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页纸搬送装置、及包含该页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页纸搬送装置、及包含该页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纸搬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从左右搬送路径来将用纸(页纸)搬送到合流部里时,通过与既有的装置相比在小型化的同时,可以从左右搬送路径的双方对多种多样的用纸进行搬送,或与既有的装置在具有同样的装置宽幅的情况下,增大左右搬送路径中的某一方的曲率半径,从而实现对多种多样的用纸进行更安定的搬送。其特征在于包括搬送用纸S的第1搬送路径A,和从与第1搬送路径A相对一侧搬送用纸S的手动供纸路径R2,和第1搬送路径A与手动供纸路径R2合流的合流部,轮带搬送手段8B配置在:从合流部处的第1搬送路径A看去为该合流部的外围,从合流部处的手动供纸路径R2看去为该合流部的内圈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25486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理光;

    申请/专利号CN200810082539.0

  • 发明设计人 渡濑浩之;上田正之;

    申请日2008-02-26

  • 分类号B65H5/00;B65H5/38;G03G15/00;H04N1/00;

  • 代理机构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徐申民

  •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大田区中马込1丁目3番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36: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10-31

    授权

    授权

  • 2008-10-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9-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页纸搬送装置,包含该页纸搬送装置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喷墨记录装置,或对上述至少两个进行组合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包含普通纸复印机(PPC:Plain Paper Copier)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喷墨记录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使装置全体小型化,一般的倾向是,用于将形成图像的媒介之被图像形成媒介或页纸状的记录媒介(以下称「页纸」)从页纸收容手段或堆垛页纸的页纸堆垛手段搬送·供给到图像形成手段本体的搬送手段也被小型化。

作为设置·连接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里的页纸搬送手段之复数的供纸部及页纸搬送装置,知道的有例如具备了搬送页纸的第1搬送路径、从第1搬送路径相对一侧搬送页纸的第2搬送路径、第1搬送路径和第2搬送路径合流之合流搬送路径(参照专利文献1、3及4)。作为第1的搬送路径(以下也称为「第1搬送路径」),常见的是设置在被配置在装置本体一侧里的多段供纸部(也称为存储(bank)供纸部)的页纸搬送装置里。作为第2的搬送路径(以下也称为「第2搬送路径」),常见的有设置在装置本体的一侧部里,连接于用于供给包含多种页纸尺寸、页数相对较少的手动供纸部里,或连接于用于供给几千页以上的大容量·多页数之页纸的大容量供纸部或大量供纸部里。

在具备这样的布置构成的复数的供纸部以及页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户相对于装置本体在进行各种操作或页纸补充等作业时,为了使装置本体的宽度方向,亦即相对于装置本体的用户所看到的装置本体的左右方向上的小型化,通常都设置有上述的合流搬送路径。

以下,为了更容易理解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在构成上的不同点,采用具备了上述第1搬送路径、第2搬送路径以及合流搬送路径之布置的、作为既有技术的图36所示的黑白复印机1’来作更具体的说明。该图所示复印机1’与后述图1所示的复印机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以使用纸搬送装置5’来取代用纸搬送装置(页纸搬送装置)5。亦即,图36所示的复印机1’与图1所示的复印机1相比,除去供纸装置3中下段的第2搬送手段7周围的构成,由于与图1所示的复印机1的构成相同,所以以图36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周围的构成以及动作为中心来作简单的说明。还有,图36所示供纸装置3中的上下供纸段的构成实质上是一样的,另外,与图23(a)所示的模式图也是一样的。

在图36中,堆垛在多段供纸部之供纸装置3中上下段的某一个供纸盘51里的最上面的用纸(页纸)S,被捡拾辊(pick up roller)60捡拾后分出,被分出的用纸S通过分离部的供纸辊61分离辊62的协动作用被一页一页地分离后传送,之后,被搬送到下游侧的夹住辊对(grip roller)81’(第2搬送手段7’)。然后,被搬送到夹住辊对81’的用纸S的前端,在碰到设置在其用纸搬送方向(页纸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里的对位辊对21(对位手段)的夹持部前面的位置时暂时停止,此时,一边在用纸S的前端部里形成规定的挠曲,一边为了防止用纸的偏斜(skew)而对其姿势进行补正。之后,对位辊21通过按照形成于鼓状感光体10A里的图像形成时机的规定的时机,在规定的时间后重新开始搬送,用纸S的前端被搬送到转印装置(转印部)13里。还有,在图36中,分离部中的分离供给手段的构成虽然采用的是FRR(Feed Reverse Roller)方式,也可以采用在以更简单的构成并低成本的同时,通过能够将装置宽幅进行一定程度小型化的摩擦部件之摩擦垫的分离方式。

然后,为了缩短用纸S从供纸开始至排出到排纸盘9的时间,通过将从供纸装置3至定影装置11的搬送路径R1做成向上的略微铅直状(相对于水平为大致铅直)来缩短搬送距离。

另外,除了来自于供纸部(供纸装置3)的用纸S去对位辊21之外,还形成有可以搬送通过用纸翻转装置42的翻转搬送路径R3被反转的用纸的合流搬送路径。更进一步地,在翻转搬送路径R3的下方,设置有包括了手动供纸盘67、供纸辊67A、分离辊67B、67C的手动供纸部,从手动供纸部搬送来的用纸,被搬送向上段的夹住辊对81’。如此,在上段的夹住辊对81’的前面形成了合流搬送路径。以下,涉及上述复印机1’的技术称为「前者的技术」。

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都是对应于有多种页纸尺寸(以下称为「用纸尺寸」)或页纸种类(以下称为「纸种」)的机种。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机种里,例如,事先将几种用纸尺寸及纸种构成的用纸收容到页纸收容手段里,用户能够从适当选择的页纸收容手段,或由图像形成装置自动选择的用纸来进行供纸。因此,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中,由于页纸收容手段更多地消耗占有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间,对搬送手段小型化的要求就变得更为强烈。

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页纸收容手段和图像形成手段本体之间形成的搬送路径,虽然也依存于两者的位置关系,但一般是对其搬送方向作较大的变更,以削减搬送路径本身所占有的空间。其结果是,在搬送路径中,为了将其搬送方向作连续光滑的变更,设置了由弯曲形状构成的曲率部,该曲率部的曲率半径设定为能够搬送作为一般使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页纸之定型记录纸的,比较小的半径。

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页纸搬送装置可以列举有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所记载的既有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即,如该公报的图6以及图7所示,在图像形成手段本体的下侧,在各段里分别设置了将规定尺寸或纸种的页纸以规定页数堆垛收容的页纸收容手段之供纸盘,在供纸盘和图像形成手段本体之间,设置了沿被选择的段的供纸盘的大致水平方向,将1页页纸引出后向上方的图像形成手段本体供纸的页纸搬送装置。

以下,适当地对上述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的各图中所示的符号付与括弧来说明时就是,供纸盘(1)内的页纸(P)以众所周知的FRR分离方式被分离为一页一页地送出后,通过具备由上侧导向板(8)以及下侧导向板(7)所形成的曲率部的搬送路径,被搬送去图像形成手段本体。上述曲率部由上侧导向板(8)以及下侧导向板(7)所构成的弯曲固定导向部件所形成,当页纸(P)通过上述曲率部时,沿下侧导向板(7)被搬送,伴随着搬送,页纸(P)被上侧导向板(8)按压后其路径得到矫正,沿着位于下侧导向板(7)出口处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导向片(6)到达搬送辊对(5)处。以下,将上侧导向板(8)以及下侧导向板(7)称为「弯曲固定导向部件」。

然而,在上述构成的页纸搬送装置中,在搬送厚纸等记录纸或信封等刚性高的特殊纸的页纸(P)时,由于搬送路径的曲率部的曲率半径较小,因此页纸(P)沿该曲率一边弯曲一边被搬送的时候,其阻力会比复印用的普通纸的页纸要大许多,从而会发生因高刚性的记录纸或特殊纸等的页纸(P)不能前进而产生堆堵等搬送不良,亦即不能进行安定的供给动作的问题。

对上述工作作的更详细的说明如下。页纸(P)当其处于搬送方向的页纸(P)前端部(前端侧),到达由上侧导向板(8)以及下侧导向板(7)构成的弯曲固定导向部件时,因该弯曲固定导向部件的作用,页纸(P)的前端侧之前半部分沿其厚度方向被弯曲。由此,在搬送刚性高的页纸(P)时,该高刚性页纸(P)对抗弯曲的里就增大,妨碍其搬送的阻力也增大。因此,当高刚性的页纸(P)的前端部不能到达下游侧的搬送辊对(5),仅由上游侧的辊对(2a,2b)来搬送高刚性的页纸(P),而使高刚性的页纸(P)被弯曲固定导向部件弯曲时,仅靠该上游侧的辊对(2a,2b)的搬送力来对抗被弯曲的高刚性的页纸(P)所产生的阻力,作为向搬送方向前进的力是不足的。因此容易产生高刚性的页纸(P)的中心线偏离搬送路径中心线等的搬送不良,或高刚性的页纸(P)勾挂到弯曲固定导向部件里停止后的用纸堆堵等。

这里,在上述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里提案了这样一种供纸装置,即,在将第1搬送手段送出来的页纸搬送到位于其搬送方向下游侧之略呈垂直上方的第2搬送手段为止的供纸装置中,在第1搬送手段和第2搬送手段之间设置一对直线形状的导向部件,通过该直线形状导向部件的导向来搬送页纸。根据该供纸装置,因为导向部件不是弯曲形状,而是直线形状的直线形状导向部件,就能够抑制降低搬送负荷,即抑制负荷的急剧上升,从而能够防止纸张堆堵、斜向前进等的搬送不良。

换句话说,根据上述供纸纸张,本搬送的页纸上的变形部位不再集中在弯曲导向部件的1处弯曲里,而能够分散至该搬送方向中直线状导向部件的前后端附近的2处弯曲里,而且,由于将直线状导向部件设置为略微中间角度的倾斜姿势后,使得该2处的弯曲程度为大致均等的程度,就能够抑制搬送时的搬送负荷的急剧上升。亦即,页纸为了改变其前进的方向,被弯曲的部位变成从上游侧的辊对向直线状导向部件过渡的部位,和从直线状导向部件向下游侧的辊对过渡的部位等2个部位,至少由于各自弯曲的程度变小,就能够降低相对应的部位因弯曲而产生的阻力,从而能够回避搬送负荷的急剧上升。

与上述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专利文献1)具有大致相同的构成,并为众所周知的供纸装置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具有第1,2的搬送手段,在第1搬送手段和第2搬送手段之间,设置了形成至第2搬送手段的倾斜面之翻转导向部件,该翻转导向部件朝向第2搬送手段为可动的。

根据该供纸装置,当用纸后端接触到翻转导向部件时,在与用纸后端相接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里,翻转导向部件进行位移,由于通过该位移,用纸后端能够吸收接触时的冲击,就能够降低翻转噪音(flipping noise)。

另外,众所周知的供纸装置(参照专利文献3)还有,包括收容页纸的复数的页纸收容手段和在各页纸收容手段里分别设置的搬送路径以及页纸供纸手段,在将这些搬送路径的末端合流到1个共同的搬送路径里去的同时,至少,设置在收容高刚性页纸的页纸收容手段里的搬送路径,将与在其末端设置的所述共通搬送路径合流时的第1曲率部的曲率半径,设定的比其他搬送路径合流时的其他的曲率部的曲率半径要大。

根据该页纸供纸装置,高刚性的页纸在其搬送路径上前进,通过曲率半径大的第1曲率部时,和普通的页纸的弯曲程度是不一样的,与普通页纸相比,由于被充分缓慢地弯曲后继续前进,就可以减少搬送时的阻力,从而不会发生页纸的停滞或延迟就能够搬送至共通搬送路径里。

另外,众所周知的翻转手段如专利文献4所示被配置在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里,即,其包括翻转辊对,和用于将该翻转辊对送入的页纸搬送·导向的翻转搬送路径,该翻转搬送路径包括用于变更页纸搬送方向的方向变更部位,通过将可以向该方向变更部位中的内侧转动的辊配设在从搬送方向看去的直角方向里,将被送入翻转搬送路径里的页纸与上述辊一边相接一边送出。

根据该翻转手段,被送入的页纸在上述的方向变更部位处,其内侧的接触部必定与辊相接,而且由于该辊伴随着页纸在搬送方向的前进而作从动转动,与既有的导向板相比,能够减轻搬送阻力,即能够消除被固定的导向部件和移动页纸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在上述方向变更部位处能够形成变更搬送方向的导向。

上述专利文献1至4的技术,以下成为「后者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第1~3页、图1~图7)

专利文献2:特开2005-89008号公报(第2~3页、图4,5)

专利文献3:特开平10-129883号公报(第1~2页、图1)

专利文献4:特开2005-1771号公报(第1~2页、图1)

专利文献5:特开平10-265070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2-2747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参照图36说明的前者的技术中,存在着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下述要求的问题,即,为了在实现近年来特别被要求的装置宽度的再小型化·集约化的同时,将包括页纸尺寸多种多样的页纸,从第1以及/或第2搬送路径,以安定的搬送质量来搬送。

而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技术中存在着下列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页纸搬送自载中,归根到底由于其构成是配置了固定部件用于搬送页纸的导向,移动体之被搬送的页纸和被固定的导向部件之间的速度差没有得到消除,导向部件的形状或设置姿势没有限制,两者之间会产生作用于必定会妨碍页纸搬送方向里的阻力,而成为搬送负荷。

亦即,在上述既有的过程中,回避上述搬送不良或堆堵的效果并不充分,在直线状的导向部件中,比如,即使能够抑制搬送负荷的急剧上升,也改变不了搬送负荷的产生。特别是,在搬送厚纸或信封等高刚性的用纸(页纸)时,上述搬送不良或堆堵以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变得明显起来。

在设置了专利文献2所述的翻转导向部件的构成中,即使是在用纸后端的相接方向里可以位移的可动部件,由于变更该用纸方向的导向是固定导向部件,同样地,在变更导向该朝向时,用纸和翻转导向部件之间的相对速度差依旧没有得到消除,搬送负荷依旧会产生。特别地,在搬送厚纸或信封等高刚性的用纸(页纸)时,上述搬送不良或堆堵以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变得明显起来。

另外,如专利文献3所述的技术,即使是采用设置了将曲率半径按规定设定得很大的专用的搬送路径的构成,在该专用的搬送路径上前进的页纸被平稳地弯曲,页纸从搬送路径接受的搬送阻力减少,同样地仍然会产生搬送负荷。特别是,在搬送厚纸或信封等高刚性的用纸(页纸)时,上述搬送不良或堆堵以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变得明显起来。

另外,如专利文献4所述的技术,在采用将辊等可动部件设置在搬送路径的方向变更部位中内侧的搬送路径部分的规定部位里的构成中,在该搬送过程中,通过内侧的辊,在被页纸的前后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支撑的状态时,即使能够有效地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力,对于成为该状态的前后的状态,亦即,对于该方向变更部位中外侧的搬送路径部分和页纸相接时搬送负荷的考虑仍然是欠缺的,另外,对于该搬送过程中的页纸前端或页纸后端的举动也没有特别说到。特别是,在搬送厚纸或信封等高刚性的用纸(页纸)时,上述搬送不良或堆堵以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变得明显起来。

在此,本发明的申请者,于2006年8月7日,在专利申请2006-214779号(以下称为「在先发明」)里公开了一种能够解决后者技术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新的页纸搬送装置,以及设置有该页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在先发明中,以具有被配置在第1搬送手段和第2搬送手段之间所形成的页纸搬送路径的外围方向里的、将页纸朝向第2搬送手段移动导向的移动导向手段(具体来说是轮带搬送手段)为特征,适用于该例的详细说明接下来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前面加以说明。根据该在先发明,能够实现并提供一种,在集约化省空间的同时,以简单且低成本的构成,有很好的页纸种类(纸种)对应性的页纸搬送装置、包括该页纸搬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页纸搬送装置以及/或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这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上述在先发明适用并实用于包括上述合流搬送路径的页纸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里,与已有的相比,在将装置小型化的同时使得包括页纸尺寸多种多样的页纸可以从第1以及/或第2搬送路径来搬送,或者是在使装置宽幅与已有的一样的同时,通过增大第1以及第2搬送路径中一方的曲率半径,实现并提供一种能将多种多样的页纸以安定的搬送质量来搬送的页纸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将涉及上述在先发明的轮带搬送手段配置在弯曲的搬送路径的内围侧,亦即通过后述的从动于转动搬送驱动手段(夹住辊)并与页纸表面接触,将包括辅助对于该页纸的搬送力的轮带的轮带搬送手段配置到被搬送弯曲的搬送路径的内围里,通过以该轮带搬送手段和与之相对配置的导向部件来构成弯曲的搬送路径的一部分,就能够降低搬送厚纸等刚性较高·较硬的页纸时的搬送阻力,由此就能够实现并提供一种,防止在传送页纸去搬送路径下游侧时产生倾斜传送·堆堵等的搬送不良的页纸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其他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并提供包括可以获得后述的技术方案的效果的页纸搬送装置,以及包括该页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搬送路径,其具有曲率,搬送页纸;第2搬送路径,其具有不同于所述第1搬送路径的曲率,其从与第1搬送路径相向而对的一侧搬送页纸;合流搬送路径,其合流第1搬送路径和第2搬送路径;轮带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从所述合流搬送路径中的第1搬送路径看去为该合流搬送路径的外围里,从所述合流搬送路径中的第2搬送路径看去为该合流搬送路径的内圈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相对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搬送路径的上游侧里来搬送页纸;第2相对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搬送路径的上游侧里来搬送页纸;夹持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合流搬送路径的上游侧里,形成夹持·搬送页纸的夹持部;当装置本体的宽幅方向里的所述第1相对搬送手段和第2相对搬送手段之间的距离为一定时,比起没有配置所述轮带搬送手段时的第2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来,能够增大配置有所述轮带搬送手段时的第2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合流搬送路径的下游侧里,形成夹持·搬送页纸的夹持部,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一方是通过转动,能够传递驱动力的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另一方从动于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是包括有轮带的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该轮带通过与第2搬送路径搬送来的页纸表面的接触,将搬送力补充向所述夹持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被配置为,使得第1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小于第2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被配置为将页纸导向,相对于由第1搬送路径搬送来的页纸的搬送方向为折返的方向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搬送路径由导向部件构成,该导向部件引导页纸的前端部,以锐角的突入角度来进入所述轮带搬送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1至6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合流搬送路径的下游侧里,形成夹持·搬送页纸的夹持部,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一方是通过转动,能够传递驱动力的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另一方从动于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是包括有轮带的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该轮带通过与页纸表面的接触,将搬送力补充到该页纸里,所述轮带搬送手段的构成是被卷挂在,介由所述轮带与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相对且被连动转动的第1轮带保持转动部件,和,从被配置在所述第1轮带保持转动部件更靠所述第2搬送路径上游侧里、至少1个的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之间;所述第2搬送路径的内圈由,包括对页纸进行导向之导向面的导向部件构成;第2相对搬送部件被配置在,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更靠上游侧的第2搬送路径里搬送页纸;所述导向面被配置在,所述第1以及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外周端之间的连接线,和,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外周端与相向而对搬送部件的外周端之间的连接线,的内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外周端和所述导向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提供一种页纸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搬送有页纸、弯曲的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形成夹持·搬送页纸的夹持部;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一方是通过转动,能够传递驱动力的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另一方,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内圈里,从动于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是包括有轮带的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该轮带通过与页纸表面的接触,将搬送力补充到该页纸里,所述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是由所述轮带搬送手段和与之相向而对配置的导向部件所构成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其进行图像形成操作;页纸搬送装置,其搬送页纸,所述页纸搬送装置至少包括1个页纸搬送路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1个页纸搬送路径包括:第1搬送路径,其具有曲率,搬送页纸;第2搬送路径,其具有不同于所述第1搬送路径的曲率,其从与第1搬送路径相向而对的一侧搬送页纸;合流搬送路径,其合流第1搬送路径和第2搬送路径;所述页纸搬送装置还包括轮带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从所述合流搬送路径中的第1搬送路径看去为该合流搬送路径的外围里,从所述合流搬送路径中的第2搬送路径看去为该合流搬送路径的内圈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动供纸手段,其被配置在装置本体一侧部里、将所放置的页纸搬送去所述装置本体;所述手动供纸手段设置在第2搬送路径一侧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形成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轮带搬送手段的下游侧里,在经由所述轮带搬送手段搬送来的页纸里形成图像;翻转搬送路径,其将所述图像形成手段所图像形成的页纸进行正反翻转,所述翻转搬送路径被配置为与第2搬送路径侧合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4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被配置为将页纸导向,相对于由第1搬送路径搬送来的页纸的搬送方向为折返的方向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5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形成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轮带搬送手段的下游侧里,在经由所述轮带搬送手段搬送来的页纸里形成图像;翻转搬送路径,其将所述图像形成手段所图像形成的页纸进行正反翻转,所述翻转搬送路径被配置为与所述轮带搬送手段更靠下游侧的所述合流搬送路径进行合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6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被配置在装置本体的一侧部里,将所放置的页纸搬送去该装置本体的大容量供纸手段;所述大容量供纸手段被设置在第2搬送路径一侧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7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搬送手段,其被配置在搬送有页纸、弯曲的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形成夹持·搬送页纸的夹持部;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一方是通过转动,能够传递驱动力的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所述夹持搬送手段的相向而对的另一方,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内圈里,从动于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是包括有轮带的所述轮带搬送手段,该轮带通过与页纸表面的接触,将搬送力补充到该页纸里,所述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是由所述轮带搬送手段和与之相向而对配置的导向部件所构成的。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具有适用于本发明的用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之概要正面图。

图2所示是第1例的用纸搬送装置以及其周围的供纸盘段,是用纸的前端到达轮带搬送手动时的动作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截面图。

图3所示是在图2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用纸的前端到达第2搬送手段的夹持部跟前的动作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截面图。

图4所示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用纸搬送装置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截面图。

图5所示是第1例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的简要斜视图。

图6所示是图5的关键部位的简要正面图。

图7(a)所示是第1例等中供纸装置本体侧的具体开关构成之简要斜视图,(b)所示是除去堵塞用纸(堆堵用纸)时的,将开关导向开放的状态之下的关键部位的简要截面图。

图8所示是用于说明关于实施例1中的不同纸种的搬送时间之偏差的试验结果。

图9所示是适用于本发明的图2之外的第2例的用纸搬送装置以及其周围的供纸盘段的关键部位截面图。

图10是在图9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用纸的前端到达轮带搬送手段里时的动作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截面图。

图11是在图9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用纸的前端到达第2搬送手段的夹持部跟前的动作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所示是适用于本发明的另一个第3例的用纸搬送装置之主体的简要放大正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周围的关键部位构成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所示是第1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的简要斜视图。

图15所示是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说明形成手动供纸路径的内圈侧的搬送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和驱动轮、供纸辊之间特有的关系·配置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正面图。

图16所示是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说明形成手动供纸路径的内圈侧的搬送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和驱动轮、供纸辊之间特有的关系·配置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正面图。

图17所示是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说明形成手动供纸路径的内圈侧的搬送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和驱动轮、搬送带、供纸辊之间特有的关系·配置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正面图。

图18所示是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说明形成手动供纸路径的内圈侧的搬送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和驱动轮、搬送带、供纸辊之间特有的关系·配置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放大正面图。

图19(a)所示是说明:在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由上游侧的驱动轮的外周端和形成手动供纸路径的导向面所形成的角度;(b)所示是对应于上游侧的驱动轮的外周而被保持的搬送带表面和形成手动供纸路径的导向面所形成的角度,分别为锐角地被配置时的关键部位的放大正面图。

图20(a)、(b)所示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中,对介由手动供纸路径,从手动盘至通过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用纸搬送动作的推移作说明的关键部位的正面图。

图21(a)、(b)、(c)所示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中,对介由手动供纸路径,从手动盘至通过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用纸搬送动作的进展推移状态作说明的关键部位的正面图。

图22所示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周围的关键部位构成的放大正面图。

图23(a)所示是对既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从第2搬送手段到对位辊对为止的搬送距离以及用纸折曲用空间等作说明的简要正面图,(b)所示是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相同内容进行说明的简要正面图。

图24所示是包括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之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的简要正面图。

图25所示是图24的用纸搬送装置周围的关键部位构成的放大正面图。

图26所示是从夹住辊侧看到的,将图24的用纸搬送装置的轮带组件安装·装入到搬送导向部件里时的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斜视图。

图27所示是从夹住辊侧看到的,图24的用纸搬送装置的轮带组件周围之关键部位的斜视图。

图28所示是从搬送导向部件的里侧看到的,图24的用纸搬送装置的轮带组件周围之关键部位的斜视图。

图29所示是从搬送导向部件的里侧看到的,将图24的用纸搬送装置的轮带组件安装·装入到搬送导向部件里时的状态之关键部位的斜视图。

图30(a)、(b)、(c)所示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中,对介由手动供纸路径,被搬送到搬送导向部件里的用纸的进展推移状态作说明的关键部位的正面图。

图31(a)所示是既有例的用纸搬送装置的、(b)所示是本发明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的,基本布置构成,分别以概念·模式来显示的图。

图32(a)所示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所实现的小型化,与(b)所示的既有例的用纸搬送装置相比较后说明的关键部位的正面图。

图33所示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周围的关键部位构成的放大正面图。

图34所示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周围的关键部位构成的放大正面图。

图35(a)、(b)所示是对伴随不同的用纸搬送路径的用纸搬送装置之第1以及第2搬送手段的配置例进行说明的简要正面图。

图36所示是包括既有的用纸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全体构成的简要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说明图对包括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称「实施方式」)作说明。对于适用于上述在先发明的用纸搬送装置以及搭载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实施方式或变化例、实施例等里面,具有同一功能以及形状等的部件或构成组件等的构成要素,以付与同一符号作一次说明之后省略对其的再次说明。为了简化图以及说明,即使是应该显示在图中的要素,但如果是在该图中没有必要作特别说明时,作了适当的省略。在原样引用公开专利公报等的构成要素来作说明的时候,在其符号里付与括号以区别于各实施方式。

在以图1~图7为开始后述的图8~图12中,由于包括了适用于上述在先发明的用纸搬送装置以及搭载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对该部分作详细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图像形成装置的1例之复印机1的全体构成作说明。

复印机1是从原稿的表面读取图像后,在各种页纸状媒介(以下称为「页纸」)之记录纸、转印纸、用纸、OHP页等里面形成复印图像的黑白复印机。该复印机1包括,具有根据读取的原稿图像作为进行规定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手段之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载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将页纸的一个例子之用纸S一页一页地供纸到该装置本体2里的供纸装置3;读取安放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上的原稿图像,将该原稿图像情报送去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原稿读取装置4。

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原稿读取装置4的下方形成有空间,以设置对通过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用纸进行排出·堆垛的排纸盘9,和从供纸装置3至排纸盘9,作为移动用纸S的用纸搬送路径(页纸搬送路径)之用纸搬送路径R1(以下也称为「搬送路径R1」)。该搬送路径R1的大部分位于从供纸装置3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相对于大致水平线在大致的垂直方向(即大致铅直方向)上延伸,在该搬送路径R1中,设置了确保对应于最小尺寸的用纸S的规定间隔,由搬送辊或滚子对等构成的几个页纸搬送手段之用纸搬送手段,这些用纸搬送手段的构成是,其中某一个必定通过夹持搬送路径R1上的用纸S以持续进行搬送。更进一步地,在供纸装置3中,设置了将该供纸装置3的各段里所收容的用纸S,供给·搬送到搬送路径R1的对位辊对21里的页纸搬送装置之用纸搬送装置5。

在图像形成装置2内,从其搬送路径R1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一次配置了形成图像之图像形成部的感光体单元10和定影装置11。对于沿该搬送路径R1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被搬送来的用纸S,感光体单元10在转印所生成的调色剂像之后,定影装置11将被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到用纸S里,定影有该调色剂像的用纸S,被排出到配置在搬送路径R1末端的排纸盘9里。

感光体单元10具有作为像载置体的单一的鼓状感光体10A,并以略呈水平被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内未图示的侧板里,可以转动地被固定支撑着。感光体10A的构成是众所周知的、以规定的直径所形成的圆筒状。感光体10A通过设置在感光体单元10,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中的某一方里的马达等驱动源传递来的转动驱动力,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安定的匀速被转动驱动。

在感光体10A的周围,按图中箭头所示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显影装置12、转印装置13、感光体清洁装置18、除电装置、带电装置14,在感光体10A的反时针转动方向中转动1周的范围内,通过上述各个装置12~14,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被设定为显影位置、转印位置、清洁位置、除电位置和带电位置。

更进一步地,在带电位置和显影位置之间,设定有潜像形成位置,在该潜像形成位置里以规定的激光照射,以写入对应于图像情报的非可视潜像的曝光装置47,被配置在稍稍离开感光体单元10的斜下方里。然后,在感光体10A被转动驱动至规定的反时针里的同时,与该感光体10A的转动同期的各装置12~14以及曝光装置47,通过分别规定的连动动作,来实现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亦即,显影装置12具有在其表面生成将调色剂粒子呈放射状立起的调色剂刷之显影辊等的适当的既有构成,对于生成于感光体10A表面上的规定部位里、伴随该感光体10A的转动在圆周上移动后通过显影位置的潜像,附着调色剂刷先端的调色剂粒子后,将该非可视的潜像进行黑白调色剂像的可视化。

转印装置13由略在上下方向里、以规定的间隔被相对配置的2个固定支撑辊15、16,和张设在该固定支撑辊15、16里、由环状无缝轮带形成的转印带17所构成,其将感光体10A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S里,并将未定影之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S搬送去搬送路径R1的下游侧。亦即,下方的固定支撑辊16里绕有转印带17的部分被压接至感光体10A的大致右下方的部位里,在感光体10A表面和转印带17相接的部位里设定了转印位置。另外,上方的固定支撑辊15被配置在定影装置11的导入口的跟前。

感光体清洁装置18在感光体10A上的清洁位置里,或者是其先端刮刀边缘以规定压力来确保相接地构成的刮刀部件(未图示),或者是与同清洁位置相接跟随感光体10A的转动而从动转动的转动刷,抑或是同时具有两者的构成,来对转印后的感光体10A表面所残留的调色剂或异物进行除去。

除电装置主要由可以进行规定强度发光的灯构成,从该灯发射的除电用的光照射到除电位置里,对通过该除电位置的感光体10A表面上的带电状态进行解除,将通过转印位置后的感光体10A的表面电位恢复到初始状态。

定影装置11具有内藏了作为热源之电加热器的加热辊31,和在大致水平方向里与该加热辊31相对配置、被按压付势去该加热辊31侧的加压辊32。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在加热辊31被转动驱动,与之相接的加压辊32被从动转动的同时,在两辊31、32相接的部位里,规定的加热温度和加压力得到确保后,即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定影到用纸上的夹持部。

还有,同图中的20是由收容新品·新调色剂的调色剂罐等构成的调色剂收纳容器,从该调色剂收纳容器20到显影装置12,形成有未图示的调色剂搬送路径。当显影装置12将自身的调色剂消耗于显影而变得不足时,新调色剂会从调色剂收纳容器20补充至显影装置12。

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下方,对应于读取原稿的尺寸,设置了自动或通过用户的手动设定而可以对用纸尺寸(页纸尺寸)进行择一选择的供纸装置3。亦即,供纸装置3在将页纸收容手段之复数的供纸盘51、51,多段地收纳·配置到供纸装置3里的同时,各供纸盘51、51可以个别地被抽出到供纸装置3之外,从而可以在各个供纸盘51里放置该盘用的用纸,以及进行适当的页数的补充。在各供纸盘51、51里,多数页地堆垛·收纳了相互不同纸种(页纸种类)之各种用纸尺寸以及相对于用纸搬送方向(页纸搬送方向)而纵横朝向的用纸S。

在装置本体的一侧部里,配置了将放置在手动页纸收容手段之手动盘67上的用纸S,介由手动搬送路径之手动供纸路径R2搬送至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里的手动供纸手段之供纸辊67A、分离辊67B、67C。手动盘67、供纸辊67A、分离辊对67B、67C构成了手动供纸部。这里的装置本体是指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以及供纸装置3的装置本体的广泛概念用语。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里,设置了包括构成将在上述图像形成部里单面形成·定影有图像的用纸S进行正反翻转的页纸正反翻转手段之翻转搬送路径(以下也称为「翻转搬送路径」)R3的用纸翻转装置42。在用纸翻转装置42内,设置了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手段被转动驱动的、复数的辊66对以及被相对设置的导向部件等。翻转搬送路径R3的下游端被连接到上段的第2搬送手段7’(夹住辊对81’)和对位辊对21之间的搬送路径R1里,包括该连接部,在下游侧里形成了合流搬送路径(以下也称为「合流搬送路径」或「合流部」)。

还有,对于手动供纸路径R2,将在后面对其构成进行详细说明,与搬送路径R1以及翻转搬送路径R3同样地,如图所示,由保持适当的规定间隔而相对的导向部件构成。

原稿读取装置4具有构成其骨架主体的读取装置本体4A,在该读取装置本体4A的上面,接触玻璃57被配置在规定的整个范围内。在读取装置本体4A内,收纳有将接触玻璃57面上的规定范围为扫描对象,光学地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手段,该读取手段至少由第1移动体53、第2移动体54、成像透镜55以及CCD等形成的读取探测器56构成。

另外,在原稿读取装置4里,能够对覆盖接触玻璃57的关闭位置和开放的开放位置进行开关的原稿压板58被设置在读取装置4A的上面。亦即,原稿压板58以比接触玻璃57大的纵横尺寸来形成,其一端通过未图示的铰链被开关自由地固定支撑在读取装置本体4A的上面。

根据上述的构成,来说明复印机1的动作。首先,以复印机1来复印原稿的时候,用户手动地将原稿读取装置4的原稿压板58从关闭位置打开至开放位置,将原稿载置·放置在接触玻璃57上,并手动地关闭原稿压板58,并通过该原稿压板58从上方来压住放置在接触玻璃57上的原稿。通过该操作,原稿面可以被正确地读取,原稿被密接于接触玻璃57而呈平面状地展开,而且原稿被固定在同玻璃57上。

然后,当用户对设置在预先装备于复印机1里的操作画面部(未图示)里的开始键,进行按下·ON的操作时,原稿读取装置4的读取动作立刻得到开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第1移动体53亦即第2移动体54即开始移动。之后,从第1移动体53的光源来的光被照射向原稿,从该原稿面来的反射光朝向第2移动体54,该反射光被第2移动体54的反光镜反射后,介由成像透镜55被输入到读取探测器56里,其结果是通过读取探测器56,原稿的图像等被光电转换后被读取。

另外,如上所述,当开始键被ON操作后,感光体单元10的感光体10A开始转动,在该感光体10A上面,根据所读取的原稿图像开始了形成图像剂像的动作。亦即,伴随着感光体10A的转动,该感光体10A外周表面里的规定部位在带电装置14、曝光装置47、显影装置12、转印装置13、感光体清洁装置18和除电装置之间,依次通过各个装置所设定的位置,经过依次被带电至规定的带电状态、潜像生成、调色剂像的可视化、转印至用纸S里、残留调色剂被除去、带电装置被解除,而完成一个循环,并根据形成的图像尺寸,在感光体10A转动方向中的外周表面的规定长度的范围里生成调色剂像地,对该循环作规定的持续。

通过上述开始键的按下,从收纳由供纸装置3内的自动或手动所选择的用纸S的供纸段的供纸盘51,通过设置在该供纸段里的用纸搬送装置5的动作,1张用纸S介由规定的用纸搬送路径(页纸搬送路径)被搬送至搬送路径R1。该用纸S通过搬送滚子等,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内的搬送路径R1里,被大致朝铅直上方地搬送,用纸S的前端碰到对位辊对21的夹持部跟前部位时作一时的停止。

另一方面,在手动供纸的时候,被放置在手动盘67上的用纸S,首先通过手动盘用的供纸辊67A的转动而被分出,当用纸S被复数页地载置·放置的时候,通过同手动盘用的分离辊67B、67C被分离成1页后,被搬送至手动供纸路径R2,再从手动供纸路径R2被搬送到搬送路径R1,用纸S的前端碰到对位辊对21的夹持部跟前部位时作一时的停止。

之后,对位辊对21以对应于被转动驱动的感光体10A上的调色剂像的相对移动的正确的时机来开始转动,并将一时停止的用纸S送入转印位置。其结果是,在该用纸S上,通过转印装置13,调色剂像被转印。

如此,被转印有未定影的黑白图像的用纸S通过形成搬送路径R1的一部分的转印装置13的转印带17,被搬送去定影装置11,并通过该定影装置11所形成的夹持部,通过在该夹持部被添加规定的热和加压力后,图像即被定影到用纸S上。定影有图像的用纸S,通过切换爪34被导向去通往排纸盘9的搬送路径R1,然后通过各排出辊35~38被排出到排纸盘9里后,堆垛到排纸盘9上。之后,用户可以将堆垛在排纸盘9上的用纸,从排纸盘9和原稿读取装置4之间之装置正面侧的开放部取出。

另外,根据用户的设定输入,而选择了两面复印的时候,在单面里定影有图像的用纸S,通过切换爪34被搬送至用纸翻转装置42一侧,通过用纸翻转装置42内的复数的辊66对以及未图示的导向部件,使之往复移动去翻转搬送路径R3上,在反转了用纸面的上下朝向后,从位于比感光体单元10还要前面的部位开始,介由对位辊对21使之回归到搬送路径R1里,该用纸被搬送到搬送路径R1上后再次被导引去转印位置,这一次是将图像定影在用纸S的背面之后,通过排出辊35~38最终被排出到排纸盘9上。

这里,对位辊对21具有对通过第1搬送手段7、7’、上述手动供纸手段、用纸翻转装置42被搬送来的用纸的姿势进行补正的对位手段的功能。

(第1例)

下面、参照图2~图7,对于适用于在先发明所涉及的页纸搬送装置的用纸搬送装置5(以下也称为「第1例」)的特征构成作说明。

用纸搬送装置5如图2以及图3所示,是从堆垛·收容于图1所示的供纸装置3中的规定段(在此例中为下段)的供纸盘51例的多数页的用纸S中,引出1张用纸S,对被引出的用纸S的用纸搬送方向(页纸搬送方向)进行变更,供给·搬送去相对于一个方向之大致水平方向为正交方向的、配置在大致铅直上方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一侧的对位辊对21。

用纸搬送装置5的主要构成如下:包括将用纸S一页一页分离·供给的FRR方式的分离手段之第1搬送手段(以下称为「第1搬送手段」)6;被配置在第1搬送手段6的用纸搬送方向(页纸搬送方向)下游一侧里的、形成将第1搬送手段6搬送来的用纸S夹持搬送至与第1搬送手段6的用纸搬送方向不同的用纸搬送方向里的夹持部之第2搬送手段(以下称为「第2搬送手段」)7;形成于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的、弯曲的第1页纸搬送路径之第1搬送路径A。

用纸搬送装置5关于第1搬送手段6以及第2搬送手段7,作为其中任何一个以1对转动搬送部件来夹持用纸S搬送的夹持搬送手段,被分别地构成。亦即,第1搬送手段6是由供给(feed)辊61和回转(reverse)辊62的、2个被相对配置的转动搬送部件所形成的第1转动搬送部件构成的,第2搬送手段7是由夹住(grip)辊81和张设于辊状的驱动轮83以及辊状的驱动轮84之间的搬送带82的、2个被相对配置的转动搬送部件形成的第2转动搬送部件构成的,该第2转动搬送部件对的一方,是包括在保持与用纸S的前端接触的状态的同时,将用纸S移动·导向(搬送)去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的搬送带82之轮带搬送手段8(移动导向手段),而且,其特征在于轮带搬送手段8中,形成于搬送带82上的轮带移动面之搬送面82a,被配置在离开第1搬送路径A的外围方向的位置里。

如上所述,由供给(feed)辊61和回转(reverse)辊62构成的第1转动搬送部件对的用纸搬送方向,和由夹住(grip)辊81和搬送带82构成的第2转动搬送部件对的用纸搬送方向是不同的,亦即,第1转动搬送部件对的用纸搬送方向在图2以及图3中,被设定为向右斜上方的大致水平方向里,相对于此,第2转动搬送部件对的用纸搬送方向被设定在大致呈铅直方向里。由此,形成于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的第1搬送路径A,在该第1搬送路径A处形成了曲率半径小的弯曲的曲率部,其对用纸搬送方向作急剧的变化。

这里,对第1以及第2搬送手段6、7的各用纸搬送方向所进行的严密表现如下。即,在图4中,第1搬送手段6的用纸搬送方向被设定为,相对于由供给辊61的转动中心、回转辊62的转动中心、供给辊61以及回转辊62的夹持部的中心的3点所联成的线里的夹持部的中心,呈正交的大致水平方向。

同样地,第2搬送手段7的用纸搬送方向被设定为,相对于由夹住辊81的转动中心、驱动轮83的转动中心、夹住辊81以及搬送带82的夹持部的中心的3点所联成的线里的夹持部的中心,呈正交的大致铅直方向。

换而言之,在形成于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对用纸搬送方向进行变更的用纸搬送路径中,在一对构成用纸搬送路径并规定了搬送的用纸S的厚度方向朝向的向对面之中,将第1搬送手段6送出的用纸S的前端所相接一侧的面,至少,以该用纸S的前端所相接的部位作为开始端,在该用纸搬送方向的长边方向里,在到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规定范围内,构成连接且常时地向接近于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方向移动的搬送导向面,该搬送导向面是通过轮带搬送手段8中,形成于搬送带82上的轮带移动面(搬送面82a)来形成的。另外,将沿第1搬送手段6的用纸搬送方向的延长线,和沿第2搬送手段7的用纸搬送方向的延长线所围成的范围作为内圈,之外的作为外围,通过上述平坦的轮带移动面所形成的、用于用纸搬送的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被配置在从内圈向外围偏离的位置里,并且,大致与用纸前进方向交叉地被延伸。

轮带搬送手段8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主要构成如下:搬送轮带82;在保持该搬送带82可以移动的同时用于卷动架设该搬送带82的,被配置在相对于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之间的夹持部里的第1轮带保持转动部件之上述辊状驱动轮83;与该驱动轮83相对,并且被配置在第2搬送手段7的用纸搬送方向的上游侧里,作为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之上述辊状驱动轮84。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虽然在本例中只显示了一个,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配设为至少一个以上。

轮带搬送手段8作以下的配置是很重要的,即,由第1搬送手段6搬送来的用纸S的前端,除去由驱动轮83以及驱动轮84所接触保持的该搬送轮带82部分,被配置与该搬送轮带82的搬送面82a相接(接触)。如此,驱动轮84的轴中心(驱动轮轴84a的中心)位于回转辊62的下端位置的上方,而处于搬送导向部件71的下游端的高度的下方,通过如此地配置搬送手段8,用纸S的前端会碰撞到搬送带82的中间(腹部)部分(也可以称为「有效搬送面」),就会因获得搬送带82的安定·适度的弹性位移·变形状态,而不会招致对用纸S的前端的反弹,用纸S的前端切实相接于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以下也称为「轮带搬送面82a」)的状态得到保持,从而能够得到后述的作用效果。

相对于此,当用纸S的前端被配置为可以与搬送带82的驱动轮83以及驱动轮84所接触保持的该搬送带82部分里相接触时,由搬送带82的驱动轮83以及驱动轮84所接触保持的该搬送带82部分,一般来说要比搬送带82的中间(腹部)来的硬,其弹性位移·变形状态也小,使得用纸S的前端在与上述部分相接时被反弹,从而不容易获得安定·适度的弹性位移和变形状态。这在后述的适用于在先发明的各个例子,或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变化例、实施例中也是一样的(以下也简称「以下、同样」)。

另外,轮带搬送手段8如图4所示,由第1搬送手段6搬送来的用纸S的前端,相对于轮带搬送面82a,以锐角的突入角度θ来进入的配置是很重要的。通过如此地配置轮带搬送手段8,用纸S的前端可以与搬送带82的腹部部进行安定的相接,由此,用纸S的前端切实地相接于搬送面82a的状态得以保持,从而能够获得后述的作用效果。

当用纸S的前端相对于轮带搬送面82a,以大致垂直或直角的突入角度θ来进入时,用纸S的前端部与轮带搬送面82a的相接状态变得不安定,例如,可能会在与搬送带82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里被弯折,或者是招致反弹,因此是不可取的(以下、同样)。

供纸装置3中的各段的供纸盘51确保着平面形状以能够存放使用于复印机1的最大尺寸的用纸S,其被设置成上方开口的大致平整箱体状,在其地面有页纸堆垛手段之底板50。底板50在图2所示的左侧的基础端部,在供纸盘51里以规定角度范围自由转动,即其被固定安装在可以摇动地被固定支撑着的水平轴50A里,图2中右侧的自由端部以轴50A为中心,可以在供纸盘51内摇动。

另外,在供纸盘51的底部里,形成有规定形状的凹部,在该凹部里存放有上升臂52。上升臂52的基础端部在上述凹部内以规定的角度范围作自由转动,亦即,在固定于可以摇动地被固定支撑的水平轴52A里的同时,在该水平轴52A里,通过从未图示的转动驱动源来的任意转动方向的转动驱动力的被传递而转动,上升臂52以水平轴52A为中心,被摇动驱动以。占据规定的倾斜的位置。由此,上升臂52的自由端部将底板50抬升,堆垛在底板50上的用纸S的最上面的一侧边缘保持在规定的高度位置里。

如上所述,供纸盘51的构成是:在底板上堆垛·存放用纸S的同时,将底板50的图中右端侧的自由端部上升·倾斜后将堆垛的用纸S推到上面,即使用纸S一页一页地被送出而使得其堆垛页数减少时,也能将其最上面维持在规定的高度。

供纸盘51如上所述,相对于供纸装置3的本体,是可以自由装卸·抽插的。亦即,供纸盘51的构成如图1所示,可以有选择地占据,通过插入·装入供纸装置3的本体内以进行供纸的装入位置,和通过从供纸装置3的本体抽出·脱离于图1中的纸面的前面侧,以进行用纸S的补充或用纸S的尺寸交换等的脱离位置。

另外,至少是第1搬送手段6、第2搬送手段7、配置于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的用纸搬送路径(搬送路径),在抽出供纸盘51时停留在本体里。如此,在本例中虽然是胴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但通过设置了移动导向手段,能够将上述搬送路径以与既有技术相同的曲率或比其更小的曲率来搬送,因此就能够不增大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而防止胴体内排纸型的长处的削弱。

为了与如此被抬高至规定高度的用纸S的最上面相接,捡拾棍60被可以转动地轴支撑在供纸装置3的本体侧的机体外形之箱罩80里。通过捡拾棍60的、沿用纸S的引出方向上的延长线上,设置有将用纸S一页一页地分离·送出的供纸分离机构,该供纸分离机构的构成是形成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确保规定压力并相接的夹持部。

捡拾棍60如图3中的详细所示,被一体地固定在与未图示的芯棒一体化形成的轴60a的周围,如众所周知地随轴60a一起自由转动,或者是在轴60a和上述芯棒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未图示),在非驱动时,相对于轴60a可以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包括捡拾棍60的外周表面的外周部里,使用的是在与用纸S接触时能够容易地捡拾的、相对于用纸S是摩擦系数高的橡胶等的软质高摩擦材料。另外,为了适当增大摩擦阻力,也可以在捡拾棍60的外周表面部的全周面里形成锯刃状的突起。

在本例中,作为不是重叠传送被堆垛的用纸S,而是一页一页地分离后进行送出的供纸分离方式(页纸分离供纸方式),采用的是返回分离方式的FRR供纸方式。亦即,当捡拾辊60引出2页以上的用纸S时,就将相接于供给辊61的1页用纸S,和相接于回转辊62的其他用纸S进行分离,当供给辊61将1页用纸S原样地按用纸搬送方向前进后送出时,回转辊62将其他的用纸送向与用纸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以返回被堆垛的原来的位置里,并且,回转辊62的构成是不妨碍供给辊61的用纸搬送。供给辊61以及回转辊62具有将捡拾棍60分出来的用纸S一页一页地分离·供给之分离供给手段的功能。

更具体来说,根据页纸分离机构之FRR供纸方式的供纸分离机构的构成是,设置了沿着用纸搬送方向转动驱动的供给辊61,和相接于该供给辊61的下侧,介由转矩限制器被传递有反转动方向的转动驱动里而进行逆转驱动的回转辊62,供给辊61与底板50上的最上面的用纸S相接时,回转辊62不论是否是2页以上地,与相接于供给辊61的用纸S的下面相接触。

供给辊61或者是一体地固定于和未图示的芯棒一体化形成的轴61a的周围,与轴61a一起自由转动,或者是采用与捡拾辊60相同的固定支撑方法。在包括捡拾棍60的外周表面的外周部里,使用的是与捡拾棍60相同的,在与用纸S接触时能够容易地将其向用纸搬送方向送出的、相对于用纸S是摩擦系数高的橡胶等的软质高摩擦材料。另外,为了适当增大摩擦阻力,也可以在供给棍61的外周表面部的全周面里形成锯刃状的突起。

回转辊62与未图示的芯棒一体地形成,介由上述转矩限制器,与回转辊驱动轴62a一起可以自由转动地被固定支撑在箱罩80里。

在FRR供纸方式中,在回转辊62里,介由转矩限制器(未图示)被付与了与供给辊6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较弱的转矩。因此,回转辊62在与供给辊61接触的状态,或者在1页用纸S进入两辊61、62之间的状态时,回转辊62被供给辊61带动转动。亦即,通过上述转矩限制器的作用,回转辊62相对于该回转辊驱动轴作滑动(slip),而与供给辊61同样地沿着供纸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与供给辊61分离的状态,或者在2页以上的用纸S进入两辊61、62之间的状态时,回转辊62就进行逆转动。因此,当重叠传送的用纸S进入时,除了最上面与供给辊61相接的1页用纸S之外,与回转辊62相接的其他用纸S被返回用纸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由此可以防止用纸S的重叠传送。

因此,从回转辊62相对于相接于该回转辊62的用纸S而被提供来的搬送力,在确保充分的反方向的搬送力以将用纸S返回堆垛位置的同时,设定得比从用于使用纸S沿顺方向前进的供给辊61来的、规定的供给到用纸S里的搬送力来得小,从而不妨碍供给辊61所进行的顺方向的用纸搬送。因此,可以说,由供给辊61来的、供给到用纸S里的搬送力,通过回转辊62的逆搬送力而被削弱。

同图中的65是被结合在,输出有从设置在供纸装置3的本体侧里的驱动源来的转动驱动力的驱动轴里的空转齿轮(idler gear),通过齿轮间的啮合或轮带传动,将供纸装置3供给来的转动驱动力分配到捡拾棍60以及供给辊61里后传递,从而使捡拾棍60以及供给辊61分别以规定速度来转动驱动。

在供给辊61的斜上方里,第2搬送手段7中的第2转动搬送部件对的另一方转动搬送部件之夹住辊81,介由与夹住辊81一体地形成的转动驱动轴81a,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配置在箱罩80里。在包括夹住辊81的外周表面的外周部里,也使用了与供给棍61相同的,在与用纸S接触时能够容易地将其向用纸搬送方向送出的、相对于用纸S是摩擦系数高的橡胶等的软质高摩擦材料。

在夹住辊81的附近,配置有介由搬送带82与该辊81的外周面相接地,可自由转动地被轴支撑在箱罩80里,并且相对于夹住辊81的水平方向的上述驱动轮83。

驱动轮83与驱动轮轴83a为一体化形成的,与驱动轮轴83a一起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在箱罩80里。在驱动轮83的左斜下方里,配置有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在箱罩80里的上述驱动轮84。驱动轮84与驱动轮轴84a为一体化形成的,与驱动轮轴84a一起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在箱罩80里。驱动轮83、84具有使搬送带82移动·自由转动地支撑·保持的、作为第1及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功能。

轮带搬送手段8的配置不局限于上述配置状态,也可以是下面的情况。亦即,在图3等里面付与括号而显示的79表示作为图7所示用纸搬送装置5本体的一部分的、对于箱罩80可以开关自由地构成的开关导向。如图7(a)、(b)所示,与一般已有的供纸装置相同地,供纸装置3的本体侧的构成是,将共通搬送路径之后述的纵向搬送路径部分(在后述的第2以及第3例中,图9以及图12等所示的第2搬送路径B部分)进行分割,相对于包括开关导向79包括图3及图4等所示的箱罩80等的装置本体78,以设置在装置本体78下部的铰链支点轴76为摇动中心,采用在图7中的箭头C、D方向可以自由开关的构成。通过这样的开关构成,用户就能够容易地对第1搬送路径A或在大致铅直方向上方延伸的纵向搬送路径等处发生的用纸堵塞、堆堵等进行处理。开关导向79的功能是与轮带搬送手段8以及搬送导向部件72等一体化所构成的开关组件。

当具有这样的开关导向79时,驱动轮83和驱动轮84与各驱动轮轴83a、84a一起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在开关导向79一侧里。还有,在后述的图5以及图7(a)、(b)所示的例子中,将至少与所使用的用纸宽度方向上的用纸S的两侧端可以接触地、被分割成3段而形成的夹住辊81,和包括分成3段而形成的搬送带82的轮带搬送手段8,作为配置在装置本体78和开关导向79之间来显示的。不局限于此,如后所述,在装置本体78和开关导向79之间,也可以配置至少与所使用的最大尺寸用纸宽度方向上的用纸S全领域可以接触地、沿用纸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夹住辊81,以及包括搬送带82的轮带搬送手段8。

搬送带82的一部分已如上所述,其是环状无缝的轮带,被张设在各驱动轮83、84之间。各驱动轮83、84之间的轴间距是事先按规定设定的。驱动轮83、84之间所形成的搬送带82的直线状的轮带移动面(搬送面82a),被配置在必定与由第1搬送手段6所送出的用纸S的前端相接的位置里。如此,在夹住辊81的外周面里,绕卷张设在驱动轮83外周面里的搬送带82的外周面,以规定的压力与之直接相接,在该接触部位里就形成了夹持部。更详细来说,通过将未图示的付势手段·弹性部件之弹簧(未图示),安装在固定支撑驱动轴83a的未图示的轴承部或固定支撑部件里,搬送带82就被付势去压接于夹住辊81。

搬送带82由弹性部件之橡胶等的部件所形成,在其表面里,根据该轮带自身的材质,或者经过适当的表面处理,相对于所使用的用纸S(页纸),被设定为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亦即,搬送带82对面地相接于该用纸面,作为搬送面的轮带表面为了回避用纸面和轮带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而设定了能够切实地将搬送推进力从轮带表面传递到用纸面里的摩擦系数。

另外,搬送带82在与用纸搬送方向相正交的用纸宽度方向里的轮带宽度,至少被确保在与搬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里。亦即,搬送带82的轮带宽度至少被设定·确保在所搬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之上。同样地,与张设搬送带82的驱动轮83、84以及轮带相对接触的夹住辊81,在各自的用纸宽度方向(轴长方向)里的驱动轮、辊的长度,都以上述轮带宽度以上的长度来形成。因此,从第1搬送手6送出的用纸S,就必定在该用纸宽度的全领域里与搬送带82相接,从而能够取保两者间的接触面积为可能上的最大。伴随于此的是,从沿用纸搬送方向被移动的搬送带82供给来的、对用纸S的推进力,即使得用纸S沿其搬送方向前进的搬送推进力,也能够常时地以最大限度的里来从搬送带82传递到用纸S里。

在夹住辊81的转动驱动轴81a里,参照图5及图6,如后所述,介由齿轮或轮带等驱动力传递手段,连结有专门用于该夹住辊81的转动驱动而设置的电动马达等转动驱动源。夹住辊81介由上述驱动里传递手段,通过上述转动驱动源传递来的规定的转动速度的转动驱动力而被转动驱动。由此,相对于夹住辊81被作为驱动辊来说,与该夹住辊81相接的搬送带82,以及从其该轮带内侧来固定支撑该搬送带82的接触部位的驱动轮83,从动于作为驱动辊的夹住辊81的转动,而成为被轮带传送所驱动的从动轮带,以及介由上述从动轮带被转动驱动的从动辊。当然,驱动轮84也是介由上述从动轮带而被转动驱动的从动辊。

还有,在图5中,为了明确地显示驱动机构22,而故意将夹住辊81的配置间隔沿转动驱动轴81a方向错开地图示,实际上当然是相对于搬送带82被等间隔地配置的。

驱动机构22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主要构成如下:由单一的驱动源·驱动手段之步进马达所构成的供纸马达23;固定设置在供纸马达23的输出轴里的马达齿轮24;与该马达齿轮24互相啮合的空转齿轮25;与该空转齿轮25相互啮合、固定在供给辊61的轴61a的一端部里的供给辊驱动齿轮61B;与该供给辊驱动齿轮61B互相啮合的空转齿轮26;与该空转齿轮互相啮合、固定在夹住辊81的转动驱动轴81a的一端部里的夹住辊驱动齿轮81A;固定在靠近供给辊61的轴61a的另一端部里的供给辊驱动齿轮61A;与该供给辊齿轮61A互相啮合的上述空转齿轮65;与该空转齿轮65互相啮合、固定在靠近捡拾辊60的轴60a的另一端部里的捡拾辊齿轮60A。

供纸马达23被固定在箱罩80里。空转齿轮25、26、65分别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在箱罩80里。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以集约化·省空间所构成的用纸搬送装置5如后述的实施例1所例示的那样,由于第1搬送路径A是以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率部来构成的,供纸马达23为单一的,通过兼用第1搬送手段6以及第2搬送手段7的驱动手段,来实现装置的集约化。

还有,回转辊62的驱动,例如用于对供给辊61进行压力解除等的,是包括电磁的其他系统。在图5中,62b表示说明过的转矩限制器(未图示)。

在图1~图4等里面,简单说明了捡拾棍60以及供给辊61的转动驱动关系,实际上,如图6的放大所示,两辊60、61通过捡拾臂部件64,各轴60a、61a被连结,通过未图示的电磁以及弹簧的组合而被驱动,以使得捡拾棍60介由捡拾臂部件64,以供给辊61侧的轴61a为中心来捡拾摇动·位移。

在实际的驱动机构22中,虽然在供纸马达23至供给辊61之间会适当地配设更多的齿轮以及时机带等的驱动力传递部件,这里为了明确显示夹住辊81是转动搬送驱动部件而将其一个例子简单地显示在两图里。还有,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了明确显示用纸搬送装置5的驱动机构22,故意将夹住辊81的配置间隔在转动驱动轴81a的方向里错开地图示,实际上当然是相对于搬送带82、驱动轮83被等间隔地配置的。

这里,由于轮带搬送手段8的搬送带82的构成是与通过驱动机构22被转动驱动的夹住辊81(转动搬送驱动手段·转动搬送驱动部件)直接接触而被连带转动的,比起驱动搬送带82侧的情况来,驱动夹住辊81侧的搬送带82的线速度的偏差能够减小。由此,通过在第1搬送路径A(用纸搬送路径)的转弯部(turn)的外侧(外围方向)里配置朝向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里转动的搬送带82,就能够提高在第1搬送路径A的转弯部的厚纸等刚性较高的用纸的搬送性,并且通过驱动与搬送带82相对并直接接触的夹住辊81,使搬送带82作连动转动,就能够以安定的线速度将用纸搬送到第2搬送手段的下游里。

该长处·效果通过对下面的技术内容进行考察就可以容易理解。亦即,在驱动夹住辊81时,夹住辊81的线速度仅由夹住辊81自身的外径和转动数来决定。对此,考虑到驱动搬送带82侧时,在驱动搬送带82的场合里,一般是通过设置在搬送带82的内侧里的辊状驱动轮83(轮带驱动辊、主驱动轮)来驱动搬送带82的。

此时,搬送带82的线速度除了设置在搬送带82内侧里的驱动轮83的外径以及转动数之外,还受到因构成部件的偏差造成的搬送带82的厚度的偏差的影响,因搬送带82的磨损而造成的厚度的影响,或者搬送带82和驱动轮83之间的滑动等的影响。因此,比起驱动搬送带82侧来,驱动夹住辊81侧能够减小搬送带82的线速度的偏差。

还有,在不一定要获得上述效果的时候,也可以是从驱动机构22中除去夹住辊81的驱动系统,而将夹住辊81侧作为从动侧,并且以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搬送带82侧。

在图2~图4中,70表示设置在用纸搬送装置5中的内圈侧的位置里,其大致向下方呈凸状膨出,具有与用纸S相接之弯曲·固定的导向面70a的搬送导向部件,71表示设置在用纸搬送装置5的外围侧位置里的搬送导向部件。该搬送导向部件71具有对应于搬送导向部件70的、呈凹状弯曲·固定的导向面71a,并且,与搬送导向部件70的导向面70a,以规定的间隙被对面地配置。搬送导向部件70以及71都被固定在箱罩80里。如此,通过搬送导向部件70的导向面70a,和与该搬送导向部件70相对面的搬送导向部件71的导向面71a,以及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在第1搬送手段6以及第2搬送手段7之间就形成了第1搬送路径A。

在图2~图4中,72是以第2搬送手段7为起点,被设置在向大致铅直方向上方去的纵向搬送路径的外围侧的位置里的搬送导向部件,73是在形成从供纸盘51到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所构成的夹持部为止的用纸搬送路径的同时,形成使用纸导向·进入该夹持部之导入口的搬送导向部件。如此,通过搬送导向部件72的纵向搬送导向面72a和搬送导向部件70的导向面70a,就形成了与搬送路径R1连通的纵向搬送路径。另外,搬送导向部件70具有在横切于连接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的2个夹持部之间的连线、略向下方(设置在外围里的搬送导向部件71侧)膨出的弯曲面(导向面70a),该膨出程度的设定是以用纸S的前端必定能够到达轮带搬送面82a里地、使用纸S作缓慢的弯曲。

还有、在图1中,供纸装置3中的上段的装置构成是以既有手段来构成的,与上述下段的装置构成相比,其区别仅在于将第2搬送手段7’来取代第2搬送手段7。第2搬送手段7’与第2搬送手段7相比,其区别仅在于是由作为第2转动搬送部件的夹住辊81和从动于其进行转动的辊(实际上是与驱动轮83有着同样的大小·形状)所构成。在上段的供纸盘51以及用纸搬送装置5’中,使用的是除了厚纸或信封等刚性较高的用纸S(页纸)之外的、刚性较低的用纸S之普通纸等。

接下来,对供纸装置3中的规定段的供纸动作以及与该供纸动作相关启动的用纸搬送装置5的搬送动作作说明。

堆垛在底板50上的用纸S如图2所示,通过上升臂52的摇动·上升动作,其最上面被抬到规定的高度里,首先,通过捡拾棍60的转动,最上面的用纸S被引出后,搬送去由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构成的供纸分离机构。之后,在上述供纸分离机构中,通过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的协同动作,仅最上面的1页被分离,被分离的1页用纸S继续被搬送去用纸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如图2~图3所示,用纸S的前端一边与搬送带82的轮带搬送面接触,一边通过搬送带81沿箭头方向的移动而被导向移动,在到达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所构成的夹持部后,通过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用纸S在被夹持·搬送的同时,继续被搬送去铅直方向的上方,最终,用纸S以垂直的姿势被送出。

更详细地说,被夹持在由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构成的夹持部里,从该夹持部被送出的用纸S的前端首先如图2所示地,到达并相接于搬送带82的轮带搬送面里。然后,如图3所示地,伴随通过搬送带82在箭头a方向上的移动而使搬送面82a向用纸搬送方向的移动,该用纸S的前端侧慢慢被弯曲,并且,伴随该弯曲的进行,轮带搬送面82a和用纸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被扩大。从而,比如即使用纸S是高刚性的用纸,也能够从轮带搬送面82a相对于用纸面来付与用于使该用纸S向搬送方向前进的充分的搬送推进力。如此,仅由第1搬送手段6付与的搬送推进力,在将高刚性的用纸S作更深弯曲来搬送时,对于因此产生的搬送阻力所造成的不足部分,能够通过轮带搬送手段8来给予该用纸而得到充分的补充。因此,就至少能够回避第1、第2搬送手段6、7之间所发生的用纸S的搬送不良,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能够使该用纸S的前端到达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里.

另一方面,由于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与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相连并延伸,接触到轮带搬送面82a的用纸S的前端部,就能够切实并平滑地、安定地到达夹持部里。换句话说,首先,即使是高刚性的用纸S,也是通过第1搬送手段6将其前端部必定可以与轮带搬送面82a相接触地进行平稳地弯曲之后来搬送,并且,该用纸S的前端部接触到轮带搬送面82a里之后,通过该轮带搬送面82a的搬送导向作用,从该轮带搬送面82a获得在用纸S里的、向用纸搬送方向前进之第2搬送推进力,之后,对用纸S进行更深的弯曲以使其前端到达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里。

如此,用纸S的前端到达第2搬送手段7里后,用纸S通过第1搬送手段6以及第2搬送手段7被夹持·搬送之后,由于两个搬送手段6、7有充分的搬送力作用于用纸S,就能够对高刚性的用纸S继续作平滑的搬送。更进一步地,即使是用纸S的后端脱离了第1搬送手段6而失去了第1搬送手段6来的搬送力,根据用纸S上的、由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到轮带搬送面82a的接触状态,重新从轮带搬送面向用纸面里补充了搬送推进力,而且,由于用纸S的弯曲程度慢慢地缓和下来,就能够继续搬送用纸。其结果是,作为用纸搬送装置5,能够将第1搬送手段6所接受的用纸S,无论用纸S的刚性如何,切实·安定地从第2搬送手段7送出到下游侧的用纸搬送路径里。

如上所述,轮带搬送手段8被配置在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所形成的第1搬送路径A的外围方向里,轮带搬送面82a在保持与用纸S的前端相接触的状态的同时,具有将用纸S向第2搬送手段7移动·导向的移动导向手段的功能。

然后,在本例中,作为移动导向手段的轮带搬送手段8,通过搬送带82还具有将用纸S的搬送方向改变为朝向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里来移动·导向的功能。

[实施例1]

下面,对涉及在先发明的参考实施例1(以下简单称为[实施例1])作说明。因与包括图1~图3所示用纸搬送装置5的供纸装置3具有相同的基本构成·规格,使用仅将株式会社理光制造的「imagio Neo453」的供纸装置改造后用于试验的复印机(表1所示的「轮带方式」),和搭载有包括既有的用纸搬送装置(在图1~图3中,与夹住辊81相对接触的转动搬送部件为辊状的驱动轮83,是除去了搬送带82以及辊状驱动轮84的装置,相当于图1的供纸装置3所示的既有的用纸搬送装置5’)的供纸装置之株式会社理光制造的「imagioNeo453」的复印机(表1所示的「既有方式」),实施了关于用纸的供纸搬送状态(通纸状态)的比较试验。

在上述轮带方式中,用于上述比较试验的轮带搬送手段8及其周围的主要部件(包括既有方式)的详细规格如下。

搬送带82的材质:乙烯·丙烯橡胶(EPDM)

搬送带82的硬度:JIS K6253A型40度

搬送带82相对于用纸的摩擦系数:2.6

搬送带82的厚度:1.5mm

驱动轮83的直径:13mm

驱动轮84的直径:7mm

驱动轮83、84之间的间隔:13mm(驱动轮轴83a、84a的轴间距离)

搬送带82的伸张率:7%

各辊60、61、62、81的直径:都为20mm

作为基本的试验条件,使用用纸的重量(g/m2)来作为用纸刚性强度的代用值,将其变化为6种纸种,在常温环境(23℃、相对湿度50%)中分别从上述复印机中的相同段的供纸盘开始通纸。之后,参照图4加入以下说明的试验条件,并实施对各种纸种的搬送时间的偏差程度进行调查的试验。该搬送时间的偏差程度的试验结果显示在图8,根据图8的试验结果而归纳的通纸状态显示在表1里。

在图4中,88表示对通过捡拾棍60所捡拾的用纸S的前端进行检测的供纸探测器,89表示对通过第2搬送手段7(轮带方式)或夹住辊81和辊状驱动轮83所形成的对(既有方式)而搬送来的用纸前端进行检测的纵向搬送探测器。供纸探测器88以及纵向搬送探测器89分别由反射型的光感应器构成。

另外,供纸探测器88和纵向搬送探测器89的安装·配置之间的搬送路径长:用纸搬送距离(页纸搬送距离),无论是轮带方式还是既有方式都设定为一定的57mm。亦即,从供纸探测器88的配置部到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所构成的夹持部为止的搬送路径长度为10mm,从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所构成的夹持部到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轮带方式)为止,或从供给辊61和回转辊62所构成的夹持部到夹住辊81和辊状的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部(既有方式)为止的搬送路径长度为38mm,从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轮带方式)到纵向保送探测器89的配置部为止,或从夹住辊81和辊状的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部(既有方式)到纵向保送探测器89的配置部为止的搬送路径长度为9mm,总计的搬送路径长度为57mm。

用纸搬送装置5的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的、弯曲的用纸搬送路径(第1搬送路径A)中心处的曲率半径,无论是轮带方式还是既有方式都设定在约为20mm。

另外,无论是轮带方式还是既有方式,都将捡拾辊60的捡拾压力(供纸压)作为参数,在1.1N和2.2N的2种之间进行变换的同时,驱动侧的供给辊61以及驱动侧的夹住辊81的线速度均为一定的154mm/s,将在供纸探测器88至纵向搬送探测器89为止的搬送路径长度57mm里被搬送的用纸的前端到达时间变换到5个纸种里,分别由示波器检测到的各纸种的搬送时间的偏差结果显示在图8之中。

根据图8的试验结果,当纸种为单位重量在256g/m2以上时,既有方式中的搬送时间的偏差大(搬送时间长),用纸的滑动大,相对于此的是,在本发明的轮带方式中,搬送时间的偏差小(搬送时间不怎么长),用纸的滑动也小。另外,虽然减小捡拾压力会降低搬送力,但在本发明的轮带方式中,即使减小捡拾压,对搬送时间的影响也并不大。由此,在采用本发明的轮带方式时,因为能够减小捡拾压,就能够减小驱动马达的电力。从而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下面,根据图8的试验结果,对归纳了通纸状态的表1作说明。

这里,「单位重量」指的是在表示纸、板纸(用纸)的重量时,相当于将每平方米里1页用纸的重量用克来表示。一般地,单位重量小的用纸称为「轻量纸」或「薄纸」,单位重量大的用纸称为「重量纸」或「厚纸」。

在表1的试验结果中,○记号所表示的「通纸良好」是指,从供纸探测器88启动之后检测到用纸(页纸)的前端开始,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纵向搬送探测器89里,即指的是搬送良好的情况;而×记号所表示的「通纸不能」是指,从供纸探测器88启动之后检测到用纸(页纸)的前端开始,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到达纵向搬送探测器89里,即指的是搬送不好的情况。

  每米重量  既有方式  轮带方式  80g/m2  ○  ○  100g/m2  ○  ○  170g/m2  ○  ○  210g/m2  ○  ○  256g/m2  ×  ○  300g/m2  ×  ○

○:通纸良好

×:通纸不能

根据表1的试验结果,当纸种的单位重量在256g/m2以上时,相对于既有方式中的通纸不能,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轮带方式都是通纸良好。由此,可以确认本发明所涉及的轮带方式的显著效果。

通过通纸/搬送状况的对比观察,在既有方式中,当单位重量在256g/m2以上时,用纸的硬度变大,沿所述弯曲的用纸搬送路径的弯曲变得困难,借助图1~图4来说明时可以得知,该用纸的前端碰到了与夹住辊81相对接触的辊状的驱动轮83。

另外,当纸种的单位重量在256g/m2以上的用纸中,还使用了其表面经过涂层处理和没有经过涂层处理的用纸,以进行通纸/搬送状况的对比观察,其结果是并没有得到表1的试验结果之外的特别的有意差。

从上述实施例1中用纸搬送过程的观察结果可以得知如下。即,在将每平方米单位重量在256g/m2以上的高刚性用纸S,从第1搬送手段6经由第1搬送路径A,搬送到轮带搬送手段8中的轮带搬送面82a里的时候,由于高刚性的用纸S具有较高的直进搬送性,可以将构成第1搬送路径A的各种导向部件变更为使该搬送阻力减小的单纯的形状,或者也可以将各种导向部件全部除去。

所以,仅搬送刚性较高的用纸S的用纸搬送装置所必须的构成是:上述第1搬送手段6;第2搬送手段7;被配置在形成于第1以及第2搬送手段6、7之间的第1搬送路径A(此时不需要导向部件)外围方向里、在保持与用纸S的前端相接触状态的同时、将用纸S移动/导向至第2搬送手段7里的轮带搬送手段8(移动导向手段)。

从上述可知,形成第1搬送路径A的上述各种导向部件,在搬送刚性较低,如普通纸或PPC等用纸S的时候,可以对该刚性较低的用纸S的直接前进性的弱点(与厚纸等刚性较高的用纸S相比时的直接前进性)进行补足,这在引导·导向去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里的时候是必要的。换句话说,正因为用纸S的刚性降低,才需要对其直接前进性的低下进行补足,为了使用纸S的前端切实地接触到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的中间部分(腹部)里,有必要对形成第1搬送路径A的上述各种导向部件的导向面的形状进行设定。

换而言之,在使用刚性越高的用纸S(每平方米单位重量大的用纸S)的时候,可以对构成上述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率部之用纸搬送路径时所使用的各种导向部件的形状·配置等的设计付与自由度。

搬送带82的材质不局限于上述比较试验所使用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氯丁橡胶(polychloroprene Rubber)、或聚氨酯橡胶(Urethane Rubber)、抑或是硅橡胶(Silicone Rubber)。另外,搬送带82的各橡胶硬度也可以是JISK6253A型40~80度。

这里,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后述的实施方式等可以得知,本发明不局限于在搬送每平方米单位重量大的用纸S(刚性较高的厚纸等)时,使其不发生搬送不良,这里要附注的是,上述实施例1的表1只是为了证明只要使用轮带搬送手段8,就对每平方米单位重量大的用纸S也能进行搬送。

如上所述,根据图1~图7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复印机1,由于可以特别地将第1搬送路径A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较小,就能够在特别是装置本体的宽度方向上实现集约化及省空间化等的小型化,通过简单且低价的装置构成,能够提供具有很好的纸种对应性的用纸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亦即,基本上是将搬送带绕卷张设在构成第2搬送手段的已有的辊里,而仅新设置追加了轮带搬送手段8的构成,另外,由于还可以除去轮带搬送手段8的专用驱动源,其构成就非常简单,由此就能够以低的成本来实现用纸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在既有的构成中,由于用纸接触到搬送导向部件70里而引起搬送阻力的增大,或者,在第1搬送手段6到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第1搬送路径A中,由于搬送负荷等会造成不能对应于高刚性的纸种而产生搬送不良,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用纸搬送装置5中,对高刚性的纸种也能对应,而且是能够搬送多种多样的页纸的、有很好纸种性的用纸搬送装置。亦即,在既有的构成中,因为归根到底只是将固定部件配置到用纸的导向用里,移动体之被搬送的用纸和被固定的导向部件之间的速度差没有从根本上被消除,而必定会产生搬送阻力,与此相对,根据前述用纸搬送装置5以及复印机1,不仅能够将搬送阻力基本完全消除,还能够在积极付与用纸向下游前进的搬送推进力的同时进行导向(或者,通过将第2搬送手段7的搬送力加到第1搬送手段6的搬送力里,就能够对抗第1搬送手段6至第2搬送手段7的第1搬送路径A中的搬送负荷,以使用纸向下游前进)。也就是说,在用纸搬送装置5中,用纸S和搬送带8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并不是妨碍用纸S搬送的阻力,而是将搬送推进力付与到用纸S里的负的阻力。换句话说,不是妨碍用纸S的搬送而作用的阻力,而是转化成付与用纸S以搬送推进力的、需要的负阻力了。

而且,在用纸S被搬送后前进的搬送方向里,由于该用纸S的前端与搬送带82的移动面相接触,随着该搬送的进行,因纸种而在刚性上存在差别的用纸S的前端,渐渐地重合到搬送带82的移动面里而被搬送,由此,与轮带移动面接触的用纸面积就逐渐增加。因此,对应这种接触面积的增大就希望两者间的阻力也增加,通过将用纸S在搬送方向里前进,在从搬送带82将大的搬送推进力供给到用纸S里的同时,通过搬送带82,朝向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所构成的夹持部,用纸S的前进方向就被改变了。也就是说,从搬送带82的移动面,作为搬送推进力而被传递到用纸面里的作用力被切实地增强了。

因此,即使用纸S的刚性很高,也能够克服该刚性,在将用纸S适当地向其厚度方向里变形弯曲的同时,能够确实并安定地将用纸S向下游的第2搬送手段的夹持部里搬送。由于能够应对这种因用纸S的高刚性而产生的、主要的搬送不良的要因,用纸S的前端在到达第2搬送手段的夹持部之后,也能够继续确实并安定地搬送用纸。其结果是,作为用纸搬送装置,能够对应于多种多样的纸种,从而能够扩充其搬送对应能力,获得高用纸搬送性能。

(第2例)

参照图9~图11,对适用于在先发明的第2例作说明。还有,对于与图1~图7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同一的构成要素·部件,付与同一的符号,并省略或简略其说明。如果不是特别地说明,本例中不说明的构成,即用纸搬送装置或其他构成及其动作等,与图1~图7所示的第1例以及实施例1的用纸搬送装置5是相同的。

图9~图11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与图1~图7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相比,除了在第1搬送手段6和第2搬送手段7之间形成的第1搬送路径A之外,主要区别在于:从第2搬送手段7的上游到第2搬送手段7里所形成的,与第1搬送路径A不同的另外独立的第2页纸搬送路径之第2搬送路径B;和第1搬送路径A和第2搬送路径B具有在第2搬送手段7的上游处合流的合流搬送路径(以下也称为「合流搬送路径」或「合流部」);以及,第2转动搬送部件对的一方的轮带搬送手段8被配置在偏离第1、第2搬送路径A、B的合流搬送路径的外围方向里。图9~图11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除前述不同点之外,都与图1~图7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相同。

亦即,轮带搬送手段8中,张设该搬送带82的1对辊状的驱动轮83、84中的一个驱动轮84,以规定的间距在驱动轮83的正下方,被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箱罩80里,由此,该轮带搬送面就作为第2搬送路径B的外围方向的面而被形成。因此,在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里,通过第1搬送手段6被搬送到第1搬送路径A上的用纸S的前端,在必定会与之相接的同时,通过未图示的搬送手段被搬送到第2搬送路径B上的用纸S,不会妨碍到达至第2搬送手段7。

下面,对图9~图11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的搬送动作进行说明。由于用纸S在供纸盘51内是从水平堆垛的状态被分出搬送来的,虽然第1搬送手段6的供纸分离机构中的用纸搬送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但之后为了搬送去位于上方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成像部,就有必要将用纸S向正交于大致水平方向的大致铅直方向的上方进行搬送。

于是,如图10所示,经过供纸分离机构将用纸S一页一页地分离之后,1页用纸S以搬送阻力小、平稳弯曲地被搬送后,其前端相接到搬送带82。

搬送带82因为是在图10中,向着箭头a所示的大致铅直方向的上方移动的,与搬送带82相接的用纸S的前端如图11所示,被搬送去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所构成的夹持部,通过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被夹持地搬送去大致铅直方向上方的下游侧。此时,如上所述,对于用纸S,作用有从搬送带82传递来的、沿搬送方向前进的搬送推进力的同时,由于通过搬送带82朝向夹住辊81和搬送带82所构成的夹持部而引起方向被改变,所以即使是高刚性的用纸S也不会产生搬送不良,从而能够安定地搬送。

如上所述,根据图9~图11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即使是在具有合流搬送路径的用纸搬送装置里,也与参照图1~图7说明的用纸搬送装置5有同样的作用效果,即能够安定地搬送厚纸等高刚性的用纸,在很好地对应于纸种的同时,也能够对应适用于至少具有第1、第2搬送路径A、B等2个以上的复数的搬送路径的用纸搬送装置,从而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即也能成为有很好机种对应性的用纸搬送装置。

(第3例)

参照图12来说明适用于在先发明的第3例。还有,对于与第2例相同的构成要素·部件,付与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第3例中没有说明的构成,即用纸搬送装置或其他构成以及其动作等,与图9~图11所示的第2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是相同的。

如图12所示,当搬送时被弯曲的用纸S的后端Se,从导向部件71等的导向支撑上偏离·脱离时,因为弯曲了的用纸S的反弹力,会发生用纸S的后端Se向同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里移动的反弹现象。特别是厚纸等硬的纸,即刚性高的用纸S,由于其反弹力也大,就会因反弹而产生突发声音的问题。

亦即,在该搬送过程中,用纸S被至少2个支撑点所支撑后,被强制地弯曲,其用纸S的后端Se脱离其中1个支撑点之第1搬送手段6的夹持部或导向部件71时,仅有其前端侧被支撑,由于弯曲后的用纸S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用纸S的后端Se会瞬时地冲击轮带搬送面82a。此时的冲击会随用纸S的刚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因此,因上述反弹现象,用纸S的后端Se冲突到搬送带82里所产生的突发声音,不仅会引起用户的不快,还会招致误认为是发生了故障。亦即,无论是通常的用纸S,还是高刚性的用纸S,即使是在进行正常的用纸搬送,由于上述突发声音的发生,就有可能给用户造成装置是否有问题的不必要的疑问。

这里,如同图所示,在该第3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中,该轮带搬送手段8不将张设该搬送带82的1对辊型驱动轮83、84,以及除夹住辊之外与搬送带82接触的部件之张紧辊85等的相接部件,配置在轮带搬送面82a一侧。由此在轮带搬送面82a侧的部位里保持适度的弹性,将上述用纸S的后端Se反弹造成的冲击,通过搬送带82的弹性作用来吸收,即使在搬送厚纸等高刚性的用纸S的时候,也能够实现并提供能够确保静音性的用纸搬送装置5。

张紧辊85在由驱动轮83、84所张设的、形成于搬送带82上的2根直线状部位处,不是位于搬送面82a一侧,而是在其反侧的与轮带内周面相接的位置里,并且从该位置可以横切搬送带82、向外侧位移地被轴支撑,该辊85通过未图示的付势部件,在图中被付势去向右方按压。由此,张紧辊85在随搬送带82的移动作从动转动之外,常时地因受到规定的付势力而相接于搬送带82的内周面并位移去外侧方向,从而使搬送带82能够在其周长方向上没有松弛地维持一定的张力。

因此,根据本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用纸搬送方向中的用纸S的前端侧通过第2搬送手段7被夹持·搬送,即使用纸S的后端Se脱离于导向部件71的支撑,而冲突到轮带搬送面82a里,如图中虚线所示,在其冲突方向上的轮带搬送面82a能够通过充分的弹性变形来位移,由此就可以吸收因用纸S的后端Se反弹所造成的冲击,从而降低因该冲击造成的突发声音的程度,也就能够抑制·缓和作为用纸搬送装置的动作声音之异常声音的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第3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由于在搬送来的用纸S的后端Se与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相接处的另外的部位里,配置了与该轮带82接触并支撑该轮带的相接部件之张紧辊85,当用纸S按规定地被弯曲搬送来的时候,该用纸S的后端Se在脱离第1搬送手段6的夹持部,或导向部件71中的某一个而冲突到搬送面82a里的时候,能够使被冲突部分的搬送带82充分地进行弹性挠曲,以吸收冲突,从而能够抑制因该冲突而发生的突发声音(反弹音)。亦即,当用纸S的后端Se接触到轮带搬送面82a里时,相接部件不会妨碍用纸S的后端Se所接触的搬送带82部位的变形,能够使搬送带82在用纸S的后端Se的接触方向里进行充分的挠曲。

特别地,在搬送厚纸等高刚性的用纸S的时候,即使是用纸S的后端Se在用纸搬送方向里强烈地冲突到搬送带82里,也能够通过搬送带82的弹性变形来吸收·缓和因该冲突而造成的冲击,并能够充分抑制因此而产生的冲击声音。

因此,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抑制用纸搬送时的突发声音,就可以消除用户的不快感,并回避对是否发生故障的误认并获得肃静性,从而能够提高装置的使用感。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的用纸搬送过程,当用纸S的前端最初接触到轮带搬送面82a一侧时,因该用纸S的前端的接触,即使没有产生突发声音,由于搬送带82产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用纸S的前端不会从搬送面82a反弹回来,即可以没有反弹地进行软性相接,就能够保持原样地以相接的状态来移动。亦即,对于沿用纸搬送方向移动的轮带搬送面82a,经第1搬送手段6搬送来的用纸S的前端,最初相对于搬送面82a,即使是以突入角度θ(参照图10)从斜的方向碰撞过来,用纸S的前端也不会从搬送面82a反弹会去,能够使用纸S的前端的前进方向随着搬送面82a移动去搬送带82的前进方向。

第3例不局限于图12的所示,例如,只要是搬送带的变形能够获得充分的静音性,如图12所示的构成,在规定的被相对配置的1对驱动轮83、83所张设的搬送带82上形成的大致直线状的2个轮带移动面之中,对于张紧辊85的配置,并非仅限定其在不与第1搬送手段6相对面的一侧,也可以是从包括相对面的一侧的2个轮带移动面来选择其中的一方,并将该张紧辊配置在所选择的轮带移动面上的某一个部位里。亦即,无论用纸厚度方向上的刚性强度如何,由于上述反弹现象中的用纸的后端在轮带搬送面上的相接部位基本是一定的,只要在离开能够确保从该相接部位许可上述轮带变形程度的距离之搬送面上的适当部位里,配置张紧辊即可。

另外,在第3例中,在确保上述规定位置之外,设置了从被张设的轮带的内侧向外侧按压付势以确保张力的张紧辊,与此相反地,也可以设置从轮带的外侧向内侧按压付势以确保张力的张紧辊。

在这种构成的时候,在付与张力功能之外,更进一步的是还可以将轮带外周面兼有清洁的功能。根据这种兼有对轮带的张力付与功能和对轮带搬送面的清洁功能的张紧辊的构成,因为能够保证该轮带搬送面的清洁,还可以提高图像的品质。亦即,保持了轮带搬送面的清洁,就能够同样保持与轮带搬送面相接的用纸面的清洁。另外,在确保上述的规定位置之外,也可以分别设置张紧辊和清洁辊,更进一步地,也可以仅设置将不以张力付与功能为主要功能的清洁功能为主体的清洁辊。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21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纸搬送装置5A。用纸搬送装置5A如图13所示,具有配置在作为用纸被搬送来、弯曲的搬送路径·手动搬送路径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下游、形成夹持·搬送用纸的夹持部之夹持搬送手段的第2搬送手段7,第2搬送手段7中相向而对的一方是通过转动能够传递驱动力的转动搬送驱动手段之夹住辊81,所述相向而对的另一方是配置在手动供纸路径R2的内圈里的、通过从动于夹住辊81并与用纸表面接触,具备对该用纸进行搬送力的辅助的搬送带82之轮带搬送手段8A,手动供纸路径R2的至少一部分是由轮带搬送手段8A和与之相向而对配置的搬送导向部件69A所构成。

还有,搬送带82还具有与上述第1至第3例不同的功能,即可以通过从动于夹住辊81并与用纸的表面接触,而具有对该用纸进行辅助的移动导向·搬送。

第1实施方式与图1~图7所示的第1例相比,主要的不同点在于采用了图13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A以取代供纸装置3中的用纸搬送装置5。图13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A与第2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相比,主要的不同点在于:采用后述的包括以特有的布置来配置的轮带搬送手段8A的第2搬送手段7来取代图1所示的供纸装置3中上段侧的第2搬送手段7’;和,采用搬送导向部件69A来取代搬送导向部件71;和将图1所示供纸装置3中上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配置在搬送导向部件69A的上游侧(未图示);和,在第2搬送手段7的上游侧里连接手动供纸路径R2的下游侧以形成合流搬送路径;和,将手动供纸手段的供纸分离方式变更为摩擦垫方式;和,采用与既有技术相同的夹住辊81和辊状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搬送手段之第2搬送手段7’(未图示),来取代图1所示供纸装置3中下段侧的第2搬送手段7。

从其他观点来看,将第1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A,和后述图22所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用纸搬送装置5B进行比较如下。亦即,第1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A,与图22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纸搬送装置5B进行比较,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主要区别在于:除去了图22所示供纸装置3中上段的第1搬送手段6A;和,采用变更了一部分形状的搬送导向部件69A来取代搬送导向部件69;和,采用驱动机构22A来取代驱动机构22。

更具体地说,第1实施方式与图1~图7所示的第1例相比,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主要区别在于:将两图中未图示的供纸装置3里上下供纸段的供纸分离方式,从FRR方式变更为摩擦垫方式;和,同样地将手动盘67的供纸分离方式变更为摩擦垫方式;和,将手动盘67随之移动到图中左侧;和,伴随上述的变更,减小图13中相当于左右方向的装置宽度·空间体积;和,在将轮带搬送手段8A的配置变更到如图13所示的位置(第2搬送手段7)里的同时,将其全体的姿势(特别是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以及搬送用纸S的方向向左斜方倾斜地配置,以能够从手动盘67来供给包括厚纸等高刚性用纸S的、多种多样纸种的用纸;和,伴随上述各种变更,通过将包括轮带搬送手段8A的第2搬送手段7至对位辊对21为止的第3搬送路径C靠向图中左侧,将与用纸翻转装置42的翻转搬送路径R3合流的合流搬送路径之第4搬送路径D,向图中左面移动;以及,配置轮带搬送手段8A以使得轮带搬送面82a位于,从手动盘67搬送用纸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内圈。第1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不同的构成之外,其他的都和包括第1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的复印机1大致相同。

还有,包括后述的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无论是第3搬送路径C还是第4搬送路径D,如图适当地所示,都是保持规定的间隔,由相向而对的导向部件构成的,在此特作备注。

手动供纸手段的供纸分离方式在,除去图1以及图36所示的FRR方式的供纸辊67A以及分离辊67B、67C,并取代于此的主要不同点仅在于如图13所示的变更点,即,介由轴63Aa,在分出用纸的方向里被自由转动地固定支撑的转动供纸部件之供纸辊63A;和,被供纸辊63A按压的摩擦部件之摩擦垫68A;以及,由将摩擦垫68A向压向供纸辊63A里付势的付势部件之未图示的弹簧(压缩弹簧)等构成的分离供纸手段。供纸辊63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手段之驱动马达等被转动驱动。

这里,供纸辊63A的功能是作为,介由将放置在手动盘67上的用纸、手动地搬送去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里的搬送路径之手动供纸路径R2,来搬送用纸的手动供纸手段的相向而对的搬送部件。配置由供纸辊67A、分离辊67B、67C。手动盘67、供纸辊63A、摩擦垫68A构成了手动供纸部。

图14所示的驱动机构22A与图5所示的驱动机构22相比,其不同点仅在于,将构成齿轮列的空转齿轮25,配置为直接与夹住辊齿轮81A相啮合。

驱动机构22A并不局限于此,基于与图5所示驱动机构22相同的构想,也可以通过包括单一的供纸马达23之驱动机构22A的驱动力,与夹住辊81一起来转动驱动供纸辊63A。

在图13中,搬送导向部件69A在构成,形成第2搬送路径B的导向面69b以及第2搬送路径B和手动供纸路径R2合流之合流搬送路径(以下也称为「合流路径」)的同时,具备以规定的间隙大致平行于相对于轮带搬送面82a而形成的导向面69c。搬送导向部件69A的下游端(图中的上端),向夹住辊81延伸地形成,并被配置在夹住辊81的邻近。

在从供给辊63A,经由轮带搬送手段8A中的驱动轮84至上方的驱动轮84为止的,弯曲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内侧里,配设有包括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的搬送导向部件76。搬送导向部件76在图13中,仅显示其搬送导向部件76的下部,其详细形状将在后述的图26里显示。轮带搬送手段8A的配置状态也与后述的图26所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B具有同样的配置和外观状态。亦即,在说明本实施方式时,可以用图26中的轮带搬送手段8A来取代图26所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B。

搬送导向部件75包括,形成用于将从下方的供纸段搬送来的用纸S,经由轮带搬送面82a搬送去第3搬送路径C的、第2搬送路径B的导向面75a,和,形成与搬送导向部件76的导向面76a大致平行相对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5b。还有、在图13中、导向面75b的上游部分虽然被其他部件遮住而看不到,实际上是与导向面76a大致平行地延伸到供给辊63的正下方为止(参照后述的图32(a))。

轮带搬送手段8A与图1~图7所示的第1例的轮带搬送手段8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用纸宽度方向Y里被断续地复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以及付势方式的不同。亦即,上游侧的驱动轮84的构成虽然是可以转动但不能移动地占据着图13所示的位置,通过付势部件或弹性部件(以下也称为「付势部件」)之盘簧或板簧等的弹簧77,也可以介由轴承部件来对上游侧的驱动轮84的驱动轮轴84a的两端部进行付势。借助于图20(b)来说明就是,在没有与用纸S接触的时候,通过弹簧77的付势力(弹性力)而位于同图所示的位置里,但当从手动盘67搬送来的用纸S接触到搬送带82的表面里,并且介由搬送带82对驱动轮84施加规定以上的接触压力时,驱动轮84为了对抗弹簧77的付势力,可以从同图所示的位置,以驱动轮轴83a为中心,向图中右斜方向里退避·摇动。

另一方面,下游侧的驱动轮83介由驱动轮轴83a,通过未图示的轴承部件以及付势部件(未图示)的付势力,在与夹住辊81的之间被付势去施加夹持压的方向里。

轮带搬送手段8A的搬送带82通过各驱动轮轴83a、84a被转动自由地固定支撑在开关导向79A里,就能够与驱动轮83、84一起分别一体地转动。轮带搬送手段8A的构成部件(搬送带、驱动轮83、84、驱动轮轴83a、84a)的材质等,与上述第1至第3例以及实施例1的相同。另外,将规定的张力付与到搬送带82里的驱动轮轴83a、84a的轴间距离及形状·尺寸等,也根据上述实施例1作适当的设定。

随搬送带82转动的驱动轮84被朝向供给辊63A侧配置。夹住辊81介由上述齿轮列被连结在驱动机构22A的供纸马达23里,沿图中左旋(反时针)方向转动。另外,由于张挂转动于驱动轮83外周里的搬送带82和夹住辊81形成夹持部地被接触配置,从动于夹住辊81的转动,轮带搬送手段8A沿图中箭头a所示的右旋(顺时针)方向被连带转动。

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内圈侧的搬送导向部件76的导向面76a,按照图15~图18所示的驱动轮83、84、搬送带81和供纸辊63A之间的特有的关系地被配置。

具体来说,如图15所示,在以位于手动供纸路径R2的中央侧(外侧)一侧的驱动轮83的外周端和驱动轮84的外周端之间的连线直线为连接线A1,以位于手动供纸路径R2的中央侧(外侧)一侧的驱动轮84的外周端和供纸辊63A的外周端之间的连线直线为连接线B1时,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重要的是要被配置在两连接线A1、B1的内侧里。

或者也可以如图17所示,在以对应于驱动轮83而被保持的搬送带82的外周面和对应于驱动轮84而被保持的搬送带82的外周面之间的连线直线为连接线A1,以对应于驱动轮84而被保持的搬送带82的外周面和供纸辊63A的外周端之间的连线直线为连接线B1时,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被配置在两连接线A1、B1的内侧里。

更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轮带搬送手段8A也可以通过弹簧77的付势力,使得驱动轮84能够朝向手动供纸路径R2的外圈方向(中央侧)里位移。这时,关于驱动轮84的最大位移位置(向导向面76a内侧去的最大位移位置),在与上述同样地规定了连接线A1、B1时,以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配置在两连接线A1、B1的内侧里为好。

当满足图15以及图17所示的条件时,驱动轮84或接触·保持在驱动轮84里的搬送带82的轮带外周面,就从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向外侧(手动供纸路径R2的中央侧)突出地被配置了。此时,如图19(a)所示,驱动轮84的外周端和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也简称为「手动供纸路径R2」)所形成的角度θa,还如图19(b)所示,由对应于驱动轮84而被保持的搬送带82的外周面和手动供纸路径R2所形成的角度θa,被分别成钝角地被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参照图20以及图21,来说明被堆垛在手动盘67里的用纸S,从手动盘67介由手动供纸路径R2到通过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用纸的搬送动作。

当供纸辊63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手段的转动驱动,堆垛在手动盘67里的用纸S经供纸辊63A和摩擦垫68A的协动作用而一页一页地被分离传送出来时,该用纸S如图20(a)所示地,由形成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75b导向的同时被搬送。此时,如图20(a)~图20(b)所示,即使用纸S的前端朝向上方,当上述搬送带82和手动供纸路径R2所形成的角度θa(参照图19(b))为钝角时,由于搬送带82朝向搬送方向下游,沿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着,用纸S的前端在碰到搬送带82的外周面(指对应于与驱动轮84接触的搬送带83的里面之搬送带83的外周面,下同)或轮带搬送面82a时,不会折曲地被导向去下游方向。

之后,用纸S被进一步搬送,到达搬送导向部件69A的导向面69c里的时候,用纸S通过供纸辊63A的搬送力,沿导向面69c的倾斜面上上方前进。这里,当用纸S不硬或刚性小时,用纸S到达导向面69c时,该用纸S的前端的朝向被变更为向上方,如图20(b)所示地,沿导向面69c的同时被搬送去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另外,用纸S的表面与搬送带82的外表面或轮带搬送面82a相接触,对于用纸S的搬送力得到补助。但是,与下面说明的用纸S刚性较大时的情况相比,由于去搬送带82的外表面或轮带搬送面82a的接触压力小,对用纸S的搬送力的补助也小。

然后,当用纸S的刚性与上述相比为大的时候,如图21(a)所示,当用纸S的前端到达导向面69c时,用纸S的前端在沿导向面69c被导向去上方的同时,从供纸辊63A和摩擦垫68A所构成的夹持位置开始,下游侧的用纸S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向上方位移(参照图21(b))。这样,用纸S的表面就会与和驱动轮84的外周面接触着的搬送带82的外周面部位向接触。由此,被夹住辊81连带转动的搬送带82,就能将与用纸S的接触面向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里送出。此时,由于手动供纸路径R2与驱动轮83、84、搬送带81和供纸辊63A之间的关系是如图15、图17所示的关系,用纸S的表面不与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接触,而是与搬送带82接触,就能够降低用纸S的表面与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接触所产生的搬送负荷,并且因为在供纸辊63A的搬送力之外还补助有搬送带82的搬送力,就能够实现安定的用纸搬送。在图21(b)中,以粗线所示的用纸S来表示用纸S的刚性比上述大的情况,以虚线所示的用纸S来表示用纸S不硬或刚性小的情况。

一方面,在图16、图18所示的关系的时候,也可以设想用纸S的表面与导向面76a摩擦而在用纸S的表面里形成损伤。更进一步地,当驱动轮84和供纸辊63A之间为图16、图18所示的关系时,在图21(b)所示的搬送状态时,用纸S的表面与手动供纸路径R2的导向面76a接触,并且对搬送带82的搬送力进行切实地补助会变得困难。最后,用纸S的前端在接受搬送带82的补助搬送力的同时,如图21(c)所示,被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

以下,将上述内容和既有的设计方式对比后进行补足。在既有方式中,在进行小型化设计时,例如,如图13的右侧所示,由于在手动用的供纸辊63A之后的水平部里配置夹住辊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所以一般地将夹住辊配置在用纸的转弯之后的位置里,而不是配置在水平部里。在供纸辊63A和夹住辊里,用纸的滑动率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滑动率:夹住辊<供纸辊63A),从而使得夹住辊是被牵拉的。因此而造成用纸与配置在手动供纸路径R2之上部里的导向部件76的导向面76a相摩擦,从而在用纸里产生损伤、褶皱等问题,所以在转弯部的中央里配置的是不带有驱动的连带转动辊。连带转动辊的配置位置是在夹住辊夹持-连带转动辊连接线-供纸辊63A的各外周端的连接直线上、导向面76a不向外突出的位置里。

但是,在连带转动辊中,最终,由于是与用纸摩擦的同时作连动转动的,当因历时等原因连带转动辊的转动阻力增大时,连带转动辊与用纸的摩擦会发生与上述同样的问题点。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搬送带82来担负连带转动辊的功能,由于搬送带82一直从动于夹住辊81而以相同的转动数来转动,就不会发生与用纸的摩擦,还有,由于既有的连带转动辊因为低成本化的原因,一般是由树脂构成的,因其硬度较高,就可能损伤用纸。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用EP、EPDM橡胶等的弹性体来形成搬送带82的,所以完全不会发生上述问题。另外,搬送带82通过兼有既有的连带转动辊的功能,使装置能够小型化的优点·效果也是很大的。

在上述说明之中,虽然是将搬送手段8A适用到手动盘67的手动供纸路径R2里的,但可以不局限于这种方式。例如,如上述第1例至第3例所说明的,可以将搬送手段8A适用到:从供纸装置3中的第1搬送手段6的供纸辊63到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第1搬送路径A的内圈里;或是翻转搬送路径R3的搬送方向变更位置的内圈里;或是自动原稿搬送装置(ADF或ARDF)的搬送方向变更位置的内圈里;或是搬送方向变更位置的内圈里。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说明中,虽然是将搬送带82向图中左侧倾斜地来配置的,当可以不局限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不倾斜搬送带82,而是与上述第1例至第3例相同地沿大致铅直方向来配置。通过这种配置,由于从搬送带82中的驱动轮84进入导向面69c的角度变得陡直,搬送带82就能够更切实地与用纸S的表面接触。此时,为了使搬送带82切实地与用纸S的表面接触,以将手动供纸路径R2与驱动轮83、84、搬送带81和供纸辊63A之间,按图15、图17所示的关系来配置为好。

在图13中,79A表示相对于用纸搬送装置5A本体的一部分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能够开关自由地被构成的开关导向。开关导向79A的功能与第1例至第3例中的大致相同。

能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轮带搬送手段8A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1至第3例所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或者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轮带搬送手段8B。

(第2实施方式)

图22以及图23(b)所示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22以及图23(b)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与图1~图7所示第1例相比,主要区别在于,采用包括供纸装置3中上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A、第2搬送手段7、下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A以及第2搬送手段7’的用纸搬送装置5B,来取代包括供纸装置3中上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第2搬送手段7’以及下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第2搬送手段7等的用纸搬送装置5。

更具体来说,第2实施方式与图1~图7所示第1例相比,如图22以及图23(b)所示,其主要区别在于:将供纸装置3中上下供纸段的供纸分离方式,由FRR方式变更为摩擦垫方式(第1搬送手段6A),并且,因此而将供纸装置3的图22中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体积空间,比起图1中的更为减小;和,在将移动导向手段之轮带搬送手段8的配置,从下段的供纸盘51变更为上段的供纸盘51(第2搬送手段7)的同时,将全体的姿势(特别是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以及搬送用纸S的方向配置为向左斜方向里倾斜,并且接近于第1搬送手段6地来配置;和,伴随上述的变更,通过将从包括轮带搬送手段8的第2搬送手段7到对位辊21为止的第2搬送路径C,靠向图中的左方,将与用纸翻转装置42的翻转搬送路径R3合流的合流搬送路径之第4搬送路径D,移动到图中的左面。第2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B,除了上述不同点的构成之外,其他的与第1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大致相同。

上下供纸段的摩擦垫方式,除去并取代图1、图23(a)以及图36所示的供纸辊61以及回转辊62,如图19以及图20(b)所示,其主要区别在于变更为由:介由轴63a被固定支撑在沿用纸分出方向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供纸部件以及第1相向而对搬送部件之供纸辊63、被供纸辊63按压的摩擦部件之分离垫(也称为摩擦垫)68、将摩擦垫68付势去按向供纸辊63的付势部件之弹簧68B(压缩弹簧)等构成的分离供纸手段。

摩擦垫方式的分离供纸手段通过供纸辊63和摩擦垫68的协动作用,具有将堆垛在供纸盘51里最上面的用纸S一页一页地分离·送出的功能。亦即,在摩擦垫方式中,通过适当的分离角度、弹簧68B的分离压,介由滑块(slider)将摩擦垫68压至供纸辊63里后,使用纸S通过由此形成的供纸辊63和摩擦垫68所构成的夹持。因此,根据采用了摩擦垫方式的供纸分离机构,用纸S即使是2页重叠地被引出,由于下侧的用纸S从摩擦垫68受到的阻力要大于重叠用纸之间摩擦所产生的阻力,使得其继续向用纸搬送方向去的移动得到阻止。另一方面,上侧的用纸S从供纸辊63受到的搬送力要大于重叠用纸之间摩擦所产生的阻力,并且,因为被设定为大于从摩擦垫受到的阻力,所以,最终结果是仅有上侧的用纸S继续沿用纸搬送方向前进。

分离供纸手段为FRR方式的时候,由于在图1以及图22所示、将堆垛的用纸分出的捡拾辊60的下游侧里,配置了将用纸一页一页地分离·供纸的回转辊(分离辊)62,因此而造成上图中左右·宽度方向的尺寸增加而使装置大型化,如果采用图22、图23(b)所示的、根据摩擦垫68的分离方式,因为不需要回转辊62,就可以解决上图中左右·宽度方向的尺寸增加问题。

然而,采用了摩擦垫之分离方式后,页纸的搬送力在低于FRR方式的同时,因为至夹住辊为止的搬送路变得苛刻,当页纸具有刚性时,有可能会滞留在夹住辊的跟前。另外,在摩擦垫的分离方式中,例如如图22所示地,供纸辊63、摩擦垫68以及底板(未图示)周围的配置被设计成为,使得供纸辊63的中心角度中以规定角度间隔的、在外周面上的2点J、K,必定与底板上最上面的用纸S和摩擦垫68相接触。因此,如同图所示供纸盒型的供纸盘,上述底板是相对于水平面为倾斜上升的类型,并且,当堆垛有数百页用纸之大容量用纸的时候,倾斜上升的底板的最上面的用纸S的前端就会与供纸辊63的外周面相接触,从而会降低页纸分出的性能,因而产生了对用纸堆垛页数的制约。

说明上虽然有先后,但是采用了摩擦垫方式的供纸分离机构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手动供纸部的分离供纸手段中也是一样的。

在图22中,69表示与第1例等相同地,设置在形成第1搬送路径A的外围侧的位置里的搬送导向部件,74表示与搬送导向部件69一起,在形成第1搬送路径A的内圈侧的位置里所设置的搬送导向部件,75表示与第2例等相同地,相对于形成第2搬送路径B的搬送导向部件69而设置的搬送导向部件。

搬送导向部件69包括将经由第1搬送手段6A而一页一页地分离·供纸来的用纸S,导向去下游侧的搬送带82之搬送面82a里的导向面69a;形成第2搬送路径B的导向面69b;以规定的间隙大致平行地相对于轮带搬送面82所形成的导向面69c。

搬送导向部件74包括以规定的间隙相对于搬送导向部件69的导向面69a所形成的导向面74a。搬送导向部件74的导向面74a在横切于第1搬送手段6A和第2搬送手段7所构成的夹持部之间连线的大致下方(设置在外围里的搬送导向部件69一侧),形成为膨出的弯曲面,其膨出程度被设定为必定将用纸S的前端送达到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里地来弯曲用纸S的程度。

搬送导向部件75包括形成第2搬送路径B的导向面75a,该第2搬送路径B用于将下方供纸段搬送来的用纸S,经由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搬送去第3搬送路径C。

如图22所示,轮带搬送手段8中的搬送带82之搬送面82a,与第2例相同地,被配置在由第1搬送路径A和第2搬送路径B在第2搬送手段7的跟前·上游侧合流后的合流搬送路径之合流部的外围方向里。

另外,轮带搬送手段8与第1例或第2例等相同地,除了被卷挂·保持在各驱动轮83、84里的搬送带82部分,被配置成使用纸S的前端能够与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相接触。

轮带搬送手段8是在从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端引一条铅直方向的垂直线时,使得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位置位于垂直线左侧地被倾斜配置。此时,导向部件69如果与第1例或第2例有相同形状时,相对于被倾斜的搬送带82之搬送面82a,用纸前端的突入角度θ(未图示)就会接近90℃。于是,根据与第1例或第2例的相同的考虑,将导向部件69的导向形状进行变更,使得用纸前端的突入角度θ,相对于被倾斜的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是锐角。

在图22中,79B表示相对于用纸搬送装置5B本体的一部分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以自由开关地构成的开关导向。开关导向79B的功能与第1例至第3例大致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轮带搬送手段8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带搬送手段8A,图22中括号内所示符号8A即代表此义。另外,也可以是后述的图26~图29所示的搬送手段8B。

还有,通过因为将轮带搬送手段8向左倾斜而将第3搬送路径C靠向图22的左方,就将与用纸翻转装置42的翻转搬送路径R3合流的合流搬送路径之第4搬送路径D,在同图中向左移动配置了。但是,本发明即使没有用纸翻转装置42也是成立的,因为这样的构成并非本实施方式中必须的,所以省略更为详细的技术内容的说明和公开。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图22以及图23(b)所示的一起如上所述,在将轮带搬送手段8配置为可以将用纸S从上段的供纸盘51来供纸的同时,将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向左斜方倾斜地配置,并且,因为将包括夹住辊81和轮带搬送手段8的第2搬送手段7,靠近第1搬送手段6地在图中靠左配置,从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到对位辊21的夹持部之间的距离L,可以比图23(a)所示的既有的用纸搬送装置中的距离L’更长的同时,在对位辊对21跟前的第3搬送路径C中,就能确保在用纸S的前端部里形成规定的挠曲的空间比既有的要大。其结果是,能够切实对偏斜(skew)等进行补正。

另外,通过将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向左斜方向倾斜地配置,虽然从供纸辊63到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曲率半径减小,但通过配置了搬送带82,就可以将多种多样的用纸S的前端切实地移动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

更进一步地,通过因为将轮带搬送手段8向左倾斜而引起的、第3搬送路径C在图22中的靠左,与第1例或第2例相比,能够更大地确保第2搬送路径C右侧的空间,从而能够将与用纸翻转装置42的翻转搬送路径R3合流的合流搬送路径之第4搬送路径D,向图中左侧移动,使得装置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小型化。

上述图1~图7、图9~图11、图12、图13~图21、图22所示的各用纸搬送装置5、5A、5B的轮带搬送手段8、8A中的搬送带82,并不局限于所说明的,只要用纸宽度方向Y里的搬送带82的宽度,至少与所使用·搬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大致相同,即,搬送带82的轮带宽幅至少被连续设定·确保在所搬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以上即可。同样地,张设搬送带82的驱动轮83、84以及与搬送带82相向而对地接触的夹住辊81,也并不局限于所说明的,只要各自在用纸宽幅方向Y(轴的长度方向)里的驱动轮、辊的长度,以比轮带宽幅大的长度,连续地形成即可。由此,从第1搬送手段6送出来的用纸S相对于搬送带82,必定在全用纸宽度上与之接触,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伴随于此,从沿着搬送方向被移动的搬送带82传递至用纸S里,使用纸S能够向搬送方向前进的搬送推进力,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到用纸S里。对此,在后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如下。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图32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纸搬送装置5B。首先,参照图31,将本发明的基本布置构成与既有例一边比较一边说明。

图31(a)、(b)所示的概念·模式图是,在相当于装置本体的宽度方向之同图的左右方向里,形成搬送页纸的第1搬送路径之第1搬送路径A(以下,在图31中也称为「左搬送路径」),和与第1搬送路径相对地,搬送页纸的第2搬送路径之手动供纸路径R2(以下,在图31中也称为「右搬送路径」),并通过将左·右搬送路径在第2搬送手段7、7’的跟前合流,形成合流搬送路径之合流部。

图31(a)所示是由通过夹住辊81和与之相向而对·接触的辊状驱动轮83(以下,在图31中也称为「从动驱动轮83」)来构成第2搬送手段7’的既有技术,图31(b)所示是由通过夹住辊81和轮带搬送手段8B来构成第2搬送手段7的本发明涉及的技术。

在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的布置构成中,以左搬送路径中的供纸辊63的轴中心和、夹住辊81与从动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部中心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间隔作为B1,并且,以右搬送路径中的供纸辊63A的轴中心和、夹住辊81与从动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部中心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间隔作为C1,并且,以左右搬送路径中,各自的供纸辊63、63A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轴间距离·间隔作为A1。更进一步地,将右侧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曲率半径作为D1。

例如,在既有的构成中,将右搬送路径(手动供纸路径R2)所能搬送的用纸S的每平方米重量设定得要比左搬送路径(第1搬送路径A)大,由此,右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要比左搬送路径来得大。

一方面,在图31(b)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布置构成中,如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通过在相当于左搬送路径(第1搬送路径A)的外围的部位里配置轮带搬送手段8B,换句话说从合流部(合流搬送路径)中的左搬送路径来看是合流部的外围,从该合流部中的右搬送路径来看是该合流部的内圈里配置了轮带搬送手段8B,即使减小左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也能够对各种用纸进行搬送。其结果是,左搬送路径中的供纸辊63的轴中心和,夹住辊81与从动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部中心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间隔B2,能够比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的距离·间隔B1,设定得更小。

然后,由于能够将B2设定得比B1更小,左右搬送路径中各自的供纸辊63、63A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轴间距离·间隔A2,就能够比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的轴间距离·间隔A1设定得更小。还有,如果使A2与A1相等,由于能够将右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D2设定得比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的曲率半径D1要大,就能够更安定地搬送用纸。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轮带搬送手段8A配置在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相当于右搬送路径(手动供纸路径R2)的内圈的部位里,与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相比,即使减小右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D2,也能够对各种用纸进行搬送。

所以,也可以使右搬送路径的曲率半径D2,比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的D1更小,其结果是,能够将夹住辊81与从动驱动轮83所构成的夹持部中心,和供纸辊63的轴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间隔C2,设定得比图31(a)所示的既有例的C1要小。

如上所述,通过将轮带搬送手段8B以上述状态配置到左·右搬送路径的合流部之第2搬送手段7里,与既有的相比,不仅能够在小型化装置的同时通过左·右搬送路径对多种多样的用纸进行搬送,而且因为能够以,与既有的相同的宽度来增大左·右搬送路径中某一方的曲率半径,就能够对多种多样的用纸进行更安定的搬送。

接下来,参照图24~图30、图32,对将图31(b)所示的布置构成的概念适用到页纸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里的第3实施方式作说明。在图24以及图25中,5C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页纸搬送装置之用纸搬送装置。

第3实施方式与图1~图7所示的第1例相比,如图24所示,主要区别在于,采用了具备有用纸搬送装置5C的复印机1,该用纸搬送装置5C包括了供纸装置3中的上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A、第2搬送手段7、下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A、第2搬送手段7’以及手动供纸手段,用以取代,包括供纸装置3中的上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第2搬送手段7’以及下段侧的第1搬送手段6、第2搬送手段7等的用纸搬送装置5。

更具体来说,第3实施方式与图1~图7所示第1例相比,如图24~图29所示,其主要区别在于:将供纸装置3中上下供纸段的供纸分离方式,由FRR方式变更为摩擦垫方式(第1搬送手段6A),并且,因此而将供纸装置3的图1中的左右装置宽度方向上的空间缩小;和,同样地将手动供纸盘67的供纸分离方式变更为摩擦垫方式;和,伴随上述的变更,将手动供纸盘67移动至靠向图中的左侧;和,将使用上段的第2搬送手段7之轮带搬送手段8B,来取代配置在下段的第2搬送手段7里的轮带搬送手段8;和,将轮带搬送手段8B的全体的姿势(特别是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以及搬送用纸S的方向配置为向左斜方向里倾斜,并且接近于第1搬送手段6A地来配置;和,伴随上述的变更,通过将从包括轮带搬送手段8B的第2搬送手段7到对位辊对21为止的第3搬送路径C,靠向图中的左方,将与用纸翻转装置42的翻转搬送路径R3合流的合流搬送路径之第4搬送路径D,在图中向左移动;以及,在对从手动盘67搬送来的用纸进行导向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内圈里,配置轮带搬送手段8B的轮带搬送面82a。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C,除了上述不同点的构成之外,其他的与第1例的用纸搬送装置5大致相同。

如果以其他观点来直接表示的话就是,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C也可以用,第1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A和第2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B的组合来表示。这时,与用纸搬送装置5A以及5B不同之处在于:图13所示用纸搬送装置5A中的导向面69a、69c的下游端(图中的上端)的位置,在图25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C中,与图22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B相同地,被设定得要低,以使得第1搬送路径A来的用纸S的前端能够突入到轮带搬送手段8的轮带搬送面82a里;另外的是,搬送导向部件69在图25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C中可以兼作,图13所示用纸搬送装置5A中的搬送导向部件69A之内圈侧的搬送导向和图22所示用纸搬送装置5B中的搬送导向部件69之外围侧的搬送导向。

另外,从供纸辊63搬送用纸S来的第1搬送路径A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从供纸辊63搬送用纸S来的手动供纸路径R2的曲率半径要小。更进一步地,对位辊对21在第2搬送手段7的下游侧里被配置的同时,与被配置在第2搬送手段7的上方里的翻转搬送路径R3,在对位辊对21的跟前的第4搬送路径D合流。由于除上述不同点之外,用纸搬送装置5C与用纸搬送装置5A以及5B所说明的内容相同,为避免重复而省略其说明。

用纸搬送装置5C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包括搬送用纸S的第1搬送路径A;和,从与第1搬送路径A相向而对的一侧搬送用纸S的手动供纸路径R2;和,第1搬送路径A与手动供纸路径R2合流的合流部,其特征在于,在合流部处,从第1搬送路径A来看是在合流部的外围,从手动供纸路径R2来看是在该合流部的内圈的位置配置了轮带搬送手段8B。以下,对于轮带搬送手段8B的构成作详细叙述。

轮带搬送手段8B与图1至图4、图7所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相比,如图26~图29所示,主要区别在于,被分割成3个的轮带搬送手段8B,分别与1个驱动轮轴83a、84a一起,被预先安装在罩盖箱体105里,相对于图25所示的开关导向79C(或者是包括罩盖80的装置本题78),构成可以自由装卸的轮带组件104,以及采用搬送导向部件76来取代搬送导向部件72。图26~图29所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B,除了上述不同点之外,与图1至图4、图7以及实施例1所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相同。

位于用纸宽幅方向Y最外侧的驱动轮83以及搬送带82的最外侧端,被安装·设定为小于图24所示的、设置有用纸搬送装置5C的复印机1所使用的最小尺寸(用纸宽幅方向Y的用纸尺寸)的用纸S。同样地,位于图26~图29中未图示的用纸宽幅方向Y的最外侧里的夹住辊81的最外侧端,也被安装·设定为小于设置有用纸搬送装置5C的复印机1所使用的最小尺寸的用纸S。

各轮带搬送手段8的驱动轮83、84为了实现轻量化,是由例如润滑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耐久性良好的聚甲醛树脂等的树脂来形成。各驱动轮83、84以能够贯穿各自的驱动轮轴83a、84b的程度的嵌合·尺寸关系被制作后,被分别安装·支撑在各自的驱动轮轴83a、84b里。驱动轮轴83a和84b贯通于被分别在上下各为3个地设置的驱动轮83a、84b中的上述未图示贯穿孔里,分别成为1根贯通轴。

罩盖箱体105为了实现轻量化,也是由例如润滑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耐久性良好的聚甲醛树脂等的树脂来形成的。在罩盖箱体105里,兼作轴承的保持部105a;和隔开·支撑驱动轮83以及搬送带82的轮带支撑部105b;和在将保持部105a以及轮带支撑部105b等一体化结合的同时,作为装入·操作部位的本体部105c;和装入时作为用纸宽幅方向Y的装入基准的凸部105d;和用于安装·系止图29所示付势手段·付势部件或弹性部件之弹簧106(压缩弹簧)一端的、左右一对弹性台座105e等,一体地被形成。在罩盖箱体105中用纸宽幅方向Y的两端部的轮带支撑部105b里,形成有用于贯穿并安装驱动轮轴84a的贯穿孔105f。

一方面,在搬送导向部件76里,如图29所示,导向面76a;和,在兼作形成于里面壁的加强的同时,包括用于安装·系止弹簧106的另一端106的弹簧系止部76f,并且形成有安装弹簧106等部件用的沟槽之左右一对的加强肋76d;和,安装轮带组件104时,与凸部105d系合而成为用纸宽幅方向Y的装入基准之左右一对规定限制部76g等,以适当的树脂一体地被形成。另外,在搬送导向部件76里,一体地形成有,在安装轮带组件104时,用于将轮带组件104的轮带搬送面82a,从导向面76a去面向第1搬送路径A以及第2搬送路径B侧的开口部76c;以及开口于各加强肋76d,在安装轮带组件104时,用于贯穿驱动轮轴84a的贯通孔76e。

下面,简单说明将轮带组件104安装到图25所示的开关导向79C里的安装步骤。

首先,将搬送带82挂卷到上下的各驱动轮83、84里。接着,在将驱动轮轴83a贯穿到各驱动轮83里的同时,将驱动轮轴84a贯穿到形成于罩盖箱体105的轮带支撑部105b的两端部里的贯穿孔105f以及各驱动轮84里。由此,对于卷挂在其轴间距离被保持在规定尺寸里的各驱动轮83、83之间的搬送带82,在被付与规定的张力的同时,各驱动轮83、84、各搬送带82以及各驱动轮轴83a、84a等被预装在罩盖箱体105里,成为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轮带组件104。此时,在从左右保持部105a向外侧突出的驱动轮轴83a里,分别通过安装未图示的止动轮,使得驱动轮轴83a在罩盖箱体105的保持部105a中的用纸宽幅方向Y里的移动被规定限制地安装和支撑。

接下来,在图29里,在将轮带组件104安装到开关导向79C的搬送导向部件76里的时候,在搬送导向部件76的左侧的加强肋76d里所形成的贯穿孔76e里,将从图中左侧的轮带支撑部105b向同图中左侧突出的驱动轮84a的左端部,沿图中从右向左的箭头Y1方向里移动并插入。此时,为了使轮带组件104的凸部105d不干涉搬送导向部件76的规定限制部76g,而将凸部105d从图29中的安装位置向箭头Z1方向转动位移而呈倾斜状态。

如上所述,将轮带组件104的凸部105d保持在倾斜状态,在形成于搬送导向部件76的右侧的加强肋76d里的贯穿孔76e里,将从图中右侧的轮带支撑部105b向右侧突出的驱动轮84a的右端部,沿图中从左向右的箭头Y2方向里移动并插入。接着,将轮带组件104的凸部105d的姿势向箭头Z2方向转动位移。由此,通过将左右的凸部105d成为与左右的规定限制部76g系合的状态,轮带组件104的用纸宽幅方向Y的移动就得到规定限制。接下来,将弹簧106安装到左右的弹簧台座105e和弹簧系止部76f之间。接着,在搬送导向部件76中,从左右的加强肋76d向外侧突出的驱动轮轴84a的两端部里,通过安装有未图示的止动轮,驱动轮轴84a在搬送导向部件76中沿用纸宽幅方向Y的移动,在处于被规定限制的状态下,被安装·支撑到搬送导向部件76的左右加强肋76d里。

如上所述,手段组件104被确保在其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从搬送导向部件76的开口部76c,仅突出规定的量(阶梯)的状态,由于左右一对弹簧106的付势力,通过以驱动轮轴84a为中心,上部的各驱动轮83侧被付势去反时针摇动的方向里,介由各驱动轮83,各轮带搬送面82a就带有规定的压接力而被压接到未图示的夹住辊里。如图26所示,在位于搬送导向部件76的第1搬送路径A以及第2搬送路径B侧的表面里,虽然形成有补充加强搬送导向部件76的肋76b,但由于突出于第1搬送路径A以及第2搬送路径B侧的肋76b的尺寸,比搬送带82的搬送面82a规定突出于导向面76a的阶梯要小,就不会给相对于轮带搬送面82a的用纸的导向·搬送产生障碍。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通过设置轮带搬送手段8B以获得后述的基本效果之后,由于,各驱动轮83、84、各搬送带82以及各驱动轮轴83a、84a等被预装在罩盖箱体105里,而构成相对于开关导向79C能够容易地装卸的轮带组件104,装入·拆卸变得容易,在提高维护保养·清洁性的同时,可以获得使每个搬送带82的安装误差以及公差,比图1~图4、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要小的优点和效果。

还有,能够适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轮带搬送手段8B,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图24以及图25中,适当地付与了括号来表示的轮带搬送手段8、8A。

接下来,参照图30对介由上述不同点之搬送导向部件69中的手动供纸路径R2搬送来的用纸的推移状态进行补充说明。

图30(a)、(b)、(c)所示为当搬送导向部件69中的下游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时,对用纸S的前端的突入位置的不同的比较。图30(a)所示是夹住辊81被配置在,与驱动轮84的外周或驱动轮84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搬送带82的表面,和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端所连接的直线上的状态。此时,由手动供纸路径R2搬送来的用纸S的举动说明如下,即,当用纸S的前端通过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端时,用纸S就到达如图30(a)的位置里。此时,用纸S到达夹住辊81的外周面之、比夹住辊81的中心轴和驱动轮84的中心轴之连接直线还要靠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外周面里。由此,通过驱动侧的夹住辊81的转动力,用纸S的前端被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

接下来,图30(b)所示的,将夹住辊81配置在,与驱动轮84的外周或驱动轮84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搬送带82的表面,和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端所连接的直线上的状态这一点,虽然与同图(a)所示的是一样的,但用纸S的前端所碰到的夹住辊81的外周面的位置是不同的。在此例中,用纸S到达夹住辊81的外周面之、比夹住辊81的中心轴和驱动轮84的中心轴之连接直线还要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外周面里。此时,与图30(a)所示相同地,虽然通过夹住辊81可以使用纸S的前端移动去下游侧,但是,由于用纸S的表面通过轮带搬送手段8被搬送去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用纸S的表面和轮带搬送手段8接触位置之后下游侧里的用纸S可能产生波纹。由此,虽然能够将用纸S的前端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的夹持部,以图30(a)所示的,用纸S相对于夹住辊81的到达位置为更好。

然后,图30(c)所示为,在与驱动轮84的外周或驱动轮84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搬送带82的表面和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端之连接直线的延长线上,配置了位于夹住辊81的上游侧里的导向面74a。在此例中,当用纸S的前端通过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端时,就到达如图30(c)所示的位置里。这种位置状态的导向面74a,因其没有将到达导向面74a的用纸S的前端,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之夹持部的功能,为了将用纸S的前端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就必须加大供纸辊63A的搬送力。另外,当用纸没有刚性时,用纸的前端会垂落向同图中的左下方,从而难以导向去第2搬送手段7。由此,以不这样地对用纸来加大搬送力的、图30(a)所示的、配置到搬送导向部件69的下游侧里为好。

如上所说明的,根据第3实施方式,通过将轮带搬送手段8B配置在:第1搬送路径A和手动供纸路径R2的合流部处,从第1搬送路径A看去为合流部的外围,从该合流部处的手动供纸路径R2看去为合流部的内圈里,就能够将多种多样的用纸从第1搬送路径A和手动供纸路径R2的双方来搬送。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轮带搬送手段8B配置成以上所示的,第1搬送路径A以及手动供纸路径R2中一方的搬送路径的设计自由度得到提高。下面以图32显示其中一个例子。

在图32(a)、(b)中,2a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手动供纸部侧的外装饰(外板面板)。本实施方式例以及既有例一样,当不使用手动盘67时,将手动盘67以未图示的摇动支撑轴为中心,从两图所示的位置状态折叠到外装饰2a侧里,成为众所周知的构成。在图32(a)所示为本实施方式例,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将构成第2搬送手段7的轮带搬送手段8B,相对于由第1搬送路径A搬送来的用纸搬送方向,将用纸导引去折回方向地向左侧倾斜地配置,就能够将轮带搬送手段8B的下游之第3搬送路径C以及对位辊对21,向水平方向左侧里移动E1的距离。伴随与此,就能够将配置在轮带搬送手段8B下游的翻转搬送路径R3和外装饰2a,向左移动E1的距离,而装置全体的宽度经缩小了该移动距离的长度,就能够对装置全体进行小型化。

与此相对,图32(b)所示为既有例,如既有的所示,第2搬送手段7’的下游的第3搬送路径C呈大致铅直方向地向上立起,伴随与此,翻转搬送路径R3和外装饰2A,被配置为在图的水平方向右侧里,偏移·伸出E2(=E1)的距离。

作为既有例,现在以集约化(小型化)来配置的一般构成有,在对位辊对21跟前的松驰空间部里,将翻转搬送路径R3在此合流后构成交流搬送路径。在图32(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例中,通过由对位辊对21的位置和两面搬送导向部件(外装饰2a的右侧附近)的间隔来决定翻转搬送路径r3的曲率半径,在维持两面页纸的搬送品质之曲率半径(越大越好)的同时可以向左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将装置小型化(缩短E1距离:E2=E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虽然为了避免重复说明而省略了详细说明,因为是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的组合,所以当然能够获得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所有的前述作用和效果。

还有,在上述说明中,虽然是将轮带搬送手段8B(8,8A)适用到手动盘67的手动供纸路径R2里的,但不局限于该方式。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将轮带搬送手段8B(8,8A)适用到从供纸装置3的供纸辊63到第2搬送手段7为止的第1搬送路径A的内圈,或者翻转搬送路径R3的搬送方向变更位置的内圈,抑或是自动原稿搬送装置(ADF或ARDF)的搬送方向变更位置的内圈等的搬送方向变更位置的内圈里。

(第4实施方式)

图33所示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同图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与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C相比,区别仅在于采用图33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D来取代用纸搬送装置5C。用纸搬送装置5D与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C相比,主要区别在于除去了手动供纸路径R2、搬送导向部件76以及手动供纸部,和将翻转搬送路径R3的下游端,与比轮带搬送手段8B更靠上游侧的第2搬送路径侧合流地连接·配置,来取代将翻转搬送路径R3的下游端连接·配置到比轮带搬送手段8B更靠下游侧的第4搬送路径D里。第4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不同点之外,与图24所示的具备用纸搬送装置5C的复印机1是相同的。

根据第4实施方式,能够更大地设定翻转搬送路径R3的曲率半径,通过由此而来降低搬送不良或堆堵等,就能够更安定地从翻转搬送路径R3进行用纸搬送。

(第5实施方式)

图34所示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同图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与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用纸搬送装置5C相比,区别仅在于采用图34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E来取代用纸搬送装置5C。用纸搬送装置5E与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用纸搬送装置5C相比,主要区别在于采用用于大容量供纸手段的供纸路径E来取代手动供纸路径R2;和,采用形成供纸路径E的搬送导向部件76A来取代搬送导向部件76;和,采用作为搬送被放置的用纸的大容量供纸手段之大容量供纸装置110来取代手动供纸手段;和,将大容量供纸装置110可自由装卸地配设在第2搬送路径之供纸路径E侧里。第5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不同点之外,与图24所示的具备用纸搬送装置5C的复印机1是相同的。

作为大容量供纸装置110,除了专利第3410848号或专利第3423469号公报所公开的之外,只要是被配置在装置本体的一侧部里,将被放置的用纸搬送到装置本体里的大容量供纸装置,所有的既有技术都可以适用。在图34中,60A表示将未图示的供纸盘上的最上面的用纸S,沿搬送方式分出的供纸滚;61A、62A表示将供纸滚60A分出的用纸S一页一页地分离供纸的分离滚对;75A表示在形成供纸路径E的同时,形成第2搬送路径B的搬送导向部件。供纸滚60A、分离滚对61A、62A具有大容量供纸装置110的用纸供纸手段的功能。当大容量供纸装置110相对于装置本体是可以自由装卸的一体化的组件时,供纸滚60A、分离滚对61A、62A或被适当地配设在装置本体侧里,或是配设在大容量供纸装置110里。

根据第5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从第2搬送路径之供纸路径E侧,对多种多样的多数页的用纸,进行连续的、更安定的搬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化例之中,包含了多个发明,将它们以图13~图2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为基本,用上位概念用语来表现如下。

亦即,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技术构成是一种页纸搬送装置,包括配置在搬送有页纸、弯曲的搬送路径之下游侧里,形成夹持搬送页纸之夹持部的夹持搬送手段,所述夹持搬送手段中相向而对的一方,是能够通过转动来传递驱动力的转动搬送驱动手段,所述相向而对的另一方,是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内圈里,从动于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包括通过与页纸的表面接触来对该页纸补充搬送力之轮带的轮带搬送手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是由所述轮带搬送手段和与之相对配置的导向部件构成的。

在第1技术构成所记载的页纸搬送装置中,所述轮带搬送手段是在,所述转动搬送驱动手段里、介由所述轮带相向而对且从动转动的第1轮带保持转动部件,和被配置在比第1轮带保持转动部件还要靠第2搬送路径上游侧里的、至少1个的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之间,卷挂所述轮带来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送路径的内圈由包括导向页纸之导向面的导向部件构成,在比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更靠上游侧的第2搬送路径中,配置有搬送页纸的第2相向而对搬送部件,所述导向面被配置在,第1以及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外周端之间的连接线,和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外周端与第2相向而对搬送部件的外周端之间的连接线,的内侧。

在第2技术构成所记载的页纸搬送装置中,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特征在于,该第2轮带保持转动部件的外周端和所述导向面所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如上所作的说明,各用纸搬送装置5、5B~5E的轮带搬送手段8、8A、8B,是对于由第1搬送路径侧搬送来的用纸(页纸),第2搬送手段7(夹持搬送手段)中相向而对的一方,在保持与用纸的前端或前端部(此为包括前端、前端面、前端角部·边缘等含义广泛的用语),根据用纸的刚性程度,将其接触面积渐渐展开的同时,向着和夹住辊81所形成的夹持部来移动·导向用纸之移动导向手段的1例。因此,作为移动导向手段,不局限于轮带搬送手段8、8A、8B,只要是具有上述构成·功能,并获得上述作用效果即可。

在第1至第3例以及第2至第5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4等所示,虽然是以适用于,从复印机之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页纸收容手段(供纸盘51)来搬送·供纸到图像形成手段本体里的用纸供纸装置,来对上述在先发明或本发明作说明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本体内,将从定影装置11上部,其前端大致向上方被排出的用纸S,从装置本体向大致水平方向,将用纸S排出到排纸盘9里的用纸搬送装置(例如参照图35(b))里,或者是,将用户放置在,设置于装置本体之外、大致为水平的手动盘67上的用纸S,按水平的原样方向引入装置本体,将其姿势变更为向上之后,搬入到装置本体内的图像形成部为止的上下方向的搬送路径里。

亦即,在第1至第3例以及第2至第5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互相之间不同的用纸(页纸)搬送方向,虽然说明了从大致水平方向变更到相对于其为垂直方向的向上方向里(大致铅直向上方向),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从大致水平方向变更到垂直方向的向下方向里(大致铅直向下方向),或者是将垂直方向的向下或向上方向变更为大致水平方向(例如参照图35(a)),抑或双方都是斜方向的。

在第1至第3例以及第3至第5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第1搬送手段以及第2搬送手段都作为夹持搬送手段,根据各自的搬送手段单体的搬送方向,如果能够仅支撑搬送对象的下面来搬送的话,也可以不采用由相向而对的部件所形成的夹持搬送手段。在第1实施方式中,至少只要第2搬送手段为夹持搬送手段即可。

作为构成第1搬送手段、或第2搬送手段、夹住辊的部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即可以是在各自的转动轴的轴长度方向里,确保了规定长度的大致长圆筒状的辊部件,也可以是短圆筒状的辊部件,两者皆可,另外,也可以是适当地在1个转动轴上、以规定的间隔来断续地配置复数个辊部件或滚部件。

另外,在上述没有配置辊部件或滚部件的几个间隔内,可以配置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外围方向以及内圈方向的几个导向部件所形成的导向面。这些导向面,只要相对于搬送方向的搬送中心线,以适当的规则的对称来被配置,就可以在用纸(页纸)的搬送方向里,或形成带状的导向面,或形成大致线状的导向面,抑或是对两者的适当混合。

另外,在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分离供纸手段(供纸分离机构),虽然是采用了摩擦垫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通过摩擦,将按规定重叠送来的用纸进行分离后,仅将1页用纸沿搬送方向推进的分离机构,页可以采用适当的摩擦分离方式,如相对于上述供纸辊,采用分离爪等来取代摩擦垫。

本发明不局限于黑白的复印机1,对于涉及包括彩色复印机、黑白的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采用墨水转印带的打印机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页纸搬送装置都可以应用·适用。

在彩色复印机中,对于以转印体来搬送用纸(页纸)的同时,依次转印后重叠的直接转印方式的串列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或在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之环状无缝的中间转印带里之后,一起转印到用纸里的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同样地适用并实施的。无庸赘言,对于环状无缝的感光体在单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也是能够同样地适用并实施的。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图像形成部和扫描仪之间排出用纸之胴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也可以适用于将用纸排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侧部里的排纸盘里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第1至第3例以及第3至第5的实施方式中,并不局限于将供纸装置3分出的用纸朝向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来形成大致垂直方向(大致铅直方向的向上方向)的搬送路径,也可以适用于从供纸装置至用纸被排出到排纸盘为止的搬送路径不是大致垂直方向(大致铅直方向)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在包括孔版印刷机等的印刷装置中,也可以适用于从页纸收容手段(供纸盘)或页纸载置手段(供纸台),将页纸(用纸)搬送·供给到印刷部本体里的页纸搬送装置。

另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之复印机1中,虽然是以手动操作来放置读取原稿的,在第1至第3例以及第2至第5的实施方式中,在装备了用于自动读取复数的原稿(页纸)的ADF(自动原稿传送装置)的复印机或印刷装置里,也可以将本发明的页纸搬送装置适用到该ADF里。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并不局限于复印机,也可以适用于传真机、打印机、喷墨记录装置、印刷装置、或对其中至少2个进行组合后的复合机。总之,在将多种多样的纸种之页纸种类作为搬送对象,为了节省该页纸的搬送路径,而需要对该页纸搬送方向进行变更的机器或装置中,能够作为最佳的页纸搬送装置。

本发明不局限于被配设在复数的供纸段里的页纸搬送装置,也可以适用于例如在图1、图24所示的供纸装置3中,除去下段的供纸盘51、第1搬送手动6A以及第2搬送手动7’后,以单一的供纸盘51、第1搬送手动6A、第2搬送手动7以及对位辊对21所构成的页纸搬送装置。

亦即,本发明也可以是在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里所记载的,以包括技术方案1至8中任何一个所记载的页纸搬送装置为特征的图像形成装置。更进一步地,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以及喷墨记录装置中的任何一个,或是对其中至少2个进行组合后的复合机。

如上所述,虽然以特定的实施方式等来说明了本发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第1至第5实施方式等的例示,也可以是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组合后的构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必要性以及用途等,能够构成各种实施方式、变化例或实施例,在相关技术领域中是显而易见的。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7年2月26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046215,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