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E-UTRA中的类型Ⅱ中继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的方法和设备

用于E-UTRA中的类型Ⅱ中继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的方法和设备

摘要

一种示例性通信方法包括使用小区标识符的中继节点,该小区标识符也被具有中继节点位于其内部的覆盖区域的基站使用。该方法包括确定移动站在中继节点的通信范围内。控制来自中继节点的传输功率,使得来自中继节点和基站的至少一个传输的总传输功率对应于所选传送功率极限。基于由基站确定的调度来协调来自基站和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定时。在基站处基于关于移动站与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的上行链路信息来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控制参数。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287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4-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17946.9

  • 发明设计人 S·塔特施;F-C·程;

    申请日2010-04-23

  • 分类号H04W52/34;H04W52/36;H04W52/46;

  • 代理机构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王茂华

  • 地址 法国巴黎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04: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5-1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4W52/34 授权公告日:20160511 终止日期:20170423 申请日:2010042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5-11

    授权

    授权

  • 2012-06-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52/34 申请日:2010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4-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4月2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号61/214,508的 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通信。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通信中的功率控 制和干扰协调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是众所周知的且被广泛地使用。各种系统配置目前 都在使用中。附加系统配置已经被调查研究了一段时间。当前正在开 发的一个此类系统是长期演进(LTE)系统。由于LTE系统正在开发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正在考虑各种方式以增强用户方面的移动通信。

一个调查领域是提供有效地扩展基站(eNodeB)的通信能力的中 继节点。所谓的类型I中继节点具有其自己的物理小区标识符。类型I 中继节点有效地产生其自己的小区和覆盖区域。所谓的类型II中继节 点不具有其自己的物理小区标识符。类型II中继节点隐含地将信息中 继至移动站或用户设备(UE)。在其它联合编码方案中,针对信息的 隐含中继提出的中继技术包括放大转送、解码转送、压缩转送。

虽然此类布置已经在调查研究中,但需要开发用于促进此类中继 节点的操作的系统和技术。以下讨论提供了意图与类型II中继节点一 起使用的示例性控制技术。

发明内容

一种示例性通信方法包括使用小区标识符的中继节点,该小区标 识符也被具有覆盖区域(中继节点位于其内部)的基站使用。该方法 包括确定移动站在中继节点的通信范围内。控制来自中继节点的传输 功率,使得来自中继节点和基站的至少一个传输的总传输功率对应于 所选传输功率极限。基于由基站确定的调度来协调来自基站和中继节 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定时。在基站处基于关于移动站与中继节点之间 的链路的上行链路信息来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控制参数。

通过以下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所公开的示例的各 种特征和优点。可以如下简要地描述详细说明的附图。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举例说明示例性通信系统的所选部分。

图2示意性地举例说明另一示例性通信系统的所选部分。

图3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4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5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6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7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8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9是概述示例性技术的流程图。

图10示意性地举例说明可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 技术。

图11示意性地举例说明可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 技术。

图12示意性地举例说明可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 技术。

图13示意性地举例说明可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 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举例说明示例性通信系统20的所选部分。出于讨论的 目的,示例性系统20能够使用LTE技术进行操作。基站(eNodeB)22 提供覆盖区域24内的无线通信能力。另一基站26提供覆盖区域28。

图1的示例包括被配置为能够使用LTE技术进行操作的类型II中继 节点的多个中继节点。中继节点30提供覆盖区域32。在本示例中,中 继节点30在基站22的覆盖区域24内。在本示例中,由中继节点30提供 的覆盖区域32几乎完全在覆盖区域24内。另一中继节点34提供与覆盖 区域24具有显著重叠的覆盖区域36。

在基站26的覆盖区域28内提供了附加中继节点。所述示例包括具 有覆盖区域40的中继节点38和具有覆盖区域44的另一中继节点42。

每个中继节点促进移动站与具有覆盖区域(中继节点位于其内部) 的基站之间的通信。中继节点30和34促进移动站与基站22之间的通信。 在图1的示例中,中继节点30促进移动站50与基站22之间的通信并促进 移动站52与基站22之间的通信。在图1的图示中,中继节点34、38和42 当前不为任何移动站提供服务。

如从图1能够认识到的,例如,在基站22与移动站50之间发生上行 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这是因为移动站50在覆盖区域24内。在移动站 50与中继节点30之间也发生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在基站22与中 继节点30之间发生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更接近于移动站50的中 继节点30的存在促进移动站50与基站22之间的增强的通信,因为中继 节点30中继移动站50与基站22之间的通信。例如,中继节点30从基站 22接收通信并将其转送或中继至移动站50。中继节点30还从移动站50 接收通信并将其转送或中继至基站22。

中继节点30、34、38和42策略地位于关联基站的各覆盖区域内以在 每个中继节点与关联基站之间提供清楚的视线以沿着其之间的链路获 得一致可靠的通信。在所示的示例中,中继节点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通 过无线链路发生。

图1的示例包括提供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的中继节点。在本示例中, 中继节点不具有其自己的小区标识符。替代地,其使用与具有覆盖区 域(中继节点位于其内部)的基站相同的小区标识符。这样,中继节 点有效地对于移动站而言是透明的。图1的示例中的中继节点被视为提 供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因为每个中继节点为处于该中继节点的通信 范围内并且处于关联基站的覆盖区域内的移动站提供服务。

图2举例说明另一示例性系统配置20′。本示例包括移动站56、58 和60和基站22和26。示例性移动站45在任一中继节点的通信范围之外, 并且其仅直接与基站22通信。移动站58在中继节点64的覆盖区域62内 并通过中继节点64与基站22通信。本示例中的移动站50在基站22的覆 盖区域24之外。因此,中继节点64提供非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中继 节点64与移动站58之间的通信在移动站不直接从基站22接收信号的情 况下发生。

移动站60与移动站58的情况类似。本示例中的移动站60在位于覆 盖区域28的边缘附近的中继节点68的覆盖区域66内。如图2所示的移动 站60在基站26的覆盖区域28之外。因此,本示例中的中继节点68将被 视为提供非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

无论是要求协作还是非协作中继操作,都必须控制基站和中继节 点的操作以实现移动站方面的有效通信。图3包括概述一个示例性方法 的流程图70。在72处,确定移动站在中继节点中的一个的通信范围内。 在74处,控制来自该中继节点的传输功率,使得来自该中继节点和关 联基站的至少一个传输的总传输功率对应于所选传送功率极限。在76 处,基于由基站确定的调度来协调来自基站和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 输的定时。在所示的示例中,中继节点不具有其自己的调度器,并且 其依赖于由关联基站设定的调度。在78处,在基站处基于关于感兴趣 的移动站与通信中涉及的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的上行链路信息来设定 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控制参数。

出于讨论的目的,将使用基站22、中继节点30和移动站50来提供 用于讨论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的示例。协调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 的通信(例如,传送和接收)以使沿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方向的性能 最大化。基站22和中继节点30在重叠的覆盖区域24和32内具有协作传 送和接收。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的目的是通过中继节点30与基站22之 间的协作传送和接收来改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频谱效率。

中继节点30不具有其自己的小区标识符,因此,移动站50例如在 其移动至覆盖区域32中时不需要执行任何类型的切换程序。在重叠覆 盖区域内要求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进行协调以实现性能改善。有 用的协调的类型包括系统配置、操作、移动站检测、下行链路传送和 上行链路接收。

如图3中的72处所指示的,确定移动站50在中继节点30的覆盖区域 32内。图4中的流程图概述用于进行该确定的一个示例性技术。在80 处确定由中继节点30检测的来自移动站50的至少一个传输的检测强度 是否超过所选阈值。如在82处所示,存在来自移动站50的能够用于此 目的的多种传输。一个示例包括检测来自移动站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 信道(PUCCH)并确定由中继节点30检测的此类信号的信号干扰比是 否超过所选阈值。另一示例性可能性包括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USCH)。可以将该信道上的信号与干扰比与相应的预定阈值相比 较。另一示例包括来自移动站的声探参考信号(SRS)。可以将来自移 动站50的示例性传输中的任何一个与适当阈值相比较。

一个示例包括使用诸如中继节点的覆盖区域和整个系统内的配置 的信息在系统初始化时设置用于中继节点30的移动站检测的适当阈 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已知技术将实现用于给定装置的特定阈值。 如在84处所指示的,当所检测的所选信号或来自移动站50的信号的强 度至少等于所选阈值时,确定移动站在中继节点30的通信范围内。

一旦确定了移动站在中继节点30的通信范围或覆盖区域32内,则 必须协调基站22、中继节点30与移动站50之间的通信。该协调的一方 面包括控制来自中继节点的传输功率,如在图3中的74处所示。在图5 的流程图中示出用于这样做的一个示例性技术。对于来自基站的某些 信号而言,期望的是将基站传输功率保持在移动站50进入覆盖区域32 之前基站正在使用的当前水平。如在图5中的86处所示,同步信道的基 站传输功率被保持在此类当前水平。在88处,防止中继节点30在同步 信道上进行传送。换言之,图5处的示例涉及中继节点30处的同步信道 的空(null)传输。

控制下行链路传输功率是在还控制对其它小区、尤其是到其它小 区的物理数据共享信道(PDSCH)的小区间干扰的同时保持基站22和 中继节点30的预定覆盖区域所必需的。在一个示例中,这通过在参考 信号、控制信道、同步信道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将来自基站22和中 继节点30的下行链路传输功率的总和保持为与单独的基站22的传输功 率相同来实现。例如,移动站50根据同步信道上的传输功率的协调来 执行小区搜索。利用同步信道中的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协调功 率分布促进已知的移动站小区搜索技术。这就是为什么在图5的示例中 使用来自中继节点30的同步信道的空传输的原因。

相同的原理在一个示例中适用于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及其它控制信 道。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PDSCH的功率分布取决于被用于性能 最优化的多个因素。示例性因素包括中继节点30的位置,其影响从基 站22和中继节点30至移动站50的路径损耗因数。所考虑的另一因素是 中继节点30是否使用联合编码、累进编码或独立编码。要考虑的另一 因素是反馈方案,其可以是例如联合反馈、并联反馈或单独地基于小 区特定参考信号的单个反馈。

图6的流程图概述了其中在90处将用于所选信号或在所选信道上 的当前基站传输功率减少所选量的示例。在92处,将至少一个参考信 号、控制信道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中继节点传输功率设置为等于基 站传输功率被减少的量。这样,来自中继节点和基站22的传输的总功 率保持与在与中继节点30协作之前基站22单独使用的相同以避免小区 间干扰。

其中发生协调的另一领域是用于调度判定和资源分配。在协作类 型II中继操作中,基站22具有调度器且中继节点30没有。由于在中继 节点30处不存在调度器,所以协作传输要求在被调度的传输之前将调 度信息从基站22传送到中继节点30。换言之,来自基站22和中继节点 30的下行链路传输的定时是基于由基站确定的调度。这在图3中的76 处示出。

在图7的流程图中示出实现此类调度的一个示例性方式。在100处, 在所选时间调度来自基站的信息的下行链路传输。在102处,在所选时 间之前将所选时间和信息提供给中继节点。在104处,在所选的调度时 间从基站和中继节点传送信息。

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协调的另一方面促进上行链路接收。 例如,中继节点30利用中继节点30与移动站50之间的高级(superior) 无线电链路(与基站22与移动站50之间的相比)以帮助基站22进行上 行链路信号处理以便改善覆盖区域32中的数据速率。中继节点30将关 于移动站50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链路的上行链路信息提供给基站22。 由基站22基于该上行链路信息来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控制参数。

在一个示例中,一旦中继节点30检测到移动站50在其覆盖区域32 内并向基站22报告,则中继节点30根据来自移动站50的声探参考信号 (SRS)传输来执行信道状态估计。中继节点30根据由移动站50传送 的UL信号来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并然后将其提供给基站22。

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还涉及中继节点30与移动站50之间的链路中 的相对小的路径损耗。这允许中继节点30帮助基站22设定用于上行链 路功率控制的适当控制参数。这还允许中继节点30帮助基站22选择调 制和编码方案来使上行链路性能最优化。在图8的流程图中示出一个示 例性技术。在106处,在中继节点30处估计上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然 后在108处将该信息提供给基站。在图8的示例中,在110处基站22确定 相应的上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在112处,基站22将由中继节点30提供 的信道状态信息与在基站22处估计的相应的上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组 合。然后在114处将信道状态信息用于为移动站50分配上行链路无线电 资源或选择调制和编码方案中的至少一个。

如在图8中的116处示意性地所示,某些示例包括在不要求基站22 确定其自己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仅基于由中继节点30提供的信道 状态信息来分配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或选择调制和编码方案。换言之, 在某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省去所示步骤110和112。

在一个示例中,调度策略涉及基于移动站50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 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来选择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在移动站50在覆盖区域 32内时使数据吞吐量最大化。通常,基站22与移动站50之间的无线电 信道将比在中继节点30与移动站50之间的差。这允许中继节点30在基 站22将能够将由移动站50提供的相同信息解码之前成功地将上行链路 数据解码。因此,在本示例中的中继节点30成功地将已解码分组转送 至基站22。使用解码转送方案允许中继节点30将来自移动站50的每个 上行链路数据传输解码并将其转送至基站22。在解码转送方案中基于 来自移动站50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一个示例中的基站22与中继节点 30之间的链路中的数据传输的调制和编码方案选择及上行链路资源分 配。压缩转送方案涉及在中继节点30与基站22之间的链路的数据传输 协议中选择来自多个移动站的聚合业务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及资源分 配。

所示示例的另一特征是其提供包括同步信道PBCH、PDCCH和 PHICH的配置的下行链路接入控制。主和辅助同步信道在初始小区搜 索期间被移动站50使用。PBCH包含用于移动站50接入系统的广播信息 的主信息块。PDCCH包含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调度信息。所有下行链 路接入控制信道受到与参考信号设计类似的覆盖问题的限制。如上所 述,当移动站50在基站22的覆盖区域24内时,中继节点30不传送控制 信息。换言之,仅从基站22传送同步信道PBCH、PDCCH和PHICH。 移动站50将以与在中继节点30不存在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访问下行链 路控制信道信息。此示例简化了下行链路接入控制的协调并隐含地支 持版本8移动站。用公开的示例,例如,不要求在接入链路处将MBSFN 子帧配置为用于伪造没有来自基站22的供中继节点接收的传送。

公开的示例的另一特征是支持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的参考信号设 计。协调本示例中的参考信号传输功率以保持与图1示意性地示出的相 同的覆盖区域。当移动站50在覆盖区域24内时,使用与在中继节点30 不在那里或移动站50不在中继节点30的覆盖区域32内部的情况下相同 的基站22小区特定参考信号的传送功率。换言之,在本示例中,不存 在来自中继节点30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的传输。单独地来自基站22的 参考信号传输允许移动站50在没有任何中继节点的情况下执行与在 E-UTRAN系统中使用的相同的RSRP/RSRQ测量和切换程序。

移动站50利用小区特定参考信号来测量CQI/PMI/RI并将那些测量 结果报告回基站22。假设在本示例中只有基站22提供小区特定参考信 号,则CQI/PMI/RI测量结果不包括来自基站22和中继节点30的协作传 输的期望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在本示例中,针对来自基站22和中继节 点30的联合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涉及移动站50在联合PDSCH传 输期间根据参考信号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在一个示例中,通过经由 PUSCH的异步CQI/PMI/RI报告机制来反馈联合传输的CSI信息。本示 例性方法允许基站22的下行链路调度器为来自基站22和中继节点30的 联合传输收集用于资源分配、调制和编码方案判定以及传输模式选择 的期望信道状态信息。

图9包括概述用于下行链路接入控制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120。 在122处,将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传送至移动站。在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 的情况下,只有基站向移动站提供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在124处,基于 移动站检测到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从移动站接收下行链路测量信息。在 126处,由基站22基于从移动站50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测量结果来配置来 自基站22和中继节点30的后续传输。

示例性布置的另一特征是其促进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操 作。本示例包括解码转送操作。参考图10,基站22将第一下行链路 HARQ分组传送至中继节点30和移动站50。这在图10中的130处示出。 中继节点30和移动站50接收此第一分组。示例性协作类型II解码转送 方案允许中继节点30通过利用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链路的高级 和静态无线电信道条件来正确地将此第一传输解码。如在132处所示, 中继节点30使用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C平面协议链路的控制信 道将确认(ACK)发送回基站22。可以预期移动站50将不会成功地将 来自基站22的第一HARQ传输解码。因此,如在134处示意性地示出的, 移动站50向中继节点30和基站22发送否认(NAK)。

中继节点30现在已成功地将来自基站22的第一传输130解码。如在 136处所示,中继节点30将第一HARQ分组重新编码并转送至移动站 50,如在136处所示。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在138处基站22发送第二 HARQ传输,其为响应于来自移动站50的NAK的第一分组的重传。在 140处,移动站50接收来自基站22的重传分组与来自中继节点30的重新 编码传输的叠加。在本示例中假设资源分配和调度判定主要是基于移 动站50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在示意性地在140 处所示的点处,在HARQ解码中将分组的传输成功解码的概率是非常 高的。因此,移动站50可以较早地终止HARQ解码并使用协调类型II 中继操作来获得及早终止增益。如在142处所示,移动站50向中继节点 30和基站22提供ACK。

根据图2的示例,中继节点30直到基站22发送HARQ分组的第二传 输的时间才向移动站50转送第一HARQ分组传输。

图10示意性地举例说明下行链路HARQ方法,而图11示意性地举例 说明上行链路HARQ处理和定时。给定中继节点30与移动站50之间的 高级链路质量,很可能中继节点30将在基站22能够将来自移动站50的 上行链路传输成功解码之前就对来自移动站50的上行链路传输成功解 码。中继节点30将关于该成功解码的适当信息转送至基站22。

如在150处所示,移动站50向中继节点30和基站22提供第一HARQ 分组。在本示例中,中继节点30成功地将该分组解码并向基站发送 ACK,如在152处所示。例如,这是通过基站22与中继节点30之间的链 路的控制信道发送的。另一方面,基站22可能未成功地将在150处所示 的传输解码。因此,基站22在154处向移动站50发送NAK。这由于基站 22在上行链路分组的接收之后三毫秒将ACK或NAK作为反馈发送至 移动站而发生。在所示的示例中,来自中继节点30的ACK在与基站22 向移动站50发送NAK相同的时间被发送到基站22。

如在156处所示,移动站50响应于来自基站22的NAK重传HARQ分 组。移动站50未将中继节点30识别为单独节点,因为中继节点30仅使 用基站22的小区标识符。在152处从中继节点30仅向基站22提供ACK 是有用的。如果移动站52将从中继节点30接收ACK,则这将与如在154 处所示的从基站22接收到的NAK相冲突。这将潜在地产生用于在移动 站50处进行处理的问题。如在158处所示,基站22基于来自中继节点30 的ACK 152向移动站50提供ACK。

图11的示例表明中继节点30如何将HARQ分组成功地解码并将其 转送至基站22。如果中继节点30未成功地将分组解码,则其还可以将 信道补偿软位转送至基站22以便与来自移动站50的下一个重传进行IR 组合。即使在此条件下,协作类型II中继也帮助基站22更快地终止 HARQ操作。

返回参考图2并使用移动站60和中继节点58作为示例,当移动站60 在基站26的覆盖区域28之外时,中继节点68提供非协作类型II中继操 作。在本示例中,中继节点68在没有基站26与移动站60之间的联合传 送或接收的情况下将信息中继至移动站60。这是因为移动站60在其在 覆盖区域28之外时不能检测或接收来自基站26的信号。如图中示意性 地所示,中继节点68的覆盖区域66有效地扩展基站26的覆盖区域。中 继节点68不具有其自己的小区标识符且移动站60将中继节点68如同其 是基站26一样看待。换言之,移动站60不能在中继节点68与基站26之 间进行任何区分。

非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在没有小区规划的情况下且在不要求任何 切换支持的情况下提供隐含的覆盖扩展。中继节点68被定位为通过从 基站26接收下行链路信息并将其转送到移动站60上来扩展在覆盖区域 28外面的覆盖。中继节点68还从移动站60接收上行链路信息并将其转 送或中继至基站26。在本示例中,中继节点68在将来自移动站60的上 行链路信息转送至基站26之前将其解码。

假设基站26和中继节点68的覆盖区域对于覆盖区域66的相当一部 分而言未有效地重叠,则不需要对中继节点68与基站26之间进行如上 所述的在中继节点30与基站22之间的协调。然而,仍需要在基站26与 中继节点68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有效的系统操作。

如在图3中的72处所示,中继节点68确定移动站60在中继节点的通 信范围内。例如,如在图4的流程图中概述的,这可以以与中继节点30 确定移动站在其覆盖区域内相同的方式来实现。中继节点68告知基站 26关于移动站60的存在的信息。

即使移动站60仅仅直接与中继节点68通信,在中继节点68处也不 存在调度器。在本示例中,基站26调度器在被选择用于到移动站60的 调度传输的时间之前至少一个子帧通过基站26与中继节点68之间的接 口的新定义控制信道提供用于移动站60的调度判定和资源分配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基站26和中继节点68两者在相同的时间传送PDCCH以 便任何移动站在它们在各个覆盖区域中时将其接收。

如在图3中的74处所示,控制来自中继节点68的传输功率以对应于 所选传送功率极限。在本示例中,移动站60不能从基站26接收控制信 令。因此,不同于图1的示例,不关心仅具有基站传送同步信道或控制 信息。相反,本示例要求中继节点68向移动站60传送同步信道和控制 信息。不要求中继节点68与基站26之间的传输功率的协调。如在66处 示意性地所示,基于期望的覆盖区域配置来调谐中继节点68所使用的 传送功率。

在使用非协作类型II中继操作的图2的示例中,中继节点68将移动 站60与中继节点68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提供给基站26, 使得基站调度器能够执行无线电资源分配并选择调制和编码方案。来 自移动站60的用于CQI/PMI/RI报告的测量结果基于由中继节点68传送 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来自移动站60的CQI/PMI/RI报告被中继节点68 接收到并随后通过其与基站26之间的控制信道链路传送至基站26。

如在图3中的78处所示,基于中继节点68从移动站获得信道状态信 息来设置上行链路信道控制参数。一个示例包括中继节点68连续地检 测到来自移动站60的声探参考信号(SRS)。基站26处的上行链路调度 器使用用于中继节点68与移动站60之间的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估计来 确定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分配及调制和编码方案以促进中继节点68与 移动站60之间的通信。由基站26基于中继节点68与移动站60之间的链 路中的路径损耗并基于中继节点68的覆盖区域66来设置上行链路功率 控制。

非协作示例中的下行链路接入控制包括同时从中继节点68和基站 26传送同步信道PBCH、PDCH和PHICH。用于移动站初始小区搜索的 PSS/SSS对于每个小区而言是固定的,并且在一个示例中在没有来自基 站26的进一步通信的情况下在中继节点68中进行配置。对于大多数示 例而言,包含在PBCH中的广播信息的主信息块不需要改变。如果主信 息块需要改变,则可以通过在基站26与中继节点68之间的控制信令预 先交换该信息。换言之,在本示例中,从基站26和中继节点68一起传 送公共控制信道。

在一个示例中用带内TDM回拉(backhauling)连续地出现来自中 继节点68的参考信号传输。本示例不要求昂贵的天线隔离,因为在本 示例中,传送CRS与接收CRS之间的交叉干扰是最小的。

用非协作类型II中继信息,中继节点68和基站26传送小区特定参考 信号。因此在本示例中可以将CRS用于PDSCH解调。本示例中的另一 特征是隐含地支持版本8移动站,因为中继节点传送小区特定参考信 号。

本示例的另一特征是其支持HARQ处理和定时。一个示例包括转 送随后传送操作。基站26在应将分组提供给移动站60的时间之前向中 继节点68发送HARQ分组。这在图12中的170处示出。在172处,中继 节点68通过其与基站26之间的控制信道向基站26发送ACK。这假设中 继节点68成功地将分组解码。基于来自基站26的调度信息,在174处中 继节点68向移动站60传送第一下行链路HARQ传输。基站26还可以同 时传送第一HARQ传输,但是在本示例中移动站60在覆盖区域28之外, 使得其不能从基站26接收此类传输。在176处,移动站60向中继节点68 发送NAK,其然后在178处被转送至基站26。在本特定示例中,移动站 60不能将第一HARQ传输解码。在180处,中继节点68基于来自基站26 的调度和资源分配信息来重传分组。在182处,移动站60提供指示其成 功地将分组解码的ACK。在184处中继节点68将ACK转送至基站26。

如图13所示,非协作II中继操作中的上行链路HARQ处理依赖于中 继节点68来成功地将上行链路传输解码并然后将信息转送或压缩转送 至基站26。如在190处所示,移动站60向中继节点68提供第一HARQ上 行链路传输。在图13中,相同的传输指向基站26,虽然其在考虑到移 动站60与基站26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基站26可能不能接收该传输。如 在192处所示,中继节点68向基站26提供ACK。在194处,中继节点68 向移动站60提供ACK。

前面的描述举例说明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技术如何允许以协作或 非协作方式实现类型II中继节点操作。中继节点不使用其自己的物理 小区识别,但是替代地,提高基站的小区边缘附近的吞吐量。由中继 节点提供的覆盖扩展促进超过不包括此类中继节点的布置的能力的增 强型通信。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