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与曲轴连接的扭振减振器以及扭振减振器和离合器的组合

与曲轴连接的扭振减振器以及扭振减振器和离合器的组合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T),包括安排在驱动侧的一个主元件(5)以及安排在动力取出侧并以弹簧弹性方式偶联的一个次元件(6)。本发明还涉及该扭振减振器(T)与一个离合器(K1,K2)的组合(1),其中所述扭振减振器(T)包括安排在驱动侧的主元件(5)以及安排在动力取出侧并以弹簧弹性方式偶联的一个次元件(6),该离合器(K1,K2)包括一个输入元件(30,31)和一个输出元件(32,33),它们是力矩传输式地可连接和非力矩传输式地可连接,并且该扭振减振器(T)的次元件(6)是力矩传输式地连接到该离合器(K1,K2)的输入元件(30,31)上。根据本发明,该主元件(5)以一种无游隙的方式轴向连接到一个曲轴(5)上,并且该次元件(6)任选包括一个径向力吸收装置。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30043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博格华纳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80041070.5

  • 申请日2006-11-02

  • 分类号F16F15/131(20060101);F16D25/10(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辛

  • 地址 美国密执安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53: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11-23

    授权

    授权

  • 2008-12-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11-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依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一种扭振减振器,并涉及依据权利要求24前序部分的一个扭振减振器和一个离合器的组合。

背景技术

扭振或旋转振动减振器在现有技术中于多种改进中并从多个应用领域中是已知的。特别地,它们在机动车辆构造中用于内燃机和传动系的弹性偶联。这是旨在防止振动从内燃机侧被传送到传动系或变速器。这样种振动传送发生在机动车辆驱动器内,首先是发生在具有相对较少汽缸并处于较低转速下的内燃机之中。通过对此类振动的有效减振,内燃机可在较低转速下运行,这通常导致减小的燃料消耗,并因此在经济上和生态上均为有利。

从EP 1 371 875 A1和DE 195 22 718 A1中已知具有驱动侧主元件和输出侧次元件的扭振减振器,该主元件和次元件通过一个弹簧装置沿外周方向彼此偶联,并绕一个中性位置彼此可相对旋转。该主元件和次元件在各自情况下包括至少一个卡定销,所述卡定销在下文中标明为主卡定销和次卡定销。在驱动侧的主元件上主导的扭矩通过该主卡定销首先传送到弹簧装置,然后从那里传送到次元件上的次卡定销上。

这样的一个弹簧装置例如是由一个或多个弹簧元件组成,这些弹簧元件沿该扭振减振器的环形部件的外周方向安排为一个接在另一个之后,并且它们优选设计为螺旋弹簧或螺旋弹簧组。在这些弹簧元件之间布置有多个滑靴,这些滑靴将这些顺续的弹簧元件彼此连接。在这些弹簧装置的两端上安排了末端靴,这些末端靴将该弹簧装置支撑在相应的卡定销上。除了这些滑靴,也可以提供人们所知的分隔板,以便将单个的弹簧元件彼此分隔开。例如,申请号为04 008 489.9的欧洲专利申请中描述了不同的设计变体。

当一个扭振减振器中发生从与驱动器相连的主元件到输出侧的次元件的力矩传送时,该力矩传送被标注为超限。沿相反方向从该次元件到该主元件的扭矩传送被称为牵引。

如果一个此类的减振器被直接偶联到一个变速器的输出轴上,或者,例如,通过一个居中的离合器,比如一个双离合器来偶联,重复地观察到在扭振减振器之后的那些部件的过早磨损的一种增加的趋势。一般来讲,这个增加的过早磨损的趋势伴随有扭振减振器/变速器或扭振减振器/离合器/变速器系统产生一种增大的噪音。

另外一个噪音源来自于未充分支撑的质量,这种质量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衡。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所依据的目的是设计和发展一种该属类的扭振减振器,其方式为连接在输出侧的各个部件和该扭振减振器本身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系统或扭振减振器相比趋于一个更小的程度的过早磨损,并且其方式为使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被减小。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这些特征在一个扭振减振器中得以实现,并且,在一个扭振减振器和离合器的组合中通过权利要求24的特征部分的这些特征而得以实现。

从属权利要求中限定了本发明的多个有利的解决方案和改进。

除其他因素外,本发明是基于以下的认识,当一个离合器/减振器模块在运行时,除其他因素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噪音的产生均来自于该减振器主质量体,也就是说,该扭振减振器的驱动侧的部分不是无游隙地与发动机的质量相连接。

这可能会在轴向和径向上产生一个游隙,该游隙在一个曲轴的对应的、偶然的、无规则运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相对运动,比如摇振,并带有一种相应的噪音和磨损的产生。与此相反,在无游隙连接的情况下,迄今为止,普遍存在一些制造公差的问题,这些公差在该发动机/变速器单元的组装过程中必须进行补偿。

另外还认识到,在扭振减振器中,通常在主元件和次元件之间存在一个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径向游隙。进一步地,例如由于制造公差的原因,在由主元件和次元件构成的旋转零件的情况下总是存在发生失衡的风险。此外,径向偏差也经常出现在主元件侧驱动扭振减振器的轴、主元件和次元件本身以及后面的部件之间,例如,一个输出轴或一个后面的离合器。仅就扭振减振器和后面的各个部件之间的一个相对刚性的连接而言,失衡、径向偏差或类似问题引起径向力,这些径向力从该扭振减振器传递到后面的部件,并在这些部件中造成增大的磨损和噪音的产生。

在具有与曲轴相连的一个驱动侧主元件并具有一个输出侧次元件的扭振减振器中,该主元件和次元件同轴地、可旋转地、弹簧弹性地彼此偶联以便传送一个旋转运动,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该主元件在轴向上无游隙地、间接地或直接地与该曲轴相连。

沿轴向无游隙的偶联最初防止了噪音的产生以及在曲轴、一个飞轮(若适用)、一个柔性板与该扭振减振器的主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这取决于在传动系中上提供了上述这些零件中的哪几个。

因为,在该曲轴的驱动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轴向的运动,本发明考虑的事实是使这些运动在该扭振减振器的区域内被吸收。

出人意料地,显然这可以就结构而言以一个低成本来实现。这种无游隙的连接可以配置成固定的或有利地甚至是可释放的接头连接。

进一步讲,本发明有利地提供了将该主元件与一个飞轮相连接,该飞轮沿轴向无游隙地连接到曲轴上。

该飞轮仅利用它的质量通过对无规则运动的阻尼作用而协助实现所希望的效果,这种阻尼作用首先是沿外周方向、但也是沿轴向的。

这个作用可以通过一个与中置的飞轮连接的柔性板而进一步被加强。此类柔性板本身是常规的,并构成一个对摇晃顺性的盘,该盘安排在驱动系中并且它可以类似地衰减振动并补偿径向或轴向的偏差以及旋转轴彼此之间的倾斜。

在这种扭振减振器中,可以特别简单地吸收对应的运动,其方式为该主元件可以沿轴向相对于该次元件而移位。

在一个常见的扭振减振器设计中,如上所述,其中该主元件或次元件与一个中空环连接,在该环中引导着将主元件偶联到次元件上的弹簧元件,有一个常规的规定,该环应具有至少一个孔用来在每种情况下接合这些元件中的另一个。于是,本发明提供了使该孔和整体的设计应允许另一元件的轴向运动,用于补偿一个对应的轴向相对运动。

此外,本发明有利地提供了该主元件应间接地或直接地沿轴向安装在与该次元件连接的一个可旋转零件上,并且该可旋转零件沿轴向的游隙应大于该曲轴和主元件的轴向游隙。

例如,该可旋转零件可以是在输出侧与该次元件连接的一个离合器的零件。其结果是,在传动系中的发动机、曲轴和扭振减振器之间的轴向游隙得到有效限制。通过将单个零件沿轴向彼此安装,减小了摇振噪音,也防止了由于轴向撞击而造成的摩擦。

轴向安装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固定的离合器支架上,一个离合器优选在两端安装在该支架上。

此外,该主零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沿径向安装。

其结果是,实现了一个更加精确的与该第二元件的连接,减小了由于失衡造成的更大的磨损或噪音的产生。例如,该主元件的径向安装可以通过位于该主零件区域内的一个轴承来实现,该轴承在轴向作为一个松动轴承起作用,并可以设计成一个滚珠轴承或滑动轴承。

例如,该径向安装可以发生在一个变速器轴上或一个变速器壳体/离合器壳体上。

为了尽可能地补偿制造公差,可以有利地对该主元件和飞轮之间的接头连接提供在组装过程中具有用于公差补偿的装置。

例如,该用于公差补偿的装置可以由径向或轴向的螺纹连接形成,并具有对应配备的长孔。

这样,在组装过程中,首先该传动系可以在这些失衡被尽可能减小的情况下接合在一起,从而在已经提到的措施之外,导致轴向和外周方向上均增加同步性。

对应的公差补偿装置也可以配置在该主元件和柔性板之间,或在该柔性板和飞轮之间。

此外,本发明有利地提供了用来吸收或补偿径向力的一种装置,该装置是该扭振减振器的次元件的一个整体部分。此类的一个补偿装置或力吸收装置防止了所发生的寄生性径向力被传递到后面的部件中,特别是,例如,传递到一个后面的离合器中。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此类补偿装置或力吸收装置可以实现为将该第二元件本身可旋转进行安装。这意味着安装不是通过后面的组件的整体部分发生,具体地说,后面的部件指的是通过该扭振减振器驱动的部件。因此,例如,如果假定是一个扭振减振器和一个离合器(例如一个双离合器)的组合,那么根据本发明,规定不仅该离合器或该离合器的零件应对应安装,而是该扭振减振器的次元件侧应通过安装在该扭振减振器和该离合器之间的扭矩传递区域而优选地得到支撑。在专业术语中,这种承载也可以被标注为该扭振减振器的次元件侧的一种安装。由于失衡或类似原因而在该减振器的次元件侧出现的力因此被吸收进该扭振减振器中。另外存在的承载几乎被整合进由该减振器和离合器组成的结构之中。

将该减振器的次元件侧安装在朝向后面的离合器的扭矩传递点上,或者安装在该点的上游的另一个优势为,该离合器的整体游隙可以独立设定为设置在该扭振减振器上的游隙。反过来,它的结果是该减振器结构可以用来完全免除一个游隙设置,或该减振器结构的主元件侧,作为一个柔性元件,使得该离合器/减振器单元独立于该驱动轴(特别是,例如,一根曲轴)的径向运动。

显然,如果该次元件沿径向安装,那么是特别有利的。单纯的径向力因此被可靠地从后面的组件中屏蔽掉。轴向偏差或轴向游隙并非必然地带来增加的磨损。此类的轴向游隙有时甚至是希望得到的。轴向偏差或轴向游隙并不被一个径向安装吸收,特别是并不被一个径向轴承吸收。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有利的设计变体中,该次元件包括一个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并且该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可旋转地(特别是沿径向)安装。面向输出侧的该次级子元件和后面的部件(例如后面的离合器)的偶联允许来自于直接在扭矩传递点上的扭振减振器的对于径向力的一个缓冲/补偿作用。因此有效地防止了对于后面的部件,特别是对于该离合器的损坏。

可替代地或者附加在刚说明的变体之上,本发明提供了该次元件包括一个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并且面向驱动侧的该次级子元件可旋转地(特别是沿径向)安装。这个可替代的变体由于空间的原因可能是有利的,并且这个附加的变体保证了对于后面的结构元件(特别是一个后面的(双)离合器)之上的径向力的一个更加有效的屏蔽。

可以想象最为多变的可能类型的承载的概念。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有利的改进中,提供了将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间接或直接地可旋转地进行安装,特别是沿径向安装在一个轴上。此类的安装的显著之处是可以通过同轴的定位实现非常低的失衡。此外,在一种通过径向外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的轮毂的间接安装的情况下,可以使该离合器模块的可安装性可以方便地实现。

在另外一个设计变体中,可替代地或额外地提供了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应间接或直接地特别是沿径向可旋转地安装在一个优选为不旋转的支架上,该支架承载该扭振减振器。此类的安装的显著之处在于径向力可以被该支架间接或直接地吸收。

在由该扭振减振器驱动的一个变速器输入轴上的安装可以认为是该次元件在一个轴上的安装的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设想将该次元件安装在驱动该扭振减振器本身的一个驱动轴上。最后,也有可能将该扭振减振器安装在一个轴上,该轴尽管沿轴向经过该扭振减振器,然而既不间接地也不直接地驱动该扭振减振器,并且该轴也不被该扭振减振器间接地或直接地驱动。安装在上面说明的这些轴上的优点为,通过将该次元件侧与驱动轴或被驱动轴对齐,可以实现低偏心度和由此带来的低失衡。

取代一种直接在轴上安装的方式,也可以考虑是通过上面规定的这些轴之一进行的该次元件的安装。作为一个设计变体,例如,本发明提供了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应间接或直接地特别是沿径可旋转地安装在该主元件的一个主轮毂上。该变体的显著之处在于,通过使该次元件侧的零件与该主元件侧的零件对齐,该次元件侧和主元件侧的旋转轴是同一个,因此,以一种可能的最为有效的方式防止了由于磨损而对该减振器组件造成的损坏。

作为另外一个替代方案,本发明提供了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应间接或直接地特别是沿径向可旋转地安装在一个离合器的轮毂上,特别是一个双离合器的轮毂上,该双离合器能够被该扭振减振器间接地或直接地进行驱动。在这种安装类型中,可以有利地实现一个轴向较短构造。

在一个替代安装中,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间接或直接地特别是沿径向可旋转地安装在一个离合器(特别是一个双离合器)的一个薄板支架的薄板支架轮毂上,该双离合器能够被该扭振减振器间接地或直接地驱动。此类的安装的一个优点为可以通过同轴的定位实现非常低的失衡。此外,对于一种通过径向外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的轮毂的间接安装方式,该离合器模块的可安装性可以方便地实现。

除了该次元件的一种径向安装之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或附加方案)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应沿轴向安装。在一个对应的支撑的情况下,可以吸收轴向力,产生这些轴向力的原因归结于径向偏差或失衡。通过一个此类的安装,该减振器和后面的部件的过早磨损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减轻。进一步地,一个此类的安装允许该减振器驱动的部件(例如一个离合器)相对于该减振器的轴向定位。

可以非常简便地至少在一侧实现一种轴向安装,其方式为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沿轴向安装在该主元件上。

然后,如果假定是一个扭振减振器/离合器的偶联,那么如果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至少在一侧沿轴向安装在该离合器的一个薄板支架上将是有益的。该变体的显著之处在于有可能是一个特别紧凑的构造类型。

在刚刚说明的变体中尽管基本上有可能将该扭振减振器的次元件安装在另一侧,例如安装在该主元件上,已经证明对于一些应用来说有益的是将该次元件(具体地说是面向输出侧的次级子元件和/或面向驱动侧的次级子元件)在一侧沿轴向安装在该离合器的一个第一薄板支架上,并且在另一侧沿轴向安装在该离合器的一个第二薄板支架上。这个设计变体的显著之处在于也可以有效地支承轴向力。

附图说明

然后,通过这些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组件采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在这些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和一个双离合器的组合的一个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向半截面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和一个双离合器的组合的一个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向半截面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和一个双离合器的组合的一个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向半截面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和一个双离合器的组合的一个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向半截面图,

图5示出一个穿过一个扭振减振器的概略的纵截面,该扭振减振器与一个曲轴偶联,并带有一个双离合器,

图6示出一个与图5类似的设置,具有一种不同的安装,

图7示出一个纵截面的较少概略的展示,带有一个扭振减振器,

图8示出一个与图7类似的纵截面,具有一种不同的安装,

图9示出一个带双离合器的扭振减振器的高度概略的展示,并具有轴向承载点的一个概略的展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轴向半截面示出一个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这是在一种径向包围的构造类型中的一个扭振减振器T和一个双离合器K1、K2的组合1。出于简化的原因,这种一个扭振减振器T和一个双离合器(包括两个以嵌套方式安排的单独的离合器K1、K2)的组合在下文中被标明为一个双离合器装置。

根据图1的扭振减振器基本上是以一种本身为常规的方式进行设计。它包括一个盘式的主元件5以及一个次元件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该次元件具有三个半壳7、8、9、10,这三个半壳就旋转而言固定地相互连接。该主元件和次元件5、6通过一个弹簧装置彼此偶联,并围绕一个中性位置彼此相对可旋转。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该弹簧装置由多个螺旋弹簧14、15组成,这些螺旋弹簧沿外周方向一个接一个地安排,并借助于被称为滑靴的零件彼此间隔开,滑靴在这里未示出。存在具有不同弹簧直径的螺旋弹簧14、15。一组大直径的螺旋弹簧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被赋予参考符号14,而一组小直径的螺旋弹簧在在图中以参考符号15来标识。在每种情况下一个小直径的螺旋弹簧15从中间经过一个大直径的螺旋弹簧14。在每一情况下由一个外螺旋弹簧14和一个内螺旋弹簧15组成的一对弹簧在端面上在每一情况下与这些滑靴或末端靴中的一个相邻,这些滑靴或末端靴在这里未示出。

在每一情况下,主元件和次元件5、6在直径的排列上包括两个卡定销,这两个卡定销在每种情况下在沿外周方向延伸、并由螺旋弹簧14、15组成的链之间接合,这样主元件5在驱动侧的一个主导扭矩可以通过一个主卡定销(图1中未示出)首先被传送到由螺旋弹簧14、15组成的弹簧链,然后从那里传送到次元件6的一个次卡定销上(同样未示出)。

如上文中已经提到,该次元件6包括三个单独的部件,准确地说是一个驱动侧半壳9,一个输出侧半壳10和一个另外的半壳7,半壳7在下文中被标注为一个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这两个首先提到的半壳(准确地说是驱动侧半壳9和输出侧半壳10)被设计为它们本质上强制接收螺旋弹簧14、15的链。这两个半壳9、10就旋转而言通过一个齿形11彼此固定地连接。这两个半壳9、10用作弹簧14、15、以及滑靴和末端靴的优选的低摩擦引导件,这些滑靴和末端靴沿外周方向安排在弹簧对14、15之间。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除了接收弹簧14、15的两个半壳9、10之外,一个另外的半壳7被配置在扭振减振器T的输出侧。这个半壳7构成与跟随扭振减振器T的部件偶联的元件,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是用于双离合器K1、K2。半壳7在旋转意义上通过一个齿形12与驱动侧半壳9固定地连接,其连接方式类似于半壳10。半壳7在径向外的区域中啮合在半壳9上。借助于一个紧固环13和两个半壳7、10之间的一个弹簧(此处未示出),获得了形成次元件6的三个半壳7、9、10的一种轴向上有弹性的固定和连接。

在径向嵌套安排中的双离合器本身也以一种本身为常规的方式进行设置。它包括一个径向外离合器K1和一个径向内离合器K2。

径向外离合器K1包括一个外薄板支架30和一个内薄板支架32。这两个薄板支架30、32被设计为一种半壳的方式。外薄板支架30的圆柱部分在内周上具有一个齿形。在每种情况下,啮合入该齿形的是外薄板36的一个对应的外齿形,该外薄板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被设计为薄钢板。相对应地,内薄板支架32的圆柱部分在其外周上具有一个齿形,啮合入该齿形的是内薄板37的一个对应的内齿形,该内薄板在这里被设计为内衬薄板。外薄板36和内薄板37被引入外和内薄板支架30、32的圆柱区域之间,其方式为一个外薄板36在每种情况下沿轴向跟随有一个内薄板37,反之亦然。这些外和内薄板36、37可以通过一个致动活塞34被带入和带出摩擦接合。

径向内离合器K2进行设计的方式本身与径向外薄板离合器K1相同。

在这里,同样也配置了一个半壳形式的外薄板支架31,以及一个半壳形式的内薄板支架33。外薄板支架31的圆柱部分在其内周上具有一个齿形,该齿形中啮合了对应的设计为薄钢板的外薄板38的一个外齿形。与此相对应,内薄板支架半壳33的圆柱部分具有一个外齿形,该外齿形可以接收对应的内薄板39的内齿形。在每种情况下,一个内薄板39被安排成与两个外薄板38相邻,并且在每种情况下,一个外薄板38被安排成与一个内薄板39相邻,从而形成一叠薄板。这些外和内薄板38、39可以借助一个致动活塞35被带入和带出摩擦接合。

径向外离合器K1和径向内离合器K2的多个薄板叠被安排成沿径向彼此嵌套。这意味着径向内离合器K2的薄板叠沿径向布置在外离合器K1的薄板叠之内,并大致处于相同的轴向部分。

径向外离合器K1和径向内离合器K2的两个外薄板支架30、31通过一个离合器轮毂49在旋转意义上彼此固定地连接。这个本质上圆柱形式的离合器轮毂49可旋转地安装在一个静止的支架的外周上,该安装支架在专业术语中通常被称为一个离合器支撑件22。可旋转的安装是通过两个径向滚针轴承25、27来进行。这个静止的支撑件22同样地具有本质上中空圆柱体的设计。它具有两个穿过其中的变速器输入轴,这两个轴同轴地穿过,尽管在图1中未示出,但是它们的位置以两个参考符号20和21标出。

该扭振减振器T的主元件5通过一个对应的主凸缘4可旋转地安装在内变速器输入轴20上,该轴是一个实心轴,该凸缘自身无轴向游隙地与曲轴2连接。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该安装是借助于一个径向滚针轴承16来实施。

这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确切地说是空心轴21和实心轴20)在每种情况下在旋转意义上固定地连接到两个离合器K1、K2之一的内薄板支架32、33之一上。为了这个目的,这些内薄板支架32、33具有对应的轮毂28、29,在每种情况下,这两个轮毂在内周上具有一个塞状齿形51、52,用来接收变速器输入轴20、21的对应齿形。

于是,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构成该双离合器的输入侧。离合器K1、K2的两个内薄板支架32、33构成该双离合器的输出侧。一个由外薄板支架30导入的转矩可以随后被有选择地传送到两个内薄板支架32、33之一,这取决于两个致动活塞34、35的位置,并从那里通过对应的轮毂28、29进一步传送到变速器输入轴20、21。

根据现有技术已知将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和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在参考符号17所标识的位置借助于一道焊缝进行连接。在另一个形式中,外薄板支架30和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被制成一件。在这两个实例中,沿径向位于由参考符号17标识的位置之内的该次级子元件7的金属板部件并不存在。由一台内燃机产生并通过一个曲轴2传递到扭振减振器T的一个转矩可以随后在被扭振减振器T衰减之后有选择地传送到两个变速器输入轴20、21之一。

于是,在刚刚说明的这些设计变体中示出,根据现有技术,最重要的是在减振器T的次元件侧由于失衡而产生的力不能在减振器T内被吸收。由此,本发明提及这个问题:

在依据图1的这个设计变体中,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并非仅设计为一个具有相对较小径向尺寸的窄环,取而代之的是,该次级子元件7延伸到轮毂28的外径附近。在这个径向内部区域中,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具有一个圆柱式的形状。一个径向滚针轴承26被插入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的圆柱部分的内周和内薄板支架轮毂28的外周之间。这个承载点沿径向支撑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并防止径向力传递到该双离合器的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上。

为了使该双离合器,特别是使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不受任何径向力,在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和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之间没有刚性连接。取而代之的是,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的开放端具有一个齿形,该齿形通过径向游隙啮合入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的一个对应的齿形之中。

在本质上径向地部分延伸的内薄板支架32、33和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之间配置有轴向滚针轴承41、42,这两个滚针轴承沿轴向将内薄板支架31、32和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分开。另一个轴向滚针轴承43位于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和主元件5之间。一个轴向滚针轴承同样地配置在径向内离合器K2的内薄板支架33和在旋转意义上与离合器支撑22固定连接的一个半壳53之间。这些轴向滚针轴承40、41、42、43一方面用作半壳33、32、7、5的低摩擦导引,这些半壳可彼此相对旋转移动,另一方面用作支撑轴向方向,轴向游隙的设置借助于一个紧固环18和一个碟形弹簧19发生在转矩的传递点17上,该转矩是从扭振减振器T指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

从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可以通过使用现有的金属板部件而容易地实施,借助于这些金属板部件,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被构形为一种附加封盖的形式。因此,对于一个现有的减振器外壳,该外壳迄今为止已经被冲压成一个大直径和/或已经连接到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上,该毛坯板的内部区域可以用来生产必要的封盖形状。通过金属板部件的巧妙安排,依据本发明的承载点可以被制出,以便就构造空间而言是几乎中性的。

进一步地,本发明使之有可能独立于减振器游隙的设置而配置整体离合器游隙的设置。这进而使之有可能安装减振器结构,该结构完全免除游隙设置,或者该结构的主元件侧,作为一个柔性元件,使得该离合器/减振器单元独立于曲轴的轴向运动。

图2示出另外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向半截面图,这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T和一个沿径向嵌套安排的双离合器K1、K2的组合1。根据图2的整个双离合器装置1被设计为几乎与图1的扭振减振器T和双离合器K1、K2的组合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件免去进一步的说明。

根据图2的设计变体与根据图1的设计变体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这里,没有位于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和径向外离合器K1的内薄板支架32的轮毂28之间的径向滚针轴承26。相反地,取代这个径向滚针轴承26的是将一个径向滚针轴承44安排在设计为中空圆柱的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的径向内端的外周和主元件5的主凸缘4的内周之间。在这里,也实现了通过扭振减振器T引入的径向力的吸收。

图3示出一个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向半截面图,这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T和一个沿径向嵌套安排的双离合器K1、K2的组合1。根据图3的扭振减振器T也是基本上以一种本身为常规的方式来设计。它包括一种盘式主元件5以及一个次元件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该次元件具有两个半壳7、8,这两个半壳在旋转意义上彼此固定地连接。该主元件和次元件5、6通过一个弹簧装置彼此偶联,并可围绕一个中性位置彼此相对旋转。该弹簧装置包括多个螺旋弹簧组,这些螺旋弹簧组一个接一个地沿外周方向安排。一个螺旋弹簧组在每种情况下包括一个内弹簧15和一个包围后者的外弹簧15。邻近的螺旋弹簧组借助于滑靴54彼此间隔开,这些滑靴在专业术语中也标注为弹簧分离器。

在每种情况下,主元件和次元件5、6在一个直径安排中上包括两个卡定销,这两个卡定销在每种情况下插入到沿外周方向延伸的螺旋弹簧14、15的链之间,这样,在每种情况下,通过图1所示的一个主卡定销55,在驱动侧引入主元件5的一个扭矩首先传送到由螺旋弹簧14、15组成的弹簧链,然后从那里传送到次元件6的各自对应的次卡定销56上。

两个半壳7、8(准确地说是驱动侧半壳8和输出侧半壳7)被设计为它们本质上强制性的接收由这些螺旋弹簧14组成的链。两个半壳9、10在旋转意义上通过一个齿形11彼此固定地连接并锁定,以便本质上是无法沿轴向彼此相对移位,这是借助于啮合入输出侧半壳7的一个圆周槽的一个安装环13。这两个半壳7、8用作弹簧14、15或滑靴55的优选的低摩擦引导件,这些滑靴沿外周方向安排在弹簧14、15之间。

径向嵌套安排的双离合器本身也以一种本身为常规的方式进行设置。它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一个离合器K2的薄板叠沿径向安排在另一个离合器K1的薄板叠之内。进一步地,这两个薄板叠大致安排在相同的轴向部分。具有径向外薄板叠的离合器K1在下文中标注为径向外薄板离合器K1,另一个离合器标注为径向内薄板离合器K2。

径向外离合器K1包括一个外薄板支架30和一个内薄板支架32。这两个薄板支架30、32被设计为一种半壳的方式。外薄板支架30的圆柱部分57在内周上具有一个齿形58。在每种情况下,啮合入该齿形58的是外薄板36的一个对应的外齿形59,该外薄板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被设计为薄钢板。相对应地,内薄板支架32的圆柱部分60在外周上具有一个齿形61,啮合入该齿形的是内薄板37的一个对应的内齿形62,该内薄板在这里被设计为内衬薄板。外薄板36和内薄板37被分别引入外和内薄板支架30、32的圆柱区域57、60之间,其方式为一个外薄板36在每种情况下沿轴向跟随有一个内薄板37,反之亦然。外和内薄板36、37可以通过一个致动活塞34被带入和带出摩擦接合。

径向内离合器K2被设计成基本上与径向外薄板离合器K1相同的方式。在这里,同样配置了一个半壳形式的外薄板支架31,以及一个半壳形式的内薄板支架33。一个半壳形式的外薄板支架31的圆柱部分63在其内周上具有一个齿形64,啮合入该齿形的是对应的外薄板38的一个外齿形65,该外薄板被设计为薄钢板。与此相对应,内薄板支架半壳33的圆柱部分66具有一个外齿形67,该外齿形接收对应的内薄板39的内齿形68。由此,一个内薄板39被安排成与两个外薄板38相邻,一个外薄板38被安排成与两个内薄板39相邻,从而形成一叠薄板。这些外和内薄板38、39可以借助一个致动活塞35被带入和带出摩擦接合。

径向内离合器K2的外薄板支架31在旋转意义上固定地与一个离合器轮毂49连接。进一步地,借助于一个塞状齿形17来进行该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和焊接到离合器轮毂49上、并带有一个泵驱动齿轮24的一个侧盘48之间的一个旋转固定的连接。这个本质上圆柱形的离合器轮毂49围绕一个旋转轴可旋转地安装在一个变速器输入轴21的外周上。这个可旋转的安装是通过两个径向滚针轴承25、27完成。

变速器输入轴21被设计为一种中空圆柱的形式。它具有从中间经过它的、设计为实心轴的一个另外的变速器输入轴22,并可旋转地通过一个径向滚针轴承50安装在后者上。空心轴21通过一个塞式齿形51与径向内离合器K2的内薄板支架33的一个轮毂29连接。实心轴20在旋转意义上通过一个塞式齿形52与径向外离合器K1的内薄板支架32的一个轮毂28固定地相连接。

于是,该离合器轮毂49和在旋转意义上与该轮毂固定连接的径向外离合器K1的薄板支架30构成该双离合器的输入侧。径向外薄板离合器K1的内薄板支架32和离合器K2的内薄板支架33形成该双离合器的输出侧。结果,经由外薄板支架30或离合器轮毂49导入的一个转矩有选择地通过两个内薄板支架31或33之一而传送到两个变速器输入轴20、21之一,这取决于两个致动活塞34、35的位置。

双离合器K1、K2的输入侧和扭振减振器T的输出侧通过一道焊缝彼此刚性连接,该焊缝位于输出侧次级子元件7和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的圆柱部分57之间。进一步地,通过一个塞式齿形69在主元件5的一个主轮毂4和一个输入飞轮块46之间进行一个旋转固定的连接。该输入飞轮块46进而在输入侧连接到一个曲轴2上,该曲轴可由一个内燃机(这里未示出)驱动。

于是,如果假定该内燃机(这里未示出)产生一个转矩,那么该转矩通过曲轴2和无轴向游隙地与后者连接的输入飞轮块46而传导至扭振减振器T的主元件5。径向振动被弹簧装置14、15衰减,该转矩被进一步地传送到次元件6上。次元件6进一步地将该转矩传送到径向外离合器的外薄板支架30上,并且,通过半壳48和离合器轮毂49,还传送到径向内薄板离合器K2的外薄板支架31上。取决于致动活塞34、35的位置,该转矩向两个变速器输入轴20、21之一的传送是通过两个内薄板支架31、33之一来进行的。

如前所述,基本上有必要支撑在该扭振减振器T的次元件6上的径向力。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这种支撑发生的方式是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的(环形)盘状部件70形成了沿径向朝内的几乎是次元件7的输出侧半壳7的一个延长部分,它在内周上沿圆柱方向延伸,并在这个圆柱状内圆周区域内沿径向通过一个径向滚针轴承26安装和支撑在轮毂28的外周上。没有径向力被传送到其余的离合器部件上,因为,由于外薄板支架30和侧盘48之间的齿形17的原因,这两个部件30、48之间有可能有一定的径向移动。

通过位于双离合器的外缘上的一个紧固环18和一个碟形弹簧19来设定离合器游隙。轴向的可移动性通过两个轴向滚针轴承42、43沿径向固定在内侧,这两个轴承安排在内离合器K2的内薄板支架33、径向外离合器K1的内薄板支架32和径向外离合器K1的外薄板支架30之间。

图4示出一个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这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扭振减振器T和一个双离合器的组合1。这个设计变体与根据图3的离合器装置的设计非常相似。因此,免去对于相同的组件的进一步说明。

在这里,与根据图3的设计变体相反,从扭振减振器T到双离合器K1、K2的转矩传送点并不在次元件6的输出侧半壳10和外薄板支架30之间的焊缝47上,而是在齿形17上。出于这个目的,侧盘48被设计成一个附加的输出侧次级子元件,与关于图1和图2所描述的类型相似。

在这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径向支持安装并不通过一个输出侧半壳10来实现(如根据图3的设计变体那样由次级元件6的外薄板支架30部分地形成),而是通过驱动侧半壳8来实现,出于这个目的,该驱动侧半壳被设计成沿径向向内延长,伸入一个圆柱体部分并在该区域内的内周上与一个径向滚针轴承45邻接,该滚针轴承安装在径向外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32的轮毂28的外周上。

图5示出位于驱动侧的一个曲轴75的一个部件,该部件带有一个飞轮76。形成曲轴75的延伸部分的轴77沿径向安装在变速器封盖79上的一个第一松动轴承78上,在另一端安装在变速器轴80a上。

该轴/主凸缘77带有扭振减振器的主元件7。轴77和主元件7不是沿轴向安装,而是承受由曲轴传送的轴向运动,它们无轴向游隙地偶联到该曲轴上。

出于这个目的,主部件7在多个半壳内具有一个轴向游隙,这些半壳形成次部件8的部分,从而可以在这里吸收曲轴的相应的轴向运动。

例如,扭振减振器的次部件8本身是沿径向通过输出侧离合器安装在轴承80、81中。

图5的注示显示,不同类型的轴承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具体地说,71表示用于松动轴承的符号,也就是说,仅仅是径向导向轴承,72表示用于固定轴承的符号,这些安装轴承沿径向并沿轴向导向,73表示用于轴向轴承的符号,这些轴向轴承仅用于轴向的安装。径向支撑轴承的符号由74表示。

在图5所示的配置中,曲轴的轴向运动(例如自然发生在内燃机中的运动)在任何情况下不导致此类运动被传送到离合器。

传动系的这些单独的部分,也就是说曲轴75、轴77和扭振减振器的主元件7,彼此沿轴向无游隙地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箍缩或螺纹连接,从而避免了这些部件彼此之间的相对运动并因此不会发生噪音或失衡。

轴77和随后的在变速器封盖79上的轴承78内该扭振减振器的主元件7轴向安装额外地引起了这些驱动元件沿径向的准确延伸,并从而避免了扭振减振器内旋转运动的传送中对应的失衡或无规则性。

相对于图5,图6额外地并可替代地示出轴77安装在一个固定轴承82中,并且此外,轴/主凸缘77相对于离合器的这些部件在轴承83、84内进行的轴向安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本发明的功能性来说,重要的是轴承83、84的轴向游隙大于曲轴75预期的轴向运动。于是,主元件7的对应的运动也可以在这个扭振减振器中通过相对于次元件8的轴向游隙而被吸收。

与图5中的配置相反,扭振减振器的次元件8通过一个径向轴承85相对于主元件7而额外地得到支撑。

这样,主元件7和次元件8之间的径向失衡被减至最小,该失衡可能导致产生噪音以及过度磨损并且还有运动失衡。

图7示出次元件8在变速器封盖79上通过驱动侧半壳86的安装,以及它通过一个径向安装87的径向内引的延伸。

该图还示出在主元件7和次元件以及输出侧离合器90的半壳86、89之间的轴向游隙88。

在图7所展示的设计中未提供主元件7或与之相连的传动系部件的轴向安装。

图8示出轴77的与曲轴相连的一个部分,主元件7牢固地连接在该部分上。轴77相对于一个变速器轴91沿径向安装。未提供主元件7的轴向安装。

该图另外展示了次元件8的驱动侧半壳相对于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具体地说是相对于变速器封盖79。额外提供了相对于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93的一个轴向安装92。

图9在一个总图中以图解的方式示出整个安排的可能的轴向安装点,确切地说是在轴向轴承94、95之中,这两个轴承相对于一个离合器支架98沿径向支撑内薄板支架96、97,并且还有轴向轴承99,该轴向轴承相对于离合器支架98沿径向支撑一个第一外薄板支架100,以及一个轴向轴承101,它用来在外薄板支架100和另一个外薄板支架102之间的轴向支撑。额外提供了一个轴向轴承103,用来相对于外薄板支架102支撑主元件7。

主元件7通过焊缝或螺纹连接与一个扭振减振器轮毂104接合,该轮毂自身与一个柔性板105连接。柔性板105通过具有多个轴向螺纹的一个螺纹连接106和/或一个径向螺纹连接107与一个飞轮108连接。对于螺纹连接106、107的情况,可以配备长孔,这使之有可能在主元件7和柔性板之间,以及飞轮和曲轴之间设定公差补偿。

对于本发明至关重要的是主元件7、柔性板105、飞轮108以及曲轴的一部分(在此图中未示出)或与后者固定连接的一根轴之间的、无轴向游隙的连接。其结果是避免了噪音、失衡以及还有由于轴向相对运动而有可能产生的磨损。

参考符号清单

1    双离合器装置

2    曲轴

4    主凸缘

5    主元件

6    次元件

7    输出侧次级子元件

8    驱动侧次级子元件

9    驱动侧半壳

10   输出侧半壳

11   齿形

12   齿形

13   锁定环

14   外螺旋弹簧

15   内螺旋弹簧

16   径向滚针轴承

17   齿形

18   锁定环

19   弹簧环

20   实心轴

21   空心轴

22   离合器支撑件

23   径向滚针轴承

24   泵驱动齿轮

25   径向滚针轴承

26   径向滚针轴承

27   径向滚针轴承

28   径向外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的轮毂

29   径向内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的轮毂

30   径向外离合器的外薄板支架

31   径向内离合器的外薄板支架

32    径向外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

33    径向内离合器的内薄板支架

34    径向外离合器的致动活塞

35    径向内离合器的致动活塞

36    径向外离合器的外薄板

37    径向外离合器的内薄板

38    径向内离合器的外薄板

39    径向内离合器的内薄板

40    轴向滚针轴承

41    轴向滚针轴承

42    轴向滚针轴承

43    轴向滚针轴承

44    径向滚针轴承

45    径向滚针轴承

46    飞轮块

47    焊缝

48    侧盘

49    离合器轮毂

50    径向滚针轴承

51    塞式齿形

52    塞式齿形

53    半壳

54    滑靴/弹簧分离器

55    主卡定销

56    次卡定销

57    圆柱状部分

58    齿形

59    外齿形

60    圆柱状部分

61    外齿形

62    内齿形

63    圆柱状部分

64    内齿形

65    外齿形

66    圆柱状部分

67    外齿形

68    内齿形

69    塞式齿形

70    盘状部件

71    松动轴承

72    固定轴承

73    轴向轴承

74    径向支撑轴承

75    一个曲轴的部分

76    飞轮

77    轴

78    松动轴承

79    变速器封盖

80    轴承

80a   变速器轴

81    轴承

82    固定轴承

83    轴承

84    轴承

85    径向轴承

86    驱动侧半壳

87    径向安装

88    轴向游隙

89    半壳

90    输出侧离合器

91    变速器轴

92    轴向安装

93    内薄板支架

94    轴向轴承

95     轴向轴承

96     内薄板支架

97     内薄板支架

98     离合器支架

99     轴向轴承

100    外薄板支架

101    轴向轴承

102    外薄板支架

103    轴向轴承

104    扭振减振器轮毂

105    柔性板

106    螺纹连接

107    径向螺纹连接

108    飞轮

K1     径向外离合器

K2     径向内离合器

T      扭振减振器

ax     旋转轴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