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乌梅32%~38%,僵蚕24%~32%,莪术15%~24%,红花6%~18%,筋退1%~3%,米醋10%~18%。所述中药制备时先对乌梅、筋退进行炮制,然后再按照各种剂型的标准制剂工艺制备成口服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及肠溶缓释制剂:缓释肠溶片剂、肠溶胶囊剂、肠溶滴丸剂、肠溶软胶囊等。本中药具有软坚、散结、化息肉之功用,其能治愈多种息肉,尤其是结直肠息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5009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市中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91675.0

  • 申请日2010-06-04

  • 分类号A61K36/9066;A61P1/00;A61K35/36;A61K35/64;A61K31/19;

  • 代理机构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康海燕

  • 地址 400021 重庆市江北区盘溪七支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52: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9066 授权公告日:20111123 终止日期:20170604 申请日:201006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1-23

    授权

    授权

  • 2010-11-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6 申请日:201006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10-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息肉的中药。

背景技术

息肉(polyp)是一种肉眼描述的名称,适用于任何从黏膜表面向空腔内突出而形成的病变,其真实性质据组织学特征而定。临床常见有鼻息肉、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喉息肉、声带息肉、食管息肉、胃肠息肉、尿道息肉、阴道息肉等。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50%~70%)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003年北京2万人查体,发现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增高,50岁以上检出率达40%;另据尸检资料,60~80岁的患者可达25%~50%。

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方案上,目前有报道用阿司匹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喹唑啉衍生物等治疗结直肠息肉,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疗效不满意。目前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以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治疗。

综合已有的研究表明,目前药物治疗结直肠息肉未获得理想效果,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1)结直肠息肉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无法取得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2)结直肠息肉组织的病理分型复杂多样,发生发展进度不一,其治疗措施无法统一;(3)结直肠息肉的一部分有癌变可能,或者其本身就已是癌变的表现,保守治疗风险较大;(4)外科方式在现代医学中的进展极快,地位重要,其一劳永逸的片面思维模式尚未得到有效遏制;(5)中医药在西医尤其是外科强势领域面前缺乏创新精神,地位逐渐下降。

作为目前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揭示发病机制的疾病,不可否认的是,结直肠息肉无论组织病理学良恶性与是否癌前病变,其临床诊断均得以成立。通过对结直肠息肉的防治研究,可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如此,传统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者发现了不少对各系统增生性疾病具有一定效果的中药单味药,如川芎、丹参、当归、赤芍、虎杖等,但以单味药物来治疗具有复杂病因病机的疾病不符合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原则。也发现了一些对息肉有效的中药复方,如金嗓散结丸、文金散、益气活血浸膏粉等。已经认识到部分中药制剂如白花前胡提取物、川芎嗪及丹参注射液可部分改善增生性息肉的病理改变,显示出中医药防治慢性增生性息肉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多是以临床有效方剂从瘀论治,未重视对结直肠息肉的整体辨证论治,而只是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含乌梅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

本发明提出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乌梅32%~38%,僵蚕24%~32%,莪术15%~24%,红花6%~18%,筋退1%~3%,米醋10%~18%。

本中药的原料的优选重量百分比为:乌梅36%,僵蚕27%,莪术18%,红花6%,筋退3%,米醋10%。

本中药的制备方法如下:

1、药材炮制:

乌梅醋制乌梅:制剂前取乌梅加醋浸泡半个月备用。

筋退滑石粉烫制筋退:筋退加洗涤剂,超声清洗3次,离子水超声清洗3次,晒干。滑石粉炒滑,筋退入锅内同炒至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备用。

2、制剂工艺:本发明的中药煎汤服,虽然有疗效,但难痊愈,因结直肠息肉属慢性疾病,久服可收缓攻之效,常用丸剂、胶囊剂、片剂等固体剂型比汤剂疗效更佳。为了避免其中活性(多肽物质)成分在上消化道被各种消化酶、酸性物质破坏而失活,可通过各种剂型标准的制备技术手段制备成口服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及肠溶缓释制剂,肠溶缓释制剂包括缓释肠溶片剂、肠溶胶囊剂、肠溶滴丸剂、肠溶软胶囊。

息肉是指发生在身体某些部位的赘生物。其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系热毒聚结,致使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留瘀而赘生息肉。全身各空腔部位俱好发。结直肠息肉属于中医学“肠蕈”、“肠积”、“脏毒”、“肠癖”、“锁肛痔”、“便血”、“徵瘕”等范畴。《灵枢·五变篇》:“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到邪令留之,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关于其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又云:“燥者润之……坚者软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本发明方取乌梅、醋之极酸、去死肌,蚀恶肉;僵蚕咸辛而平,行经络,化浊邪,软坚结;莪术、红花味辛行血化瘀,筋退味甘咸性平,活血祛瘀助乌梅捕毒清热,化腐生肌。六药配伍,得极酸以去死肌,蚀恶肉,并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攻补兼施,俾经络通、气血和、瘀结散,息肉自消。避免了以往复方研究中大多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单味药物的简单联合组成制剂,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

本中药经临床用于各种息肉如鼻息肉、声带息肉、胃肠息肉、子宫阴道息肉,皆历验不爽。又曾试治鼻咽癌、子宫癌、直肠癌等,亦有息肉逐渐消失,并且远期观察没有复发的独特疗效。因此此中药有软坚、散结、化息肉之功用,其能治愈多种息肉,说明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可以结合而并行不悖,亦验证了传统理论“异病同治”是源于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现经临床60例验证,表明该药有效率为90.0%,显效率为45.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浓缩丸剂制备

处方  乌梅19.2kg、僵蚕14.4kg、莪术9kg、红花7.2kg、筋退1.2kg、米醋9kg

药材炮制:

乌梅醋制乌梅:制剂前取乌梅加米醋浸泡半个月备用。

筋退滑石粉烫制筋退:筋退加洗涤剂,超声清洗3次,离子水超声清洗3次,晒干。40%筋退量的滑石粉炒滑,筋退入锅内同炒至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备用。

浓缩丸剂制备:僵蚕、红花、筋退60℃以下烘干,粉碎,过120目筛,混匀,备用。另取莪术和乌梅置煎锅内加适量水浸泡半小时,加10倍水煎煮三次(时间分别是60min、60min、45min),滤过,合并三次滤液浓缩成药汁(密度1.02~1.12),备用。将僵蚕、红花、筋退细粉于包衣锅中起模,再反复加入药汁药粉泛丸,成型,盖面,收盘,60℃以下干燥,选丸,包胶糖衣,风干,溜光,装瓶,即得浓缩丸剂。

实施例2:肠溶片剂制备

处方  乌梅28.8kg  僵蚕21.6kg  莪术14.4kg  红花4.8kg  筋退2.4kg米醋8kg

药材炮制:同实施例1

肠溶片剂制备:僵蚕、红花、筋退60℃以下烘干,超微粉碎,备用。另取莪术和乌梅置煎锅内加适量水浸泡半小时,加10倍水煎煮三次(时间分别是60min、60min、45min),滤过,合并三次滤液浓缩成清膏(密度1.15~1.25),加入僵蚕、红花、筋退微粉于搅拌机中混匀,再加入10%淀粉浆混匀,制成适宜软材,过14目筛制粒,60℃以下干燥,12目筛整粒,称量,加入0.6%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加入10%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乙醇溶液,滚转包衣法包衣,50℃以下干燥,装瓶,即得片剂。

实施例3:胶囊剂制备

处方  乌梅38kg  僵蚕24kg  莪术15kg  红花6kg  筋退2kg  米醋15kg

药材炮制:同实施例1

胶囊剂制备:先取筋退粉碎,备用。另取乌梅、僵蚕、莪术、红花置煎锅内加适量水浸泡半小时,加10倍水煎煮三次(时间分别是60min、60min、45min),滤过,合并三次滤液浓缩成稠膏(密度1.28~1.38),加入筋退细粉于搅拌机中混匀,再加入淀粉适量混匀,制成适宜软材,过14目筛制粒,60℃以下干燥,12目筛整粒,称量,装入胶囊,即得。

【性状】本品内部为黄褐色;味酸。

【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圆球形、椭圆形、直径约60μm,外壁有刺,具有3个萌发孔(红花)。

【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1985年版附录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功能与主治】解毒化腐生肌,行气活血散瘀,化痰散结生津。用于喉息肉,结、直肠息肉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规格】0.3g/粒。

【贮藏】阴凉处保存。

临床试验: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满足西医或中医诊断标准任一类;病历资料齐全;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65岁;签署试验知情同意书者。(1)西医诊断标准i:有或无相应的症状体征,主要包括腹痛、腹泻、腹胀、腹部不适、便秘、大便习惯改变、消瘦、消化道出血、肠套叠等;X线钡餐、钡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检出结肠息肉;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2)中医诊断依据ii:多有便血,色鲜红,可伴有粘液或有肛门坠胀;排便后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可自行回纳或手法复位;肛门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或高位带蒂息肉,肿物柔软或坚韧,光滑,可活动;直肠镜检查示赘生物有蒂或广基,表面为黏膜样组织,单发或多发;组织病理检查可助明确诊断。

1.2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任一项者:病历资料不全;年龄大于65岁者;年龄小于18岁者;孕妇;病理检查示组织癌变者;息肉最大直径大于2cm者;息肉枚数超过5枚者;伴有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者;未签署试验知情同意书者。

1.3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09年2月某院肛肠科门诊或住院部患者中选择60例,符合上述入选标准,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2.8岁;息肉最多者5枚,最少者1枚。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手术组、中西医结合组三组各20例。

1.4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观察药物(规格每片0.3g),每日3次,每次3片;手术组采取内镜下息肉摘除(使用Olympus公司EVIS系列EF-240I电子结肠镜、活检钳、显微镜),同时记录息肉距肛距离,息肉枚数及直径,并摄片供随访对比,术后常规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取病理组织活检及相应检查;中西医结合组先取手术组方法,术后取治疗组方法即口服观察药物。治疗组与中西医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三组疗效。6个月后三组复查肠镜。随访跟踪1年。

1.5观察项目(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主要包括腹痛、腹泻、腹胀、腹部不适、便秘、大便习惯改变、消瘦、便血等八项;(2)治疗前后血、大便、小便常规,肝肾功能;(3)治疗前后内镜检查大体视野摄片,观察息肉外表形态、色泽、质地、有无蒂、周围黏膜有无炎症改变;(4)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切片,参照WHO标准iii,根据结肠标志和黏膜特点确定其部位,每一病变至少取一块组织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取出组织后立即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梯度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后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5)治疗前后参考文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法分别检测大肠息肉患者组织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组织中DNA的提取参照文献方法进行,p53基因引物参照文献设计。

1.6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临床疗效标准。其中症状积分每项按0~4分计量:0分:无任何症状、不适;1分:轻微不适,或偶而发作,平时未多注意;2分:经常出现,但症状不严重,未对生活造成影响;3分:频繁出现,并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4分:症状较为严重,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治疗后计算临床症状总积分。积分为0者为痊愈,积分下降超过70%者为显效,积分下降30%~70%者为有效,积分下降低于30%或未下降者为无效。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与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手术组痊愈6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中西医结合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三组比较以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最为显著(P<0.05)。

2.2复发率比较手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共40例患者,从入组接受治疗开始,每6个月复查肠镜1次,共追踪1年。1年后手术组复发6例,中西医结合组复发2例,复发率分别为30.0%和10.0%,两组比较其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1)。

2.3三组实验室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三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