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斜撑支座及使用该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

斜撑支座及使用该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

摘要

一种斜撑支座及使用该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属于建筑结构领域,斜撑支座由两个形状左右对称的连接卡和T形连接座螺接组成,两个连接卡组合成底部敞口的盒体,连接卡上端设连接板,连接卡前、后面中部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二耳板,T形连接座由竖直板和水平板构成,竖直板与连接板平行,竖直板上设有与连接板螺接的孔,水平板穿过两个连接卡前、后面部分的上面设有与第一耳板螺接的孔,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是由两个横梁、两个支撑杆及三个斜撑支座螺接组成。本发明采用斜撑支座的上或下端与横梁螺接固定,斜撑支座的另一端与支撑杆的一端螺接固定,其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好、便于运输和安装的、可提高施工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9446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甘秀明;

    申请/专利号CN201010606024.3

  • 发明设计人 甘秀明;

    申请日2010-12-24

  • 分类号E04B1/58;

  • 代理机构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云鹏

  • 地址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2号楼218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26: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1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4B1/58 授权公告日:20120704 终止日期:20171224 申请日:2010122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7-04

    授权

    授权

  • 2011-09-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B1/58 申请日:20101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6-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斜撑支座及使用该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H型横梁与支撑杆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的连接方式一般采取焊接,如图1所示,包括两个H型横梁1’和两根呈交叉的支撑杆2’,两根支撑杆2’的两端分别焊接于两个横梁1’的上下端,此种结构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焊接来实现连接,造成热应力部分较多,降低了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这种焊接方式形成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大构件,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如一部分放在现场加工,将更使得施工效率低,且节点结构不方便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斜撑支座及使用该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其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好、便于运输和安装的、可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斜撑支座,其中由两个形状左右对称的连接卡和位于两个连接卡中间的T形连接座螺接组成,两个所述连接卡组合成底部敞口的盒体,所述连接卡上端设有竖直向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连接卡的前、后面中部及下端分别向前、后方垂直设有第一、二耳板,所述第一、二耳板上分别设有通孔,所述T形连接座是由竖直板和竖直板下端的水平板构成,所述竖直板与所述连接板平行,所述竖直板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连接板螺接的通孔,所述水平板穿过两个连接卡的前、后面,且穿过所述连接卡前、后面的水平板上分别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一耳板螺接的通孔,所述水平板的左、右侧分别设有若干个通孔。

本发明斜撑支座,其中位于左侧的所述连接卡由向左下方倾斜的顶板、竖直向的外侧板及两个第一、二侧板构成,所述顶板的下端连接外侧板,所述顶板的前、后端分别与一第一侧板的左端垂直连接,所述外侧板的前、后端分别与一第二侧板的左端垂直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耳板分别垂直设置于前、后第一侧板的下端,两个所述第二耳板分别垂直设置于前、后第二侧板的下端,位于前侧的所述第一、二侧板及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一、二侧板之间均设有使所述T形连接座的水平板穿过的缺口。

一种使用述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包括两个H型横梁和两根呈交叉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置于两个横梁之间,其中还包括三个所述斜撑支座,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连接耳板,所述连接耳板上设有通孔,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上横梁之间通过倒置的上斜撑支座连接,两根所述支撑杆上端的两对连接耳板分别插置于上斜撑支座下部的两个所述连接板外侧的左、右端,所述支撑杆上端的两对连接耳板分别与所述上斜撑支座的两个所述连接板和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所夹的所述竖直板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所述上斜撑支座的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水平板一同与上横梁的下翼板底面通过螺栓螺接固定,所述上斜撑支座的所述第二耳板与上横梁的上翼板底面通过螺栓螺接固定,所述上斜撑支座的所述第二侧板垂直插置于上横梁的上下翼板之间,两根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下横梁之间分别通过一下斜撑支座连接,两个所述下斜支撑对称分布在下横梁的左右端,位于左侧的所述支撑杆下端的两个连接耳板插置与左侧所述下斜撑支座上部的连接板外侧,位于左侧的所述支撑杆下端的连接耳板、位于左侧的所述下斜撑支座的两个连接板及两个连接板之间所夹的竖直板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位于左侧的所述下斜撑支座的第一耳板、水平板与下横梁的上翼板上表面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位于左侧的所述下斜撑支座的第一耳板与下横梁的下翼板上表面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位于左侧的所述下斜撑支座的第二侧板垂直插置于下横梁的两个翼板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斜撑支座在安装成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时,将斜撑支座的一端与连接支撑杆的一端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将斜撑支座的另一端与横梁的一端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当某一部件使用坏了也很方便现场替换安装,互换性好,本发明斜撑支座有利于标准化生产、便于运输和安装的、并且可提高建筑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斜撑支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斜撑支座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发明斜撑支座倒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斜撑支座由两个形状左右对称的连接卡1和位于两个连接卡1中间的T形连接座2螺接组成,两个连接卡1组合成底部敞口的盒体;

连接卡1上端设有竖直向连接板11,连接板11上设有若干个通孔,左侧的连接卡1由向左下方倾斜的顶板12、竖直向的外侧板13及两个第一侧板14和两个第二侧板15构成,顶板12的下端连接外侧板13,顶板12的前、后端分别与一第一侧板14的左端垂直连接,外侧板13的前、后端分别与一第二侧板15的左端垂直连接,两个第一耳板3分别垂直设置于位于前、后侧第一侧板14的下端,两个第二耳板4分别垂直设置于位于前、后侧第二侧板15的下端,第一耳板3和第二耳板4上分别设有通孔,位于前侧的第一侧板14与位于前侧的第二侧板15之间及位于后侧的第一侧板14与位于后侧的第二侧板15之间均设有使T形连接座2的水平板22穿过的缺口16,;

T形连接座2是由竖直板21和竖直板21下端的水平板22构成,竖直板21与连接板11平行,竖直板21上设有若干个与连接板11螺接的通孔,水平板22穿过两个连接卡1的前、后面,且穿过连接卡1前、后面的水平板22上分别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耳板3螺接的通孔,水平板22的左、右侧分别设有若干个通孔。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包括两个H型横梁5、两根呈交叉的支撑杆6和三个斜撑支座7,支撑杆6设置于两个横梁5之间,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连接耳板61,连接耳板61上设有通孔,支撑杆6的上端与上横梁5之间通过倒置的上斜撑支座7连接,两根支撑杆6上端的两对连接耳板61分别插置于上斜撑支座7下部的两个连接板11外侧的左、右端,两根支撑杆6上的两对连接耳板61分别与上斜撑支座7上的两个连接板11和两个连接板11之间所夹的竖直板21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上斜撑支座7的第一耳板3和水平板22一同与上横梁5的下翼板底面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上斜撑支座7上的第二耳板4与上横梁5的上翼板底面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上斜撑支座7上的第二侧板15垂直插置于上横梁5的上下翼板之间,两根支撑杆6的下端与下横梁5之间分别通过左、右侧的下斜撑支座7连接,两个下斜支撑7对称分布在下横梁5的左右端,此处仅对左端支撑杆6、左侧下斜撑支座7及下横梁5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描述,右部不再赘述,左侧支撑杆6下端的两个连接耳板61插置与左侧下斜撑支座7上部的连接板11外侧,左侧支撑杆6的连接耳板61、左侧下斜撑支座7上的两个连接板11及两个连接板11之间所夹的竖直板21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左侧下斜撑支座7上的第一耳板3、水平板22与下横梁5的上翼板上表面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左侧下斜撑支座上的第一耳板3与下横梁5的下翼板上表面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左侧下斜撑支座7上的第二侧板15垂直插置于下横梁5的两个翼板之间。

本发明斜撑支座及使用该斜撑支座的建筑钢框架节点结构在安装时,通过斜撑支座的第一、二耳板及水平板与其中一个横梁连接,通过竖直板和连接板与支撑杆的一端连接,用三个斜撑支座将两个横梁和两个支撑杆螺接固定在一起,其在安装时可现场安装施工,安装方便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当某一部件使用坏了也很方便现场替换安装,互换性好,该斜撑支座有利于标准化生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