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及其制造方法

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其由针刺非织造布和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纺粘非织造布复合而成。本发明通过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纺粘非织造布来均衡针刺非织造布的强力差,使得复合织物层的纵横向强力均衡,而且,由于纺粘非织造布的表面具有较好的光洁度,纺粘非织造布与针刺非织造布复合而成的复合织物,在层压加工成汽车内饰件的过程中较易脱模。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可使用在汽车座椅、顶棚、后盖仓、车门等诸多模压成型复合件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79188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8-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11117.9

  • 发明设计人 洪明取;郭秉臣;祝恩方;

    申请日2010-02-04

  • 分类号B32B5/26(20060101);D04H1/46(20060101);D04H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5205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智海

  • 地址 362200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粘厝埔华鑫工业园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27: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8-25

    专利权的保全 IPC(主分类):B32B5/26 授权公告日:20130424 登记生效日:20170712 申请日:20100204

    专利权的保全及其解除

  • 2015-12-16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B32B5/26 登记号:2015350000087 登记生效日:20151118 出质人: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 质权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分行 发明名称: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及其制造方法 授权公告日:20130424 申请日:20100204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3-04-24

    授权

    授权

  • 2010-09-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32B5/26 申请日:2010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8-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行业,具体涉及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欧洲车辆法规规定,从2015年之后,轿车的全部组成部分的总重量中至少要有95%是可循环利用的。这意味着天然纤维素纤维、单组分聚合物材料将得到充分应用。

汽车制造商与非织造材料制造商正在不断地对现有的和新型的纤维做实验,开发其在车体与内饰材料制造过程中的使用,以便降低车辆成本,减少燃油消耗。在改进轿车及其各种部件的设计过程中,非织造材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多。每年汽车工业大约要消费128万吨非织造材料。

汽车中的40多个部件需要使用非织造材料,从座舱空气过滤器、模压座椅、车顶、车箱衬垫到地毯都要使用非织造材料。非织造材料可提供隔音、空气过滤、隔热、增强和防护等功能,并为使用者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可靠性。

现有的汽车内饰件,一般由非织造织物层与其他非织造材料模压而成,汽车内饰件要求非织造织物层的纵横向强力差别不大,但现有的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一般采用针刺织物,针刺织物的横向强力大于纵向强力,造成非织造织物层的纵横向强力不均;而且针刺织物的表面几乎没有什么光洁度,在层压加工成汽车内饰件的过程中,需进行高温模压,会造成纤维粘附在模具上,不易脱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纵横向强力均衡、在层压加工成汽车内饰件的过程中易脱模的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制造上述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的方法。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由针刺非织造布和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纺粘非织造布复合而成。

上述针刺非织造布采用由纤度为1.4-2.5D,长度为38-51mm的丙纶纤维制成的丙纶针刺非织造布。

上述纺粘非织造布采用无回料聚丙烯原料制成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

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的制造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一、将纤度为1.4-2.5D,长度为38-51mm的丙纶纤维依次经过开松、梳理、铺网和针刺工序制成丙纶针刺非织造布;

二、将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与步骤一所得的丙纶针刺非织造布通过针刺复合在一起。

上述丙纶纺粘非织造布采用无回料聚丙烯原料制成。

上述步骤一的梳理工序中,梳理机的大锡林和工作辊的速比为18-25∶1,梳理机的上下道夫输出端设有一对杂乱辊,通过此杂乱辊使梳理后的丙纶纤网的杂乱比率为1.2-1.5。

上述步骤一的铺网工序中,为了更好的改善产品的纵横向强力比,采用了立式交叉铺网机进行交叉铺网,并通过牵伸机对折叠好的纤网进行牵伸,牵伸比率为10-30%。

上述步骤一的针刺工序中,预针刺深度9-11mm、针刺密度75-85针/cm2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由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纺粘非织造布和针刺非织造布复合而成,通过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纺粘非织造布来均衡针刺非织造布的强力差,使得复合织物层的纵横向强力均衡;而且,由于纺粘非织造布的表面具有较好的光洁度,纺粘非织造布与针刺非织造布复合而成的复合织物,在层压加工成汽车内饰件的过程中较易脱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由克重为160-250g/m2的丙纶针刺非织造布和克重为35-60g/m2、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复合而成。

其中,丙纶针刺非织造布的优选克重为200g/m2;丙纶纺粘非织造布的优选克重为40g/m2

其中,丙纶针刺非织造布采用纤度为1.4-2.5D,长度为38-51mm的丙纶纤维制成;丙纶纺粘非织造布所用的原料为无回料聚丙烯,并由莱芬线或仿莱芬线生产而成,通过莱芬线或仿莱芬线生产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具有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特性。

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的非织造织物层的制造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一、原料选择:

1、丙纶针刺非织造布的原料选用纤度为1.4-2.5D,长度为38-51mm的丙纶短纤维;在实际生产时,根据生产成本和客户质量的要求可添加不同规格的丙纶短纤维进行混合使用,通过不同的配比达到不同的产品特性;还可以根据汽车内饰件使用部位的不同,可以加入其它功能性纤维,使复合织物具有不同的功能性;

2、丙纶纺粘非织造布选用无回料聚丙烯原料经莱芬线或仿莱芬线制成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其具有横向强力小于纵向强力的特性,克重为35-60g/m2,优选克重为40g/m2

二、丙纶针刺非织造布的制备:

1、开松:将纤度为1.4-2.5D,长度为38-51mm的丙纶短纤维送入开松机进行开松,使丙纶短纤维达到最大程度的蓬松状态;

2、梳理:将开松完成的丙纶短纤维通过喂棉系统送入梳理机梳理成丙纶纤网;为了改善产品的各向同性,控制梳理机的大锡林和工作辊的速比为18-25∶1(优选的速比为20∶1),并在梳理机的上下道夫输出端增加一对杂乱辊,通过此杂乱辊使梳理后的丙纶纤网的杂乱比率为1.2-1.5(优选的杂乱比率为1.4)。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一台牵伸机来改变丙纶纤网中纤维的排布方向,减小丙纶纤网的纵横向强力比,尽可能使丙纶纤网的纵横向强力差别最小,同时也改善了产品的布面平整性。

3、铺网:对梳理成网后的丙纶纤网进行反复重叠形成丙纶纤维层,并丙纶纤维层达到克重160-250g/m2(优选的克重为200g/m2);

为了更好的改善产品的纵横向强力比,采用了立式交叉铺网机对产品进行交叉铺网,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牵伸机,通过牵伸机对折叠好的纤网进行牵伸,通过牵伸来更好的控制纵横向强力比和布面效果,牵伸比率为10-30%。

4、针刺:通过针刺机将丙纶纤维层制成丙纶针刺非织造布,控制预针刺深度9-11mm、针刺密度75-85针/cm2

三、复合丙纶纺粘非织造布:

将第一步所准备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与第二步第4小步所得到的丙纶针刺非织造布通过针刺的方式复合在一起。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