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

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由侧柏提取物与溶剂配制而成,其主要组成重量比为:罗汉柏烯40-55%、雪松醇10-20%、二-表-α-雪松烯6-10%、金合欢烯4-6%、3-蒈烯2-4%、无水乙醇15-30%;制造方法是将柏木碎片加入适量溶剂——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醚,在70-110℃的温度进行萃取,蒸煮1.5-2.5小时后,浓缩0.5-1小时成浓缩膏及结晶体,再加入溶剂,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制成饱和液,取上清液即引诱剂液体;本发明应用方法特征是使用专用诱捕器进行害虫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引诱剂对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等害虫均有很好的引诱作用,每瓶药液持续有效时间为15天以上,不仅引诱活性高,而且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节约成本,安全、直接、环保、高效。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8-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N27/00 授权公告日:20090318 终止日期:20180821 申请日:200708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7-3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A01N27/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7082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4-06-04

    文件的公告送达 IPC(主分类):A01N27/00 收件人: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视为未提出通知书 申请日:20070821

    文件的公告送达

  • 2013-11-0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01N27/00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31010 申请日:200708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6-19

    文件的公告送达 IPC(主分类):A01N27/00 收件人:徐莉 文件名称:视为未提出通知书 申请日:20070821

    文件的公告送达

  • 2009-03-18

    授权

    授权

  • 2008-03-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1-16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害虫引诱剂,特别是适用于诱杀侧柏树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等的引诱剂及其制造和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柏科植物,包括侧柏、桧柏、扁柏等树木,尤其是侧柏,四季常绿,具有耐瘠薄、耐干旱、耐盐碱、寿命长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北方生态防护林造林的先锋树种,也是庭院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近年来,侧柏蛀干害虫,主要是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一些绿化工程新植的柏类大树常因其危害而导致工程失败。双条杉天牛是柏树类树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属国家确定的35种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之一,该害虫以幼虫蛀食林木,导致树势衰弱,针叶逐渐枯黄,常造成风折,甚至整株枯死,从而导致古柏和新植柏类大树严重受害而死亡。据1998-2001年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结果显示:双条杉天牛现已分布18个省(区、市),分布面积2532.88万亩,发生面积296.08万亩,其中严重发生面积17.66万亩,对2000余万亩侧柏林构成严重威胁。山东省现有寄主树种面积153.65万亩,发生面积30.43万亩,其中中重度发生面积14.69万亩。由于该虫发育周期长,幼虫危害隐蔽,防治难度大,已构成威胁城市园林绿化和北方山区造林成果的突出问题。柏肤小蠹发生更普遍,幼虫主要蛀食柏干皮部,造成树势衰弱或死亡;成虫补充营养时截断侧枝等危害。近年来,对这些害虫的防治一直采用成虫期树干喷药、活立木熏蒸、林间设饵木等措施防治,不仅费工、成本高,技术操作难度大,效果不好,而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因此,亟需探索上述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新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论文《柏肤小蠹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中列举了各种物质对柏肤小蠹的引诱作用,柏皮油、柏叶油、柏木材油均对柏肤小蠹有引诱作用,其中以松节油加乙醇诱虫效果最佳,但在林间应用效果很差。中国发明专利03115289.9和01102119.5分别公开了两种害虫引诱剂及其制造方法,但是其使用的化学药剂价格昂贵,以致防治成本过高,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活性的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及其制造和应用方法,以有效控制柏树蛀干害虫的危害。

植物源引诱剂是基于树木等植物的挥发性气味对于害虫的寄主搜索、营养摄取和产卵繁殖等行为的环境定位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原理而研制出来的,本发明就是通过提取侧柏树干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辅以适当的溶剂而研制出的一种植物源引诱剂。

本发明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由侧柏树木提取物与溶剂配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以重量百分比表示,有:

罗汉柏烯    40-55%;

雪松醇      10-20%;

二-表-α-雪松烯    6-10%;

金合欢烯           4-6%;

3-蒈烯             2-4%;

溶剂               15-30%。

这种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所说的侧柏提取物中还含有其它萜类化合物包括α-石竹烯、β-石竹烯、α-蒎烯、2-甲基-5-(1-甲基乙基)-二环[3.1.0]-2-己烯、(+)-4-蒈烯、D-苎烯以及2,4a,5,6,7,8-六氢化-3,5,5,9-四甲基-(R)-1H-环庚烯等。

这种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所说的溶剂,可以为有机溶剂包括无水乙醇、无水乙醚中的任何一种。

这种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的制造方法,是将柏木碎片放入容器,加入适量溶剂如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醚,在70-110℃的温度蒸煮1.5-2.5小时后,再浓缩0.5-1小时,即成柏木提取物浓缩膏及结晶体;再加入溶剂,充分溶解,制成饱和液,取上清液装瓶密封。

这种害虫引诱剂的另一种制造方法是按照上述的配方比例,直接由有关溶剂与各组分的化学药剂成品配制而成。

本发明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有相应专门的应用技术,其使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组装专用诱捕器:本发明专用诱捕器(已另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包括上雨帽、下接虫器、直角挡虫板、集虫器,可配套携至林间现场组装;先将两个直角挡虫板背向装好,形成支架,再和上雨帽、下接虫器对接固定,把集虫器与下接虫器套接后,用铁丝穿透接虫器下部延长桶上的小孔以固定;

(2)放置诱捕器:在林间选择通风处侧柏树悬挂诱捕器;在侧柏主干距地10-50cm部位,先将诱捕器固定,然后将装有侧柏蛀干害虫引诱剂的诱液瓶放入诱捕器挡虫板中央开口处,固定好并敞开瓶口;

(3)诱捕器之间相距50-80m,视林间林分密度、害虫危害程度而定;

(4)诱液瓶每个15天左右更换一次或及时添加诱液;

(5)测报时每2-3天检查一次诱虫情况;防治时与更换诱液瓶同时进行,约15天左右检查一次诱虫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害虫引诱剂对初羽化的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等侧柏枝干害虫成虫均具有很好的引诱作用,一瓶引诱剂持续有效时间为15天以上,不仅引诱活性高,而且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极大地减少了劳动量,安全、直接、环保、高效。本发明引诱剂可用于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等侧柏枝干害虫的监测和防治,通过大量诱捕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等害虫成虫,达到降低虫口密度、遏制害虫危害的目的,为柏林蛀干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介绍了本发明第一种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其中,分离芳香油至成品步骤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具体工艺流程如说明书附图所示。

(1)将干侧柏树枝或木段加工成碎木片(切片机或手工劈制均可),厚0.3-1cm,长≤5cm,宽≤5cm,把25kg木片装入中药提取釜中进行萃取;

(2)加入无水乙醇50升,75-100℃温度蒸煮2小时后,再将煎煮液浓缩0.5小时,浓缩成浓缩膏及结晶体,即侧柏木提取油膏;

(3)取提取物再加入溶剂无水乙醇,边加边搅拌直至充分溶解配制成饱和液,静置后取上清液即为引诱剂成品。

(4)分别灌装:将引诱剂200ml装入250ml引诱瓶中密封待用。

注:为综合利用,本工艺还同时提取副产品芳香油。下同。

本实施例产品基本成分为:

罗汉柏烯           45.5%;

雪松醇             14.0%

二-表-α-雪松烯    6.0%;

金合欢烯           4.0%;

3-蒈烯             2.8%;

无水乙醇           26%。

其余为提取物中的其它微量挥发性物质,包括2-甲基-5-(1-甲基乙基)-二环[3.1.0]-2-己烯、α-石竹烯、β-石竹烯等。

实施例2

(1)将80kg上述规格的碎柏木片装入萃取釜,加入无水乙醚120升,90-105℃温度蒸煮2.5小时后,再浓缩40分钟,得到浓缩膏及结晶体;

(2)向浓缩膏及结晶体中加入无水乙醚,边加边搅拌直至充分溶解配制成饱和液;

(3)将液体装入塑料桶中静置,取上清液即为引诱剂液体;

(4)分别灌装:将引诱剂200ml装入250ml诱液瓶中密封待用。

本实施例产品基本成分为:

罗汉柏烯          51.2%;

雪松醇            15.3%;

二-表-α-雪松烯   7.0%;

金合欢烯          6.0%;

3-蒈烯            3.8%;

无水乙醚          15.0%。

其余萜类化合物,包括α-蒎烯。

实施例3-实施例7:见下表1:

表1  引诱剂及其制造方法实施例3-实施例7

序号项目内容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提取工艺原料木片(kg)  侧柏35  桧柏50  侧柏45  桧柏60  扁柏70溶剂种类  乙醇  乙醚  乙醚  乙醇  乙醇溶剂数量(升)  120  85  100  150  160

工艺条件蒸煮温度(℃)  70-90    80-100    75-95  85-105  85-110蒸煮时间(分)  90    120    130  140  150浓缩时间(分)  30    35    45  55  60  引诱剂成品成分(%)罗汉柏烯  40    43.6    47.1  55  46.7雪松醇  15.1    11.7    20  10  13.4二-表-α-雪松烯  6.8    7.4    8.1  10  6.1金合欢烯  4.3    4.8    5.1  4.0  4.13-蒈烯  2.0    2.9    3.3  2.4  4.0溶剂  30    25.7    15.8  17  23其它化合物  铁锈醇    α-红没药醇    α-石竹烯、  β-石竹烯D-苎烯  α-红没药醇    α-石竹烯、    β-石竹烯  (+)-4-蒈烯、  ……1H-环庚烯铁锈醇    (+)-4-蒈烯、    α-红没药醇  ……1H-环庚烯D-苎烯

实施例8:

由市售化学药剂配制引诱剂。

本发明侧柏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可由以下化学试剂混合均匀配制而成,其主要成分(原料从百灵威购置,厂家不清楚,雪松醇(99%)、雪松烯是瑞士产,罗汉柏烯(97%)德国产,3-蒈烯是美国产。其他为国产)配比以重量百分比表示:

罗汉柏烯              40-55%(本例45%);

雪松醇                10-20%(本例12%);

二-表-α-雪松烯       6-10%(本例8%);

金合欢烯              4-6%(本例6%);

3-蒈烯                2-4%(本例3%);

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醚    15-30%(本例25%)。

但是此例成本较高,大面积使用所需费用昂贵,不太实用。

实施例9

本发明侧柏蛀干害虫引诱剂的应用技术,步骤以下:

(1)侧柏蛀干类害虫的成虫羽化初期林间悬挂诱捕器并放置引诱剂,以诱杀产卵前的成虫,止于成虫活动末期。测防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在山东始于2月底、终于四月初。

(2)组装专用诱捕器:本发明专用诱捕器包括上雨帽、下接虫器、直角挡虫板、集虫器,可配套携载林间现场组装;先将两个直角挡虫板背向用螺丝组装好,形成支架,再和上雨帽、下接虫器的螺孔对接用螺丝固定,把集虫器与下接虫器套接后,用铁丝穿透接虫器下部延长桶上的2小孔以固定;

(3)放置诱捕器:在林间选择通风处侧柏树悬挂诱捕器;在侧柏主干距地10-50cm部位,先将诱捕器上雨帽、下接虫器的弧面缺口面靠紧树干,用细铁丝穿过上雨帽顶部的悬挂孔固定在树干上,再用细铁丝绕过下接虫器与集虫器的连接部位固定在树干上,然后将装有侧柏蛀干害虫引诱剂的诱液瓶放入诱捕器挡虫板中央开口处,用细铁丝绕一圈固定好并敞开瓶口;

(4)诱捕器之间相距50-80m,视林间林分密度、害虫危害程度而定;

(5)诱液瓶每个15天左右更换一次或及时添加诱液;

(6)测报时每2-3天检查一次诱虫情况;防治时与更换诱液瓶同时进行,约15天左右检查一次诱虫情况。

实施例10:

林间应用效果试验

2006年3月8号-4月4号在泰山林科院试验林场的侧柏林中进行引诱试验,选引诱剂A(实施例1所得产品)、引诱剂B(实施例2所得产品)、引诱剂C(实施例8所得产品)和同级量的侧柏木段为对照。结果如下:

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引诱剂A、B、C均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平均诱集双条杉天牛成虫数分别为:14.8、13.25、13.33头,是侧柏饵木段(与引诱剂所用柏木同计量)的3倍多;每瓶引诱剂持续时间分别平均为17、15.5、10天,用引诱剂的数量与气温、风力关系密切。引诱剂A引诱效果最好,平均诱虫数为14.8头,每瓶诱液持续时间平均为17天,整个成虫发生期按40天计算,预计用引诱剂的数量3瓶。综合分析,引诱剂A、B持效期长、用量少、工作量少,且杀虫效果比引诱剂C好,成本仅为引诱剂C的1/15-1/20,较经济。

表2  引诱剂实施例引诱双条杉天牛之效果比较

  引诱剂A  引诱剂B  引诱剂C  对照木段  诱捕器(个)  12  12  12  12  诱集成虫数  最少  7  9  15  3  最多  23  17  35  12  平均  16.25  13.33  15.8  5.5  持效时间(天)  最短  14  12  5  40  最长  18  18  8  40  平均  15.8  15.1  7.5  40

对所诱双条杉天牛雌成虫解剖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所诱双条杉天牛雌成虫抱卵量与初羽化的成虫的孕卵量差异不大,说明本发明引诱剂对初羽化的成虫有强烈的诱杀作用。将所诱双条杉天牛雌成虫解剖调查抱卵量,与养虫笼中从木段初羽化的成虫的孕卵量比较见表3。

表3  本发明引诱剂引诱双条杉天牛成虫抱卵量情况表

  比较解剖雌虫数(头)    抱卵数(粒)    最少    最多    平均  引诱剂A67    15    73    46.9

  引诱液B    81    17    66  50.7  初羽化成虫    34    16    71  49.7

本发明引诱剂还可引诱其它多种昆虫,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本发明引诱剂引诱的昆虫种类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uisky柏肤小蠹Phloeosinus perlatusChapius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piniperda L.郭公虫Trichodessinae Cevr.褐幽天牛Arhopalusrusticus(L.)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ctataWesmael苍蝇5种蛾类2种

本发明引诱剂的试用情况:

一、林间应用技术试验

成虫发生期监测: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在泰山林科院试验林场侧柏纯林内,于成虫羽化初期林间悬挂诱捕器并放置引诱剂进行诱杀试验(海拔350-450m,西北坡,林龄50-60年,林分密度100株/亩,林分生长良好)。2005年3月5日-4月5日设置50个诱捕器(悬挂方法同上),间距80-100m,离地30-100cm;覆盖面积为400亩,诱液为引诱剂A,以侧柏新木段为对照,林间随机相间设置;2006年3月5日-4月2日以2005年的试验地为中心,共挂制诱捕器100个,覆盖面积为800亩,引诱剂为B,以侧柏新木段为对照,林间随机设置。每天下午定时观察一次,记录所诱双条杉天牛数量。分别汇总两年诱集双条杉天牛成虫结果,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双条杉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005年林间挂诱捕器后,有1个诱捕器于2月26日诱到第1头成虫,说明双条杉天牛越冬成虫在泰山羽化出孔的始见期为2月26日,这比人工调查的结果提前了近10天。从3月6日开始,诱集到的成虫数量开始增加,3月18日达到第一个诱虫高峰期,3月26日达到第二个诱虫高峰期,到4月3日以后诱虫数量很少,成虫羽化基本结束。两次高峰与气温关系密切,当气温达18℃以上诱虫数量明显增加。

2006年,越冬成虫出孔羽化的始见期为2月28日,3月17日最高气温达18℃,达到第一诱虫高峰期,诱虫数约占总有虫数的50%;之后几天气温低于15℃,诱虫数少;3月24日最高气温达19℃,达到第二个诱虫高峰期,诱虫数约占总有虫数的40%;3月31日-4月2日最高气温达18℃以上,但诱虫数量很少,仅占1%,说明成虫出现期已结束。

此监测法比传统的方法(网套带虫木段、林间调查法等)简捷、直观、准确、及时。

二、林间大量诱杀防治情况

2007年分别在山东、北京、安徽、贵州四省进行大面积防治推广应用,累计应用面积分别为5000亩、15000亩、2000亩、1000亩,均取得理想效果。在泰山试验林场内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情况如下:

2006年3月8日-4月4日在800亩侧柏林中悬挂铁皮、塑料制诱捕器各50个,防控面积800余亩,引诱剂A、B、C,以侧柏木段为对照;2007年2月28日-4月6日以2006年试验地为中心区设置塑料诱捕器50个,防控面积400余亩,引诱剂A、B、C,以侧柏木段为对照。防治效果见表6。

表6  林间大量诱杀防治效果

年份引诱剂诱捕器诱虫数(头) 平均诱虫数(头) 防控面积(亩)质地数量双条杉天牛 柏肤小蠹 双条杉天牛 柏肤小蠹2006年A铁皮制1548 312 3.3 20.8 800塑料制20145 536 7.24 26.8B铁皮制2080 401 4.0 20.0塑料制20110 428 5.5 21.4C铁皮制1557 291 3.8 19.4塑料制1065 228 6.5 22.8对照铁皮制24.0 17 2.0 8.5塑料制511.0 68 2.2 13.62007年A塑料制5043 540 0.86 10.8 400对照塑料制53 4 0.6 0.8

由表可知,2006年铁质诱捕器三种诱液引诱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平均为2.98头、16.22头;塑料制诱捕器三种诱液引诱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平均为6.34头、23.56头。2007年平均每个诱捕器诱集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0.86头、1.58头。说明塑料制诱捕器的诱集效果比铁质的好,且成本低,便于管理;同一实验地连续引诱两年林间虫口迅速下降,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平均减退率(塑料、A诱液相比)分别达88.12%、59.7%。实验地内两年未出现死树现象。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