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该催化剂前体由水杨醛亚胺配体和第IV族过渡金属构成。此前体与烷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在催化烯烃均聚或者共聚时,活性处于106g·mol-1(Ti)·h-1数量级,分子量在20万左右,分散度在2.0左右。与单金属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具有相近的聚合活性,并且由于双金属的协同作用,在催化双官能团烯烃与乙烯共聚时,在聚合物中引入共聚单体的比例更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680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2-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62304.4

  • 发明设计人 马玉国;韩书亮;

    申请日2011-06-16

  • 分类号C07F7/28(20060101);C07F7/00(20060101);C08F4/642(20060101);C08F110/02(20060101);C08F210/16(20060101);C08F236/20(20060101);C08F236/08(20060101);C08F212/08(20060101);C08F112/08(20060101);

  • 代理机构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张肖琪

  • 地址 100871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51:4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3-26

    授权

    授权

  • 2012-01-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F7/28 申请日:201106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涉及一种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的合成及由其组成的 催化剂在催化烯烃聚合和共聚合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防工业的需要,高分子材料,特别是聚 烯烃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聚烯烃原料丰富低廉,容易加工成型,每年在世界 范围内生产的聚烯烃产品超过了一亿吨,成为最大规模的产业之一;聚烯烃材料具有相对较 小的密度,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点,可用于 薄膜、管材、板材、各种成型制品、电线电缆等,不仅在农业、包装、汽车、电器等日用 杂品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还在国防,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 性项目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以Ziegler-Na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为代表的配位聚合促进了聚烯烃工业的发展,并 逐渐趋于成熟。如今,非茂金属催化剂成为了配位聚合领域研究的热点,水杨醛亚胺配体过 渡金属催化剂属于其中的一种。该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烯烃催化活性,例如:水杨醛亚胺合 镍催化剂成功实现了乙烯的均聚,得到了具有一定支化程度的聚乙烯(Science 2000,287, 460),改变了以往利用镍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只能得到寡聚物的状况;而水杨醛亚胺合钛催 化剂能够高活性的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等均聚物(J.Am.Chem.Soc.2001,123,5134;J.Am. Chem.Soc.2002,124,3327),并能够实现乙烯与丙烯的交替共聚,得到一种性能良好的热塑 弹性体。另外,利用该催化剂能够实现乙烯与带有极性官能团的烯烃共聚,但是得到聚合物 中共聚单体的比例只有3%,不能有效地调控共聚单体在聚合物中的比例(J.Am.Chem.Soc. 2008,130,17636)。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逐渐发展出具有协同作用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在Brookhart类型催化剂的金属中心上方处引入吡啶环之后,使用助催 化剂一氯二乙基铝(AlEt2Cl)能够大幅度提高该催化剂的乙烯聚合效果,这是由于AlEt2Cl 可以在氮原子与钯(Pd)原子之间可形成桥键,从而抑制了β-H的消除(J.Am.Chem.Soc.2008, 130,7538)。而利用具有协同作用的二茂锆催化剂,与单锆金属催化剂相比,不仅可以提高乙 烯的聚合活性,还可以提高共聚单体在聚合物中的比例(PNAS.2006,103,1529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催化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 体及催化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催化剂前体,是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第IV族过渡金属的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其 结构通式如I所示:

所述式I结构通式中,  R1为氢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2为氢 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3为氢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 或支链烷基,又或者苯基;R4为氢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又或者苯 基。上述R1、R2、R3、R4可相同,都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相同的直链或支链烷基;或R1与R2相同或不同,同时R1与R3和R4分别相同或不同;或R1、R2、R3、R4都不相同。R1、 R2、R3和R4的任意组合都可以构成本发明式I结构通式。

M为金属;所述金属选自第IV族过渡金属钛(Ti)、锆(Zr)、铪(Hf)中的一种;

Ar1和Ar2分别为芳基。所述芳基为五氟苯基,2-氟苯基,2,4-二氟苯基,4-氟-3-氯苯 基或4-氯-2,3,5,6-四氟苯基,苯基,对甲氧基苯基。

上述式I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优选式II或式III所示金属催化剂,其中,式I结构通式 优选R1,R2为氢,R3,R4为特丁基,M为钛,Ar1,Ar2为五氟苯基得到式II;

式I结构通式优选R1为甲基,R2为特丁基,R3为苯基,R4为乙基,M为锆,Ar1为苯基, Ar2为对甲氧基苯基得到式III;

本发明提供制备上述式I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式IV所示化合物与式V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金属杂配体催 化剂前体I。

式IV所示结构通式中,R1为氢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4为氢 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又或者苯基;Ar1为芳基,所述芳基为五氟 苯基,2-氟苯基,2,4-二氟苯基,4-氟-3-氯苯基或4-氯-2,3,5,6-四氟苯基,苯基,对甲 氧基苯基;M为金属,所述金属选自第IV族过渡金属钛,锆,铪中的一种。

式V所示结构通式中,R2为氢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3为氢 原子或者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又或者苯基;Ar2为芳基,所述芳基为五氟 苯基,2-氟苯基,2,4-二氟苯基,4-氟-3-氯苯基或4-氯-2,3,5,6-四氟苯基,苯基,对甲 氧基苯基;

所述步骤中,所述式IV所示化合物与所述式V所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9-1.1),优 选1∶1;所述反应中,温度为0-40℃,优选20℃,时间为8-24小时,优选16小时。

本发明提供由上述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金属催化剂前体I)组成的催化剂,该催化剂 由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I与聚铝氧烷组成,两者的摩尔比为1∶(200-2000),优选1∶(200 -1000)。乙烯在该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所述聚合温度为(-30-80)℃,优选(0-50)℃。

上述聚铝氧烷的通式为:

式中R为甲基或者异丁基。该聚铝氧烷可具有直链、支链或者环状结构,如甲基铝氧烷。

本发明使用的上述催化剂体系催化C4-C10的α取代烯烃,C4-C10的二烯烃与或者苯乙烯 与乙烯的共聚合反应,可制备出C4-C10的α取代烯烃与乙烯共聚物,C4-C10的二烯烃与乙烯 共聚物或苯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

本发明的聚合反应可在惰性溶剂中进行。所用溶剂可以是芳烃,例如苯,甲苯。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具有如下高催化效率:

与结构相近的单金属催化剂相比,在乙烯与双烯烃共聚时,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 优势,例如:在乙烯与1,5-己二烯共聚时,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在聚合物链中引入的比例为 8.8%,大约是利用单金属催化剂引入比例的3倍。并且,单金属催化剂无法实现乙烯与异戊 二烯的共聚,未得到聚合物,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则在聚乙烯链中引入了2.3%的异戊二烯, 聚合活性为6.1×105克聚乙烯/(摩尔催化剂·小时),分子量为18.6万,分散度2.04。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的结构通式;

图2为本发明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1)式II所示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的制备

将(E)-2-特丁基-6-((五氟苯基亚胺基)甲基)苯酚(0.77g,2.24mmol)溶于乙醚溶剂中,在 -78℃下向该溶液中加入正丁基锂(1.67M正己烷溶液,2.35mmol)后反应1小时,回复至 室温,继续反应15分钟。之后,在-78℃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带有四氢呋喃的钛金属 配合物(1.50g,1.12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4小时,然后将体系逐渐恢 复至室温,再反应12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并通 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乙醚/正己烷重结晶,得到红褐色针状晶体 (0.45g,22%)。1H NMR(300MHz,C6D6):δ7.85(s,2H,CH=N),7.57(s,2H,CH=N),7.45-7.36 (m,6H,aryl-H),7.24-7.16(m,6H,aryl-H),6.85(d,J=7.5Hz,2H,aryl-H),6.64(t,2H,J=7.5 Hz,aryl-H),1.56(s,6H,CH3),1.35(s,9H,C(CH3)3),1.26(s,9H,C(CH3)3).Anal.Calc.for C57H52Cl6F10N2O5Ti2:C,54.99;H,3.45;N,3.09.Found:C,54.73;H,3.79;N,2.89。

2)式III所示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的制备

将(E)-5-特丁基-3-((4-甲氧基苯基亚胺基)甲基)联苯-2-醇(1.00g,2.78mmol)溶于乙醚 溶剂中,在-78℃下向该溶液中加入正丁基锂(1.67M正己烷溶液,2.92mmol)后反应1小 时,回复至室温,继续反应15分钟。之后,在-78℃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带有四氢呋 喃的锆金属配合物(1.66g,1.39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4小时,然后将 体系逐渐恢复至室温,再反应12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 烷洗涤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乙醚/正己烷重结晶。

实施例2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0℃反应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 物0.615g,活性3.7×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9.1℃;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9×105,Mw/Mn为1.82。

实施例3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2.5mL(12mg/mL),经过无水无 氧处理的甲苯45.5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 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0℃反应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 到聚合物0.632g,活性3.8×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8.9℃;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8×105,Mw/Mn为1.77。

实施例4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 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10mL(12mg/mL),经过无水无 氧处理的甲苯38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 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0℃反应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 聚合物0.641g,活性3.8×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8.6℃;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7×105,Mw/Mn为1.55。

实施例5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0℃反应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 物0.500g,活性3.0×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9.6℃;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3×105,Mw/Mn为1.94。

实施例6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 物0.491g,活性2.9×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8.6℃;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7×105,Mw/Mn为1.71。

实施例7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60℃反应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 物0.327g,活性2.0×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9.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5×105,Mw/Mn为2.17。

实施例8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0℃反应1.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 合物0.370g,活性7.4×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8.6℃;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6×105,Mw/Mn为2.72。

实施例9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0℃反应3.5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 合物0.500g,活性3.0×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9.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4×105,Mw/Mn为2.44。

实施例10

聚乙烯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 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12mg/mL),经过无水无氧 处理的甲苯43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 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0℃反应10min,再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 物0.737g,活性8.8×105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7.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5×105,Mw/Mn为1.63。

乙烯聚合实验结果见表1

aEthylene polymerizations carried out on a high-vacuum line with 2μmol Ti and MAO as cocatalyst  under 1.0atm ethylene pressure for desired min.bBy DSC.cFrom GPC vs polystyrene standards.d5 μmol Ti

表1:乙烯聚合数据

实施例11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 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12 mg/mL),1-己烯4.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38.5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 (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5min,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147g,活性8.8×105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20.1℃;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8×105,Mw/Mn为2.65;高温核 磁碳谱测得1-己烯在聚合物中的比例:2.3%。

实施例12

乙烯与1-辛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 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12 mg/mL),1-辛烯5.6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37.4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 (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5min,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189g,活性1.1×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18.0℃;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5×105,Mw/Mn为1.73;高温核 磁碳谱测得1-辛烯在聚合物中的比例:2.2%。

实施例13

乙烯与1,5-己二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 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 12mg/mL),1,5-己二烯4.3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38.7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 液2mL(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5 min,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212g,活性1.3×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99.9℃;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2×105,Mw/Mn为1.93;高温核磁 碳谱测得1,5-己二烯在聚合物中的比例:8.8%。

实施例14

乙烯与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 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12 mg/mL),异戊二烯3.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39.5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2mL (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5min,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101g,活性6.1×105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36.5℃;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9×105,Mw/Mn为2.04;高温核 磁碳谱测得异戊二烯在聚合物中的比例:2.3%。

乙烯与取代烯烃聚合的实验结果见表2(与单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

aCopolymerizations carried out at 40℃ on a high-vacuum line with 2μmol Ti and MAO as cocatalyst (Al∶M+)250∶1)under 1.0atm ethylene pressure.Copolymerizations carried out for 5min.bFrom  GPC vs polystyrene standards.cBy DSC.dComonomerincorporations from 13C NMR spectra12a,beComonomerincorporation from 1H NMR spectra12c;n/a:not applicable

表2:乙烯与取代烯烃聚合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在催化乙烯与取代烯烃共聚合时,聚合活性与单 金属催化剂相差不多,但在乙烯与二烯烃共聚时引入共聚单体的比例要高于单金属催化剂, 从而证明我们所设计的具有协同作用的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的有效性。

实施例15:

乙烯与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 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60 mg/mL),苯乙烯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30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10mL (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15min,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235g,活性9.4×105g·mol-1(Ti)·h-1

实施例16

乙烯与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250mL聚合瓶抽真空通氮气两次, 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60 mg/mL),苯乙烯20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15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10mL (0.9mg/mL)。在磁力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60min,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147g,活性1.5×105g·mol-1(Ti)·h-1

实施例17

苯乙烯均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100mL Schlenk瓶抽真空通氮气三次,然后 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60mg/mL),苯乙烯5mL,经过无 水无氧处理的甲苯30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10mL(0.9mg/mL),在40℃下反应3h,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047g,活性1.6×103g·mol-1(Ti)·h-1

实施例18

苯乙烯均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100mL Schlenk瓶抽真空通氮气三次,然后 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5mL(浓度为60mg/mL),苯乙烯5mL,经过无 水无氧处理的甲苯15mL,金属催化剂II的甲苯溶液10mL(0.9mg/mL),在60℃下反应3h, 加入乙醇的酸化溶液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0.121g,活性4.0×103g·mol-1(Ti)·h-1

苯乙烯均聚合和与乙烯共聚合的实验结果见表3(与单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

Vtol=50ml,Pethylene=1atm

表3:苯乙烯均聚合和共聚合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在催化苯乙烯均聚合和与乙烯的共聚合时,聚合 活性均要高于单金属催化剂,从而证明本发明所设计的具有协同作用的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 的有效性。

以上通过详细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催化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双金属催化剂前体 及由其组成的催化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范围内,可以对 本发明做一定的变换或修改;不限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内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