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制造方法

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的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CF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1415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央硝子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19106.6

  • 发明设计人 胜原丰;高桥宏;石田道夫;

    申请日2010-04-09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新宇

  • 地址 日本山口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42:5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1-29

    授权

    授权

  • 2012-05-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C41/14 申请日:201004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4-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吸入麻醉剂的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制造 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七氟醚(Sevoflurane)”已知的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被 用作显示出优异的麻醉性能的吸入麻醉剂。作为氟甲基六氟异 丙基醚的制造方法,已知使甲醛(低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和 六氟异丙醇在氟化氢中、以硫酸为脱水剂的液相中反应的方法 (专利文献1)。此外,还提出了代替使用脱水剂,从氟化氢中六 氟异丙醇与甲醛之间成立的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中,利用溶 剂选择性地提取、蒸馏而获得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方法(专利 文献2)。此外,将氟化氢和甲醛(三噁烷trioxane)混合并进行冷 却,向其中添加六氟异丙醇并搅拌,从而能够确认出百分之几 的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生成(专利文献3)。此外,还提出了使 高纯度双氟甲基醚和六氟异丙醇在硫酸存在下反应而制造氟甲 基六氟异丙基醚的方法(专利文献4、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25033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646921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7-502037

专利文献4:WO97/25303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4-52030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在作为脱水剂而使用的硫酸的 废弃方面存在困难。专利文献2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使七氟醚与 氟化氢共沸而从反应体系分离等的大量的氟化氢,因此在其处 理中需要特别的注意。专利文献3的方法收率低,不太实用。在 专利文献4的制造方法中,相对于双氟甲基醚2g和六氟异丙醇 4.1g使用1ml 98%硫酸,因此可能会大量地产生含有硫酸、氢氟 酸的废液。此外,在采用与专利文献4同样的方法的专利文献5 中,相对于双氟甲基醚100μL和六氟异丙醇约16μL使用20mL硫 酸,同样地仍然存在大量产生含有硫酸、氢氟酸的废液的可能。 从此类废液中回收硫酸、氟化氢或氢氟酸在技术上是困难的, 用碱性物质固定而废弃的情况担心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工业上采用的氟甲基六氟异 丙基醚(CF3)2CH-O-CH2F)的制造方法,其不使用氟化氢、大量 的硫酸,因此不伴随大量的酸废弃物的副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等对不使用氟化氢而以双氟 甲基醚和六氟异丙醇为原料制造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方法进 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利用酸催化剂使双氟甲基醚和六氟异 丙醇反应时,通过使反应体系中存在特定的溶剂,从而能够使 酸催化剂的量为非常少的量,且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即,本发明的特征如下。

[发明1]一种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催 化量的硫酸或酸强度比硫酸高的强酸的存在下使双氟甲基醚和 六氟异丙醇在实际上与氟化氢不混溶的溶剂中反应的工序。

[发明2]根据发明1的制造方法,其中,溶剂为卤代脂肪族 烃或卤代芳香族烃。

[发明3]根据发明1或发明2的制造方法,其中,强酸为选自 硫酸、三氟甲磺酸、氟硫酸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强酸。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工业上制造氟甲基六氟异丙基 醚(CF3)2CH-O-CH2F)而不使用氟化氢、大量的硫酸等酸,因此 不伴随大量的酸废弃物的副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 书中,有时将双氟甲基醚表示为“FE”、将六氟异丙醇表示为 “HFIP”、将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表示为“SEVO”。

本发明中,在催化量的硫酸或酸强度比硫酸高的强酸的存 在下使双氟甲基醚和六氟异丙醇在特定的溶剂中反应,从而能 够制造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

本发明中的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的生成是在溶剂中利用强 酸的酸催化剂的作用使双氟甲基醚(CH2F-O-CH2F)与六氟异丙 醇((CF3)2CHOH)反应并成立以下的平衡。

副产的氟甲醇(CH2FOH)不稳定且立刻平衡地分解为氟化 氢和甲醛(CH2O),若使平衡体系中存在本发明的溶剂,则氟化 氢由于实际上不溶解而被除去,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由于能够 溶解于溶剂中而留在溶剂中。其结果,推测可有效地获得氟甲 基六氟异丙基醚。

在本发明的反应体系中相对于双氟甲基醚100质量份使用 六氟异丙醇0.1~1000质量份,优选使用0.5~500质量份。正如 由上述反应式可知的那样,双氟甲基醚与六氟异丙醇为1∶1的 反应,因此只要以摩尔比计为1∶1即可,根据各自获得的容易 程度,可以使其中一方比另一方大。

作为本发明的原料的FE和HFIP的制造方法没有限制,可以 采用公知的方法来制造。例如,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由甲醛和氟 化氢来制造FE的方法,日本特开昭59-204142号公报、日本特开 平1-301631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六氟丙酮水合物在液相中的催 化还原来制造HFIP的方法。

本发明中作为催化剂使用的强酸为硫酸或酸强度比硫酸高 的(酸解离常数大)酸。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硫酸(哈米特 酸度函数Ho=-12,pKa=-5.0)、三氟甲磺酸(Ho=-14.9,pKa =-13)、氟硫酸(Ho=-15)、酰亚胺酸[(CF3SO2)2NH]、甲基化酸 (methide acid)[(CF3SO2)3CH]等酸。这些当中,硫酸、三氟甲磺 酸、氟硫酸容易获得,故特别优选。强酸的使用量只要是足以 进行反应的量(本说明书中,称作“催化量”。)即可。催化剂的 使用量相对于形成反应体系的反应溶液100质量份为0.0001~ 10质量份,优选为0.001~1质量份,实际上该量不被限定,可 以在可溶于所使用的溶剂的范围内自行决定。即使为上述范围 内的数值,由于在超出溶解度时添加到反应溶液中也无法成为 均匀的溶液,因此过量的使用是浪费的。此外,少于该范围时 反应的进行迟缓,故不优选。因此,在溶剂中添加上述强酸, 充分搅拌后,使不溶而分离为两层的酸分离,从而催化量的强 酸能够溶解在溶剂中。以硫酸为首使用的强酸催化剂可以直接 使用市售的试剂用、工业用的制品。

本发明中使用的溶剂要求能够溶解催化量的强酸、溶解双 氟甲基醚、在强酸的存在下稳定、以及实际上与氟化氢不混溶。 与氟化氢的非混溶性是指实际上不溶解氟化氢、不溶解或基本 不溶解氟化氢、或者至少不完全溶解氟化氢。作为这样的溶剂, 优选卤代脂肪族烃类、卤代芳香族烃类。作为卤代脂肪族烃类, 可列举出二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 四氯乙烷、三氯三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HFC-245fa)、1- 氯-3,3,3-三氟丙烯(HCFC-1233)等,作为卤代芳香族烃类,可列 举出三氟甲苯、双(三氟甲基)苯类(bistrifluoromethylbenzene)、 2,4-二氯三氟甲苯等。这些溶剂只要稍微溶解硫酸、三氟甲磺 酸等强酸即可,其在这些强酸的存在下稳定,并且能够通过溶 解FE而使与HFIP的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从而制造SEVO。 这些溶剂还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反应体系中的溶剂的量没 有特别的限制,相对于反应体系的总质量100质量份,为0.1~ 99.9质量份,优选1~99质量份,更优选5~95质量份。溶剂的 量少于0.1质量份时,无法发挥作为溶剂的功能,故不优选,超 出99.9重量份时,反应基质的比率少,生产量降低,故不优选。

本发明的反应温度为0~150℃,优选5~100℃,更优选30~ 80℃。在低于0℃时,反应迟缓,在超过150℃时,不仅需要特 殊的耐压容器,而且为了在溶液状态下进行反应而产生从外部 用氮气等进行加压的需要,虽然反应速度变高,但反应产物中 杂质增加,故不优选。

此外,本发明的反应时间可以适当选择,为1分钟~100小 时,通常为10分钟~50小时。反应可以间歇式或流通式来进行, 优选间歇式。还可以边搅拌边进行反应,也可以不搅拌而进行 反应。

由本发明得到的反应产物中含有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未 反应的双氟甲基醚、氟化氢等。从该反应产物中获得氟甲基六 氟异丙基醚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应用公知的方法。例 如,将反应产物投入水中并分液为含有酸性成分的水层和溶剂 层,蒸馏溶剂层,从而可以得到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这样为 了通过水洗涤分离酸性成分,优选使用与水为不溶性或难溶性 的溶剂。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不 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另外,有机物的分析,除了另外记述的 某些情况以外,采用气相色谱(FID检测器)进行。

[实施例1]

向玻璃制20mL带盖容器中加入二氯甲烷5g,添加硫酸 0.1g(0.001摩尔),充分振荡混合后静置。确认到在玻璃瓶的内 壁附着未溶尽的硫酸。准备含有该硫酸的二氯甲烷5g作为酸催 化剂溶液。向聚乙烯制的100mL带盖容器中加入9g三噁烷(甲醛 换算0.3摩尔),将外部进行冰冷却,加入氟化氢30g(1.5摩尔), 将盖密闭后,溶解三噁烷。确认到内容物成为均匀的溶液后, 开盖并加入二氯甲烷20g,将盖密闭并充分振荡混合后静置,分 取下层的二氯甲烷层。向上层的氟化氢层中再度加入二氯甲烷 20g,将盖密闭并充分振荡混合后静置,分取下层的二氯甲烷层, 与之前分取的二氯甲烷溶液混合。再一次重复同样的操作,得 到透明的二氯甲烷溶液约53g。采取一部分的该二氯甲烷溶液, 用氟化钠粉末固定溶存的氟化氢后,用气相色谱进行了分析。 二氯甲烷溶液中含有0.03摩尔双氟甲基醚。向该溶液中添加六 氟异丙醇6g(0.036摩尔),混合后立刻采取一部分,用氟化钠粉 末固定溶存的氟化氢后,用气相色谱进行了分析。二氯甲烷溶 液中除了0.03摩尔双氟甲基醚(FE)以外,还新检测到0.036摩尔 的HFIP,但完全未确认到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SEVO)的生成。 在带盖100mL聚乙烯容器中采取该含有FE和HFIP的二氯甲烷 溶液10g,与之前记述的含有硫酸的二氯甲烷5g混合,在于25 ℃下保持了15小时的时刻终止反应。反应终止后将加入了混合 液的聚乙烯制容器从外部进行冰冷却,开盖,添加冰后将盖密 闭并充分振荡混合,停止反应。静置后采取下层的二氯甲烷层, 用硫酸钠进行干燥后,用气相色谱进行了分析,结果确认到 SEVO的生成。由气相色谱的面积比算出的FE基准的收率为 38%。

[实施例2]

除了使用三氟甲磺酸作为酸催化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 进行了试验。酸催化剂的制备按以下方式进行。向玻璃制20mL 带盖容器中加入二氯甲烷5g,添加三氟甲磺酸0.15g(0.001摩 尔),充分振荡混合后静置。确认到未溶尽的三氟甲磺酸分离在 玻璃瓶的底部。准备该含有三氟甲磺酸的二氯甲烷5g作为酸催 化剂溶液。在带盖100mL聚乙烯容器中采取10g实施例1中记述 的含有FE和HFIP的二氯甲烷层,与含有三氟甲磺酸的二氯甲烷 (酸催化剂溶液)5g混合,在于25℃下保持了15小时的时刻终止 反应。反应终止后将加入了混合液的聚乙烯制容器从外部进行 冰冷却,开盖,添加冰后将盖密闭并充分振荡混合,停止反应。 静置后采取下层的二氯甲烷层,用硫酸钠干燥后,用气相色谱 进行了分析,结果确认到SEVO的生成。由气相色谱的面积比 算出的FE基准的收率为58%。

[比较例1]

除了使用甲磺酸(pKa=-1.2)作为酸催化剂以外,与实施例1 同样地进行了试验。加入二氯甲烷5g,添加甲磺酸0.1g(0.001 摩尔),充分振荡混合后静置。确认到甲磺酸溶解于二氯甲烷中。 准备该含有甲磺酸的二氯甲烷5g作为酸催化剂溶液。在带盖 100mL聚乙烯容器中采取10g实施例1中记述的含有FE和HFIP 的二氯甲烷层,与含有甲磺酸的二氯甲烷5g混合,在于25℃下 保持了15小时的时刻终止反应。反应终止后将加入了混合液的 聚乙烯制容器从外部进行冰冷却,开盖,添加冰后将盖密闭, 充分振荡混合,停止反应。静置后采取下层的二氯甲烷层,用 硫酸钠干燥后,用气相色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基本未确认到 SEVO的生成。

[比较例2]

除了使用对甲苯磺酸(pKa=-2.8)作为酸催化剂以外,与实 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反应。酸催化剂的制备按以下方式进行。在 玻璃制20mL带盖容器中加入二氯甲烷5g,添加对甲苯磺酸 0.17g(0.001摩尔),充分振荡混合后静置。确认到对甲苯磺酸不 溶解于二氯甲烷中而以固体状态分离在底部。准备了该含有甲 磺酸的二氯甲烷5g作为酸催化剂溶液。在带盖100mL聚乙烯容 器中采取10g实施例1中记述的含有FE和HFIP的二氯甲烷层,与 含有对甲苯磺酸的二氯甲烷5g混合(不溶的对甲苯磺酸也一起 混合),在于25℃下保持了15小时的时刻终止反应。反应终止后 将加入了混合液的聚乙烯制容器从外部进行冰冷却,开盖,添 加冰后将盖密闭,充分振荡混合,停止反应。静置后采取下层 的二氯甲烷层,用硫酸钠干燥后,用气相色谱进行了分析,结 果基本上未能确认到SEVO的生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不使用氟化氢、大量的硫酸等酸, 因此,不伴随大量的酸废弃物的副产,且能够在工业上制造氟 甲基六氟异丙基醚((CF3)2CH-O-CH2F)。

基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 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改变 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