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散热风扇及采用该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

散热风扇及采用该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

摘要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底板以及与该底板相对应的一盖板,该底板与盖板相互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内设有一风扇,该风扇包括一叶轮及一支架,该支架安装于底板上,该叶轮可旋转地设于支架上,该叶轮包括一轮毂及环设于轮毂上的若干叶片,每一叶片的末端与底板直接相对,这种设置的电子装置至少能增加叶片末端在高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增强了风扇的扫风能力,从而提高散热性能。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7-2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5K7/20 授权公告日:20111228 终止日期:20140604 申请日:200806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2-28

    授权

    授权

  • 2010-02-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1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散热风扇,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如笔记本电脑中的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高性能而又超薄型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等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随着该种产品多功能化要求的提高,该产品中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为将这些多余的热量有效散发,现有的方法是在发热电子元件的表面贴设一散热器,然后在该散热器上设置一风扇,利用该风扇产生的冷却气流对该散热器进行强制散热,从而将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散去。

现行的笔记本电脑一般包括一底板以及与该底板相对应的一盖板,该底板与盖板相互组合形成一密闭的收容空间,一风扇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该风扇一般包括一扇框及设于扇框内的一叶轮,该扇框包括一下板、由下板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及盖设于侧壁上的上板,该上板及下板上各设有一入风口,该风扇组装到电子装置上后,风扇的上、下入风口与笔记本电脑的盖板以及底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风扇的入风状况,然而,随着笔记本电脑的轻薄化发展趋势使得系统高度受限的情况下,风扇的上、下入风口与笔记本电脑的盖板及底板间的距离将会被压缩减小,风扇的流量也会大幅度减小。

因此,如何在笔记本电脑高度尺寸缩小的条件下保证笔记本电脑内的风扇具有较大的气流流量,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占据较小空间而又能提供充足气流的散热风扇及采用该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底板以及与该底板相对应的一盖板,该底板与盖板相互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内设有一风扇,该风扇包括一叶轮及一支架,该支架安装于底板上,该叶轮可旋转地设于支架上,该叶轮包括一轮毂及环设于轮毂上的若干叶片,每一叶片的末端与底板直接相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电子装置利用底板上设置支架,叶轮设于支架上,去除了现有风扇的下板,使每一叶片的末端与底板直接相对,这种设置至少能增加风扇的叶片末端在高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提高了风扇的扫风能力,从而提高散热性能。

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支架及一叶轮,该叶轮安装至支架上,该叶轮包括一轮毂及环设于轮毂上的若干叶片,该支架所界定的最大外径小于各叶片所界定的最大外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散热风扇利用叶轮安装至支架上,且支架所界定的最大外径小于各叶片所界定的最大外径,这种设置至少能增加风扇的叶片末端在高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提高了风扇的扫风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子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为本发明具有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如笔记本电脑1000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组装图。该笔记本电脑1000包括一底板100、设于底板100上的一电路板200、一盖板300以及一散热装置(图未标),该盖板300与底板100相互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图未示),该电路板200及散热装置被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该盖板300为笔记本电脑1000的键盘框架。

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吸热板10、一热管20、一鳍片组30以及一风扇(图未标),该吸热板10的下表面用于与设于电路板200上的一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相贴合,该吸热板10的上表面与热管20的一端相连接,该热管20的另一端弯折延伸连接至鳍片组30上。该鳍片组30设于该底板100的右下角的位置处,该电路板200上靠近鳍片组30内侧的位置设有一缺口(图未标)。

该底板100上于缺口内设有一入风口102,在本实施例中,该入风口102的整体轮廓为圆形。该入风口102内设置一圆形支撑部104,该支撑部104通过三个臂部106与底板100相连,该三个臂部106将入风口102划分成三个弧形孔,各臂部106上靠近外侧的位置设有一孔洞112。当然,该臂部106的个数不仅限于本实施例状况,也可为两根,或者多根。该底板100上于缺口处一体延伸形成一U形的侧壁108。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壁108自底板100的上表面朝向盖板300的方向延伸直至抵顶在盖板300上,该侧壁108对应鳍片组30的位置形成一出风口110,该鳍片组30设置在该出风口110的位置处。当然,该侧壁108也可由该盖板300的下表面于缺口处朝向底板100的方向一体延伸直至抵顶在底板100上。

请同时参考图3,该侧壁108与该盖板300及底板100围成一容置槽400,该风扇收容于该容置槽400内,该风扇包括一叶轮40以及一支架202。该支架202设置于支撑部104上,且该支架202相对于底板100为可拆卸地独立个体,该支架202包括一底座2020及由底座2020向外延伸形成的三个肋条2022,每一肋条2022的末端形成为自由端。该底座2020的大小及形状与支撑部104相对应且层叠设于支撑部104上,该肋条2022的个数及形状与臂部106相对应且层叠设于臂部106上。该底板100的入风口102围绕该支架202的底座2020设置,各肋条2022上靠近自由端的位置对应孔洞112设有一安装孔2024如螺纹孔,通过螺钉120穿过各孔洞112及安装孔2024将支架202固定于底板100上。该底座2020的中部向上延伸形成一圆管2026,该圆管2026内设有一轴承4022用于安装叶轮40。

该叶轮40安装在圆管2026上且被容置于该容置槽400内,该叶轮40包括一轮毂402以及从该轮毂402外围呈放射状延伸形成的若干叶片404。该叶轮40自轮毂402向下延伸形成一转轴4020,该叶轮40通过将转轴4020装配在轴承4022中从而可旋转地安装于支架202上。所述叶片404沿顺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且均匀地分布于轮毂402的外围,从而使该叶轮40旋转时不会产生晃动。该支架202所界定的最大外径小于各叶片404所界定的最大外径。该叶片404包括靠近轮毂402的第一叶片部4040及远离轮毂402的第二叶片部4042,该第一叶片部4040由轮毂402向外渐宽延伸至靠近入风口102的外边缘位置,即第一叶片部4040的高度沿径向向外逐渐变大,该第二叶片部4042由第一叶片部4040向外延伸且高度不变,该第二叶片部4042与底板100直接相对,即肋条2022只延伸至第一叶片部4040下方而未延伸至第二叶片部4042下方,各肋条2022所界定的最大外径小于各叶片404所界定的最大外径。

上述设置的笔记本电脑1000中,由于支架202的独立设置,叶轮40直接设于其上,去除了以往笔记本电脑中风扇扇框的下板,使每一叶片404的末端直接与底板100相对,每一叶片404的末端的底部与支架202的上表面平齐或位于支架202的上表面以下,减少了元件的同时可以节约成本,至少增大了第二叶片部4042在高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提高风扇的扫风性能。由于现有笔记本电脑中风扇扇框的下板的厚度一般最薄为0.5mm,最厚为1.5mm,根据不同笔记本电脑1000的配置情况,该支架202的厚度最薄可为0.5mm,最厚可为1.5mm,该第二叶片部4042可以对应的增高0.5mm~1.5mm。另外,由于将侧壁108与笔记本电脑1000的底板100或盖板300直接一体制成,可以省去传统风扇的扇框所采用的上板,有效地增加了叶轮40的设置空间的高度,进一步提高风扇的扫风性能,从而在笔记本电脑高度尺寸缩小的条件下保证笔记本电脑内的风扇具有较大的气流流量。

该笔记本电脑1000的盖板300的周边向下一体延伸形成一侧边302,该侧边302上对应出风口110的位置设有一通风口30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叶轮40的入风效果,该盖板300上对应底板100的入风口102的位置设有另一入风口306,该另一入风口306为网状。当然,该笔记本电脑1000也可以只在盖板300上对应叶轮40的位置设置入风口306,而在底板100上不设入风口102,或者只在底板100上设置入风口102,而在盖板300上不设置入风口306。

工作时,从发热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通过吸热板10传到热管20再传到鳍片组30上,同时通过叶轮40的旋转,外界的气流同时通过入风口102和另一入风口306流入至笔记本电脑1000的收容空间内,通过侧壁108的导风作用从其出风口110吹出,再流经鳍片组30,将鳍片组30的热量从通风口304带到外界,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