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温热治疗仪及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

温热治疗仪及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两侧升降操纵部既可以使温灸器沿上下升降,同时可在温灸器升降时对垂直升降进行引导作用。这样,就无需安装其它升降引导装置。该装置还将温灸器安装在其上部并与之结合,并在垫子内通过移动装置沿前后往返运动,同时包括:移送板,通过上述移动装置沿前后往返运动;发动机驱动部,设置在上述移送板上部,向两侧传递旋转力;升降操纵部,设置在上述垂直引导装置内部即升降台下部,转换由上述发动机驱动部传递的动力即旋转力,从而使升降台升降,且包括垂直引导部,直立于上述移送板两侧,其内部上方开放,并在其内部上方安装升降台;底座,两侧固定在上述升降台两侧,并在其上部设置有上述温灸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626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喜来健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10202233.6

  • 申请日2011-07-19

  • 分类号A61H39/06;A61N5/06;A61H7/00;

  • 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楼高潮

  • 地址 韩国忠清南道天安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25:4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9-10

    授权

    授权

  • 2012-07-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H39/06 申请日:201107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5-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治疗仪及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具体地说,就是涉及一种能够通过使温灸器上下升降从而为各用户提供合适按摩的温热治疗仪及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通过温热理疗及远红外线放射对用户的脊椎部位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现在普遍使用的温热治疗仪已发展为床型温热治疗仪。

床型温热治疗仪包括:温灸器,对用户的脊椎部位进行温热理疗及远红外线等放射温灸器;移动体,将上述温灸器安装在该移动体上面而结合,并能够在垫子内往返运动;移动装置,为使上述移动体往返运动而与上述移动体结合;轨道构件,确保上述移动体在往返运动期间能够沿身体的弯曲部位稍微上下运动;控制装置,对上述构成要素进行电控制。

上述所有的构成要素安装在位于床型框体上的垫子内,上述垫子内部形成一定的空间,因此上述各种构成要素内置于其中。

为了使用户的脊椎部位获得更加精准的治疗效果,现在大部分床型温热治疗仪都采用了与人体脊椎部位类似的弯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克服以下缺点,即如果单纯安装直线型轨道时,上述移动体在垫子内平坦地往返运动时,就会对用户的曲线形脊椎部位造成严重的压迫感,用户就会因此而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采用现有技术弯轨的温热治疗仪不能对相应于用户治疗部位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施加相同的压力而使其获得良好的指压及按摩效果,这是因为现有技术的弯轨已经定型,一旦在将其安装在垫子内的状态下,往往只能根据其形状而上下移动。因此,对于身体条件不同的用户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实际上温灸器就不能够通过施加相同的压力而使其获得指压及按摩效果。所以,现有技术的温热治疗仪不可能使用户获得最佳的温热治疗及指压治疗效果。

因此,采用现有技术弯轨的温热治疗仪,即使是相同的产品,对于身体条件互不相同的用户也只能够提供不同的治疗效果,而且用户身体条件差异越大,其治疗效果的差异也就越大。这就意味着,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要使所有用户都获得相同的最佳治疗效果,就必须研发出适合所有用户身体条件的弯轨。 

另外,为了使用户的脊椎部位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现有技术的床型温热治疗仪都采用了能够在与人体标准脊椎形状类似的曲线轨道上移动的温灸器。 

由于这种温灸器能够在标准脊椎形状的曲线轨道上移动,因此它可以使具有标准体型的用户获得有效的温热治疗效果,但是,当因用户的体型过小或者过大而导致其与标准体型不同时,就不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另外,即使是对于具有标准体型的用户,当温灸器以脊椎为中心上下移动时,就会对用户的身体各个部位施加相同的压力,从而就不能够对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集中治疗。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为了对带有温灸器的底座的升降进行引导,就需要另外设置一个引导装置,这样就会产生一笔额外的制作费用。为了省下这笔费用,就需要研发出一款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移送板两侧的升降操纵部既可以使温灸器上下升降,同时,当温灸器升降时还可以引导其垂直升降,从而就无需安装额外的升降引导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能够获得充分减速比的蜗杆与蜗轮的咬合将发动机的动力向两侧升降操纵部传递,这样,即使不设置额外的减速箱,也能够使温灸器减速升降,同时,通过蜗杆与蜗轮的减速也能够确保升降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蜗杆与蜗轮的动力传递,在温灸器上升的状态下,即使没有发动机的制动,也能够事先预防温灸器的下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通过确保温灸器可以上下移动而实现以用户体型提供的最佳温热治疗效果,通过温灸器的直接移动而实现利用温灸器的多种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第一,通过确保温灸器可以上下移动而实现以用户体型提供的最佳温热治疗效果;第二,通过利用上下移动的杆移动温灸器,从而增强温灸器升降操作的驱动性;第三,当与温灸器结合的板进行升降运动时,控制其运动方向,从而增加升降操作的准确性;第四,实现使温灸器升降的驱动部的轻薄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通过确保温灸器可以上下移动而实现以用户体型提供的最佳温热治疗效果;通过利用上下移动的齿轮使温灸器移动,从而增强温灸器升降操作的驱动性;当与温灸器结合的板进行升降运动时控制其移动方向,从而增加升降操作的准确性;实现使温灸器升降的驱动装置的轻薄化。 

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即对于将温灸器安装在其上部而将该温灸器支持结合,在垫子内通过移动装置沿前后往返运动,同时使上述温灸器沿上下方向运动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来说,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移送板,通过上述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往返运动;发动机驱动部,设置在上述移送板的上部,向两侧传递旋转力;升降操纵部,其包括垂直引导部,该垂直引导部直立于上述移送板两侧,内部上方开放,并在内部的上侧安装有升降台,该升降操纵部设置在垂直引导部的内部即升降台的下部,转换由上述发动机驱动部传递的动力即旋转力,从而使升降台升降;底座,其两侧被固定在上述两侧升降台上,在该底座上部设置有上述温灸器。

另外,上述升降操纵部的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纵型旋转螺丝轴,设置在上述垂直引导部内部的下侧,接收上述发动机驱动部的动力并进行旋转;操作装置,使上述纵型旋转螺丝轴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运动和角运动,对上述升降台下部反复按压,从而使升降台升降。 

另外,上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直线移动杆,随上述纵型旋转螺丝轴沿前后作直线运动,在其一侧或者两侧形成有垂直凸轮槽直线移动杆;中心轴,在上述升降台与直线移动杆之间即上述垂直引导部内沿横向设置;角运动旋转杆,中间贯通设置在上述中心轴的一侧或两侧,下部突出杆与上部操作杆成直角或钝角而构成一体,在上述下部突出杆的端部设置沿上述垂直凸轮槽升降的升降滚柱,在上述上部操作杆的端部安装有对升降台的下部进行按压的按压滚柱角运动旋转杆。

另外,上述升降台的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部操作杆,设置在该升降台的下部的一侧或两侧,构成上述角运动旋转杆;凹槽,按压滚柱插入的侧部及下部开放;插轴槽,位于与上述中心轴对应的位置即升降台的下面,并且该插轴槽的下部和两侧开放,可插入上述中心轴。

另外,上述发动机驱动部的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发动机,在上述移送板的中央以纵向设置,并且在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蜗杆;横型旋转轴,可横向旋转的设置在上述移送板的两侧托架上,在中间设置有与上述第1蜗杆咬合的第1蜗轮,在两侧设置有第2蜗杆;第2蜗轮,设置在上述两侧纵型旋转螺丝轴上,并咬合于上述第2蜗杆。 

技术效果

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两侧的升降操纵部既可以发挥使温灸器沿上下升降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升降时发挥对升降进行引导的作用。这样,就无需安装额外的升降引导装置,从而可以节约因额外安装升降引导装置而产生的附加制作费用。  

另外,即使不另行设置减速箱,也可以使温灸器减速升降,从而可以节约因设置减速箱而产生的制作费用。另外,通过蜗杆和蜗轮的减速可以增强升降力,从而可以确保温灸器获得充分的升降力。 

另外,通过蜗杆和蜗轮的动力传递,在温灸器上升的状态下,即使没有发动机的制动,也可以事先预防温灸器下降,从而无需在发动机驱动部上另行设置制动装置。 

另外,依据本发明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高度调节杆的中间,随着高度调节杆连动而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从而使集中于高度调节杆的荷重分散,即使是长时间使用温热治疗仪,也可以防止在高度调节杆中间累积疲劳荷重。另外,还可以预防高度调节杆的中间发生弯曲而受损,这样,即使是长时间使用温热治疗仪,也能够确保其在正确的高度范围内升降,从而解决升降高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度调节杆沿前后方向设置一对,上部通过连接轴连接并进行加固,当通过高度调节杆使底座上升时,可以防止其发生细微的游动,从而可以确保能够更加稳定而柔和地升降。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小型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移送板两侧中央设置有一对上、下滚柱,在底座的两侧设置有引导上述一对上、下滚柱升降的垂直引导板,这样就可以使移送板与底座前、后的幅度缩到最小,从而减少制作底座和移送板的材料费用。 

另外,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使设置有温灸器的温灸器支撑体旋转,并使温灸器上下移动,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体型提供最佳的温热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设置有温灸器的温灸器支撑体沿多个方向旋转,从而可以提供多种治疗。 

另外,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与驱动轴连接的滑杆可以使设置有温灸器的副板升降,这样就可以根据用户的体型调节温灸器的升降位置,从而获得更加有效的温热治疗效果。同时,当副板升降时,还可以增强升降操作的驱动性。另外,在升降的副板上设置有导向器,在主板上设置有插入导向器的引导槽,这样就可以增加副板升降操作的正确性。另外,利用多个滑杆支撑副板的升降,可以增强其耐久性。此外,在带有驱动部的主板上设置有驱动部安装槽,这样就可以使该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变得更加轻薄。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放大构成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升降操纵部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构成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温灸器下降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正面图; 

图6是构成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温灸器升降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正面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被安装在床型温热治疗仪上的状态示例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11是将图9的A部进行部分切开的放大图; 

图12至图14是对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5至图18是构成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底座的下降及升降状态的正面图和侧面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22及图23是图19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工作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26及图27是图24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的工作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34是图33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 

图35及图36是图33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工作图。 

符号说明

1 : 温灸器                                     2 : 底座

3 : 上下移动杆                             4 : 移送板

5 : 发动机部                                 6 : 横转轴

7 : 左右移动体                             8 : 高度调节杆

9 : 上下运动调节装置                   10 : 移送板

11 : 托架                                         12 : 发动机驱动部

13 : 发动机                                    14 : 第1蜗杆

15 : 横型旋转轴                           16 : 第1蜗轮

17 : 第2蜗杆                               18 : 第2蜗轮

19 : 升降操纵部                           20 : 垂直引导部

21 : 纵型旋转螺丝轴                    22 : 升降台

23 : 凹槽                                       24 : 插轴槽

25 : 操作装置                               26 : 直线移动杆

27 : 螺孔                                       28 : 垂直凸轮槽

29 : 中心轴                                   30 : 运动旋转杆

31 :下部突出杆                             32 : 升降滚柱

33 : 上部操作杆                           34 : 按压滚柱

35 : 底座                                       36 : 温灸器

37 : 转轮                                       38 : 垫子

39 : 动力传递装置                        40 : 直轨

101 : 温灸器                                 102 : 底座

103 : 上下移动杆                         104 : 移送板

105 : 发动机部                             106 : 横转轴

107 :左右移动体                           108 : 高度调节杆

109 : 下端铰链部                         110 :上端铰链部

111 : 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     112 : 移送板

113 : 托架                                     114 : 滚柱

115 : 转轮                                     116 : 底座

117 : 温灸器                                 118 : 垂直导向杆

119 : 垂直长孔                             120 : 连接轴

121 : 托架                                     122 : 高度调节杆

123 : 下部铰链                             124 : 上部铰链

125 : 荷重分担杆                         126 : 上端铰链部

127 : 发动机驱动部                      128 : 发动机

129 : 动力传递箱                         130 : 旋转螺丝轴

131 :左右移动体                           132 : 垫子

133 : 动力传递装置                     134 : 轨道

201 : 温热治疗仪                         202 : 垫子

203 : 轨道                                      204 : 传送带

205 : 操作板                                 206 : 驱动部

207 : 发动机                                 208 : 副发动机

209 : 齿轮箱                                 210 : 驱动轴

211 : 第1驱动轴                         212 : 齿轮

213 : 第2驱动轴                         214 : 副齿

215 : 驱动杆                                216 : 凸轮凸角 

217 : 副驱动杆                             218 : 凸轮凸角 

219 : 从动齿轮                              220 : 副从动齿轮

221 :底架                                      222 : 安装部

223 : 温灸器支撑体                      224 : 温灸器

225 : 副温灸器支撑体                  226 : 温灸器

227 : 移动基座                             228 :轮子

229 :底架安装部                

301 : 温热治疗仪                          302 : 垫子

303 : 轨道                                    304 : 传送带

305 : 驱动部                                 306 : 发动机

307 : 齿轮箱                                 308 : 驱动轴

309 : 滚柱                                    310 : 升降杆

311 : 旋转轴                                312 : 防脱板

313 : 驱动齿轮                             314 : 从动轴

315 : 滚柱                                   316 : 从动齿轮

317 : 防脱板                                318 : 副升降杆

319 : 旋转轴                                320 : 主板

321 : 引导槽                                322 : 引导装置

323 : 齿轮盖                                324 : 第1齿轮盖

325 : 第2齿轮盖                          326 : 驱动装置安装槽

327 : 副板                                   328 : 贯通孔

329 : 温灸器                                330 : 导向器

331 : 托架                                   332 : 滚柱

333 : 托架                            

401 : 温热治疗仪                         402 : 垫子 

403 : 轨道                                    404 : 传送带

405 : 驱动部                                 406 : 发动机

407 : 齿轮箱                                 408 : 驱动轴

409 : 齿轮                                    410 : 第1齿轮

411 : 蜗杆                                    412 : 小齿轮

413 : 主板                                    414 : 滑槽

415 : 驱动部安装槽                     416 : 齿轮盖

417 : 滚柱                                    418 : 副板

419 : 温灸器                                 420 : 第2齿轮

421 : 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不过,附图仅用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仅限定于此。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图3是放大构成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升降操纵部的分解斜视图,由此,详细显示了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结合关系。

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将温灸器36安装在其上部并与之结合,并在垫子(参照图8中的38)内通过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往返运动,并使上述温灸器36沿上下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前后方向是指以上述垫子38的长度方向为中心沿其一侧方向移动或者与之相反方向移动的方向,在图中是指Y轴方向。上述上下方向是指相对上述垫子38沿垂直方向上升或者下降的方向,在图中是指Z轴方向。另外,上述温灸器36可以使用户脊椎部位获得温热理疗效果和指压治疗效果,并且包括帽状温灸器和滚柱形温灸器。 

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包括,构成上述移动装置的动力发动机(未图示)及结合于动力传递装置39而沿温热治疗仪的长度方向前后往返运动的移送板10。在上述动力发动机和动力传递装置39的作用下上述移送板10沿前后方向往返运动。另外,移送板10包括设置在其两侧并沿着位于垫子38内两侧的轨道40移动的转轮37。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动力传递装置39与上述移送板10结合,并且作为将上述移送板10沿上述动力发动机的旋转方向前后移送的装置,可以采用传送带、链条或者是移送绳。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齿轮或者圆筒进行移送。 

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包括设置在移送板10上部的发动机驱动部12,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作用就是将旋转力向两侧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包括:发动机13,其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中央沿纵向(图3中Y轴方向)设置,并在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蜗杆123;横型旋转轴15,其安装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两侧托架11上,以横向(图3中的X轴方向)旋转,中间设置有与上述第1蜗杆123咬合的第1蜗轮16,两侧设置有第2蜗杆17。 

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两侧设置有内部上侧开放的垂直引导部20,在上述垂直引导部20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传递动力的纵型旋转螺丝轴21。垂直引导部20与纵型旋转螺丝轴21构成升降操纵部19。依据本实施例的升降操纵部19分别设置在移送板10的两侧托架11上,即,分别以上述发动机13为基准设置在左右两侧。 

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包括:第2蜗轮18,设置在上述两侧纵型旋转螺丝轴21的前部,并与设置在上述横型旋转轴15两侧的第2蜗杆17咬合。 

因此,如果上述发动机13的旋转轴旋转的话,随着设置在旋转轴上的第1蜗杆123与横型旋转轴15的第1蜗轮16相互咬合旋转,横型旋转轴15也随之旋转。另外,随着横型旋转轴15旋转,设置在横型旋转轴15两侧的第2蜗杆17与设置在上述两个纵型旋转螺丝轴21上的第2蜗轮18也相互咬合旋转,这样,分别构成上述两侧升降操纵部19的两侧纵型旋转螺丝轴21也随之旋转,由此可以将发动机的运行动力向两侧升降操纵部19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构成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第1蜗杆123与第1蜗轮16的咬合及第2蜗杆17与第2蜗轮18的咬合可以获得充分的减速比,这样,即使不另行设置减速箱,也可以使温灸器36减速升降。同时,还可以节约因设置减速箱而产生的制作费用。另外,如上所述,如果通过蜗杆与蜗轮的减速降低温灸器36的升降速度,温灸器36的升降力就会与之成反比例上升,从而就可以增强温灸器36的升降力。 

另外,构成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发动机13可以采用使上述第1蜗杆123按一定转数正反旋转的正反发动机,并且除了正反发动机之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发动机,由于这些发动机已经为本领域所公知,因此,在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就不再对其详细说明。

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还包括,设置在上述移送板10上部两侧,传递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动力并使升降台22升降的升降操纵部19。在上述两侧升降台22的上部安装有带有上述温灸器36的底座35,这样,随着通过上述两侧升降台22的升降使上述底座35 上的温灸器36升降,就可以使脊椎部位获得温热理疗效果和指压治疗效果,上述底座35的具体构成将在后面介绍。

如上所述,上述升降操纵部19包括:垂直引导部20,直立于上述移送板10的两侧,内部上侧开放;纵型旋转螺丝轴21,设置在上述垂直引导部20的内部下侧,传递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动力并旋转。特别是,上述垂直引导部20也可以由其内部上侧开放的方形管或者圆筒管或者直立于前后两侧的4个支柱构成,在附图中显示的是由方形管构成的状态。

上述升降操纵部19包括,直立于上述移送板10两侧,内部上侧开放,在内部上侧安装有升降台22的垂直引导部20。升降操纵部19设置在垂直引导部20的内部即升降台22的下部,其作用就是转换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传递的动力即旋转力,从而使升降台22升降。

另外,上述升降操纵部19包括:纵型旋转螺丝轴21,设置在上述垂直引导部20内部下侧,接收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动力并旋转;操作装置25,使上述纵型旋转螺丝轴21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运动和角运动,从而使上述升降台22升降。另外,上述操作装置25包括:直线移动杆26,随上述纵型旋转螺丝轴21沿前后作直线运动,在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垂直凸轮槽28 ;中心轴29,在上述升降台22与直线移动杆26之间即上述垂直引导部20内部沿横向设置;角运动旋转杆30,以贯通中间的方式设置在上述中心轴29的一侧或两侧上,使上述直线移动杆26的直线运动转换为角运动,从而使升降台22升降角运动旋转杆。 

上述角运动旋转杆30包括,以上述中心轴29贯通的部分为界限在其下部设置的下部突出杆31和在其上部设置的上部操作杆33。如图所示,上述下部突出杆31和上部操作杆33成钝角而构成一体。当然,其角度也可以是直角。在上述下部突出杆31的端部设置有随上述垂直凸轮槽28升降的升降滚柱32,在上述上部操作杆33的端部设置有对升降台22下部进行按压的按压滚柱34。上述升降滚柱32与按压滚柱34也可以直接连接于安装轴,从而耦合旋转,为了确保上述升降滚柱32与按压滚柱34能够更加顺畅地旋转,也可以在升降滚柱32和按压滚柱34内侧边框与安装轴之间安装轴承。另外,上述直线移动杆26内部设置有与上述纵型旋转螺丝轴21连接的螺孔27。在位于上述直线移动杆26一侧或两侧的垂直凸轮槽28上安装有构成上述角运动旋转杆30的升降滚柱32并可以升降,这样,即使纵型旋转螺丝轴21旋转,也可以通过上述升降滚柱32的安装力阻止直线移动杆26旋转。 

因此,随着上述直线移动杆26的直线移动,角运动旋转杆30就以上述中心轴29为中心进行角度旋转。即,构成角运动旋转杆30的下部突出杆31以上述中心轴29为中心沿孤形移动。这就是说,在升降滚柱32沿着上述垂直凸轮槽28升降的同时,随着构成角运动旋转杆30的上部操作杆33以上述中心轴29为中心沿弧形移动,从而使按压滚柱34进行升降运行。

上述升降台22的作用就是通过升降使上述底座35沿上下升降,该升降台还包括:上部操作杆33,设置在底座35下部的一侧或两侧构成上述角运动旋转杆30; 凹槽23,插入有按压滚柱34,并且其侧部及下部开放。即,如果上述上部操作杆33几乎保持水平状态下使升降台22下降,上部操作杆33和按压滚柱34就可以装入或插入到上述凹槽23内。由此具有如下优点,即,可以使升降台22保持较高的高度,由此可以增加升降台22与垂直引导部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升降台22稳定地上升。 

上述升降台22还包括,位于对应于上述中心轴29的位置即升降台22的下面,并且下部与两侧开放,从而使上述中心轴29插入的插轴槽24。如上所述,由于中心轴29插入到上述插轴槽24内,因此可以使升降台22保持较高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升降台22稳定地上升。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例的上述两侧的升降操纵部19的作用就是使温灸器36上下升降,同时,当进行升降运行时,也可以发挥引导升降的导向作用。另外,由于构成上述升降操纵部19的垂直引导部20使升降台22垂直升降,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升降引导装置,这样就可以节约因安装升降引导装置而产生的追加制作费用。

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包括安装有上述温灸器36的底座35。上述温灸器36的作用就是使用户的脊椎部位获得温热理疗效果和指压治疗效果,并且该温灸器包括帽状温灸器及/或者滚柱形温灸器。

上述底座35的两侧被固定在构成上述两侧升降操纵部19的升降台22上并可以升降。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包括设置在位于上述移送板10两侧的侧架11外侧前后端的转轮37。上述转轮37沿着设置在图8所示的垫子38内两侧的上述直轨40移动。

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按照如下的方式运行。

图3是构成依据本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温灸器处于下降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其正面图,图5是其侧面图。另外,图4是构成依据本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温灸器处于上升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其正面图,图7是其侧面图。另外,图8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被安装在床型温热治疗仪上的状态示例图。

首先,如图3及图8所示,依据本发明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被安装在构成温热治疗仪的垫子38内,可以通过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移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在上述垫子38内移动的过程中或者停止的状态下可以下降或者保持下降的状态。当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想要下降或者保持下降的状态时,位于移送板10两侧的升降操纵部19上的两侧升降台22就会因发动机驱动部12的运行而下降,并最终保持上述底座35下降的状态。即,构成上述移送板10两侧的升降操纵部19的直线移动杆26位于前端,角运动旋转杆30的上部操作杆33几乎保持水平状态。 

另外,如图4及图8所示,在上述底座35下降的状态下,用户躺在温热治疗仪的垫子38上通过遥控器(未图示)启动上述驱动部12的发动机13,由此,随着位于发动机13的旋转轴上的第1蜗杆123与横型旋转轴15的第1蜗轮16咬合旋转,横型旋转轴15也随之旋转。与此同时,位于横型旋转轴15两侧的第2 蜗杆17与位于构成两侧升降操纵部19的两纵型旋转螺丝轴21上的第2蜗轮18也咬合旋转。 

这样,分别构成上述两侧升降操纵部19的两侧纵型旋转螺丝轴21沿同一方向旋转,随着非旋转地连接于上述纵型旋转螺丝轴21上的的直线移动杆26后退,位于直线移动杆26侧部的垂直凸轮槽28也一起后退。

另外,如上所述,在直线移动杆26后退的过程中,安装在垂直凸轮槽28上的升降滚柱32沿垂直凸轮槽28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安装有升降滚柱32的角运动旋转杆30的下部突出杆31的角度缓慢变化,与之构成一体的上部操作杆33的倾斜度则急剧变化。安装在上述操作台33端部的按压滚柱34对升降台22的下部进行按压,同时将插入于两侧垂直引导部20内的升降台22垂直上升。

因此,构成上述两侧升降操纵部19的升降台22同时上升,从而使设置有上述温灸器36的底座35向上部上升,并使用户脊椎部位获得温热理疗效果和指压治疗效果。

另外,在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中,将动力从蜗杆向蜗轮传递,从而确保在温灸器上升的状态下,即使没有发动机的制动也可以事先预防温灸器36下降。因为上述蜗杆与蜗轮之间的动力传递,只能将动力从蜗杆传递到蜗轮,而不能从蜗轮传递到蜗杆,从而就可以确保在温灸器上升的状态下,即使没有发动机的制动,也可以防止温灸器下降。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发动机驱动部12上另行设置制动装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降低上下运动调节装置9的制作成本。

相反,如图3及图8所示,如上所述,在上述底座35上升的状态下,如果通过操作遥控器使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的发动机13沿着其它方向即相反方向运行时,横型旋转轴15与两侧的纵型旋转螺丝轴21就逆向旋转,从而使得连接于纵型旋转螺丝轴21上的直线移动杆26前进。 

这样,在上述直线移动杆26前进的过程中,安装在垂直凸轮槽28上的升降滚柱32沿垂直凸轮槽28下降,由此,安装有升降滚柱32的角运动旋转杆30的下部突出杆31的角度急剧变化,与之构成一体的上部操作杆33的倾斜度缓慢变化。随着安装在上述上部操作杆33端部的按压滚柱34在与升降台22下部紧密结合的状态下下降,从而导致插入于两侧垂直引导部20内的升降台22同时垂直下降。

因此,构成上述两侧升降操纵部19的升降台22同时下降,这样,安装有上述温灸器36的底座35就从上升的位置恢复到原位置即下降的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运动的温灸器的上下升降高度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身体条件通过遥控器进行手动操作调整,也可以由控制装置依据以用户身体信息为基准计算的数据值进行自动调整。但是,这一部分超出了本发明的范围,因此这里就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通过温热理疗及远红外线放射对用户的脊椎部位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现在普遍使用的温热治疗仪已发展为床型温热治疗仪。

床型温热治疗仪包括:温灸器,对用户的脊椎部位进行温热理疗及远红外线等放射;移动体,将上述温灸器安装在其上面并与之结合,并能够在垫子内往返运动;移动装置,为使上述移动体往返运动而与上述移动体结合;轨道构件,确保上述移动体在往返运动期间能够沿身体的弯曲部位稍微上下运动;控制装置,对上述构成要素进行电控制。

上述所有构成要素安装在位于床垫型框体上的垫子内,上述垫子内部形成一定的空间,因此上述各种构成要素被内置于其中。

为了使用户的脊椎部位获得更加精准的治疗效果,现在大部分床型温热治疗仪都采用了与人体脊椎部位类似的弯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克服以下缺点,即如果单纯安装直线型轨道时,当上述移动体在垫子内平坦地往返运动,这时,就会对用户的曲线形脊椎部位造成严重的压迫感,用户就会因此而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采用依据现有技术的弯轨的温热治疗仪不能对相应于用户治疗部位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施加相同的压力而使其获得良好的指压及按摩效果,这是因为依据现有技术的弯轨已经定型,一旦在将其安装在垫子内的状态下,往往只能根据其形状而上下移动。因此,对于身体条件不同的用户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实际上温灸器就不能够施加相同的压力而使其获得指压及按摩效果。所以,依据现有技术的温热治疗仪不可能使用户获得最佳的温热治疗及指压治疗效果。

因此,采用依据现有技术弯轨的温热治疗仪,即使是相同的产品,对于身体条件互不相同的用户也只能够提供不同的治疗效果,而且用户身体条件差异越大,其治疗效果的差异也就越大。这就意味着,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要使所有用户都获得相同的最佳治疗效果,就必须研发出适合所有用户身体条件的弯轨。 

图9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10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图11是将图9的A部进行部分切开的放大图,它详细地显示了本发明各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结合关系。

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将温灸器117安装在其上部并与之结合,并在垫子内通过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往返运动,并使上述温灸器117沿上下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前后方向是指以上述垫子(未图示)的长度方向为中心沿其一侧方向移动或者与之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向。另外,上述温灸器117可以使用户脊椎部位获得温热理疗效果和指压治疗效果及温热按摩效果等,并且包括帽状温灸器和滚柱形温灸器。

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包括构成上述移动装置的动力发动机(未图示)及结合于动力传递装置133而沿温热治疗仪长度方向前后往返运动的移送板113。 

上述移送板113结合于上述动力发动机和动力传递装置上,由此就可以使其沿温热治疗仪的长度方向前后往返运动。上述移送板113安装于垫子(未图示)内,其两侧与转轮115结合,可以使上述转轮115沿位于垫子(未图示)内部两侧的轨道前后往返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动力传递装置133作为结合于上述移送板113并将上述移送板113沿上述动力发动机的旋转方向前后移送的装置,该装置可以采用传送带、链条或者是移送绳。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齿轮或者圆筒进行移送。 

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包括安装有温灸器117的底座116。上述底座116搭载有能够为用户提供温热理疗效果和温热指压效果及温热按摩效果等的温灸器117。上这温灸器117一般采用玉石之类的矿石加工制造,其内部含有热源,包括能够提供通过高温热产生的温热理疗效果等的帽状温灸器和花生状的滚柱形温灸器。上述底座116通过与其两侧面结合的升降引导构件,在其下部的移送板113可以垂直上下运动并滑动结合。

就本实施例而言,上述底座116包括位于其两侧面的升降引导构件。优选地,上述升降引导构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垂直导向杆118,位于上述底座116两侧的外侧中间垂直导向杆;垂直长孔119,位于该升降引导构件的中央并形成一定空间。上述垂直导向杆118在上述底座116的两侧的外侧中间沿上下方向长长地设置,这主要是考虑上述底座116的上下方向运动。与上述垂直长孔119 牢固结合于上述底座116上的情况相反,它与在上述移送板113的托架113上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滚柱114滑动结合。另外,上述一个或多个滚柱114与上述移送板113的托架113牢固结合,这样就可以确保其本身能够空转。从而使上述底座116与上述移送板113通过上述垂直长孔119和上述滚柱114相互沿上下方向滑动结合。因此,当上述移送板113通过位于其两侧前后边缘部位的转轮115沿平轨或者弯轨前后移动时,上述底座116就沿上下方向运动,以引导其稳定地移动。

在这里,当上述移送板113从上述底座116上沿上下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时,上述垂直导向杆118与上述垂直长孔119就对其进行引导以确保其沿垂直方向形成的固定空间移动。这样,当温热治疗仪前后移动时,在其与用户的身体(特别是背部)紧密结合并被压迫的状态下,使其上下运动。因此,在上述移送板113前进的状态下,就会增强通过其与身体的阻力产生向后推的倾向。相反,在上述移送板113后退的状态下,就会增强通过其与身体的阻力产生向前拉的倾向,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稳定地、不发生变化地沿垂直方向上下运动。

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包括使上述底座116从上述移送板113上沿上下方向上升或者下降的升降构件。

上述升降构件包括:高度调节杆122,用于使上述底座116从上述移送板113上上升或者下降;荷重分担杆125,位于形成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倾斜角θ的内侧,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中间部位结合,分解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全部力量,并承担其一部分。

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相对上述横转螺丝轴130按一定的角度成倾斜角θ而倾斜直立,其下部与左右移动体131铰链结合。上述铰链结合的支点构成下部铰链23。另外,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其上部直接与上述底座116铰链结合或者与上述底座116的辅助构件铰链结合。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在上部铰链结合的支点构成上部铰链124。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显示了上述上部铰链124利用辅助构件与上述底座116结合的状态,在图11中,显示了上述辅助构件由连接轴120及托架121构成的状态。

上述荷重分担杆125位于构成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倾斜角θ的内侧,如果使其位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倾斜角θ的另一侧的话,就一点也不能分担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力量。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说明。使上述荷重分担杆125的下端与位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倾斜面下侧的移送板113铰链结合,使上述荷重分担杆125的上端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中间部位铰链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移送板113的下端铰链结合的支点为下端铰链部135,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中间铰链结合的支点为上端铰链部126。  

上述荷重分担杆125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结合关系构成有机的相互依存关系。下面看一下其机械的相互结合关系,上述荷重分担杆125与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倾斜面以相互错位(交叉)的方向构成倾斜面。上述荷重分担杆125构成方式为,对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以由下向上支撑的外形构造。另外,看一下它们之间功能上的相互结合关系,如果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倾斜角θ增大,则与之连动,上述荷重分担杆125的倾斜角β也同时增大,如果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的倾斜角θ减小,则与之连动,上述荷重分担杆125的倾斜角β也同时减小。这种机械的结合关系及功能上的结合关系构成上述荷重分担杆125将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上的所有承受力量进行分割承担的原动力。  

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包括,与上述移送板113结合,并使上述升降构件运转的发动机驱动部127。 

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7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发动机128,利用电能产生动力;动力传递箱129,使上述发动机128的旋转力减速或者加速并进行传递;横转螺丝轴130,以旋转螺丝方式接收从上述动力传递箱129传递的动力;左右移动体131,以直角状态与上述旋转螺丝轴130螺旋结合。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7的发动机128由可以使上述横转螺丝轴130仅按一定角度进行正反旋转的正反发动机构成。由此,就可以通过变更高度调节杆122的角度使上述底座116上下运动。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发动机128并不仅限定于上述正反发动机,也可以使用具有多种功能和性能的发动机。上述动力传递箱129作为将通过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旋转力向上述横转螺丝轴130传递的中介装置,它由大家熟知的齿轮箱构成,其不仅可以通过多个齿轮的咬合将动力沿直角方向传递,而且可以将动力等速传递或者变速传递。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发动机驱动控制而省去上述动力传递箱129。上述横转螺丝轴130至少在其一端设置螺旋轴,上述螺旋轴与上述左右移动体131螺旋结合。这样,通过上述发动机128产生旋转力,再通过动力传递箱129和横转螺丝轴130将旋转力向左右移动体131传递,使上述左右移动体131随上述横转螺丝轴130平行往返移动。

 上述横转螺丝轴130可以在一个旋转轴上沿左右方向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位于旋转轴上的各个螺丝装置相互沿相反的方向设置。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当在上述发动机128作用下一个旋转轴沿同一方向旋转时,才能够使位于两侧的左右移动体131同时向内侧移动或者同时向外侧移动。  

对于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来说,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与上述荷重分担杆125及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7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下。  

图12是使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上升时当其上升到最高位置状态的概念图,图13是使上述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上升或下降到中间左右的高度状态的概念图,图14是使上述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下降时当其下降到最低位置状态的概念图。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发动机128上施加的力量用FM 表示,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力量用FA表示,上述荷重分担杆125承受的力量用FB表示,各种力量都可以用X轴方向的力量和Y轴方向的力量表示。另外,在上述图12至图14中,右图是依据现有技术产品的概略示意图,由此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本发明与依据现有技术产品之间的差异。

首先,看一下使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上升的情况,当用户使上述底座116上升时,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推力(FM)比其对面产生的阻力( FA + FB)更大,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即, 阻力(FA + FB) 〈 推力(FM) , 

 FA + FB 〈 FM    

 FA 〈 F-F

这意味着,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力量FA始终比上述发动机128的推力FM减去上述荷重分担杆125分担的力FB所获得的值小。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荷重分担杆125至少承担比0大的力量,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力量FA只能比上述发动机128的推力FM小。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与上述荷重分担杆125的作用关系如下。如果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推力FM发挥作用,则与之相对应,上述荷重分担杆125上发挥着与之直接产生反作用的X轴方向的力FBx,但是,Y轴方向的力FBy也发挥作用。如果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力逐渐增加,则上述Y轴方向的力FBy进一步朝向上方,这种力FBy将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向上推。因此,如果设置上述荷重分担杆125,与其不存在的情况相比,就会产生新的沿Y轴方向的向上推的力量FBy,因此,就能够更加容易地使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上升。  

上述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情况。另外,所得关系式相同,对其的解释也相同,因此,这里就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下面,看一上使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在某一个支点停止的情况。如果用户使上述底座116在某一个支点停止,则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推力FM与其对面产生的阻力FA + FB相同,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即, 阻力 FA + FB = 推力FM, 

 FA + FB = FM    

 FA = FM-F

这意味着,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力量FA始终与发动机128的推力FM减去上述荷重分担杆125分担的力FB所获得的值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荷重分担杆125就承担至少大于0的力量,因此,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的力量FA只能始终比上述发动机128的推力FM小。 

上述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情况。另外,所得关系式相同,对其的解释也相同,因此,这里也就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下面来看一下使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下降时的情况。如果用户使上述底座116下降,相反,上述底座116在荷重作用下产生的压力FA比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拉力FM和上述荷重分担杆125产生的支撑力FB大,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即,身体的荷重 FA 〉荷重分担杆及发动机的力量F+ FM, 

 FA 〉FB + FM    

 F〈 FA-F

这意味着,上述发动机128产生的拉力FM比上述底座116产生的压力FA减去上述荷重分担杆125承受的力量FB所获得的值小。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荷重分担杆125至少承担比0大的力量,上述发动机128承受的力量FM只能比上述底座116产生的压力FA小。这意味着,上述左右移动体131及下部铰链23承受的力量与现有技术相比要减小很多。另外,上述底座116产生的下压即用户身体荷重并不直接向上述下部铰链23传递,而是在通过上述荷重分担杆125减少相当份量的状态下缓慢传递。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高度调节杆122缓慢下降,从而可以确保安全而舒适地下降。   

上述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情况。另外,所得关系式相同,对其的解释也相同,因此,这里也就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在这里,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在上述移送板113上设置有一个发动机驱动部127,在一个旋转轴上沿左右两个方向结合着相互对应的2个左右移动体131,上述左右移动体131分别与2个升降构件结合的情况进行示例说明。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最经济而又最稳定的升降运动。 

依据本发明具有上述构成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按如下方式运行。

图4是对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而言,上述底座处于下降状态的示意图,图15是其正面图,图16是其侧面图。另外,图5是对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而言,上述底座处于上升状态的示意图,图17是其正面图,图18是其侧面图。

首先,如图4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安装在构成温热治疗仪的垫子内,并可以通过移动装置前后移动。 

用户可以利用遥控器手动操作或者通过控制装置自动使温灸器117随意上升或下降。 

首先,当想要使上述温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下降时,用户可以利用遥控器手动操作或者通过控制装置自动使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7的发动机128运行。上述发动机128通过与之连接的动力传递箱129的动力传递使横转螺丝轴130沿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按设定的角度旋转,位于上述横转螺丝轴130两端的左右移动体131被拉向内侧,与其两侧结合的一对高度调节杆122也被拉向内侧。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荷重分担杆125的上端铰链装置126将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控制在其中间位置,因此,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就缓慢而柔和地下降,从而使用户体验到更加爽快而舒适的感觉。

图15及图16是在上述底座116下降的状态下,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与荷重分担杆125缓慢倾斜保持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然后,当想要使上述温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上升时,用户就通过遥控器手动操作或者通过控制装置自动使上述发动机驱动部127的发动机128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发动机128通过与之连接的动力传递箱129将动力向上述横转螺丝轴130传递,上述动力就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上述横转螺丝轴130按设定的角度旋转。上述横转螺丝轴130将上述左右移动体131推向外侧,同时,对于与其两侧铰链结合的一对高度调节杆122的下部施加推力。上述高度调节杆122承受推力被推向外侧,此时,上述荷重分担杆125通过其上端铰链部126将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向上推。这样,上述高度调节杆122就缓慢而柔和地上升,由此,就可以使上述温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轻松而柔和地上升,因此与以前相比,用户能够体验到更加爽快而柔和的感觉,最终能够使用户的脊椎部位舒服地获得温热理疗效果和指压治疗效果。

图17及图18是在上述底座116上升的状态下,上述高度调节杆122与荷重分担杆125急剧倾斜的状态示意图。

另外,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当用户想要再次在上升的状态下使上述温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朝下下降时,就采用上述方式操作即可,即使是想要在充分下降的状态下其再次上升时,也采用上述方式操作即可。另外,如上所述,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111可以对上下运动的温灸器117的上下升降高度进行自由调节,特别是,用户既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操作遥控器进行手动调整,也可以依据以用户的身体信息计算出的数据值通过控制装置自动进行调整,对于后者的情况,由于其超出了本发明的范围,因此这里就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9至图21所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以下简称:温灸器升降装置)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驱动部206,由发动机207、驱动轴210,及当驱动轴210旋转时作圆周运动的驱动杆215构成;底架221,安装有驱动部206; 温灸器支撑体223,与温灸器224结合。

如图20及图21所示,驱动轴210通过发动机207进行旋转。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驱动轴210与发动机207的旋转轴(未图示)之间既可以结合着齿轮箱209,也可以根据实施例不与齿轮箱209结合,而是发动机207的旋转轴直接与驱动轴210结合。

齿轮箱209通过改变发动机207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方向使驱动轴210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由于发动机207的旋转轴与驱动轴210平行设置,因此,齿轮箱209 内的齿轮在发动机207的旋转轴与驱动轴210之间处于同一平面上。这种齿轮箱209内的齿轮的配置根据驱动轴210的转矩、发动机207的旋转轴与驱动轴之间的距离及配置方向的不同而可以有多种设置。

当驱动轴210旋转时驱动杆215作圆周运动,这种驱动轴210也可以与后面将要说明的温灸器支撑体223直接结合,当驱动轴210旋转时,就带动温灸器支撑体223旋转,但是,如图20 及图23所示,它是以驱动轴210、从动齿轮219、驱动杆215及温灸器支撑体223的顺序连接的。 

底架221就是由发动机207、驱动轴210及驱动杆215构成的驱动装置206配置在其上面,由此该底架构成了温灸器升降装置的基座。因此,优选地,为确保底架221不会在驱动部206荷重影响下而变形,就应当将其制作得更加坚固。 

温灸器支撑体223的上部与温灸器224结合,下部与底架221结合并能够旋转,如图20至图23所示,在中央位置结合着驱动杆215。因此,当驱动发动机207而使驱动轴210旋转时,温灸器支撑体223以旋转结合于底架221的下部为中心在驱动杆215作用下旋转。 

优选地,如图20及图21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驱动轴210的外面设置有与驱动轴210的中心轴形成一定倾斜的齿轮212, 与驱动轴210的齿轮212啮合的从动齿轮219与驱动杆215的一侧结合。

因此,如图22及图23所示,当驱动发动机207使驱动轴210旋转时,从动齿轮219开始旋转,然后与从动齿轮219的旋转轴结合的驱动杆215开始旋转,并带动温灸器支撑体223,使其以结合于基座的温灸器支撑体223下部为中心旋转,从而使温灸器224升降。 

如图19至图23所示,依据本发明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底架221的上部与温灸器226结合,下部与可旋转地结合于底架221的副温灸器支撑体225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在驱动轴210与副温灸器支撑体225之间设置有当驱动轴210旋转时作圆周运动的副驱动杆140。

优选地,为了在进行温热治疗时能够对更大的面积实施有效的治疗,就设置多个可以沿上下上升的温灸器。特别是,优选地,为了以脊椎为中心实施温热治疗而按照相互对称的形状设置温灸器。

因此,优选地,如图19至图23所示,配置有与温灸器支撑体223对称的副温灸器支撑体225。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副温灸器支撑体225也可以具有与温灸器支撑体223不同的长度,但是,如上所述,为了能够以脊椎为中心实施有效的温热治疗,因此,最好像本实施例这样使其具有相同的长度。

从这一点来说,结合于副温灸器支撑体225的温灸器226及副驱动杆140具有与前面所述的温灸器支撑体223、温灸器224及驱动杆215相同的形状,并执行相同的功能,因此,这里就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优选地,在依据本发明的温灸器升降装置驱动轴210的外面沿与齿轮212的形成方向相对的方向设置有与前面所述从动齿轮219啮合的齿轮212隔离的副齿214,副驱动杆140的一侧结合着与驱动轴210的副齿214啮合的副从动齿轮220与,当发动机207驱动时,就可以使驱动杆215与副驱动杆140沿相对的方向作圆周运动。

优选地,如图21所示,在驱动轴210不能分割为第1驱动轴211和第2驱动轴213的情况下,就在一个驱动轴上沿相对的方向设置齿轮212和副齿214。 

如图25至图21所示,副齿214与副从动齿轮220啮合并使副温灸器支撑体225上升,当驱动轴210旋转时,就位于与齿轮212相对的方向,并使副从动齿轮220沿与从动齿轮219相对的方向旋转。 

因此,如图22及图23所示,当驱动杆215沿一个方向旋转时,与副从动齿轮220连接的副驱动杆140就沿驱动杆215方向移动,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副驱动杆225上升。

如图21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驱动轴210 分为使温灸器支撑体223旋转的第1驱动轴211和使副温灸器支撑体225旋转的第2驱动轴213,第2驱动轴213可以与副发动机208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对发动机207与副发动机208进行单独控制,当进行温热治疗时,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用户进行治疗。同时,温灸器支撑体223与副温灸器支撑体225升降时施加的发动机207负荷通过副发动机208分解,从而可以增加温灸器升降装置的耐久性。

如图19至图23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驱动杆215与副驱动杆140由带有凸轮凸角131,141的凸轮构成,凸轮凸角131,141能够可旋转地与温灸器支撑体223及副温灸器支撑体225结合。另外,驱动杆215与副驱动杆140也可以根据实施例的不同情况不带凸轮,而采用随长方形板状,椭圆形板状等随驱动轴210的旋转而旋转,并可以使温灸器支撑体223及副温灸器支撑体225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某种形状形成。

如图19至图21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温灸器支撑体223和驱动杆215也可以从动齿轮219为中心分别设置一对,副温灸器支撑体225也可以副从动齿轮220为中心分别设置一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2个温灸器支撑体223与2个副温灸器支撑体225同时作升降运动而实施温热治疗,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温灸器支撑体和3个以上的副温灸器支撑体225实施温热治疗,这种温灸器支撑体223及副温灸器支撑体225的个数可以根据实施温热治疗的身体部位及温灸器310,410的大小等因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如图21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灸器支撑体的底架221上设置有安装第1驱动轴211、第2驱动轴213、从动齿轮219及副从动齿轮220的安装部222,这样,既可以防止第1驱动轴211、第2驱动轴213、从动齿轮219及副从动齿轮220因受到外部的震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损伤,也可以防止第1驱动轴211、第2驱动轴213、从动齿轮219及副从动齿轮220旋转时产生的粉尘及涂布在各个齿轮的齿轮之间的润滑油等向外渗漏。

如图19及图20所示,底架221的安装部222与外罩232结合,这样,当实施温热治疗时既可以防止后面将要说明的垫子下部因夹入于从动齿轮219及副从动齿轮220之间而受到损伤,也可以防止垫子产生的粉尘等流入。

如图19及图23所示,依据本发明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温灸器310,410可旋转地与温灸器支撑体223与副温灸器支撑体225结合,温灸器310,410与垫子衔接,从而可以防止因摩擦而受到损伤。

在上述温灸器310,410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即加热灯,在外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加热灯可以通过操作设置在后面将要说明的温热治疗仪201上的操作板205进行调节,从而对温灸器310,410的温度进行控制。

另外,温度传感器与温灸器310,410的外侧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加热灯通过与加热灯支架230,231结合而与温灸器支撑体223及副温灸器支撑体225相结合。

在这种情况下,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控制装置与加热灯连接,根据用户通过操作板205选择的温度,控制装置就可以使加热灯启动,温度传感器反馈温灸器310,410的温度信息,从而可以使温灸器310,410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与操作板205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相互连接。

如图19至图20及图22至图23所示,上述温灸器升降装置在设置有底架安装部229的移动基座227上安装有底架221,它可以设置在温热治疗仪内。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9、图22至图23所示,轮子228可旋转地与移动基座227的两侧结合。

如图23所示,上述轮子228与传送带204连接并沿轨道203移动。

对本实施例来说,温灸器升降装置可以与传送带204连接并随之移动,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也可以与链条、移送绳等连接并随之移动,这种传送带等与其它的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结合。

图24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图25是图24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图26及图27是图24所示的温热治疗仪的工作状态图。

如图24所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以下简称:温灸器升降装置)包括:驱动轴308,通过发动机306驱动;驱动部305,与驱动轴308结合,带有随驱动轴308旋转而升降的升降杆310;主板320,上部安装有驱动部305;副板327,上部设置有温灸器329,与升降杆310结合,随升降杆310的升降而上下移动。

如图24及图25所示,驱动轴308通过发动机306而旋转,驱动轴308和发动机306的旋转轴(未图示)之间结合着齿轮箱307,这种齿轮箱307使发动机306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并向驱动轴308传递。沿发动机306的旋转轴方向可以采用由多种形态齿轮构成的齿轮箱306。驱动轴308与发动机306的旋转轴直接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这种齿轮箱306。

升降杆310与驱动轴308结合,并随驱动轴308的旋转而上下运动。如图24所示,升降杆310既可以设置成弧形,但是,只要能够确保随驱动轴308旋转而使副板327上下移动的话,也可以设置成直线板、椭圆形板等多种形状。

如图24所示,这种升降杆310和结合于驱动轴308上的驱动齿轮313相结合。

就本实施例而言,驱动轴308与驱动齿轮313的中央结合,升降杆310与驱动轴308隔离并结合于驱动齿轮308的边缘上,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在驱动轴308与驱动齿轮313的边缘结合的情况下,升降杆310既可以与驱动齿轮313的边缘结合,也可以在结合驱动轴308后构成驱动齿轮313的结合位置相对的位置上结合升降杆310。

另外,驱动齿轮313与结合有从动轴314的从动齿轮316啮合,在从动齿轮316与副板327之间设置有副升降杆318。

因此,当发动机306驱动时,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就旋转,从而使副板327升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脱离,在驱动轴308与从动轴314上设置有防脱板312,317,因此可以防止与驱动齿轮310和从动齿轮316结合的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脱离。

就本实施例而言,如上所述,驱动齿轮310和从动齿轮316上结合着升降杆310和副升降杆318,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防脱板312,317也可以与升降杆310和副升降杆318结合。

主板320上安装有由发动机306和驱动轴308及升降杆310构成的驱动装部305,从而构成了温灸器升降装置的基座。

因此,优选地,为了使主板320不受设置有驱动装部305及后面将要说明的温灸器329的副板327荷重影响而变形,就需要将其制作得非常坚固。 

如图24及图25所示,副板327的上部设置有温灸器329,上述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的上端部可旋转地与副板327的下部侧面结合。因此,副板327在随发动机306旋转而旋转的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作用下上下移动。

如图24所示,为确保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的上端部能够与上述副板327可旋转地结合而设置有贯通孔328,在这种贯通孔328与升降杆310和副升降杆318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旋转轴311,319,为了减小副板327升降时旋转轴311,319与贯通孔328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可以在上述旋转轴311,319的外周面和贯通孔328的内周面设置轴承,也可以在其上面覆盖聚四氟乙烯(Teflon)等能够减小摩擦的涂层剂。

上述驱动齿轮313的齿轮可以在整个驱动齿轮313上设置,但是为了减少制作成本及制作工序,优选地,如图24所示,也可以仅在一部分上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动齿轮316的齿轮也可以仅在一部分上设置。 

上述驱动齿轮313与从动齿轮316的齿轮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随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而升降的副板327移动范围而进行多种选择。

因此,如果驱动轴308在发动机306的作用下从图26所示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7所示的状态,与驱动齿轮313结合的从动齿轮316则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结合于驱动齿轮313的升降杆310和结合于从动齿轮316结合的副升降杆318就使副板327如图27所示那样上升,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驱动轴308在发动机306的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话,则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就使副板327如图26所示的那样下降。

优选地,在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副板327上可以沿下部方向突出设置导向器330,在主板320上对应于副板327的导向器330的位置上设置插入导向器330的引导槽321。

优选地,如上所述,当驱动轴308在发动机306的作用下旋转时,通过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上升的副板327就保持平衡而下降。但是,因驱动齿轮313、从动齿轮316、升降杆310与副升降杆318制作时产生的误差、结合时产生的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各构成部分发生变形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副板327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而下降的情况发生,这时,副板327也可能发生倾斜。

优选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4至图25及图27所示,在副板327上突出设置导向器330,在主板320上设置插入导向器330的引导槽321。

如图24至图25及图27所示,在副板327上设置的导向器330既可以设置在副板327两侧的下部,也可以设置在副板327的前面边缘或者后面边缘等多处位置。另外,如后面将要说明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即如图30及图31所示,也可以将其设置在其它的托架331上并与副板327结合。

依据另一个实施例,导向器330可以设置一个或者2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上述主板320上的引导槽321其个数与导向器330相对应。

如图24及图25所示,引导槽321设置在“匚”形引导装置322的内侧,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只要能够确保导向器330可以插入,也可以按多种形状设置。

优选地,如图24所示,在上述导向器330上设置有滚柱332,当导向器330插入于引导槽321中时,它就与构成引导槽321的引导装置322的内侧衔接,以减小副板327升降时产生的摩擦力。

上述滚柱332减小了引导槽321与导向器330之间的端隙,从而可以防止副板327升降时产生细小的游动。同时,还可以减小引导槽321的内侧与导向器330之间产生的摩擦。

优选地,上述滚柱332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但是,如果利用聚四氟乙烯等能够减小摩擦的构件制作,就不必强调能够旋转。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也可以不将导向器330插入引导槽321内,而仅将位于导向器330上的滚柱332插入即可。

另外,优选地,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主板320上设置有带有驱动齿轮313和从动齿轮316的齿轮箱323。 

齿轮箱323可以防止驱动齿轮313和从动齿轮316因受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而破损,同时,还可以收纳驱动齿轮313与从动齿轮316上涂布的润滑油或者驱动齿轮313与从动齿轮316旋转时产生的粉尘等防止其向外排出。

在上述齿轮箱323上除了驱动齿轮313及从动齿轮316外,还可以设置防脱板312,317。 

如后面将要说明的另一实施例,即如图28至图31所示,图24及图25所示的齿轮箱323既可以与主板320构成一体,也可以如图31所示构成能够与主板320连接的构造。

下面,将参照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即图28和图28所示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斜视图即图29,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这里,相同的附图符号代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成,为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在主板320上设置有安装发动机306、驱动轴308、从动轴314的驱动装置安装槽326,从而可以缩小温灸器升降装置的高度。另外,依据实施例,驱动装置安装槽326可以安装发动机306、驱动轴308、从动轴314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

优选地,如图28所示,如果设置上述驱动装置安装槽326,齿轮箱323就从主板320的上面朝向下部方向凹陷。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将驱动轴308与从动轴313固定在主板320上,也可以在驱动轴308与从动轴313上设置托架333。

上述托架333既可以像以图28为基准设置在左侧的托架333那样,能够与驱动轴308及从动轴313同时结合,也可以像设置在右侧的托架333那样,能够分别结合于驱动轴308和从动轴314之上。

对于上述两个实施例来说,一个驱动轴308可以与一对驱动齿轮313结合,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一个驱动轴也可以与一对以上的驱动齿轮313结合。 

另外,与驱动齿轮313结合的从动齿轮316的个数并不一定必须相同,但是,为了确保升降杆310和副升降杆318能够通过相同的负荷使副板327上升或者下降,驱动齿轮313与从动齿轮316的个数最好相同。

参照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即图31可以看出,托架331为确保能够容纳防脱板312,317、驱动齿轮313、从动齿轮316, 也可以设置成“匚”状。

优选地,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1所示,在托架331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导向器330。

另外, 如图31所示,上述齿轮箱323可以由第1齿轮箱324和第2齿轮箱325构成并相互连接。

参照采用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的温热治疗仪的部分切开斜视图即图24,如图24至图31所示,在温灸器升降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可旋转地与驱动轴308和从动轴314的端部结合的滚柱309,315。

上述滚柱309,315按照可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温热治疗仪301的垫子302下部的轨道303连接。

就本实施例而言,温灸器升降装置与传送带304连接并可移动,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也可以按照能够移动的方式与链条、移送绳等连接,上述传送带等与其它的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结合。

图33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部分分解斜视图,图34是图33所示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斜视图,图35及图36是图33所示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的工作状态图。

如图33所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热治疗仪用上下运动调节装置(以下简称:温灸器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405,由发动机406、驱动轴408及第1齿轮410构成;主板413,安装有驱动装置405;副板418,上部设有温灸器419,下部设有第2齿轮420。

如图33所示,驱动轴408可以在发动机406的作用下旋转,在驱动轴408与发动机406的旋转轴(未图示)之间设有齿轮箱407。 

齿轮箱407使发动机406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并向驱动轴408传递,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发动机的旋转轴方向采用由多种形态的齿轮构成的齿轮箱406,如果发动机的旋转轴直接与驱动轴408连接,也可以不使用齿轮箱。

如图33至图36所示,在驱动轴408的外侧设有齿轮409,驱动轴408的齿轮409与第1齿轮410啮合。

位于驱动轴408外侧的齿轮409可以采用多种形态,但是,如图33至图3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相对驱动轴408的旋转中心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蜗杆形齿轮。

与驱动轴408的齿轮409啮合的第1齿轮410可以根据位于驱动轴408外侧的齿轮409采用具有多种形态的齿构成的齿轮。

如图33及图3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相对驱动轴408的旋转中心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蜗杆形齿轮,在第1齿轮410上设有与驱动轴408的齿轮409啮合的蜗杆411。在这种情况下,蜗杆411的旋转中心相对驱动轴408的旋转中心成直角。

另外,第1齿轮410与蜗杆411邻接,它采用了与后面将要说明的第2齿轮420啮合的小齿轮412。

主板413上面设置有由发动机406、驱动轴408及第1齿轮410构成的驱动部405,从而构成了温灸器升降装置的基座。

因此,优选地,为了确保主板413不会因设置有驱动部405及后面将要说明的温灸器419的副板418荷重的影响而变形,就需要将其制作得非常坚固。

如图33至图36所示,副板418的上部设置有温灸器419,下部设置有与第1齿轮410啮合的第2齿轮420,当驱动轴408在发动机406的作用下旋转时,它就上下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2齿轮420能够与第1齿轮410的小齿轮412啮合而采用齿条。

因此,当驱动轴408在发动机406作用下旋转时,与驱动轴408的齿轮409啮合的第1齿轮410的蜗杆411也随之旋转,当第1齿轮410的蜗杆411旋转时,与蜗杆411邻接的小齿轮412也随之旋转,从而使齿条420上下移动。由此,使设置齿条420的副板418上下移动。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如图33至图36所示,在主板413的一侧插入齿条形的第2齿轮420,第2齿轮420构成能够滑动的滑槽414。

如本实施例所述,当第2齿轮420以齿条形态构成时,为确保齿条形态的第2齿轮420能够插入并可以滑动,滑槽414设置成“匚”形。

优选地,在这种情况下,当副板418上下移动时,为确保齿条形的第2齿轮420与滑槽414能够与主板413保持平行的状态毫无晃动和倾斜地移动,就将其相对主板413垂直设置。

因此,当发动机406驱动时,副板418就可以沿第2齿轮420与小齿轮412衔接的位置相对主板413平行移动。

另外,依据实施例,在副板418的下部可以设置一个以上的引导突起(未图示),在主板413上的对应于引导突起的部位也可以设置引导槽(未图示)。

在这种情况下,齿条形的第2齿轮418插入的滑槽414也可以不设置在主板413上。

另外,优选地,如图33至图34所示,当第2齿轮420插入滑槽414升降时,为减小上述滑槽414与上述第2齿轮420之间的摩擦,就在依据本实施例的齿条形第2齿轮420的未设置齿的一面设置滚柱421。

上述滚柱421减小了第2齿轮420与滑槽414之间的端隙,从而可以防止副板418上升或下降时产生的细小的游动。同时,还可以减小第2齿轮420与滑槽414之间产生的摩擦。

优选地,上述滚柱421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但是,也可以利用聚四氟乙烯、轴承等能够减小摩擦的构件制作。

另外,依据实施例,如果在副板418上设置引导突起时,就也可以在主板413上设置引导突起插入的引导槽导向器。

优选地,如图33所示,在依据本实施例的主板413上设置安装发动机406及驱动轴408的驱动部安装槽415。

上述驱动部安装槽415稳固地支撑发动机406与驱动轴408,同时,还可以减小温灸器升降装置的整体厚度。

另外,如本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安装槽415还能够安装齿轮箱407。

在依据本实施例的温灸器升降装置主板413的一侧可以设置能够容纳第1齿轮410及第2齿轮420的齿轮箱416。

齿轮箱416可以防止第1齿轮410和第2齿轮420因受外部冲击等因素影响而破损,同时,还能够收纳第1齿轮410和第2齿轮420上涂布的润滑油和第1齿轮410和第2齿轮420旋转时产生的粉尘等防止其向外部排出。

如图33及图34所示,上述齿轮箱416也可以设置在主板413的侧面。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也可以单独制作齿轮箱并将其与主板413结合。

参照温灸器升降装置的工作图即图35及图36可以看出,当温灸器升降装置驱动发动机406使驱动轴408旋转时,就带动啮合于位于驱动轴408外周面的齿轮409上的第1齿轮410旋转,然后,第1齿轮410的小齿轮412使第2齿轮420上下移动,从而使第2齿轮420上部的副板418升降。

如图33至图36所示,在温灸器升降装置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可旋转地与主板413的两侧结合的滚柱417。

上述滚柱417按照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位于温热治疗仪401的垫子402下部的轨道403上。

就本实施例而言,温灸器升降装置与传送带404连接并可以移动,但是,根据实施例的不同,也可以按照能够移动的方式与链条、移送绳等连接,这样的传送带等可以与其它的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结合。

在上述说明中,仅参照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对本发明的一部分技术思想进行了说明,说明书中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为了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所属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其相关的变更及修改均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