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燃料先进入内燃机驱动内燃机发电机组发电,排烟依次进入余热锅炉和烟气余热换热器。余热锅炉中产生蒸汽去驱动吸收式水源热泵,吸收式热泵以地下水为低温热源,将自来水先预热,预热后的自来水再进入烟气余热换热器或者进入以内燃机缸套水、润滑油和间冷水等为热流体的板式换热器,被加热后送入蓄热水罐,然后按需供给用户。该系统可用于同时具有电力和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地热资源,实现传统能源与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并通过蓄能装置实现了热水供应的连续稳定。该系统总体能源利用率高,经济性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3739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3-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51506.1

  • 发明设计人 金红光;韩巍;孙流莉;

    申请日2010-08-11

  • 分类号F01N5/02(20060101);F03G4/00(20060101);F02B63/04(20060101);F22B1/1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周国城

  • 地址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34: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3-20

    授权

    授权

  • 2012-04-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1N5/02 申请日:201008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3-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 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是一种集成了吸收式水源热泵和蓄能等关键单 元技术的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传统的发电方式是燃煤火电厂,不但能源利用效率低,约为35% 左右,而且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温室气体效应、酸雨等。随着我国 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煤电所占的比例将逐步减小,而以天然气等优质能 源为燃料的燃气电厂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研究与实践都表明,单纯的燃气 电厂发电效率一般不超过40%,即使采用先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效率也只能达到50%~60%,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传统的生活热水是由燃气锅炉提供热量,虽然燃气锅炉的热效率能达 到90%以上,但从热力学角度看,这种用能方式所造成的品位损失很大, 因此损很大,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不高,没有实现对优质能源的 合理高效利用。

而且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成本很高,因为在我国,气源在西部, 而大多数用户集中在东部,长距离输送的成本高,再加上负荷不稳定和负 荷峰谷差大,管网输配系统利润较高和还贷期较短,这些因素更造成了末 端用户使用天然气成本的上升。天然气价格是煤价的3倍以上。科学合理 的使用方式才能使天然气能够顺利的推广应用。因此,天然气的使用方式 要能够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保持用气负荷的季节性均衡。分 布式能源系统遵循“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能够对能源进行合理利 用。

所谓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分布在用户侧的能源梯级利用和可再生能 源及资源综合利用设施,通过在现场对能源实现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尽量 减少中间输送环节的损失,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主要形式有热电联 产、冷电联产以及冷热电联产等。系统一般包括驱动系统、发电系统和控 制系统三大子系统,以及供热系统、制冷系统、生活热水系统中的全部或 部分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因其在安全可靠、能源效率高、环境友好、社会效益、 经济性等方面出色的特点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分布式能源 系统大多只是对动力余热的梯级利用,很少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 对于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若能将其整合到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则 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很多地区 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常年维持在15℃左右,以地下水为低 温热源的吸收式热泵,可以以燃机余热为驱动热源,从地下水中提取热量 来制热,此热量既可以加热采暖循环水,也可以加热生活热水,提高了燃 料的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 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通过采用集成了吸收式水源热泵和蓄能等关键 单元技术,并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以达到对内燃机 余热的“温度对口,梯级利用”以及合理利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目的。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 热水-电联供系统,包括:

发电设备,包括内燃机和发电机,用于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烟气的 热能,然后一部分热能转化为电能,另一部分由烟气和缸套水等带出;其 中内燃机的排烟出口与蒸汽发生装置烟气侧入口相连接;

蒸汽发生装置,用于产生吸收式热泵所需的驱动蒸汽,其烟气出口与 换热设备中的烟气余热换热器相连接,冷侧进出口分别与吸收式热泵驱动 热源的凝水出口和蒸汽入口连接;

吸收式热泵,以来自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为驱动热源,以地下水为低 温热源,用于将自来水预热;驱动热源进出口分别连接蒸汽发生装置的蒸 汽出口和给水进口,低温热源的进出口分别连接地下水的供回水管路,热 水侧进出口分别连接自来水供水管路和液体分流设备入口;

换热设备,包括烟气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用于实现冷、热物流 间的热量交换,其中烟气余热换热器热侧出口通向大气环境,冷侧进出口 分别与液体分流设备的出口和蓄热储存设备相连接,板式换热器热侧进出 口分别与低温热源循环系统的出口和入口相连接,冷侧进出口分别与液体 分流设备的出口和蓄热储存设备相连接;

蓄热储存设备,用于储存系统产生的热水,并保温;其进口连接烟气 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热水出口,出口连接生活热水供水管道;

液体分流设备,用于将预热后的水分流成两股,其进口与吸收式热泵 热水出口相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烟气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冷侧入口 相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蒸汽发生装置为余热锅炉,该余热锅炉的烟气出口 与烟气余热换热器相连接,冷侧进出口分别与吸收式热泵驱动热源的凝水 出口和蒸汽入口连接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蓄热储存设备为蓄热水罐,其进口连接烟气余热换 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热水出口,出口连接生活热水供水管道。

上述方案中,所述液体分流设备为分流器,其进口与吸收式热泵热水 出口相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烟气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冷侧入口相连 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吸收式热泵与烟气余热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串联, 用于生活热水的分阶段加热,自来水先进入吸收式热泵被加热到一定温度 再进入烟气余热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再被加热到60℃。

上述方案中,所述60℃的生活热水先贮存于蓄热储存设备中,再按需 要供给用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 热水-电联供方法,该方法包括:

燃料先进入内燃机驱动内燃机发电机组发电,排烟依次进入蒸汽发生 装置和烟气余热换热器,在蒸汽发生装置中产生蒸汽去驱动吸收式热泵, 吸收式热泵以地下水为低温热源,将自来水先预热,预热后的自来水再进 入烟气余热换热器或者进入以内燃机缸套水、润滑油和间冷水为热流体的 板式换热器,被加热后自来水被送入蓄热储存设备。

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燃机排烟时,先进入余热锅炉产生蒸汽驱动吸收 式热泵,再进入烟气余热换热器加热生活热水,最后排空。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被送入蓄热储存设备的自来水进一 步按需供给用户。

上述方案中,当生活热水供大于求时,多余部分储存于蓄热水罐中, 当生活热水供小于求时,用蓄热水罐中储存的热水补充,用蓄热水罐来满 足不同时间对生活热水需求量的变化,以使系统在尽量在稳定工况下运 行。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遵循“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用能原则,通过强化余热 回收技术,实现燃料的高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本发明通过余热锅炉、烟气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充分回收 了燃机排烟余热和缸套水等低温余热,不但提高了用能效率,同时也减少 了对环境的热污染。

3、本发明生活热水先进吸收式水源热泵预热,再进入烟气余热换热 器或板式换热器进一步加热,即分阶段加热。采用吸收式水源热泵,初步 预热生活热水的供水,温度提升范围较小,增大了吸收式热泵的性能系数, 同时也减少了烟气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差,使换热过 程的不可逆损失减小。

4、本发明吸收式水源热泵以地下水为低温热源,合理利用了可再生 能源。

5、本发明采用蓄热水罐调节生活热水供需要求,以满足不同时段对 生活热水的需求,同时也使系统尽可能在稳定工况下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 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 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从高温到接近环境温度分为高温段、中温段和低温 段,进行梯级利用,整个系统采用了内燃机发电技术、吸收式水源热泵技 术、蓄能技术、余热回收技术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技术等。燃料先 进入内燃机驱动内燃机发电机组发电,排烟依次进入余热锅炉和烟气余热 换热器,最后排空。余热锅炉中产生蒸汽去驱动吸收式水源热泵,吸收式 热泵以地下水为低温热源,将自来水先预热,预热后的自来水再进入烟气 余热换热器或者进入以内燃机缸套水、润滑油和间冷水等为热流体的板式 换热器,被加热后送入蓄热水罐,然后按需供给用户。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 -电联供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本发明的系统包括内燃机1、发电机2、 余热锅炉3、烟气余热换热器4、吸收式热泵5、分流器6、板式换热器7 和蓄热水罐8。其连接方式为内燃机和发电机相连接,内燃机排烟通过管 道依次进入余热锅炉和烟气余热换热器,最后排入大气;吸收式热泵高温 热源端与余热锅炉蒸汽管道相连接,以其提供的蒸汽为驱动热源,低温热 源端与地下水管道相连接,以从地下水中提取热量作为低温热源,热水端 与自来水供水管路和分流器相连接;分流器出口分别连接烟气余热换热器 和板式换热器;烟气余热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冷侧出口都和蓄热水罐相连 接;板式换热器热侧与内燃机缸套水、润滑油和间冷水等循环系统相连接, 以充分利用内燃机低温余热;蓄热水罐出口连接生活热水供水管路。

请再次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的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热水- 电联供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为:燃料S1和空气S2先进入内燃机1燃烧, 驱动发电机组2发电,500℃左右的排烟S3进入余热锅炉3,产生蒸汽去 驱动吸收式热泵5,17℃的地下水供水S8进入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端, 在吸收式热泵中释放出部分热量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温度降到10℃左右 的S9地下水回水回灌地下,吸收式热泵将15℃的自来水供水S10加热到 38℃左右的热水S11,S11进入分流器6分流成两股S12、S13,其中S13 进入烟气余热换热器4,被来自锅炉的250℃左右的排烟S4加热到60℃左 右,温度降到100℃左右的烟气S5排入大气,S12进入板式换热器7,被 来自内燃机的缸套水等低温余热循环回路S17、S18加热到60℃左右,加 热后的热水S14、S15进入蓄热水罐8,然后按需要流向用户。

下面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某地区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有利于 采用吸收式水源热泵。此地某学生公寓有电力和生活热水需求。年均电力 负荷和年均生活热水负荷分别为500kW和1000kW。

若对此学生公寓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化石燃料与地热相结合的生活 热水-电联供系统,来满足所有热水需求和部分电力需求,则可以充分利用 地下热水的热能资源,减少系统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根据此学生公寓的热 水负荷情况,可采用方案的主要设备及参数如表1所示。

表1主要设备及参数

本实施例净发电340kW,制热1000kW,耗燃气量为107Nm3/h(低 位热值8500kcal/Nm3),年满负荷运行时间为2668小时,年供电量91万 kWh,年耗天然气量28.6万m3

若采用分产系统,即购买网电,并使用燃气锅炉加热生活热水。按照 网电效率为30.4%(考虑8%的网损后),燃气热水锅炉效率为85%,则在 与联产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分产系统共需要消耗天然气58.6万m3。由此 可以看出,本系统节能率可达51%。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 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 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