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由形成复相显微组织的钢制备扁钢产品的方法

由形成复相显微组织的钢制备扁钢产品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允许较不费力地制备几何尺寸宽泛的高抗拉强度扁钢产品。为此,根据本发明,将形成复相显微组织并且含有下列成分(以重量%计)的钢铸造成厚度为1至4毫米的铸造带材,其中所述成分为:0.08%至0.11%的碳、1.00%至1.30%的锰、≤0.030%的磷、≤0.004%的硫、0.60%至0.80%的硅、≤0.05%的铝、≤0.0060%的氮、0.30%至0.80%的铬、0.060%至0.120%的钛,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在连续过程中将铸造带材在900℃至1100℃的最终热轧温度下在线热轧成厚度为0.5到3.2毫米的热轧带材,变形度大于20%;以及将热轧带材在550℃至620℃的卷绕温度下进行卷绕,从而得到最小抗拉强度Rm为800兆帕、最小断裂延伸率A80为10%的热轧带材。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0-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22C38/02 专利号:ZL2007800400708 申请日:20071024 授权公告日:201201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1-11

    授权

    授权

  • 2009-12-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9-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高抗拉强度的复相钢 制备扁钢产品(例如带材或金属板坯)的 方法。这种复相钢属于多相钢类。它们通常涉及这样的钢,所述钢的 性能取决于显微组织中相的类型、数量和排列。因此,其显微组织中 至少存在两相(例如,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结果,与传统钢 相比,它们具有优异的强度/成形性的组合。

由于下列特别的特征,多相钢尤其引起了汽车构造行业的极大 兴趣:因为多相钢具有高的强度,所以一方面它们允许使用较小的材 料厚度,从而同时也减轻了车辆重量;另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撞击 行为)的情况下,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因此,与由传统钢制备的车 身相比,整个车身的具有至少相等强度的多相钢允许减小由该多相钢 制备的部件的金属板厚度。

通常,多相钢在转炉炼钢机中熔融,并在连续铸造机上铸造成 扁坯或薄板坯,然后热轧成热轧带材并卷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 热轧后选择性地控制热轧带材的冷却以调节某些显微组织部分,可以 改变热轧带材的机械性能。此外,为了获得更小的金属板厚度,还可 以将热轧带材冷轧成冷轧带材(专利文献EP 0 910 675 B1、EP 0 966 547 B1、EP 1 169 486 B1、EP 1 319 725 B1、EP 1 398 390 A1)。

特别是涉及对包晶凝固的组合物进行铸造时,这种制备路线会 产生问题。在这些钢种的情况下,在连续铸造过程中存在产生纵向裂 纹的风险。这种纵向裂纹的出现会严重降低由扁铸坯或薄板坯制备的 热轧钢带的质量,从而使得它们变得无法使用。为了避免这种风险, 需要采用大量措施(例如,增加火焰处理),这可能会致使这些钢种 的转化变得不经济。当铸造铝含量高的钢时,由于与粉末状助熔剂的 相互作用也会造成不利效果,因此,由这种钢制备的扁钢产品的质量 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由高抗拉强度多相钢制备扁钢产品的过程存在另一个问题:当 轧制这些钢时,必须施加高的轧制力。这种要求造成的后果是:一般 来说,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生产机器,通常由所讨论类型的钢可能只 能制得一定宽度和厚度的高抗拉强度热轧带材,这已不能完全满足当 今汽车行业所需的要求。人们还需要足够宽且厚度较小的带材。此外, 在实践中已经表明,采用传统方法难以由多相钢制备强度大于800 兆帕的冷轧带材。

欧洲专利EP 1 072 689 B1(DE 600 09 611 T2)中提出了一种由 多相钢制备钢带的可供替换的方法。按照该已知的制备薄带钢的方 法,首先将钢熔体铸造成厚度为0.5至10毫米、特别是1至5毫米 的铸造带材,其中所述钢熔体含有(以重量%计):0.05%至0.25% 的碳;总计0.5%至3%的锰、铜和镍;总计0.1%至4%的硅和铝;总 计最多达0.1%的磷、锡、砷和锑;总计小于0.3%的钛、铌、钒、锆 和稀土金属;以及分别小于1%的铬、钼和钒;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 的杂质。随后,以在线的方式将铸造带材一道或多道热轧成热轧带材, 变形度为25%至70%。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热轧温度高于Ar3温度。 在热轧结束后,将得到的热轧带材在两个步骤中冷却。在第一冷却步 骤中,保持5℃/秒至100℃/秒的冷却速率直到温度达到400℃至550℃ 为止。然后将热轧带材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的停留时间,需要该停留 时间是为了允许残余奥氏体含量超过5%的钢发生贝氏体相变。在这 种情况下要避免形成珠光体。在停留足以获得所需显微组织的时间 后,通过开始第二冷却步骤来中断相变过程,其中,为了随后将热轧 带材在350℃以下的卷绕温度下卷绕成卷,将热轧带材的温度降到 400℃以下。

采用专利文献EP 1 072 689 B1中所述的方法,应该可以按照简 便的方式由多相钢制备具有贝氏体显微组织部分的热轧带材,所述热 轧带材具有TRIP特性(“TRIP”=“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这种钢具有相对高的强度和良好的成形性。 然而,该强度对于许多应用来说是不够的,特别在汽车构造领域更是 如此。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允许较不 费力地制备几何尺寸宽泛的高抗拉强度扁钢产品。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通过这样的制备扁钢产品的方法来实现该 目的,其中,根据本发明,将形成复相显微组织并且含有下列成分(以 重量%计)的钢铸造成厚度为1至4毫米的铸造带材,其中所述成分 为:0.08%至0.11%的碳、1.00%至1.30%的锰、至多0.030%的磷、 至多0.004%的硫、0.60%至0.80%的硅、至多0.05%的铝、至多0.0060% 的氮、0.30%至0.80%的铬、0.060%至0.120%的钛,其余为铁和不可 避免的杂质;其中在连续过程中将铸造带材在900℃至1100℃的最终 热轧温度下在线热轧成厚度为0.5到3.2毫米的热轧带材,变形度大 于20%;以及其中将热轧带材在550℃至620℃的卷绕温度下进行卷 绕,从而得到最小抗拉强度Rm为800兆帕、最小断裂延伸率A80为 10%的热轧带材。

本发明利用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带材铸造法有可能将高抗 拉强度并且为包晶凝固的复相钢转化成热轧带材。由于在这种情况 下,所述铸造带材本身已经具有较小的厚度,因此为了制备具有较小 的厚度的扁钢产品(如汽车构造领域中尤具所需的那样),在热轧该 钢带的过程中仅须保持相对较低的变形度。因此,使用根据本发明的 方法,通过指定铸造带材相应的初始厚度,就有可能毫无问题地制成 这样的热轧带材,该热轧带材具有最佳的特性分布并且最大厚度为 1.5毫米,而且由该热轧带材可以制备用于(例如)车辆支撑结构的 部件。

由于热轧过程中的变形度低,因此这种方法所需的轧制力小于 采用传统方法热轧扁坯或薄板坯所需的轧制力,从而使得可以使用根 据本发明的方法毫无问题地制得宽度较大的热轧带材,所述宽度显著 大于按照传统方式铸造的具有相同强度和厚度的热轧带材的宽度。由 此,本发明允许可靠地制备这样的高抗拉强度的热轧带材,所述热轧 带材由其组成如本发明所述和加工的复相钢构成,并且其宽度大于 1200毫米,特别是大于1600毫米。

除了上述优点以外,根据本发明将带材铸造方法用于转化高抗 拉强度钢(该高抗拉强度钢属于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类型)的这种应用, 由于所述高抗拉强度钢的特性和针对该方法而定的工艺参数(例如, 热轧最终温度、冷却温度、卷绕温度)以及考虑到凝固行为,所以还 提供了可以可靠地铸造根据本发明所加工的这类关键的钢组成的可 能性。因此,与传统的制备方法相比,铸造带材非常快速的凝固(这 是带材铸造法的特征)导致出现心部偏析的风险大幅降低,其结果是, 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热轧带材在其横截面和长度上具有特别均匀的特 性分布和显微组织。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独特优点为: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热 轧带材具有至少800兆帕的高强度,而无需在热轧结束和卷绕之间另 外对热轧带材进行特殊的冷却循环,在(例如)专利文献EP 1 072 689 B1中规定,为了满足中断冷却的需要,在热轧结束和卷绕之间必须 维持该冷却循环。在实施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时,只需确保热轧在限定 得相对较窄的温度窗中终止、以及确保卷绕在精确限定的温度范围内 进行。在此之间发生单步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又一个优点为:基于单一的钢分析,通过 改变冷却和轧制条件,能够实现根据本发明制备的带材的机械性能范 围的扩展。

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热轧带材尤其适合于随后转化成冷轧带材。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用的实施方案为将所述热轧带材冷轧成厚度为 0.5至1.4毫米、特别是0.7毫米到至多1.3毫米的冷轧带材作好了准 备,而这正是构造车体所需要的。为了消除冷轧过程中出现的凝固, 可以在750℃至850℃的退火温度下对所述冷轧带材进行退火处理。 对于按照该方式由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热轧带材而制成的冷轧带材来 说,能够可靠地保证最小抗拉强度为800兆帕。同时能够可靠地保证 冷轧带材的最小断裂延伸率A50为10%。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按照本身已知的方式为 冷轧带材设置金属涂层(例如,该金属涂层可以是锌涂层)。

下面基于示例性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在为验证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的试验中,将根据本发明设计的、 具有表1所示组成的两种钢A和B熔融,在双辊铸造机中分别铸造 成1.6毫米厚的铸造带材。

表1(数据以重量%计)

 C   Mn     P     S     Si     Al     N     Cr     Ti     A  0.09   1.17     0.005     0.003     0.71     0.019     0.0043     0.68     0.065     B  0.09   1.16     0.006     0.003     0.71     0.017     0.0047     0.68     0.089

在铸造带材之后,在最终热轧温度WET下将由钢A和B铸造 的带材立即在线热轧成1.25毫米厚的热轧带材。随后,将在每种情 况下得到的热轧带材立即在冷却步骤中冷却到卷绕温度HT,并进行 卷绕。在卷绕后,在每种情况下由钢A和B制备的热轧带材都具有 一定的抗拉强度Rm和断裂延伸率A80,它们与制备过程中在每种情 况下所保持的最终热轧温度WET和卷绕温度HT都显示在表2中。

表2

    钢     WET[℃]     HT[℃]   Rm[MPa]     A80[%]     A     1000     580   836     11.0     B     1030     615   813     11.7

将由钢B制备的热轧带材在卷绕和酸洗后,冷轧成0.7毫米厚 的冷轧带材,并在800℃的退火温度下进行在线退火,从而使该带材 重结晶。

采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冷轧带材的抗拉强度Rm为838兆帕、断裂 延伸率A50为15.4%。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