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脊髓康)和制备方法,该制剂由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当归、水蛭、蜈蚣、大黄、泽泻、茯苓、枳实、厚朴、肉苁蓉、仙灵脾、地鳖虫、车前子、益智仁,按一定量配比所制成;其制法是取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其药渣与其余13味药加水煎煮两次,滤液浓缩;加乙醇进行醇提后并浓缩,加入挥发油搅匀,加入不同剂型的辅料用常规的制剂方法制成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或片剂。经药理试验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脊髓康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总效果明显好于现有同类报导,其恢复率达95%以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价格低廉,服用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5135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8-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0910026193.7

  • 申请日2009-04-03

  • 分类号A61K36/9062;A61P25/00;A61K35/64;A61K35/62;

  • 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楼高潮

  • 地址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28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2:27: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05-25

    授权

    授权

  • 2009-10-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8-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草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多是外伤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其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据统计,世界范围内SCI的发病率为20/100万~40/100万,主要原因是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及体育活动等,常并发于脊柱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4%。由于其病理较复杂,西医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尽早整复脊柱骨折脱位,稳定脊柱,早期减压,对脊髓神经再生的治疗,仍处实验阶段。近年来,中医药对SCI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

中医药治疗SCI往往分期进行,初期因骨断筋伤,督脉损伤,瘀滞络阻,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肢体瘫痪,二便结涩,治宜行气消瘀,泻下泄热,疏通督脉。中后期因督伤络阻日久,气血耗损,脏腑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常,肢体萎弱不用,小便失禁或排尿无力,大便秘结,治宜接骨续筋,补肾壮阳,温通经络。陆炳全用马丹散治疗SCI病人20例,按Frankle评级标准3例A级无功能恢复,其余17例大部分恢复了原工作。马丹散成分为丹参、马钱子,均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使血液供应得到改善,阻止脊髓的再坏死。苏寅等认为马钱子能产生类似大剂量类固醇的治疗原理但没有类固醇的毒副作用,且其兴奋脊髓及延髓中枢的电生理反应对预防呼衰,减少中枢性高热反应及应急性溃疡的发生有积极意义。但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注意炮制工艺。雷庆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SCI 13例,结果痊愈3例,显效9例,无效1例,雷氏认为脊髓损伤常导致伤处血管痉挛,组织充血水肿,产生缺氧缺血,而参麦注射液中的人参具有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而且具有强心功能,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改善了微循环,减轻了组织的变性、坏死,这样便有利组织修复再生,并且人参能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增加条件反射的作用。因此对损伤后的神经冲动传导可能亦有一定辅助作用。

发热、尿路感染等均是SCI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SCI后发热属阴虚发热,为阴津大伤,或伤阴之后复感外邪而致,治疗当依养阴透热之法,遣方组药,亦不可忽视补益气血、脾胃,以达到阴阳平衡,脾胃健全,气血旺盛。张绍东等临床用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SCI后发热8例,身热均退。督脉损伤,肾气不足是SCI的主要证候,许建鹏等用截瘫康冲剂的组方原则补肾阳,通督脉,活血通络,使截瘫病人的尿S-IgA显著提高,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2针灸

对SCI的治疗,针灸一直是多数医家常用的方法,其效果也是肯定的。外伤性截瘫的经络辨证为督脉受损,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针灸可通调督脉阳气,使肾强髓满而达治疗目的。于静根据此理论,以针灸为主,在损伤脊髓头尾两端进针,直达病所,再根据四肢瘫、截瘫及膀胱功能障碍等不同症状辨证取穴,共治疗20例,有效率达90%。黎桃英认为,夹脊穴内夹督脉,外循膀胱经,每穴下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伴行和动静脉分布。针刺此穴能调整肌张力,缓解血管痉挛,疏通督脉和膀胱经经穴,改善病变局部的营养状况,并能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调节其神经功能,使肌肉强烈收缩,减少脊髓的功能障碍,促使受损的神经再生,提高脊神经细胞对病变造成的压迫、缺氧等耐受性,从而使瘫痪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许建鹏等以督脉电针为主配合中药截瘫康治疗脊髓损伤,对改善患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局部循环障碍、肌痉挛及疼痛、改善膀胱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均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SCI后膀胱逼尿肌不能收缩将导致尿潴留,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机会。中医认为,针刺能调节膀胱功能,影响脊髓排尿中枢,促进低位反射弧的建立,引起逼尿肌的收缩和尿道外括约肌开放,使膀胱的排尿障碍得以排除,从而防止长期置导尿管引起的泌尿系感染。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经交会之穴,肝主疏泄,肾主开合,脾主运化,针刺此穴能疏通三阴经络,开通水道,疏宣下焦膀胱气化而使小便得通。卜广平和刘进均用电针三阴交治疗SCI性尿潴留,治疗后均拔除导尿管。

脊柱损伤合并SCI病人,经过早期治疗,脊柱恢复稳定,均强调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于神经功能稳定不再恢复的截瘫病人,经过康复虽然神经功能未再恢复,但是其活动功能,仍然可以有相当明显的进步,对于此方面治疗的研究,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中药、针灸等治疗,能够改善损伤脊髓区微循环,促进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修复,从而促进了SCI的恢复,并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见,中医药治疗SCI的效果是肯定的,有其广阔的前景,但是其确切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SCI的发病率约为20~40/100万,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国内对中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实验阶段,临床研究仅散见于个别临床报道,未作系统研究。

三、发明内容: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是提供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2.治疗脊髓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脊髓康)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复方制剂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

黄芪20-30克、丹参20-30克、川芎10-16克、赤芍10-16克、当归10-16克、水蛭8-12克、蜈蚣5-10克、大黄8-12克、泽泻10-16克、茯苓10-16克、枳实10-16克、厚朴10-16克、肉苁蓉10-16克、仙灵脾10-16克、地鳖虫10-16克、车前子15-20克、益智仁8-12克。

上述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

(1).取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收集挥发油,备用;

(2).将上述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和其余13味中药合并,加水煎煮,滤过,滤渣再加水煎煮,滤过,合并两次煎煮液,浓缩;

(3).加乙醇于上述浓缩液中,静置冷藏,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后并浓缩、静止后过滤或离心,加入上述挥发油、搅匀;

(4).加入不同剂型相关的辅料,用常规的制剂方法,制成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或片剂。

上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取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2-2.5小时,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4-6小时。

上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药渣和其余13味药合并、加12倍量水,煎煮2-2.5小时,滤过,滤渣再加10倍量水,煎煮1-2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药液体积与药材重量比为1∶0.8-1.2。

上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加入乙醇至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22-26小时,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05,60℃时测定值,静置22-26小时后滤过或离心。

上述的中药复方制剂在制备治疗脊髓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3.本发明中的中药复方制剂(脊髓康)经药理试验的结果表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1)脊髓康的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观测脊髓康对小鼠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热板法、扭体法两种方法,观察脊髓康12.5g/kg、25g/kg、50g/kg三个剂量组对热板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和扭体次数影响结果;脊髓康25g/kg、50g/kg两个剂量组提高小鼠的热板刺激所致的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P<0.05)。脊髓康25g/kg剂量组可延长醋酸引起扭体反应出现的潜伏期,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提示脊髓康对化学性、物理性刺激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脊髓康的抗炎作用研究

①脊髓康对小鼠棉球肉芽肿重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脊髓康50g/kg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肉芽组织重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脊髓康具有一定的抗慢性性炎症的作用。

②脊髓康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脊髓康12.5g/kg、25g/kg两个剂量组均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通透性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脊髓康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3)脊髓康的抗脊髓损伤作用研究

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爬板的倾斜度明显下降,3个剂量组从第7天开始恢复,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明显下降,脊髓康3个剂量组从第3天开始恢复,3、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脊髓康可改善重物法所致大鼠脊髓损伤双后肢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抗脊髓损伤作用。

各脊髓损伤动物均于第2天出现尿失禁、血尿,3-5天内消失,其尿失禁、血尿在轻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消失时间上各组无显著差异。

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脊髓均出现组织破碎,组织有较多片状出血及出血坏死后形成的囊腔。神经细胞肿胀较明显,有的神经细胞无法辨认,灰白质界限不清,中央管部分消失或偏位,脊髓边缘粘连。给药大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出血、坏死程度较轻,形成囊腔少,神经细胞肿胀不明显,神经细胞丰富,白质区水肿,脊髓皮质区边缘不清。中剂量组神经细胞极少,部分区域有空洞形成,边缘粘连,中央管偏位。小剂量组白质区水肿,其中一侧有空洞形成。强阳性组与大剂量组相似,边缘粘连不明显。

本发明在实验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临床研究,不仅证明“脊髓康”对动物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同时更在临床上证实了“脊髓康”对人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首次从镇痛、抗炎方面阐述中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机制,开辟了中药治疗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采用Allen’s法进行动物造模,从功能和形态学上证实“脊髓康”的抗脊髓损伤作用。临床研究中把患者随机分组,同时观察运动、感觉评分及脊髓损伤分级情况,避免单一指标不能完全说明脊髓损伤之弊端,从多个方面说明“脊髓康”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临床评价均采用数字对脊髓功能进行了量化,使得结果更正确可信,与报道中的疗效相比,中药“脊髓康”治疗的总效果明显好于同类报道(恢复率达95%以上)。研究结果还发现药物对脊髓损伤运动和感觉的治疗作用并不成平行关系。

“脊髓康”属纯中药制剂,按中医传统理论组方而成,经现代科技证明疗效确切,且避免了长期使用利尿剂、类固醇等西药所出现电解质紊乱、水肿、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等并发症,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开辟了新的道路。“脊髓康”价格低廉,服用方便,在临床使用中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全国每年约有4万余人正承受着脊髓损伤带给他们的痛苦,而“脊髓康”的确切疗效正是他们所期盼的,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病人的运动及总体功能,大大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并使他们有机会再次投身社会建设,创造社会价值,所以其广阔的使用推广前景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脊髓康”由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小承气汤等加减化裁而来,组方有当归、川芎、黄芪、丹参、地鳖虫、赤芍、仙灵脾、大黄等,精选诸药具活血化瘀,泻下清热,通利督脉之功。脊髓康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是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营,如此则阴生阳长,血旺气生,有祛瘀不伤好血之妙;川芍行气活血止痛,共为臣药;丹参、赤芍均能活血化瘀通络,赤芍尚能清热凉血,防治脊髓损伤后身热难退;水蛭、蜈蚣、地鳖虫均为虫类药,均能破瘀散结,其中蜈蚣、地鳖虫尚有通络止痛、续筋接骨之功效;仙灵脾、肉苁蓉补益肾阳,培本固元;大黄、厚朴、积实乃小承气汤,能泻热通便,行气散瘀;泽兰、泽泻、车前子合用利水渗湿,清热通淋,有效解决脊髓损伤后二便不畅,湿热淋证,以上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通络复髓、利尿通便之效,与“祛瘀通督,补益肝肾,调和气血”的总治则相一致。即能改善损伤脊髓区微循环和缺血缺氧状态,有效改善膀胱内括约肌的功能,调节能量代谢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轻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防止脊髓继发性损伤,避免出现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用本发明中药复方制剂研制的脊髓康进行的药理试验。

1试验材料

1.1试验药品与试剂

脊髓康:4.8g(生药)/g(浸膏)    76.5g(生药)/60kg由江苏省中医院提供批号030701

盐酸曲马多:德国格兰泰有限公司,批号20030522

冰醋酸:南京化学试剂厂    批号040319

布洛芬:江苏张家港市制药厂    批号040412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水溶片,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30927。

戊巴比妥钠:北京化学试剂公司,020402,Q(H82-F158-2002)

地塞米松注射液:连云港恒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30415

1.2动物

昆明小鼠,♀♂兼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53;实验动物饲养许可证号:SCXK(苏)2002-0012SD大鼠,♀♂兼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53;实验动物饲养许可证号:SCXK(苏)2002-0012

1.3仪器

恒温水浴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HANGPING FA2104

FA1004电子天平:上海天平厂

YXQ-280电热式压力蒸汽消毒器上海医疗器械厂

LDZ-5型高速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

YSD-4G型药理生理多用仪:蚌埠医学院-蚌埠无线电二厂

PHS-25型酸度仪:上海雷磁仪器厂

2.试验条件

给药前后,试验动物,分笼饲养,喂饲全价饲料(江苏协同医药生物工程公司,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特种动物饲料厂提供),自由饮水,室温24±5℃。

3.统计方法

量反应资料结果采用t-检验,质反应资料结果采用秩和检验。

4.试验方法及结果

4.1脊髓康镇痛作用研究

①脊髓康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镇痛作用[1]

取体重18-22g,昆明小白鼠100只(♀),调节热板温度为55℃±0.5℃,凡超过120v,弃之不用。依次测定每只小鼠痛阈值,挑选合格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1)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盐酸曲马多组:133mg/kg;(3)脊髓康I组:12.5g/kg(4)脊髓康II组:25g/kg;(5)脊髓康III组:50g/kg;脊髓康各剂量组连续ig给药5天,盐酸曲马多组与试验前ig给药1次,测定每只小鼠痛阈值,给药后分别于30、60、90、120min,测各小鼠痛阈值,如小鼠在电压为150v仍无痛觉反应,其痛阈值以150v计算,同时并计算镇痛百分率。结果见表1。

表1脊髓康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镇痛作用(X±SD)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为痛阈提高百分率

实验结果表明:脊髓康25g/kg、50g/kg二个剂量组可抑制电刺激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表明脊髓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②脊髓康对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致痛的镇痛作用

取体重18-22g,昆明种小鼠50只,♂、♀兼用,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1)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布洛芬组:0.6g/kg;(3)脊髓康I组:12.5g/kg;(4)脊髓康II组:25g/kg;(5)脊髓康Ⅲ组:50g/kg;脊髓康各剂量组连续ig给药5天,布洛芬组与试验前ig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30min,每鼠ip0.6%的醋酸0.2ml/只.立即观察并记录注射醋酸溶液后30分钟内出现扭体反应次数,并计算镇痛百分率。结果见表2。

表2脊髓康对小鼠的扭体致痛的镇痛作用(X±SD)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脊髓康25g/kg剂量组可延长扭体反应出现潜伏期,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表明脊髓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2脊髓康的抗炎作用研究

①脊髓康对小鼠棉球肉芽肿重量变化的影响

取体重18-22g,昆明种小鼠60只,♂、♀兼用,于两侧腋部皮下分别植入两个10mg灭菌消毒棉球,手术缝合后,次日将小鼠分为:(1)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阿司匹林组:0.6g/kg;(3)脊髓康I组:12.5g/kg;(4)脊髓康II组:25g/kg;(5)脊髓康Ⅲ组:50g/kg;。各组按10ml/kg灌胃给药,共给8日。停药后次口脱椎处死小鼠,取出棉球,剔除脂肪组织。称取棉球的干重(60℃烘干),计算肉芽组织干重及其抑制率。

表3脊髓康对小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X±SD,n=12)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脊髓康50g/kg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肉芽组织重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脊髓康具有一定的抗慢性性炎症的作用。

②脊髓康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昆明种雄性小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1)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阿司匹林组:0.6g/kg;(4)脊髓康I组:12.5g/kg;(4)脊髓康II组:25g/kg;(5)脊髓康III组:50g/kg;给药体积20ml/kg,脊髓康各剂量组当天静脉注射给药20min后,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立即腹腔注射0.6%醋酸0.1ml/10g,20min后,颈椎脱臼断处死小鼠,打开腹腔,用5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三次,收集洗涤液,离心(1000rpm)5min,在紫外分光光度计590nm处测定吸收度(OD值)。结果见表4。

表4脊髓康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X±S)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脊髓康12.5g/kg、25g/kg两个剂量组均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通透性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脊髓康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4.3脊髓康的抗脊髓损伤作用研究

4.3.1实验方法[8];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1)假手术组;(2)模型组;(3)地塞米松组:0.6g/kg;(4)脊髓康I组:0.19g/kg;(5)脊髓康II组:0.38g/kg;(6)脊髓康III组:0.76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体积20ml/kg。连续给药5d,于末次给药30后,10%水合氮醛0.4ml/100g腹腔注射麻醉,然后将大鼠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无菌条件下进行背中段正中切口,显露T9-10棘突推扳,暴露脊髓硬膜,使用Allen’s脊髓打击器,采用10g重锤自距硬膜25mm的高度垂直落下,造成大鼠脊髓中度损伤。

4.3.2观测指标

①对脊髓损伤大鼠斜板试验的影响;取长1m宽0.5m木板,将大鼠放置于木板顶端,以大鼠不落下的倾斜角度为其观察指标,以反映大鼠的肌肉的运动情况。造模后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d、3d、7d、14d重复上述操作.

②对脊髓损伤大鼠肌力的影响脊髓损伤大鼠分别于术后1d、3d、7d、14d按改良的Tarlov标准评价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术前肌张力为5分。

③对尿失禁、血尿的影响;观察术后脊髓损伤大鼠的尿失禁、血尿的情况。

④病理组织学检查;解剖推管取出损伤段脊髓,再置于4%多聚甲醛液内进行后固定。将损伤段及损伤上下段各约0.5cm常规石蜡包埋,5um连续切片。所有部位切片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

4.3.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从表5中可以看出,造模后大鼠爬板的倾斜度明显下降,3个剂量组从第7天开始恢复,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从表6中可以看出,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明显下降,脊髓康3个剂量组从第3天开始恢复,3、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脊髓康可改善重物法所致大鼠脊髓损伤双后肢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抗脊髓损伤作用。

各脊髓损伤动物均于第2天出现尿失禁、血尿,3-5天内消失,其尿失禁、血尿在轻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消失时间上各组无显著差异。

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脊髓均出现组织破碎,组织有较多片状出血及出血坏死后形成的囊腔。神经细胞肿胀较明显,有的神经细胞无法辨认,灰白质界限不清,中央管部分消失或偏位,脊髓边缘粘连。给药大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出血、坏死程度较轻,形成囊腔少,神经细胞肿胀不明显,神经细胞丰富,白质区水肿,脊髓皮质区边缘不清。中剂量组神经细胞极少,部分区域有空洞形成,边缘粘连,中央管偏位。小剂量组白质区水肿,其中一侧有空洞形成。强阳性组与大剂量组相似,边缘粘连不明显。

表5脊髓康对重物法所致大鼠脊髓损伤爬板试验的影响(n=10,X±S)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6脊髓康对重物法所致大鼠脊髓损伤双后肢神经功能的影响(X±S)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5、结论:

(1)脊髓康的镇痛作用研究:

①脊髓康对小鼠电刺激致痛的镇痛作用

脊髓康25g/kg、50g/kg两个剂量组可抑制电刺激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表明脊髓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②脊髓康对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致痛的镇痛作用

脊髓康25g/kg剂量组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表明脊髓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脊髓康的抗炎作用研究

①脊髓康对小鼠棉球肉芽肿重量变化的影响

脊髓康50g/kg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肉芽组织重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脊髓康具有一定的抗慢性性炎症的作用。

②脊髓康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脊髓康12.5g/kg、25g/kg两个剂量组可降低由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洗出液的光密度值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提示:脊髓康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3)脊髓康的抗脊髓损伤作用研究

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爬板的倾斜度明显下降,3个剂量组从第7天开始恢复,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明显下降,脊髓康3个剂量组从第3天开始恢复,3、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脊髓康可改善重物法所致大鼠脊髓损伤双后肢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抗脊髓损伤作用。

各脊髓损伤动物均于第2天出现尿失禁、血尿,3-5天内消失,其尿失禁、血尿在轻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消失时间上各组无显著差异。

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脊髓均出现组织破碎,组织有较多片状出血及出血坏死后形成的囊腔。神经细胞肿胀较明显,有的神经细胞无法辨认,灰白质界限不清,中央管部分消失或偏位,脊髓边缘粘连。给药大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出血、坏死程度较轻,形成囊腔少,神经细胞肿胀不明显,神经细胞丰富,白质区水肿,脊髓皮质区边缘不清。中剂量组神经细胞极少,部分区域有空洞形成,边缘粘连,中央管偏位。小剂量组白质区水肿,其中一侧有空洞形成。强阳性组与大剂量组相似,边缘粘连不明显。

临床试验:

1一般资料

总病例数84人,其中男64例,女20例,年龄18~67岁,颈髓损伤17例,胸髓损伤3例,腰骶髓损伤46例,马尾损伤18例,手术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脊髓康”。

2疗效观察

2.1感觉评分标准

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双侧总分为112分。

0=缺失,1=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针刺觉检查常用一次性安全针,轻触觉检查用棉花。在针刺觉检查时,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

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如下。星号指位于锁骨中线上的关键点。

C2——枕骨粗隆            T8——第8肋间*

C3——锁骨上窝            T9——第9肋间*

C4——肩锁关节顶部        T10——第10肋间(脐水平)*

C5——肘窝外侧            T11——第11肋间*

C6——拇指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

C7——中指                L1——T12与L2之间上1/2处

C8——小指                L2——大腿前中部

T1——肘窝内侧            L3——股骨内髁

T2——腋窝                  L4——内踝

T3——第3肋间*              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T4——第4肋间(乳线)*        S1——足跟外侧

T5——第5肋间*              S2——腘窝中点

T6——第6肋间(剑突水平)*    S3——坐骨结节

T7——第7肋间*              S4~5——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

除对这些两侧关键点的检查外,还要求检查者作肛门指检测试肛门外括约肌,感觉分级为存在或缺失。该检查用于判定损伤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

2.2运动评分标准

运动检查的必查项目为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分为六级,根据级数分别记为0~5分。

0:完全瘫痪

1:可触及或可看见肌肉收缩

2:在无地心引力下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3:对抗地心引力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4:在中度抗阻下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5:正常肌力(可完全抗阻进行全关节范围的正常活动)

NT:无法检查

应用上述肌力分级法检查的肌肉(双侧)如下。选择这些肌肉是因为它们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作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它体位常常禁忌)。双侧总分为100分。

C5——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

C7——伸肘肌(肱三头肌)

C8——中指屈指肌(固有指屈肌)

T1——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

L3——伸膝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前肌)

L5——长伸肌(长伸肌)

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除上面这些肌肉的两侧检查外,还要检查肛门外括约肌,以肛门指检感觉括约肌收缩,评定分级为存在或缺失,这一检查只用于判断是否为完全性损伤。

2.3脊髓损伤程度的判定

现国外多采用ASIA分类标准(根据Frankel分级修订),共分为五级:

A完全性损害在骶段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2.4检查记录

根据以上标准将患者入院时和治疗一疗程(三周)结束时的触觉、痛觉评分、运动评分及脊髓损伤分级情况均如实记录在案。

3疗效评定及统计方法

根据统一制定的观察表详细记录结果,各个观测指标的疗效统计,组内比较等均应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治疗前后运动、感觉评分变化,分析其正态分布性,采用T检验统计其是否具有差异性,从而评定是否有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分级的变化采用秩次检验,而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处理,以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结果

4.1两组治疗前后感觉评分比较(见表7)

表7两组治疗前后感觉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4.2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评分比较(见表8)

表8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4.3两组治疗前后脊髓残损ASIA分级比较(表9、10、11)

表9两组治疗前后脊髓残损ASIA分级

注:表中相同字母相对应的方格后的数字是治疗后改善的病例数。

由表9可以看出,治疗组中,神经功能恢复1级者25例,2级者4例。对照组中,神经功能恢复1级者18例,2级者1例。治疗组的总体改善率(ASIA分级升高1级或以上)为69.05%(29/42),对照组为45.24%(19/42),经卡方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依据治疗前后功能级差将两组病例的疗效分为三个等级,治疗前后功能无变化者疗效等级为0,治疗后较治疗前进步一级者疗效等级为1,功能进步二级者疗效等级为2,两组比较见表10:

表10两组治疗前后各疗效等级病例数比较

注:两组差异行秩和检查,H=2.35,P<0.05。

恢复到正常(E级)及可以行走或扶拐行走但残留某些神经功能不全者(D级)为有用恢复,A~C级为截瘫。治疗组有用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1:

表11两组有用恢复率比较

注:两组有用恢复率经卡万检验p>0.05。

结论

临床研究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证明“脊髓康”能促进脊髓损伤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脊髓损伤病人的总体神经功能(p<0.05),但对感觉功能、有用恢复率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中药复方制剂(脊髓康)的处方组成:

黄芪30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水蛭10克、蜈蚣5克、大黄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肉苁蓉2克、仙灵脾12克、地鳖虫10克、车前子15克、益智仁10克。

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

1.合剂的制法:以上17味,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2小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药渣和其余13味中药合并,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滤过,滤渣再加10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煎煮液,浓缩至药液体积与药材重量比为1∶1;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24小时,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05(60℃),静置24小时后滤过或离心,加入挥发油,搅匀,加入苯甲酸钠、单糖浆,调整总量,混匀,即得。

服法:每次30ml,日服三次。

2.颗粒剂的制法:以上17味,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2小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小时,收集挥发油,以β环糊精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包合后,滤过低温烘干后备用;益智仁、黄芪、丹参、赤芍、水蛭、蜈蚣、大黄、泽泻、茯苓、肉苁蓉、仙灵脾、地鳖虫、车前子与上述药渣合并,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滤过,滤渣再加10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煎煮液,浓缩至药液体积与药材重量比为1∶1,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24小时,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05(60℃),喷雾干燥成细粉,加入如挥发油包合物,及适量糊精,混匀,干法滚压制粒,即得。

用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克;孕妇和妇女月经期停服,儿童遵医嘱。

规格:12克/包,10包/袋。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实施例2.中药复方制剂(脊髓康)的处方:

黄芪30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水蛭10克、蜈蚣5克、大黄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肉苁蓉2克、仙灵脾12克、地鳖虫10克、车前子15克、益智仁10克。

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

1.合剂的制法:以上17味,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2.5小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药渣和其余13味中药合并,加12倍量水,煎煮2.5小时,滤过,滤渣再加10倍量水,煎煮2.0小时,滤过,合并两次煎煮液,浓缩至药液体积与药材重量比为1∶1.2,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26小时,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静置26小时后滤过或离心,加入挥发油,搅匀,加入苯甲酸钠、单糖浆,调整总量,混匀,即得。

服法:每次30ml,日服三次。

2.颗粒剂的制法:以上17味,当归、川芎、枳实、厚朴加水浸泡2小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小时,收集挥发油,以β环糊精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包合后,滤过低温烘干后备用;益智仁、黄芪、丹参、赤芍、水蛭、蜈蚣、大黄、泽泻、茯苓、肉苁蓉、仙灵脾、地鳖虫、车前子与上述药渣合并,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滤过,滤渣再加10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煎煮液,浓缩至药液体积与药材重量比为1∶1,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24小时,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05(60℃),喷雾干燥成细粉,加入如挥发油包合物,及适量糊精,混匀,干法滚压制粒,即得。

用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克;孕妇和妇女月经期停服,儿童遵医嘱。

规格:12克/包,10包/袋。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3.胶囊剂的制法:

同上述2颗粒剂的制法,干法制粒后,灌硬胶囊,即得。

用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3-4粒。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