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用α-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4种互利素作为味源配成诱集剂,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浸入诱集剂作为诱芯,在叶蝉种群始盛期、叶蝉种群盛期和叶蝉种群盛末期,在茶园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本发明选用活性强的互利素配制诱集剂,诱集茶园自然环境中的缨小蜂制约叶蝉,减免化学防治。本发明方法环保、无公害,符合国家绿色防控原则,且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可促进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部关于标准生态茶园的建设要求。方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3185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1-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计量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60807.8

  • 发明设计人 韩宝瑜;崔林;穆丹;葛建;

    申请日2011-06-15

  • 分类号A01M1/10(20060101);A01G13/00(20060101);A01N37/40(20060101);A01N35/06(20060101);A01N35/04(20060101);A01N27/00(20060101);A01P1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3200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法高;赵杭丽

  •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25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12:5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4-10

    授权

    授权

  • 2012-03-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M1/10 申请日:201106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1-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茶园害虫防治方法,涉及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茶树互利素诱集和指引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谷缨小蜂寄生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卵的方法。涉及分离鉴定叶蝉口针刺吸为害茶梢、叶蝉产卵管刺伤的茶梢嫩茎释放的互利素,测定其中对缨小蜂有显著引诱力的组分,制成缨小蜂诱集剂;以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载上缨小蜂诱集剂,制成诱芯;在假眼小绿叶蝉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使用诱芯诱集、指引两种缨小蜂搜寻、寄生假眼小绿叶蝉。

背景技术

几十年来,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就在我国大陆茶园以及越南、缅甸等近邻国家茶区严重为害。该害虫世代多、繁殖力强,缺乏有效天敌,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已致其产生很强的抗药性。业内推测每年防治该叶蝉的农药量占茶园总施药量的40%。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广有机茶,这类茶园中禁用化学农药,该叶蝉就成了限制有机茶生产的瓶颈。

然而,近几年来本课题组在浙、苏、皖茶区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um  empoascae Subba Rao和微小裂骨缨小蜂 Schizophragma  parvula Ogloblin对于该叶蝉卵的寄生率较高。在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区选定10个类型的茶园,5天1次的定园调查发现两种缨小蜂对该叶蝉的跟随效应较强。在福建省金山、福安茶区,这两种蜂对该叶蝉的寄生率也较高、跟随效应也较强(福建农林大学林乃铨课题组报道)。这两种蜂的学名都是林乃铨教授鉴定的,迄今未有这两种蜂的饲养、繁育的报道;而且在自然条件下,这两种蜂的自然种群不足以控制该叶蝉。如果研制可以有效诱集缨小蜂的诱集剂,短时间内将茶园群落中自然生存的缨小蜂诱集、指引至高密度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中,势必强化搜寻效率、提高寄生率,有效压低叶蝉种群密度。

90年代以来的植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之间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证实,虫害植株释放挥发性互利素作为求救信号,引诱天敌前来寄生或捕食害虫;近年已有几篇文献报道:筛选出了互利素配方,配制的诱集剂可有效诱集天敌而提高寄生蜂对于害虫的寄生率。还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生境中的颜色、物体形状对昆虫也有引诱效应。本课题组初步发现,这两种缨小蜂偏好该叶蝉口针刺吸过的茶梢气味、该叶蝉产卵器刺伤的茶梢嫩茎气味。拟从这些气味中分离鉴定引诱缨小蜂的组分,配制诱集效果显著的诱集剂,载于适宜的诱芯上,在叶蝉的防治适期释放,诱集缨小蜂寄生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一般在5月中旬-7月下旬、9-11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两种缨小蜂在秋季数量较大。拟在9月中旬叶蝉种群始盛期、10月上旬叶蝉种群盛期释放诱集剂于高密度的叶蝉种群中,诱集缨小蜂搜寻、寄生叶蝉卵,以压制叶蝉种群数量;11月上旬为叶蝉种群盛末期,以诱集剂诱集缨小蜂产卵寄生叶蝉的越冬卵,压低翌年虫口密度,并减轻其对春茶、夏茶的为害,减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是一种诱集茶园中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选用活性强的α-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4种互利素作为味源,每种味源浓度都是10-2 g/ml,以正己烷为溶剂,按1: 0.1                                                15:0.115:0.115的比例配成缨小蜂诱集剂溶液;

(2)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上载第(1)步的诱集剂,制成缨小蜂诱芯;具体是将茶梢浸入缨小蜂诱集剂溶液(浓度是10-2 g/ml)12  36小时,取出晾干,制成缨小蜂诱芯,密封,低温贮存备用;

(3)在叶蝉种群始盛期、叶蝉种群盛期和叶蝉种群盛末期,在茶园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诱芯挂于茶丛上层。

假眼小绿叶蝉每年在5月中旬-7月下旬、9-11月出现2个虫口高峰,8月两种缨小蜂的数量开始增加,在9月中旬叶蝉种群始盛期和10月上旬叶蝉种群盛期,放置诱芯,诱集茶园内以及茶园四周非茶园生境中的缨小蜂,指引其搜寻、寄生叶蝉卵,以压制叶蝉种群密度。11月上旬叶蝉种群盛末期,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产卵于叶蝉卵内,越过冬天,压低叶蝉越冬基数,以降低翌年春、夏季虫口密度,而减轻对春茶、夏茶的为害。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在诱集茶园中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中的应用。

本发明从叶蝉刺吸茶梢的气味、产卵刺伤的茶梢嫩茎气味中分离互利素,检测其对于缨小蜂的引诱活性,选用数个活性强的互利素配制诱集剂,在秋季缨小蜂密度较大时,诱集茶园自然环境中的缨小蜂制约叶蝉,减免化学防治。本发明方法环保、无公害,符合国家绿色防控原则,且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可促进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部关于标准生态茶园的建设要求。方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缨小蜂诱芯结构示意图。

图2是健康茶树植株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

图3是叶蝉刺吸为害茶树植株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

图4是健康嫩茎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

图5是产卵刺伤嫩茎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

图6是四臂嗅觉仪测定原理示意图。

图7是7种味源与其对照(液体石蜡)滞留叶蝉三棒缨小蜂的时间及其差异。

图8是7种味源与其对照(液体石蜡)滞留微小裂骨缨小蜂的时间及其差异。

图9是8种诱芯捕获的缨小蜂数量及差异。

图10是平均每块色板a面(附诱芯)b面(未附诱芯)诱捕的缨小蜂数(色板数量= 8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研制诱集剂并尝试其诱集缨小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

第1步  分离鉴定健康和蝉害茶树挥发物以及健康和产卵刺伤茶树嫩茎挥发物

分别将盆栽健康茶树植株的地上部份、叶蝉刺吸为害茶树植株的地上部份、健康嫩茎、产卵器刺伤嫩茎放入洁净玻璃罩,从进气口通入干净空气,夹带茶树气味流经接于出气口的Super Q吸附柱,动态吸附8  10小时,再用色谱纯二氯甲烷淋洗吸附柱,洗脱液在高纯氮气流下缓慢浓缩至20 μl左右。吸取1μl经气-质联用仪分析、配合标准样品定性,加入内标癸酸乙酯定量,测出健康茶树挥发物(图2)和蝉害茶树挥发物(图3)离子流色谱图,并定性定量分析各组分(表1)。测出健康嫩茎挥发物(图4)、产卵刺伤嫩茎挥发物(图5)离子流色谱图,定性定量分析各组分(表2)。图2中:1为反-2-己烯醛,2为顺-3-己烯-1-醇,3为顺-3-己烯乙酸酯,4为2-乙基己醇,5为-罗勒烯,6为芳樟醇,7为壬醇,8为顺-丁酸-己烯酯,9为癸醛,10为十四烷,11为石竹烯,12为香叶醇,13为十六烷。图3中:1为己醛,2为反-2-己烯醛,3为顺-3-己烯-1-醇,4为顺-2-己烯-1-醇,5为苯甲醛,6为乙酸顺-3-己烯酯,7为乙酸己烯酯,8为反-罗勒烯,9为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10为芳樟醇,11为壬醇,12为苯乙醇,13为鲨鱼烯,14为顺-丁酸-3-己烯酯,15为十五烷,16为α-法尼烯,17为β-月桂烯,  18为十六烷。图4中:1为反-2-己烯醛,2为顺-3-己烯-1-醇,3为乙酸顺-3-己烯酯,4为2-乙基-1-己醇,5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6为芳樟醇,7为壬醇,8为十四烷,9为十五烷,10为十六烷。图5中:1为反-2-己烯醛,2为顺-3-己烯-1-醇,3为苯甲醛,4为乙酸顺-3-己烯酯,5为反-罗勒烯,6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7为芳樟醇,8为鲨鱼烯,9为顺-丁酸-3-己烯酯,10为十五烷,11为 α-法尼烯。

第2步  研制缨小蜂诱集剂

使用四臂嗅觉仪对缨小蜂进行行为测定。被叶蝉刺吸为害的茶梢、或者被产卵刺伤的嫩茎释放新的挥发性组分,有α-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加上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顺-3-己烯-1-醇,液体石蜡为溶剂,分别以这7种挥发物为味源、剂量皆为10- 4 g /ml、接于四臂嗅觉仪的一臂,其它三臂接液体石蜡(图6)。每种味源测10头缨小蜂,味源引诱力愈强、缨小蜂滞留时间愈长。结果表明:除了顺-3-己烯-1-醇,其它6种挥发物对叶蝉三棒缨小蜂都有显著引诱作用(图7),对于微小裂骨缨小蜂也有显著引诱作用(图8)。图7中:1为α-法尼烯,2为苯甲醛,3为顺-茉莉酮,4为β-法尼烯,5为反-2-己烯醛,6为水杨酸甲酯,7为顺-3-己烯-1-醇;每个味源的气味与其3个对照滞留叶蝉三棒缨小蜂时间之间的差异使用了一尾方差分析,再用Duncan¢s test 比较差异的显著性 ( P < 0.05 )。图8中:1为α-法尼烯,2为苯甲醛,3为顺-茉莉酮,4为β-法尼烯,5为反-2-己烯醛,6为水杨酸甲酯,7为顺-3-己烯-1-醇。

综合分析,优选用α-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田间使用浓度都为10 -2 g /ml,再按1: 0.115: 0.115: 0.115的比例配成诱集剂,以正己烷为溶剂。

第3步  研制缨小蜂诱芯

参见图1,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外形与真实的茶梢相似,当色空间选用绝对测量方式(L*a*b*色差系统),测得茶梢的芽叶和嫩茎的亮度L、色度坐标a、色度坐标b分别为 34  52、-10.0  -19.0和 16  23。

将橡胶茶梢浸入第2步中的缨小蜂诱集剂溶液12  36小时,取出晾干,制成缨小蜂诱芯。密封,低温贮存备用。

第4步  使用缨小蜂诱芯诱集缨小蜂制约假眼小绿叶蝉种群

2010年秋茶期间在浙江省建德市山区马目村山林里选一片常年不治虫的茶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面积5  667 m2作为诱集区,另一部分也是5  667 m2,作为CK区,不做防治处理,相距300米。

由虫情调查发现9月2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始盛期(成虫数占总虫口16%左右),早晨9 : 00以前露水未干时,分别于诱集区和CK区棋盘式10点取样,每样点为3 m 茶行,随机查每样点10片芽下第2叶上叶蝉成、若虫数量,每区查100片叶。下午2 : 00-3 : 00在诱集区按7 m  8 m 放置诱芯,每667 m2放20个,5  667 m2的诱集区内放置100个。将诱芯挂于茶丛上层。

10天之后,即10月5日同法放置诱芯,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

虫情普查还发现,10月1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盛期 (成虫数占总虫口45%-50%),早晨9 : 00以前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下午2 : 00 ~ 3 : 00同法在诱集区放置诱芯。15天之后,即10月30日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

还据虫情调查,11月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盛末期 (成虫数占总虫口84%左右),此时两种缨小蜂种群的密度也较大,拟诱集缨小蜂寄生叶蝉、压低叶蝉越冬虫口基数。5日上午9 : 00以前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5日下午2 : 00 ~ 3 : 00同法在诱集区放置诱芯。2011年5月30日早晨9 : 00以前、2011年6月20日早晨9 : 00以前同法调查诱集区、CK区叶蝉虫口密度。结果参见表3。

    山林里温度稍低,湿度较大,茶树芽叶持嫩性好。2010年9月2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始盛期,茶园中叶蝉的成虫和若虫数量皆较多,超防治指标(百叶虫口≥ 15头)。在CK区叶蝉虫口不断增加,至10月15日种群密度最大,之后又逐渐下降。9月25日茶园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缨小蜂,放置诱芯可诱集它们寄生叶蝉,所以诱捕区叶蝉虫口有所下降;10月5日~15日茶园中缨小蜂数量还在增多。11月5日叶蝉成虫进入盛期,缨小蜂数量也增多了,它们寻觅叶蝉卵,产卵越冬。此时再次实施诱集,压低了叶蝉越冬基数,2011年诱捕区中叶蝉虫口上升缓慢。

 

实施例2  检测茶树互利素对于缨小蜂的引诱力

1 检测方法

以正己烷为溶剂,分别配制10 - 2 g/ml 剂量的α-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和顺-茉莉酮溶液,以正己烷作为对照,取等量的苯甲醛溶液和顺-茉莉酮溶液配成混合物。分别将橡皮材料仿制的1芽2叶茶梢浸于这8种溶液中24 小时,取出晾干,制成诱芯。

秋季缨小蜂数量逐渐加大,选杭州市西湖龙井原产地的梅家坞村,2010年9月11日进行试验,10:30 ~ 12:30将各诱芯放置于茶园中,每个诱芯附于1张20 cm  40 cm 的芽绿色粘板上,色板的另一面无诱芯,色板用细铁丝拴于小竹竿上,小竹竿插于茶丛中。每种处理皆包括10张附有诱芯的色板,色板按照7 m  8 m的密度、下底边与茶梢等高放于茶园中。13日中午12:30 ~ 14:30调查每种诱芯的每张粘板上捕获的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的数量。本次试验使用的色板是有粘性的,以检测α-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的引诱力;但是,在田间诱集缨小蜂制约叶蝉、实施防治时,所用的色板是无粘性的。

试验期间温度适宜,8:30 ~ 16:30温度保持在23 ± 1℃,相对湿度保持在70 ± 5%。早、晚气温偏低,下降5 ± 1℃。

结果与分析

参见图9,α-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6种茶树互利素对于两种缨小蜂都有显著引诱效果。将苯甲醛和顺-茉莉酮混合使用时,引诱力显著增强。本次试验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是优势种,占缨小蜂总量的88%。图9中:1为α-法呢烯,2为苯甲醛+顺-茉莉酮,3 为β-法呢烯,4为水杨酸甲酯,5为顺-茉莉酮,6为苯甲醛,7为反-2-己烯醛,8为正己烷;8种味源引诱的2种缨小蜂数量之间的差异使用了一尾方差分析,再用Duncan¢s test 比较差异的显著性 ( P < 0.05 )。

参见图10,色板a面附有诱芯,诱集了较多的缨小蜂;色板b面未附诱芯,诱集的缨小蜂较少,这样的数量差异说明较多的缨小蜂趋向于诱芯,诱芯是有引诱效应的。图10中:a —80 块色板a面诱捕的缨小蜂平均数标准差;b—80 块色板b面诱捕的缨小蜂平均数标准差。

 

实施例3  检测诱集剂提升缨小蜂对于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寄生率

1 检测方法

2010年10月3日在安徽省敬亭山茶场的敬亭山风景区内的有机茶园中,已采到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遂将此片有机茶园分为两部分,上风口的一部分面积约5  667 m2,作为诱集区,下风口的另一部分面积约为5  667 m2作为CK区,不放置诱芯,相距300 m。

10月3日上午,分别从两部分茶园中随机剪取嫩茎表面有产卵刺痕的1芽5叶茶梢,回到室内,在解剖镜下拨开刺痕取出叶蝉卵,置于大培养皿中的湿润滤纸上,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内。光照培养箱温度25 ± 3℃、相对湿度70 ± 5 %、光照32000  36000 lux、光周期14 : 10 (L : D)。适时置于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叶蝉卵被寄生情况、观察被寄生的叶蝉卵内缨小蜂体色及体形的变化。10月3日下午就在诱集区悬挂缨小蜂诱芯,诱芯悬挂茶梢上层,按照 7 m  8 m的密度,每667 m2悬挂20个,5  667 m2的诱集区内悬挂100个。2010年10月13日下午再次同法在诱集区悬挂缨小蜂诱芯。

 

2 结果与分析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同法在诱集区、CK区采集嫩茎表面有产卵刺痕的1芽5叶茶梢,回到室内同法观察寄生率。结果如表4。因此认为:诱集剂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诱集缨小蜂,而提高其对于叶蝉卵的寄生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