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摘要

针织套衫的身片和两个袖子各自以筒状编织到腋下后,用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两个袖子的袖山头,并使前侧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侧的袖山头窄。在腋下用拼条连接两个袖子和身片,其中,使前身片和两个前袖之间的拼条比后身片和两个后袖之间的拼条大。接着,使前身片的编织宽度比后身片的编织宽度窄地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并且与两个袖子接合,并接合前身片和后身片的上端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83305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9-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申请/专利号CN200480018794.9

  • 发明设计人 冈本一良;

    申请日2004-06-10

  • 分类号D04B7/00(20060101);D04B7/32(20060101);D04B1/24(20060101);A41D27/1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19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樊卫民;郭国清

  •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46: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1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D04B7/00 授权公告日:20081126 终止日期:20170610 申请日:200406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11-26

    授权

    授权

  • 2006-10-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9-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套衫、汗衫、连衣裙、女装等的编织,特别涉及前袖和后袖存在不对称接合,同样地在前身片和后身片之间也存在不对称接合,并且袖子向前方突出而适合于体型的衣服的编织。本发明涉及具有这种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编织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用于产生必要的编织数据的针织设计装置。

背景技术

申请人研究了通过横机无缝制地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技术,并成功地实现了实用化。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具有2个针床的横机进行筒状的罗纹编织的编织方法。该方法被称为抽针编织,其特征在于,每隔一针地使用前后针床的针。专利文献2公开了2个针织物的接合方法。例如将针织物各接合5线圈。此时,使针织物之间的中央的线圈彼此重叠,并且两端的线圈彼此重叠地接合。

专利文献3至5公开了针织物的接合或压圈的方法。专利文献6公开了袖山头的折回编织。专利文献7公开了使前身片的上端越过肩线而进入后身片侧的编织方法。专利文献8公开了领口的编织方法。专利文献9公开了袖子和身片之间的拼条的编织方法。专利文献10公开了T袖类型的袖子和身片的接合方法。

公知的是,在使用布帛的制品中,根据人的体型在前后设置不对称接合。但是,在无缝制的针织制品中,没有生产前后具有不对称接合的针织套衫等。并且,在袖子部分在前后设置不对称接合,使袖子向前方突出时,成为具有西服感觉且容易穿着的衣服。但是,无缝制编织中没有公开这种针织套衫的编织方法。

专利文献1:特公平3-75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8-158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9-3102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0-226947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10-77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0-256947号公报

专利文献7:WO00/12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8:WO01/55491号公报

专利文献9:WO01/88243号公报

专利文献10:WO01/946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衣服的编织方法,实质上为无缝制且在前后具有不对称接合,并且穿着时袖子靠近前侧而适合于人体,并且提供这样的衣服以及用于产生必要的编织程序的针织设计装置。

本发明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将身片和两个袖子各自以筒状编织到腋下后,将两个袖子接合到身片上,并且接合前身片和后身片的上端部而形成衣服,其特征在于,

步骤a:将两个袖子编织到腋下后,用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两个袖子的袖山头,并使前侧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侧的袖山头窄;

步骤b:接着,在腋下形成用于连接两个前袖和前身片的拼条,

其中,在两个后袖和后身片之间不形成拼条,或者即使形成拼条,也形成比上述两个前袖和前身片的拼条小的拼条;

步骤c:接着,在上述腋下的上部,使前身片的编织宽度比后身片的编织宽度窄地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并且与上述两个袖子接合。

在本说明书中,无缝制是指完全不进行缝制的编织方法、在拼条的形成至袖子和身片的接合中不进行缝制的编织方法等。衣服的上下/左右/前后是以穿着衣服时作为基准来确定,开始编织的一侧为下,领圈或衣领等的一侧为上。并且,针床(ニ一ドルペツド)的前后或其转移(摇动)方向以从前侧看编织机时作为基准,前侧为前/后侧为后,从面前看向左摇动时为向左转移,向右摇动时为向右转移。

优选的是,与上述步骤c连续地,在领圈部分,将上述前身片分割为左前身片和右前身片而进行编织,并且通过左前身片向左袖侧扩展,右前身片向右袖侧扩展,从而使左前身片的左上端到达与后身片的左上端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一致的位置,使右前身片的右上端到达与后身片的右上端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一致的位置。

并且优选的是,使前身片和后身片的一端在针床上相对,前身片和后身片的另一端在针床上不相对地执行上述步骤c。

特别优选的是,在上述步骤c进行如下的步骤:

在上述前身片的一端的线圈上重叠相邻的袖子的线圈,并且在上述后身片的另一端的线圈上重叠相邻的袖子的线圈的步骤;

在上述前身片的另一端的线圈上重叠相邻的袖子的线圈的步骤;

在上述后身片的一端的线圈上重叠相邻的袖子的线圈的步骤;

在上述前身片和后身片上编织新的线圈的线圈横列的步骤。

并且,本发明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由筒状针织物构成的身片和由筒状针织物构成的两个袖子,在腋部以无缝制方式通过编织操作而接合,并在肩部接合前身片和后身片,其特征在于,

a:上述两个袖子在腋下的上部具有前后的袖山头,其中,前部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部的袖山头窄;

b:上述两个袖子的前部在腋下通过拼条接合到前身片上,由此使腋部的上部的前身片的编织宽度比后身片的编织宽度窄;

c:在腋部以无缝制方式接合前身片、后身片和两个袖子。

本发明的针织设计装置,生成编织数据,该编织数据用于使身片和两个袖子各自以筒状编织到腋下后,将两个袖子接合到身片上,使前身片与后身片接合而形成衣服,其特征在于,生成如下的编织数据并以如下的a~c的顺序通过横机执行各编织数据:

a:袖山头的编织数据,用于将两个袖子编织到腋下后,用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两个袖子的袖山头,并使前侧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侧的袖山头窄;

b:拼条的编织数据,用于形成用于在腋下连接两个前袖和前身片的拼条,其中,在两个后袖和后身片之间不形成拼条,或者即使形成拼条,也形成比上述两个前袖和前身片的拼条小的拼条;

c:身片和袖子的接合编织数据,用于在腋下的上部,使前身片的编织宽度比后身片的编织宽度窄地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并且与上述两个袖子接合。

在本发明中,用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两个袖子的袖山头,并使前侧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侧的袖山头窄。接着,使连接前袖和前身片的拼条比连接后袖和后身片的拼条大,或者在后袖和后身片中间不形成拼条,而用拼条连接袖子和身片。前身片和后身片的编织宽度到腋下都相同时,由于只在前身片侧具有拼条,或者前后的拼条具有长度差,因而在拼条以后(拼条的上部),前身片的编织宽度比后身片小。并且使前袖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袖的袖山头窄。因此,成为例如前后的袖子的边界部挤到前袖侧,袖子靠近前侧的衣服,成为适合于人的体型的轮廓。

优选的是,在领圈部分,将前身片分割为左右部分而进行编织,并且使左前身片和右前身片各自向袖子侧扩展地进行编织。因此,通过拼条部分补偿前身片的编织宽度减少的部分,使前身片的左右两端出现在与后身片的左右两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从而便于肩部的接合。

在袖子和前身片、后身片的接合编织中,由于使前身片的一端和后身片的一端在针床上相对而使其位置一致时,能够将编织宽度窄的前身片用的喂纱口配置在后身片的编织宽度以外,因而前身片用的喂纱口不会妨碍编织。

将袖子接合到身片上时,袖子端部的线圈移圈而与身片的线圈重叠时,在完成的衣服中,通过移圈而扭转的袖子的线圈出现在身片的线圈的内侧,从而很难看到线圈的扭转。并且使前身片的一端和后身片的一端一致时,可以例如同时或者在相邻的步骤使袖子的端部的线圈移圈而重叠在前身片的一端和后身片的另一端上。因此,另外进行在前身片的另一端上袖子的线圈的步骤和在后身片的一端上重叠袖子的线圈的步骤,特别是分别进行这些步骤时,能够在前身片和后身片的各两端上形成重叠线圈。并且在这些重叠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而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如此一来,能够简单地进行前身片和后身片的编织以及与袖子和接合。

在本发明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中,两个袖子自然地靠近前侧,穿着时适合于人体。并且,穿着本发明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时,在前侧褶皱很少,在后侧突起现象很少,从而能够得到漂亮的轮廓。

在本发明的编织涉及装置中,能够生成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编织的不对称接合的针织套衫的图案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图1的不对称接合的针织套衫编织到腋下,编织前后不对称的拼条的图。

图3是与图2连续且示意性地表示编织到图1的C-C’线的针织套衫的图。

图4是与图3连续且示意性地表示完成前肩和袖子的连接后,编织后肩,并等待衣领的编织的针织套衫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实施例编织的半袖针织套衫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变形例中编织的插肩针织套衫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前后不对称的拼条的编织方法的概要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编织中使用的转绕操作的图。

图9是表示图1中的B-B’线至C-C’线的、前身片和两个袖子的接合步骤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0是表示与图9连续的接合步骤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状态5S(两个前肩和袖子的接合)至状态7C(衣领的编织)的编织操作的概要的图。

图12是支持实施例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的针织设计装置的方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至图12表示实施例和其变形。图1至图4表示在实施例编织的针织套衫2的设计。4是前身片,其后侧具有后身片6,在左右具有左袖8和右袖10。其中,左右以穿着针织套衫2时作为基准来表示,表现得与通常相反。各图中小写字母表示袖子侧的位置,大写字母表示身片侧的位置。并且如小写字母a和大写字母A对应的点,通过编织而重叠在相同位置上。前身片上端的D、D’分别与后身片上端的F、F’成为相同位置。在图1至图4等中,虽然袖笼线(袖子与身片的安装部)为直线形,但是也可以是曲线形。

(A、a)、(A’、a’)表示腋下的位置。前身片4、后身片6从下摆罗纹1B~2B开始编织,以筒状编织到编织状态3A,所述编织状态3A编织到腋下,同样地,左袖8和右袖10也从开始编织的下摆罗纹1S~2S以筒状进行编织。在腋下的位置暂时中断前身片4或后身片6的编织,而相对左右的袖子8、10编织袖山头12。袖山头12通过线圈折回编织方式进行编织,相对筒状的左袖8,使到达(e~a~b)的针不工作,而相对剩下的针编织袖山头。慢慢地减小袖山头的编织宽度(进行编织的针所确定的编织宽度),减小到(f~g~c)的范围。此时,由于左袖8的各线圈都挂在针上,因而袖山头12在后袖侧宽度变宽,在前袖侧宽度变窄。换言之,袖笼的前侧变大,后侧变小。与此相同地,相对右袖10也通过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袖山头12,并使前袖的袖山头的宽度后袖的袖山头窄。

14是领圈,16是领圈14周围的衣领,也可以不设计衣领。18是上部前身片,是从腋下至领圈14下侧的部分。上部前身片18的背侧有上部后身片23,这些是从图1的编织装置3A经过编织状态4A达到编织状态5S的部分。在领圈14的部分(5S~6N),前身片分为左前肩部20和右前肩部21而进行编织。在左前肩部20,由于右端沿着领圈14移动,左端向左袖8侧移动,因而左前肩部20的形状,如图1所示,形成左上端的点D向左袖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左前肩部20的左上端的点D出现在与后肩部22的左上端的点F左右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右前肩部21的编织也同样地,成为从领圈的下部I’向上部的H’,右侧的端部倾斜地形成与领圈14一致的形状,右上端的点D’比点C’更向右侧突出,从而出现在与后肩部22的右上端的点F’左右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对于图1中的其他点进行说明的话,I、I’是领圈下端的左右的端点,H、H’是领圈上端的左右的端点(属于前身片),K、K’是与H、H’对应的后肩部22的点。

相对两个袖子8、10编织袖山头12、12后,相互接合点(a、A)、(b、B)、(e、E)而用拼条将左袖8接合到前身片4和后身片6上。对于右袖10,也相互接合点(a’、A’)、(b’、B’)、(e’、E’)而形成拼条。前身片、前袖侧的拼条形成部25、25的宽度比后身片、后袖侧拼条形成部26、26宽,也可以不设计后袖侧的拼条形成部26。达到拼条的形成的状态(图1的编织状态3A)示意性地表示在图2。

图3表示上部前身片18的编织结束的状态(图1的编织状态5S),到此为止,也同样地编织上部后身片23,它们的上端大致位于领圈14的下端的高度。并且,用拼条接合左袖8的b点和前身片的B点,编织上部前身片18,并且使C点和c点接合地,大致垂直地使线B-C和线b-c重叠而进行袖子和前身片的接合。同样地,使线B’-C’和线b’-c’重叠而进行右袖10和上部前身片18的接合。在上部后身片23,使线E-F和线e-f重叠而与左袖8进行接合,同样地对于右袖10,使线E’-F’和线e’-f’重叠而进行接合。

推迟后肩部22的编织,在领圈14的两侧编织左前肩部20和右前肩部21,此时在左前肩部20的C~D线上,进行与左袖8的c~f线的接合。同样地,在右前肩部21的C’~D’线上,进行与右袖10的上部的c’~f’线的接合。在图1,用h、h’表示袖子8、10的前后的边界时,由于袖山头12在前袖侧其宽度较宽,并且前侧的拼条形成部25比后侧的拼条形成部26宽,因而如图4所示地,h、h’出现在袖子的前侧。换言之,袖子形成自然地靠近前侧的形状,穿着时适合于人体而成为穿着感觉良好的针织套衫。从图4的状态起安装衣领16,则完成针织套衫2的编织。

虽然针织套衫2采用无缝制方式,但是例如衣领的安装或衣袋的安装等可以采用缝制方式。在木发明中作为无缝制方式而特别有意义的部分为形成拼条25、26,将两个袖子8、10接合到身片4、6上,接合前身片4的上端和后身片6的上端的部分。

作为前后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半袖针织套衫30等,当然也可以是汗衫等。32是左袖,34是右袖,35、36是拼条,前部的拼条35的宽度比后部的拼条36宽。其结果,上部前身片18的编织宽度与上部后身片23的编织宽度相比变窄,袖笼37的中心向前,袖子32、34向前。图5的半袖针织套衫30可认为是在图1的针织套衫中,使腋下至袖口之间的距离极端地变短而形成的。

图6表示在插肩针织套衫40上应用了实施例的例子。42是前身片,44是后身片,46是左袖,48是右袖,前侧的拼条50、50的宽度比后侧的拼条51、51宽,袖子46、48和前身片42的接合线52,与袖子46、48和后身片44的接合线53相比,更靠向内侧。54是领圈。在插肩针织套衫40上,也在进行拼条50、51的编织之前,用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袖山头55、55,并使前侧的拼条50比后侧的拼条51更宽而形成拼条50、51。并且使袖山头55的前侧的宽度比后侧窄。由于拼条50比拼条51宽,因而接合线52比接合线53更靠向内侧,在此,接合线52、53平行,都按照规定线圈横列进行收针。在袖山头55,由于前侧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后侧的袖山头窄,因而袖子自然地向前,从而成为便于穿着的衣服。

图7至图11表示图1的针织套衫2的编织步骤。上袖子的种类是装袖。在各图中,在每个附图标注1~6等的编织步骤的编号,即使是相同的编号,如果图不同,就是另外的步骤。针织套衫2上的位置或部件名称等参照图1的标号。虽然所使用的横机是例如具有4个针床的横机,但如果是具有2个针床的横机,采用公知的抽针编织时可进行相同的编织。

两个袖子8、10进行筒状编织而编织到袖山头12。与此相同地,身片也进行筒状编织并编织到腋下。在图7的步骤1,表示编织到腋下时在针床上的身片和袖子的固定状态。在步骤2,为了编织拼条,使两个袖子靠近身片侧而与身片相邻。此时,前身片、两个前袖固定于下部前针床FD,后身片、两个后袖固定于下部后针床BD。在步骤3,将左前袖移圈至上部后针床BU,将右后袖移圈至上部前针床FU,形成右后袖和后身片之间的拼条,并且形成左前袖和前身片之间的拼条的大约一半。结束步骤3后,在步骤4之前,右后袖移回到原来的下部后针床BD。在步骤4,后针床向左侧转移的同时形成拼条。此时,为了防止断纱,右后袖的端部的线圈按顺序转绕到前针床。

转绕的原理如图8所示,在步骤0,针织物60、61相对地配置。在步骤1,例如使后侧的针织物61向左移动(转移),并在步骤2将两端的线圈移圈。接着在步骤3,再次使针织物移动,以后重复移圈和转移。这样一来,针织物就能够在横机上进行转绕。

在图7的步骤4,结束前身片和左前袖的拼条的形成。在步骤5,形成后身片和左后袖的拼条,并形成前身片和右前袖的拼条的大约一半。在步骤5和步骤6之间,将左后袖向下部前针床FD转绕。并且在步骤6,形成前身片和右前袖的剩余的拼条。由此,左右的后袖向前针床侧转绕,前后的袖子的边界h、h’向前针床移动。

在图9、图10表示上部前身片18以及上部后身片23与袖山头12、12的接合。图9的步骤1是拼条的形成结束的点。从此,在步骤2,使针织物例如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使前身片4的右端和后身片6的右端在针床上相对而一致。并且喂纱口62是前身片4用的喂纱口,喂纱口63是后身片6用的喂纱口,将这些喂纱口配置在身片4、6右端的外侧。这是为了防止喂纱口62、63,特别是编织宽度窄的前身片4用的喂纱口62进入后身片的编织宽度内,从而阻碍步骤3~12的移圈或线圈横列编织等编织操作。也可以使喂纱口63在后身片6的左端的外侧待机。

针织物起初位于下部前针床FD和下部后针床BD上。由此开始,如步骤3所述地进行移圈,在步骤4使上下的后针床BU、BD向右侧转移1间距而进行移圈时,分别将袖子端部的一个线圈与前身片的右端和后身片的左端接合而得到一对重叠线圈64、64。这些重叠线圈64、64位于与后身片端部一致的一侧的前身片的端部和后身片的相反侧的端部。在步骤5,前身片和袖子的端部的线圈67向上部后针床BU移圈,并在步骤6再次向原来的针床移圈而将袖子端部的线圈67留在上部后针床BU上。在步骤7进行转移,在步骤8进行移圈时,在前身片4的端部(端部未与后身片一致的一侧的端部)得到下一个重叠线圈65。

在步骤9,将后身片和袖子端部的线圈68向上部前针床FU进行移圈,在步骤10,使上下的后针床BU、BD向右转移1间距后只使后身片移圈,在步骤11使线圈68移圈时,在后身片的端部(与前身片的端部相对的一侧的端部)得到重叠线圈66。由此,在前身片的两端和后身片的两端形成各1线圈,总共4线圈的重叠线圈。从而在步骤12等,以适当的线圈横列数,例如各以2线圈横列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重复步骤4~12而对线圈进行收针,并进行袖子和身片的接合以及前后的身片的上部的编织。

在图11,表示从领圈14的部分开始的编织。步骤1是开始该部分的编织前,步骤2示意性地表示编织左前肩部20和右前肩部21并接合袖子的情况。在该编织中,使针织物慢慢地向袖子侧移动而进行编织,例如使针织物按照2线圈横列等的规定线圈横列移动而进行编织,如果需要,在左前肩部20的左侧或右前肩部21的右侧进行放针而增加编织宽度。在此期间袖子和前肩接合,在前肩的左右端部的线圈上重叠袖子的端部的线圈而进行接合。由此,袖山头的c点、g点、f点分别与左前肩部20的C点、G点、D点接合。其中,g点是f点、c点的中点,G点是D点、C点的中点,边界h点与g点相比更靠向前侧。右前肩部21也相同。

在步骤3,编织后肩部22,使编织宽度慢慢变窄并使后肩部22和前肩部20、21的线圈重叠而进行接合时,成为步骤4的状态。从此处开始编织衣领16而完成针织套衫2。

图12表示实施例中使用的针织设计装置80。针织设计装置80的目的在于根据用户的设计生成实施例中表示的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数据。81是总线,82是键盘,83是输入笔,此外也可以设置鼠标或轨迹球等输入设备。84是彩色监视器等的显示部,85是彩色打印机,86是磁盘,除此之外,也可以与LAN进行连接等。

筒状编织部90根据用户的设计,生成达到腋下的身片以及达到两个袖子的筒状编织中所需的编织数据。根据用户的设计生成各部分的编织数据的方面如以下所述。袖山头线圈折回编织部91生成用于以线圈折回编织方式编织后侧的袖山头的宽度比前侧的袖山头宽且不对称的袖山头的编织数据。不对称拼条编织部92生成前后不对称且前侧的拼条比后侧的拼条大的前后拼条的编织数据。并且也可以不设置后侧拼条。身片袖子接合部93生成比腋下靠上的上部前身片、上部后身片和两个袖子的接合以及上述前身片、上述后身片编织的数据。前肩编织部94生成编织前肩并与袖子接合的编织数据。后肩编织部95生成后肩和前肩的接合编织的编织数据。其中,后肩的编织中,以接合为主,可以形成很少的线圈,也可以形成多个线圈。衣领编织部96生成衣领的编织数据。

在实施例中,由于能够编织前后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因而袖子朝向前方,能够自然地适合于人体。并且在穿着时,在前侧褶皱很少,在后侧突起现象很少,从而能够得到漂亮的轮廓。在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针织套衫,但是也可以是连衣裙或女装、汗衫等。

在实施例中,首先形成袖山头。虽然袖山头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与前身片的端部的线圈接合,但是穿着针织套衫等时,袖山头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出现在前身片的端部线圈的里侧,因而袖山头从后侧向前侧转绕而产生的线圈的扭转并不显眼。并且在接合部,防止进行转绕的后袖的线圈扭转的情况下,编织袖山头的最终线圈横列时,相对上述进行转绕的线圈,使喂纱方向变成反方向而预先以扭转的状态形成线圈,可以通过转绕时的移圈解除该扭转。为此,假设使袖山头的后部向前部转绕例如3线圈的量,在后部的端部的3线圈的编织中,使喂纱方向与最终线圈横列的其他线圈相反而进行编织即可。例如,其他线圈的喂纱方向为从左向右,相对从端部起的第3线圈,使喂纱口通过第3线圈的位置后,相反地从右向左退回而进行喂纱,从而形成第3线圈。同样地,与其他相反地,从右向左进行喂纱而形成第2线圈,并且同样地使喂纱方向相反而形成端部的线圈。

标号说明

2  针织套衫

4  前身片

6  后身片

8  左袖

10 右袖

12 袖山头

14 领圈

16 衣领

18 上部前身片

20 左前肩部

21 右前肩部

22 后肩部

23 上部后身片

25、26拼条形成部

30 半袖针织套衫

32 左袖

34 右袖

35、36拼条

37 袖笼

40 插肩针织套衫

42 前身片

44 后身片

46 左袖

48 右袖

50、51 拼条

52、53 接合线

54 领圈

55 袖山头

60、61 针织物

62、63 喂纱口

64~66 重叠线圈

67、68 线圈

80 针织设计装置

81 总线

82 键盘

83 输入笔

84 显示部

85 彩色打印机

86 磁盘

90 筒状编织部

91 袖山头线圈折回编织部

92 不对称拼条编织部

93 身片袖子接合部

94 前肩编织部

95 后袖编织部

96 衣领编织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