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十二醛、氧化钙、水合肼和醇,回流反应1~2小时,得到中间体A;2.中间体A与无水乙醚及氢化铝锂回流反应1~2小时,中和,得到中间体B;3.中间体B与氢化钠、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溶剂中回流反应4~5小时,除去生成的乙醇,中和,得到中间体C;4.中间体C与原甲酸三乙酯在醋酐中反应2~3小时,反应温度为70~90℃,得到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本发明工艺先进,后处理简单,得到的产品纯度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585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5-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02201.8

  • 发明设计人 杨玉琴;申跃生;

    申请日2006-11-30

  • 分类号C07D231/36(20060101);

  • 代理机构13108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郭绍华;李羡民

  • 地址 071054 河北省保定市乐凯南大街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33: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1-1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7D231/36 授权公告日:20090909 终止日期:20151130 申请日:200611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8-2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C07D231/3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6113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1-07-27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7D231/36 变更前: 变更后: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9-09-09

    授权

    授权

  • 2007-08-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5-09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吡唑啉二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热显影材料的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各种类型的热显影材料用成核剂中,有一种吡唑啉二酮衍生物,其结构式如下:

该化合物最早出现在2001年的日本专利上,其专利号为JP2001209144,该专利是一篇应用专利,公开了该化合物作为一种成核剂用于热显影材料中,但没有公开该化合物的合成,相关的合成方法也未见任何公开的文献及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产品收率高。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十二醛、氧化钙、水合肼和醇,回流反应1~2小时,得到中间体A;

②中间体A与无水乙醚及氢化铝锂回流反应1~2小时,中和,得到中间体B;

③中间体B与氢化钠、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溶剂中回流反应4~5小时,除去生成的乙醇,中和,得到中间体C;

④中间体C与原甲酸三乙酯在醋酐中反应2~3小时,反应温度为70~90℃,得到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

上述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醇是甲醇或乙醇。

上述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有机溶剂是氯苯、甲苯或二甲苯。

②上述1,2-二(十二烷基)-4-羟基甲叉-3,5-吡唑啉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醇采用无水乙醇,所述有机溶剂采用氯苯。

该制备方法的具体反应式如下: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合成工艺先进,后处理简单,得到的产品纯度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在1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十二醛105毫升,氧化钙45克,水合肼(含量85%)15毫升和无水乙醇120mL,回流反应2小时,冷却,析出64克中间体A,收率73%;

64克中间体A与17.5克氢化铝锂在600毫升无水乙醚中回流反应2小时,加入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直到无明显氢气放出,冷却,析出60克白色固体,即为中间体B,收率93%;

60克中间体B与17.5克30%的氢化钠、39毫升丙二酸二乙酯在140毫升氯苯中回流反应5小时,减压蒸除反应中生成的乙醇,用265毫升二氯甲烷和265毫升水进行萃取,萃取液中加入2N盐酸调PH值为4,析出43克中间体C,收率60%;

34克中间体C与40毫升原甲酸三乙酯在80毫升醋酐中反应2小时,反应温度为70℃,减压蒸除过量的醋酐,冷却,析出白色结晶,过滤,得到16.3克NA-1,收率45%。

元素分析:

理论值:C%:72.41,H%:11.21,N%:6.03;

实测值:C%:72.31,H%:11.16,N%:6.13。

1H-NMR:d,0.9(6H,十二烷基上的CH3),1.28(32H,十二烷基上的CH2),1.58(4H,十二烷基上的CH2),2.35(4H,十二烷基上的CH2),6.60(1H,甲叉上的氢)。

实施例2

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十二醛53毫升,氧化钙23克,水合肼(含量85%)8毫升和甲醇80mL,回流反应1.5小时,冷却,析出30克中间体A,收率68%;

30克中间体A与8.4克氢化铝锂在250毫升无水乙醚中回流反应1小时,加入15%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直到无明显氢气放出,冷却,析出28克白色固体,即为中间体B,收率92%;

28克中间体B与8.4克30%的氢化钠、18毫升丙二酸二乙酯在70毫升甲苯中回流反应4.5小时,减压蒸除反应中生成的乙醇,用120毫升三氯甲烷和120毫升水进行萃取,萃取液中加入1N硫酸调PH值为4.5,析出19.7克中间体C,收率59%;

17克中间体C与20毫升原甲酸三乙酯在40毫升醋酐中反应2.5小时,反应温度为80℃,减压蒸除过量的醋酐,冷却,析出白色结晶,过滤,得到7.8克NA-1,收率43%。

元素分析:

理论值:C%:72.41,H%:11.21,N%:6.03;

实测值:C%:72.38,H%:11.17,N%:6.33。

1H-NMR:d,0.9(6H,十二烷基上的CH3),1.28(32H,十二烷基上的CH2),1.58(4H,十二烷基上的CH2),2.35(4H,十二烷基上的CH2),6.60(1H,甲叉上的氢)。

实施例3

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十二醛60毫升,氧化钙26克,水合肼(含量85%)10毫升和无水乙醇70mL,回流反应1小时,冷却,析出35克中间体A,收率70%;

35克中间体A与10克氢化铝锂在350毫升无水乙醚中回流反应2小时,加入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直到无明显氢气放出,冷却,析出32克白色固体,即为中间体B,收率91%;

32克中间体B与10克30%的氢化钠、21毫升丙二酸二乙酯在80毫升二甲苯中回流反应4小时,减压蒸除反应中生成的乙醇,用150毫升正己烷和100毫升水进行萃取,萃取液中加入50%的冰乙酸调PH值为5,析出22克中间体C,收率58%;

17克中间体C与20毫升原甲酸三乙酯在40毫升醋酐中反应3小时,反应温度为90℃,减压蒸除过量的醋酐,冷却,析出白色结晶,过滤,得到8克NA-1,收率44%。

元素分析:

理论值:C%:72.41,H%:11.21,N%:6.03;

实测值:C%:72.47,H%:11.26,N%:5.98。

1H-NMR:d,0.9(6H,十二烷基上的CH3),1.28(32H,十二烷基上的CH2),1.58(4H,十二烷基上的CH2),2.35(4H,十二烷基上的CH2),6.60(1H,甲叉上的氢)。

实施例4

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十二醛80毫升,氧化钙35克,水合肼(含量85%)12毫升和甲醇120mL,回流反应2小时,冷却,析出46克中间体A,收率69%;

46克中间体A与13克氢化铝锂在450毫升无水乙醚中回流反应1.5小时,加入15%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直到无明显氢气放出,冷却,析出41克白色固体,即为中间体B,收率89%;

41克中间体B与12克30%的氢化钠、27毫升丙二酸二乙酯在100毫升氯苯中回流反应4小时,减压蒸除反应中生成的乙醇,用180毫升二氯甲烷和120毫升水进行萃取,萃取液中加入2N盐酸调PH值为4,析出29克中间体C,收率59%;

17克中间体C与20毫升原甲酸三乙酯在40毫升醋酐中反应3小时,反应温度为75℃,减压蒸除过量的醋酐,冷却,析出白色结晶,过滤,得到7.4克NA-1,收率41%。

元素分析:

理论值:C%:72.41,H%:11.21,N%:6.03;

实测值:C%:72.53,H%:11.19,N%:6.15。

1H-NMR:d,0.9(6H,十二烷基上的CH3),1.28(32H,十二烷基上的CH2),1.58(4H,十二烷基上的CH2),2.35(4H,十二烷基上的CH2),6.60(1H,甲叉上的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