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采用时分驱动和翻转驱动的LCD面板驱动

采用时分驱动和翻转驱动的LCD面板驱动

摘要

一种操作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A)时分驱动LCD面板(1、1A~1E)的特定线中的像素(13),由此通过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驱动水平方向中的相邻像素(13)。(A)步骤包括:(A1)在驱动装置的第一输出接线端(Sourcel)上生成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数据信号,并且随后通过使第一输出接线端(Sourcel)电气连接到所述特定线中的像素(13)中的第一像素,驱动该第一像素;和(A2)继驱动第一像素之后,在第一输出接线端(Sourcel)上生成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二数据信号,并且随后通过使第一输出接线端(Sourcel)电气连接到所述特定线中的像素中的第二像素,驱动该第二像素。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758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49352.9

  • 发明设计人 久米田诚之;

    申请日2006-11-21

  • 分类号G09G3/36;G09G3/20;G02F1/133;

  • 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穆德骏

  • 地址 日本神奈川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46:1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0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9G3/36 授权公告日:20120718 终止日期:20161121 申请日:200611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1-09

    发明专利更正 卷:28 号:29 页码:说明书 更正项目:权利要求第9项第3行 误:第三数据信号 正:第四数据信号 申请日:20061121

    发明专利更正

  • 2012-07-18

    授权

    授权

  • 2008-07-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6-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和一种驱动LCD面板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实现时分驱动和翻转驱动的LCD面板驱动技术。

背景技术

时分驱动是一种驱动LCD面板时常用的技术,其中顺序选择一组数据线(信号线)并且将数据时分地写入所需的像素(参见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JP-A平成11-327518和JP-A 2003-215540)。时分驱动的一个优点在于,时分驱动有效地减少了集成在LCD驱动器中的输出放大器的数目。使用时分驱动的液晶显示设备可以实现,通过数目较液晶显示设备的数据线数目更少的输出放大器驱动像素。这有效地减少了LCD驱动器的功耗和芯片尺寸。另一优点在于,通过将开关电路并入到LCD面板中用于选择数据线,时分驱动有效地减少LCD驱动器和LCD面板之间的连接线的数目。并入在LCD面板中的开关电路有效地减少了提供LCD驱动器和LCD面板之间的电气连接的连接线的数目,使其低于LCD面板中的数据线的数目。LCD驱动器和LCD面板之间的连接线的数目减少,有效地协助安装LCD驱动器和LCD面板,并且有效地减少EMI(电磁干扰)。近来LCD面板中集成的像素数目的增加使得增加时分驱动的数据线的数目成为必要。

翻转驱动是另一种常用的用于驱动LCD面板的技术。翻转驱动是一种这样的技术,其中以预定的空间和时间循环,使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用于避免“烙印(burn-in)”现象。该翻转驱动减少了馈送到各个像素的驱动电压的DC分量,并且由此有效地避免了“烙印”现象。

一般说来,存在两类翻转驱动:共用恒定驱动和共用翻转驱动。共用恒定驱动技术指定了一种这样的技术,其中使数据信号翻转,同时使共用电极(或底板电极)的电压电平在特定的电压电平处保持恒定,在下文中该特定的电压电平被称为共用电平VCOM。共用翻转驱动技术指定了一种这样的技术,其中使数据信号和共用电极的电压电平均翻转。相比于共用翻转驱动技术,共用恒定驱动技术有利地使共用电极的电压电平稳定,并且这导致了LCD面板上的图像的闪烁的显著减少,如本领域中所知的。如下文中描述的,本发明涉及共用恒定驱动技术。

点翻转驱动,其是一种共用翻转驱动技术,是一种这样的技术,其中将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写入相邻的像素。应当注意,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对共用电压电平VCOM(即共用电极的电压电平)定义的。当数据信号具有高于共用电压电平VCOM的信号电平时,该数据信号的极性被定义为“正”。另一方面,当数据信号具有低于共用电压电平VCOM的信号电平时,该数据信号的极性被定义为“负”。有利地,点翻转驱动通过同时将正和负数据信号馈送到LCD面板,进一步改善了共用电极的电压电平的稳定性,并且由此有效地减少了LCD面板上的闪烁。

图1A是说明了采用时分驱动和点翻转驱动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典型结构的电路图,其由数字100标出。应当注意,例如,在上文提及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JP-A平成11-327518中公开了一种采用时分驱动和点翻转驱动的液晶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设备100配备有LCD面板101和LCD驱动器102。LCD面板101配备有栅极线(扫描线)111、数据线(信号线)112、和配置成行和列的像素113。栅极线111用于选择像素113的行。尽管在图1A中仅说明了LCD面板101的一部分,但是应当理解,LCD面板101进一步包括栅极线111、数据线112和未示出的像素113。连接到栅极线111i的像素113,可被称为第i行(第i线)中的像素113。如图1B所示,像素113均配备有TFT 114和像素电极115。像素电极115同共用电极(底板电极)相对,并且在各个像素电极115和共用电极116之间形成了液晶电容器。尽管在图1B中共用电极116被说明为在每个像素113中分立提供,但是应当理解,共用电极116可以是单一的大电极,如本领域中公知的。

回来参考图1A,LCD面板101额外包括关于三个数据线112的一个输入节点117。在下文中,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输入节点117可被称为奇数输入节点117O,而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输入节点117可被称为偶数输入节点117E

应当注意,连接到特定的输入节点117(通过开关元件)的一组数据线112可被称为与特定的输入节点117“相关联的”数据线112。在图1A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00中,与相同的输入节点117相关联的三个数据线是时分驱动的。

相应地,连接到特定的输入节点117(通过数据线112)的像素113可被称为与特定的输入节点117“相关联的”像素113。在图1A中,与相同的栅极线111连接并且与相同的输入节点117相关联的像素113是时分驱动的。

回来参考图1A,像素113包括用于显示红色的像素(在下文中被称为R像素)、用于显示绿色的像素(在下文中被称为G像素)和用于显示蓝色的像素(在下文中被称为B像素)。在下文中,与奇数输入节点117O相关联的R像素可被称为R像素117R1,并且与偶数输入节点117E相关联的R像素可被称为R像素117R2。相应地,与奇数输入节点117O相关联的G像素可被称为G像素117G1,并且与偶数输入节点117E相关联的G像素可被称为G像素117G2。而且,与奇数输入节点117O相关联的B像素可被称为B像素117B1,并且与偶数输入节点117E相关联的B像素可被称为B像素117B2

连接到相同的数据线112的像素113与相同的彩色相关联。在下文中,连接到R像素113R1和113R2的数据线可分别被称为数据线112R1和112R2。相应地,连接到G像素113G1和113G2的数据线可分别被称为数据线112G1和112G2,并且连接到B像素113B1和113B2的数据线可分别被称为数据线112B1和112B2

数据线112R1、112G1和112B1分别通过开关119R1、119G1和119B1连接到相关联的奇数输入节点117O,并且数据线112R2、112G2和112B2通过开关119R2、119G2和119B2连接到相关联的偶数输入节点117E。开关119R1、119G1、119B1、119R2、119G2和119B2响应控制信号RSW、GSW和BSW接通和断开。所需数据线的选择是通过接通所需的119R1、119G1、119B1、119R2、119G2和119B2开关实现的。

LCD面板101的输入节点117分别连接到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可分别由符号“Source1”、“Source2”…标出。

LCD驱动器102将具有所需信号电平的数据信号馈送到选定像素,即连接到选定数据线112和选定栅极线111的像素113。像素113被设定为同向其馈送的数据信号的信号电平相关联的灰度阶。

有必要确定在LCD驱动器10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以便于适合点翻转驱动和时分驱动。在点翻转驱动中,如图2所示,向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中相邻的两个像素113馈送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应当注意,水平方向是栅极线(扫描线)延伸的方向,而垂直方向是数据线(信号线)延伸的方向。还应当注意,符号“R1”“G1”“B1”“R2”“G2”和“B2”分别表示R像素113R1、G像素113G1、B像素113B1、R像素113R2、G像素113G2和B像素113B2

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12,如图1A所示,向R像素113R1、B像素113B1和G像素113G2馈送具有正极性的数据信号,并且向G像素113G1、R像素113R2和B像素113B2馈送具有负极性的数据信号。在图1A中,馈送到第一线中的像素113的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由置于数据线112上的符号“+”和“-”表示。

另一方面,在每个水平周期中,从一端到另一端,顺序选择与相同的输入节点117相关联的三个数据线112。换言之,如图3所示,以此顺序驱动连接到相同的栅极线的像素113,即R像素、G像素和B像素。如图4中所示,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M、GSW和BSW,可以实现具有此顺序的像素驱动。

出于像素113的驱动顺序和向其馈送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观点,有必要的是,如图5中所示,设定自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Source1和Source2顺序输出的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具体地,在第一水平周期中(其是用于驱动第一线中的像素113的周期),自输出接线端Source1顺序输出具有正极性的数据信号、具有负极性的数据信号和具有正极性的另一数据信号,同时自输出接线端Source2顺序输出具有负极性的数据信号、具有正极性的数据信号和具有负极性的另一数据信号。另一方面,在第二水平周期中,自输出接线端Source1顺序输出具有负极性的数据信号、具有正极性的数据信号和具有负极性的另一数据信号,同时自输出接线端Source2顺序输出具有正极性的数据信号、具有负极性的数据信号和具有正极性的另一数据信号。

应当注意,在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Source1和Source2上呈现的数据信号总是相反的,即,具有正和负极性的数据信号总是同时写入选定像素。这对于减少共用电极的电压电平中的变化是重要的。

一个问题在于,该液晶显示设备需要,在沿用于使数据信号分布到各个数据线的路径的节点上(诸如,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频繁地翻转电压电平。例如,图5中示出的操作需要在每一个水平周期中使在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三次。由于LCD驱动器102的输出接线端具有相当大的负载电容,因此数据信号的频繁翻转不利地引起了LCD驱动器102的功耗的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JP-A 2003-215540公开了一种适于时分驱动的技术,其中自LCD驱动器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翻转次数减低至每两个水平周期一次。然而,在该技术中,馈送到各个像素112的数据信号的翻转的空间频率是两个像素。换言之,该技术不提供点翻转驱动。

如所描述的,传统的液晶显示设备受到下述问题的困扰,即时分驱动和点翻转驱动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伴随有,沿用于使数据信号分布到各个数据线的路径的节点上的电压的频繁翻转,引起了LCD驱动器的功耗增加。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操作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

(A)时分驱动LCD面板的特定线中的像素,由此通过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驱动水平方向中的相邻像素。

(A)步骤包括:

(A1)在驱动器的第一输出接线端上生成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数据信号,并且随后通过使第一输出接线端电气连接到所述特定线中的像素中的第一像素,驱动该第一像素;和

(A2)继驱动第一像素之后,在第一输出接线端上生成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二数据信号,并且随后通过使第一输出接线端电气连接到所述特定线中的像素中的第二像素,驱动该第二像素。

该操作方法消除了在驱动第一像素之后驱动第二像素时的对翻转驱动器的第一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的需要。这有效地减少了液晶显示设备的功耗。

附图说明

由下面的描述,结合附图,将使本发明的上文的和其他的优点和特征,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A是说明传统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示图;

图1B是说明LCD面板中的像素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2是说明在点翻转驱动中馈送到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是说明在传统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像素的写顺序和馈送到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4是说明传统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5是说明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LCD驱动器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8是说明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9是说明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10是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操作的时序图;

图11是说明在第一实施例的优选修改方案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12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优选修改方案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操作的时序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

图14是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LCD驱动器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说明在第二实施例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16是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操作的时序图;

图17是说明在第二实施例中,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

图19A是说明第三实施例中的LCD驱动器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19B是说明LCD驱动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20是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框图;

图21A是说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帧周期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21B是说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三帧周期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操作的时序图;

图22A是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2B是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3是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一~第四帧周期中,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4是说明在第四实施例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5A是说明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帧周期中的LCD驱动器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25B是说明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三帧周期中的LCD驱动器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26A是说明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6B是说明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7是说明在第四实施例的优选修改方案中,在第一~第四帧周期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2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

图29是说明在第五实施例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框图;

图30A是说明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0B是说明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1是说明在第五实施例中,在第一~第四帧周期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2是说明在第五实施例的优选修改方案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3A和33B是说明第五实施例中的第一帧周期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33C和33D是说明第五实施例中的第三帧周期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3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

图35A是说明当同时驱动相互远离的数据线时,流过共用电极的电流的路径的示图;

图35B是说明当同时驱动相邻数据线时,流过共用电极的电流的路径的示图;

图36是说明在第六实施例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框图;

图37A是说明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7B是说明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二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8是说明在第六实施例中,在第一~第四帧周期中,第二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3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

图40是说明在第七实施例中,其中写入自LCD驱动器的各个输出接线端输出的数据信号的像素,和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的框图;

图41A是说明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41B是说明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二线中的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

图42是说明在第七实施例中,在第一~第四帧周期中,像素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示图;以及

图43A~43D是说明相邻数据线之间的电容耦合的效果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通过参考说明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认识到,使用本发明的教导内容,可以完成许多可替换实施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针对解释目的而说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LCD设备结构)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示图。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配备有LCD面板和LCD驱动器2。

LCD面板1的结构与图1A中说明的LCD面板101的结构相似。详细地,LCD面板1配备有栅极线11、数据线12和配置成行和列的像素13。各个像素13的结构如图1B所示。LCD面板1配备有关于三个数据线12的一个输入节点17。

像素13包括用于显示红(R)色的R像素13R1、13R2,用于显示绿(G)色的G像素13G1、13G2,用于显示蓝(B)色的B像素13B1、13B2。应当注意,R像素13R1、G像素13G1和B像素13B1同奇数输入节点17O相关联,并且R像素13R2、G像素13G2和B像素13B2同偶数输入节点17E相关联。

连接到相同数据线12的像素13与相同的彩色相关联。在下文中,连接到R像素13R1和13R2的数据线可分别被称为数据线12R1和12R2。相应地,连接到G像素13G1和13G2的数据线可分别被称为数据线12G1和12G2,而连接到B像素13B1和13B2的数据线可分别被称为数据线12B1和12B2

数据线12R1、12G1和12B1分别通过开关19R1、19G1和19B1连接到相关联的奇数输入节点17O,而数据线12R2、12G2和12B2通过开关19R2、19G2和19B2连接到相关联的偶数输入节点17E。这些开关19响应控制信号RSW、GSW和BSW接通和断开。具体地,开关19R1、19R2响应控制信号RSW操作,开关19G1、19G2响应控制信号GSW操作,而开关19B1、19B2响应控制信号BSW操作。所需数据线12的选择是通过接通所需的开关19实现的。

LCD面板1的输入节点17分别连接到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可分别由符号“Source1”、“Source2”…标出。应当注意,奇数编号的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可被统称为奇数输出接线端,而偶数编号的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可被统称为偶数输出接线端。

图7是说明LCD驱动器2的结构的框图。LCD驱动器2配备有数据控制电路21、灰度生成器电路22、一组正驱动分支23、一组负驱动分支24、极性开关电路25、选择器控制电路26、极性开关控制电路27、RGB开关控制电路28和时序控制电路29。

数据控制电路21根据待馈送到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将像素13的像素数据传递到正驱动分支23或者负驱动分支24。具体地,数据控制电路21接收指出选定线中的像素13的灰度阶的像素数据。数据控制电路21将与通过正数据信号驱动的像素相关联的像素数据传递到正驱动分支23,将与通过负数据信号驱动的像素相关联的像素数据传递到负驱动分支24。

灰度生成器电路22将与像素13的允许灰度阶相关联的一组灰度电压分别馈送到正驱动分支23和负驱动分支24。详细地,灰度生成器电路22将具有正极性的灰度电压馈送到正驱动分支23,同时将具有负极性的灰度电压馈送到负驱动分支24。馈送到正驱动分支23的灰度电压的数目,和馈送到负驱动分支24的灰度电压的数目,均等于像素13的允许灰度阶的数目。当允许灰度阶的数目是64时,灰度生成器电路22将一组具有正极性的64个不同的灰度电压馈送到正驱动分支23,并且将一组具有负极性的64个不同的灰度电压馈送到负驱动分支24。

正驱动分支23是一组响应向其馈送的像素数据生成正数据信号的电路,并且负驱动分支24是一组响应向其馈送的像素数据生成负数据信号的电路。针对LCD驱动器2的每两个输出接线端(即,针对LCD面板1的每两个输入节点17),提供一个正驱动分支23和一个负驱动分支24。根据在每个水平周期中顺序选择与每个输入节点17相关联的一组数据线12这一事实,正驱动分支23和负驱动分支24在每个水平周期中均驱动三个像素13。正驱动分支23使用接收自灰度生成器电路22的正灰度电压生成正数据信号,而负驱动分支24使用接收自灰度生成器电路22的负灰度电压生成负数据信号。

详细地,正驱动分支23均配备有一组锁存电路23a、数据选择器电路23b、D/A转换器23c和驱动电路23d。每个锁存电路23a锁存来自数据控制电路21的像素数据,并且将锁存的像素数据传递到数据选择器电路23b。根据每个正驱动分支23在每个水平周期中驱动三个像素13这一事实,正驱动分支23均包括三个锁存电路23a。

数据选择器电路23b在三个锁存电路23a中选择与下面待驱动的像素13相关联的一个锁存电路23a,并且将来自选定的锁存电路23a的像素数据传递到D/A转换器23c。

D/A转换器23c针对接收自选定锁存电路23a的像素数据执行D/A转换,以输出对应于接收的像素数据的灰度电压。更具体地,D/A转换器23c响应接收自选定锁存电路23a的像素数据,从接收自灰度生成器电路22的正灰度电压中选择一个灰度电压,并且将选定的灰度电压馈送到驱动电流23d。

驱动电路23d生成对应于像素数据的数据信号。驱动电路23d发挥电压跟随器的功能,并且输出具有对应于接收自D/A转换器23c的灰度电压的信号电平的数据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运算放大器用作驱动电路23d。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平移位器(未示出)可以插入在数据选择器电路23b和D/A转换器23c之间。这基于这一事实,即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将高的灰度电压施加到D/A转换器23c,其中使用了共用恒定驱动。电平移位器用于提供自数据选择器23b输出的信号的电压电平同D/A转换器23c中生成的或馈送到D/A转换器23c的信号的电压电平之间的电压电平匹配。

负驱动分支24的结构和操作与正驱动分支23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接收自灰度生成器电路22的灰度电压的极性与待生成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不同。负驱动分支24均配备有一组锁存电路24a、数据选择器电路24b、D/A转换器24c和驱动电流24d。锁存电路24a、数据选择器电路24b、D/A转换器24c和驱动电流24d分别具有与锁存电路23a、数据选择器电路23b、D/A转换器24c和驱动电流23d相同的功能。

极性开关电路25被设计用于将正和负驱动分支23和24的各个输出连接到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例如,当正数据信号被馈送到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并且负数据信号被馈送到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时,极性开关电路25分别将正驱动分支23的输出连接到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并且将负驱动分支24的输出分别连接到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

选择器控制电路26控制数据选择器电路23b和24b,由此锁存电路23a和24a中锁存的像素数据中的所需像素数据被传递到D/A转换器23c和24c。

极性开关控制电路27响应用于指出极性开关电路25中的电气连接的极性信号POL。当激活极性信号POL时(即,极性信号POL被拉高至“HIGH(高)”电平),极性开关控制电路27将正驱动分支23连接到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并且将负驱动分支24连接到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当灭活极性信号POL时(即,极性信号POL被拉低至“LOW(低)”电平),极性开关控制电路27将正驱动分支23连接到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并且将负驱动分支24连接到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

RBG开关控制电路28生成控制信号RSW、GSW和BSW,用于控制集成在LCD面板1中的开关19。

时序控制电路29控制数据控制电路21、选择器控制电路26、极性开关控制电路27和RBG开关控制电路28的操作时序。

(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

第一实施例中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个特征在于,数据线12的选择次序,即,将数据信号写入各个像素13的顺序,被确定为,自LCD驱动器2的每个输出接线端连续输出具有相同极性的数据信号。该操作减少了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并且有效地减少了LCD驱动器2的功耗。

具体地,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和B像素13B1,并且随后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1,如图8所示。同时,LCD驱动器2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并且随后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2。应当注意,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在数据信号被写入G像素13G1和13G2时翻转。

在第二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写顺序自LCD驱动器2输出数据信号,同时各个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和B像素13B1,并且随后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1,如图8所示。同时,LCD驱动器2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并且随后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2。应当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在数据信号被写入G像素13G1和13G2时翻转。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方式驱动剩余的像素13。在奇数水平周期中,以同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奇数线中的像素13,同时以同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偶数线中的像素13。

在该操作中,在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生成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在每个水平周期中仅翻转一次。这有效地减少LCD驱动器2的功耗。

应当注意,上文所述的操作实现了点翻转驱动,其中通过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驱动相邻的像素13。图9说明了,在根据图8所示的程序驱动像素13时,像素13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3,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R1、13B1和13G2,其被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而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G1、13R2和13B2,其被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对于第二线中的像素13,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R1、13B1和13G2,其被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而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G1、13R2和13B2,其被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如所描述的,对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写入相邻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

应当注意,图9中示出的像素13的写顺序不同于像素13的空间配置的次序。R像素13R1、G像素13G1和B像素13B1以此次序在LCD面板1中从左侧开始配置,而数据信号以次序R像素13R1、B像素13B1和G像素13G1写入这些像素。本发明人的一个发现是,当液晶显示设备采用点翻转驱动时,像素13的相异确定的写顺序和空间配置次序允许减少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上生成的数据信号的翻转次数。

更具体地,如下实现将数据信号写入像素13的操作。参考图10,在通过激活水平同步信号Hsync开始第一水平周期之后,激活栅极线111以选择第一线中的像素13。应当注意,当开始第一水平周期时,激活极性信号POL,并且将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连接到正驱动分支23,并将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连接到负驱动分支24。换言之,LCD驱动器2被设定为自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输出正数据信号,并且自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输出负数据信号。

如图8所示,LCD驱动器2随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和B像素13B1,同时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此外,如图10所示,LCD驱动器2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和BSW,其与同R像素13R1、13R2和B像素13B1、13B2相关联的数据信号输出同步。这允许顺序选择数据线12R1和12B1,以通过选定的数据线12R1和12B1将正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13R1和B像素13B1,并且还允许顺序选择数据线12R2和12B2,以通过选定的数据线12R2和12B2将负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

在完成将数据信号写入B像素13B1和13B2的操作之后,极性信号POL翻转,由此开关极性开关电路25中的电气连接。这导致了,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连接到负驱动分支24,并且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连接到正驱动分支23。

LCD驱动器2随后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1,并且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2,如图8所示。此外,LCD驱动器2激活控制信号GSW,其与同G像素13G1、13G2相关联的数据信号输出同步,由此选择数据线12G1和12G2。这导致了,通过选定的数据线12G1将负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13G1,并且通过选定的数据线12G2将正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13G2。这完成了第一水平周期中的数据信号的写操作。应当注意,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电压电平仅在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13G1和13G2时翻转。

在具有翻转的数据信号极性的第二水平周期中实现相似的程序。参考图10,在通过激活水平同步信号Hsync开始第二水平周期之后,激活栅极线112以选择第二线中的像素13。

如图8所示,LCD驱动器2随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和B像素13B1,同时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此外,如图10所示,LCD驱动器2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和BSW,其与同R像素13R1、13R2和B像素13B1、13B2相关联的数据信号输出同步。这允许顺序选择数据线12R1和12B1,以通过选定的数据线12R1和12B1将负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13R1和B像素13B1,并且还允许顺序选择数据线12R2和12B2,以通过选定的数据线12R2和12B2将正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

在完成将数据信号写入B像素13B1和13B2的操作之后,如图10所示,极性信号POL翻转,由此开关极性开关电路25中的电气连接。这导致了,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连接到正驱动分支23,并且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连接到负驱动分支24。

如图8所示,LCD驱动器2随后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1,同时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2,如图8所示。此外,如图10所示,LCD驱动器2激活控制信号GSW,其与同G像素13G1、13G2相关联的数据信号输出同步。这允许将正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13G1,并且将负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13G2。这完成了第二水平周期中的数据信号的写操作。应当注意,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电压电平仅在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13G1和13G2时翻转。

如所描述的,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减少了在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并且由此有效地减少了LCD驱动器2的功耗。

图11是说明了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另外的优选操作的示图。图11中示出的操作涉及,应对由于相邻数据线12之间的电容耦合引起的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其是采用时分驱动和点翻转驱动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问题之一。在下文中,首先给出关于由于电容耦合引起的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的描述。

使用时分驱动需要在数据信号写入像素13的操作之后,使各个数据线12与相关联的输入节点17断开连接。因此,在数据信号写入像素13的操作之后,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理想地保持不变,直至完成关于所有像素13的写操作;否则,在各个像素13中的液晶电容器上不会保持所需的电压。

另一方面,点翻转驱动需要向相邻的数据线12馈送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这意味着,相邻数据线12之间的电容耦合可以引起数据线12上的电压电平的变化。数据线12上的电压电平的变化引起了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不利变化。

图11中示出的操作涉及有效地应对该问题。具体地,在图11中的操作中,将数据信号顺序写入G像素和B像素,并且随后写入R像素、G像素和B像素。以该写顺序写入像素13的操作可以通过以GSW和BSW的顺序激活该控制信号GSW和BSW实现,并且随后以RSW、BSW和GSW的顺序激活该控制信号RSW、BSW和GSW,如图12所示。应当注意,在每个水平周期中,将具有相同信号电平的数据信号写入各个G像素和B像素,同时数据信号仅写入R像素一次。

图11中示出的操作通过下文中描述的原理有效地抑制了相邻数据线12之间的电容耦合的不利影响。参考图6,在首先将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之后,在将数据信号写入B像素时,连接到G像素的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由于电容耦合轻微变化。相应地,在将数据信号写入B像素之后,在将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时,连接到B像素的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由于电容耦合轻微变化。

然而,在将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之后,将数据信号写入B像素,并且由此将连接到B像素12的数据线12驱动到所需的电压电平,同时不会改变连接到R像素的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这应归于这一事实,通过先前执行写入B像素的操作,在连接到B像素的数据线12上已显现与所需电压电平几乎相同的电压电平。数据信号重新写入B像素仅引起了连接到B像素的数据线12上的小的电压电平变化,并且因此仅引起了连接到R像素的数据线12上的小的电压电平变化,该R像素的数据线12与B像素的数据线12相邻。

相应地,在将数据信号写入B像素之后,将数据信号写入G像素,并且由此将连接到G像素12的数据线12驱动到所需的电压电平,同时不会改变连接到B像素的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

应当注意,R像素不需要重复的写操作。这是因为,在写入R像素的操作之后执行的写操作不会引起数据线12上的电压电平的任何大的变化。

还应当注意,在图11中示出的操作中确定像素13的写顺序,由此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例如,在第一水平周期中,首先在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上生成待写入G像素13G1的负数据信号。随后,生成待写入B像素13B1和R像素13R1的正数据信号。下一步,在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上生成待重新写入B像素13B1的正数据信号,并且最后生成待重新写入G像素13G1的负数据信号。在第二水平周期中,首先在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上生成待写入G像素13G1的正数据信号。随后,生成待写入B像素13B1和R像素13R1的负数据信号。下一步,在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上生成待重新写入B像素13B1的负数据信号,并且最后生成待重新写入G像素13G1的正数据信号。该操作有效地将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减低至三次,尽管在每个水平周期中数据信号的写操作执行五次。

相同的操作应用于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当第一水平周期开始时,首先在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上生成待写入G像素13G2的正数据信号。随后,生成待写入B像素13B2和R像素13R2的负数据信号。下一步,在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上生成待重新写入B像素13B2的负数据信号,并且最后生成待重新写入G像素13G2的正数据信号。在第二水平周期中,首先在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上生成待写入G像素13G2的负数据信号。随后,生成待写入B像素13B2和R像素13R2的正数据信号。下一步,在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上生成待重新写入B像素13B2的正数据信号,并且最后生成待重新写入G像素13G2的负数据信号。该操作有效地将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减低至每个水平周期三次。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方式驱动像素13。在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按照与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同时按照与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

如所描述的,图11中示出的操作有效地抑制了由于相邻数据线12之间的电容耦合引起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的变化,同时将少了在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

第二实施例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电路图。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中,LCD面板1中的开关19和LCD驱动器2中的极性开关电路25的功能是通过集成在LCD驱动器2A中的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实现的。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具有顺序选择数据线12和将选定数据线12连接到正驱动分支23和负驱动分支24中的所需驱动分支的功能。

详细地,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配备有直接开关19和跨越开关20。直接开关10用于通过奇数输入节点17O将正驱动分支23连接到数据线12R1、12G1和12B1,并且通过偶数输入节点17E将负驱动分支24连接到数据线12R2、12G2和12B2。直接开关19R1、19G1和19B1连接在奇数输入节点17O和数据线12R1、12G1和12B1之间,并且直接开关19R2、19G2和19B2连接在偶数输入节点17E和数据线12R2、12G2和12B2之间。直接开关19R1和19R2响应控制信号RSW1接通和断开。相应地,直接开关19G1和19G2响应控制信号GSW1接通和断开,而直接开关19B1和19B2响应控制信号BSW1接通和断开。

另一方面,跨越开关20用于将正驱动分支23连接到数据线12R2、12G2和12B2,其同偶数输入节点17E相关联,并且将负驱动分支24连接到数据线12R1、12G1和12B1,其同奇数输入节点17O相关联。跨越开关20R2、20G2和20B2连接在奇数输入节点17O和数据线12R2、12G2和12B2之间,并且跨越开关20R1、20G1和20B1连接在偶数输入节点17E和数据线12R2、12G2和12B2之间。跨越开关20R1和20R2响应控制信号RSW2接通和断开。相应地,跨越开关20G1和20G2响应控制信号GSW2接通和断开,而跨越开关20B1和20B2响应控制信号BSW2接通和断开。

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的输入节点17分别连接到正驱动分支23和负驱动分支24的输出接线端。应当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正驱动分支23和负驱动分支24的输出接线端由符号Source1、Source2…标出,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图14是说明在该实施例中,除了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以外的一部分LCD驱动器2A的结构的示图。LCD驱动器2A的结构与图7中示出的LCD驱动器2的结构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首先,在该实施例中RGB开关控制电路28生成LCD驱动器2A中的六个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的组。其次,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而非极性开关电路25,并入在LCD驱动器2中。最后,LCD驱动器2A不包括如图7所示的极性开关控制电路27。

第二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个特征在于,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的功能消除了对沿分布数据信号的路径的节点上的电压电平翻转的需要。数据线选择/极性开关电路25A的电路构造,其具有将奇数输入节点17O和偶数输入节点17E连接到任何数据线12R1、12G1、12B1、12R2、12G2和12B2的功能,允许直接将奇数输入节点17O和偶数输入节点17E分别连接到正驱动分支23和负驱动分支24。这消除了对开关奇数和偶数输入节点17O和17E同正和负驱动分支23和24之间的连接的需要,不同于图7的情况。因此,该实施例中的LCD设备消除了对翻转奇数输入节点17O和偶数输入节点17E的电压电平的需要。在下文中,给出了第二实施例中中如此构造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详细描述。

具体地,参考图15,在第一水平周期中,激活栅极线111以选择第一线中的像素13。然后LCD驱动器2中的正驱动分支23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1和B像素13B1,同时LCD驱动器2中的负驱动分支24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2和B像素13B2

在这些数据信号的输出同步中,如图16所示,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2和BSW1。响应控制信号RSW1的激活,直接开关19R1和19R2接通,并且由此数据线12R1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数据线12R2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导致了,正驱动分支23生成的正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R1写入R像素13R1,并且负驱动分支24生成的负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R2写入R像素13R2

随后激活控制信号GSW2时,跨越开关20G1和20G2接通,并且由此数据线12G2连接到奇数输出节点17O,同时数据线12G1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导致了,正驱动分支23生成的正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G2写入G像素13G2,并且负驱动分支24生成的负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G1写入G像素13G1

当激活控制信号BSW1时,直接开关19B1和19B2接通,并且由此数据线12B1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数据线12B2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导致了,正驱动分支23生成的正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B1写入B像素13B1,并且负驱动分支24生成的负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B2写入B像素13B2

回来参考图15,随后在第二水平周期中,激活栅极线112以选择第二线中的像素13。然后LCD驱动器2中的正驱动分支23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其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2和B像素13B2,同时LCD驱动器2中的负驱动分支24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其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1和B像素13B1

在这些数据信号的输出同步中,如图16所示,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2、GSW1和BSW2。响应控制信号RSW2的激活,跨越开关20R1和20R2接通,并且由此数据线12R2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数据线12R1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导致了,正驱动分支23生成的正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R2写入R像素13R2,并且负驱动分支24生成的负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R1写入R像素13R1

随后激活控制信号GSW1时,直接开关19G1和19G2接通,并且由此数据线12G1连接到奇数输出节点17O,同时数据线12G2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导致了,正驱动分支23生成的正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G1写入G像素13G1,并且负驱动分支24生成的负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G2写入G像素13G2

当激活控制信号BSW2时,跨越开关20B1和20B2接通,并且由此数据线12B2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数据线12B1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导致了,正驱动分支23生成的正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B2写入B像素13B2,并且负驱动分支24生成的负数据信号通过数据线12B1写入B像素13B1

该操作消除了对沿用于分布数据信号的路径安置的奇数输入节点17O和偶数输入节点17E上的电压电平的翻转的需要,并且由此进一步减少了LCD驱动器2的功耗。

第三实施例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框图。在第三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中,针对每个输入节点提供了六个数据线;即,在每个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六个数据线的组。

应当注意,现有技术提出,将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写入相邻像素的点翻转驱动与其中在每个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偶数数目的数据线的时分驱动不相容。这一事实由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JP-A平成11-327518支持。参考图18,从左到右顺序驱动连接到相同的输入节点17的数据线17,如现有技术中实现的,不利地导致了,具有相同极性的数据信号馈送到奇数输入节点17O和偶数输入节点17E。这引起了共用电压电平VCOM的变化,并且消除了点翻转驱动的优点。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JP-A平成11-327518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在每个水平周期中驱动3n个数据线。

然而,本发明人发现,驱动像素13的顺序的最优化,允许实现点翻转驱动和时分驱动,其中在每个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偶数数目个数据线,同时有效地减少LCD驱动器上生成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第三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基于该发现。

具体地,第三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配备有LCD面板1B和LCD驱动器2B。LCD面板1B配备有栅极线111、112…、数据线12R1~12R4、12G1~12G4、12B1~12B4、R像素13R1~13R4、G像素13G1~13G4和B像素13B1~13B4。R像素13R1~13R4分别连接到数据线12R1~12R4。相应地,G像素13G1~13G4分别连接到数据线12G1~12G4,并且B像素13B1~13B4分别连接到数据线12B1~12B4

数据线12R1、12G1、12B1、12R2、12G2和12B2以此顺序空间配置在LCD面板1B中,并且分别通过开关19R1、19G1、19B1、19R2、19G2和19B2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开关19R1、19G1、19B1、19R2、19G2和19B2分别响应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接通和断开。

相应地,数据线12R3、12G3、12B3、12R4、12G4和12B4以此顺序空间配置在LCD面板1B中,并且分别通过开关19R3、19G3、19B3、19R4、19G4和19B4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开关19R3、19G3和19B3,其连接到安置在相对左侧位置的数据线12R3、12G3和12B3,分别响应控制信号RSW2、GSW2和BSW2接通和断开,而开关19R4、19G4和19B4,其连接到安置在相对右侧位置的数据线12R4、12G4和12B4,分别响应控制信号RSW1、GSW1和BSW1接通和断开。

应当注意,开关19R1、19G1、19B1、19R2、19G2和19B2与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的关联,完全不同于开关19R3、19G3、19B3、19R3、19G3和19B3与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的关联。例如,当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以此次序激活时,从左侧选择数据线12R1、12G1、12B1、12R2、12G2和12B2,而这不能应用于数据线12R3、12G3、12B3、12R4、12G4和12B4;以这样的次序12R4、12G4、12B4、12R3、12G3和12B3,选择数据线12R3、12G3、12B3、12R4、12G4和12B4

图19A是说明LCD驱动器2B的结构的框图。LCD驱动器2B的结构与图7中所示的LCD驱动器2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LCD驱动器2B中,RGB开关控制电路28生成六个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并且每个正和负驱动分支23和24包括六个锁存电路23a和24a。

图20、21A、21B、22A、22B是说明第三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示图。在第一水平周期中,如图20所示,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第一线中的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并且然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第一线中的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第一线中的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并且然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第一线中的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应当注意,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总是与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相反。

在开始第一水平周期之后,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2、BSW1、RSW2、GSW1和BSW2,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如图21A所示。当激活控制信号RSW2时,极性信号POL翻转。应当注意,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在将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13R2和13R3时翻转。

在第二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顺序输出具有翻转的数据信号极性的数据信号。具体地,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第二线中的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并且然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如图20所示。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第二线中的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并且然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

在开始第一水平周期之后,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2、BSW1、RSW2、GSW1和BSW2,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如图21A所示。当激活控制信号RSW2时,极性信号POL翻转。应当注意,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在将数据信号写入R像素13R2和13R3时翻转。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似的程度驱动像素13。按照与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在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并且按照与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在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

上文所述的操作需要在每个水平周期中仅使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呈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一次。这有效地减少了LCD驱动器2的功耗。

此外,如由图22A和22B理解的,上文所述的操作实现的点翻转驱动,其中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被写入相邻像素13。图22A说明了,当以图20所示的程序驱动像素13时,像素13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3,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其被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同时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其被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另一方面,对于第二线中的像素13,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其被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同时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其被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如所描述的,对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写入相邻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

为了进一步改善图像质量,理想地是,以预定的时间循环,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写顺序,如图23所示。在图23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以四个帧周期的时间循环,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写顺序。详细地,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在每一个帧周期中切换,并且像素13的写顺序在每两个帧周期中切换。

周期性地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有效地应对由于开关19的漏电引起的各个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变化导致的图像质量劣化。需要用作开关19的薄膜晶体管具有大的驱动能力,以便于驱动具有长的长度和大的容量的数据线12。因此,用作开关19的薄膜晶体管被设计为具有大的栅极宽度,减小的栅极长度和导通电阻。然而,该设计的薄膜晶体管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的漏电流的困扰。因此,在各个像素13中积累的电荷在写操作过程中通过开关19泄露,并且由此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不利地改变。由于较早驱动的像素13受到写电压的大的变化的困扰,因此在视觉上将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识别为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即,在垂直方向(数据线12的方向)中延伸的可视觉感知的分段。周期性地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受到写电压的不利变化的困扰的像素13消失,并且由此有效地减少了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

具体地,在第一帧周期中,以上文所述的程序驱动像素13。在第一帧周期中的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并且然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并且然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在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按照与数据信号极性翻转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应当注意,在图23中仅说明了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的像素13的驱动程序。

在第二帧周期中,按照与馈送的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在第二帧周期中的奇数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并且然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并且然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在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按照与数据信号极性翻转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

在第三帧周期中,馈送到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即,通过具有与第一帧周期相同的极性的数据信号驱动像素13),并且额外地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具体地,在第三帧周期中的奇数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并且然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并且然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在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按照与数据信号极性翻转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通过在每个水平周期中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2、GSW1、BSW2、RSW1、GSW2和BSW1,可以实现通过该写顺序将数据信号写入像素13的写操作。当激活控制信号RSW1时,极性信号POL翻转。应当注意,在图23中仅说明了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的像素13的驱动程序。

在第四帧周期中,按照与馈送的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在第四帧周期中的奇数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并且然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并且然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在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按照与数据信号极性翻转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在后面的帧周期中重复第一~第四帧周期中实现的操作。

如所描述的,通过周期性地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写顺序,有效地改善了液晶显示设备的图像质量。

第四实施例

图24、25A、25B、26A和26B说明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应当注意,第四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与图18和19中示出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相同。

第四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涉及由开关19的漏电导致的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如所描述的,通过较早的数据信号驱动的像素13受到写电压中的较大变化的困扰。例如,当数据信号以此顺序写入像素13R1、13G1、13B1、13R2、13G2和13B2时,像素13R1受到写电压中的最大变化的困扰,同时像素13B2受到写电压中的最小变化的困扰。

这意味着,当数据信号写入两个像素13的时序极大地不同时,两个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程度极大地不同。对于上文所述的示例,像素13R1和13G1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程度是接近的,而像素13R1和13B1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程度极大地不同。

最严重的情况是,在显示相同彩色的像素之间,写电压的变化程度极大地不同。这是因为,显示相同彩色的像素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作为屏幕上的不均匀性易于由人眼感知到。例如,R像素和G像素之间的写电压的变化差异难于由人眼感知,尽管其可能引起彩色再现的轻微劣化。然而,R像素13R1和13R2之间的写电压的变化差异作为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易于由人眼感知到。

第四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涉及,通过连续地将数据信号写入显示相同彩色的像素13,减少由显示系统彩色的像素之间的写电压的变化差异引起的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同时减少在LCD驱动器2的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

具体地,在下文中描述的程序中驱动数据信号进入各个像素13:参看图24,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第一线中的R像素13R1,并且随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和G像素13G1。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R像素13R1和13R2。下一步,LCD驱动器2B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并且随后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B像素13B2。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G像素13G1和13G2,并且随后数据信号连续写入B像素13B1和13B2

同时,LCD驱动器2B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并且随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和G像素13G4。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R像素13R4和13R3。下一步,LCD驱动器2B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并且随后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B像素13B3。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G像素13G4和13G3,并且随后数据信号连续写入B像素13B4和13B3

在开始第一水平周期之后,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RSW2、GSW1、GSW2、BSW1和BSW2,可以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如图25A所示。当激活控制信号RSW2、GSW2和BSW2时,极性信号POL翻转。应当注意,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翻转三次,尽管数据信号写入像素13六次。

在第二水平周期中,通过使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以相似的程序驱动像素13。在第二水平周期中,如图24中所示,LCD驱动器2B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并且随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和G像素13G1。下一步,LCD驱动器2B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并且随后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B像素13B2

同时,LCD驱动器2B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并且随后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和G像素13G4。下一步,LCD驱动器2B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并且随后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B像素13B3

在开始第一水平周期之后,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RSW2、GSW1、GSW2、BSW1和BSW2,可以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如图25A所示。当激活控制信号RSW2、GSW2和BSW2时,极性信号POL翻转。应当注意,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也仅翻转三次。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方式驱动像素13。在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按照与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同时按照与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

应当注意,该操作实现了点翻转驱动,其中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被写入相邻像素13,如由图26A和26B所理解的。图26A说明了当根据图24所示的程序驱动第一线中的像素13时,像素13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3,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其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同时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3,其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另一方面,对于第二线中的像素13,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其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同时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3,其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如图26B所示。如所描述的,对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写入相邻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

所描述的操作仅需要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三次。这有效地减少了LCD驱动器2B的功耗。

此外,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被确定为,将数据信号连续写入显示相同彩色的像素13,并且由此有效地减少由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

如第三实施例的情况,优选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以预定的时间循环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在每一个帧周期中切换,并且像素13的写顺序在每两个帧周期中切换。

更具体地,在第一帧周期中,以上文所述的程序驱动像素13,并且在第二帧周期中,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

在第三帧周期中,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再次翻转(即,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极性相同),并且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具体地,在显示相同彩色的像素13之间,交换写操作中的各个像素13的优先权。

详细地,在第三帧周期中的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2,并且随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R像素13R1和G像素13G2。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R像素13R2和13R1。下一步,LCD驱动器2B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并且最后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馈送到B像素13B1。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G像素13G2和13G1,并且随后数据信号连续写入B像素13B2和13B1

同时LCD驱动器2B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3,并且随后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R像素13R4和G像素13G3。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R像素13R3和13R4。下一步,LCD驱动器2B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并且最后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馈送到B像素13B4。应当注意,数据信号连续写入G像素13G3和13G4,并且随后数据信号连续写入B像素13B3和13B4

在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实现与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的写操作相似的写操作。

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2、RSW1、GSW2、GSW1、BSW2和BSW1,可以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如图25B所示。当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1和BSW1时,极性信号POL翻转。应当注意,在每个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翻转三次,尽管写入像素13的操作实现了六次。

在第四帧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数据信号以同第三帧周期相同的写顺序被写入各个像素13。在后面的帧周期中,重复第一~第四帧周期的写操作。

如所描述的,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以四个帧周期的时间循环,周期性地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也优选地改善了图像质量。

第五实施例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示图。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中,修改LCD面板2C中的互连,以减少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而且,据此修改LCD驱动器2B的操作。

具体地,每个输入节点17连接到与其中写入具有相同极性的数据信号的像素13相关联的数据线12。详细地,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的数据线12R1、12B1、12G2、12R3、12B3和12G4,通过开关19R1、19B1、19G2、19R3、19B3和19G4,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的数据线12G1、12R2、12B2、12G3、12R4和12B4,通过开关19G1、19R2、19B2、19G3、19R4和19B4,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

开关19R1、19G1和19B1连接到互连181、182和183,以分别接收控制信号RSW1、GSW1和BSW1。此外,开关19R2、19G2和19B2也连接到互连181、182和183,以分别接收控制信号RSW1、GSW1和BSW1。另一方面,开关19R3、19G3和19B3连接到互连184、185和186,以分别接收控制信号RSW2、GSW2和BSW2。此外,开关19R4、19G4和19B4也连接到互连184、185和186,以分别接收控制信号RSW2、GSW2和BSW2。

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数据线12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并且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数据线12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消除了对在每个水平周期中间的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的需要。

具体地,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B像素13B1、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其安置在第一线中),如图29所示。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B像素13B2、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

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B像素13B1、R像素13R3、G像素13G4和B像素13B3(其安置在第一线中)。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2、G像素13G1、B像素13B2、R像素13R4、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

通过在每个水平周期中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可以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极性信号POL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翻转。这允许仅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翻转LCD驱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

应当注意,该操作实现了点翻转驱动,其中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被写入相邻像素13,如由图30A和30B所理解的。图30A说明了,当根据图29中所示的程序驱动第一线中的像素13时,像素13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3,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同时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另一方面,对于第二线中的像素,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同时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如图30B所示。如所描述的,对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写入相邻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方式驱动像素13。在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以同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同时以同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

如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情况,优选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以预定的时间循环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在每一个帧周期中切换,并且像素13的写顺序在每两个帧周期中切换。

更具体地,在第一帧周期中,以上文所述的程序驱动像素13,并且在第二帧周期中,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

在第三帧周期中,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再次翻转(即,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极性相同),并且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

具体地,在第三帧周期中的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B像素13B3、R像素13R1、G像素13G2和B像素13B1(其安置在第一线中)。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4、G像素13G3、B像素13B4、R像素13R2、G像素13G1和B像素13B2。在第三帧周期的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实现同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的写操作相似的写操作。

在第四帧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以同第三帧周期相同的写顺序,将数据信号写入各个像素13。在后面的帧周期中,重复第一~第四帧周期的写操作。

如所描述的,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以四个帧周期的时间循环,周期性地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也优选地改善了图像质量。

参考图32,优选的是,首先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然后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用于进一步减少LCD驱动器2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如上文所描述的,第五实施例的写操作包括,在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的操作中,自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同时在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的操作中,自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因此,通过首先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并且随后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或者通过首先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并且随后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进一步减少了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

图33A~33D是用于实现上文所述的操作的操作时序的时序图。在第一帧周期的前面一半中的各个水平周期中,如图33A所示,顺序激活奇数编号的栅极线111、113…,由此顺序选择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在各个水平周期中,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LCD驱动器2B自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同时自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这完成了将数据信号写入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的操作。

如图33B所示,在完成写入所有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的操作之后,顺序激活偶数编号的栅极线112、114…,以顺序选择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在各个水平周期中,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LCD驱动器2B自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连续输出负数据信号,同时自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连续输出正数据信号。这完成了将数据信号写入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的操作。

在第二帧周期中,通过使馈送到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以同第一帧周期相似的方式,驱动像素13。

在第三帧周期中,切换各个水平周期的写顺序。具体地,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2、GSW2、BSW2、RSW1、GSW1和BSW1。在第三帧周期中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与第二帧周期中的极性相同。切换各个水平周期的写顺序有效地减少由各个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

在第四帧周期中,通过使馈送到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以同第三帧周期相似的方式,驱动像素13。在后面的帧周期中,重复第一~第四帧周期中的操作。

如所描述的,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首先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然后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或者首先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然后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该操作进一步减少了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并且由此进一步减少了LCD驱动器2B的功耗。

第六实施例

图3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示图。第六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与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几乎相同;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的数据线12R1、12B1、12G2、12R3、12B3和12G4,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的数据线12G1、12R2、12B2、12G3、12R4和12B4,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该连接有效地进一步减少LCD驱动器2B的功耗,如上文所描述的。

不同之处在于,LCD面板2D中的互连被设计为,同时驱动相邻的两个数据线12。具体地,开关19R1和19G1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RSW1的互连181,而开关19B1和19R2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GSW1的互连182。此外,开关19G2和19B2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BSW1的互连183,而开关19R3和19G3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RSW2的互连184。最后,开关19B3和19R4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GSW2的互连185,而开关19G4和19B4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BSW2的互连186。该互连配置例如,允许通过激活控制信号RSW1,驱动相互相邻的数据线12R1和12G1

图35A和35B是解释同时驱动相邻的数据线12的技术意义的示图。当通过正数据信号驱动两个数据线12中的一个并且通过负数据信号驱动另一个时,由于数据线12和共用电极16之间的电容耦合,电流在两个数据线12之间流动通过共用电极16。

在同时驱动相互远离的两个数据线12(例如,图35A中的数据线12R1和12R2)的情况中,如图28所示的LCD面板2C的情况,电流通过共用电极16的行进距离增加,并且这引起了跨越共用电极16的大的压降。这不利地引起了共用电极16的电压电平的局部变化。

另一方面,该实施例中的LCD面板2D,通过同时驱动相邻的数据线12(例如,图35B中的数据线12R1和12G1)有效地减少电流通过共用电极16的行进距离,并且由此减少跨越共用电极16的压降。这有效地避免了共用电极16的电压电平的局部变化。

下文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详细描述。如图3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LCD驱动器2B仅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使其各个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如第五实施例中的情况。具体地,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1、B像素13B1、G像素13G2、R像素13R3、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其安置在第一线中),如图36所示。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G像素13G1、R像素13R2、B像素13B2、G像素13G3、R像素13R4和B像素13B4

在第二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1、B像素13B1、G像素13G2、R像素13R3、G像素13G3和B像素13B4。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G像素13G1、R像素13R2、B像素13B2、G像素13G3、R像素13R4和B像素13B4

应当注意,自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和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输出的数据信号总是被写入连接到相邻数据线12的像素13。参考图37A,例如,在第一水平周期中,当自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输出馈送到R像素13R1的数据信号时,自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输出馈送到同R像素13R1相邻的G像素13G1的数据信号。如上文所述,该写操作有效地减少了共用电极16的电压电平的局部变化。

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可以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极性信号POL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翻转。这导致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翻转。

应当注意,该操作实现了点翻转驱动,其中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被写入相邻像素13,如由图37A和37B所理解的。图37A说明了,当根据图36中所示的程序驱动第一线中的像素13时,像素13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3,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同时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另一方面,对于第二线中的像素,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同时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如图37B所示。如所描述的,对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写入相邻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方式驱动像素13。在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以同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同时以同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

如第三~第五实施例的情况,优选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以预定的时间循环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在每一个帧周期中切换,并且像素13的写顺序在每两个帧周期中切换。

更具体地,在第一帧周期中,以上文所述的程序驱动像素13,并且在第二帧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驱动像素13。

在第三帧周期中,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再次翻转(即,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极性相同),并且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

详细地,如图38所示,在第三帧周期中的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3、B像素13B3、G像素13G4、R像素13R1、B像素13B1和G像素13G2。同时,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G像素13G3、R像素13R4、B像素13B4、G像素13G1、R像素13R2和B像素13B2。在第三帧周期的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实现同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的写操作相似的写操作。

在第四帧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以同第三帧周期相同的写顺序,将数据信号写入各个像素13。在后面的帧周期中,重复第一~第四帧周期的写操作。

如所描述的,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以四个帧周期的时间循环,周期性地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也优选地改善了图像质量。

第七实施例

图3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示图。第七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与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的结构几乎相同;安置在奇数编号的位置的数据线12R1、12B1、12G2、12R3、12B3和12G4,连接到奇数输入节点17O,而安置在偶数编号的位置的数据线12G1、12R2、12B2、12G3、12R4和12B4,连接到偶数输入节点17E。如上文所述,该连接进一步减少了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上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的翻转次数,并且由此进一步减少了LCD驱动器2B的功耗。

不同之处在于,开关19同用于馈送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的互连181~186之间的连接,即同时驱动的数据线12的组合。在第七实施例中,开关19同互连181~186之间的连接被确定为,满足下文描述的要求:

(1)对于每12个数据线,定义四对相邻的数据线12,并且同时驱动相同的对的两个数据线12。

(2)一个数据线12插入在相邻的数据线12对之间,并且所插入的一个数据线12不与相邻的数据线12对同时驱动。

详细地,开关19R1和19G1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RSW1的互连181,而开关19B1和19R2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GSW1的互连182。此外,开关19R3和19G3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BSW1的互连183,而开关19R4和19G4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RSW2的互连184。最后,开关19B1和19B2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GSW2的互连185,而开关19B3和19B4连接到用于馈送控制信号BSW2的互连186

在下面的描述中,属于四对数据线12的数据线可被称为成对数据线。在该实施例中,数据线12R1~12R4和12G1~12G4可被称为成对数据线。另一方面,不属于四对数据线12的数据线可被称为孤立数据线。

图40、41A和41B是说明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操作的示图。如图40所示,LCD驱动器2B仅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使其各个输出接线端上显现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如第五和第六实施例的情况。具体地,如图40所示,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1、G像素13G2、R像素13R2、G像素13G4、B像素13B1和B像素13B3(其安置在第一线中)。同时,在第一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G像素13G1、R像素13R2、G像素13G3、R像素13R4、B像素13B3和B像素13B4

在每个水平周期中,通过以此顺序激活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可以实现具有该写顺序的写入像素13的操作。极性信号POL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翻转,并且因此,LCD驱动器2B的各个输出接线端的电压电平仅在每个水平周期的起点处翻转。

应当注意,该操作实现了点翻转驱动,其中具有相反极性的数据信号被写入相邻像素13,如由图41A和41B所理解的。图41A说明了,当根据图36中所示的程序驱动第一线中的像素13时,像素13的写顺序和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对于第一线中的像素13,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同时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另一方面,对于第二线中的像素,负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奇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R1、13B1、13G2、13R3、13B3和13G4,同时正数据信号被写入安置在偶数编号位置的像素13G1、13R2、13B2、13G3、13R4和13B4,如图41B所示。如所描述的,对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写入相邻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

该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在驱动连接到孤立数据线的像素13之前,驱动连接到成对数据线的像素13,如图40所示。具体地,在驱动作为孤立数据线的数据线12B1~12B4之前,驱动作为成对数据线的数据线12R1~12R4和12G1~12G4

在后面的水平周期中以相同的方式驱动像素13。在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以同第一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奇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同时以同第二水平周期相同的方式驱动偶数编号的线中的像素13。

上文所述的操作的优点在于,上文所述的操作有效地减少了由于相邻数据线12之间的电容耦合引起的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的变化。如上文所描述的,当首先驱动连接到特定数据线12的像素13,并且随后驱动连接到相邻数据线12的另一像素13时,连接到首先驱动的像素13的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可能由于电容耦合而改变。这不利地引起了首先驱动的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在上文所述的操作中,每个数据线12仅受到同两个相邻数据线中的一个数据线的电容耦合的困扰,或者不受电容耦合的影响。这使由电容耦合引起的每个数据线12的电压电平的变化次数减少到至多一次,并且由此有效地减少了每个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

在下文中,通过参考图43A,给出了关于减少由电容耦合引起的每个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的描述。首先,每个成对数据线12仅受到同相邻的孤立数据线12的电容耦合的效应的困扰。换言之,由于同时驱动属于相同的对的两个数据线12,因此属于相同的对的两个数据线12中的一个数据线,不会受到同属于相同的对的两个数据线12中的另一个数据线的电容耦合的影响,并且因此其之间的电容耦合不会引起像素13的写电压的变化。

参考图43A,例如,数据线12R1和12G1是相互相邻的成对数据线。由于同时驱动数据线12R1和12G1,分别连接到数据线12R1和12G1的像素13R1和13G1不受数据线12R1和12G1之间的电容耦合的影响。仅有孤立数据线12B4会引起针对连接到数据线12R1的像素13R1的电容耦合的影响。相应地,仅有孤立数据线12B1会引起针对连接到数据线12G1的像素13G1的电容耦合的影响。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相同的设置适用于其他的成对数据线。

而且,孤立数据线12几乎不受相邻数据线12的电容耦合的影响。这是因为,在驱动连接到相邻的数据线12的像素13之后,驱动连接到孤立数据线12的像素13。将数据信号馈送到相邻的数据线12,不会改变连接到每个孤立数据线12的像素的写电压。

例如,数据线12B1是置于数据线对12R1和12G1同数据线对12R2和12G2之间的孤立数据线。连接到数据线12B1的像素13B1几乎不受同相邻数据线12的电容耦合的影响,这是因为在驱动数据线12B1之前驱动同数据线12B1相邻的数据线12(即数据线12G1和12R2)。

如所描述的,上文所述的操作有效地减少了由于相邻数据线12之间的电容耦合引起的像素13中保持的写电压的变化。

如第三~第六实施例的情况,优选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以预定的时间循环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在每一个帧周期中切换,并且像素13的写顺序在每两个帧周期中切换。

更具体地,在第一帧周期中,以上文所述的程序驱动像素13,并且在第二帧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驱动像素13。

在第三帧周期中,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再次翻转(即,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极性相同),并且切换像素13的写顺序。

详细地,如图42所示,在第三帧周期中的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LCD驱动器2B顺序输出正数据信号,以由奇数输出接线端Source1、Source3…以此顺序馈送到R像素13R3、G像素13G4、R像素13R1、G像素13G2、B像素13B3和G像素13G1。同时,LCD驱动器2B输出负数据信号,以由偶数输出接线端Source2、Source4…以此顺序馈送到G像素13G3、R像素13R4、G像素13G1、R像素13R2、B像素13B4和B像素13B2。在第三帧周期的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实现同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中的写操作相似的写操作。

在第四帧周期中,通过使写入各个像素13的数据信号的极性翻转,以同第三帧周期相同的写顺序,将数据信号写入各个像素13。在后面的帧周期中,重复第一~第四帧周期的写操作。

如所描述的,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以四个帧周期的时间循环,周期性地切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和像素13的写顺序,也优选地改善了图像质量。

尽管在说明书中详细描述了具体的实施例,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其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和变化。

例如,尽管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数据线的写顺序在每个帧周期中切换,但是数据信号的写顺序可以在每个线和每个帧周期中切换。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奇数编号的线(即奇数编号的水平周期)和偶数编号的线(即偶数编号的水平周期)之间切换数据信号的写顺序。每个线中的数据信号的写顺序的切换在空间和时间上使受到写电压的不利变化的困扰的像素13消失,并且由此有效地减少了不均匀性的垂直分段。

此外,尽管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公开了适于点翻转驱动的液晶显示设备,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其中将具有相反极性的信号馈送到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馈送到垂直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可以相同或相反的任何驱动方法。本发明适用于其中将具有相同极性的信号馈送到垂直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的驱动方法,诸如2H点翻转驱动或V线翻转驱动。

最后,如图19B所示,LCD驱动器2B可以进行修改,从而使LCD驱动器2B适于以下两种操作:每一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的数据线12的数目为三,以及每一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的数据线12的数目为六。具体地,时序控制电路29以表示了每一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的数据线12的数目的分割数开关信号进行馈送,并且响应于分割数开关信号,控制选择器控制电路26和RGB开关控制电路28。这样的结构允许LCD驱动器2B驱动LCD面板并入不同数目的像素。

在一个实施例中,LCD驱动器2B被设计为具有240个输出接线端,并且适于QVGA(四分之一视频图形阵列)格式和VGA(视频图形阵列)格式中的LCD面板。

当LCD驱动器2B所驱动的LCD面板设计为QVGA格式时,LCD驱动器2B被设定为驱动数据线12,使得每一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的数据线12的数目为三。应该注意,VGA格式中的LCD面板包括720×320像素(240RGB×320像素)。这样,时序控制电路28控制选择器控制电路26在每一正驱动分支23中只使用六个锁存器电路23a中的三个,在每一正驱动分支24中只使用六个锁存器电路24a中的三个,同时控制RGB开关控制电路28,只生成三个控制信号:控制信号RSW1、GSW1和BSW1;控制信号RSW2、GSW2和BSW2保持不被激活。

另一方面,当LCD驱动器2B所驱动的LCD面板设计为VGA格式时,LCD驱动器2B被设定为驱动数据线12,使得每一水平周期中时分驱动的数据线12的数目为六。应该注意,VGA格式中的LCD面板包括1440×320像素(480RGB×320像素)。这样,时序控制电路28控制选择器控制电路26在每一正驱动分支23中使用锁存器电路23a中的所有锁存器,在每一正驱动分支24中使用锁存器电路24a中的所有锁存器,同时控制RGB开关控制电路28,生成全部六个控制信号RSW1、GSW1、BSW1、RSW2、GSW2和BSW2。

这样的结构允许LCD驱动器2B驱动QVGA和VGA两种格式中的LCD面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