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中国龙虾幼体培育方法

中国龙虾幼体培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国龙虾幼体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中国龙虾被孵化后用第一饵料培育13-17天,所述第一饵料包括卤虫无节幼体、扇贝受精卵、牡蛎受精卵、浮游性桡足类幼体中的至少一种;B.用第二饵料培育8-12天,所述第二饵料包括步骤A所述第一饵料和桡足类成体;C.继续培育中国龙虾幼体至其完全变态成稚虾,所用饵料包括第三饵料,第三饵料包括附壁性桡足类成体。本发明的中国龙虾幼体培育方法,能够批量培育中国龙虾幼体,且存活率高、变态率高和生长速度快。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062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6-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龙科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052475.1

  • 发明设计人 曹跃明;张小云;张维德;

    申请日2011-03-04

  • 分类号A01K61/00(20060101);A23K1/18(200601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胡吉科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澳街道水产大厦1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34:4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2-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1/00 专利号:ZL2011100524751 申请日:20110304 授权公告日:2012090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11-2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01K61/00 登记生效日:2017110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030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2-09-05

    授权

    授权

  • 2011-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103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6-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龙虾幼体培育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中国龙虾幼体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 Holthuis)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及台湾省沿海,生活于水深40—70米的浅海,多栖息于礁石隙缝、乱石堆等处,均栖。

龙虾类的幼体培育技术是世界性难题,其中幼体的饵料系列不明确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龙虾从受精卵孵化至完全变态为幼虾需要100天以上漫长的发育变态期,是所有水产经济动物人工繁殖过程最复杂、难度最大的种类之一,龙虾幼体在各个不同的发育阶段的生活习性及营养需求各不相同,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饵料系列一直都未确立;中国龙虾的幼体研究在国内只有零星的报道(中国龙虾的人工繁殖及早期叶状幼体培育的研究,陈昌生等,福建水产,2003年9月第三期;龙虾繁殖生物学及幼体培育研究进展,刘慧玲等,2006年,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26卷第6期),而且报道的中国龙虾幼体人工培育的存活时间不超过28天,幼体的培育技术及生物饵料系列没有专门的报道;在国际上,个别种类龙虾的幼体研究资料相对多一些,但也没有完整的培育技术路线及饵料系列。因此,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方法能批量的培育中国龙虾幼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批量培育中国龙虾幼体,且存活率、变态率高和生长速度快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国龙虾幼体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中国龙虾被孵化后用第一饵料培育13-17天,所述第一饵料包括卤虫无节幼体、扇贝受精卵、牡蛎受精卵、浮游性桡足类幼体中的至少一种;

B.用第二饵料培育8-12天,所述第二饵料包括步骤A所述第一饵料和桡足类成体;

C.继续培育中国龙虾幼体至其完全变态成稚虾,所用饵料包括第三饵料,第三饵料包括附壁性桡足类成体。

中国龙虾幼体的生活方式先后为浮游、游泳和底栖。在中国龙虾被孵化后的前6-8天,幼体活力较差,其生活方式为浮游,而卤虫的无节幼体、浮游性桡足类幼体的生活方式也是浮游,且在水体中的移动速度均较慢,扇贝受精卵和牡蛎受精卵在充气条件下能均匀分布在培育水体中,因此,所述第一饵料中的卤虫无节幼体、浮游性桡足类幼体、扇贝受精卵和牡蛎受精卵均有利于中国龙虾幼体的摄食。经过第一饵料的前6-8天的投喂,中国龙虾幼体的活动能力有所增强,但其生活方式仍为浮游,因此继续用第一饵料投喂,有利于中国龙虾幼体的摄食和生长。

继续投喂所述第一饵料一段时间后,即用第一饵料投喂13-17天后,中国龙虾幼体的活力大大增强,其生活方式慢慢转变为游泳,第二饵料除了还有第一饵料外,还包括桡足类成体,桡足类成体的活动能力较桡足类幼体稍强,此时换用第二饵料投喂,既能慢慢改变中国龙虾幼体的摄食习惯,又能提高中国龙虾幼体的活力。

经所述第二饵料投喂8-12天后,中国龙虾幼体的生活方式慢慢转变为底栖,此时如果继续投喂第二饵料不利于中国龙虾幼体的摄食;第三饵料包括附壁性桡足类成体,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在水体中的生活方式为底栖;因此,此时换用第三饵料培育中国龙虾幼体有利于中国龙虾幼体的摄食和进一步生长发育,避免了中国龙虾幼体从游泳生活方式向底栖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因饵料原因而导致的大量死亡。

所述步骤C具体可为用第三饵料培育中国龙虾幼体至其完全变态成稚虾。

但是,附壁性桡足类成体需要专门单独培养(如:日本虎斑猛水蚤),其培养成本较高,而卤虫成体培养成本较低。因此,为了进一步降低中国龙虾幼体培育的成本,步骤C所用饵料还包括第四饵料,第四饵料包括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卤虫成体中的至少一种;步骤C具体为用第三饵料培育中国龙虾幼体3-6天,然后用第四饵料培育中国龙虾幼体至其完全变态成稚虾。

经所述第三饵料投喂3-6天后,中国龙虾幼体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转换成底栖,且此时中国龙虾幼体的活动能力已经很强了,此时能改用所述第四饵料投喂,特别是卤虫成体投喂并不会影响此时的中国龙虾幼体的摄食和生长发育。

当经过上述不同方案的培育后,所培育的中国龙虾幼体已经变态为稚虾,活力已经很强了,在之后的培育过程中,可采用碎鱼肉或参考中国对虾幼虾饲料对稚虾进行继续培育。

扇贝受精卵和牡蛎受精卵的营养成分较卤虫无节幼体和浮游性桡足类幼体高,但是卤虫无节幼体更易获得,成本也更低。优选的,所述第一饵料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扇贝受精卵。

更优选的,以质量分数计,卤虫无节幼体占第一饵料总重量的50%-70%,扇贝受精卵占第一饵料总重量的30%-50%。

所述桡足类成体包括浮游性桡足类成体,所述浮游性桡足类成体包括哲水蚤属(如:中华哲水蚤等)、拟哲水蚤属(如:小拟哲水蚤等)、唇角水蚤属(如:真刺唇角水蚤等)、北镖水蚤属(如:直刺北镖水蚤、新月北镖水蚤等)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桡足类成体还能包括附壁性桡足类成体,所述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包括虎斑猛水蚤、真猛水蚤、尖额真猛水蚤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桡足类成体中浮游性桡足类成体个数占桡足类成体总个数的90%以上。

优选的,所述桡足类成体占第二饵料总重量的0-65%。

水体温度对中国龙虾幼体的培育非常关键,过高,会导致中国龙虾幼体大量死亡;过低,则会使中国龙虾幼体生长和发育速度减慢。经过发明人的多次实验,最终确定培育中国龙虾幼体的水体温度优选在25-29℃之间,以25-27℃为最佳。

水体的盐度对中国龙虾幼体的培育也非常关键,在不适宜的水体盐度下,中国龙虾幼体游泳缓慢,自洁力差,捕食能力低,极易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经过发明人的多次实验,最终确定培育中国龙虾幼体的水体盐度在27-35之间,以29-31为最佳。

在培育过程中,中国龙虾幼体的培育密度与其存活率密切相关,若培养密度过高,中国龙虾幼体间附肢容易相互缠绕,导致幼体死亡;若培育密度过低,则培育成本会升高,经过发明人的多次实验,最终确定培育中国龙虾幼体的培育密度在2000-4000尾/m3水体之间。

在中国龙虾幼体的培育过程中,保持水体的洁净也是非常重要的,仅通过过滤来保证水体的洁净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培育水体中投入三角褐指藻、小硅藻和小球藻中的至少一种能够明显的改良水质。这些藻类在水体中的总密度在20000-50000细胞/mL之间为宜。

更优选的,在中国龙虾幼体的培育过程中,每天换水20-40%,以除去污物和残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确定了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中国龙虾的生物饵料系列,通过采用这种生物饵料系列,不但使各个阶段的幼体容易摄食,还能保障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批量培育中国龙虾幼体,且存活率高(大于60%)、变态率高和生长速度快,为中国龙虾苗种的人工繁殖开辟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至5的中国龙虾幼体培育均是在水族箱中进行。所述水族箱用钢化透明玻璃做成,规格为80cm(长)×30cm(宽)×40cm(高),在水族箱中部放置一个微孔气泡石,使水体中保持微量充气。培养水族箱放置在室内,每个水族箱配两支40w的日光灯管作为光源,保持水族箱表面的光照强度在2000lux左右。水深保持在30cm左右。

实施例1至5所述桡足类成体是这样获得的,收集洁净的自然海域中海水,用80目过滤网过滤除去较大的鱼虾及其它大型捕食性生物,将经过上述处理的海水引入土池或水泥池,在水中加入培藻营养盐,水体中的天然藻类迅速繁殖起来,这些藻类是桡足类的天然饵料,水体中的桡足类密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藻类已经无法满足桡足类继续繁殖和生长,必须及时添加酵母、藻粉及其它粉末状人工配制饲料来维持桡足类的生长。通过人工培育和捕捞,使桡足类成体作为培育中国龙虾幼体的饵料,所获得的桡足类成体种类中至少包括哲水蚤属(如:中华哲水蚤等)、拟哲水蚤属(如:小拟哲水蚤等)、唇角水蚤属(如:真刺唇角水蚤等)、北镖水蚤属(如:直刺北镖水蚤、新月北镖水蚤等)中的一种。

实施例1至5所述以附壁性桡足类成体为主的饵料则需单独培育,其培育方法可参考上述桡足类培养方法,但培养水体需先经消毒处理,杀灭所有其它桡足类,引入单一的附壁性桡足类种群进行培养,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两种培育桡足类的方法与现有的培育桡足类的方法基本相同。

实施例1至3均为利用本发明方法进行的中国龙虾幼体培育,实施例4和5均为对照试验。

实施例1

水体盐度保持在29-32之间,水温维持在25-27℃之间,每天换水30%。水体中加入的藻类为小球藻,其浓度在20000-50000细胞/mL之间,主要作用是用来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同时作为卤虫、桡足类等的食物。

在水族箱中放入已经孵出12小时左右的中国龙虾幼体200尾,从第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同时少量补充扇贝受精卵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用80目过滤网过滤)。至第15天,在继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桡足类成体的比例,所述桡足类成体占饵料总重量的0-65%,所述桡足类成体包括浮游性桡足类成体和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其中浮游性桡足类成体个数占桡足类成体总个数的90%以上。从第25天开始,投喂以日本虎斑猛水蚤为主的附壁性桡足类成体,以前投喂的其他饵料开始停用。第30天开始在投喂附壁性桡足类为主的情况下,逐步追加卤虫成体。培育至第60天时,中国龙虾幼体全部变态成为稚虾,水族箱内中国龙虾的生长和变态情况正常,共成活136尾,成活率达到了68%。

实施例2

水体盐度保持在30左右,水温维持在25-27℃之间,每天换水35%。水体中加入的藻类为小球藻和小硅藻,藻类总浓度在20000-50000细胞/mL之间,主要作用是用来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同时作为卤虫、桡足类等的食物。

在水族箱中放入刚孵出的中国龙虾幼体150尾,从第1天开始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用80目过滤网过滤),同时少量补充扇贝受精卵,至第17天,在继续投喂上述饵料的情况下,增加桡足类成体作为中国龙虾幼体的饵料,并逐渐提高桡足类成体在饵料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时所述桡足类成体占饵料总重量的65%,所述桡足类成体包括浮游性桡足类成体和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其中浮游性桡足类成体个数占桡足类成体总个数的90%以上。从第26天开始,投喂以日本虎斑猛水蚤和尖额真猛水蚤为主的附壁性桡足类,以前投喂的其他饵料开始停用。第30天开始在投喂附壁性桡足类为主的情况下,逐步追加卤虫成体。培育至第58天时,中国龙虾幼体全部变态成为稚虾,水族箱内中国龙虾的生长和变态情况正常,共成活96尾,成活率达到了64%。

实施例3

水体盐度保持在30左右,水温维持在25-29℃之间,每天换水25%。水体中加入的藻类为三角褐指藻,其浓度在20000-50000细胞/mL之间,主要作用是用来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同时作为卤虫、桡足类等的食物。

在水族箱中放入刚孵出的中国龙虾幼体250尾,从第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同时少量补充扇贝受精卵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用80目过滤网过滤)。至第13天,在继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桡足类成体的比例,所述桡足类成体占饵料总重量的0-65%,所述桡足类成体包括浮游性桡足类成体和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其中浮游性桡足类成体个数占桡足类成体总个数的90%以上。从第25天开始,投喂以日本虎斑猛水蚤为主的附壁性桡足类,以前投喂的其他饵料开始停用。第31天开始在投喂附壁性桡足类为主的情况下,逐步追加卤虫成体。培育至第61天时,中国龙虾幼体全部变态成为稚虾,水族箱内中国龙虾的生长和变态情况正常,共成活183尾,成活率达到了73%。

实施例4.用常规培养对虾苗的方式培养中国龙虾幼体。

水体盐度保持在29-32之间,水温维持在25-27℃之间,每天换水30%。

在水族箱中放入已经孵出12小时左右的中国龙虾幼体200尾,从第1天开始投喂轮虫,从第15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至25天改喂卤虫成体,在31天时,中国龙虾幼体全部死亡。

实施例5

水体盐度保持在29-32之间,水温维持在25-27℃之间,每天换水30%。

在水族箱中放入已经孵出12小时左右的中国龙虾幼体200尾,从第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同时少量补充扇贝受精卵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用80目过滤网过滤)。至第15天,在继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桡足类成体的比例,所述桡足类成体占饵料总重量的0-65%,所述桡足类成体包括浮游性桡足类成体和附壁性桡足类成体,其中浮游性桡足类成体个数占桡足类成体总个数的90%以上。在第48天左右中国龙虾幼体出现明显的死亡现象,至第60天时,水族箱内仅存活中国龙虾稚虾12尾,成活率为6%。

实施例5与实施例1实验基本相同,只是在培育15天后,一直使用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成体的混合饵料进行培育,没有单独用附壁性桡足类成体作为饵料培育一段时间,从而导致了中国龙虾幼体出现明显的死亡现象,成活率低。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