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

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配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其特征是,采用青风藤、菊花、僵蚕、全蝎、桑叶、天麻、天南星、天竺黄、白附子、白芷、地龙、红花、羌活、防风、甘草为原料药,经煎熬后去渣得滤液,原料药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青风藤10~13%、菊花9~12%、僵蚕6~9%、全蝎4~6%、桑叶5~8%、天麻6~9%、天南星5~8%、天竺黄4~6%、白附子4~7%、白芷4~8%、地龙3~5%、红花4~8%、羌活5~8%、防风5~8%、甘草3~6%。本发明成本低,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祛风除痰、清热解毒通络之功效,适宜于早、晚期面神经麻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9395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张丽香;

    申请/专利号CN201110265967.9

  • 发明设计人 张丽香;马兆强;邱建华;

    申请日2011-08-27

  • 分类号A61K36/899(20060101);A61K9/00(20060101);A61P25/02(20060101);A61K35/64(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4400 山东省文登市米山东路西3号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55:5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99 授权公告日:20130529 终止日期:20190827 申请日:201108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2-10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899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1118 申请日:20110827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5-29

    授权

    授权

  • 2012-06-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9 申请日:201108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神经一旦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出现面神经瘫痪。面神经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可出现轴索变性,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部分尤为显著。通常急性起病,面神经麻痹在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部分患者麻痹前1-2日有病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由于口轮匝肌瘫痪,鼓气、吹口哨漏气,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瘫侧齿龈。面神经炎还可因面神经受损部位不同而出现其他一些临床表现,如舌味觉消失、听觉过敏、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痉挛等症状。临床治疗主要是应用激素、抗病毒及维生素类促进神经恢复及理疗辅助,且遗留后遗症,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精神经济上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成本低,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祛风除痰、清热解毒通络之功效,适宜于早、晚期面神经麻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其特征是,采用青风藤、菊花、僵蚕、全蝎、桑叶、天麻、天南星、天竺黄、白附子、白芷、地龙、红花、羌活、防风、甘草为原料药,经煎熬后去渣得滤液,原料药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青风藤10~13%、菊花9~12%、僵蚕6~9%、全蝎4~6%、桑叶5~8%、天麻6~9%、天南星5~8%、天竺黄4~6%、白附子4~7%、白芷4~8%、地龙3~5%、红花4~8%、羌活5~8%、防风5~8%、甘草3~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祛风除痰、清热解毒通络之功效,适宜于早、晚期面神经麻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采用青风藤、菊花、僵蚕、全蝎、桑叶、天麻、天南星、天竺黄、白附子、白芷、地龙、红花、羌活、防风、甘草为原料药制备而成。其组分(重量%)每付为青风藤11、菊花11、僵蚕9、全蝎5、桑叶7、天麻8、天南星7、天竺黄6、白附子5、白芷6、地龙4、红花4、羌活8、防风5、甘草4。取上述15味原料药总重量为136克,在室温下将15味中草药加水至900-1000ml,浸泡5-6小时,然后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至90-100分钟左右,去渣得滤液200ml左右,药渣再加水300ml煎熬30-40分钟,去渣得滤液100ml左右,共得300ml左右药液,即制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藤菊蚕汤。装入无菌玻璃瓶内,密封瓶盖备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每次空腹服150ml,发病早期即开始服药,服至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一般需服药30天左右,再巩固疗效服3-5天。

本发明原料成本低,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主药青风藤性味苦、辛、平,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能,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肌肤麻木。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僵蚕性味咸、辛、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能,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面神经麻痹、颌下淋巴结炎。全蝎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风湿顽痹等。桑叶性味甘、苦、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的功能,用于头疼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天南星性味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痰、散结消肿的功能,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天竺黄性味甘、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功能,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白附子性味辛、温、有毒,归胃、肝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能,用于治疗中风痰壅、口角斜、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等。白芷性味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疼、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等。地龙性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能,用于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等。红花性味辛、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的功能,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羌活性味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防风性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解表祛风、止咳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5味中草药药物间相须、相伴、相偎,以提高主药功效,增加药物疗效,以减轻或消失药物毒副作用,共奏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效。

本发明各原料药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百分比)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煎熬程序、口服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下面结合我院,即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进行的临床预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1.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为2002年3月至2011年7月住院患者,均为发病3天内就诊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16-64岁;65例患者均具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症状: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唇时口角歪向健侧,不能皱眉,鼓气、吹气哨漏气,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病侧齿龈,还有患者乳突部疼痛等,其诊断均符合贾建平主编的《神经病学》第6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每日1剂本发明“藤菊蚕汤”分2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50ml,发病3天内开始服药,一般须服30天左右,再巩固疗效服用3-5天。

3.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4.治疗效果 使用本发明6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藤菊蚕汤”治疗后,应用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痊愈33例,占50.8%;显效19例,占29.2%;有效9例,占13.8%;无效4例,占6.2%。总有效率为93.8%。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