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

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

摘要

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业务应用层实体:用于和用户终端连接,实现终端的物理接入,形成业务流量资源;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用于从业务应用层实体接收业务流量,按照业务流量的主要特征和特性参数对用户业务完成面向服务提供的聚类,根据聚类形成业务类别,并根据业务类别所要求提供的相应网络服务形成逻辑承载网请求;网络服务层实体:用于从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和业务流量,根据逻辑承载网请求,构建、维护和撤销逻辑承载网,提供相应类别所要求的服务。该系统可以利用已有网络基础资源来满足类型不断增多的用户业务承载需求。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4-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4L29/08 授权公告日:20130605 终止日期:20170331 申请日:2008033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6-05

    授权

    授权

  • 2011-03-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L29/08 申请日:200803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10-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促进了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年来,网络一直沿着面向业务支撑的技术体系发展,为承载特定业务构建网络,为融合新兴业务改造网络。现有的信息网络按照业务范围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等,分别各自支撑语音、视频和数据等主要业务类型。

随着人们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用网络来传输,如何让新业务运行在已存在的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传统的面向业务支撑的网络技术体系框架下,往往依靠扩展链路传输带宽,提高节点处理速度,增大节点处理容量,增加复杂控制算法和协议等系列技术来改造网络,以适应业务需求。

但是,这些方法不仅难以满足特性差异日益扩大的用户业务承载需求,而且随着网络复杂度的快速提高,传送效率会明显降低,难以适应未来网络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达到在应用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以满足要求的网络构建。

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业务应用层实体:用于和用户终端连接,实现终端的物理接入,形成业务流量;

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用于从业务应用层实体接收业务流量,按照业务流量的主要特征和特性参数对用户业务完成面向服务提供的聚类,根据聚类形成业务类别,并根据业务类别所要求提供的相应网络服务形成逻辑承载网请求;

网络服务层实体:用于从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和业务流量,根据逻辑承载网构建请求,构建、维护和撤销逻辑承载网,提供相应类别所要求的服务。

网络服务层实体包括:

逻辑承载层实体:用于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向资源共享层实体发出对网络资源的查询请求,并根据查询结果和逻辑承载网请求判断是否具备构建逻辑承载网的条件,如果是,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发出构建命令;用于根据逻辑承载网需求判断是否需要撤销逻辑承载网,如果是,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发出撤销命令;

可重构边缘层实体: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接收构建命令,从资源共享层实体接收网络资源信息,利用网络资源构建逻辑承载网;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从资源共享层实体接收网络资源变化信息,并判断是否需要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维护;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接收撤销命令,根据该命令撤销逻辑承载网;

资源共享层实体: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接收对网络资源的查询请求,查询网络资源,并向逻辑网络维护单元发送查询结果;用于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提供网络资源信息;当网络资源发生变化时,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发送网络资源变化信息。

实现构建逻辑承载网包括以下步骤:

逻辑承载层实体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

逻辑承载层实体向资源共享层实体发送对网络资源的查询请求;

资源共享层实体对网络资源进行查询,将查询结果发送至逻辑承载层实体;

逻辑承载层实体判断是否具备构建逻辑承载网的条件,如果是,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出构建命令;

可重构边缘层实体构建逻辑承载网。

实现维护逻辑承载网包括以下步骤:

逻辑承载层实体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发送逻辑承载层请求;

资源共享层实体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发送网络资源变化信息;

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判断是否需要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维护,如果是,逻辑承载层实体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维护。

实现撤销逻辑承载网包括以下步骤:

逻辑承载层实体根据逻辑承载网需求判断是否需要撤销逻辑承载网,如果是,则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发出撤销命令;

可重构边缘层实体撤销逻辑承载网。

可见,所述的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资源来满足对越来越增多的用户业务的承载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中的网络服务层实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实现构建逻辑承载网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实现维护逻辑承载网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实现撤销逻辑承载网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一种实现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机构的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

业务应用层实体101:用于和各种用户终端连接,实现它们的物理接入,在保持其固有属性,不改变该业务原传输机制的情况下,形成各种业务流量;

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102:用于从业务应用层实体101接收业务流量,按照业务流量的主要特征和特性参数对用户业务完成面向服务提供的聚类,根据聚类形成业务类别,并将业务类别所要求提供的相应网络服务形成逻辑承载网请求;

网络服务层实体103:用于从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102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和业务流量,根据逻辑承载网构建请求,构建、维护和撤销逻辑承载网,提供相应类别所要求的服务。

其中,如图2所示,本系统中的网络服务层实体103包含以下单元:

逻辑承载层实体201:用于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向资源共享层实体203发出对网络资源的查询请求,并根据查询结果和逻辑承载网请求判断是否具备构建逻辑承载网的条件,如果是,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发出构建命令;用于根据逻辑承载网需求判断是否需要撤销逻辑承载网,如果是,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发出撤销命令;

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201接收构建命令,从资源共享层实体203接收网络资源信息,利用网络资源构建逻辑承载网;当逻辑承载网构建以后,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201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从资源共享层实体203接收网络资源变化信息,并根据逻辑承载网构建请求和网络资源变化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维护;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201接收撤销命令,并根据该命令撤销逻辑承载网;

资源共享层实体203:用于从逻辑承载层实体201接收对网络资源的查询请求,查询网络资源,并向逻辑网络维护单元发送查询结果;用于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提供网络资源信息;当网络资源发生变化时,向逻辑承载层实体201发送网络资源变化信息。

其中,如图3所示,本系统中的实现构建逻辑承载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逻辑承载层实体201从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102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

步骤302:逻辑承载层实体201向资源提供装置203发送对网络资源的查询请求;

步骤303:资源提供装置203对网络资源进行查询,将查询结果发送至逻辑承载层实体201;

步骤304:逻辑承载层实体201根据查询结果和逻辑承载网请求判断是否具备构建逻辑承载网的条件,如果是,执行步骤305;

步骤305:逻辑承载层实体201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发出构建命令;

步骤306: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从资源提供装置203获取网络资源,根据构建命令构建逻辑承载网。

其中,如图4所示,本系统中的维护逻辑承载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逻辑承载层实体201从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102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

步骤402:逻辑承载层实体201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发送逻辑承载网请求;

步骤403:资源共享层实体203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发送网络资源变化信息;

步骤404: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根据逻辑承载网请求和网络资源变化消息判断是否需要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维护,如果是,进入步骤404;

步骤405: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维护。

上述方法中的可以先执行步骤401、步骤402再执行步骤403,也可以先执行步骤403再执行步骤401、步骤402,并不固定了本实施例此种情况。

其中,如图5所示,本系统中的撤销逻辑承载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逻辑承载层实体201从业务接入/控制层实体102接收逻辑承载网请求;

步骤502:逻辑承载层实体201根据逻辑承载网需求判断逻辑承载网是否需要撤销,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03;

步骤503:逻辑承载层实体201向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发出撤销命令;

步骤504:可重构边缘层实体202撤销逻辑承载网,释放网络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