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梯(轿厢体挂于轿厢架上的悬臂式升降机)

电梯(轿厢体挂于轿厢架上的悬臂式升降机)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梯(1),它具有至少由马达和摩擦轮(7)构成的驱动装置或者具有液压驱动装置,以及具有明显偏心悬挂在负重机构(6)上的承重架(2),该承重架本身承载电梯轿厢体(3)并能在导轨上导向移动,其中,该承重架(2)具有至少一个本身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架臂,该架臂在电梯轿厢体(3)的上方延伸,并且电梯轿厢体(3)悬挂在该架臂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442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41861.7

  • 申请日2006-10-08

  • 分类号B66B9/00;B66B11/00;B66B11/04;B66B9/04;

  •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维宁

  • 地址 德国威登豪森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29: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0-09-29

    授权

    授权

  • 2007-08-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4-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曳引式电梯,如它通常被构造用于从中型建筑物至轻型建筑物的升降机,并且在两种情况下是以高达中等运行速度的方式构建的。

背景技术

明显偏心悬挂的电梯是这样一种电梯,其中由轿厢架和轿厢体构成的轿厢因悬挂方式而遇到相当大的弯曲负荷,轿厢要承受这样的负荷。这种电梯本身的特点在于,曳引绳被固定在可供有效负载使用的轿厢地面的投影区之外。明显偏心悬挂的电梯或者悬臂式升降机的轿厢架通常呈L形。轿厢体坐装在L形的下水平部上。轿厢架的这种形状是与曳引机以及液压驱动装置相关地使用的。由于电梯轿厢体本身实际上不承受显著的弯曲负荷,而是“坐装”(“aufsitzt”)的,所以它可以相当轻地构成。

因此实际上,明显偏心的轿厢悬挂方式或悬臂式悬挂方式尤其与L形轿厢架有关地在许多情况下带来优点,因为通过这样的悬挂,在尤其不产生构造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在电梯轿厢体的三面进入。就是说,这样的构造就轿门位置来说是非常灵活的。不过,悬臂式升降机或者显著偏心悬挂轿厢而构成的电梯具有比居中引导的电梯低的总效率,这是因为在这里,由轿厢导向机构承受转矩,这有时造成高的摩擦损失。所以,这种悬挂概念被用于中小型电梯。

绳索引导装置实际上是按各种方式设计的。对此,在绳索曳引式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存在直接的1∶1悬挂方式,以及2∶1悬挂方式。与此相关地,作为特殊形式的是对重的2∶1悬挂加上轿厢的1∶1悬挂。3∶1以上的悬挂方式适用于悬臂式升降机。

DE4436088公开了这种具有L形轿厢架的悬臂式升降机。

这种具有L形轿厢架的已知构造的缺点是,尤其是在真正的电梯轿厢体的下面需要一块地方,即需要用于L形轿厢架的水平托架的附加空间。

发明内容

与此相比,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轿厢架的电梯,它也允许非常经济地利用空间。

根据本发明,如此完成该任务,即承重架具有至少一个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架臂,架臂延伸于轿厢体上方,轿厢体悬挂在该架臂上。

就是说,本发明的基本思路在于,从原理上将支护的负荷转为悬挂的负荷。这种负荷是电梯轿厢体,它以其有效负载,即其重量的主要部分并且最好是几乎整个重量,悬挂在轿厢架的上水平部上。就是说,轿厢架具有门架结构的风格形式,即此刻是倒L形。这样,尤其在轿厢底侧获得了地方,这对小的井坑带来了好处。

从电梯厢体或轿厢的支撑观点来看(扭曲和摩擦损失尽量小),承重架的竖直部分一直延伸到轿厢体的下沿是有利的,从而得到了几乎对齐的末端。但是,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规定,承重架的竖直部分比轿厢体下沿短,即其末端在轿厢体下沿之上,因而在承重架的竖直部分之下且在其向下投影区的延长线上留有另一个附加的、在轿厢体和井壁之间的自由空间,该自由空间供其它的井内构造使用,可能供突入井内构造中的轿厢缓冲器使用。这样的结构由于与此相关地再次优化了空间利用率而允许构建很小的井坑,只要为了保证安装工人和/或维修工人有保护空间而在井坑侧设置了已知的替代措施。

在另一个也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规定,在承重架的本身基本竖直延伸架臂或架臂部之间有自由空间,当轿厢已到达预定的井道位置时,该自由空间容纳驱动装置和/或绳索引导装置的一部分,因而至少轿厢的一部分(即承重架,甚至最好是轿厢体)到达与驱动装置和/或绳索引导装置的所容纳部分一样的高度,甚至超过它,这个实施形式允许这样的设备结构,它能够适应于很小的井口,只要为了保证安装工人和/或维修工人有保护空间而已采取已知的替代措施。

就是说,本发明的上述轿厢架结构允许这样的轿厢高度和井坑深度,它们只是比轿厢竖向尺寸加安全间距略大一些。这恰好对新型设备重要,在新型设备中由此可以规定具有整体的保护空间的井口和井坑,或者非常小的垂直井口和/或井坑尺寸,以及这对在待修复楼宇中已建的液压设备的更换重要。后者通常从竖向的井道尺寸起具有比常见的绳索曳引式设备小得多的结构空间就够用了。因此,也只给修复者提供了尺寸相当狭窄的井道。

有利的是,电梯轿厢体借助弹性支架悬挂在至少一个本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架臂上。由于在机械和声学方面断开联系,这提高了运行的舒适性。此外,轿厢体最好还被固定在承重架的至少一个本身竖直延伸的架臂上。为此,采用一个弹性支架,它基本上只允许传递沿水平方向作用的力。因此保证轿厢体不会扭曲。这是因为在竖臂区域内的刚性支撑可能在轿厢体在其上部的弹性支承区域内进行一定的竖向运动且该刚性支撑不会相应地在竖直方向上弯曲时出现问题。

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规定,可以采取任意的负重机构悬挂方式,最好具有2∶1并有至少一个在轿厢上的活动轮或对重,或者是1∶1,或者在特殊情况下,对于具有对重的轿厢具有2∶1,作为负重机构,可以采用钢丝绳或者塑料皮带,其具有或没有由其它材料构成的铠套。在皮带中没有或设有楔形或弧形的纵向结构,用于加强曳引。对对重采用2∶1悬挂方式提供了在对重下的附加自由空间,其可以被有利地加以利用。在此所述的负重机构对此更有利,因为其能实现紧凑的结构。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其它特点、特征和优点将变得一清二楚,附图为:

图1:表示具有2∶1悬挂方式的第一实施例,它具有摩擦轮驱动装置和复式绕辊;

图2:表示具有2∶1悬挂方式的第二实施例,它包括摩擦轮驱动装置和单个绕辊;

图3:表示具有2∶1对重悬挂方式以及1∶1轿厢悬挂方式的第三实施例;

图4:示出了1∶1悬挂和摩擦轮以及单个绕辊;

图5:表示具有2∶1液压驱动装置的电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悬臂式电梯1,其中电梯轿厢体3(广义上的厢体,其结构几乎可以是任意的)和对重4分别以2∶1方式悬挂。在这里,驱动装置7特别优选地呈摩擦轮驱动装置的形式,它包括复式绕辊,这样的驱动装置对房屋来说很紧凑,因而有利于最佳的空间利用。电梯轿厢体3挂在轿厢架2的上部上。电梯轿厢体3配备有要收纳的构件,这些构件保证了由有效负载传入轿厢地板的力被可靠地一直传递到悬挂点,轿厢体在顶侧借助悬挂点固定在承重架上。承重架2承载轿厢的导向机构或者导向轮以及制动机构和其它安全部件。配备有导向轮10的轿厢悬挂在承重架2的竖直部分的下部安置在那里。因此,它允许承重架的高端部分从左右侧移到驱动装置7或8的旁边,就是说,属于摩擦轮7的一部分的导向轮8进到承重架2的本身大致竖直延伸的架臂或架臂部之间。这样一来,在井口区域内节省出空间,从而或许驱动装置可以易于维修地布置成离井口顶板更远。尽管承重架2的竖直部分的下部通常大致与轿厢体下沿平齐地结束,但在这里,它明显高于轿厢地板。通过这种方式,在承重架的下方,在轿厢体和井壁之间获得了附加的结构空间。在这里,该结构空间被用于安装至少一个缓冲器5(未示出)。

图2表示以上结合图1所示的电梯的变型方案。在这里,采取了2∶1悬挂方式,其包括摩擦轮驱动装置和单个(而不是复式)绕辊。作为摩擦提升机构,在这里可以采用任何结构的钢丝绳和皮带。就在这个没有复式绕辊的实施例中,皮带且尤其是外覆有弹性体的皮带的使用可以带来突出的优点。即便在强烈弯曲的情况下,皮带通常也具有很高的曳引力,它们允许小的摩擦轮直径。

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特点在于,电梯轿厢体3是按照1∶1比例悬挂的,而对重4是按照2∶1比例悬挂的。通过这种方式,对重4的路程被缩短到一半。这对在由对重在井道内经过的路程下方的井坑区内安装其它建筑构件来说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条件。或者,在这里也可以安装具有复式绕辊的摩擦轮,可能按照第一实施例的方式。

接下来,图4表示具有1∶1悬挂方式以及具有单个绕辊的摩擦轮7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这里也适用的是,包括摩擦轮的解决方案可以配备一个相应的对轮和复式绕辊。

最后,图5表示具有液压驱动装置的电梯结构。在这里,悬挂以2∶1方式完成,以便能保持液压缸13所需要的短工作行程。与此相应,曳引绳6经过导向轮14,该导向轮以轮头形式安置在液压缸13上。这样的结构当然要占用一些地方。在这里,本发明的承重架结构发挥非常有利的作用。因为在液压缸13上的轮头可以在轿厢的最高位置上移入承重架2的竖直部分之间(从上侧),在此,轿厢从下侧接近轮14,在承重架2的竖直部分之间的轮14不再在竖直方向上超出所述部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