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和蓄热体的制造方法

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和蓄热体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蓄热体、该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以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蓄热体可以成型为所需的形状,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因而蓄热性能优异,并且尽管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也不会经时地泄漏,即使实施切断、穿孔等加工也不会从切断面、孔中漏出,加工性优异。蓄热体是用粘结材料(c)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以微粒状固定而形成的,其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将含有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和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与含有能够与该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2)混合,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分散为胶体状,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而形成粘结材料(c),用粘结材料(c)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以微粒状固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1073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1-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SK化研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680003164.3

  • 发明设计人 天野良太郎;

    申请日2006-01-25

  • 分类号C09K5/06;F28D20/00;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苗堃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9:41:2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7-03

    授权

    授权

  • 2008-03-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1-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高蓄热性能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和蓄热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近年来,蓄积热能的技术、即蓄热技术作为解决现今能源问题的技术之一受到关注。蓄热技术是有效利用太阳热、地热等自然能源、来自冷暖气器具的余热的技术,例如,在住宅中,作为使用廉价的夜间电力而蓄热、用作多目的的热源来抑制白天的电力消耗的技术利用。

作为用于这样的蓄热技术的蓄热材料,可以列举显热蓄热材料、潜热蓄热材料,特别是多采用利用了物质的相变化产生的潜热的潜热蓄热材料。

该潜热蓄热材料利用物质由固体向液体相变化时蓄积热(蓄热),由液体向固体相变化时放出热(放热)的性质,使其蓄热、放热,通常多在15℃~50℃的温度范围进行相变化(固液变化)。因此,需要作为液体进行处理,作为其利用方法,一般是在液体状态下封入到密闭型的层合片材、塑料壳体中。

但是,对于层合片材、塑料壳体来说,被限定在定形尺寸,由于潜热蓄热材料漏出,因此不能进行切断等加工。此外,由于潜热蓄热材料漏出,因此也不能进行采用打钉等的施工。此外,将层合片材、塑料壳体垂直固定时,还存在蓄热材料偏向底部,不能有效利用蓄热材料的问题。

因此,利用蓄热材料时,实际情况是只用于了以蓄热式地板采暖用的蓄热材料为代表的平置的用途。

对于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通过使潜热蓄热胶囊负载在涂膜或片材等上,从而可以进行切断等加工、打钉等施工,进而抑制蓄热材料偏向底部的蓄热体;非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潜热蓄热材料胶囊化而得的物质混合后用无机粘合剂、树脂等固定到石膏板那样的材料上,从而解决相同问题。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想要通过将蓄热材料负载到多孔体上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获得足够的蓄热性能。

(2)玻璃、树脂板、金属板等在各种领域中被使用,例如,在住宅、办公室、温室等的窗玻璃、地板、墙壁、天花板等中,已成为我们的居住空间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例如,在住宅、办公室等中,用窗玻璃、墙壁等分隔为室内和外界,在夏季、白天,能够遮挡外界的热气,能够采用冷气设备等使居住空间内舒适。此外,在冬季、夜间,能够遮挡外界的冷气,能够采用暖气设备等使居住空间内舒适。此外,在温室等中,利用玻璃等分隔为室内和外界,能够将空间内的温度控制到所需的温度。

但是,在住宅、办公室、温室等中,使用了玻璃等热传导率高的材料时,在夏季、白天,室内的冷气容易被外界的热气加热。此外,在冬季、夜间,室内的热气容易被外界的冷气冷却,因此必须更多量地使用暖冷气能量。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3中通过在玻璃上层合隔热片材,提高室内的保温性。此外,专利文献4中通过在玻璃之间设置空气层、真空层、低放射率层,提高室内的保温性。

(3)作为控制热能的技术,除了蓄热技术以外还有隔热技术等,作为利用这样的蓄热技术和隔热技术的材料,例如在住宅领域中,用于能够使用廉价的夜间电力蓄热、用作多目的热源来抑制白天的电力消耗,并且阻隔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缓和室内温度的变动的节能化住宅的材料等是公知的。

例如,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在室外侧配置隔热体、在室内侧配置潜热蓄热材料而成的建筑物的框架板,实现住宅中冷暖气能量的节能。专利文献5中,将隔热体与把潜热蓄热材料密封在壳体中而得的物质层合。此外,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在屋外侧组合隔热体、在室内侧组合含有潜热蓄热材料的蓄热体而成的框架结构,通过减少室温相对于外部气温变化的变动,维持舒适的室内环境,从而实现了冷暖气所需能量的节能。专利文献6中,作为蓄热体,使用将潜热蓄热材料微胶囊化而得的蓄热体。

(4)以近年来对于住宅环境的高涨为背景,提供在地板中设置电热丝、热水管等热源的地板采暖系统的住宅激增。地板采暖系统利用由电热丝、热水管等热源发出的热,使室内空间变暖,特别是使用了电热丝时,其发热消耗大量的消耗电力。

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有在地板采暖系统中引入蓄热材料的蓄热式地板采暖系统。在蓄热式地板采暖系统中多采用的潜热蓄热材料利用物质由固体向液体相变化时蓄积热(蓄热)、由液体向固体相变化时放出热(放热)的性质,使其蓄热、放热,一般多在15℃~50℃的温度范围进行相变化(固液变化)。

将这样的潜热蓄热材料引入地板采暖系统时,例如,通过使用廉价的夜间电力蓄热,在白天缓缓地放热,从而能够抑制电力消耗。此外,一旦变暖则能够长时间地将温度保持恒定,因此可以抑制电力消耗,并且可以维持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为利用了潜热蓄热材料的地板采暖系统,例如,在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利用装在壳体中的潜热蓄热材料的系统。

(5)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使乙烯-烯烃共聚物和结晶性有机化合物(石蜡)的熔融混合物中含有含结晶水的水合物的、可以高频加热的蓄热体。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311693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非专利文献1:日本建筑学会计划系论文集第540号、23-29、2001年2月

专利文献2:特开平9-1434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11-34816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0-87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昭61-122354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3-34993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1-304596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许第2548850号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1中,由于容易阻碍向蓄热材料自身的有效的热传导,而且蓄热材料的含有率也减小,因此存在难以得到足够的蓄热性能的问题。专利文献2的发明只是单纯地使蓄热材料负载在多孔体上,有时蓄热材料有可能漏出。

本申请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制造蓄热体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该蓄热体可以成型为所需的形状,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因而蓄热性能优异,并且尽管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也不会经时地漏出,即使实施切断、穿孔等加工也不会从切断面、孔漏出,加工性优异。此外,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制造在成型时根据需要与所需的层合材料等层合、从而将该层合材料等层合到蓄热体的蓄热结构体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

鉴于上述专利文献1、2以及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蓄热体的问题,本申请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因而蓄热性能优异,并且尽管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也不流动的蓄热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将层合材料等层合到蓄热体上而形成层合体时蓄热体不会经时泄漏,即使实施切断、穿孔等加工,也不会从切断面、孔漏出,加工性优异的蓄热结构体。

本申请发明利用与专利文献3、4不同的技术思想,提供比设置隔热片材更简便且更低成本地、而且比空气层等更有效地缓和热传导产生的温度变化,提高空间内部的保温性的蓄热结构体。

此外,本申请发明解决专利文献5、6、7具有的以下(a)、(b)的问题,提供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蓄热性能优异,蓄热体不会经时地泄漏,即使实施切断、穿孔等加工,也不会从切断面、孔漏出,加工性优异的蓄热结构体。

(a)由于潜热蓄热材料发生相变化(固液变化),因此需要能够耐受与相变化相伴的体积变化等的牢固的壳体,由于该壳体,有时向潜热蓄热材料自身的有效的热传导受到阻碍,无法充分发挥蓄热性能。此外,该蓄热体的形状被限定为壳体尺寸的大小,由于潜热蓄热材料漏出,因此不能进行切断等加工。此外,由于潜热蓄热材料漏出,因此也不能进行采用打钉等的施工,在铅直方向固定时,潜热蓄热材料偏向底部,不能有效地利用潜热蓄热材料。

(b)使用了经胶囊化的潜热蓄热材料的蓄热体,向潜热蓄热材料自身的有效的热传导被胶囊阻碍,因此无法充分发挥蓄热性能,不能期待将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导致的空间温度的变化缓和。此外,该蓄热体的潜热蓄热材料的含量少,有时不能发挥充分的蓄热性能。

专利文献8公开的蓄热体为了利用高频蓄热,需要含有大量结晶水的水合物。如果使含有大量结晶水的水合物增多,则结晶性有机化合物(石蜡)的含量相对减少,保温性、蓄热性差。此外,容易引起水的挥发等,有时蓄热体破裂,蓄热材料自身的物性变化,难以长期地再利用。

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采用微波容易地蓄热,例如可以用一般家庭中有的微波炉容易地使其蓄热,此外,利用微波的照射能够确保长时间保温性,并且能够抑制与微波的照射相伴的保温材料自身的体积膨胀导致的龟裂、劣化,因此耐久性优异,而且可以长期再利用的蓄热结构体。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和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和含有能够与该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2)混合,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分散为胶体状,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而得到的蓄热体,具有优异的蓄热性能,而且也无蓄热材料的泄漏,加工性、施工性优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

1.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其含有: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和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

2.如1所述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10以上。

3.如1或2所述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相对于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100重量份为0.5~50重量份的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d)作为粘性调节剂。

4.蓄热体,其特征在于:用粘结材料(c)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以微粒状固定。

5.如4所述的蓄热体,其特征在于:还含有层状粘土矿物(d),用上述粘结材料(c)将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和上述层状粘土矿物(d)以微粒状固定。

6.如5所述的蓄热体,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100重量份,上述层状粘土矿物(d)的添加量为0.5~50重量份。

7.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粘结材料(c)具有利用微波而发热的部分。

8.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粘结材料(c)是上述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和具有与上述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2)反应而形成的。

9.如4~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的含量为40重量%以上。

10.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把上述4~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制成片状,用层合材料将至少一面层合。

11.如10所述的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层合材料是热传导体。

12.如11所述的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层合材料是阻燃性或不燃性的材料。

13.如10所述的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层合材料是热传导率小于0.1W/(m·K)的隔热体。

14.如10所述的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还层合有发热体。

15.上述14所述的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热体上还层合有隔热体。

16.蓄热结构体,其特征在于:用层合材料被覆上述4~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

17.蓄热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和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与含有能够与该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2)混合,使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分散为胶体状,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而形成粘结材料(c),用上述粘结材料(c)将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以微粒状固定。

18.如17所述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10以上。

19.如17或18所述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含有相对于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100重量份为0.5~50重量份的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d)作为粘性调节剂。

20.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的含量为40重量%以上。

上述1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与具有与化合物(c-1)的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2)混合而形成反应固化性组合物,通过在该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固化之前成型为所需的形状,能够制造如下的蓄热体:具有任意形状,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因而蓄热性能优异,并且尽管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蓄热材料也不会经时泄漏,而且即使对蓄热体实施切断、穿孔等加工,蓄热材料也不会从切断面、孔漏出,加工性优异。此外,成型时通过根据需要与所需的层合材料等层合,能够制造将该层合材料等层合到蓄热体的蓄热结构体。

上述4的蓄热体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因而蓄热性能优异,并且尽管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蓄热材料也不会经时泄漏,而且即使将蓄热体切断,蓄热材料也不会从切断面漏出,加工性优异,而且即使采用打钉等蓄热材料也不泄漏,因此安装施工性优异。

上述10的蓄热结构体的蓄热性能优异,并且蓄热材料也不会经时泄漏,而且采用切断、穿孔、打钉等加工或施工,蓄热材料也不从切断面等泄漏,因此加工性、施工性优异。

上述11的蓄热结构体将热传导产生的空间温度的温度变化缓和,显示优异的保温性,能够抑制暖冷气等的能量消耗。此外,在冬季、夜间,也可以防止结露等。

上述13的蓄热结构体除了上述4的发明效果以外,还显示优异的蓄热性、隔热性,例如用于建筑物时,相对于外部空气温度的变化,空间温度的变动小,能够维持舒适的环境,能够实现节能。

上述14的蓄热结构体适合作为地板采暖结构体,显示优异的蓄热性,能够抑制消耗电力量,并且能够维持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蓄热材料不会经时泄漏,即使将蓄热结构体切断,蓄热材料也不会从切断面漏出,加工性优异,而且没有打钉等产生的蓄热材料的泄漏,因此安装施工性优异。

上述16的蓄热结构体利用各种余热、废热进行蓄热,能够作为怀炉等使用,特别是通过使构成粘结材料的(c-1)化合物、(c-2)化合物的至少一方具有利用微波而振动、发热的部分,可以利用微波的照射、例如微波炉而容易地蓄热,在微波的照射下能够确保长时间保温性,此外,能够抑制与微波的照射相伴的保温材料自身的体积膨胀导致的龟裂、劣化的蓄热结构体。

根据上述17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因而蓄热性能优异,并且尽管具有高的蓄热材料含有率,蓄热材料也不会经时泄漏的蓄热体。此外,得到的蓄热体即使切断,蓄热材料也不会从切断面漏出,加工性优异,而且即使打钉等蓄热材料也不泄漏,因此安装施工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2-1中使用的试验体箱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3-1、比较例3-1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3-2、比较例3-1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3-3、比较例3-1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3-4、比较例3-1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5、比较例3-1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3-6、比较例3-1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8是实施例4-1中使用的试验体箱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6-1~6-3、比较例6-1中体感试验1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6-1~6-3、比较例6-1中体感试验2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蓄热体

2:玻璃板

3:亚克力(Acryl)板

4:聚苯乙烯泡沫

5:热电偶

6:红外灯

7:蓄热体1

8:面状发热体

9:地板材料

10:胶合板

11:聚苯乙烯泡沫

12:热电偶

13:温度调节器(恒温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蓄热体的特征在于: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成分)、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成分)、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成分)与含有能够与该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2)成分)混合,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而形成。这些成分可以将各个成分混合而使其反应,但如果形成含有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和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1)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与(c-2)成分的两成分系,将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与(c-2)成分混合而形成反应固化性组合物,使该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固化,则能够简便地制造蓄热体,因此优选。

就构成本发明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的(c-1)成分来说,选择使用即使与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成分)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成分)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成分混合也稳定的成分。具体地说,使用含有异氰酸酯基、羧基、酰亚胺基、醛基作为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作为(c-1)成分时,不适合使用长链醇、聚醚化合物作为蓄热材料(a),此外,使用含有羟基、环氧基、碳二亚胺基、唑啉基、吖丙啶基作为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作为(c-1)成分时,不适合使用长链脂肪酸作为蓄热材料(a)。

本发明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中,通过(b)成分可以制作出(a)成分在(c-1)成分和/或(c-2)成分中分散为微细的胶体状的状态。通过在这样的状态下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能够制造(a)成分在由(c-1)成分和(c-2)成分形成的粘结材料(c)成分中微细分散的蓄热体。

就采用这样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蓄热体以及蓄热结构体来说,由于能够增大(a)成分的含有率,因此显示优异的蓄热性,并且尽管具有高的(a)成分含有率,(a)成分也不会经时地泄漏。此外,本发明的蓄热体即使在切断的情况下,(a)成分也不会从切断面漏出,加工性优异,而且由于无打钉等产生的(a)成分的泄漏,因此安装施工性优异。

此外,在本发明的蓄热体中,由于(a)成分为均匀地分散为微粒状的状态,因此还能够减轻与(a)成分的固液变化相伴的体积变化产生的蓄热体自身的形状变化。

本发明中发现,通过在蓄热体的制造中混合(b)成分,形成将(a)成分分散为微细的胶体状的状态(不均匀状态),由这样的状态形成粘结材料(c),从而能够实现上述效果。

不含有(b)成分时,(a)成分与(c-1)成分和/或(c-2)成分不相容时,(a)成分与(c-1)成分和/或(c-2)成分分离,难以形成蓄热体。此外,(a)成分与(c-1)成分和/或(c-2)成分相容时(均一状态),能够形成蓄热性高的蓄热体,但由于(a)成分、(c-1)成分和/或(c-2)成分的选择(组合等)存在限度,因此难以用于广泛的用途。

<(a)成分>

作为(a)成分,可以列举例如脂肪族烃、长链醇、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酯、聚醚化合物、脂肪酸甘油三酯等,可以使用这些物质中的1种或2种以上。

这样的(a)成分由于沸点高而难以挥发,因此在蓄热体形成时几乎无体积变化(壁变薄),而且长期维持蓄热性能,因此优选。此外,使用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时,容易根据用途设定相变化温度,例如通过将相变化温度不同的2种以上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混合,可以容易地设定相变化温度。

作为脂肪族烃,可以使用例如碳数8~36的脂肪族烃,具体可以列举正癸烷(熔点-30℃)、正十一烷(熔点-25℃)、正十二烷(熔点-8℃)、正十三烷(熔点-5℃)、十五烷(熔点6℃)、正十四烷(熔点8℃)、正十六烷(熔点17℃)、正十七烷(熔点22℃)、正十八烷(熔点28℃)、正十九烷(熔点32℃)、二十烷(熔点36℃)、二十二烷(熔点44℃)、和由它们的混合物构成的正链烷烃、石蜡等。

作为长链醇,可以使用例如碳数8~36的长链醇,具体可以列举辛醇(熔点7℃)、月桂醇(熔点24℃)、肉豆蔻醇(熔点38℃)、硬脂醇(熔点58℃)等。

作为长链脂肪酸,可以使用例如碳数8~36的长链脂肪酸,具体可以列举辛酸(熔点17℃)、癸酸(熔点32℃)、十二烷酸(熔点44℃)、十四烷酸(熔点50℃)、十六烷酸(熔点63℃)、十八烷酸(熔点70℃)等脂肪酸等。

作为长链脂肪酸酯,可以使用例如碳数8~36的长链脂肪酸酯,具体可以列举月桂酸甲酯(熔点5℃)、肉豆蔻酸甲酯(熔点19℃)、棕榈酸甲酯(熔点30℃)、硬脂酸甲酯(熔点38℃)、硬脂酸丁酯(熔点25℃)、花生酸甲酯(熔点45℃)等。

作为聚醚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三甘醇单甲醚、四甘醇二甲醚、聚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基乙二醇等。

作为脂肪酸甘油三酯,可以列举例如椰子油、棕榈核油等植物油,作为其精制加工品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等。

本发明中,作为蓄热材料,特别优选使用碳数8~36的脂肪族烃、碳数8~36的长链醇、碳数8~36的长链脂肪酸、碳数8~36的长链脂肪酸酯,进而,优选使用碳数8~36的脂肪族烃、碳数8~36的长链脂肪酸酯。其中,优选使用碳数8~36的长链脂肪酸酯,更优选使用碳数15~22的长链脂肪酸酯,这样的长链脂肪酸酯由于潜热量高,在实用温度范围具有相变化温度(熔点),因此容易用于各种用途。

此外,本发明中,(a)成分中使用了具有碳数8~36的长链烷基的蓄热材料时,优选使用(b)成分的结构中具有碳数8~36的长链烷基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通过选择(a)成分和(b)成分的长链烷基的碳数近似的或者同样的成分,能够提高本发明的效果。

上述例示的(a)成分中,为用于地板采暖等专门加热用途的蓄热材料时,使用熔点为0℃以上的化合物。

<(e)成分>

本发明中混合2种以上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使用时,优选使用相容剂(以下也称为“(e)成分”)。通过使用(e)成分,能够提高有机潜热蓄热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作为(e)成分,可以列举例如脂肪酸甘油三酯、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以上且小于10(优选1~5)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这些物质可以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脂肪酸甘油三酯如上所述,是也可以用作有机潜热蓄热材料的物质。这样的脂肪酸甘油三酯能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有机潜热蓄热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并且发挥优异的蓄热性,因此优选。作为脂肪酸甘油三酯,可以列举例如椰子油、棕榈核油等植物油,作为其精制加工品的辛酸甘油三酯、棕榈酸甘油三酯、硬脂酸甘油三酯等脂肪酸甘油三酯,可以使用这些物质中的1种或2种以上。

作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以上且小于10(优选1~5)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例如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山梨糖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糖醇酐三油酸酯、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等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等。

就(e)成分和(a)成分的混合比来说,通常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相容剂可以为0.1重量份~20重量份(优选0.1重量份~10重量份)左右。

<(b)成分>

作为本发明中的(b)成分,可以列举例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等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

聚氧乙烯月桂醚、聚氧乙烯十六烷基醚、聚氧乙烯十八烷基醚、聚氧乙烯油基醚、聚氧乙烯辛基十二烷基醚等聚氧乙烯烷基醚,

四油酸聚氧乙烯山梨醇酯等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

聚乙二醇单月桂酸酯、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聚乙二醇二硬脂酸酯、聚乙二醇单油酸酯等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椰子油脂肪酸山梨糖醇酐等。

本发明中,作为(b)成分,可以特别适合使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10以上(优选大于10且小于等于20,进一步优选11~19,更优选12~18,最优选13~17)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如果为这样的范围,则容易使作为有机潜热蓄热材料的(a)成分分散为胶体状,因此优选。

就(b)成分和(a)成分的混合比来说,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通常优选(b)成分为0.01重量份~30重量份,更优选为0.1重量份~20重量份。

(b)成分少于0.01重量份时,(a)成分与(c-1)成分和/或(c-2)成分分离或者容易产生乳化分层现象,无法高效地将(a)成分胶体分散,或者(a)成分与(c-1)成分和/或(c-2)成分相容的可能性高,有时不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多于30重量份时,有时所得蓄热体的强度降低。

<(d)成分>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a)成分和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的粘土矿物(以下也称为“(d)成分”)混合。通过将(d)成分和(a)成分混合,(a)成分进入(d)成分的层间。(d)成分由于进行了有机处理,因此(a)成分容易进入(d)成分的层间,成为容易将(a)成分保持在(d)成分的层间的结构。

通过混合这样的(d)成分和(a)成分,结果能够使(a)成分的粘度提高,能够更确实地将(a)成分持续保持在粘结材料(c)成分内。因此,能够防止(a)成分向蓄热体外部泄漏,能够得到蓄热性优异,加工性、施工性优异的蓄热体。

此外,(d)成分几乎不与有机潜热蓄热材料反应,由于不对有机潜热蓄热材料的熔点、其他的各种物性产生影响,因而蓄热材料能够高效地发挥其性能,并且容易进行蓄热材料的相变化温度(熔点)的设定,因此优选。

(d)成分的底面间隔优选为13.0~30.0,更优选为15.0~26.0左右。通过为该范围,(a)成分更容易进入(d)成分的层间。底面间隔是由X射线衍射图案中的(001)反射算出的值。

(a)成分和(d)成分混合时的粘度优选为0.5~20.0Pa·s左右。粘度是使用B型旋转粘度计并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RH下测定得到的值。此外,(a)成分和(d)成分混合时的TI值优选为4.0~9.0。TI值是使用B型旋转粘度计、由下述(式1)求出的值。

TI值=η1/η2    (式1)

η1是2rpm下的粘度(Pa·s:第2转的指针值),η2是20rpm下的粘度(Pa·s:第4转的指针值)。

通过达到这样的粘度、TI值,蓄热体制造时(a)成分容易稳定地分散、保持在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反应固化性组合物中,并且蓄热体制造后,容易将(a)成分长期地保持在粘结材料(c)中。因此,能够防止(a)成分向蓄热体外部的泄漏,能够得到蓄热性更优异,加工性、施工性更优异的蓄热体和蓄热结构体。

作为(d)成分,只要是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则可以无特别限定地使用。作为层状粘土矿物,可以列举例如蒙脱石、蛭石、高岭石、水铝英石、云母、滑石、多水高岭石、海泡石等。此外,也可以利用膨润性氟云母、膨润性合成云母等。

作为有机处理,可以列举例如用长链烷基铵离子等对层状粘土矿物的层间存在的阳离子进行离子交换(插入)的方法等。

本发明中,由于蒙脱石、蛭石容易进行有机处理,因此可特别优选使用。在蒙脱石中,特别优选使用蒙脱土,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进行了有机处理的蒙脱土。

作为进行了有机处理的蒙脱土,具体可以列举HOJUN公司制的S-BEN、S-BEN C、S-BEN E、S-BEN W、S-BEN P、S-BEN WX、S-BENNX、S-BEN NZ、S-BEN N-400、ORGANITE、ORGANITE-D、ORGANITE-T(商品名);

Süd-Chemie Catalysts公司制的TIXOGEL MP、TIXOGEL VP、TIXOGEL VP、TIXOGEL MP、TIXOGEL EZ 100、MP 100、TIXOGELUN、TIXOGEL DS、TIXOGEL VP-A、TIXOGEL VZ、TIXOGEL PE、TIXOGEL MP250、TIXOGEL MPZ(商品名);

Elementis Japan公司制的BENTONE 34、38、52、500、1000、128、27、SD-1、SD-3(商品名)等。

就(a)成分和(d)成分的混合比来说,通常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优选(d)成分为0.5重量份~50重量份左右,更优选为1重量份~30重量份左右,进一步优选为3重量份~20重量份左右。(d)成分少于0.5重量份时,(a)成分有可能变得容易从(c)成分内泄漏,多于50重量份时,(a)成分的粘度过高,向(c)成分的负载、保持工序变得困难。

<(f)成分>

本发明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蓄热结构体和蓄热体的制造方法中,还可以使用热传导性物质。通过混合热传导性物质(以下称为“(f)成分”),能够使蓄热体内的热顺畅地转移,提高蓄热材料的热效率。

作为热传导性物质(f)成分,可以列举例如铜、铁、锌、铍、镁、钴、镍、钛、锆、钼、钨、硼、铝、镓、硅、锗、锡等金属和它们的合金,或者含有这些金属的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磷化物等金属化合物,以及鳞状石墨、块状石墨、土状石墨、纤维状石墨等石墨等,这些物质可以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作为热传导性物质(f)成分的热传导率,优选为1W/(m·K)以上,更优选为3W/(m·K)以上,进一步优选5W/(m·K)以上。通过混合具有这样的热传导率的热传导性物质(f),能够更高效率地提高蓄热材料的热效率。热传导性物质优选制成微粒使用,该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100μm,更优选为5~50μm。

就(a)成分和(f)成分的混合比来说,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f)成分通常为5重量份~200重量份,优选为10重量份~80重量份,更优选为20重量份~60重量份左右。当比5重量份少时,难以看到蓄热性能的提高。比200重量份多时,粘度升高,有时难以高效地负载到粘结材料上。

<(c-1)成分、(c-2)成分>

本发明中使用的(c-1)成分、(c-2)成分是通过使其反应而形成粘结材料((c)成分)、负载并保持(a)成分的成分,而且是将蓄热材料形成为规定形状的成分。即,本发明的蓄热体是用粘结材料(c)将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以微粒状固定而形成的。

本发明的蓄热体和蓄热结构体中的粘结材料(c)是通过使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c-1)成分和具有与该反应性官能团反应的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c-2)成分反应而形成的。作为(c-1)成分、(c-2)成分的反应性官能团的组合,可以列举羟基和异氰酸酯基、羟基和羧基、羟基和酰亚胺基、羟基和醛基、环氧基和氨基、环氧基和羧基、环氧基和多元羧酸酐、羧基和碳二亚胺基、羧基和唑啉基、羰基和酰肼基、羧基和吖丙啶基、烷氧基之间等。可以把任意的官能团作为(c-1)成分的反应性官能团或第2反应性官能团,但把具有不与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b)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成分反应的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作为(c-1)成分。本发明中,特别优选(c-1)成分是含有羟基的化合物,(c-2)成分是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作为具有上述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可以例示以下的化合物。

[A]具有羟基的化合物

作为具有羟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

[1]聚酯多元醇、丙烯酸类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烯烃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丁二烯多元醇、环氧多元醇、醇酸多元醇、含有氟的多羟基化合物、含有硅的多羟基化合物等多羟基化合物;

[2]含有羟基的单体;

[3]多元醇;

[4]纤维素和/或其衍生物、直链淀粉等多糖类等。

在上述具有羟基的化合物中,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选自聚酯多元醇、丙烯酸类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烯烃多元醇、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中的1种或2种以上。通过使用这样的含有羟基的化合物,能够形成如下粘结材料(c):形成致密的交联结构,并且与(a)成分的相容性良好,容易抑制(a)成分从蓄热体泄漏,因此优选。此外,由于这些化合物即使与(a)成分、(b)成分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成分混合也不反应,因此适合作为构成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的(c-1)成分。在上述具有羟基的化合物中,由于能够形成强度更高的蓄热体,因此优选的方案是并用多羟基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尤其是[3]多元醇。

[1]多羟基化合物

(聚酯多元醇)

作为聚酯多元醇,可以列举例如多元醇和多元羧酸的缩聚物;环状酯(内酯)的开环聚合物;多元醇、多元羧酸和环状酯这3种成分产生的反应物等。

作为多元羧酸,可以列举例如丙二酸、马来酸、马来酸酐、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

1,4-环己烷二甲酸等脂环式二羧酸;

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对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偏苯三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等。

作为构成聚酯多元醇的多元醇,可以使用作为以下所述的[3]多元醇例示的化合物。

作为环状酯的开环聚合物(内酯多元醇),可以列举例如丙内酯的聚合物、β-甲基-δ-戊内酯的聚合物、ε-己内酯的聚合物(聚己内酯多元醇)等。

在3种成分产生的反应物中,作为多元醇、多元羧酸、环状酯,可以使用上述例示的物质等。

本发明中,作为聚酯多元醇,特别优选使用多元醇与多元羧酸的缩聚物。例如,优选使用如下聚酯多元醇:作为多元醇使用了2,4-二乙基-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等,作为多元羧酸使用了己二酸等。

聚酯多元醇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公知的固化剂、固化催化剂等。

(丙烯酸类多元醇)

作为丙烯酸类多元醇,例如,可以通过使一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均聚或共聚、或者与能够共聚的其他单体共聚而得到。

作为一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

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三醇的(甲基)丙烯酸单酯类;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类与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聚醚多元醇类的单醚类;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乙酸、丙酸、对叔丁基苯甲酸等一元酸的加成物;

由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类与ε-己内酯、γ-戊内酯等内酯类的开环聚合而得到的加成物;等,可以通过将它们均聚或共聚而得到。

此外,作为可以共聚的其他单体,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巴豆酸、马来酸、衣康酸、富马酸、异巴豆酸、水杨酸、肉桂酸等含有羧基的单体;

(甲基)丙烯酸氨基甲酯、(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氨基丙酯、(甲基)丙烯酸氨基丁酯、丁基乙烯基苄胺、乙烯基苯基胺、对氨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N-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丙酯、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哌啶、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吡咯烷、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吗啉、4-[N,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4-[N,N-二乙基氨基]苯乙烯、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等含有氨基的单体;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富马酸二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酯、3,4-环氧乙烯基环己烷、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甲基)丙烯酸-ε-己内酯改性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β-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含有环氧基的单体;

(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N-单烷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烷基(甲基)丙烯酰胺、2-(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3-(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酰胺等含有酰胺基的单体;

(甲基)丙烯酸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酯等含有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含有水解性甲硅烷基的单体;

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含有腈基的单体;

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有羟甲基的单体;

乙烯基唑啉、2-丙烯基-2-唑啉等含有唑啉基的单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碳烯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4-叔丁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甲氧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

偏氟乙烯等偏卤乙烯类单体;

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叔丁基苯乙烯、乙烯基茴香醚、乙烯基萘、二乙烯基苯等芳香族乙烯基类单体;

乙烯、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乙酸乙烯酯、乙烯基醚、乙烯基酮、有机硅大分子单体等其他单体;等,可以使用这些物质中1种或2种以上。

作为聚合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分散聚合、乳液聚合、氧化还原聚合等,根据需要可以添加引发剂、链转移剂等或者其他添加剂等。例如,可以通过在公知的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将上述单体成分进行溶液聚合而得到。

(聚醚多元醇)

作为聚醚多元醇,可以例示使用从作为[3]多元醇例示的化合物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的化合物作为引发剂,使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四氢呋喃等环状醚化合物开环加成而得到的化合物。作为聚醚多元醇,更具体可以列举聚乙二醇、聚氧丙烯多元醇、聚氧四亚甲基多元醇等。

作为聚醚多元醇,可以列举例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聚丁二醇、聚乙二醇单烷基醚等在聚氨酯领域中公知的多羟基化合物,聚丙二醇单烷基醚等聚烷撑二醇单烷基醚等。构成聚醚多元醇的单体成分可以是1种,也可以是包含多个环氧烷烃的共聚物等。

(聚碳酸酯多元醇)

作为聚碳酸酯多元醇,可以列举例如多元醇与光气的反应物;环状碳酸酯(碳酸亚烷基酯等)的开环聚合物等。

在环状碳酸酯的开环聚合物中,作为碳酸亚烷基酯,可以列举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己酯等。

聚碳酸酯多元醇只要是分子内具有碳酸酯键、末端为羟基的化合物即可,可以既具有碳酸酯键又具有酯键。

(聚烯烃多元醇)

作为聚烯烃多元醇,是以烯烃作为聚合物或共聚物的骨架(或主链)的成分并且分子内(特别是末端)具有至少2个羟基的多羟基化合物,可以使用数均分子量500以上的聚烯烃多元醇。作为上述烯烃,可以是末端具有碳-碳双键的烯烃(例如乙烯、丙烯等α-烯烃等),也可以是在末端以外的部位具有碳-碳双键的烯烃(例如异丁烯等),还可以是二烯(例如丁二烯、异戊二烯等)。

上述多羟基化合物的羟基值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0~150KOHmg/g左右,更优选为25~120KOHmg/g,进一步优选为30~80KOHmg/g左右。

此外,多羟基化合物的分子量并无特别限定,优选平均分子量为500~10000,更优选为1000~3000。如果为这样的分子量,通过与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含有羧基的化合物等的组合,可以得到能够抑制蓄热材料泄漏的交联结构。分子量过小时,有时蓄热材料变脆;分子量过大时,有时蓄热体的强度差。此外,通过使用该范围分子量的多羟基化合物,能够使(a)成分分散为更微细的胶体状,并且能够得到(a)成分含有率更大的蓄热体。因此,可以得到蓄热性优异、能够进一步减轻与(a)成分的固液变化相伴的体积变化产生的蓄热体自身的形状变化的蓄热体。此外,如果使用上述范围平均分子量的多羟基化合物作为(c-1)成分,混合了(c-2)成分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达到适当的粘度,容易进行蓄热体或蓄热结构体的成型。

[2]含有羟基的单体

作为含有羟基的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甘油单(甲基)丙烯酸酯等。

[3]多元醇

作为多元醇,可以列举例如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二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5-戊二醇、三甲基戊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新戊二醇、环己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间苯二甲醇、对苯二甲醇、双(羟基乙氧基)苯、对苯二甲酸二(羟基乙酯)、甘油、二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二(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环己二醇类(1,6-己二醇、1,4-环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等)、双酚类(双酚A等)、糖醇类(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2-羟甲基丙烷二醇、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等。

[4]纤维素和/或其衍生物

作为纤维素和/或其衍生物,可以列举纤维素、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等乙酸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邻苯二甲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类,乙基纤维素、苄基纤维素、氰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醚类等。

纤维素和/或其衍生物具有羟基,但优选用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等)等将羟基的一部分取代。

具体地说,优选取代度为1.8~2.8,更优选为2.2~2.6。所谓取代度,是指构成纤维素的葡萄糖单元中存在的3个羟基被烷氧基等取代的比例,100%取代时取代度为3。

通过将纤维素和/或其衍生物的烷氧基取代度控制在该范围内,能够提高与(a)成分的相互作用,能够长期地将(a)成分保持在粘结材料中。

该取代度小于1.8时,有时与(a)成分的相互作用降低,有时不能充分地将(a)成分保持在粘结材料中。此外,比2.8大时,纤维素中的羟基减少,有时不能得到具有足够强度的三维交联结构。

纤维素和/或其衍生物的分子量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00~30000,更优选为5000~20000。如果为这样的分子量,就能够得到最能抑制蓄热材料泄漏的交联结构。分子量过小时,有时蓄热体变脆;分子量过大时,有时蓄热体的强度差。

[B]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作为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1,3-亚丙基二异氰酸酯、1,4-亚丁基二异氰酸酯、1,3-亚戊基二异氰酸酯、1,5-亚戊基二异氰酸酯、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HMDI)、1,2-亚丙基二异氰酸酯、1,2-亚丁基二异氰酸酯、2,3-亚丁基二异氰酸酯、1,3-亚丁基二异氰酸酯、2-甲基-1,5-亚戊基二异氰酸酯、3-甲基-1,5-亚戊基二异氰酸酯、2,4,4-三甲基-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2,6-二异氰酸根合甲基己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二聚酸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1,3-环戊烷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1,3-环己烷二异氰酸酯、3-异氰酸根合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异氰酸酯、4,4’-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甲基-2,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2,6-环己烷二异氰酸酯、1,3-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1,4-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降冰片烯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二异氰酸酯;

间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2,6-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萘-1,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2-硝基二苯基-4,4’-二异氰酸酯、2,2’-二苯基丙烷-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丙烷二异氰酸酯、3,3’-二甲氧基二苯基-4,4’-二异氰酸酯、联茴香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

1,3-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XDI)、1,4-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XDI)、ω,ω’-二异氰酸酯基-1,4-二乙基苯、1,3-双(1-异氰酸酯基-1-甲基乙基)苯、1,4-双(1-异氰酸酯基-1-甲基乙基)苯、1,3-双(α,α-二甲基异氰酸根合甲基)苯、四亚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等,以及采用脲基甲酸酯化、双缩脲化、二聚(尿丁二酮)、三聚(异氰脲酸酯)、加成化、碳二亚胺反应等将这些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进行衍生化而得到的物质,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以及这些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与上述能够共聚的单体的共聚物等。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尤为优选使用HMDI及其衍生物等。

[C]含有羧基的化合物

作为含有羧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作为上述聚酯多元醇的构成成分的多元羧酸、含有羧基的单体等,或者将含有羧基的单体均聚或共聚而得的聚合物,或者使其与能够共聚的其他单体共聚而得的共聚物等。

作为构成含有羧基的化合物的能够共聚的其他单体,可以列举上述的含有羟基的单体、含有氨基的单体、含有环氧基的单体、含有酰胺基的单体、含有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含有水解性甲硅烷基的单体、含有腈基的单体、含有羟甲基的单体、含有唑啉基的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偏卤乙烯类单体、芳香族乙烯基类单体、其他单体等。

[D]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

作为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一般使用例如由双酚A与表氯醇等的缩合反应得到的表-双型的双酚A型环氧化合物、双酚F型环氧化合物、双酚AD型环氧化合物、双酚S型环氧化合物,此外,可以列举将它们氢化而得的环氧化合物、3,4-环氧乙烯基环己烷、乙烯基环己烯单环氧化物脂环式环氧化合物、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双酚A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甲酚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型环氧化合物、β-甲基表氯型环氧化合物、正丁基缩水甘油基醚、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基醚、苯基缩水甘油基醚、甲苯基缩水甘油基醚等缩水甘油基醚型环氧化合物、二缩水甘油基醚等二缩水甘油基醚型环氧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酯、(甲基)丙烯酸-ε-己内酯改性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β-甲基缩水甘油酯等缩水甘油酯型环氧化合物、聚乙二醇醚型环氧化合物、乙二醇醚型环氧化合物、具有尿烷键的尿烷改性环氧化合物、胺改性环氧化合物、氟代环氧化合物、含有聚丁二烯或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橡胶的橡胶改性环氧化合物、四溴双酚A的缩水甘油醚等阻燃型环氧化合物、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有环氧基的硅化合物等。

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的环氧当量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100g/eq~400g/eq(优选150g/eq~350g/eq),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2种以上。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并用100g/eq以上且小于250g/eq(优选120g/eq~230g/eq、更优选150g/eq~200g/eq)的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和环氧当量为250g/eq~400g/eq(优选280g/eq~350g/eq)的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通过含有这样2种以上的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可以同时具有优异的固化性和可挠性。此外,可以调节与(a)成分的相容性。

此外,本发明的环氧树脂优选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环氧基。通过具有2个以上,能够提高固化性和反应速度,此外,能够提高交联密度,能够提高所得蓄热体的强度。

[E]含有氨基的化合物

作为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乙二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四亚乙基五胺、二乙基氨基丙胺、六亚甲基二胺、甲基五亚甲基二胺、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胍、油胺等脂肪族含氨基化合物;

烷二胺、异佛尔酮二胺、降冰片烷二胺、哌啶、N,N’-二甲基哌嗪、N-氨基乙基哌嗪、1,2-二氨基环己烷、双(4-氨基-3-甲基环己基)甲烷、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多环己基多胺、DBU等脂环族含氨基化合物;

间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基砜等芳香族含氨基化合物;

间苯二甲胺、苄基二甲基胺、2-(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2,4,6-三(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等脂肪芳香族含氨基化合物;

3,9-双(3-氨基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ATU)、吗啉、N-甲基吗啉、聚氧丙烯二胺、聚氧丙烯三胺、聚氧乙烯二胺等具有醚键的含氨基化合物;

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等含有羟基和氨基的化合物;

使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等多胺与二聚酸反应而得到的聚酰胺,使用了二聚酸以外的多元羧酸的聚酰胺等聚酰胺胺类;

2-乙基-4-甲基咪唑等咪唑类;

聚氧丙烯类二胺、聚氧丙烯类三胺等聚氧丙烯类胺类;

使环氧化合物与上述胺类反应而得到的环氧改性胺,使福尔马林、酚类与上述胺类反应而得到的曼尼希改性胺,迈克尔加成改性胺,酮亚胺、醛亚胺这样的改性胺类;2,4,6-三(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的2-乙基己酸盐等胺盐等。

[F]多元羧酸酐

作为多元羧酸酐,可以列举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甲基纳迪克酸酐、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十二烷基琥珀酸酐等酸酐类。

作为(c-1)成分与(c-2)成分的组合,本发明中,优选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与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与含有氨基的化合物等的组合,特别优选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与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组合。对于这样的组合来说,由于在温和的条件下交联反应容易进行,而且交联密度等的调节也容易,因此优选。

此外,(c-1)成分和(c-2)成分的混合比率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设定。例如,使用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与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时,以NCO/OH比率表示,通常在0.5~1.8、优选0.7~1.5的范围内设定。通过使其为这样的NCO/OH比率范围内,能够使蓄热体的强度强韧,能够得到无蓄热材料泄漏的均匀致密的交联结构。

NCO/OH比率小于0.5时,交联率降低,在固化性、耐久性、强度等方面有时不能确保足够的物性,而且蓄热材料容易泄漏。NCO/OH比率大于1.8时,未反应的异氰酸酯残存,对蓄热体的各种物性产生不良影响,蓄热体变得容易变形,蓄热材料变得容易泄漏。

此外,在(c-1)成分和(c-2)成分的反应中,也可以使用反应促进剂使固化反应迅速进行。

例如,对于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和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反应来说,作为反应促进剂,可以列举例如三乙胺、三亚乙基二胺、三乙胺、四甲基丁烷二胺、二甲基氨基乙醇、二聚二胺、二聚酸聚酰胺胺等叔胺类;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乙酸二丁基锡、辛酸锡等锡羧酸盐类;

环烷酸铁、环烷酸钴、环烷酸锰、环烷酸锌、辛酸铁、辛酸钴、辛酸锰、辛酸锌等金属羧酸盐类;

硫代羧酸二丁基锡、硫代羧酸二辛基锡、乙酸三丁基甲基铵、乙酸三辛基甲基铵等羧酸盐类;

三乙酰基乙酸铝等铝化合物;等。反应促进剂可以使用1种,或者将2种以上并用。

相对于含有羟基的化合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反应促进剂通常以0.01~10重量份、优选以0.05~5重量份的比率混合。当反应促进剂比0.01重量份少时,有时固化性、强度变得不足。比10重量份多时,有时耐久性、耐变色性等降低。

本发明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a)成分和根据需要添加的(d)成分以及(e)成分等成分与(b)成分、(c-1)成分、(c-2)成分混合,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形成粘结材料(c)。本发明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为了制作出(a)成分在(c-1)成分和/或(c-2)成分中分散为微细的胶体状的状态,使用(b)成分。

作为本发明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的具体方法,可以列举例如:

<1>将(a)成分、(b)成分、(c-1)成分和(c-2)成分混合而形成反应固化性组合物,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的方法;

<2>预先将(a)成分、(b)成分、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c-1)成分混合,在该混合物(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中添加具有第2反应性官能团的(c-2)成分来形成反应固化性组合物,使其反应的方法等。

对于本发明的蓄热体的制造方法来说,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前的状态下,(a)成分是分散为粒径10μm~1000μm左右、优选50μm~900μm左右、更优选100μm~800μm左右、特别优选150μm~700μm左右的胶体状的状态。通过由这样的状态使(c-1)成分和(c-2)成分反应而形成粘结材料(c),能够得到(a)成分在粘结材料(c)中分散为微粒状的蓄热体。

本发明的蓄热体的蓄热材料含有率根据使用方式适当设定,优选为4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60重量%以上,最优选为65重量%以上。蓄热材料含有率小于40重量%时,有时蓄热性能变得不足。

特别是在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反应前的状态下,优选体系内的温度为(a)成分的熔点以上。具体地说,通常为20℃~80℃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可容易形成(a)成分的胶体状分散。(a)成分分散为胶体状的状态的粒径是使用光学显微镜BHT-364M(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测定得到的值。

为了促进(c-1)成分和(c-2)成分的反应,优选的方式为添加上述反应促进剂和/或给予热、光等能量。反应固化性组合物的反应温度特别优选为(a)成分的熔点以上。具体的反应温度根据(a)成分的种类而不同,但优选为20℃~80℃左右。在(a)成分熔点以上的反应温度下,(a)成分容易成为胶体状态,因此形成优异的蓄热体。此外,反应时间通常为0.1~5小时左右。

本发明的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及其制造方法中,除了上述成分外,还可以添加颜料、骨材、增塑剂、防腐剂、防霉剂、防藻剂、消泡剂、发泡剂、流平剂、颜料分散剂、沉淀防止剂、防流挂剂、润滑剂、脱水剂、消光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

通过在本发明的蓄热体中混合阻燃剂(以下也称为“(g)成分”),能够给予蓄热材料阻燃性。作为该(g)成分,可以列举例如磷类化合物、有机磷类化合物、金属化合物、膨胀性石墨等。

作为磷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多聚磷酸铵、酰胺改性多聚磷酸铵、磷酸蜜胺、多聚磷酸蜜胺、磷酸胍、乙二胺磷酸盐、乙二胺磷酸锌盐、1,4-丁二胺磷酸盐等磷酸胺盐、红磷、磷酸酯等。

作为有机磷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二苯基甲苯酯、磷酸二苯基辛酯、磷酸三(β-氯乙基)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二氯丙基)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二溴丙基)酯、氯代膦酸酯、溴代膦酸酯、二乙基-N,N-双(2-羟基乙基)氨基甲基磷酸酯、二(聚氧乙烯)羟甲基膦酸酯等。

作为金属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钙、羟基锡酸锌、锡酸锌、氧化镍、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钼、氧化锡、氧化锌、氧化硅、沸石、硼酸锌、硼酸钠、氧化锆、三氧化锑、五氧化锑等。

作为膨胀性石墨,可以列举例如用硫酸、硝酸、乙酸、高氯酸、高氯酸盐、高锰酸盐等对天然鳞片状石墨、热解石墨、キヤツシユ石墨等的粉末进行处理而得到的石墨等。

在上述阻燃剂中,特别优选使用膨胀性石墨。作为膨胀性石墨,优选膨胀温度为潜热蓄热材料的闪点以下的石墨,膨胀温度优选为180℃以下,更优选为1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0℃以下。通过使用这样的膨胀温度的膨胀性石墨,在潜热蓄热材料的闪点以下膨胀,形成表面碳化层(隔热层),能够防止将潜热蓄热材料点燃。作为这样的膨胀性石墨,优选在天然鳞片状石墨的层间插入(处理)乙酸等有机酸而得的石墨。特别优选使用粒径为150~500μm、膨胀容积为150~300ml/g的膨胀性石墨。

就(a)成分和(g)成分的混合比来说,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通常(g)成分为5重量份~100重量份,优选为10重量份~50重量份。比5重量份少时,提高阻燃性困难,比100重量份多时,蓄热性能有可能降低。

由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蓄热体为片状、棒状、针状、球状、角状、粉末状等,其形状并无特别限定。片状的蓄热体的厚度根据用途适当设定,优选为1~100mm。

<蓄热结构体>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的第1优选方案的特征在于:将蓄热体制成片状,将至少一面与层合材料层合;第2优选方案的特征在于:将蓄热体用层合材料被覆。作为第1蓄热结构体更具体的方案,可以列举以下方案。

(1)结构体,其中,层合材料为热传导体,优选层合热传导率为0.1W/(m·K)以上的热传导体。

(2)结构体,其中,层合材料为热传导率小于0.1W/(m·K)的隔热体。

(3)结构体,其中,进一步层合有发热体。

(4)衣服,其中,至少使用纤维材料作为层合材料。

[蓄热结构体1]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是在片状的蓄热体上层合有木质板、金属板、树脂板、玻璃板和无机板等层合材料,该层合材料优选为热传导率0.1W/(m·K)以上的热传导体。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包括(i)层合有层合材料和蓄热体的板或片材,(ii)层合材料为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基体,在该结构基体的表面层合有蓄热体的层合体;(i)的板或片材通过层合固定到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壁面、地板、窗等来使用,在(ii)的层合体的表面优选还层合有层合材料。

作为热传导率为0.1W/(m·K)以上的热传导体的层合材料,并无特别限定,可以列举片材、薄膜或板状的材料,具体地说,可以列举玻璃板、丙烯酸类树脂、乙烯基树脂、PET树脂等树脂板或片材(包括薄膜),不锈钢、铜、铝、铁、黄铜、锌、镁、镍等金属板或金属箔,无纺布、织布、玻璃布等纤维材料,纸、合成纸等纸材,木材、刨花板、胶合板等木质材料,瓦楞纸板、石膏板、ALC板、硅酸钙板、木丝水泥板、陶瓷纸、天然石板、无机壁板等无机板,金属壁板等含有金属材料的复合板或片材等。这些热传导体的厚度优选为0.05~20mm,更优选为0.1~15mm左右。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主要用于建筑物,因此作为层合材料,优选使用阻燃性或不燃性的材料。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中的蓄热材料优选为片状。蓄热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为上述(i)的层合体时,可以列举例如预先制作好蓄热体,用公知的粘接剂、粘接带等贴合到热传导体的一面或两面的方法,以及在热传导体的单面或两面上直接将含有(a)成分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层合为片状并使其固化,形成蓄热体的方法。此外,为上述(ii)的蓄热结构体时,可以列举在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基材表面直接将含有(a)成分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层合为片状,根据需要再层合上述层合材料(热传导体)而粘接,同时使其固化,或者在形成蓄热体后使用粘接剂等进行贴合、层合的方法等。

上述蓄热结构体中片状蓄热体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通常优选1~30mm左右,更优选为2~20mm左右。

作为片状蓄热体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挤出成型、模框成型等,或者通过采用喷射涂敷、辊式涂敷、毛刷涂布、帘式涂布、浇铸等公知的方法在各种层合材料上涂敷而形成。

对于将含有(a)成分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层合为层状并使其固化、形成蓄热体的方法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喷射涂敷、辊式涂敷、毛刷涂布、帘式涂布、浇铸等公知的方法在热传导体上层合反应固化性组合物而形成。此外,也可以现场直接层合到热传导体或结构基材表面。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只要热传导体和蓄热体层合,则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以2层或3层以上构成。例如,作为3层结构,可以列举热传导体/蓄热体/热传导体的3层结构、蓄热体/热传导体/蓄热体的3层结构等。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中,还可以层合保护层。保护层既可以层合于热传导体,也可以层合于蓄热体,但特别优选层合于蓄热体。通过设置这样的保护层,能够提高蓄热结构体的耐候性、耐久性。

作为构成上述层合于蓄热结构体的保护层的材料,可以列举将丙烯酸类树脂、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蜜胺树脂、氨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氟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改性丙烯酸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VEOVA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氯乙烯树脂、ABS树脂、AS树脂等的溶剂可溶型、NAD型、水可溶型、水分散型、无溶剂型的涂布液或涂布膜涂布、贴合而得的材料、纤维质片材等。

此外,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中,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层合隔热体。隔热体的层合位置并无特别限定,通常使制成板的隔热体位于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基体侧来进行施工。

作为隔热体,并无特别限定,优选具有热传导率小于0.1W/(m·K)(更优选0.08W/(m·K)以下、进一步优选0.05W/(m·K)以下)的隔热性。热传导率小于0.1W/(m·K)的隔热体具有优异的隔热性。作为隔热体,可以使用上述的隔热体、市售的隔热体、空气层或真空层等。

作为热传导率小于0.1W/(m·K)的隔热体,可以列举例如聚苯乙烯发泡体、硬质聚氨酯泡沫等聚氨酯发泡体、丙烯酸类树脂发泡体、酚醛树脂发泡体、聚乙烯树脂发泡体、发泡橡胶、玻璃棉、石棉、发泡陶瓷等、或它们的复合体等。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可以用于例如住宅或办公室等的窗玻璃、地板、墙壁、天花板、温室、其他保温设施等用途。

例如,用于住宅或办公室等的窗玻璃、温室等时,优选热传导率为0.1W/(m·K)以上的热传导体和蓄热体具有透明性。具体地说,光透过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作为这样的热传导体构成材料,可以列举玻璃板、树脂板、树脂片材等。光透过率是根据JIS K 7105-1981 5.5“光线透过率和全光线反射率”中规定的测定法A,使用积分球式光线透过率测定装置(例如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公司制)测定得到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值。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具有透明性是优选的方案,但也可以层合不具有透明性的热传导体。

[蓄热结构体2]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是在片状的蓄热体上层合热传导率小于0.1W/(m·K)的隔热体作为层合材料。

该蓄热结构体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制造:例如用公知的粘接剂、粘接带等将采用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蓄热体和隔热体贴合的方法,以及在隔热体上直接涂敷形成上述蓄热体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并使其反应固化的方法等。后者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喷射涂敷、辊式涂敷、毛刷涂布、帘式涂布、浇铸等公知的方法在板状的隔热体上涂敷形成蓄热体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而形成。

上述蓄热结构体是板状或片状,可以由蓄热体/隔热体这2层构成,也可以是隔热体/蓄热体/隔热体、蓄热体/隔热体/蓄热体等3层结构、或者是更多层的结构体。此外,隔热体、蓄热体可以各自为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在3层以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与上述层合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层合而制造。

作为隔热体,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在上述蓄热结构体1中列举的隔热体。

上述蓄热结构体中蓄热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片状。为片状时,蓄热隔热体的厚度可以根据用途适当设定,各蓄热体通常为1~30mm(优选2~20mm)左右,各隔热体通常为1~30mm(优选2~20mm)左右。

上述蓄热结构体特别优选具有柔韧性,可以通过适当选择具有柔韧性的蓄热体和具有柔韧性的隔热体并进行层合而形成。由于具有柔韧性,即使是弯曲的部位或具有凹凸的部位,也能够无间隙地层合该蓄热结构体,气密性优异,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热、隔热性能。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主要适于用作住宅等建筑物的内壁材料、外壁材料、天花板材料、地板材料等内-外装材料、车辆等的内装材料。此外,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2也适用于热电转换系统、冷藏-冷冻装置、保冷箱、保温片、电气制品、OA设备等日常品、机械、机器等工业制品、设备、罐等。还可以贴合于各种层合材料而使用。

对于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来说,根据使用的用途可以适当选择蓄热材料。例如,作为建筑物的内-外装材料使用时,优选使用潜热蓄热材料的熔点为15℃~30℃附近的材料;作为车辆等的内装材料使用时,可以使用潜热蓄热材料的熔点为15℃~30℃附近的材料;作为冷藏装置使用时,可以使用潜热蓄热材料的熔点为-10℃~5℃附近的材料;作为冷冻装置使用时,可以使用潜热蓄热材料的熔点为-30℃~-10℃附近的材料。

将层合有本发明隔热体的蓄热结构体在建筑物、构筑物中施工时,可以作为与在上述层合材料中用作建筑材料的嵌板、片材、板等层合而得的结构体使用,直接进行施工时,例如可以在已经形成的混凝土、灰浆等的面上固定隔热体,然后层合反应固化性组合物,使其反应固化。

层合有本发明隔热体的蓄热结构体2的构成可以以层合材料面与隔热体侧接触的方式层合,也可以以层合材料面与蓄热体侧接触的方式层合。本发明中,优选以空间外侧存在隔热体、空间内侧存在蓄热体的方式进行层合。通过这样进行层合,能够得到优异的蓄热性、隔热性,能够缓和空间内的温度变化,因此优选。

作为层合方法,可以列举用公知的粘接材料、粘接带等进行贴合的方法,采用打钉等进行固定的方法等。此外,可以根据使用用途,用切割机等进行切断,使大小相符,简单地层合。

对于本发明来说,即使采用打钉进行固定、用切割机等进行切断,(a)成分也不会漏出。因此能够具有优异的蓄热性、隔热性,空气温度相对于外部空气温度变化的变动小,从而能够维持舒适的环境,能够高效地实现节能。

此外,层合材料自身是具有隔热性能的隔热体时,采用用公知的粘接材料、粘接带等在层合材料上只贴合蓄热体的方法,采用打钉等进行固定的方法等,即使层合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在蓄热体面侧层合热传导率为10.0W/(m·K)以上(优选20.0W/(m·K)以上,更优选100W/(m·K)以上)的热传导体。通过层合热传导体,热的移动速度快,蓄热体的热效率提高,因此优选。作为具有10.0W/(m·K)以上的热传导率的材料,可以列举例如含有铜、铝、铁、黄铜、锌、镁、镍等金属材料的钢板等,或含有这些金属材料的涂膜或片材等。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铝板。

作为热传导率体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5~1000μm左右。本发明中的热传导率是使用热传导率计(京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制、Kemtherm、QTM-D3(商品名))测定得到的值。

此外,在层合有本发明隔热体的蓄热结构体中,还可以在空间内表面侧进一步设置表面材料。

作为表面材料,可以使用硅酸钙板、石膏板等无机类的板,松木、柳安木、山毛榉、柏树、胶合板等木质材料,涂布材料,片材材料、壁纸等,其中可以层合1种或2种以上使用。

作为涂布材料,只要是用于通常建筑物涂装的物质,则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使用例如JIS K 5663“合成树脂乳液涂料”等中规定的涂布材料。作为涂布材料的干燥膜厚,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200μm以下。

[蓄热结构体3]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是在片状的蓄热体上层合有层合材料和发热体、优选面状发热体的结构体。该蓄热结构体特别适合地板采暖结构体。

面状发热体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面状发热体。作为面状发热体,可以列举例如使镍铬耐热合金线蛇行而配置在绝缘体表面的面状发热体、将电阻发热体和电极层合而得的面状发热体、PCT面状发热体等。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将电阻发热体和电极层合而得的面状发热体、PCT面状发热体。

电阻发热体的电阻值优选为1×103Ω·cm以下,更优选为1×102Ω·cm以下。作为该电阻发热体,优选由树脂成分和导电性粉末构成。当电阻发热体的电阻值大于1×103Ω·cm时,消耗电力量增大,因此不优选。

作为构成电阻发热体的树脂成分,可以列举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丁醛树脂、氨基树脂、酚醛树脂、氟树脂、合成橡胶等,或将它们复合的树脂等。其中,作为具有柔软性的树脂,特别优选使用例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有机硅树脂、酚醛树脂、合成橡胶等。

作为构成电阻发热体的导电性粉末,可以列举石墨粉末、鳞片状石墨、薄片状石墨、碳纳米管等的碳粉末,经石墨化的纤维、负载有石墨的纤维等碳纤维,银、金、铜、镍、铝、锌、铂、钯、铁等金属微粒,使这些金属微粒等导电性成分负载在纤维表面而得到的导电性纤维,以及使金属微粒负载在云母、云母、滑石、氧化钛等粉末的表面而得到的导电性粉末,以及掺杂氟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掺杂锑的氧化锡、导电性氧化锌等导电性氧化物等。

电阻发热体可以通过进行混合以使上述导电性粉末均匀地分散到上述树脂中,采用公知的方法成型为薄膜状、片状而制造。导电性粉末的混合量并无特别限定,可以进行混合以能够将电阻发热体的电阻值调节到1×103Ω·cm以下,相对于树脂成分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10重量份~300重量份,更优选为30重量份~100重量份。

此外,如果为电阻值能够达到1×103Ω·cm以下的范围,在电阻发热体中,除了树脂成分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消泡剂、增粘剂、防腐剂、抗菌剂、改性剂、紫外线吸收剂、固化剂、固化催化剂、增膜助剂、溶剂等添加剂。

电阻发热体的厚度优选为3mm以下。如果比3mm厚,则柔软性降低,而且在电阻发热体中容易产生温度不均,因此有时难以形成均匀的温度。  作为电阻发热体的电极,只要是电阻值比电阻发热体低的电极,则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含有金属微粒的电极和/或将这些金属微粒混合得到的糊。作为金属微粒,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银、铜、金、铂等。电极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层合到电阻发热体上。例如,可以采用喷涂、辊涂、毛刷涂布、浸涂、溅射、蒸镀、丝网印刷法、刮涂法等进行层合。

PCT面状发热体利用了PCT(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的温度系数)特性,可以通过将显示PCT特性的特殊发热油墨印刷到例如聚酯薄膜、PET薄膜等树脂薄膜上而形成。作为特殊发热油墨的材料,可以使用微量掺杂钇、锑、镧等稀土类元素而半导体化的钛酸钡类陶瓷。

这样的PCT面状发热体由于PCT特性,通电则迅速升温,到达规定温度,能够自己控制、维持温度,因此也可以不使用传感器、控制器等。

此外,该PCT面状发热体是采用上述特殊发热油墨的印刷方式,因此能够形成为薄型,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和薄型化。此外,该PCT面状发热体在接通电源后直至到达规定温度,电阻值低,能够抑制升温所需的消费电力,而且到达规定温度后能够利用自控制功能抑制消耗电力,因此能够高效地采暖。

作为本发明蓄热结构体的层合材料的地板材料,可以使用氯乙烯、聚烯烃等树脂瓷砖和树脂片材,单片板、胶合板、刨花板等木质材料,纤维质材料,瓷器瓷砖等陶瓷材料,大理石、花岗岩、水磨石等天然石材料,灰浆等混凝土材料,橡胶、油毡等天然树脂瓷砖和天然树脂片材等。此外,也可以使用日式草垫子、毯、地毯、地面材料等作为地板材料。本发明中,特别是更优选具有耐热性的材料。地板材料的厚度通常为1~20mm,优选为2~15mm左右。

本发明的地板采暖结构体在新建或重建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本发明地板采暖结构体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层合蓄热体、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

作为层合方法,可以列举例如预先制作好由蓄热体、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组成的地板采暖嵌板,层合到结构基材(混凝土、灰浆等)、已有的地面上的方法,在基材、已有的地面上依次层合蓄热体、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的方法等。

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在采用上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蓄热体上用公知的粘接剂、粘接带等依次贴合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而制作地板采暖嵌板,通过公知的粘接剂、粘接带层合到层合材料、已有的地面上的方法;以及在已有的基材、地面上直接涂敷形成上述蓄热体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从而形成蓄热体,并在其上依次层合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的方法等。

后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用喷射涂敷、辊式涂敷、毛刷涂布、帘式涂布、浇铸等公知方法将形成蓄热体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涂敷到基材、已有的地面上来形成蓄热体。

地板采暖结构体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本发明中特别优选5~50mm,更优选为10~40mm左右。通过薄膜化、轻量化为5~50mm左右,能够简便地施工,特别是在再建中,施工后不会压迫居住空间,能够维持舒适的居住空间。

此外,本发明地板采暖结构体的厚度即使薄到5~50mm,也具有优异的蓄热性能,因此能够抑制消耗电力量并且能够维持舒适的居住环境。

本发明中,还可以进一步层合隔热体。通过层合隔热体,在缓和外部的温度变化的同时,使面状发热体发出的热难以逃逸到外部,从而能够高效地使地板面温暖。

作为层合隔热体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制,但优选基材或已有的地板与蓄热体之间。此外,也可以重新层合隔热体,但也可以使用已存在的隔热体。作为隔热体,可以使用在上述蓄热结构体1中列举的隔热体。隔热体的厚度优选通常为1mm~30mm。

此外,本发明中,也可以层合热传导体。作为层合热传导体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优选蓄热体与面状发热体之间、面状发热体与地板材料之间。通过层合热传导体,从面状发热体发出的热容易传到蓄热体、地板材料,能够高效地使地板面温暖。

作为热传导体,可以列举例如含有铜、铝、铁、黄铜、锌、镁、镍等金属材料的钢板等,或者含有这些金属材料的涂膜或片材等。本发明中,优选使用铝板。

[蓄热性衣服]

使用本发明的蓄热体,至少使用纤维材料作为层合材料,能够构成蓄热性衣服。即使在南极、西伯利亚地区这样的低于冰点以下的极寒地区,即使在失火现场等高温环境下,该蓄热类衣服也能够抑制外部空气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人体的保护优异。

蓄热性衣服在表面衣料和衬料之间设有本发明的蓄热体,能够抑制外部空气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表面衣料是暴露于外部环境的部分,对于其原材料,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原材料。例如,作为用作表面衣料的原材料,可以列举木棉、麻、羊毛、丝等天然纤维,尼龙、TETORON、丙烯酸类、聚酯、聚氨酯、维尼纶、人造丝、芳族聚酰胺、唑等有机纤维,玻璃、石棉等无机纤维,或者对它们进行阻燃处理、防水处理而得的纤维等。此外,层合材料的一部分可以是金属、树脂片材、橡胶等。纤维材料可以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复合使用,也可以将纤维材料和金属、树脂片材、橡胶并用。此外,可以使表面衣料成为赋予了耐热性、防水性、通气性、耐久性等功能的衣料。

衬料也可无特别限定地使用公知的衬料。例如,作为衬料使用的原材料,可以使用如上述表面衣料中列举的原材料。此外,可以是赋予了耐热性、防水性、通气性、吸水性等功能的原材料。

对于本发明的蓄热性衣服来说,即使穿针等,蓄热材料也不会从蓄热体中漏出,即使用剪子等切断,蓄热材料也不会从蓄热体中漏出。因此,衣服的制作简便,还能够制作功能性、设计性优异的衣服。设计性等没有特别限定。

蓄热性衣服只要在表面衣料和衬料之间层合有蓄热体,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可以用粘接材料、Magic Tape(注册商标、KURARAY株式会社制)等固定蓄热体与表面衣料和衬料,也可以用线等缝合而固定。对于本发明的蓄热体来说,即使如上所述穿针等以及用剪子等切断,蓄热材料也不会从蓄热体中漏出,因此衣服的制作简便,能够制作功能性、设计性优异的衣服。也可以在衣服上设置拉链、口袋等,以便能够容纳、取出蓄热体,可以根据使用用途选择构成蓄热体的蓄热材料的相变化温度(熔点)。

在上述蓄热性衣服中,除了蓄热体以外,在表面衣料和衬料之间还可以层合隔热体、冲击吸收材料、吸湿材料等。作为隔热体,可以列举羽毛、羊毛等天然原材料,丙烯酸类纤维等纤维原材料,聚苯乙烯发泡体、聚氨酯发泡体、丙烯酸类树脂发泡体、酚醛树脂发泡体、聚乙烯树脂发泡体、发泡橡胶、玻璃棉、发泡陶瓷等市售的隔热体。此外,也可以将它们复合而使用。

[蓄热结构体4]

本发明的蓄热结构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涉及用层合材料被覆蓄热体而得到的结构体。该蓄热结构体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可以用于怀炉等保温材料用途。特别是通过使用具有利用微波而振动、发热的部分的化合物作为构成蓄热体的粘结材料(c),能够将废热等蓄热,此外,还可以成为使用微波的照射、例如家庭用微波炉进行加热、蓄热的蓄热体。

上述的蓄热结构体以进行加热而使用为主要目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a)优选使用熔点为0℃以上的材料,具体地说,优选使用脂肪族烃中具有十五烷(熔点6℃)以上的熔点的材料。

作为吸收微波而发热的部分,可以列举羧基、羟基、氨基、羰基、以及构成分子链的骨架中存在的醚键、酯键、酰胺键、尿烷键等。本发明中,特别优选骨架中存在醚键等。

通过使用含有上述部分的粘结材料(c),可以利用例如微波炉等的微波简便地使其加热蓄热。该粘结材料(c),通过使用上述具有吸收微波而发热的部分的化合物作为(c-1)成分和/或(c-2)成分的至少一种成分而形成。作为使蓄热结构体发热的微波,可以列举例如微波炉的微波(2450MHz)等,通常使用300MHz~300GHz范围的微波。使用一般家庭中有的微波炉时,通过照射微波(频率:2450MHz)约0.5~5分钟、优选1~3分钟左右,可以简便地蓄热到目标温度。

上述蓄热结构体适合用作保温材料。作为容纳蓄热体的层合材料(表皮材料),可以列举无纺布、织布、纸、合成纸、塑料薄膜(PET薄膜等)等。该蓄热结构体可以使用上述成分,采用挤出成型、模框成型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此外,作为用表皮材料被覆蓄热材料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制造蓄热体后用表皮材料进行层合的方法,将表皮材料成型为袋状后注入形成蓄热体的反应固化性组合物并使其固化的方法等。

上述蓄热结构体中片状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通常为1~30mm,优选为2~20mm左右。

上述蓄热结构体,由于能够使用家庭用微波炉简便地蓄热、保温,因此能够适用于冬季的暖气用保温材料等,此外,也可以用于在送比萨上门用、便当用的容器等食材保温用途中使用的保温材料、健康用具中使用的保温材料等。此外,通过与隔热体等组合,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使本发明的特征更为明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1-1~1-7、比较例1-1~1-4>

(实施例1)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混合搅拌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A、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8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A,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使用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以下的试验。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

在10℃或50℃的环境下将得到的试验体放置72小时后,转移到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环境下,观察蓄热材料从试验体中的泄漏。评价如下。结果示于表1-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蓄热物性试验)

使用DSC220CU(Seiko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采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测定),测定所得试验体的相变化温度(℃)和潜热量(kJ/kg)。作为测定条件,以铝作为参比,在升温速度10℃/min、-20~60℃的温度范围下进行测定。结果示于表1-3。

(加工性试验)

在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环境下,用切割刀将得到的试验体切断,观察蓄热材料从切断面的泄漏。评价如下。结果示于表1-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施工性试验)

在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环境下,对得到的试验体进行打钉,观察打钉产生的蓄热材料的泄漏。评价如下。结果示于表1-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实施例1-2)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A、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A、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2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A,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实施例1-3)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23℃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B、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B、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B、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50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B,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实施例1-4)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B、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A、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A、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1-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8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A,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实施例1-5)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B、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A、相容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A、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1-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60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A,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实施例1-6)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B、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B、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20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B,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实施例1-7)

使用表1-1所示的原料,以表1-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B、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B、反应促进剂,使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80μm)。再加入多异氰酸酯1-B,搅拌后,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30分钟,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比较例1-1)

使二氧化硅粉末(吸油量350g/100g)7重量份浸渍20重量份表1-1所示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制作糊。然后,将制成的糊27重量份、水35重量份、熟石膏40重量份混合而得到的浆料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干燥12小时,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3。

(比较例1-2)

将内包有表1-1所示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的蓄热材料微胶囊水分散液(固体成分50%、蓄热材料含有率40重量%、胶囊成分:蜜胺树脂)35重量份、水25重量份、熟石膏40重量份混合而得到的浆料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干燥12小时,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4。

(比较例1-3)

用铝蒸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材层合表1-1所示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250mm×170mm×5mm),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4。不过,对于蓄热物性试验,由于不能够直接测定,因此以片材的热传导率、重量为基础,由蓄热材料的物性值换算。

(比较例1-4)

用明胶使表1-1所示的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胶囊化,将得到的胶囊化物(粒径3mm、蓄热材料含有率70%)填充到250mm×170mm×5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壳体中,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1-1同样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4。不过,对于蓄热物性试验,由于不能够直接测定,因此以明胶被膜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壳体的热传导率、重量为基础,由蓄热材料的物性值换算。

[表1-1]

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棕榈酸甲酯(相变化温度30.0℃、潜热量210kJ/kg)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B肉豆蔻酸甲酯(相变化温度19.0℃、潜热量190kJ/kg)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A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HLB=15.6)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B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HLB=14.9)相容剂精制椰子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相变化温度20~23℃、潜热量116kJ/kg)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矿物粘土BENTONE 34(Elementis Japan公司制)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A无溶剂聚酯多元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与己二酸的缩聚物;羟基值60KOHmg/g,分子量200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B无溶剂聚醚多元醇:甘油骨架的环氧丙烷聚合物;羟基值40mgKOH/g,分子量4000多异氰酸酯1-A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6.0%(固体成分100%)多异氰酸酯1-B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2.0%(固体成分100%)反应促进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表1-2]

  实施例  1-1  实施例  1-2  实施例  1-3  实施例  1-4  实施例  1-5  实施例  1-6  实施例  1-7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A  70.0  65.0  48.0  48.0  45.0  55.0有机潜热蓄热材料1-B  68.0  12.0  12.0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A  3.0  3.0  3.0  3.0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B  4.0  3.0  3.0相容剂  1.0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矿物粘土  8.0  7.0  7.0  9.0  8.0  8.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A  20.7  19.0  22.2  20.7含有羟基的化合物1-B  16.4  34.8  26.8多异氰酸酯1-A  5.8  4.5  6.3  5.8多异氰酸酯1-B  4.1  8.7  26.7反应促进剂  0.5  0.5  0.5  0.5  0.5  0.5  0.5

[表1-3]

  实施例  1-1  实施例  1-2  实施例  1-3  实施例  1-4  实施例  1-5  实施例  1-6  实施例  1-7蓄热材料泄漏评价10℃环境下  ◎  ◎  ◎  ◎  ◎  ◎  ◎50℃环境下  ◎  ◎  ◎  ◎  ◎  ◎  ◎蓄热物性值相变化温度(℃)  27.1  26.4  18.4  23.1  21.8  26.0  26.2潜热量(kJ/kg)  152.0  138.0  132.0  130.0  128.0  100.0  116.0加工性试验  ◎  ◎  ◎  ◎  ◎  ◎  ◎施工性试验  ◎  ◎  ◎  ◎  ◎  ◎  ◎

[表1-4]

 比较例1-1 比较例1-2 比较例1-3 比较例1-4蓄热材料泄漏评价10℃环境下    ×    ○    ◎    ◎50℃环境下    ×    ×    ◎    ◎蓄热物性值相变化温度(℃)    24.8    23.5    25.5    23.1潜热量(kJ/kg)    60.6    38.4    164.0    102.4加工性试验    ×    ×    ※1    ※1施工性试验    ×    ×    ※2    ※2

※1:用切割刀进行切断困难。

※2:打钉困难。

<实施例2-1~2-5、比较例2-1~2-2>

(实施例2-1)

首先采用下述方法制造蓄热体2-1。

蓄热体2-1:使用表2-1所示的原料,以表2-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2-A、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2-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9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350mm×350mm×3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厚度3mm的蓄热体2-1。NCO/OH比率为1.0。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2-1的PET薄膜面和玻璃板(375mm×375mm、热传导率0.8W/(m·K)、厚度3mm)层合,得到试验体。

(保温性能评价试验)

如图1所示,以采用粘接剂将亚克力板(厚度5mm)和聚苯乙烯泡沫(厚度25mm)层合而得到的层合体作为试验体箱的侧面和底面,使亚克力板为内侧进行设置。进而把制成的试验体作为试验体箱的上面,使蓄热体2-1面为内侧进行设置,制作得到内尺寸为350mm×350mm×350mm的试验体箱。

为了测定试验体表面(蓄热体2-1面)温度、试验体内面(玻璃面)温度、空间温度(箱内温度),如图1所示,在蓄热体2-1表面的中心、玻璃表面的中心、试验体箱的中心分别设置热电偶。使用红外灯作为热源,使试验体箱上面温度恒定为50℃。

作为保温性能评价,在25℃的环境下静置24小时后,照射红外灯,测定各部位在20分钟后和60分钟后的温度。将结果示于表2-3。

此外,制成的试验体为透明,保温性能评价试验后,按照JIS K7105-1981 5.5“光线透过率和全光线反射率”中规定的测定法A,使用积分球式光线透过率测定装置(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公司制)对光透过率进行测定,结果是大致接近100%的值。

(实施例2-2)

采用粘接剂在蓄热体2-1的两面层合玻璃板(375mm×375mm、热传导率0.8W/(m·K)、厚度3mm),得到试验体。除了使得到的试验体为试验体箱的上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1同样的保温性能评价试验。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3。得到的试验体为透明。

(实验例2-3)

使用表2-1所示的原料,以表2-2所示的配合量(蓄热体2-1),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2-A、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2-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9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后,采用喷涂涂敷到玻璃板(375mm×375mm、热传导率0.8W/(m·K)、厚度3mm)上,使涂敷厚度为3mm,保养5小时。NCO/OH比率为1.0。使用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2-1同样的保温性能评价试验。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3。得到的试验体为透明。

(实施例2-4)

除了代替蓄热体2-1而使用采用下述方法制造的蓄热体2-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制作试验体,进行保温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表2-3。

蓄热体2-2:使用表2-1所示的原料,以表2-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混合蓄热材料2-A、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进行搅拌混合,使蓄热材料2-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6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350mm×350mm×3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厚度3mm的蓄热体2-2。NCO/OH比率为1.0。

(实施例2-5)

除了代替蓄热体2-1而使用采用下述方法制造的蓄热体2-3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制作试验体,进行保温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表2-3。

蓄热体2-3:使用表2-1所示的原料,以表2-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2-A、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2-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20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350mm×350mm×3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厚度3mm的蓄热体2-3。NCO/OH比率为1.0。

(比较例2-1)

制成只有玻璃板(375mm×375mm、热传导率0.8W/(m·K)、厚度3mm)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2-1同样的试验。将结果示于表2-3。

(比较例2-2)

在玻璃板(375mm×375mm、热传导率0.8W/(m·K)、厚度3mm)的边缘设置厚度3mm的支持材料,在其上重叠玻璃板(375mm×375mm、热传导率0.8W/(m·K)、厚度3mm),得到设置有厚度3mm的空气层的试验体。除了以得到的试验体为试验体箱的上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1同样的保温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表2-3。

[表2-1]

蓄热材料2-A棕榈酸甲酯(相变化温度30.0℃、潜热量210kJ/kg)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HLB=15.6)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BENTONE 1000(Elementis Japan公司制)含有羟基的化合物无溶剂聚酯多元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与己二酸的缩聚物,羟基值60mgKOH/g,分子量200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8.0%(固体成分100%)反应促进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表2-2]

  蓄热体  2-1  蓄热体  2-2  蓄热体  2-3蓄热材料2-A  77.0  69.0  55.0表面活性剂  3.0  3.0  3.0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  8.0  8.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  16.0  16.0  26.4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4.0  4.0  7.1反应促进剂  0.1  0.1  0.1

※数值全部表示重量份

[表2-3]

       表面温度     内面温度     空间温度  红外灯照射时间 20分后60分后20分后60分后20分后60分后  实施例2-1 27.8℃39.1℃36.0℃45.1℃25.6℃30.2℃  实施例2-2 27.0℃37.4℃35.8℃44.4℃25.0℃29.2℃  实施例2-3 28.3℃40.6℃39.8℃48.2℃27.4℃31.8℃  实施例2-4 28.1℃39.9℃36.1℃45.3℃26.2℃31.1℃  实施例2-5 29.8℃41.0℃36.0℃46.0℃27.6℃33.4℃  比较例2-1 45.0℃50.0℃49.0℃50.0℃32.3℃43.6℃  比较例2-2 42.0℃50.0℃48.8℃50.0℃31.7℃42.1℃

<实施例3-1~3-6、比较例3-1~3-4>

(实施例3-1)

使用表3-1所示的原料,以表3-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3-B、表面活性剂3-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A、反应促进剂3-A,使蓄热材料3-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80μm),然后加入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A,进行充分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NCO/OH比率为1.0。

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的PET薄膜面和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2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层合,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以下的试验。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

在10℃或50℃的环境下将得到的试验体放置72小时后,转移到温度23℃、相对湿度50%RH(以下也称为“标准状态”)环境下,观察蓄热材料从试验体中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3-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2)

在10℃或50℃的环境下将得到的试验体放置72小时后,转移到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环境下,观察蓄热材料从试验体中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3-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蓄热物性试验)

使用DSC220CU(Seiko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采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测定),测定所得试验体的相变化温度(℃)和潜热量(kJ/kg)。作为测定条件,以铝作为参比,在升温速度10℃/min、-20~60℃的温度范围下进行测定。将结果示于表3-3。

(加工性试验1)

在标准状态下,用切割刀将得到的试验体切断,观察蓄热材料从切断面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3-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加工性试验2)

在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的环境下,用切割刀将得到的试验体切断,观察蓄热材料从切断面的泄漏。评价如下。结果示于表3-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施工性试验1)

在标准状态下,对得到的试验体进行打钉,观察打钉产生的蓄热材料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3-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施工性试验2)

在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的环境下,对得到的试验体进行打钉,观察打钉产生的蓄热材料的泄漏。评价如下。结果示于表3-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

在由25mm的聚苯乙烯泡沫制作的外尺寸为330mm×330mm×225mm的简易箱内的4个侧面设置试验体,使得蓄热体面成为箱内侧,再设置5mm的硅酸钙板作为表面材料。在下面只设置硅酸钙板,上面只是聚苯乙烯泡沫。此外,为了测定温度,在箱内部空间的中心设置热电偶。将该试验体箱设置在恒温器内,将恒温器内的温度视为外部空气温度,将试验体箱内的温度视为室内温度,进行以下实验。

设想冬季的暖气运转,在设定为25℃的恒温器内使箱上面开放的状态下保持3小时,然后将箱的上面塞上,经时测定将恒温器内温度降温到5℃后的箱内部空间温度变化。将结果示于图2。

此外,图2中也同时示出代替实施例3-1的试验体(蓄热隔热体)而只使用10mm的聚氨酯泡沫进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比较例3-1)。

如图2所示,使用了蓄热隔热体时,不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与只是聚氨酯泡沫(比较例3-1)相比,室内温度的变动小,得到了蓄热性、隔热性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3-2)

使用表3-1所示的原料,以表3-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3-B、表面活性剂3-A、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A、反应促进剂3-A,使蓄热材料3-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20μm),然后加入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A,进行充分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NCO/OH比率为1.0。

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和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层合,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和2、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1和2、施工性试验1和2。将结果示于表3-3。

此外,设想冬季的暖气运转,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进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图3。

在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中,如图3所示,不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与只是聚氨酯泡沫(比较例3-1)相比,室内温度的变动小,得到了蓄热性、隔热性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3-3)

使用表3-1所示的原料,以表3-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23℃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3-A、表面活性剂3-B、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B、反应促进剂3-A,使蓄热材料3-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500μm),然后加入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B,进行充分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NCO/OH比率为1.0。

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和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层合,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和2、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1和2、施工性试验1和2。将结果示于表3-3。

此外,设想冬季的暖气运转,除了在设定为20℃的恒温器内使箱上面开放的状态下保持3小时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进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图4。

在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中,如图4所示,不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与只是聚氨酯泡沫(比较例3-1)相比,室内温度的变动小,得到了蓄热性、隔热性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3-4)

使用表3-1所示的原料,以表3-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3-A、蓄热材料3-B、表面活性剂3-A、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A、反应促进剂3-A,使蓄热材料3-A、3-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80μm),然后加入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A,进行充分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NCO/OH比率为1.0。

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和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层合,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和2、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1和2、施工性试验1和2。将结果示于表3-3。

此外,设想冬季的暖气运转,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进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图5。

在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中,如图5所示,不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与只是聚氨酯泡沫(比较例3-1)相比,室内温度的变动小,得到了蓄热性、隔热性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3-5)

使用表3-1所示的原料,以表3-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3-A、蓄热材料3-B、表面活性剂3-A、相容剂3-A、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A、反应促进剂3-A,使蓄热材料3-A、3-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600μm),然后加入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A,进行充分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NCO/OH比率为1.0。

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和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层合,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和2、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1和2、施工性试验1和2。将结果示于表3-3。

此外,设想冬季的暖气运转,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进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图6。

在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中,如图6所示,不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与只是聚氨酯泡沫(比较例3-1)相比,室内温度的变动小,得到了蓄热性、隔热性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3-6)

使用表3-1所示的原料,以表3-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35℃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3-B、表面活性剂3-B、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B、反应促进剂3-A,使蓄热材料3-B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200μm),然后加入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B,进行充分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NCO/OH比率为1.0。

用粘接剂将得到的蓄热体和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层合,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和2、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1和2、施工性试验1和2。将结果示于表3-3。

此外,设想冬季的暖气运转,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进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图7。

在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中,如图7所示,不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与只是聚氨酯泡沫(比较例3-1)相比,室内温度的变动小,得到了蓄热性、隔热性优异的结果。

(比较例3-1)

代替实施例3-1中得到的蓄热隔热体而只使用聚氨酯泡沫(250mm×170mm×5mm、热传导率0.03W/(m·K)、厚度5mm),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加工性试验、施工性试验、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此外,还进行实施例3-2~3-6中的蓄热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将结果示于表3-3、图2~图7。

(比较例3-2)

将内包有表3-1所示的蓄热材料3-A的蓄热材料微胶囊水分散液(固体成分50%、蓄热材料含有率40重量%、胶囊成分:蜜胺树脂)35重量份、水25重量份、熟石膏40重量份混合而得到的浆料浇铸到250mm×17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干燥12小时,脱模而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施工性试验。将结果示于表3-3。

(比较例3-3)

用铝蒸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材层合表3-1所示的蓄热材料3-A(250mm×170mm×5mm),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施工性试验。将结果示于表3-3。

不过,对于蓄热物性试验,由于不能够直接测定,因此以片材的热传导率、重量为基础,由蓄热材料的物性值换算。

(比较例3-4)

用明胶使表3-1所示的蓄热材料3-A胶囊化,将得到的胶囊化物(粒径3mm、蓄热材料含有率70%)填充到250mm×170mm×5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壳体中,得到试验体。对于得到的试验体,进行与实施例3-1同样的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蓄热物性试验、加工性试验、施工性试验。将结果示于表3-3。

不过,对于蓄热物性试验,由于不能够直接测定,因此以明胶被膜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壳体的热传导率、重量为基础,由蓄热材料的物性值换算。

[表3-1]

蓄热材料3-A肉豆蔻酸甲酯(相变化温度19.0℃、潜热量190kJ/kg)蓄热材料3-B棕榈酸甲酯(相变化温度30-0℃、潜热量210kJ/kg)相容剂3-A精制椰子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相变化温度20~23℃、潜热量116kJ/kg)表面活性剂3-A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HLB=15.6)表面活性剂3-B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HLB=14.9)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BENTONE 1000(Elementis Japan公司制)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A无溶剂聚酯多元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与己二酸的缩聚物,羟基值60mgKOH/g,分子量200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B无溶剂聚醚多元醇:甘油骨架的环氧丙烷缩聚物,羟基值40mgKOH/g,分子量400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A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7.0%(固体成分10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B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3.0%(固体成分100%)反应促进剂3-A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表3-2]

    实施例    3-1  实施例  3-2    实施例    3-3    实施例    3-4    实施例    3-5  实施例  3-6蓄热材料3-A    68.0    12.0    12.0蓄热材料3-B    70.0  65.0    48.0    48.0  55.0相容剂3-A    1.0相容剂3-B表面活性剂3-A    3.0  3.0    3.0    3.0表面活性剂3-B    4.0  3.0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3-A  8.0    7.0    8.0    9.0  8.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A    21.0  20.0    22.0    21.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B    16.0  26.8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A    6.0  5.0    6.0    6.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3-B    4.0  6.7反应促进剂3-A    0.5  0.5    0.5    0.5    0.5  0.5

※数值全部表示重量份

[表3-3]

  实施例  3-1  实施例  3-2  实施例  3-3  实施例  3-4  实施例  3-5  实施例  3-6  比较例  3-1  比较例  3-2  比较例  3-3  比较例  3-4蓄热材料泄漏评价110℃环境下  ◎  ◎  ◎  ◎  ◎  ◎  -  ○  ◎  ◎50℃环境下  ◎  ◎  ◎  ◎  ◎  ◎  -  ○  ◎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210℃环境下  ◎  ◎  ◎  ◎  ◎  ◎  -  -  -  -50℃环境下  ◎  ◎  ◎  ◎  ◎  ◎  -  -  -  -蓄热物性值相变化温度(℃)  27.1  26.4  18.4  23.1  21.8  26.2  -  17.1  18.7  17.4潜热量(kJ/kg)  152  138  132  130  128  116  -  35.3  179  135加工性试验1  ◎  ◎  ◎  ◎  ◎  ◎  ◎  ×  ※1  ※1加工性试验2  ◎  ◎  ◎  ◎  ◎  ◎  -  -  -  -施工性试验1  ◎  ◎  ◎  ◎  ◎  ◎  ◎  ×  ※2  ※2施工性试验2  ◎  ◎  ◎  ◎  ◎  ◎  -  -  -   -

※1:用切割刀进行切断困难。

※2:打钉困难。

<实施例4-1~4-3、比较例4-1~4-2>

(蓄热体的制造)

蓄热体4-1:使用表4-1所示的原料,以表4-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4-A、表面活性剂、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4-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9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300mm×180mm×5mm的模框中,脱模后在50℃下使其固化180分钟,得到厚度5mm的蓄热体4-1。NCO/OH比率为1.0。

蓄热体4-2:使用表4-1所示的原料,以表4-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4-A、表面活性剂、含有羟基的化合物、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4-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4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300mm×18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20分钟,脱模而得到厚度5mm的蓄热体4-2。NCO/OH比率为1.0。

蓄热体4-3:使用表4-1所示的原料,以表4-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4-A、表面活性剂、含有羟基的化合物、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4-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20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300mm×18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固化120分钟,脱模而得到厚度5mm的蓄热体4-3。NCO/OH比率为1.0。

蓄热体4-4:将内包有表4-1所示的蓄热材料4-A的蓄热材料微胶囊水分散液(固体成分50%、蓄热材料含有率40重量%、胶囊成分:蜜胺树脂)35重量份和水25重量份、熟石膏40重量份混合而得到的浆料浇铸到300mm×180mm×5mm的模框中,在50℃下使其干燥12小时,脱模而得到厚度5mm的蓄热体4-4。

蓄热体4-5:用铝蒸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材层合表1所示的蓄热材料4-A(300mm×180mm),脱模得到厚度5mm的蓄热体4-5。

蓄热体4-6:用明胶使表4-1所示的蓄热材料4-A胶囊化,将得到的胶囊化物(粒径3mm、蓄热材料含有率70%)填充到300mm×180mm×5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壳体中,脱模得到厚度5mm的蓄热体4-6。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1)

在10℃或50℃的环境下将得到的蓄热体放置72小时后,转移到温度23℃、相对湿度50%RH(以下也称为“标准状态”)环境下,观察蓄热材料从试验体中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4-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试验2)

在10℃或50℃的环境下将得到的蓄热体放置72小时后,转移到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环境下,观察蓄热材料从试验体中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4-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蓄热物性试验)

使用DSC220CU(Seiko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采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测定),测定所得蓄热体的相变化温度(℃)和潜热量(kJ/kg)。作为测定条件,以铝作为参比,在升温速度10℃/min、-20~60℃的温度范围下进行测定。将结果示于表4-3。

(加工性试验1)

在标准状态下,用切割刀将得到的蓄热体切断,观察蓄热材料从切断面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4-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加工性试验2)

在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的环境下,用切割刀将得到的蓄热体切断,观察蓄热材料从切断面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4-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施工性试验1)

在标准状态下,对得到的试验体进行打钉,观察打钉产生的蓄热材料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4-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施工性试验2)

在温度30℃、相对湿度50%RH的环境下,对得到的蓄热体进行打钉,观察打钉产生的蓄热材料的泄漏。评价如下。将结果示于表4-3。

◎:没有观察到泄漏。

○:几乎没有观察到泄漏。

×:观察到泄漏。

(实施例4-1)

在胶合板(300×180mm、厚5mm)上依次重叠蓄热体4-1、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制作试验板。地板材料使用胶合板(300×180mm、厚5mm),面状发热体使用了使镍铬耐热合金线在硅橡胶中蛇行的硅橡胶加热器(300×180mm、厚2mm)。

如图8所示,以内尺寸为300×180×200mm的方式,在侧面和上面设置厚25mm的聚苯乙烯泡沫,在底面以试验板的地板材料侧为内侧的方式来进行设置,制作试验体箱。

此外,为了测定地板表面温度、地板内面温度、空间温度(箱内温度),如图8所示,在地板材料表面和内面的中心、距地板材料表面中心的高度为100mm的位置分别设置热电偶。此外,如图8所示,为了使地板表面的表面温度恒定,在地板表面安装温度调节器(恒温器)。

将该试验体箱设置在恒温器中,进行以下的实验。将恒温器中的温度设定在10℃,放置15小时。然后,将恒温器中的温度设定为10℃,在该状态下将面状发热体加热180分钟。采用温度调节器(恒温器)将地板表面恒定地设定为30℃。

作为地板采暖性能评价,测定面状发热体加热60分钟后的各部位的温度。此外,加热180分钟后,停止加热,测定停止60分钟后的各部位的温度。结果示于表4-4。

(实施例4-2)

除了代替蓄热体4-1而使用了蓄热体4-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将结果示于表4-4。

(实施例4-3)

除了代替蓄热体4-1而使用了蓄热体4-3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将结果示于表4-4。

(比较例4-1)

在胶合板(300×180mm、厚5mm)边缘设置厚度5mm的支持材料,在其上依次重叠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制作在胶合板与面状发热体之间设置有厚度5mm的空气层的试验板。除了使用该试验板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将结果示于表4-4。

(比较例4-2)

在胶合板(300×180mm、厚5mm)上设置5mm的聚氨酯泡沫,在其上依次重叠面状发热体、地板材料,制作试验板。除了使用该试验板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将结果示于表4-4。

[表4-1]

蓄热材料4-A棕榈酸甲酯(相变化温度30.0℃、潜热量210kJ/kg)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HLB=15.6)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BENTONE 34(Elementis Japan公司制)含有羟基的化合物无溶剂聚酯多元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和己二酸的缩聚物,羟基值60mgKOH/g,分子量200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7.0%(固体成分100%)反应促进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表4-2]

  蓄热体  4-1  蓄热体  4-2  蓄热体  4-3蓄热材料4-A  77.0  69.0  55.0蓄热材料4-B相容剂表面活性剂  3.0  3.0  3.0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  8.0  8.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  15.8  15.8  26.8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4.2  4.2  7.1反应促进剂  0.1  0.1  0.1

※数值全部表示重量份

[表4-3]

蓄热体4-1蓄热体4-2蓄热体4-3蓄热体4-4蓄热体4-5蓄热体4-6蓄热材料泄漏评价110℃环境下  ◎  ◎  ◎  ○  ◎  ◎50℃环境下  ◎  ◎  ◎  ○  ◎  ◎蓄热材料泄漏评价210℃环境下  ◎  ◎  ◎  ◎  ◎  ◎50℃环境下  ◎  ◎  ○  ○  ○  ○蓄热物性值相变化温度(℃)  30.0  30.0  29.0  30.0  30.0  30.0潜热量(kJ/kg)  157  154  120  60  200  140加工性试验1  ◎  ◎  ◎  ×  ※1  ※1加工性试验2  ◎  ◎  ◎施工性试验1  ◎  ◎  ◎施工性试验2  ◎  ◎  ◎  ×  ※2  ※2

※1:用切割刀进行切断困难。

※2:打钉困难。

[表4-4]

              加热后60分钟            加热停止后60分钟    地板    表面温度    空间温度    地板    内面温度    地板    表面温度    空间温度    地板    内面温度实施例4-1    30.0℃    20.2℃    16.8℃    21.6℃    16.2℃    15.7℃实施例4-2    30.0℃    20.4℃    16.9℃    21.9℃    16.4℃    15.8℃实施例4-3    30.0℃    19.1℃    16.2℃    20.0℃    15.5℃    14.8℃比较例4-1    30.0℃    17.3℃    19.0℃    14.3℃    11.2℃    11.2℃比较例4-2    30.0℃    17.5℃    17.8℃    14.5℃    12.0℃    11.0℃

<实施例5-1~5-3>

(实施例5-1)

使用表5-1所示的原料,以表5-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5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5-A、表面活性剂、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5-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20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得到蓄热浆料。将得到的蓄热浆料浇铸到模框(100mm×100mm×5mm)中,在80℃下使其固化30分钟,从模框中脱模,得到厚度5mm的保温材料。制作2片该保温材料。使用得到的保温材料,进行以下试验。

(保温性试验)

用微波炉对得到的保温材料(2片)照射微波(2450MHz)2分钟,从微波炉中取出,以夹持热电偶的方式层合2片保温材料,得到试验体。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RH的环境下将该试验体静置,测定经时的温度变化。在保温性试验中,用刚微波照射后(0小时后)、2小时后、4小时后的温度进行评价。此外,以该操作作为1次循环,进行合计100次循环操作,评价第1次、第50次、第100次的温度,对于再利用性也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5-3。

(实施例5-2)

使用表5-1所示的原料,以表5-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5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5-A、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5-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2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得到蓄热浆料,除此之外,采用与实施例5-1相同的方法得到保温材料。对于得到的保温材料,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试验。将结果示于表5-3。

(实施例5-3)

使用表5-1所示的原料,以表5-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5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5-A、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5-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0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得到蓄热浆料,除此之外,采用与实施例5-1相同的方法得到保温材料。对于得到的保温材料,进行与实施例5-1相同的试验。将结果示于表5-3。

[表5-1]

蓄热材料5-A硬脂酸甲酯:相变化温度38.0℃、潜热量230kJ/kg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HLB=15.6)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S-BENN-400(株式会社HOJUN制)含有羟基的化合物无溶剂聚醚多元醇:甘油骨架的环氧丙烷聚合物,羟基值40mgKOH/g,分子量400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8.0%(固体成分100%)反应促进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表5-2]

    实施例5-1    实施例5-2    实施例5-3蓄热材料5-A    75.0    70.0    55.0表面活性剂    1.0    1.0    1.0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    5.0    4.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    20.5    20.5    33.7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3.4    3.4    6.2反应促进剂    0.1    0.1    0.1

※数值全部表示重量份

[表5-3]

    保温性试验    实施例5-1    实施例5-2    实施例5-3第1次  0小时后    46.0    46.2    47.8  2小时后    37.8    37.4    36.5  4小时后    33.5    31.3    27.4第50次  0小时后    45.9    46.2    48.0  2小时后    37.5    37.0    36.0  4小时后    33.1    30.7    27.6第100次  0小时后    45.5    46.0    47.5  2小时后    37.2    36.4    36.3  4小时后    32.8    30.1    27.3

※数值全部表示温度(℃)。

<实施例6-1~6-3、比较例6-1>

(实施例6-1)

使用表6-1所示的原料,以表6-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1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6-A、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矿物粘土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6-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46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模框中,再层合PET薄膜,在50℃下使其固化6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6-1(80×120×2mm)。NCO/OH比率为1.0。

使用聚酯衣料作为表面衣料,使用尼龙衣料作为衬料,制作防寒用衣服。以在该衣服的表面衣料与衬料之间能够容纳蓄热体6-1的方式,分别在左右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安装口袋,容纳蓄热体6-1。

(体感试验1)

穿着上述防寒用衣服,在25℃的环境下坐在椅子上10分钟后,在5℃的环境下坐在椅子上20分钟。测定此时左胸部的衬料表面温度变化(衣服内温度变化)。将结果示于图9。

(体感试验2)

穿着上述防寒用衣服,在25℃的环境下步行10分钟后,在5℃的环境下坐在椅子上20分钟。测定此时左胸部的衬料表面温度变化(衣服内温度变化)。将结果示于图10。

(实施例6-2)

使用表6-1所示的原料,以表6-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采用搅拌叶片以2000rpm搅拌混合蓄热材料6-A、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6-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18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模框中,再层合PET薄膜,在50℃下使其固化6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6-2(80×120×2mm)。

使用聚酯衣料作为表面衣料,使用尼龙衣料作为衬料,制作防寒用衣服。以该衣服的表面衣料与衬料之间能够容纳蓄热体6-2的方式,分别在左右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安装口袋,容纳蓄热体6-2。使用得到的防寒用衣服,进行与实施例6-1同样的体感试验1、体感试验2。将结果示于图9、图10。

(实施例6-3)

使用表6-1所示的原料,以表6-2所示的配合量,在温度40℃下混合蓄热材料6-A、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的混合物和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使蓄热材料6-A分散为胶体状(平均粒径200μm),加入反应促进剂,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后,浇铸到铺有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薄膜)的模框中,再层合PET薄膜,在50℃下使其固化60分钟,脱模而得到蓄热体6-3(80×120×2mm)。

使用聚酯衣料作为表面衣料,使用尼龙衣料作为衬料,制作防寒用衣服。以该衣服的表面衣料与衬料之间能够容纳蓄热体6-3的方式,分别在左右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安装口袋,容纳蓄热体6-3。

使用得到防寒用衣服,进行与实施例6-1同样的体感试验1、体感试验2。将结果示于图9、图10。

(比较例6-1)

在实施例6-1使用的防寒用衣服中不容纳蓄热体,进行了体感试验1、2。

将结果示于图9、图10。

[表6-1]

蓄热材料6-A棕榈酸甲酯(相变化温度30.0℃、潜热量210kJ/kg)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HLB=15.6)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BENTONE 1000(Elementis Japan公司制)含有羟基的化合物无溶剂聚酯多元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与己二酸的聚合物,羟基值60mgKOH/g,分子量2000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HMDI类多异氰酸酯(异氰脲酸酯型)、NCO%18.0%(固体成分100%)反应促进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表6-2]

  蓄热体  6-1  蓄热体  6-2  蓄热体  6-3蓄热材料6-A  69.0  69.0  55.0表面活性剂  3.0  3.0  3.0进行了有机处理的层状粘土矿物  8.0  8.0含有羟基的化合物  16.0  16.0  26.5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4.0  4.0  7.4反应促进剂  0.1  0.1  0.1

※数值全部表示重重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对于本发明的蓄热体来说,将其成型、加工为片状后,主要适宜用作贴合到住宅等建筑物的内壁材料、外壁材料、天花板材料、地板材料的内-外装材料、车辆等的内装材料。此外,本发明的蓄热体也适用于热电转换系统、冷藏-冷冻装置、保冷箱、保温片材、地板采暖结构材料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