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可再贴纸打印机及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可再贴纸打印机及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摘要

可再贴纸打印机包括:打印单元,面对从装入的可再贴纸摞上一张张剥离并输送的可再贴纸并打印;输送单元,进行正向输送可再贴纸从剥离位置通过排出口至使可再贴纸突出于装置外部的可抽出位置的空送动作、从可抽出位置到可由打印单元打印的后退位置反向输送的反送动作、及从后退位置到可抽出位置正向输送的重新输送动作;打印指示单元,指示打印可再贴纸;检测单元,检测可抽出位置上有无可再贴纸;控制单元,控制打印单元及输送单元,在将可再贴纸输送至可抽出位置状态控制单元在无打印指示的前提下且检测单元检测出无纸时进行空送动作,在检测出有纸的前提下且有打印指示时进行反送及重新输送动作,同时与反送或重新输送动作同步打印驱动可再贴纸打印单元。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0159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710003292.4

  • 发明设计人 中岛贤一;

    申请日2007-02-02

  • 分类号B41J3/00(20060101);B41J29/38(20060101);B41J11/04(20060101);B41J13/02(20060101);B41J2/325(20060101);B65C1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0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余刚;尚志峰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54: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3-2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41J3/00 授权公告日:20090722 终止日期:20120202 申请日:20070202

    专利权的终止

  • 2009-07-22

    授权

    授权

  • 2007-10-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8-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可再贴纸从可再贴纸摞上一张一张剥离并进行打印的可再贴纸打印机及可再贴纸打印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这种可再贴纸打印机,众所周知的是从收容于可再贴纸打印机内部的可再贴纸摞的上面开始一张一张地剥离可再贴纸,一边输送一边在其写入面上进行打印,并从设置在输送方向前方的排纸口向装置外部排出可再贴纸。在该可再贴纸打印机中,当想不对可再贴纸进行打印而手写使用时,以不输入数据的状态按下打印执行键,从而排出未写入数据的可再贴纸(参照日本特开2003-11437号公报)。

但是,在该可再贴纸打印机中,即使是想在不打印状态使用可再贴纸时,也需要进行与有打印时相同的按键操作。尤其是需要多张未写入数据的可再贴纸时,需要几张可再贴纸就需要进行几次按键操作,不能在想要使用时直接使用,造成了操作的繁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可抽出可再贴纸状态下处于打印待机的可再贴纸打印机及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可再贴纸打印机,包括:可再贴纸打印单元,面对从装入的可再贴纸摞上一张一张剥离并被输送的可再贴纸,并在可再贴纸上进行打印;可再贴纸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可再贴纸进行空送动作、反送动作以及重新输送动作,其中该空送动作是正向输送可再贴纸从剥离位置通过可再贴纸排出口到达使可再贴纸突出于装置外部的可抽出位置,该反送动作是反向输送所述可再贴纸从可抽出位置到可由可再贴纸打印单元打印的后退位置,该重新输送动作是正向输送所述可再贴纸从后退位置到可抽出位置;打印指示单元,用于指示对可再贴纸的打印;可再贴纸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在可抽出位置上有无可再贴纸;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可再贴纸打印单元及可再贴纸输送单元,其中,在将可再贴纸输送至可抽出位置状态下,控制单元在没有打印指示单元的指示的前提下,且可再贴纸检测单元检测出无纸时,进行空送动作,在可再贴纸检测单元检测出有纸的前提下,且打印指示单元已指示时,进行反送动作及重新输送动作,同时,与反送动作或重新输送动作中的一个动作同步进行可再贴纸打印单元的打印驱动。

本发明的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中,该可再贴纸打印机包括:可再贴纸打印单元,面对从装入的可再贴纸摞上一张一张剥离并被输送的可再贴纸,并在可再贴纸上进行打印;可再贴纸输送单元,用于进行空送动作、反送动作以及重新输送动作,其中该空送动作是正向输送所述可再贴纸从剥离位置通过可再贴纸排出口到达使可再贴纸突出于装置外部的可抽出位置,该反送动作是反向输送所述可再贴纸从可抽出位置到可由可再贴纸打印单元打印的后退位置,该重新输送动作是正向输送所述可再贴纸从后退位置到可抽出位置,在该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中,在从可再贴纸被输送至可抽出位置的状态抽出可再贴纸时,进行空送动作,另一方面,当指示打印时进行反送动作及重新输送动作,同时,与反送动作或重新输送动作中的一个动作同步进行可再贴纸打印单元的打印马区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可再贴纸输送至可抽出位置的状态是至少电源接通状态下的稳定状态。

根据该构成,当用户将可再贴纸从可再贴纸排出口抽出,可再贴纸检测单元检测出纸被抽出,则输送装置内部的未实施打印的可再贴纸使其从可再贴纸排出口突出,因此,用户无需进行规定的按键操作即可连续地获得未实施打印的可再贴纸。另一方面,当想在可再贴纸上进行打印时,通过发出打印指示,将上述状态下的可再贴纸拉入装置内部进行打印,并进行输送使其从可再贴纸排出口突出。由此,可抽出打印完毕的可再贴纸并且使用。如此,可使在可抽出可再贴纸状态下处于打印待机。而且,通过将该状态设为稳定状态,可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可再贴纸输送单元在空送动作及重新输送动作时使可再贴纸的自由端在输送方向的前头。

根据该构成,由于将自由端作为前头排出纸张,所以可防止在可再贴纸排出口的附近发生卡纸,并便于抽出可再贴纸。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可再贴纸输送单元包括辊,该辊用于旋转接触于可再贴纸的粘接部一侧的面,且正反向输送可再贴纸,辊的周长长于可再贴纸的输送方向的长度。

根据该构成,通过粘接部减少了卷绕于辊上的可再贴纸的卷边儿,同时也使可再贴纸不会相互重叠,所以可以防止可再贴纸的相互重叠部分由于滑动而产生的卡纸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辊配置在可再贴纸排出口的附近,在可抽出位置上,可再贴纸粘接部与辊接触。

根据该构成,除了可再贴纸12h的基端部之外,其大部分从可再贴纸排出口15向外部露出,因此,用户可轻松地拿到可再贴纸12h以便于将其抽出。而且,由于粘接部分轻微地粘着于辊上,所以不会出现由于振动等而造成可再贴纸(浮签)从可再贴纸排出口脱落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可再贴纸打印单元包括热敏头,且辊兼作与热敏头对置的压纸卷筒。

根据该构成,无需另行设置压纸辊,所以可以削减部件的件数及安装工时。而且,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可再贴纸打印单元包括墨带输送机构,该墨带输送机构只在打印驱动时,与打印驱动同步,将墨带与可再贴纸一起输送。

根据该构成,可防止墨带被无用的输送,同时,由于在打印驱动以外的时间不放出墨带,所以也可防止墨带无用地松弛。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再贴纸打印系统的模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整体立体图;

图3是可再贴纸打印机的剖面模式图;以及

图4A至图4H是示出了可再贴纸打印机的一系列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可再贴纸打印机及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该可再贴纸打印机与个人计算机(下面称作个人电脑)连接,并将使用个人电脑制作并选择的字符、图形等各种数据打印在可再贴纸上。

图1是可再贴纸打印系统1的模式图,该可再贴纸打印系统1包括:可再贴纸打印机2;个人电脑3,其设置在可再贴纸打印机2的外部,用于向可再贴纸打印机2提供打印数据;电缆4,用于连接(link,链接)这些装置。此外,也可以是用无线连接代替电缆4的结构。

在个人电脑3上连接有数据输入用的键盘101及鼠标102,来自键盘101及鼠标102的输入结果被显示在显示器103上。而且,通过CD-ROM104等的外部存储介质启动制作可再贴纸打印机2的打印数据的应用软件(程序)。

而且,当输入各种检测信号、各种指令、各种数据等时,由CPU和存储器等构成的控制部105(参照图3)按应用软件处理存储器内的数据,并控制可再贴纸打印机2。此外,也可以在可再贴纸打印机2中设置打印数据的制作功能、编辑功能以及控制功能,并将可再贴纸打印机2作为单独的装置,对可再贴纸12h进行打印。另外,在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打印指示单元是通过从上述的键盘101或者鼠标102向控制部105输入各种检测信号、各种指令、各种数据等而实现的。

如图2所示,可再贴纸打印机2通过装置壳体13将组合化的内部装置覆盖而构成,可以从装置壳体13的下侧放入安装可再贴纸摞12(参照图3)。此外,可再贴纸打印机(repositionable noteprinter)2也可以构成为:将可再贴纸摞装入纸盒中,该纸盒可从前方抽拉式地安装。在该可再贴纸打印机2中,首先从放入的可再贴纸摞12最上面的可再贴纸12h开始一张一张地剥离,并在未进行打印的状态下,使可再贴纸12h从形成于装置壳体13的可再贴纸排出口15突出并处于打印待机,然后根据从个人电脑3输出的打印数据及打印指示,将该可再贴纸向装置内部输送打印,待进行完打印之后,再将其向可再贴纸排出口15输送。

可再贴纸摞12是将多张同一形状的可再贴纸12h的基端部里侧的一部分粘接并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可再贴纸12h可从可再贴纸摞12一张一张地剥离,并且,剥离之后还可以通过粘接部分再次粘着于被粘着体上。

在装置壳体13的下面形成有可再贴纸导入开口14,用于将可再贴纸摞12从下方放入到装置壳体13内部;并且,在装置壳体13的前面中央形成有水平狭缝(slit)状的可再贴纸排出口15,用于将打印完毕的可再贴纸12h从装置壳体13向外部送出,或者使未进行打印的可再贴纸12h从装置壳体13向外部突出。而且,在装置壳体13的前面上部形成有开闭盖16,用于向内部装置进行色带盒(ribbon cartridge)C的装卸。

如图3所示,在装置壳体13的内部,包括:可再贴纸支架21,位于装置壳体13内部的下侧,面对可再贴纸导入开口14,自由装卸地保持可再贴纸摞12;可再贴纸打印单元22,位于可再贴纸支架21的上方,用于在可再贴纸12h上进行打印;可再贴纸输送单元23,用于在将可再贴纸12h从可再贴纸摞12一张一张剥离的同时,在其与可再贴纸排出口15之间正反向输送该可再贴纸12h;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用于检测在可再贴纸排出口15的附近有无可再贴纸12h。若对可再贴纸输送单元23的正反向输送动作进行具体的说明,则其分为如下三个动作进行:从剥离位置通过可再贴纸排出口后到达使可再贴纸突出于装置外部的可抽出位置的正向输送的空送动作;从可抽出位置到可由可再贴纸打印单元进行打印的后退位置的反向输送的反送动作;以及从后退位置到可抽出位置的正向输送的重新输送动作(将在后面详述)。

可再贴纸支架21包括:长方形状的放置台31,用于水平放置可再贴纸摞12;框状的安装导向32,用于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滑动地引导放置台31;盖体33,被固定在安装导向32的下部,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封闭可再贴纸导入开口14;四个加压弹簧34,在放置台31和盖体33之间,配置在放置台31和盖体33的四个角上。四个加压弹簧34被分别卡止在放置台31的下表面部及盖体33的上表面部,通过此四个加压弹簧34,将盖体33作为支撑基板均衡地对放置台31向上方施力。

安装导向32对应可再贴纸12h的形状而形成,其里面连通于可再贴纸导入开口14,并在定位承载于放置台31上的可再贴纸摞12的同时进行引导。在安装导向32的上侧开口的前后,向内突出地设置有水平压制可再贴纸摞12的前端部(自由端部侧)及后端部(粘接部侧)的一对位置调整部35、35。即,在一对位置调整部35、35与放置台31之间夹持可再贴纸摞12,并将最上面的可再贴纸12h位置调整为水平且固定的位置。

盖体33的外形形成为与放置台31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以嵌合于安装导向32的下侧开口的方式被固定在安装导向32的下面。而且,在这种状态下,盖体33封闭可再贴纸导入开口14,并且,盖体33的下表面与装置壳体13的下表面保持在同一面上。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放置台31可以以均等的力将可再贴纸摞12压到安装位置(安装导向32的位置调整部35)。因此,即使将可再贴纸摞12的可再贴纸12h一张一张的输出而使得张数减少,该位于最上面的可再贴纸12h的高度也会维持在通常的固定位置。

可再贴纸输送单元23是用于输送可再贴纸12h的单元,其包括:驱动电机51,用于作为驱动源;拾取辊(pickup roller)52,用于将卷起的可再贴纸12h夹持在其与后述的热敏头41之间并进行旋转输送;减速齿轮列53,用于将驱动电机51的驱动力传送给拾取辊52;辊旋转单元54,在其前端部以双支承的方式保持拾取辊52并使其可以自由旋转,并在旋转接触可再贴纸12h的旋转接触位置和抵接热敏头41的输送位置之间,使拾取辊52旋转(摇动)。

驱动电机51由整流子式的DC电机构成,在其输出轴上固定有脉冲圆盘(pulse disc)。而且,在与脉冲圆盘相对的位置上插入有光断续器,并通过该脉冲圆盘和光断续器构成了编码器61。而且,根据编码器61输出的脉冲信号,控制热敏头41的发热驱动或者可再贴纸输送单元23的输送量。

拾取辊52包括:辊主体72,用于旋转接触于可再贴纸12h并将其卷起;辊轴71,自由旋转地安装有辊主体72;以及辊齿轮(省略图示),与辊主体72一体旋转。辊轴71与热敏头41平行延伸,辊主体72被配置在靠近辊轴71一侧的半部,辊齿轮邻接于辊主体72并与其形成为一体。拾取辊52构成为驱动电机51的驱动力通过减速齿轮列53传送给该辊齿轮,由此该拾取辊52进行旋转。

辊主体72表面由硅橡胶等的具有耐热性的高摩擦材料构成,拾取辊52兼备有旋转接触于可再贴纸12h并将其卷起的功能、与热敏头41协力工作的压纸辊(platen roller)的功能。因此,由于无需另行设置压纸辊,所以可以减少部件的件数及安装工时。而且,辊主体72的周长长于可再贴纸12h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由此,由于通过粘接部减轻卷绕于辊上的可再贴纸12h的卷边儿,同时也使可再贴纸12h不会相互重叠,所以可以防止由于可再贴纸12h的相互重叠部分的干扰而产生的卡纸问题。

辊旋转单元54包括:一对回转臂81、81,在前端部以双支承的方式保持辊轴71,使该辊轴71可以自由旋转,并且该一对回转臂81、81以基端部为中心进行旋转;行星齿轮列(省略图示),使用了构成上述减速齿轮列53的一部分齿轮;凸轮机构(省略图示),用于将该齿轮的旋转变换为回转臂81的回转动作。即,凸轮机构将行星齿轮机构的圆周运动变换为回转臂81的往复旋转动作。通过该回转臂81的往复旋转动作,拾取辊52在旋转接触位置和输送位置之间旋转。

可再贴纸打印单元22包括:热敏头41,配置于可再贴纸排出口15的附近;墨带放出卷轴42,用于放出并自由地卷回墨带R;以及墨带卷取卷轴43,用于卷取墨带R,其中,该墨带放出卷轴42以及墨带卷取卷轴43可自由旋转地收容于上述带盒C中。墨带放出卷轴42可自由旋转地构成,墨带卷取卷轴43卡合于墨带卷取轴44并驱动旋转,以卷取从墨带放出卷轴42放出的墨带R的方式运转。此外,墨带R的输送方向与可再贴纸12h反向输送的方向相同(将在后面详述)。

墨带R从墨带放出卷轴42输送出来,并在热敏头41的位置上与可再贴纸12h重叠一起输送后,被卷取到墨带卷取卷轴43上。即,在拾取辊52和热敏头41之间插入可再贴纸12h和墨带R,并在将可再贴纸12h和墨带R向同一方向输送的同时通过放热元件的放热驱动在可再贴纸12h上进行打印。

墨带卷取轴44构成了墨带卷取机构的一部分,该墨带卷取机构是拾取辊52向上移动到输送位置,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传送来自上述辊齿轮的动力。而且,若在输送位置上,拾取辊52逆向旋转(与图示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以使可再贴纸12h向装置内部逆向输送(反送动作),则离合器卡合于墨带卷取轴44,并使墨带卷取卷轴43旋转。另一方面,当拾取辊52正向旋转(图示的箭头方向),以使可再贴纸12h向可再贴纸排出口15正向输送(空送动作、重新输送动作)时,离合器脱离开墨带卷取轴44并进行空转。即,墨带卷取机构构成为只在输送打印可再贴纸12h时才使墨带卷取卷轴43旋转,并使墨带R和可再贴纸12h一起输送。由此,可防止墨带R被无用的放出,同时,也可防止墨带R无用地松弛。

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被配置在拾取辊52和可再贴纸排出口15之间,用于检测有无可再贴纸12h,由透射式或者反射式的光学传感器构成,其中,该透射式或者反射式的光学传感器插入有在相互之间夹持可再贴纸12h(输送路径)的彼此相对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

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的检测信号被输出给个人电脑3,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检测可再贴纸12h是否被从可再贴纸排出口15中抽出。即,即使用户没有通过个人电脑3指示打印开始,而从可抽出位置抽出了可再贴纸12h,则当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检测“无纸”时,控制部105判断“纸被抽出”,并控制可再贴纸打印机2,使新的可再贴纸12h从可再贴纸支架21中送出。此外,在可抽出位置上,可再贴纸12h除了基端部之外的大部分仍从可再贴纸排出口15露出到外部。

在此,参照图4A至图4H对从可再贴纸12h卷起直至输出为止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说明。首先,用户将可再贴纸摞12装入可再贴纸支架21内,并当连接于电缆4的可再贴纸打印机2的电源接通(ON)时,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检测可再贴纸12h为“无纸”。于是,拾取辊52移动至旋转接触位置,并与装入可再贴纸支架21中的可再贴纸摞12的最上面的可再贴纸12h的表面进行旋转接触(参照图4A)。此外,也可以从个人电脑3通过电缆4(USB电缆等)为可再贴纸打印机2供电。

然后,拾取辊52开始旋转,并开始可再贴纸12h的卷起动作。即,通过拾取辊52对最上面的可再贴纸12h进行表面自由端侧的旋转接触,可以使可再贴纸12h以其长度方向的中部部位逐渐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弯曲(参照图4B)。

逐渐卷起的可再贴纸12h的前端通过拾取辊52的下侧之后,马上拾取辊52一边旋转一边向上运动,并脱离可再贴纸摞12,则可再贴纸12h借助拾取辊52的旋转力被弹起到拾取辊52的上侧,并且,自由端部安放于拾取辊52(参照图4C)上。

承载有可再贴纸12h的拾取辊52继续旋转(自转)并且进行移动(公转),当到达输送位置时与热敏头41之间夹持可再贴纸12h(参照图4D)。拾取辊52对于大幅度倾斜动作的可再贴纸12h,从自由端侧旋转接触于其背面,并且,将可再贴纸12h从可再贴纸摞12上剥离,将自由端侧作为前头向可再贴纸排出口15旋转输送(空送动作)。该旋转输送是根据上述编码器的输出,按照规定的步骤数进行输送。由此,当可再贴纸12h的粘接部分到达(附着到)拾取辊52时,拾取辊52的旋转停止。在这种状态下,可再贴纸12h在上述的可抽出位置待机。因此,用户可轻松地拿到可再贴纸12h以便于将其容易地抽出。而且,由于粘接部分处于轻微地粘着于拾取辊52的状态,所以可防止可再贴纸12h脱落。在本发明中,将这种状态定为稳定状态。此外,也可以使用上述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进行空送动作的停止控制。即,在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检测出可再贴纸12h的前端后,输送规定的步骤数后停止。

在此稳定状态中,若用户将可再贴纸12h从可再贴纸排出口15抽出,则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检测出可再贴纸12h为“无”,并自动地通过与上述内容相同的动作,从可再贴纸摞12重新将可再贴纸12h输送到可抽出的位置(参照图4A至图4D:空送动作)。由此,无需指示可再贴纸12h的空送即可连续地获得未打印任何内容的可再贴纸12h,可以将可再贴纸打印机2作为可再贴纸分配器使用。

另一方面,若用户未从可再贴纸排出口15将可再贴纸12抽出(在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检测出“有纸”的情况下),且用户根据由个人电脑3输入的数据指示打印开始时,则拾取辊52进行逆向旋转,可再贴纸12h被拉入装置内部(反送动作),与此配合开始墨带R的输送(参照图4E)。

而且,拾取辊52与热敏头41协力工作,在可再贴纸12h的表面从粘接部侧进行打印(参照图4F:反送动作)。于是,在该打印动作时的反送动作中,可再贴纸12h的粘接部分轻微地粘着于拾取辊52的表面,并且,可再贴纸12h卷绕于拾取辊52的周围并进行逆向输送。而且,随着该打印的进行,反送动作也由上述编码器输出所控制,并当可再贴纸12h的自由端侧的空白部分接触拾取辊52时,拾取辊52停止旋转(后退位置)。此外,当用户指示打印开始时,即使可再贴纸检测传感器24检测出可再贴纸12h为“无”,也不会重新从可再贴纸摞12输送可再贴纸12h。

当打印结束时,拾取辊52以自由端侧作为前头将打印完毕的可再贴纸12h从后退位置向可再贴纸排出口15再次旋转输送(参照图4G:重新输送动作)。该重新输送动作也是由上述编码器的输出所控制,将打印完毕的可再贴纸12h进行正向输送直至上述可抽出位置。勿庸置疑,在空送动作及重新输送动作中都是以可再贴纸12h的自由端作为前头输送的。由此,可以防止在可再贴纸排出口15处卡纸,同时也便于用户将可再贴纸12h抽出。

如此,在用户将可再贴纸12h抽出后,并指示下次的打印开始时,拾取辊52再次开始旋转,同时从热敏头41离开,回到旋转接触位置(参照图4H)。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从稳定状态(ordinary state)将可再贴纸12h一边拉入装置内部一边进行打印输送,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构成为从稳定状态将可再贴纸12h空送至装置内部,并从后退位置向可再贴纸排出口15进行打印输送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将如图3所示的墨带放出卷轴42和墨带卷取卷轴43左右调换地安装,并且也不是从拾取辊52传送驱动电机51的驱动力这样的结构了,而是设置用于放出墨带R的专用电机,并通过使驱动电机51和专用电机同时动作从而进行打印输送。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施例的可再贴纸打印机2,可使可再贴纸12h在可抽出状态下处于打印待机。通过将这种状态作为稳定状态(常态),可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而且,优选当电源断开(OFF)时使可再贴纸12h处于反送状态。但是当然也可以不管电源接通或是断开,总是使可再贴纸12h突出于可再贴纸排出口15。

附图标记

2    可再贴纸打印机      12  可再贴纸摞

12h  可再贴纸            15  可再贴纸排出口

22   可再贴纸打印单元    23  可再贴纸输送单元

24   可再贴纸检测单元    41  热敏头

52   拾取辊(辊)          105 控制单元(控制部)

R    墨带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