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管状针织物件的生产循环结束时用于在其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方法和装置

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管状针织物件的生产循环结束时用于在其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方法和装置

摘要

一种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其生产循环结束时在管状针织物件的一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在于在其轴向端之一处结束的物件(101)生产。然后将从机器(100)拾取物件(101)并传送到位于与机器(100)侧向间隔开的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内的运送装置(60)。通过将最后针织行的线圈从机器(100)的针(123)分别传送到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来进行拾取,运送装置(60)具有由两个半环形件(63a,63b)组成的环形体,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可绕直径轴线(64)相对于另一个翻转。然后翻转物件(101),两个半环形件(63a、63b)中的一个可相对于另一个翻转,从而一个半环形件的辐条(62)面向另一个半环形件的辐条(62)并与之对准。将布置一个半环形件的辐条(62)上的针织线圈传送到另一半环形件的辐条(62),从而后一个半环形件的每个辐条支承一对针织线圈。然后通过连结、通过缝织或钩织成对针织线圈来封闭物件的与运送装置配合的轴向端。然后将该物件(101)与运送装置(60)脱开并取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707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罗纳地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80108882.0

  • 发明设计人 E·罗纳蒂;T·罗纳蒂;F·罗纳蒂;

    申请日2009-02-20

  • 分类号D04B9/56(20060101);D04B15/88(20060101);

  • 代理机构31100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兰英;李丹丹

  • 地址 意大利布雷西亚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52: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9-04

    授权

    授权

  • 2011-03-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4B9/56 申请日:200902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管状针织物件的生产循环结束时用于在其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诸如短袜之类的管状针织物件通常通过圆型短袜针织机来生产并在其两个轴向端敞开时从机器取下。

在短袜物件的情况下,在它们从生产它们的机器取下之后,必须封闭脚尖部,通过缝纫机或钩织机来进行该操作。

由于该操作需要使用额外的机器和劳动力,其显著影响短袜的总生产成本,业已提出不同的技术来使短袜物件的脚尖部自动封闭,或更通常的,自动封闭用短袜等的圆型针织机生产的管状针织物件的轴向端。

迄今为止提出的几种技术可分成两个主要类别:第一类,包括基于在其生产开始或结束时直接在生产物件的机器上执行封闭的技术;以及第二类,包括基于在与生产物件的机器间隔开的专门设置的缝纫或钩织工位进行封闭。

第一类有其显著限制机器生产率的缺点,因为封闭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该期间机器不能生产新的物件。

第二类(例如EP0942086中揭示的技术属于这一类)能够至少部分地消除该问题,因为机器的生产潜能仅受到将物件从生产它的机器上取下所需要的时间的影响,此后机器可以开始生产新的物件,同时对前面的物件进行缝制或缝织。

但是,用于将物件从生产机器传送到钩织工位的操作通常需要使用复杂的装置,该装置必须确保极精确的操作。

使用这些装置时,已经发现从生产物件的机器的针拾取物件的操作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其显著影响物件的总体传送时间且并不总是能够确保所要求的精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通过设计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管状针织物件的生产循环结束时用于在其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方法和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和装置不会影响降低的生产率并确保高精确度和可靠性。

在该目标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在短于或至多等于机器生产新的管状物件所需的时间内进行缝织或钩织而封闭管状物件的轴向端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安装在用于短袜等的各种圆型针织机上的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减小的空间占据并可以有竞争力的成本进行生产的装置。

这些目标以及此后将变得更明显的这些和其它目的通过用于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生产循环结束时在其一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用于生产物件直到形成在物件的与开始针织的轴向端相对的轴向端处最后针织行针织的初始步骤,通过将所述最后针织行针织的针织线圈保持在形成线圈的机器的针头上,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另外的操作步骤:

-用于通过抵靠每个针杆靠近相对于针头的相对侧上针舌定位的区域布置的拾取件分别拾取针织线圈的步骤;

-用于从生产物件的机器取下物件,通过所述拾取构件保持最后形成的针织行的每个针织线圈的步骤;

-用于将物件定位在缝织或钩织工位的步骤;

-用于将针织线圈分别从所述拾取件穿到由两个半环形件组成的环形运送装置的辐条上的步骤,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可绕直径轴线相对于另一个翻转;

-用于翻转由所述运送装置保持的物件的步骤;

-用于通过将运送装置的所述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半环形件绕所述直径轴线翻转通过大致180°的弧而将一个半行针织的每个针织线圈叠置到所述运送装置的同一辐条上所述最后针织行针织的另外半行的相应针织线圈上的步骤;

-用于缝织或钩织相互叠置的成对针织线圈的步骤;

-用于将物件与所述运送装置脱开的步骤。

为了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较佳的是使用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其生产循环结束时在管状物件的一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拾取装置,该拾取装置设有环形体,该环形体支承可与机器的针配合并适于分别拾取所述针上的各针织线圈的拾取件;所述拾取装置可根据命令从拾取位置运动到释放位置,在所述拾取位置使其本体围绕机器的针筒同轴布置,在释放位置使其本体处于相对于机器侧向间隔开的缝织或钩织工位;

-运送装置,该运送装置布置在所述缝织或钩织工位并设有由两个带有辐条的半环形件构成的环形体,各辐条沿其轴线与运送装置的本体的轴线重合的圆柱形表面布置并轴向定向;所述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能够相对于另一半环形件绕直径轴线翻转以面对面地布置,并使其辐条分别与另一半环形件的辐条对准,从而使各针织线圈能够从运送装置的本体的一个半环形件的辐条穿到另一半环形件的辐条上;

-用于管状物件的翻转器,该翻转器布置在所述缝织或钩织工位并可致动以使在其一轴向端由所述运送装置的辐条保持的管状物件翻转;

-缝织或钩织头,该缝织或钩织头布置在所述钩织工位并设有与所述运送装置的本体的半环形件的辐条相互作用的缝织或钩织件,从而通过将由运送装置的本体的所述半环形件的同一辐条承载的成对针织线圈连结而封闭物件的轴向端;

特征在于,所述拾取件可相对于所述拾取装置的本体的轴线径向运动,当所述拾取装置处于所述拾取位置时,可各自抵靠机器的针的针杆的区域配合,所述针的针杆区域靠近相对于针头的相对侧上的针舌定位,所述拾取件在所述拾取装置处于所述释放位置时,各自可与所述运送装置的辐条配合。

附图说明

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装置的一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借助附图中的非限制性例子来示例,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至5是从生产管状针织物件的圆形机器拾取和取下管状针织物件的步骤的示意图,其中沿轴向截面且仅部分地示出拾取装置和机器;

图6是将物件放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的步骤的示意图,其中布置有沿轴向截面示出的运送装置和翻转器;

图6a是图6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7和8是图6所示构件的细节的示意性放大图,示出针织线圈从拾取装置的拾取件分别穿到运送装置的辐条上的步骤,以轴向横截面示出运送装置和翻转器;

图7a和8a分别是图7和图8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9至11是类似于图6翻转由运送装置保持的物件的步骤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类似于图6的剖视示意图,示出用于通过将构成运送装置的本体的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半环形件翻转通过大致180°的弧而将一个半行针织的每个针织线圈叠置到运送装置的同一辐条上所述最后针织行的另外半行的相应针织线圈上的步骤,以及缝织或钩织成对的彼此叠置的针织线圈的步骤;

图12a是图12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13是沿穿过线XIII-XIII的平面截取的图12a的示意性剖视图,为了简化和更加清楚的目的而省略了某些构件;

图14是类似于图12a的剖视图,示出用于使物件与运送装置脱开的步骤;

图15是沿穿过线XV-XV的平面截取的图14的示意性剖视图,为了简化和更加清楚的目的而省略了某些构件;

图16是类似于图6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用于使物件移动远离装置的步骤;

图17是类似于图6的示意剖视图,示出使装置返回到图6所示状态;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

图19是图18的沿穿过线XIX-XIX的平面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拾取装置处于升高到用于袜类等的针织机上方的位置;

图19a是图19的关于拾取装置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20是拾取装置处于图19所示位置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

图20a是图20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21是图19a的同样细节的视图,拾取装置下降到用于袜类等的针织机上;

图22是拾取装置处于图21所示位置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

图22a是图22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23是拾取件抵靠针杆搁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24是在针织线圈从针穿到拾取件的过程中与针杆联接的拾取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25是以横截面示出的与针杆配合的拾取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26是翻转器的下部的示意性轴向剖视图,其轴线垂向布置;

图27是翻转器的下部朝向用于袜类等的针织机倾斜的示意性轴向剖视图;

图28是翻转器的上部的示意性轴向剖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8的线XXIX-XXIX所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沿穿过线XXX-XXX的平面截取的图29的剖视图;

图31是沿与图6的截面成直角布置的垂向平面截取的运送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32是运送装置的俯视平面图,为了简化和更加清楚的目的而省略了某些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为了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管状针织物件的生产循环结束时用于在其轴向端封闭管状针织物件,总地由附图标记1标示的装置主要包括:拾取装置10,该拾取装置可从用于生产物件101的机器100移动到相对于机器100侧向间隔开的缝织或钩织工位102;运送装置60;翻转装置或翻转器130;以及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处的缝织或钩织头170。

用于生产物件101的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总地用附图标记100标示,其较佳地由单针筒圆型针织机构成,该圆型针织机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具有针筒121,其轴线121a垂向定向。在针筒121的侧表面上形成多个轴向槽122,每个容纳有针123,该针123可被致动而沿相应轴向槽122作往复运动,从而形成针织。

在针筒121内,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具有与针筒121同轴的抽吸管124。其上端开口且呈酒杯形的抽吸管124可相对于针筒121沿轴线121a移动,从而其延伸部的一部分能够从针筒121的上端突出。

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致动针123,例如通过围绕针筒121布置的凸轮(为了简化目的而未示出),该凸轮可由于针筒121围绕其自身轴线121a的相对于所述凸轮转动而与针123的踵部123a配合,该踵部123a从针筒121的侧表面径向突出。作为基本上已知类型机器的机器100为了简化起见不再进一步描述。

在图18至22中总体可见的拾取装置10包括环形体11,该环形体布置成使其轴线11a为垂向并固定到臂12的端部,该臂水平布置并通过其相对端连接到具有垂向轴线13a的套筒13。套筒13围绕中空轴14同轴配装并连结地连接到中空轴14以围绕其自身轴线13a转动。通过支承结构15支承中空轴114,使其可围绕套筒轴线13a转动,该支承结构15由机器100固有的支承结构构成或由可选配地与机器100的支承结构关联的自支承结构构成。

齿轮16键合到中空轴14上并与同轴并连结地连接到斜齿轮18的齿轮17啮合,斜齿轮18联接到蜗杆19,该蜗杆19固定到由支承结构15支承的电动机20的输出轴。

基本上,致动电动机20使臂12围绕轴线13a旋转,该轴线13a构成臂12相对于支承结构15的垂向致动轴线,产生拾取装置10从其本体11与机器100的针筒121同轴布置的拾取工位到其中本体11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的释放位置以及反过来的传送,如下文更加明了的那样。

较佳的是,臂12的转动可停在位于上述拾取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的待用位置或中间位置。

由于致动电动机20产生的拾取装置10所采取的三个位置受到三个传感器21、22、23的控制,三个传感器探测定位在支承齿轮17和斜齿轮18的块上的坐标。

其上连接有臂12的套筒13可根据命令沿轴线13a相对于中空轴14运动。更具体来说,套筒13连结地连接到母螺纹24,母螺纹24具有垂向轴线,且通过接头26连接到由固定到中空轴14的块体支承的电动机27的输出轴的螺纹轴25配合。

这样,致动电动机27引起臂12在臂12围绕轴线13a的任何角度位置上升或下降。

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具有多个径向槽28,每个径向槽内可滑动地容纳有拾取件29。

如图23至25中具体示出的每个拾取件29具有叠层体,该叠层体布置在相对于本体11的轴线11a径向的平面上的。方向朝向轴线11a的每个拾取件29的端部29a具有朝向轴线11a且平行于所述轴线11a,即在上方和下方开口的座30。该座30在拾取件10处于拾取位置时可与拾取件29所面对的针123的杆123b配合。

更具体地说,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承载有与机器100的多个针123配合的多个拾取件29,且所述拾取件29绕本体11的轴线11a角度地间隔开,其角度间距对应于机器100的针123之间存在的绕针筒121的轴线121a的角间距。此外,本体11在周向区域承载有对中销31,该对中销31具有垂向轴线并可通过可由电动机27致动的臂12的下降而插入设置在机器100的支承结构内的相应对中座内,该对中座在针筒121侧部且为了简化起见而未示出。对中销31与相应对中座之间的配合确保本体11和拾取件29相对于机器100的针筒121的精确定位。通常设置在用于袜类等的现代圆型针织机内的适当设置的控制件,使针筒121能够相对于机器的支承结构绕其自身轴线121a精确角度定位,且因此需要时能够使机器的每个针123定位成与相应拾取件29的座30径向对准。

可通过使臂12上升而使对中销31与相应对中座脱开,从而使臂12能够绕轴线13a转动。

每个拾取件29在一侧搁置在相应径向槽28的底部上并朝向轴线11a从其突出,其端部29a内限定有座30。应当注意,座30可由两个相互相对的壁侧向界定,如所示实施例中那样,但也可仅由单个壁在一侧限定。

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拾取件29的端部29a形状做成像向上开口的钩子,且座30形成在钩子的背部上。

每个拾取件29的与端部29a相对的端部29b形状做成像踵部,其平行于轴线11a延伸并从本体11的相应径向槽28向上突出,从而形成朝向轴线11a定向的肩部32。弹性装置抵靠该踵部的远离轴线11a定向的一侧作用并将拾取件29朝向轴线11a推压。所述弹性装置由环形螺旋弹簧33构成,其轴线与轴线11a重合并围绕拾取件29布置。

径向推压件34布置在本体11内并根据命令作用在肩部32上从而抵抗螺旋弹簧33的作用产生拾取件29远离轴线11a的滑动。

更具体地说,本体11在向上区域由固定环形板35封闭,固定环形板35与轴线11a同心布置。在本体11内有五个径向推压件34,其形状做成像环形扇段并面向拾取件29的肩部32。这些径向推压件34中的每个固定到两个销36,两个销相互间隔开并平行于轴线11a定向。这些销36滑动地穿过形成在固定板35内的第一槽37。同一径向推压件34的销与之配合的成对第一槽37相互平行并定向成使相应的径向推压件34能够朝向和远离轴线11a运动。可动板38布置在固定板35上方,同样是环形,并与轴线11a同心布置,并由本体11支承以可绕同一轴线11a转动。可动板38穿有第二槽39,对于每个销36有一个第二槽39,销36滑动地穿过每个第二槽。第二槽39相对于第一槽37倾斜,使得可动板38绕轴线11a相对于本体11转动,且固定板35使径向推压件34朝向或远离轴线11a运动。

可动板38连接到流体致动双动缸40的活塞杆,该流体致动双动缸40安装到臂12上并可致动以使可动板38相对于本体11绕轴线11a旋转。

实践中,流体致动缸40的致动使可动板38绕轴线11a相对于本体11沿一个方向转动,使径向推压件34且因此使拾取件29抵抗螺旋弹簧33的作用远离轴线11a,具体如图20、20a所示,或者沿相反方向,使径向推压件34靠近轴线11a,使拾取件借助于螺旋弹簧33的作用朝向所述轴线11a运动,如图22、22a所示。拾取件29朝向轴线11a的行程由用于界定其行程的装置来界定,该装置由与肩部32相对定位并形成在本体11内的肩部41构成或由径向推压件34本身构成。

应当注意,每个拾取件29通过弹簧33的作用与相应针123的杆123b配合。由于该情况,得到每个拾取件29沿轴线11a的方向的行程与相应针123的实际径向位置的一种匹配。实践中,拾取件29的特定致动使得每个拾取件29与相应针123的配合不再那么关键,因为其可避免针123的不精确径向布置,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的精确配合。此外,拾取件29的特定致动,除了允许拾取装置10作为整体的轴向空间占用的优良容纳,还允许同一拾取装置10用于具有相同数量的针但其中针根据具有稍微不同直径的圆柱表面布置的机器。

拾取装置10还包括按压件42,该按压件42具有圆形平面形状,具有梳形周向外形,围绕按压件42的垂向定向轴线42a布置有多个齿。

按压件42连接到相应臂43的端部,该臂43在所示实施例中布置在臂12上方。该臂43用其相对端连接到相应套筒44,该套筒44与套筒13同轴布置并联接成能够在形成在套筒13内的圆筒座45内绕轴线13a转动并沿所述轴线13a滑动。

臂43搁置在柱46的上端上,该柱具有垂向轴线,围绕轴线13a布置并容纳成能够在套筒13的相应座47内轴向滑动。臂43通过轴承48搁置在柱46上,轴承48的轴线与轴线13a重合,从而减少臂43相对于臂12绕轴线13a转动期间臂43在柱46上的滑动。

柱46由介于柱46与相应座47之间的弹簧49沿臂43的方向推压,且因此在所示实施例中向上推压。

套筒13支承流体致动缸50,该流体制动缸50具有垂向轴线且其活塞杆抵靠套筒44搁置。实践中,流体致动缸50连结地连接到套筒13以绕轴线13a转动并沿所述轴线13a平移运动,并可致动以抵抗弹簧49的作用形成套筒44的平移运动(在所示实施例中向下)且因此形成臂43沿轴线13a相对于臂12的平移运动。

臂43在其方向朝向臂12的一侧上设有销51,该销51具有垂向轴线,并可借助于臂43相对于臂12沿轴线13a的平移运动插入座52内,该座52具有垂向轴线并形成在臂12内,或者可从所述座52抽出。

销51与座52的配合确保按压件42相对于本体11的同轴布置,且同时将臂12和臂43连结地连接并因此将按压件42和本体11连结地连接以绕轴线13a转动。

座52的入口形成在底部上且在槽53的封闭端,槽53形成在臂12的方向朝向臂43的一面上。槽53形状做成像对中在轴线13a上的扇形,且在其与由座52占据的端部相对定位的端部处开口。在臂43在臂12上方最大间隔开的情况下,销51的下端处在与座52脱开但能够与槽53配合的水平面,如图19和19a所示。这样,在臂43在臂12上方最大隔开的情况下,臂12可绕轴线13a相对于支承结构15转动,沿一方向与臂43脱开(因为销51从槽53的开口端突出),同时沿其与臂43配合的相反方向转动(因为销51进入槽53的同一开口端),与之配合,在下文将更明显。

按压件42,尤其是其处在与本体11同轴的位置时可通过致动流体致动缸50来从升高位置移动到降低位置,在升高位置,按压件42与本体11向上间隔开,例如图19和19a所示,在降低位置,按压件42使其周向轮廓的齿穿入拾取件29之间,例如图3至5所示。

沿臂43在其绕轴线13a转动所遵从的路径布置有邻靠件54,该邻靠件在升高位置时将臂43的转动停止在大致对应于臂12在机器100与缝织或钩织工位102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位置,防止臂43跟随臂12进入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反过来,当臂12绕轴线13a从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向机器100转动并到达先前其丢开臂43的中间位置时,销51进入槽53,且在进入其端部时,即销51与座52同轴时,其带着臂43朝向机器100转动。

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布置有运送装置60,且该运送装置60设有布置成其轴线或主轴线61a为垂向的环形体61。环形体61在其下表面上设有多个辐条62,多个辐条62沿轴线与轴线61a重合的假想圆柱表面布置并平行于所述轴线61a延伸。各辐条62绕轴线61a均匀地彼此角度间隔开,角间距对应于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之间的间距。实践中,每个拾取件29与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匹配,且当拾取装置10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内时,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处于与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同轴的位置,拾取件29绕辐条62的环布置,且每个拾取件29与辐条62径向对准。

设置在每个拾取件29的方向朝向轴线11a的端部内并可联接到机器100的针的座30可同样通过本体11的轴向运动和拾取件29相对于辐条62的径向运动联接到辐条62。

本体61由两个半环形件63a、63b构成,它们绕直径轴线64相互枢转。由半环形构件63b构成的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可根据命令相对于另一半环形件63a绕直径轴线64翻转,从而使半环形件63b的每根辐条62面向半环形件63a的相应辐条62。较佳的是,当两个半环形件63a、63b处于共面位置时,辐条62定向成其末端向下,且半环形件63b可绕直径轴线64翻转成在向下区域面向半环形件63a。

更具体来说,本体61围绕中空圆筒65同轴连接,中空圆筒65具有垂向轴线并由支承结构66支承成其可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其自身轴线与轴线61a重合,支承结构66可以是支承结构15的一部分或自支承结构。半环形件63a固定到中空圆筒65的外侧表面,而半环形件63b绕直径轴线64铰接到中空圆筒65,如图31中具体示出的。

中空圆筒65同轴地固定到齿轮67,齿轮67与固定到电动机69的轴的另一齿轮68啮合,电动机69由支承结构66支承。电动机69的致动使中空圆筒6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且因此使本体61绕所述轴线61a相对于支承结构66转动。

如图31和32所示,通过双动液压缸70致动半环形件63b绕直径轴线64的翻转,双动液压缸70安装在块体71上,块体71又由支承结构66的一部分支承。液压缸70通过其活塞杆连接到齿条72,该齿条72与连结地连接到轴74的齿部分73啮合,轴74可相对于块体71绕其自身轴线74a转动,轴线74a相对于本体61和中空圆筒65的轴线61a成直角定向。轴74固定到臂75,臂75具有平行于轴线74a并相对于轴线74a间隔开并可与半环形件63b配合的一部分。液压缸70通过齿条72和齿部分73沿任一方向的致动使轴74沿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转动,且因此使半环形件63b从其相对于半环形件63a共面的位置到达其反转到其下方的位置或反过来。

便利地,轴74可根据命令通过流体致动缸76的作用沿其自身轴线74a相对于块体71运动,流体致动缸76安装在块体71上并使其活塞作用在轴74上(插入有轴承77)以使臂75相对于半环形件63b配合或脱开。

应当注意,有用于将半环形件63b锁定在相对于半环形件63a共面位置的装置。如图所示,所述装置可由销90构成,销90由支承结构66支承,并可通过借助于其本体连接到支承结构66的液压致动缸91的作用抵抗返回弹簧92而远离轴线61a移动,从而从形成在半环形件63b内的座93脱开。实践中,返回弹簧92的作用确保销90与座93配合,且因此确保半环形件63b支承在相对于半环形件63a共面的位置。当必须翻转半环形件63b时,借助于液压操作缸91的致动将销90预先从座93脱开。

适宜的是,第一轴向推压件80设置成当拾取装置10处于缝织或钩织工位102时与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相互作用,并与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相互作用,从而进行针织线圈从拾取件29到辐条62的各个传送。

此外,有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该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与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相互作用以在半环形件63b翻转到半环形件63a下方时使半环形件63a的辐条62的针织线圈穿到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或在缝织或钩织操作之后将物件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脱开,如下文更加明了的那样。

翻转器130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并包括下部131和上部132,下部131和上部132可沿与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的轴线61a或中空圆筒65的轴线重合的垂向主轴线彼此同轴布置,且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布置在翻转器130的下部131与上部132之间。

翻转器130包括管状体137,其可从下部向上插入穿过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从而使悬挂在辐条62的物件101翻过来,外翻或翻转到其外侧表面,如下文更加明了的那样。

翻转器130的下部131包括用于支承管状体137的下部装置和用于沿轴线61a致动所述管状体137的下部装置,从而使管状体137从下降位置开始穿过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到达升高位置,在下降位置,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面向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的向下区域,而在升高位置,其上部轴向端在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上方,其下部轴向端靠近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

更详细地说,如图26和27所具体示出的,管状体137的下部支承装置包括下部支承结构133,该下部支承结构133可以是支承结构15的一部分或者可以是自支承结构。下部支承结构133支承框架134,使其可绕水平轴线134a转动。基部135固定到框架134,且中空下部引导圆筒136连结地连接到所述基部。下部引导圆筒136在其下端固定到基部135,且水平轴线134a定位在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向延伸部的中间区域内。

框架134可根据命令转动以从图27所示的倾斜位置到达图26所示的垂向位置或反过来,在倾斜位置,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相对于垂向倾斜用其上端靠近机器100,在垂向位置,其轴线与轴线61a重合。

下部引导圆筒136适于支承管状体137,使其可轴向滑动,管状体137在其轴向端开口并可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同轴地配装。

用于产生管状体137从下降位置到升高位置的上述传送的下部致动装置包括下部套筒138,该下部套筒138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同轴地配装且从而可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轴向滑动。在下部套筒138的上端内形成座139,且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可通过抵靠接触而配合在该座139内。

下部套筒138连接到块体140,该块体140中有母螺纹,该母螺纹与螺纹杆141配合,该螺纹杆141由框架134支承以可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平行于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螺纹杆141固定到电动机142的输出轴,该电动机142配装在所述框架134上并可致动以使螺纹杆141旋转,且因此使下部套筒138沿下部引导圆筒136滑动。

可通过布置在框架134上的适当设置的传感器143、149来控制下降套筒138沿下部引导圆筒136的位置。

通过由安装在下部支承结构133并通过其输出轴连接到螺纹杆145的电动机144构成的线性致动器而实现框架134绕水平轴线134a相对于下部支承结构133的转动,螺纹杆145与形成在中空轴147内的母螺纹146配合。所述中空轴147枢转到杆148,且杆148连结地连接到框架134并绕水平轴线134a枢转到下部支承结构133。

在该框架134中,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上端有环形座150,该环形座150与下部引导圆筒136同轴。第一轴向推压装置80包括环形体151,该环形体151可同轴地容纳在所述环形座150内。环形体51连接到流体致动缸152的活塞杆,该流体致动缸152通过其本体连接到框架134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平行于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可启动流体致动缸152以使环形体151沿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沿一方向或沿相反方向运动。

环形体151的上表面的周向轮廓较佳地为梳形,具有当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移动到缝织或钩织工位102时可插入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之间的齿。

如图28所具体示出的,上部132包括上部支承装置和上部致动装置,该上部支承装置可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配合,该上部致动装置用于致动管状体137从可借助于电动机142的致动实现的上述升高位置上升到进一步升高的位置,在该进一步升高的位置,管状体的下部轴向端相对于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向上间隔开。

更详细地说,上部132包括上部支承结构153,该上部支承结构153可以是下部支承结构133的一体部分或者可以是自支承结构。上部支承结构153支承固定的上部套筒154,该固定的上部套筒154布置在中空圆筒65上方并相对于中空圆筒65同轴布置。

上部支承装置和上部致动装置包括可动上部套筒155,该可动上部套筒155相对于固定上部套筒154内部地且同轴地配合,并可相对于上部套筒154同轴运动。

可动上部套筒155的下端可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配合,并设有用于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配合的锁定装置。

更具体地说,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具有可插入可动上部套筒155的下端内的突出边缘。可动上部套筒155靠近其下端设有可动销156,该可动销156相对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轴线径向定向,并连接到流体致动缸157的活塞,该流体致动缸157通过其本体连接到可动上部套筒155并可致动以使可动销156移动。可动销156由于液压致动缸157的致动,可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内表面径向突出,形成用于插入可动上部套筒155内的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突出边缘的下部止挡肩部,防止其从所述可动上部套筒155抽出并因此支承管状体137。

可动上部套筒155连接到流体致动缸158的活塞杆,该流体致动缸158通过其本体连接到上部支承结构153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平行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轴线。可启动流体致动缸158以使可动上部套筒155沿其自身轴线相对于固定上部套筒154运动。

有利的是,翻转器130的上部132包括辅助滑动装置159,该辅助滑动装置159面向管状体137在其从中空圆筒65向上突出时的外侧表面。这些辅助滑动装置159可根据命令相对于管状体137平行于轴线61a移动,并可循环地与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物件101配合和脱开,从而致动其沿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方向的滑动。

图28、29和30中具体示出的该辅助滑动装置159包括滑动件160,该滑动件160滑动地联接到柱161,该柱161具有垂向轴线并固定到上部支承结构153。在滑动件160内形成有母螺纹162,且螺纹杆163与该母螺纹162配合,且螺纹杆由上部支承结构153支承,使其可绕其垂向定向的轴线转动。该螺纹杆163连接到电动机164的输出轴,该电动机安装在上部支承结构153上。实践中,电动机164的致动使滑动件160沿柱161,即平行于轴线61a上下滑动。

滑动件160在相对于轴线61a直径相对的两个区域支承有两个按压件165,两个按压件165彼此面对并可通过安装在滑动件160上的相应流体致动缸166的作用抵抗弹簧167的作用朝向彼此移动或通过弹簧167的作用远离彼此移动,从而与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或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物件101配合或脱开。按压件165的相互面对的表面形状做成像圆柱表面的一部分,从而与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配合。可选地,按压件165的这些表面可以是滚花或有齿的,从而增加其与物件101的附着。

应当注意,下部引导圆筒136和固定上部套筒154的下端都可根据命令连接到已知类型的气动抽吸装置(为了简化起见未示出),从而产生通过管状体137的向下或向上抽吸。

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包括环形致动体82,该环形致动体82同轴地围绕中空圆筒65配装并连结地连接到中空圆筒65以绕轴线61a相对于支承结构66转动。环形致动体82通过垂向引导杆83连接到中空圆筒65,如图6至11和17所示,围绕垂向引导杆83有抵抗环形体82相对于中空圆筒65下降的弹簧84。

安装在支承结构66上并定向成使其轴线为垂向的至少一个流体致动缸85的活塞根据命令作用在环形致动体82上。流体致动缸85的致动使环形致动体82抵抗用作返回弹簧的弹簧84的作用相对于中空圆筒65下降。轴承86介于环形致动体82与流体致动缸85的活塞之间并防止在中空圆筒65绕其与轴线61a重合的自身轴线转动过程中该两部件之间的刮擦。

在半环形件63a和63b共面时辐条62沿其布置的圆柱形表面内,在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内有环形座87,该环形座87由实际上径向向外的辐条62界定。

该环形座87容纳环形接触体88,该环形接触体也类似于半环形件63a和63b设置成两个半部。环形接触体88的两个半部中的每个可通过环形致动体82的作用相对于辐条62平行于轴线61a移动,该环形致动体82在由流体致动缸85向下推时通过杆89(仅在图12至16中可见)作用在环形接触体88上,使其下降。当流体致动缸85的作用停止时可通过返回弹簧实现环形接触体88的上升。应当注意,作用在环形接触体88的布置在固定到中空圆筒65的半环形件63a内的半部上的杆89可固定到环形接触体88的所述半部,而作用在环形接触体88的布置在可翻转的半环形件63b内的另一半部上的杆89通常实际上设置成两个分开的部分,从而使半环形件63b能够绕直径轴线64相对于半环形件63a翻转。在图12、12a、14以及16中,在沿不同于图6至11和17中所使用的截面平面的截面内示出环形致动体82、中空圆筒65以及环形接触体88,从而示出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

缝织或钩织头170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并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设有缝织件,缝织件由针171和钩针或由针171和纱线装载线轴或由所示两个针171和172构成,从而形成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173。缝织或钩织头170靠近缝织件还设有轴承174,轴承174具有水平轴线并设计成在半环形件63b翻转到半环形件63a下方时支承半环形件63b,且同时其通过电动机69的致动与中空圆筒65一起绕轴线61a旋转。

缝织或钩织头170设有用于致动缝织件的电动机175,且该电动机175的致动与电动机69的致动同步,从而无论如何,缝织或钩织头170的针171都与半环形件63b的承载有物件101的一对针织线圈的辐条62配合,将它们连结。

缝织或钩织头170设有已知类型的切割件(为了简化起见而未示出),用于在缝织或钩织操作结束时切割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173。

适宜的是,缝织或钩织头170安装在滑动件176上,该滑动件176连结地连接到引导轴177,该引导轴177定向成使其轴线呈水平并由支承结构66支承,使其可沿其自身轴线滑动。线性致动器作用在滑动件176上,且是已知类型(为了简化起见而未示出),诸如通过螺钉螺母连接而连接到滑动件176的流体致动缸或电动机,并根据命令使滑动件176作平移运动,且因此使缝织或钩织头170朝向轴线61a平移运动,从而将缝织或钩织头170移动到适于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相互作用的位置,或者远离轴线61a平移运动,从而不阻碍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的定位以及半环形件63b相对于半环形件63a绕直径轴线64的翻转。

装置1还具有其它传感器(为了简化起见而未详细描述),这些传感器用于控制构成装置1的几个可动构件的运动。致动该装置的可动件所需的若干传感器以及若干致动器功能地连接到监测装置运行的电子可编程类型的致动件和控制件。该致动和控制件可由根据预设操作程序监测装置1的运行和机器100的运行的单个致动和控制件构成。

执行根据本发明方法的装置的操作如下。

为了简化目的且为了更加清楚,参照用对应于图中所示情况的单筒圆型机器生产管状物件101来描述该方法。

物件101在用于袜类等的圆型针织机上进行生产,从轴向端开始生产,终止于相对的轴向端。

当机器100终止物件101的生产时,拾取装置10使其本体11布置在机器100与缝织或钩织工位102之间的中间位置,拾取件29处于与本体11的轴线11a间隔开的位置。按压件42布置在本体11上方并相对于本体11同轴布置,并相对于本体11升高。

形成的最后针织行针织的每个针织线圈保持在形成线圈的针123上。为了简化目的而未示出的拨盘布置在针筒121上方并相对于针筒121同轴布置,在连结地连接到拨盘的切割件切割用于生产物件101的纱线之后,拨盘从针筒121向上移动,以使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能够定位在针筒121上方并相对于其同轴定位,相应的按压件42布置在本体11上方并相对于本体11同轴布置。

应当注意,拾取装置10布置成使本体11在针筒121上方,且然后通过电动机27的致动沿轴线11a下降,该轴线11a与轴线121a重合,使得对中销31插入形成在机器100的支承结构内的适当设置的座内。

继续致动针筒121绕其自身轴线121a转动,使得针123通过针致动凸轮首先升高到固定针脚位置并然后返回使其针头123c在沉降件125下方,以待然后再次升高到固定针脚位置,同时将抽吸管124上升,使得已经形成的物件101的最后针织行的针织线圈确保地在相应针123的针头123c内,针123的针舌123d打开。最后,针123再通过针筒121相对于针致动凸轮的转动都随着抽吸管124升高到放针位置(图1)。在该位置,停止针筒121的转动,并将针筒121机械锁定以在随后的步骤中排除其随机的或偶然的转动。在针筒121的该转动位置,方向朝向轴线11a的每个拾取件29的端部29a与相应针123的杆123b径向对准。

在该位置,启动流体致动缸40,并通过使可动板38旋转而使径向推压件34朝向轴线11a运动,因此使拾取件29能够通过弹簧33施加的推力的作用而朝向轴线11a运动。方向朝向轴线11a的每个拾取件29的端部使其座30抵靠所述针123的针舌123d接近着下方的相应针123的杆123b,如图2所示,且如图23和25更详细示出的,其专门示出拾取件29与针123的联接。

在拾取件29抵靠相应针123的杆123b配合后,本体11通过电动机27的致动稍微升高,从而每个拾取件29的端部29a通过座30在针123的打开针舌123d的自由端与所述针123的杆123b之间与针123的杆123b配合。

然后抽吸管124下降,且按压件42通过流体致动缸50的致动移动到下降位置,在该下降位置按压件使其周向轮廓的齿穿入针123之间并穿入拾取件29之间。由于按压件42的该轴向运动,将针织线圈推入针123的针舌123d下方拾取件29的钩形端29a内(图3,且更详细地见图24)。此外,销51配合在座52内,在绕轴线13a的转动中连结地连接臂12和臂43。

然后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借助于电动机27的致动相对于针筒121随着按压件42沿其自身轴线11a一起升高。由于先前其端部29a对准在相应针123的打开针舌123d下方的拾取件29朝向相应针123的针头123c的滑动,该上升使针123的针头123c上的针舌123d关闭并使针织线圈与针123脱开(图4)。

在该步骤,抽吸管124再次升高以辅助物件101升高并保护物件101在随后步骤中不与布置在针123周围的机器的各部件接触。

通过电动机20的致动,然后臂12和43绕轴线13a转动,从而将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和按压件42从机器100传送到机器100与缝织或钩织工位102之间的中间位置(图5)。在该中间位置,停止流体致动缸50,从而承载按压件42的臂43使其销51与座52脱开。此外,在该中间位置,可通过致动电动机144将翻转器130的下部131相对于轴线61a倾斜,从而将处于下降位置的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朝向机器100移动,如图27所示,且如图6的虚线所示,在物件从机器100的针筒121向上抽出时将物件101吸入其内。

然后完成臂12通过电动机20绕轴线13a的转动,从而使本体11的轴线11a在轴线61a处,同时使下部131也返回使管状体137的轴线在轴线61a处(图6和6a)。应当注意,在完成臂12绕轴线13a的转动时,臂43不跟随臂12,因为其转动被邻靠件54阻挡,且槽53沿销51滑动并与销51脱开。

然后位于由下部套筒138支承的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与处于共面位置的两个半环形件63a、63b之间的本体11通过致动电动机27而升高,从而拾取件29的每个座30从辐条62下端开始配合在辐条62上(图7和7a)。

然后启动流体致动缸152并使环形体151沿轴线61a上升。环形体151使其周向轮廓的齿穿入拾取件29之间,使针织线圈分别从拾取件29穿到辐条62上。这样,每个辐条62就承载由机器100的针123形成的最后针织行的针织线圈(图8和8a)。

当环形体151保持在升高位置时,通过电动机142的致动,致动下部套筒138沿轴线61a的上升,且因此致动管状体137沿轴线61a的上升,所述本体137使其上部轴向端穿过本体11和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穿入中空圆筒65内并到达升高位置(图9)。管状体137的该向上平移运动使物件101翻转到辐条62上方,其最后形成的针织行挂在所述辐条62上。当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位于由仍处于共面位置的两个半环形件63a、63b构成的本体61紧接着的上方时,停止管状体137的上升。如果物件101比管状体137的轴向空间占据短,则仅管状体137的向上平移运动就足以完成物件101的翻转。

如果物件101改为较长,则通过辅助滑动装置159来完成其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的翻转。

更具体来说,管状体137处于升高位置,按压件165通过流体致动缸166和电动机164的联合致动与物件101的已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一部分循环地配合并同时下降,且然后与物件101脱开并同时升高,从而将物件101推向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直到完成其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抽出为止。

可通过光学探测器来探测完成物件101在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外翻,光学探测器由例如面向管状体137的上边缘的光电池168构成,并在完成物件101的外翻时如果不再需要辅助滑动装置159的干涉则阻止辅助滑动装置159的致动或停止其致动(图10)。

一旦完成物件101的内部向外的翻转,则通过流体致动缸158使可动上部套筒155下降,直到其下端围绕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突出边缘配装为止。此后,启动流体致动缸157,并通过可动销156靠近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与管状体137配合。此后,启动流体致动缸152以使环状体151返回到环形座150内,并致动电动机142以使下部套筒138沿下部引导圆筒136完全下降。在该位置,拾取装置10的本体11远离缝织或钩织工位102移动并通过由电动机27致动引起的下降和由电动机20的致动引起的绕轴线13a的转动返回到缝织或钩织工位102与机器100之间的中间位置(图11)。

通过朝向中间位置旋转,臂12通过其槽53与销51下端配合,且当臂12到达中间位置时,销51在槽53的封闭端与座52对准。为此原因,臂12绕轴线13a朝向机器100的进一步转动使连结地带动臂43也绕轴线13a的转动,并因此也带动按压件42绕轴线13a的转动。

然后半环形件63b通过流体致动缸70的致动绕直径轴线64翻转到半环形件63a下方,从而使半环形件63b的每个辐条62都对准在半环形件63a的辐条62下方,如图31所示。在翻转半环形件63b之后,将缝织或钩织头170朝向半环形件63b移动,从而通过轴承174在下部区域支承半环形件63b。通过流体致动缸85的致动,使环形致动体82下降并使环形接触体88的布置在半环形件63a内的半部下降,这将针织线圈从半环形件63a的辐条62传送到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上。这样,半环形件63b的每个辐条62支承一对针织线圈(图12和12a)。

在该位置,彼此同步地致动驱动缝织或钩织头170的缝织构件的电动机175以及电动机69,使得半环形件63b绕轴线61a转动,使得在其转动期间,缝织头170的针171无论如何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相互作用,将布置在同一辐条62上的成对针织线圈连结。这样,在内侧向外的构造中封闭管状物件101的轴向端(图13)。

在缝织或钩织结束时,切断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173,且缝织或钩织头170移动离开半环形件63b。该半环形件在返回到缝织或钩织操作开始之前其占据的绕轴线61a的转动位置之后,且在环形接触体88上升之后,通过流体致动缸70沿相对于前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新的干涉而绕直径轴线64翻转,并返回到与半环形件63a共面的位置,该位置由销90锁定。在该位置,再次使环形接触体88下降,并使物件101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脱开(图14和15)。

物件101通过同时由固定的上部套筒154到抽吸装置的连接产生的吸力而被吸入管状体137内。

物件101从其刚刚已经封闭的端部开始吸入穿过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将物件101翻转,因此使其返回到正面向外构造。

通过致动辅助滑动装置159方便地辅助物件101穿过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吸入管状体137,辅助滑动装置159将物件101推向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该下部轴向端可为了便于将物件101吸入管状体137内而通过使由流体致动缸158启动的可动上部套筒155上升而进一步升高,直到其下部轴向端位于中空圆筒65上方为止(图16)。

应当注意,如果待要变成翻转构造的物件101在向外翻之后不需要再次翻转以回到正面向外构造,则可致动物件101从物件的开口轴向端开始,即从其上部轴向端开始穿过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的抽吸。这可通过借助于辅助滑动装置159将物件101推到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下方来实现,同时管状体137借助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上升而移动到进一步升高位置,如图16所示,然后将管状体137内部连接到抽吸装置。

在物件101从装置移走之后,将可动上部套筒155降低并将下部套筒138升高,使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进入下部套筒138(图17)。然后可动销156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突出边缘脱开,管状体137通过下部套筒138的下降返回到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的下降位置。将可动上部套筒155升高,从而将装置返回到图6所示的状态,准备接纳待要在其轴向端封闭的新的物件101。

实践中,已经发现该方法和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装置完全实现所要的目的,因为它们能够自动地且高精度地进行管状物件,尤其是袜类的封闭,而不会显著降低用于生产物件的机器的生产率,且因此是经济有效的。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从生产物件的机器拾取物件的特定方式确保在操作期间的高精确度而不需要特别复杂的构件。

尽管已经参照对单针筒圆型机器的较佳应用描述了该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装置,但它们也可用于双针筒圆型机器来从布置在下部针筒内的针拾取生产结束的物件。

由此设想的方法和装置可经受多种修改和变型,所有这些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所有的细节可进一步用其它技术上的等同元件来替换。

实际上,所用的材料以及尺寸可根据要求和现有技术状态而为任意的。

本申请要求意大利专利申请第MI2006A001397的优先权,其内容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

在任一权利要求中所提到的技术特征后都跟有附图标记,包含这些附图标记仅仅是为了增加权利要求书的可理解性,因此这些附图标记对于借助这些附图标记识别的每个元件的解释并没有任何限制作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