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及笔记本电脑

一种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及笔记本电脑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及笔记本电脑。所述方法包括: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判断所述第一温度是否大于预定温度,产生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确定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确定与所述发生次数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控制所述笔记本电脑进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依照本发明,能够准确、有效地对笔记本电脑进行过热保护。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3358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10235319.1

  • 发明设计人 陈本海;陈英标;郑轶民;

    申请日2009-09-30

  • 分类号G06F1/20(20060101);G01K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3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许静

  • 地址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创业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21: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6-03

    授权

    授权

  • 2011-06-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20 申请日:200909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及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因为携带方便,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或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通常,笔记本电脑小而轻,结构紧凑,但不利于散热。笔记本电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散热不畅,导致热量的持续积累,进而会使得笔记本电脑处于温度较高的过热状态。笔记本电脑处于高温状态时,一方面,不仅运行速度会受到很大影响,使用寿命也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时会感觉不舒适。

现有技术一般是在BIOS中进行设置,当笔记本电脑的温度高于系统保护点(系统保护点一般在90度以上)时,控制笔记本电脑进入低功耗的工作状态,例如,CPU降频、系统休眠(S3)、系统深度休眠(S4)、系统关机(S5)等。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缺陷:

(1)对笔记本电脑工作状态的调整时机不够准确:一旦检测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高于系统保护点,立即改变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状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笔记本电脑温度的偶然升高或瞬间升高,之后该温度会下降,这种情况下,改变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状态显然是不合适的。

(2)对笔记本电脑工作状态的调整方式单一:用户只能选择一种当笔记本电脑的温度高于系统保护点时,该笔记本电脑应当进入的工作状态,例如,选择CPU降频,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笔记本电脑处于封闭的空间中,CPU降频有可能仍然不能满足降温需求,温度还会继续升高,没有真正实现笔记本电脑的过热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及笔记本电脑,以准确、有效地对笔记本电脑进行过热保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包括:

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

判断所述第一温度是否大于预定温度,产生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确定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

确定与所述发生次数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

控制所述笔记本电脑进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使所述笔记本电脑温度降低到所述预定温度之下。

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

温度检测单元,用于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温度是否大于预定温度,产生第一判断结果;

次数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确定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

工作状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发生次数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笔记本电脑进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使电脑温度降低到所述预定温度之下。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多个时间间隔的判断结果来确定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状态,使得对笔记本电脑工作状态的调整时机更加准确,而且,不同判断结果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工作状态,使得调整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详细处理过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止笔记本电脑过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

通过在笔记本电脑中设置感温元件来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例如,可以在靠近键盘下、CPU位置上部设置所述感温元件。时间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设置每5分钟进行一次温度采样。

步骤102:判断所述第一温度是否大于预定温度,产生第一判断结果;

在BIOS中,系统保护点一般为90度,在本实施例中,优先地,将所述预定温度设置的比所述系统保护点低,例如,设置为60度,70度,75度等。

步骤103: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确定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

与现有技术只要检测到温度高于系统保护点就立即进行工作状态调整不同,本发明实施例是利用多个判断结果来确定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状态,使得对笔记本电脑工作状态的调整时机更加准确,而且,不同判断结果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工作状态,使得调整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示例性地,所述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具体包括:将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次数的计数器的值增加1,得到所述发生次数。

示例性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两种计数方式:(1)通过计数器进行计数,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增加1,得到所述发生次数。(2)通过一数值型变量来进行计数,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该变量的值增加1,得到所述发生次数。

步骤104:确定与所述发生次数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

可以预先设置所述发生次数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对应关系,例如,建立如下的对应关系表:

  发生次数  第一工作状态  2  CPU降频  4  系统休眠(S3)  5  系统深度休眠(S4) 8  系统关机(S5)

从以上的对应关系表可以看出,当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仅发生一次时,系统不会作任何处理,而只有在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发生多次时,才会有相应的处理手段(如CPU降频,系统休眠,系统深度休眠以及关机等)。

当然,上述仅仅是举例说明,将发生次数为1对应的动作设置为CPU降频也可以。

在本分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以到当前时刻为止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的发生次数来确定以下工作状态,而且,发生的次数越多,对应的动作对于降低笔记本电脑温度更加有效,如此设置,是基于如下考虑:

在执行一次动作后,如果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还是发生,表明之前进行的操作可能无效,此时需要进行另一动作,而该另一动作对于降低笔记本电脑的温度更加有效,如上表格所示,CPU降频,系统休眠,系统深度休眠以及关机对于降低笔记本电脑温度的有效性依次增加。

通过这种降温力度逐步加大的动作,使得笔记本电脑能够维持在预定温度之下。

步骤105:控制所述笔记本电脑进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

下面结合图2所示,来对本发明方法的具体过程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在启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后,首先将计数器的值K置0,然后进入下一步骤;

检测周期到达后检测一次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并判断检测到的检测温度T是否低于预设温度T0(假定为60度),如果是则返回等待下一次检测,否则,进入下一步骤;

将计数器的值加1,K=K+1;

判断当前的K是否等于1,如果是,返回等待下一次检测,否则进入下一步骤;

判断当前的K是否等于K1(如2),如果是,则申请执行CPU降频动作后并返回等待下一次检测;

判断当前的K是否等于K2(如4),如果是,则申请执行系统休眠动作后返回等待下一次检测;

判断当前的K是否等于K3(如5),如果是,则申请执行系统深度休眠动作后并返回等待下一次检测;

判断当前的K是否等于K4(如8),如果是,则申请执行系统关机后结束;

如果当前的K大于K4,则有可能系统出错,重新执行,否则表明K为K1-K4之间的其他值,返回等待下一次检测。

下面由于此时,由于计数器的值为1,为了避免系统突变的影响,对于计数器为1不执行任何操作,

举例来讲,假定预定的时间间隔为5分钟,即每过五分钟的时间检测一次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预定温度为60度。在第5分钟检测到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假定为55度,此时等待第10分钟的检测,到第10分钟,假定检测温度为65度,此时由于是第一次检测到高于预定温度,K=1,但考虑到第一次可能是系统突变,此时不做任何改变,继续等待下一次。

在第15分钟,检测到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假定为52度,K还是等于1,此时不做任何改变,继续等待下一次。

在第20分钟,检测到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假定为62度,K加1后等于2,此时因此执行CPU降频操作。

在第25分钟,检测到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假定为66度,K加1后等于3,由于3没有对应操作,所以继续等待下一次检测;

在第30分钟,检测到笔记本电脑内的环境温度,假定为64度,K加1后等于4,此时表明之前的CPU降频操作对降低温度无效,无法降低温度到60度以下,此时,执行次数4所对应的系统休眠后,等待下一次检测。

当然,也有可能在执行CPU降频操作后,检测笔记本内的环境温度一直低于60度,之后维持即可,当然有可能在执行系统深度休眠之后,检测温度还是高于60度,此时关机结束。

对于上述所有可能的过程不再一一详细描述。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发生次数是到当前时刻为止,第一温度大于预定温度的次数,但同时还可以将所述发生次数限定为到当前时刻为止,第一温度大于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将所述发生次数限定为到当前时刻为止,第一温度大于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在步骤103中,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不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所述计数值清零。

也就是说,在步骤103和次数确定单元中,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是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

相对而言,利用到当前时刻为止,第一温度大于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能够更加能够准确的反应系统的真实状态,举例说明如下:

假定在此之前的20次温度测量的判断结果如下:00000000000000010000(其中1表示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0表示第一温度不大于所述预定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在20次测量中,仅发生一次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而且之后迅速恢复到预定温度之下,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不作调整,从整体角度而言,可以认为笔记本电脑还是处于预定温度之下。而如果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则可以确定:之前的动作无法将笔记本电脑的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之下,应该采取降温力度更大的动作。

上述实施例中,如果用户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即,所述笔记本电脑处于使用状态,此时,如果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工作状态的调整,有可能会对用户开启的应用程序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用户的应用程序需要占用较多的CPU时间,但所述发生次数达到2时,对CPU进行降频,这样,可能导致应用程序无法运行,甚至造成系统死机。因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检测笔记本电脑是否处于使用状态,只有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才执行上述从步骤101开始的流程。

一般来说,用户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合上,或者,笔记本电脑处于黑暗的环境中(例如,笔记本电脑装入了电脑包中,后者,房间的灯关闭),代表用户不使用笔记本电脑。相应地,提供如下两种检测方式:

(1)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否合上,产生一检测结果;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笔记电脑的屏幕合上时,触发所述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的动作。

(2)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第一环境光;判断所述第一环境光是否小于预定环境光,产生第二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环境光小于所述预定环境光时,触发所述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的动作。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述笔记本电脑包括:温度检测单元、第一判断单元、次数确定单元、工作状态确定单元和控制单元。

温度检测单元,用于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通过在笔记本电脑中设置感温元件来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温度,例如,可以在靠近键盘下、CPU位置上部设置所述感温元件。时间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设置每5分钟进行一次温度采样。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温度是否大于预定温度,产生第一判断结果。在BIOS中,系统保护点一般为90度,在本实施例中,优先地,将所述预定温度设置的比所述系统保护点低,例如,设置为60度。

次数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确定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发生次数。与现有技术只要检测到温度高于系统保护点就立即进行工作状态调整不同,本发明实施例是利用多个时间间隔的判断结果来确定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状态,使得对笔记本电脑工作状态的调整时机更加准确,而且,不同判断结果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工作状态,使得调整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示例性地,所述次数确定单元包括:计数子单元(图未示),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表示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次数的计数值增加1,得到所述发生次数。

示例性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两种计数方式:(1)通过计数器进行计数,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增加1,得到所述发生次数。(2)通过一数值型变量来进行计数,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该变量的值增加1,得到所述发生次数。

工作状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发生次数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

可以预先设置所述发生次数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对应关系,例如,建立如下的对应关系表:

  发生次数  第一工作状态  2  CPU降频  4  系统休眠(S3)  5  系统深度休眠(S4)  8  系统关机(S5)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笔记本电脑进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

从以上的对应关系表可以看出,当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仅发生一次时,系统不会作任何处理,而只有在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发生多次时,才会有相应的处理手段(如CPU降频,系统休眠,系统深度休眠以及关机等)。

在本分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以之前发生的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的次数来确定以下工作状态,而且,发生的次数越多,对应的动作对于降低笔记本电脑温度的更加有效,如此设置,是基于如下考虑:

在执行一次动作后,如果测量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还是发生,表明之前进行的操作无效,此时需要进行另一动作,而该另一动作对于降低笔记本电脑的温度更加有效,如上表格所示,CPU降频,系统休眠,系统深度休眠以及关机对于降低笔记本电脑温度的有效性依次增加。

通过这种降温力度逐步加大的动作,使得笔记本电脑能够维持在预定温度之下。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发生次数限定为到当前时刻为止,第一温度大于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因此,在步骤103中,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温度不大于所述预定温度时,将所述计数值清零。

也就是说,在步骤103和次数确定单元,通过计数器的清0操作,使得计数器的计数值为: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

相对而言,利用到当前时刻为止,第一温度大于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的次数能够更加能够准确的反应系统的真实状态,举例说明如下:

假定在此之前的20次温度测量的判断结果如下:00000000000000010000(其中1表示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0表示第一温度不大于所述预定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在20次测量中,仅发生一次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情况,而且之后迅速恢复到预定温度之下,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不作调整,从整体角度而言,可以认为笔记本电脑还是处于预定温度之下。而如果第一温度大于所述预定温度的连续发生,则可以确定:之前的动作无法将笔记本电脑的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之下,应该采取降温力度更大的动作。

同时,为了防止前一阶段的判断结果对后一判断结果产生影响,在下一次执行本方法时需要对计数器重新执行一次清0操作,举例说明如下:

用户在当天下班后在笔记本电脑启用本分明实施例的方法,到第二天上班之前,计数器计数值到了4,因此,在第二天上班时,该笔记本电脑处于系统休眠状态。用户可以通过打开笔记本的显示屏将笔记本电脑从休眠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

在第二天下班之后,发明人又在笔记本电脑执行启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此时,应该执行一个清零的操作,以免一开始计数器的计数值就是4,使得笔记本电脑直接处于系统休眠状态。

上述实施例中,如果用户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即,所述笔记本电脑处于使用状态,此时,如果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工作状态的调整,有可能会对用户开启的应用程序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用户的应用程序需要占用较多的CPU时间,但所述发生次数达到2时,对CPU进行降频,这样,可能导致应用程序无法运行,甚至造成系统死机。因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检测笔记本电脑是否处于使用状态,只有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才触发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进行所述温度检测。

一般来说,用户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合上,或者,笔记本电脑处于黑暗的环境中(例如,笔记本电脑装入了电脑包中,后者,房间的灯关闭),代表用户不使用笔记本电脑。相应地,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中设置:

合屏检测单元(图未示),用于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否合上,产生一检测结果;

第一触发单元(图未示),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笔记电脑的屏幕合上时,触发所述温度检测单元。

也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中设置:

环境光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笔记本电脑的第一环境光;

第二判断单元(图未示),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环境光是否小于预定环境光,产生第二判断结果;

第二触发单元(图未示),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环境光小于所述预定环境光时,触发所述温度检测单元。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多个时间间隔的判断结果来确定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状态,使得对笔记本电脑工作状态的调整时机更加准确,而且,不同判断结果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工作状态,使得调整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