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封锁住的保护位置的针保护装置

具有封锁住的保护位置的针保护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注射装置或位于注射装置上的针保护装置,所述针保护装置包括:a)注射针(1),b)固定或者可固定到所述注射装置上的针保持器(2),注射针(1)从针夹持器(2)向远侧方向前伸,c)封锁装置(3),该封锁装置(3)从针保持器(2)前伸,并与注射针沿径向间隔开,d)以及针保护器(6),e)针保护器(6)可在注射针(1)与封锁装置(3)之间沿轴向向近侧方向一直移动到释放注射针(1)的释放位置,并且可从释放位置向远侧方向一直移动到保护位置,针保护器(6)在保护位置包围着注射针(1)(包括针尖),f)以及针保护器(6)可在保护位置通过封锁装置(3)阻止向近侧方向的再次运动,其特征在于,g)保险构件(10;15)沿径向布置在注射针(1)与针保护器(6)之间,并且可从近侧位置相对于注射针(1)向远侧方向移动,h)针保护器(6)具有接合元件(8),而保险构件(10;15)具有接合互补元件(11),当针保护器(6)移动到释放位置时,接合元件(8)与接合互补元件(11)彼此达成驱动接合,i)以及在移动到保护位置时,针保护器(6)在驱动接合中驱动着保险构件(10;15)。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5948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特克法马许可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780041229.8

  • 发明设计人 C·格拉特沃尔;M·怀曼;

    申请日2007-08-22

  • 分类号A61M5/32(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曾祥夌;刘华联

  • 地址 瑞士布格多夫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14: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1-11

    授权

    授权

  • 2010-01-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12-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保护装置,该针保护装置固定或者可固定到注射装置上。针保护装置优选地用于给药,例如药物的自我给药(例如胰岛素给药),并且尤其可用于自我给药,即由患者自己实施相关药物的给药。注射装置可以是简单的注射器,或者是一次使用之后即废弃的注射器。在这种应用中,针保护装置可以在注射装置之外单独制造,并为了给药而与注射装置连接,或者还可以是注射装置的集成组成部分,并与注射装置一起废弃。然而,注射装置更优选地是为重复使用而设计的注射装置,并且更优选地是允许待给药的产品的剂量可以设定的注射装置。注射装置尤其可以是(例如)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注射笔,以及同时在其它治疗中也应用的注射笔。

背景技术

当操作注射装置时,存在着患者或医护人员被尖锐的注射针伤害到自身或者通过已经使用过一次的注射针而感染的危险。为了防止这一点,已经开发了带有可移动的针保护器的针保护装置。为了注射,布置有针保护装置的注射装置通过针保护器抵靠着皮肤推压。带有从其中向远侧方向前伸的注射针的注射装置因为压力相对于针保护器向远侧方向移动,使得注射针刺穿皮肤。针保护器相应地相对于注射装置完成向近侧方向的运动,直到释放位置,在该释放位置,注射针通过其刺入皮肤的注射段向远侧方向在针保护器上突出。当注射针从皮肤中重新拔出时,针保护器由于承受了复位构件的弹力,会再次向远侧方向移动,直到保护位置,在该保护位置,针保护器超出注射针(包括针尖)。到达保护位置时,针保护器自动闭锁,使其不能再相对于注射针向近侧方向回退移动。

从US 6,773,415B2中已知这种针保护装置,该针保护装置包括注射针、针保持器和针保护器。针保护器包围着针保持器,并且沿轴向可移动地安装到针保持器上。封锁构件可轴向移动地容纳于针保护器中,当针保护器处于释放位置时,该封锁构件封锁到针保持器上,并且当注射针拔出时封锁到针保护器上,使得注射之后,针保护器通过封锁构件相对于针保持器轴向固定。因为封锁构件既沿轴向封锁到针保持器又沿轴向封锁到针保护器上,并且在与针保护器滑动接触时还必须保证清洁(sauber)的轴向引导,所以封锁构件具有复杂的形状。另外还要求针保持器具有特殊的形状,以便一方面引导并夹持针保护器,另一方面实现封锁构件的轴向封锁。复位构件也必须通过封锁构件沿轴向被引导,因此必须相对细长。

可固定到注射装置上的针保护装置(包括注射针)在(例如)WO01/91837A1中有所描述。该装置包括针保持器(带有向远侧方向前伸的注射针)和针保护器,针保护器在针保持器上安装成可逆着复位构件的力从近侧位置一直移动到释放位置,并且可以从释放位置向远侧方向回退移动。针保持器形成为分支导轨,而针保护器形成为沿着导轨被引导的接合元件。注射时,接合元件依次穿过导轨的两个分支,并在注射针拔出后卡接到导轨的一个分支的端部,使得针保护器被封锁,以阻止其重新向近侧方向移动。针保护装置还要求针保持器具有复杂的形状。另外,对于限定保护位置的卡接接合,并不能可靠地保证其不意外地再次脱开,因为接合元件在卡接之前弹性地弯曲几次,并且可因此而向外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针保护装置,该针保护装置便于制造,并且可靠地保护用户,以防其在注射之后与注射针接触。

该发明基于针保护装置,该针保护装置固定到注射装置上,或者设计成可固定到注射装置上,并具有用于固定目的的针保持器,该针保持器带有向远侧方向前伸的注射针。针保护装置还具有封锁装置,该封锁装置从针保持器同样向远侧方向前伸,并与注射针沿径向间隔开,换言之,沿径向离开远侧-近侧轴线。封锁装置为中空构型,或优选地具有中空构型,该中空构型通过纵向段沿周向包围着注射针。针保护装置的组成部分还包括针保护器,该针保护器可在注射针与封锁装置之间沿径向向近侧方向一直移动到释放注射针的释放位置,并从释放位置向远侧方向一直移动到保护位置,针保护器在该保护位置包围着注射针(包括针尖)。封锁装置和针保护器可以按这种方式共同作用,即保证针保护器可被封锁在保护位置,以防针保护器重新向近侧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在到达保护位置时即封锁在此处。针保护器包围着注射针,由此在保护位置可靠地防止接近注射针。针保护器优选地为至少大致沿周向延伸、至少大致封闭的套筒。然而,原则上,它还可以具有较大的通孔,只要其在保护位置完成其保护功能,也就是说保护用户,以防刺伤。

基于本发明,针保护装置还包括保险构件(Sicherungsglied),该保险构件沿径向布置在注射针与针保护器之间,并且可以相对于注射针和封锁装置从近侧位置向远侧方向移动,该保险构件在注射之前在初始状态下占据该近侧位置。当注射针在注射之后移动到保护位置时,通过针保护器实现向远侧方向的运动。针保护器将保险构件驱动至保护位置。为了产生该驱动动作,针保护器具有接合元件,而保险构件具有接合互补元件,当针保护器移动到释放位置时,接合元件与接合互补元件彼此达成驱动接合。

在第一实施例中,接合元件与接合互补元件恰好在针保护器到达释放位置时达成驱动接合。在第二实施例中,接合元件与接合互补元件在针保护器到达释放位置之前达成驱动接合。在这种实施例中,针保护装置是“提前触发的”,因为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比,驱动接合沿着针保护器在注射针刺入过程中可经过的路程较早地建立。更优选地,接合元件与接合互补元件在针保护器从远侧的初始位置到达释放位置所经过的第一半程中已经达成驱动接合,还更优选地,接合元件与接合互补元件在该路程的第一个三分之一段中已经达成驱动接合。针保护器在针保护装置使用之前在初始状态下占据远侧的初始位置。驱动接合优选地为卡接接合,在该卡接接合中,以向远侧的方向为基准,接合元件接合在接合互补元件后面。当针保护器位于释放位置时,保险构件有利地向远侧方向延伸到这种程度,使得注射针仅以注射段超出保险构件,该注射段在注射时优选地在人体皮肤中或穿过人体皮肤伸到组织中。

通过保险构件沿径向布置在针保护器与注射针之间,可使针保护器沿径向方向得到加固。尽管保险构件引入了额外的元件,但是,其一方面能够简化针保护器或封锁装置的形状,另一方面尤其能够简化针保持器的形状。由于沿径向嵌入的布置,用于封锁针保护器及驱动接合所必需的成型元件可以简单的方式形成。

在移动到释放位置时,通过保险构件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引导针保护器,可使强度得到增强。如果封锁装置与保险构件之间形成环形间隙,针保护器在该间隙中既在壳体内表面又在壳体外表面上分别以滑动接触的方式被引导,则这一点尤其有利。在这样的环形间隙中还有利地布置有用于针保护器的机械式复位弹簧,并且环形间隙还有利地沿轴向引导复位弹簧。备选地,环形空间还可以形成于气密的环形室中,该环形室的容积通过针保护器的运动来降低或增加,以便通过以这种方式生成的超压或负压来产生用于使针保护器向远侧方向复位的弹力。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保险构件如此成型,使其至少在注射针的轴向段(优选地在远端以及优选地在注射针的大部分长度上),或者邻近注射针或只隔开较小的距离包围着注射针。保险构件至少在其远端、优选地在其整个长度上优选地具有细孔,该细孔形成为用于注射针的配合孔,并且当保险构件向远侧方向移动时,保险构件与注射针滑动接触。孔有利地仅仅为了配合而具有所需的比注射针的外径更大的尺寸。这样,优选实施例中的细长注射针(例如29G或32G,或更细)可由保险构件加固,以防止弯曲。

当针保护器位于保护位置时,保险构件优选地向远侧方向前伸超出针尖。由此可为了防止刺伤而提供了最佳保护。另外,保险构件及针保护器的可确保提供保护的、在远侧方向上适当的较大尺寸可因此减小到最低程度,结果这又可使针保护装置的长度整体降低。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针保护器的接合元件不仅用于驱动保险构件,并且还在双重功能中在保护位置封锁针保护器。在这种实施例中,接合元件在针保护器的保护位置上向近侧方向碰靠到封锁装置的封锁挡块上,即通过接合元件的碰靠接触可防止针保护器向近侧方向移动。为了在保护位置实现这种封锁,利用保险构件对针保护器进行径向加固是尤其有利的,因为保险构件为接合元件提供径向支撑,以便封锁接合元件在保护位置沿径向向内(即朝向注射针)的运动。接合元件可由此不能意外地或特意地移出与封锁挡块的封锁接合。

当针保护器移动到释放位置时,接合元件优选地逆着复位弹力沿径向向外并通过弹力移动到驱动接合中。接合元件在驱动接合中优选地占据比注射前在初始状态下所处的位置沿径向更向外的位置。这两个位置这样布置,即优选实施例的接合元件(接合元件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导致针保护器封锁在保护位置)能够移过封锁装置的所述封锁挡块成驱动接合,但是在针保护器移动到保护位置之后,仍然能够可靠地沿轴向碰靠到封锁装置的封锁挡块上。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封锁装置的封锁挡块可逆着复位弹力沿径向向外移动。弹性可弯曲的舌状物尤其可形成为封锁挡块。如果封锁装置的舌状物向远侧方向前伸,并相应地具有自由的远端,则这一点是有利的。自由的远端优选地形成封锁挡块。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保险构件形成为用于针保护器的接合元件的导轨。当针保护器向近侧方向(即朝向释放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接合元件优选地沿着导轨逆着复位弹力沿径向向外移动,直到其咬合到驱动接合中。当穿过导轨的轴向延伸路径观看时,导轨相对于近侧-远侧轴线具有倾斜度。该倾斜度应当连续(即持续)地不同。例如,倾斜度可以恒定或沿着近侧方向减小,或者更优选地沿着近侧方向增大,最大的增量优选处于其延伸路径的第二近侧半段或近侧的最后三分之一段中。如果接合元件成型为弹性可弯曲的舌状物(如同优选的情形),则该舌状物应当向近侧方向前伸,并相应地具有自由的近端。

有利的特征还在从属权利要求及其组合中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以下将借助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解释。在实施例中公开的特征单独地以及以所有特征组合的方式构成了权利要求的内容,并有利地改进了以上所描述的设计方案。其中:

图1在透视图中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2显示了处于初始状态的第一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3显示了基于第一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其带有位于释放位置的针保护器;

图4显示了基于第一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其带有位于保护位置的针保护器;

图5在分解图中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6显示了处于初始状态的第二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7在分解图中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8在透视图中显示了处于组装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9显示了处于初始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10在不同于图9的纵向截面中显示了位于初始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图11显示了基于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其带有位于触发位置的针保护器;

图12显示了基于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其带有位于释放位置的针保护器;和

图13显示了基于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其带有位于保护位置的针保护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透视图中显示了针保护装置,该针保护装置可插在注射装置的远端。注射装置优选地是允许设定可注射的产品(例如胰岛素)的剂量的注射装置,并且设定的剂量可重复给出。每次注射还可以优选地重新设定剂量。注射装置在优选地为注射笔的形式,如在药物的自我给药中(例如在糖尿病治疗中)常用的注射笔。因此,注射装置的设计是为了几次注射给药、优选地为了较长的使用寿命。与此相反,包围着用于注射装置的注射针1的针保护装置则设计成仅为单次使用,也就是说仅为了使用一次。针保护装置为了使用而固定到注射装置的远端,例如拧到注射装置上,或者如同在实施例中那样套在注射装置上,并在注射后移除并废弃。

如以上所述,针保护装置包括注射针1、针保持器2和两个套筒状的结构,即外套筒3和内套筒6,它们形成针保护伸缩套筒。内套筒6相对于外套筒3可轴向移动,并且尤其可相对于注射针1轴向移动。图1显示了处于初始状态的针保护装置,在该初始状态下,内套筒6相对于外套筒3占据远侧的位置,内套筒6在该位置遮盖住注射针1,直到超出其针尖,并由此形成视线保护器。内套筒6由此在以下称作针保护器6。外套筒3在注射后起到封锁针保护器6的作用,因此在以下称作封锁装置3。

图2显示了同样处于初始状态的针保护装置。除了纵向截面之外还显示了封锁装置3区域内的横向截面。在显示横向截面的视图中指明了纵向截面的位置。

针保持器2大致有带有底部的罐的形状,壁从底部沿周向向近侧方向延伸,形成固定段,针保持器2通过该固定段固定到注射装置上。从底部向远侧方向延伸到中心区域的是用于注射针1的保持段。注射针1的纵向轴线L与近侧-远侧轴线重合。如果注射装置优选地通过往复柱塞输送待注射的产品,则轴向方向有利地与柱塞的驱动方向重合。在保持段中,注射针1与针保持器2轴向固定地连接。注射针1延伸经过针保持器2的保持段。注射针1向近侧方向凸入由壁围绕的固定段的腔室中,但退后到壁的近侧边缘后面。该腔室通过薄片以消毒的方式密封,该薄片固定在针保持器2的壁的近端。当针保护装置固定到注射装置上时,薄片被破坏,并且注射针利用其近侧的尖端刺穿薄膜,该薄膜密封了填充有产品的容器的远端。这样,在注射针1固定到注射装置上的同时,也与产品容器流体连通。

朝向注射针的远端上,注射针1具有带针尖的注射段。注射针的长度适合于皮下注射。相应地,注射段刺入皮肤并部分地穿过皮肤直到皮下注射部位。注射段从自由的针尖向近侧方向延伸,直到封锁装置3的远端的轴向高度。在初始状态下,针保护器6占据其最远侧的位置,该位置由封锁装置3的挡块4与针保护器6的互补挡块7共同作用来预先限定。挡块4由从封锁装置3沿径向向内凸的肩部构成,而互补挡块7由从针保护器6沿径向向外凸的肩部构成。

针保护装置还具有复位构件9,该复位构件9在实施例中为机械式压力弹簧。复位构件9向针保护器6施加向远侧方向作用的弹力,复位构件9通过该弹力抵靠着挡块4推压互补挡块7。复位构件9沿轴向支撑在封锁装置6及针保持器2上。

针保护装置还包括用于针保护器6的保险构件10。保险构件10使针保持器2的保持段向远侧方向延长。保险构件10具有筒形的(在实施例中为圆筒形的)壳体外表面,该壳体外表面与筒形的(在实施例中为圆筒形的)、平行间隔开的封锁装置3的壳体内表面面对面地布置。保险构件10的壳体外表面和封锁装置3的壳体内表面沿径向限定了轴向延伸的环形间隙,针保护器6可移入该环形间隙中。复位构件9也布置在环形空间中。在其间限定环形空间的壳体表面在针保护器6运动时引导针保护器6滑动接触,并在实施例中在复位构件9弹入及弹出时也引导复位构件9。

由保险构件10的壳体外表面所形成的、用于针保护器6的滑动引导件被两个导轨12中断。导轨12彼此围绕着(ueber)注射针1在直径上相对而置地形成于保险构件10的壳体外表面上。它们沿轴向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各自相对于轴线具有倾斜度。在图2的纵向截面中,因为截面位置的原因,仅可以看到两个导轨12中的一个。另一个导轨12与截面中可见的导轨12相同。导轨12相对于轴线具有沿径向向外的倾斜度,该倾斜度沿着近侧方向增大。

针保护器6具有两个接合元件8,各接合元件8与导轨12中的一个共同作用。在图2的截面中,仅有一个接合元件8可见。另一个接合元件8在形状上与所显示的接合元件8相同,并且就与另一个导轨12共同作用的方式而言也相同。接合元件8成型为弯曲弹性(biegeelastisch)的舌状物,该舌状物从针保护器6的壳体根部区域向近侧方向延伸,并在其近端具有沿径向向内突出的肩部。通过此肩部可在接合元件8的近端得到向内前伸的凸块。该凸块与导轨12滑动接触。当针保护器6向近侧方向移动时,凸块在导轨12上滑动,使得接合元件8因为导轨12倾斜走向而逐渐越来越强地弹性向外弯曲。凹处在导轨12的近端形成于保险构件10的壳体外表面上,该凹处形成为接合互补元件11。导轨12与接合互补元件11的通道比较陡峭,即,导轨12在其端部以较大的坡度下降(abfallen)到形成为接合互补元件11的凹处中。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在图2中未示出的位于相对一侧的导轨12,即在该处形成相同的接合互补元件11。另外,在所显示的远侧的初始位置,已经紧靠着导轨12的接合元件8还保证用于保持(rückhaltung)保险构件。

保险构件10与针保持器2充分固定地连接,使其不因为加速(例如振动或冲击时,诸如通常可能发生在运输或处理过程中)而离开显示在图2中的位置。然而另一方面,连接可脱开。此连接通过针保持器2(即其保持段)与保险构件10之间的摩擦配合而形成。保险构件10在其近端通过紧摩擦配合定位于容纳部(Aufnahme)中,此容纳部形成于针保持器2的保持段的远端上。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共同作用的定位表面是针保持器2的容纳部的壳体内表面以及相应地形成为壳体外表面的保险构件10的摩擦配合表面13。摩擦配合表面13是基座的壳体外表面,该基座从保险构件10的近端侧向近侧方向凸出。摩擦配合表面13向近侧方向(优选以圆锥形)逐渐变细,针保持器12的摩擦配合表面的形状也相应地成型。

在摩擦配合连接脱开之后,保险构件10相对于注射针1向远侧方向滑动。注射针1延伸穿过保险构件10,保险构件10具有用于此目的的中心孔,该中心孔制成与注射针1的外径相配合。保险构件10由此紧密相邻地包围着注射针1,并以这种方式支撑着注射针1直到其远端,以防弯曲变形。当然,在保险构件10相对于注射针1滑动时应当仅产生尽可能小的摩擦。因此,保险构件10有利地由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优选地为塑料材料)制成。

保险构件10总体上具有细长螺栓的形状。其相对于径向方向加固针保护器6,并尤其加固其接合元件8。

封锁装置3在近端段与针保持器2固定地连接。为了封锁装置3完成其保护注射针1的功能,封锁装置3可与针夹持器2一体成型。然而,就组装针保护装置而言,封锁装置3与针保持器2分开制造是有利的。

封锁装置3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与针保护器6建立封锁接合,以便当其处于远侧的保护位置时阻止其向近侧方向移动。在保护位置,针保护器6占据相对于轴线L而言与显示在图2中的初始状态相同的位置。当然,针保护器6在保护位置可阻挡向近侧方向的运动(即通过封锁装置3)。为了完成封锁功能,封锁装置3具有两个封锁元件5。封锁元件5分别形成为弯曲弹性的舌状物。封锁元件5凸进封锁装置3的套筒壳体中,各自从近侧的根部区域向远侧方向前伸。因此,封锁元件5具有自由的远端。封锁元件5的远侧端面形成为挡块表面,此挡块表面用于在针保护器6的保护位置沿轴向面对面布置的接合元件8的近侧端面。因此,封锁元件5分别形成为封锁挡块,而接合元件8分别形成为封锁互补挡块,用于将针保护器6封锁在保护位置。在保护位置,针保护器6包围着注射针1的注射段,直到超出其针尖。

在如图2中所显示的初始状态,封锁元件5的封锁挡块及接合元件8的封锁互补挡块不接合。接合元件8至少基本上不张紧地贴靠在导轨12的远端上。当针保护器6移入时,接合元件8可从该位置沿径向向内无阻碍地移过封锁元件5。这对于沿轴向方向偏移180°布置的封锁元件5和接合元件8的配偶对(Paar)同样适用。尽管针保护装置优选地包括多个共同作用的元件5和8的配偶对,并且它们有利地处于相对于轴线L的对称布置中,然而,唯一一个元件对5,8已经基本上足够建立封锁。

以下将借助于图2至4介绍注射流程。

在用户如以上所述将针保护装置固定到注射装置上之后,注射针1将空气排出。然后,用户选择待注射的剂量。选择了剂量之后,用户利用针保护器6的远侧端面将注射装置置于皮肤上所需的注射部位,并抵靠着皮肤推压注射装置。通过这种向远侧方向的推压,针保护器6逆着复位构件9的弹力沿轴向移入封锁装置3与保险构件10之间的环形间隙。针保护器6相对于封锁装置3沿轴向转动锁定地被引导。在远侧的第一段运动中,接合元件8沿着各自从属的导轨12滑动。导轨12在其远侧的端部段或者沿轴向是笔直的,或者仅仅非常轻微地向外倾斜,使得接合元件8可毫无困难地沿径向向内移过各自从属的封锁元件5。在运动的下一步进程中,接合元件8沿着沿径向加宽的导轨12弹性地向外弯曲。封锁装置3在其封锁元件5的周向区域向近侧方向加宽到使接合元件8几乎无阻碍地向外弯曲,在理想的情况下并不使封锁元件5变形。在导轨12的近端,接合元件8通过在该位置远侧邻接接合互补元件11的边缘,并由于其固有的复位弹力朝向内部移动;它们由此咬合到接合互补元件11中。现在接合元件8和接合互补元件11彼此成对地钩挂在驱动接合中。

如以上所述,封锁元件5在朝向导轨12的内表面上优选地如此成型,即在针保护器6的整个行程中在内表面和导轨12之间保留有足够大的距离,使得接合元件8并不向封锁元件5施加任何压力,或者至少不施加任何指向外部的压力作用到封锁元件5上。接合互补元件11和导轨12还另外如此成型,即使得接合元件8在驱动接合中与其远侧的初始位置相比而向外弯曲,因此在驱动接合中,到中心纵向轴线L的距离也比处于远侧的初始位置要大。因此,在移入到释放位置时,接合元件8比其移出释放位置时更深地位于相应的相关导轨12中。在驱动接合中,与封锁元件5处于远侧区域的其内表面相比,朝向封锁元件5的接合元件8的外表面到中心纵向轴线L具有更大的距离。

图3显示了针保护装置,其具有处在驱动接合中的接合元件8和接合互补元件11。驱动接合可防止针保护器6向远侧方向的进一步运动。另外,针保护器6向外移出其全部长度,与封锁装置3沿轴向重合。在这种全部移入的状态下,封锁装置3、针保护器6和保险构件10的远端位于相同的轴向高度。注射针1利用其整个注射段前伸超出这些共同的端部,即注射针1通过皮肤穿入到位于皮肤之下的皮下组织中,一直穿入适当的穿入深度(沿着注射针1),并实现所设定的剂量的给药。在给药过程中,仅仅必须施加用来克服复位构件9的复位弹力所需的压力。在所设定的剂量被给药之后,用户从注射部位沿轴向向近侧方向移开注射装置,使得压力由针保护器6吸收(nehmen)。因此,针保护器6在复位构件9的作用下重新沿轴向向远侧方向移出,并移回到其远侧的位置,该远侧的位置由共同作用的挡块4和互补挡块7限定。

图4显示了注射后的针保护装置,其中针保护器6处于最远侧的位置。在针保护器6向远侧方向的运动结束时,针保护装置通过共同作用的接合元件8和封锁元件5被自动封锁,使得最远侧的位置现在成为针保护器6的封锁的保护位置。在向远侧方向运动时,针保护器6由于5,8的驱动接合向近侧方向驱动着保险构件10。因为接合元件8在驱动接合中还仍然沿径向向外弯曲,而封锁元件5在面向接合元件8的其内表面上朝远侧方向向内倾斜,所以接合元件8在移出的过程中与各自从属的封锁元件5的内表面达成滑动接触,使得封锁元件5弹性地向外弯曲。在向远侧方向的运动结束时,接合元件8移动到使其近侧的端部表面位于封锁元件5前方,使得封锁元件5由于其固有的复位弹力向内咬合并,并为各自从属的接合元件8构成封锁挡块。这样,针保护器6被封锁在保护位置。

保险构件10沿径向向内支撑着接合元件8,使其不能移出与封锁元件5所形成的封锁接合。封锁元件5、接合元件8和导轨12有利地如此成型,即使得封锁元件5仅仅在针保护器6运动时弹性地向远侧方向偏移(beanspruchen)相应的程度。在移入时向外弯曲的接合元件8应当最多使封锁元件5弯曲到显著较小的程度。封锁元件5优选地在移入时根本不被加载。这一点在实施例中通过封锁元件5的内表面和导轨12在纵向截面中倾斜的走向以及细长的接合元件8来实现。

接合互补元件11相对于轴向方向如此布置,即当针保护器6处于保护位置时使接合互补元件11沿轴向与封锁装置3重合,使得封锁装置3可防止对接合元件8进行操作,接合元件8通过该操作可移出驱动接合。

如还在图4中所示,保险构件10(连带其为配合注射针1而制成的孔)尤其可提供防止刺伤的保护。针尖在孔中位于离开孔口向后一小段距离处的位置。因此,在保护位置不可能再出现无意地与注射针1接触的情况。

注射之后,用户从注射装置中移出针保护装置并将其废弃。为了重新注射,把位于显示在图2中的初始状态的新针保护装置固定到注射装置上。

图5和6显示了基于第二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针保护装置与基于第一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的区别基本上仅仅在于,对于保险构件10,当从横截面中观察时,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肋状物,它们从中心区域中凸出。在实施例中,保险构件10具有4个这种肋状物,它们沿周向方向彼此偏移90°,由此在横截面中得到大体上为十字形的形状。肋状物分别凸出到针保护器6的壳体内表面。形成于两个肋状物的外圆周上的是相应的导轨12,并且接合互补元件11形成于各导轨12的近端。接合元件8与导轨12及接合互补元件11共同作用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一致,即直到释放位置时才建立驱动接合。在该意义上来讲,基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是晚触发的。图5还显示了接合器件,其用于相对于封锁装置3转动锁定地引导针保护器6。所述引导通过互补挡块7与轴向引导件14的接合而形成,该轴向引导件14形成于封锁构件3的壳体内表面上。

图7在分解图中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针保护装置的部件在该图中沿着中心纵向轴线L单独显示。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是“提前触发的”,并具有为了提前触发而针对于导轨12及接合互补元件11而进行修改的保险构件15。另一个程度较小的差别在于针保持器2和封锁装置3。在第三实施例中,针保持器2插入套筒状的封锁装置3中,并且封锁装置3用作将针保护装置固定到注射针上的固定段。如从图9中可以看出,针保持器2插入封锁装置3中,并在插入状态下沿轴向或绕着纵向轴线L在旋转方向上不能移动地与封锁装置3连接。

图8显示了在图7中所显示的单独的部件组装之后的针保护装置,其中针保护器6处于远侧的初始位置。

图9在横截面中及在横截面中标出的纵向截面A-A中显示了基于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

为了达到提前触发,在驱动接合中被接合元件8从后面嵌接的、用作接合互补元件11的肩部形成于保险构件15的远端段上。就相对于接合互补元件11的布置而言,在远侧布置在接合互补元件11前面的导轨12比其它实施例的导轨12显著地更短。其还具有相对于纵向轴线L比其它实施例的导轨12更大的倾斜度。在第三实施例中,绕着纵向轴线L沿周向延伸的保险构件15的外周表面形成为用于各接合元件8的导轨12,并且针保护器6在第三实施例中也具有两个接合元件8。在导轨的远端,保险构件15在导轨的远端沿径向向内并入陡峭的肩部中,该肩部同样绕着纵向轴线L沿周向延伸。肩部为各接合元件8形成为接合互补元件11。

以下将描述为达到提前触发而设定的针保护装置的部件及其功能。此外,还将参考其它两个实施例的说明。尤其是对于与其它两个实施例功能相同的第三实施例的部件,将使用其它两个实施例的参考标号。

以下将借助于图10至13阐述基于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的工作方式,并且基本上仅介绍提前触发。

图10显示了在使用之前处于初始状态的针保护装置,针保护器6在该状态下占据远侧的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针保护器6如在其它实施例中一样被共同作用的挡块4和7(图9)保持在封锁装置3中。两个接合元件8在远侧直接位于导轨12前面,并且没有张紧。当轴向压力向近侧方向施加到针保护器6上时,针保护器6相对于封锁装置3以及相对于位于其近侧初始位置的保险构件15向近侧方向移动。在运动开始的同时,接合元件8与导轨12达成滑动接触,并按照导轨12的倾斜度沿径向向外弯曲。接合元件8沿着导轨12移入保险构件15与封锁元件5之间的间隙内,并沿径向向外以逐渐增大的程度弯曲,直到到达导轨12的近端,接合元件8由于其弹性复位力在接合互补元件11后面沿径向向内咬合,由此建立驱动接合。

图11显示了带有位于触发位置(即位于驱动接合中)的针保护器6的针保护装置。与其它两个实施例相比,由于接合互补元件11处于向远侧方向更向前推压的位置,所以在注射针1的尖端向远侧方向突出超出针保护器6之前就已经建立了驱动接合。在实施例中,针尖甚至在针保护器6后面向后退一段距离。进一步施加到针保护器6上的压力导致针保护器6逆着复位构件9的力进一步移入封锁装置3中。在进一步移入的过程中,接合元件8在轴向笔直的(在该实施例中为圆筒形)周向表面上移动,该周向表面在近侧方向连接到接合互补元件11。

图12显示了带有位于释放位置的针保护器6的针保护装置。针保护器6上的轴向压力使其逆着复位构件9的力留在释放位置。当轴向压力由针保护器6吸收时,针保护器6由于复位构件9的复位力重新自动地向远侧方向前移,直到接合元件8与接合互补元件11达成碰靠接触。接合互补元件11在初始位置(图10)到针夹持器12的接触表面的距离按以下方式选择,即使得保险构件15在现在由接合元件8与接合互补元件11重新建立的驱动接合中被针保护器6向远侧方向驱动。在针保护器6与保险构件15联合运动的进程中,接合元件8在封锁装置3的封锁元件5前面向远侧方向移动。与其它两个实施例一样,接合元件8(即其位于接合中的端部)位于比针保护器处于初始位置时沿径向更向外的位置。因此,当移出时,只要封锁元件5一移过接合元件8,封锁元件5就沿径向向外弯曲,并由于其固有的弹性复位力重新沿径向向内咬合。

图13显示了处于保护位置的第三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在该保护位置,封锁元件5在近侧在位于驱动接合中的接合元件8前面咬合,并形成为用于接合元件8以及由此用于针保护器6的封锁挡块。

参考标号列表

1.注射针

2.针保持器

3.封锁装置,外套筒

4挡块

5封锁元件

6针保护器,内套筒

7互补挡块

8接合元件

9复位构件

10保险构件

11接合互补元件

12导轨

13摩擦配合表面

14轴向引导件

15保险构件

L纵向轴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