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汽缸体冷却装置的径向活塞式液压马达

具有汽缸体冷却装置的径向活塞式液压马达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径向活塞式马达,其汽缸体具有形成在相邻汽缸之间并通到汽缸体的至少一个周界面(10A,10B,10C)上的清理孔(40),其中每个清理孔至少部分地在包含与所述孔相邻的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附近延伸,并且处于所述汽缸的径向范围内,以使容纳在外壳中的流体可在所述汽缸附近的清理孔(40)中流动,从而有利于对在占据所述径向平面的区域中的汽缸壁进行冷却。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1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03C1/04 授权公告日:20110608 终止日期:20161026 申请日:2006102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06-08

    授权

    授权

  • 2008-1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10-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径向活塞的液压马达,其包括:外壳;汽缸体,其设置在外壳中以使外壳和汽缸体适于绕一旋转轴线彼此相对旋转,和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沿径向延伸的多个汽缸,且在该汽缸中可滑动地安装有活塞;用于活塞的反作用凸轮;以及流体分配器,其被约束而与凸轮一起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并设置有适于将供给管道或者排放管道连接至汽缸的分配管道。

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对这种类型马达的汽缸体进行冷却。当马达运转时,马达的多个区域发热,如果不对这种发热进行控制,其将不利地影响马达动力的传递,甚至可损坏某些部件。

背景技术

这种发热源于多种现象。首先,在马达的多个区域的液压回路中出现的压头损失会导致液压流体温度增高。另外,某些组件之间的摩擦会以热量方式散发能量。具体而言,这种热量消散由于活塞与其相应的汽缸内径之间的摩擦或者由于流体分配器与汽缸体之间的摩擦而产生。还应该提及的是影响密封圈和滚动轴承所在区域的寄生摩擦力矩。最后,一般而言,流体会从某些管道(特别是分配器与汽缸体的交接处)和汽缸泄漏,引起类似于压头损失的现象,也导致液压流体温度增高。

马达的某些区域尤其被这种发热现象所影响。具体而言,这些区域由活塞与汽缸壁之间摩擦最大的汽缸体和活塞部位构成。在这些区域中的发热可引起活塞直径的增大,因而引起局部变形,这种变形会导致活塞的横截面无法精确地配合其汽缸的横截面,从而进一步增大摩擦以及发热。极端而言,过热可导致活塞卡在其汽缸中,因而导致对汽缸体和所述活塞的不可挽回的损坏,随后通常就是对马达的损坏。

活塞较为接近旋转轴线的末端(面向汽缸的端壁)通常永久地接触供给或者排放流体。这样,活塞的这些末端部位可被适当冷却。

然而,更具体而言,摩擦涉及活塞与汽缸之间相互接触的汽缸表面。更具体而言,由于所述马达是具有径向活塞的马达,所以在包含活塞直径的径向平面(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附近的摩擦最大。

从现有技术中可知多种改善对汽缸体进行冷却的尝试,这些尝试主要包括增大汽缸体与存在于马达外壳中的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在这些方案中,汽缸体的一个或更多端面具有槽口或者槽,在槽口或者槽之间形成用作冷却肋片的表面。用于使用热交换流体来清理(sweep)马达外壳的系统是已知的。该热交换流体来自马达的流体供给和排放回路,并在返回到所述回路中之前冷却。该热交换流体可用于清理马达外壳的空间和冷却所述外壳包含的部件。

不幸地是,在这些方案中,仅有效地对一或者更多个汽缸体的外部表面进行冷却,而汽缸体更靠中心的部位(特别是在以上提及的径向平面的附近)过热的风险依然非常大。

发明内容

在本文中,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善汽缸体冷却的液压马达。

该目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汽缸体设置有清理孔(sweep hole),其中每个清理孔均形成在两个相邻汽缸之间,且其每个清理孔均经由至少两个开口通到汽缸体周界处具有不同压力的两个区域中,其中,每个清理孔均至少在汽缸体包含与所述孔相邻的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附近至少部分地延伸,并且处于所述汽缸的径向范围内,以使容纳在外壳中的流体可在所述汽缸附近的清理孔中流动,从而有利于对在占据所述径向平面的区域中的汽缸壁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清理孔设置在相邻汽缸之间并使用清理流体冲洗,原因在于孔的两个开口处之间的压力差会引起流体在所述孔中流动。该流体具有经由在其附近流体压力较大的开口进入清理孔和经由另一开口离开的趋势。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该两个开口附近的压力差随着马达的运转而存在。该压力差对于马达的运转可以是固有的,而且该压力差可仅由于两个开口的结构而形成,和/或该压力差可由于在开口附近增加的特定装置(诸如偏导器)而形成。在主要发热产生的径向平面附近,和在相邻汽缸的径向范围内(即,至少在该汽缸高度的一部分范围内),每个清理孔在两个相邻汽缸之间延伸。因此,所述清理孔使汽缸体尤其是受到发热影响的这些区域被冷却,并使该冷却影响汽缸壁以及滑靠在所述汽缸壁上的活塞。

至少在清理孔长度的一部分范围内,每个清理孔具有限定封闭轮廓的横截面,从而所述清理孔形成可使清理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封闭区域。清理孔如同真正的管道一样作用,其中的清理流体通过从一个末端进入和从另一末端离开来流动。

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到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并位于汽缸附近的清理孔,关于包含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是不对称的。

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位于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附近的流体具有切向进入的趋势。在汽缸附近,通过形成凸轮与位于汽缸中的活塞之间的接触点周围的两个流路,流体流动往往会关于包含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为基本对称分配。通过不对称地关于所述径向平面设置清理孔,可以有利于形成所述清理孔附近的漩涡现象,从而使流体更易于在清理孔中流动。

优选地,在各个所述汽缸附近,至少一个设置在两个相邻汽缸之间的清理孔具有位于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上的两个开口。

在该情况中,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开口之一位于两个汽缸中的一个的前面,而另一开口位于另一汽缸的后面。由于旋转,容纳在外壳中的流体在这两个区域中的压力是不同的,从而使流体更易于在清理孔中流动。

优选地,至少一个设置在两个相邻汽缸之间的清理孔具有位于汽缸体的相应的两个轴向末端处的两个开口,和提供用于在汽缸体和外壳彼此相对旋转时使流体更易于在清理孔中流动的装置。

如下文所述,为了使流体更易于在清理孔中流动,例如,可以设置使所述孔至少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的一个区段,和/或使偏导器位于清理孔的至少一个开口附近,其中,所述偏导器可以是分离的并安装在汽缸体上,或者所述偏导器与汽缸体整体形成。该倾斜结构和/或该偏导器能使两个开口附近的流体压力存在差异。

优选地,至少一个清理孔具有位于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上的至少一个开口和位于汽缸体的轴向末端的开口。

例如,清理孔可为L形,并可具有相应地位于汽缸体的轴向末端和其外部轴向周界上的两个开口。清理孔也可具有在汽缸体两个轴向末端之间穿过整个汽缸体的基本成直线的区段,和具有位于汽缸体外部轴向周界上的另外的开口。这样所述开口位于汽缸体的非常不同的区域中,从而使这些开口附近的压力不同。特别是,由于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所以汽缸体的轴向周界附近的压力随之变化。

更精确而言,首先由于在旋转过程中容纳在凸轮、汽缸体与活塞之间的流体体积发生变化,其次由于流体随旋转部分(汽缸体或者凸轮)移动,且与固定部分(凸轮或者汽缸体)接触,所以汽缸体轴向周界周围的流体压力根据活塞的位置、汽缸体与凸轮(凸轮凸角的槽和顶)之间的距离和旋转方向而局部变化。相反,在汽缸体的轴向末端上,流体压力并不变化或者几乎不变化。在一个全程旋转过程中,对于每个清理孔,存在有多个使两个开口之间的压力存在差异和导致流体在所述孔中流动的位置。对于同一孔的一个开口,这些压力变化可引起该开口的压力交替高于和低于所述孔另一开口处的压力,并因而使清理孔中的流体流动方向反向。

优选地,汽缸体具有至少一个系列的两个清理孔,包括第一清理孔和第二清理孔,该第一清理孔至少具有位于与分配器处在同一侧的汽缸体的轴向末端上的第一开口,和位于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上的第二开口,该第二清理孔至少具有位于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上的第一开口和位于汽缸体的远离分配器的轴向末端上的第二开口。

在该情况中,清理流体从汽缸体的轴向末端之一开始在第一清理孔中流动,并流出到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上,并且,所述清理流体从该马达区域开始在第二清理孔中流动,并流出到汽缸体的另一轴向末端上。当汽缸体具有两列汽缸、其中一列沿轴向方向设置在另一列后面时,该结构是尤其适合的,其中,可以使一列汽缸相对于另一列汽缸以交错方式设置。

优选地,通过将例如来自热交换或者清理阀的另外的流体引入外壳中,使流体更易于在孔中流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汽缸体设置有盲清理孔,该清理孔形成在相邻汽缸之间,并通到汽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线的轴向周界上,其中,每个清理孔均至少在汽缸体的包含与所述孔相邻的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附近至少部分地延伸,并位于所述汽缸的径向范围内,以使容纳在外壳中的流体可在所述汽缸附近的清理孔中流动,从而有利于对在占据所述径向平面的区域中的汽缸壁进行冷却,至少一个位于汽缸附近的盲清理孔关于包含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是不对称的。

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即使所述孔是盲孔,这种不对称可以产生压力变化,该压力变化又会引起漩涡效应,从而使流体更易于在孔中流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对仅示出作为非限定实例的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且其优点会变得更为显而易见。该描述涉及附图,其中:

图1为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马达的轴向剖面图;

图2为沿图1中平面II-II截取的径向剖面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变型的汽缸体的局部透视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对应于图1中平面II-II的平面的剖面图;

图5和6为另一实施例的两个变型对应于图4中平面V-V的平面的剖面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液压马达的局部轴向剖面图;

图8为图7中平面VIII-VIII的剖面图,在该视图中也示出了图7截取的平面VII-VII;

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液压马达的轴向剖面图;

图10为显示可特别用于具有多列汽缸的汽缸体的变型的局部轴向剖面图;

图11为沿图10中平面XI-XI截取的剖面图;

图12为另一变型的局部轴向剖面图;和

图13为又一变型的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的液压马达具有包括三个部分1A、1B和1C的外壳。包括多个汽缸12的汽缸体10设置在该外壳中,活塞14可滑动地安装在汽缸12中。所述马达为具有径向活塞的马达,所述汽缸绕一旋转轴线A在径向上按一定角度设置,汽缸体和外壳绕该旋转轴线A相对旋转运动。

在该实例中,外壳固定而汽缸体运动,并且当所述汽缸体旋转时,其通过旋转来驱动被切槽17限制为与所述汽缸体一同旋转的输出轴16。所述相对于外壳的旋转由轴承18支撑。在外壳中还设置有流体分配器20,该流体分配器通过柱螺栓和槽口装置22紧固在外壳上,并被防止相对于外壳旋转。该分配器设置有分配管道24和26,它们与用于流体供给和流体排放的相应主管道C1和C2相连。

当汽缸体和分配器彼此相对旋转时,所述分配管道交替与汽缸管道28连通,从而将活塞推出抵靠凸轮30,或者使所述活塞能够移入其汽缸中。所述凸轮30形成在外壳部分1B的内部周界上,并且,如图2所示,其具有波状起伏形状。

在该实例中,因为分配管道24、26通到分配器20的垂直于旋转轴线A并靠接汽缸体10的径向端面34的径向端面32上,所以所述分配为径向类型。

当然,本发明也适用于凸轮被安装为旋转而汽缸体被安装为固定的径向活塞式马达,并且也适用于分配为轴向类型并通过面向汽缸体和分配器的部分结合的轴向端面来进行分配的径向活塞式马达。

根据图2可更为清楚地观察到,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活塞的远离旋转轴线A的那些末端带动抵靠凸轮滚动的滚子36。

易于理解地是,当活塞在其各自的汽缸中滑动时,摩擦产生在活塞与汽缸的相互接触的圆柱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域处。特别是,如果汽缸体和凸轮沿图2所示的方向R1或者R2彼此相对旋转,则由于活塞之间的反作用力,所述活塞容易相对于包含其相应的滑动轴线AP和旋转轴线A的平面稍微倾斜,并可由此容易导致变形。因此,最大摩擦力作用在如图2所示的区域Z1和Z2,对于每个活塞而言,这些区域位于径向平面PR附近,该径向平面PR与轴线A垂直并包含所述活塞在其中滑动的汽缸的直径。对于图1的马达,所述径向平面PR对应于截取的图2的平面II-II。

根据本发明,所述马达具有设置在相邻汽缸12之间的清理孔40。

在图1至3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清理孔40通到汽缸体(远离旋转轴线A)的外部轴向周界10A上。在第一变型中,对应于用实线示出的径向区段41A,所述清理孔为位于以上提及的径向平面PR中的盲孔,且这些清理孔延伸的深度足以到达以上提及的区域Z1和Z2的附近。

在该情况中,所述盲孔关于包含相邻汽缸的直径的径向平面PR是不对称的,以通过在所述孔进口处的漩涡效应使流体更易于在盲孔中流动。

按照同一思想,盲孔的横截面优选为长椭圆形。

在图1中可看到,孔40的径向区段41A在其位于更接近区域Z1和Z2的末端处连接至轴向区段41B(用虚线示出)。在第二变型中,孔40还通到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或者10C上。这些孔优选为L形,具有径向区段41A和轴向区段41B。如果这些孔通到汽缸体的两个轴向末端上,则这些孔可为T形。可以将孔40的径向区段41A设置为中心在径向平面PR上。然而,为了使流体更易于在孔中流动,所述区段优选为关于所述径向平面PR不对称,如图3所示。借助在孔40的开口40A处的漩涡效应,这可以有利于流体在孔中流动。在图3中,径向区段41A的开口40A为长椭圆形,而轴向区段41B的开口40B为圆形。该轴向区段的开口也可为长椭圆形。

在图3中,开口40B用虚线示出以表示,根据孔40是否为盲孔或者相反地通到汽缸体的两个端面10A和10B上,这些孔可以或者可以不存在。

如上所述,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汽缸体轴向周界周围的流体压力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图2的马达为汽缸体被安装为旋转而凸轮被安装为固定的类型,并且假设清理孔40位于在图2顶部和示出其轴线AP的活塞前面,那么可以观测到所述孔40下游的流体体积v1随着汽缸体沿方向R1的旋转而减小,以使所述活塞前面的压力局部增大,而同时,所述孔40上游的体积v2增大,以使所述下游区域的压力减小。汽缸体的轴向末端处的压力保持不变或者基本不变。

下面对显示清理孔50的图4进行描述,该清理孔50设置在两个相邻汽缸12A与12B之间,并具有位于相应汽缸12A和12B附近的两个开口50A和50B。更精确而言,如果假设凸轮30固定而汽缸体相对于其沿方向R1旋转,那么管道50的开口50A位于在体积v2增大的区域中的汽缸12A的后面,而在该旋转方向中开口50B位于在体积v1减小的区域中的汽缸12B的前面。

至于活塞14的末端(尤其是其滚子36)伸到汽缸体的外部轴向周界10A之外而与凸轮接触的情况,所述活塞在汽缸体旋转时往往推动其前面的存在于汽缸体与凸轮之间的流体。因此,开口50B位于由位于汽缸12B中的活塞14将流体推入并从而具有略高压力的区域中,而在汽缸12A后面的开口50A位于流体具有相对略低压力的区域中。这有利于流体在清理孔50中的流动,其中流体经由开口50B进入并经由开口50A离开。

在图4示出的实例中,清理孔50由直线区段51和52组成,该直线区段51和52向旋转轴线A聚合,直到其相交以使两个区段连接在一起。这样,孔50可由不一样倾斜的两个机加工直线部分组成。这样,该清理孔基本为V形,且该V形可在其尖端处闭合。可替换地,在所述尖端处,区段51和52可与基本上轴向延伸的管道区段54连通,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为了使流体能够更易于流动,所述管道区段54可通到汽缸体的至少一个轴向末端10B、10C。

在图5中,设置在两个相邻汽缸12之间的清理孔60具有两个开口60A和60B,该开口60A和60B位于相应的汽缸体的两个轴向末端10B和10C处。

在图5示出的实例中,为了在汽缸体和外壳彼此相对旋转时有利于流体在清理孔60中流动,至少一个偏导器位于所述孔的开口之一的附近。在该实例中,两个偏导器61A和61B位于相应的开口60A和60B附近。该偏导器被倾斜地设置,以便当汽缸体相对于被安装为固定的凸轮沿方向R1旋转时,偏导器61A使流体易于经由开口60A进入,而偏导器61B使流体易于经由开口60B离开。偏导器61A增大开口60A附近的流体压力,而偏导器61B减小开口60B附近的所述流体压力。在相反的旋转方向R2中,则发生相反的情况,流体经由开口60B进入,经由开口60A离开。该偏导器可由紧固到相应的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和10C的板62A和62B形成。这些偏导器可以是连续的板,在每个开口的附近,这些连续的板具有在切口形成之后进行局部回折的部分,或者甚至可以是针对每个偏导器设置的单独的板。

在图5示出的实例中,清理孔60基本平行于旋转轴线A延伸。在图6中,清理孔60’也穿过汽缸体,并具有位于其相应的两个轴向末端10B和10C处的两个开口60’A和60’B。然而,所述孔相对于轴线A倾斜形成倾斜角α,根据可用空间该倾斜角优选在约3°至45°的范围中。图6示出的清理孔60’的形状可用于所有清理孔或者至少用于一些清理孔。然而,所有清理孔或者至少一些清理孔中的每个可由多个倾斜角不同的区段组成,在这种情况中,相对于轴线倾斜最大的区段优选位于孔的进口处,即汽缸体的一个末端10B和/或10C附近。当使用图6的孔60”时,所有清理孔或者一些清理孔可连续倾斜变化,其中接近汽缸体末端10B和10C的部分相对于轴线A最大程度地倾斜,而中心部分相对于所述轴线的倾斜较小,或者甚至为零或基本为零。当通过铸造制造汽缸体时可获得这些形状。

总而言之,如上所述被倾斜的清理孔使流体更易于进入所述孔。这样,对于孔60′,如果汽缸体沿方向R1旋转,那么从该旋转方向看,位于汽缸体末端10B的开口60’A处于同一清理孔的位于另一轴向末端10C上的开口60’B的投影PB的前面,其中所述投影平行于旋转轴线A形成。该倾斜使流体更易于经由位于前部且具有稍大压力的开口60’A进入,并经由另一开口离开。当然,当汽缸体沿相反方向R2旋转时,位于前面的开口是60’B,且更易于使流体经由该开口进入。

为了使流体更加易于在清理孔60′中流动,开口60’A和60’B的边缘可形成整体式偏导器61’A和61’B,其通过孔60’在所述开口附近的局部倾斜变化形成。所述倾斜变化进一步加强以下事实,即在旋转方向R1中,开口60’A在开口60′B的前面,而且相反,在旋转方向R2中,开口60’B在开口60’A的前面。孔60”在汽缸体末端10B和10C附近的被加强的倾斜也形成这种整体式偏导器。

在优选变型中,至少一个清理孔具有位于汽缸体外部轴向周界10A上的至少一个开口和位于汽缸体轴向末端10B/10C上的开口。参照图1至3以上描述了这种变型的第一可能性。按照同一思想,可以修改图5和6中示出的实施例,以增加至少一个基本径向延伸到一个或者更多孔的区段,并将孔60或者60’与汽缸体的轴向周界相连。

图7显示孔通到汽缸体的不同端面上的实施例。在该实例中,孔70具有基本沿轴向的区段71(可如同图6的孔60’一样倾斜),和具有两个使区段71与汽缸体的外部轴向周界10A相连的基本沿径向的区段72和73。所述两个区段72和73位于径向平面PR的两侧,该径向平面PR与旋转轴线A垂直并包含在其间设置有孔70的汽缸的直径。这种结构可以有利于图7中箭头所示的流动,从而形成两个相反的流动回路。在一个回路中,流体经由区段71的位于汽缸体轴向末端10B上的开口71A进入,并经由区段72的位于平面PR的与所述末端10B的相同侧上的开口72A离开;而对于另一回路,流体经由区段71的位于汽缸轴向末端10C处的开口71B进入,并经由区段73的位于平面PR的与所述末端10C的相同侧上的开口73A离开。当然,所述回路构成优选流动流路,但是并不排除它们部分地混合。另外,如上所述,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在开口72A和73A处的流体压力随之变化。

这种结构可以赋予区段72和73以相对较大的横截面,原因在于那些区段并不位于平面PR中,而是设置在汽缸体的两个相邻汽缸靠得不太近的区域中。

图8显示区段71的中心可基本上置于之间形成有清理孔70的两个相邻汽缸12之间的中平面上,还可使区段72和73的中心置于该对称平面PS上。然而,采用类似于图4所示的方式,例如,通过将区段72形成在沿旋转方向看位于前面的汽缸12的后面,和通过将区段73形成在沿同一旋转方向看位于后面的汽缸的前面,可以倾斜形成区段71,并可使区段72和73相对于平面PS稍微偏离一些,以有利于流体更进一步流动。在该实例中,汽缸体相对于凸轮沿方向R2旋转,且开孔72A打开的体积v2增大,从而引起使流体更易于经由开孔72A离开的吸入。相反,体积v1趋向于减小。

图9显示一种变型,其中,清理孔80也具有通到汽缸体的轴向末端(在该实例中末端10B)上的第一开口80A,和具有通到汽缸体外部轴向周界10A上的另一开口80B。所述孔80由两个区段组成,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孔可被修改,以用与图8的区段72和73类型相同的两个区段来代替由开口80B终止的基本沿径向的区段。在图9所示的实例中,清理孔80通到与分配器20靠接的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上,并通入由阻挡件82与包含凸轮30的外壳部分1B分隔开的空间E中,从而使流体更易于经由清理孔80流动到所述空间中。例如,阻挡件82可采用紧固到外壳部分1C上的环的形式,并使所述环的远离所述部分1C的自由端位于汽缸体的形成末端10B的径向端面附近,或者使所述自由端与所述径向端面接触。

当汽缸体和凸轮彼此相对旋转时,容纳在空间E中的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具有流出该空间的自然趋势。阻挡件82防止或者限制该自然趋势,从而强迫流体经由清理孔80通过,所述清理孔位于旋转轴线A与阻挡件82之间,该阻挡件优选位于距轴线A的一定径向距离处,该距离接近汽缸体的轴向周界10A所在的位置距轴线A的距离,或者该阻挡件在开口80A的附近。阻挡件82的存在引起孔80的开口80A附近的压力增大,而在另一开口80B附近的压力降低。

如上所述,提供一种用于使用流体清理马达外壳的系统是有利的。为此目的,并如图9所示,在外壳部分1C中设置清理管道38,以通到空间E中。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注入的清理流体(该流体优选地已通过热交换系统冷却)在冲洗外壳其它部分之前经由清理孔80进入,以实现所希望的汽缸体的冷却。

当然,在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可具有多种变型。具体而言,清理孔也可通到汽缸体的与末端10B相反的末端10C上。就流体在离心力作用下自然地进入而言,该变型结构并不阻止大量流体经由开口80B流出。

下面对图10和11进行描述,这两个图显示汽缸体具有相继用于使冷却所述汽缸体的流体流动的至少一个系列的两个清理孔的变型。更精确而言,所述系列包括第一清理孔90,该第一清理孔具有位于汽缸体10的轴向末端10B处的第一开口90A,和位于汽缸体的外部轴向周界10A上的两个开口90B和90C。该第一孔90包括基本在第一开口90A与汽缸体的径向中平面PM之间延伸的第一区段91,和将相应的开口90B和90C连接至第一区段91的两个基本沿径向的区段92和93。

该系列清理孔还包括第二清理孔94,该第二清理孔具有位于汽缸体的外部轴向周界10A上的两个第一开口94A和94B,和位于汽缸体的远离分配器的末端10C处的第二开口94C。在该实例中,第二清理孔94具有与第一清理孔90类似的形状,但是其关于中平面PM相反地设置。因而该第二清理孔包括在开口94C处打开的基本沿轴向的区段95,和在相应的开口94A和94B处打开的两个基本沿径向的区段96和97。

借助该结构,清理流体采用箭头所示的方式在孔90和94中流动,其中起初与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位于相同侧的流体经由开口90A进入,经由开口90B和90C离开,然后经由开口94A和94B进入,经由开口94C离开。应该注意的是,位于外壳内部的流体可经由泄漏返回管道39流出,以便尤其是进行热交换。

参见图11可以更为清楚地理解,具体而言,图10的实施例涉及汽缸体10包括两列设置在该汽缸体的两个平台(stage)中的汽缸。两个平台中的每个平台均延伸汽缸体一部分长度,并位于在中平面PM的两侧或者与所述中平面略微交叉。图11显示第一清理孔90位于直径处于径向平面PR1中的汽缸第一平台C1的两个相邻汽缸12之间,而第二清理管道孔94位于直径处于径向平面PR2中的汽缸第二平台C2的两个相邻汽缸之间。在该实例中,第一清理孔90的区段92和93位于径向平面PR1的两侧,而区段96和97位于径向平面PR2的两侧。当然,这并不是限制,而是可以使管道的第二区段的中心基本置于相应的所述径向平面PR1和PR2上。将管道90和94的区段91和95从相应的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和10C至少延伸到相应的径向平面PR1和PR2是可取的。

由于清理孔位于各个平台C1和C2中的相邻汽缸之间,所以第一清理孔90和第二清理孔94彼此相对按一定角度偏离。特别是出于紧凑的原因,优选一个平台的汽缸相对于另一平台的汽缸采用基本交错的方式设置。在这些条件下,形成清理孔以使其直接穿过汽缸体两个轴向末端10B与10C之间的部分是不容易的。然而,通过使用从用于一个系列的清理孔离开的流体来冲洗用于另一系列的清理孔,以上所述结构允许为两个系列的汽缸实现清理。

如图10中可看到的那样,该实施例与参照图9所述的实施例是一致的,即,在与分配器20相同侧的位于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与外壳部分1C之间的空间E由阻挡件82限制其范围,该阻挡件82提供用于使为位于空间E中的流体(特别是通过清理管道38传送的清理流体)能够具有经由清理孔90离开的自然趋势。

应该注意的是,在汽缸体的相反侧设置有与阻挡件82类似的阻挡件98。所述阻挡件96也可由环形成,该环紧固到外壳部分1A且其自由端接触到或者紧邻汽缸体的末端10C。这可以防止已经经由第一清理孔90的开孔90B和90C离开的流体没有首先经过第二清理孔94而被直接引入泄漏返回管道39。

图12显示另一变型,其中,位于两个相邻汽缸之间的至少一个清理孔100通向汽缸体的轴向末端,并通入其中被供有清理流体并由至少一个阻挡件限定的空间,从而使清理流体更易于经由所述清理孔流出所述空间。更精确而言,清理孔100具有位于汽缸体在旋转轴线A和分配器20附近的区域中的开口100A。

在该实例中,所述开口紧邻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在特定情况中,优选地可以利用分配器的中心空间27,该空间用于经由清理或热交换阀V向马达的外壳供给清理流体。在该情况下,开口100A的位置使所述开口易于被供给清理流体,并且阀V在进口100A处产生的压力超过出口100B处的压力。

使清理流体更易于流出所述空间27的阻挡件,通过分配器的分配面32与汽缸体的连通面34之间的接触形成。换言之,开口100A所在的汽缸体区域由分配器与汽缸体之间的接触区域沿径向限定。在所示实例中,清理孔100还通到汽缸体的外部轴向周界10A。该清理孔可由单一直线区段形成,该区段被倾斜以使开口100A基本位于汽缸体的轴向周界10D与其轴向末端10B的交接处,并使相对开口100B相对于汽缸体的包含汽缸直径的径向平面PR对称或者基本对称设置。当然,可修改该形状,例如,使管道由如图12所示的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区段101和102组成(从开口100A起始的区段101相对于径向平面PR倾斜,而区段102沿径向按一定角度设置),和/或设置多个位于汽缸体的外部轴向周界10A上的开口100B,例如使其位于径向平面PR的两侧。

另外,图13显示图12的可能性修改的变型,在该变型中,可选择地具有与图12的孔100的结构类似的结构的清理孔100’,该清理孔经由两个开口100’C和100’D通到汽缸体的轴向末端10B和10C。应该注意的是,在清理孔100中流动的流体所受到的离心力导致经由开口100A进入的流体具有经由开口100B流出的自然趋势,同时该流体还具有经由开口100’C和100’D进入的趋势。

在低旋转速度下因而在较低离心力时,该变型也提供与喷射器相同的操作优点,从而使流体更易于流出。通过使流体从外壳的进口100’D和100’C处进入,热交换或者经过区段101的清理流体的动能导致额外的流体流动。

当然,可以将所述多个不同变型进行组合。类似地,不同变型的孔和孔区段可具有圆形、基本圆形、长椭圆形、基本长椭圆形或者任何其它可通过铸造或者锻造(可选地结合机加工)获得的形状的横截面,可以使所述形状具有变化的横截面,从而减小清理流体与摩擦区域之间的壁厚。

还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孔可形成在每列汽缸的每组两个相邻汽缸之间,但是这些孔也可只沿所述列的一部分形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