对钢板的冷弯各向异性影响较大,因 此,获得均匀的组织,可以获得冷弯性能较低的各向异性。此外,选择较 低的Si含量,有利于减少钢板表面红锈等缺陷。在冶炼方面,控制较低的 硫含量,以减少钢中的MnS夹杂,同时加入Ca以改善夹杂物的形状和分 布。热轧工艺采用常规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退火时,为了保证钢板组织 均匀,减轻带状组织,采用必常规更高的退火保温温度(Ac3+50℃~150 ℃),以保证奥氏体晶粒的均匀和给予合金元素尽可能扩散的条件,从而 减轻带状组织形成。均热完成后,以10~20℃/s冷却到700~750℃。此段 冷速较常规两段式冷却的冷速高,以尽量抑止元素的扩散,有利于消除偏 析。然后以水冷方式高速却到200℃以下,有效获得均匀细化的马氏体组 织,最后进行低温回火和少量平整。最终产品碳当量低、表面质量高,同 时拥有好的局部成形能力,性能均衡性优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钢的组织中,马氏体分布均匀,带状组织轻微,夹杂物数量少 且分布均匀;按照本发明制造出强度98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冷弯性能 良好,各向异性低,力学性能均匀性良好;适于辊压成形的要求。同时, 钢的淬硬性适中,焊接后焊接区的硬度相对于母材上升不多,零件整体性 能均匀性好,有效控制开裂。总之,本发明钢能很好地适应辊压制造汽车 零部件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钢的化学成分参见表3。本发明钢的工艺情况如表4所 示,本发明钢经冶炼、热轧、冷轧、退火和平整后得到的强度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可以制造出强度98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 和市售同等强度的高强钢(比较例1)相比,冷弯性能好,弯曲性能各向 异性低,能够较好地满足辊压成形的要求。适于高强度车身零部件的制造。 在带状组织控制、冷弯性能各向异性控制和成本方面,本发明钢在成分设 计和最终获得的结果等各方面不同于现有发明且优于原有发明。

表3化学成分(wt%)

表4发明钢的关键工艺过程参数及力学性能对照

表5发明钢的性能

从表5的不同方向的弯曲性能对比看,本发明可以在弯折脊线平行于 轧向时,获得更小的弯曲半径,与弯折脊线垂直于轧向时的弯曲半径差距 较小,不仅弯曲性能优于对比例,并且在弯曲性能的各向异性方面也更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