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数据获取装置、数据获取方法以及程序

数据获取装置、数据获取方法以及程序

摘要

提供一种数据获取装置、数据获取方法以及程序。解决以下问题:由于按指定的获取顺序获取素材数据,因此,当获取顺序不连续时,需要多次安装或者重新指定相同记录介质。根据获取队列获取素材数据的数据获取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a)文件检索部,在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记录介质的范围中,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b)检索结果显示部,当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将相应的全部素材文件作为优先获取对象,显式地显示在操作画面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83511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9-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索尼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58529.4

  • 申请日2006-03-14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刘新宇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42: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5-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11B27/00 授权公告日:20120905 终止日期:20140314 申请日:2006031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9-05

    授权

    授权

  • 2006-11-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9-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根据获取队列获取素材数据的数据获取装置。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在数据获取装置或者在实现作为该装置的功能的装置中执行的数据获取方法。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使计算机作为数据获取装置发挥功能的程序。

背景技术

首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

非线性编辑是指将素材数据获取到可进行随机存取的记录介质、进行编辑工作的方法。

通常,使用称为硬盘的磁记录介质作为获取目的地的记录介质。不过这取决于当前的商品形态。

另一方面,作为获取源的记录介质是各种各样的,例如使用硬盘、半导体存储装置、光学式存储介质以及其他存储介质。

作为获取源指定的记录介质的单位是各记录介质或者特定的数据文件夹。

素材数据是指动态图像数据、静态图像数据、音源数据、文本数据、动画数据或者它们的组合。它们的复合数据也称为多媒体数据。

此外,在记录介质、素材数据中附有唯一地确定物理设备、素材的识别符号。将这样的识别符号称为UMID(UniqueMaterial Identifier:唯一素材标识符)。在本说明书中,将记录介质(物理设备)用的UMID称为设备UMID,素材用的UMID称为素材UMID。

在编辑工作中,需要在某一个阶段获取最终输出的素材数据。但是,最近的素材数据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通常采用如下的顺序:利用低质量(低分辨率)的素材数据执行编辑工作,并在最终输出用中根据编辑结果获取高质量(高分辨率)的素材数据。

发明内容

通常,素材数据的获取按素材数据的名称顺序或者编辑列表的再现顺序进行。在此,编辑列表是指记述了剪辑(クリップ)的再现顺序的列表。剪辑是指构成程序的素材数据。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成为获取对象的素材数据,有时分散在若干个记录介质中。

因此,编辑工作者需要在每次结束一个素材数据的获取时,找出包含下一个素材数据的记录介质,重新安装到再现装置。

例如,记录介质为移动式的记录介质时,需要在再现装置中安装其他记录介质。另外,例如,记录介质被指定为数据文件夹时,需要重新指定其他数据文件夹。

不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进行从非常多的对象中找出合适的记录介质的工作。另外,频繁发生将找出的记录介质安装到再现装置的工作、重新指定找出的数据文件夹的工作。这种工作比较烦杂,在处理大量的素材数据的情况下,其工作负担过大。

另外,在以往的工作方法中,按照指定的获取顺序获取素材数据,因此,当获取顺序不连续时,需要多次安装或者重新指定相同记录介质。但是,该工作存在增大工作负荷的问题。

发明者们着眼于以上的问题,提出能够有效地获取素材数据的技术方法。

作为这样的技术方法之一,发明者们提出具有以下处理功能的方案。

(1)对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记录介质,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的处理。

(2)在记录介质上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将对应的全部素材文件作为优先获取对象,显式地显示在操作画面上的处理。

另外,发明者们提出具有以下处理功能的方法。

(1)对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第一记录介质,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的处理。

(2)在第一记录介质上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优先开始将对应的全部素材文件获取到第二记录介质的处理。

此外,这些技术方案除了可以作为硬件实现外,也可以作为软件实现。当然,处理的执行也可以将一部分处理作为硬件来执行,将剩下的处理作为软件来执行。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获取装置,根据获取队列获取素材数据,该数据获取装置具有:文件检索部,对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记录介质,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检索结果显示部,在前述记录介质中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将相应的全部素材文件作为优先获取对象,显式地显示在操作画面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获取装置,根据获取队列获取素材数据,该数据获取装置具有:文件检索部,对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第一记录介质,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获取执行部,在前述第一记录介质中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优先开始将相应的全部素材文件获取到第二记录介质。

本发明提供一种程序,使计算机作为根据获取队列获取素材数据的数据获取装置发挥功能,该程序执行:检索处理,对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记录介质,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显示处理,在前述记录介质中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将相应的全部素材文件作为优先获取对象,显式地显示在操作画面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程序,使计算机作为根据获取队列获取素材数据的数据获取装置发挥功能,该程序执行:检索处理,对被指定为素材数据的获取源的第一记录介质,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检索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开始处理,在前述第一记录介质中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优先开始将相应的全部素材文件获取到第二记录介质。

如果利用该技术方案,则能够优先获取在当前指定的记录介质范围内的预定获取的素材数据。

例如,如果包含多个预定获取的素材数据,则可以与由获取队列指定的获取顺序无关地连续获取这些素材数据。

结果,能够削减记录介质的交换工作、指定工作的次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存储于记录介质中的数据文件例的图。

图3是表示非线性编辑器的硬件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非线性编辑器的功能结构例的图。

图5是表示获取工作画面的转移的图。

图6是表示批量获取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批量获取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批量获取开始时的初始画面例。

图9是表示开头位置的剪辑被选择为获取对象的状态的画面例。

图10是最初的剪辑1的获取已结束的阶段的画面例。

图11是重新排列获取顺序后的画面例。

图12是表示重新排列后选择获取对象的剪辑的状态的画面例。

图13是表示对存在于与解决了UMID的剪辑相同的盘中的其他剪辑的显示状态进行变更而显示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非线性编辑系统;3:非线性编辑器;5:网络开关;7:大容量存储器;9:数据记录再现装置;21:获取队列存储部;23:获取文件检索部;25:检索结果显示部;27:获取执行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采用与发明有关的技术方法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没有特别图示或者记载的部分中,应用本技术领域的众所周知或者公知技术。

另外,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A)非线性编辑系统

图1表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结构例。

图1所示的非线性编辑系统1由非线性编辑器3、网络开关5、大容量存储器7、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构成。各装置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非线性编辑器3是以数字数据形式执行素材数据的获取、编辑、输出各处理的数据处理装置。

非线性编辑器3与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送协议)、IEEE1394、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等各种通信方式对应。当然,没有必要与全部的通信方式对应。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网络上的通信利用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进行。

网络开关5是经网络连接非线性编辑器3和大容量存储器7的相互连接装置。例如,由吉比特(giga bit)开关构成。

大容量存储器7由称为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的存储器设备构成。即,大容量存储器7由将硬盘、网络接口、基本软件、以及管理用实用程序一体化的单功能服务器构成。

大容量存储器7中存储有各素材数据的编辑中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元数据、低分辨率数据。另外,在大容量存储器7中还存储有素材数据的编辑列表数据。由安装到非线性编辑器3中的应用程序软件执行这些数据的复制工作、编辑列表的生成工作。此外,一个文件夹的数据大小最大限于一个移动式的记录介质的数据大小。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是具有素材数据的记录功能和再现功能的数据处理装置。在图1的情况下,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与非线性编辑器3直接连接,但也可以经由网络开关5连接。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提供从移动式的记录介质再现素材数据的功能、和将素材数据记录到该记录介质中的功能。

(B)记录介质的数据文件例

图2表示保存到记录介质中的数据文件例。这些数据文件是编辑工作中所需的素材数据、附属数据。

索引文件是保存文本、图像以及其他的检索用信息的素材数据的附属数据。

元数据文件是保存结构元数据、记述元数据的素材数据的附属数据。

低分辨率文件是素材数据的附属数据。低分辨率文件的特征在于其数据大小比较小。因此,还可以进行高速传送、由基于个人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器进行编辑。

编辑列表文件是保存了利用低分辨率文件的脱机编辑结果的数据文件。

例如,使用由SMIL(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Language: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记述的SMI文件。在SMI文件中记述动态图像、音源、文本等不同的介质数据的显示位置、再现定时。

全分辨率文件是素材数据。全分辨率文件一方面以高质量直接保持素材具有的信息,另一方面数据大小比较大。因此,不适合于高速传送、由基于个人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器进行编辑。

(C)非线性编辑器

说明在素材数据的获取中使用的非线性编辑器3的硬件结构和功能结构。

图3表示非线性编辑器3的硬件结构例。非线性编辑器3以所谓的计算机为基础构成。即,非线性编辑器3由CPU11、硬盘13、监视器15、以及输入输出接口17构成。

通常,CPU11使用运算能力高的CPU。非线性编辑器3的处理功能通过在CPU11上执行的基本软件、应用程序软件来实现。

硬盘13作为编辑工作所需的素材数据、附属数据的工作区域使用。

监视器15是用于显示图形用户界面的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种类没有限制。另外,不必使显示器15与非线性编辑器3的壳体配置为一体,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装置进行外部连接。

输入输出接口17,装有用于与网络连接、与外围设备连接的各种端子。

图4表示着眼于数据获取功能的非线性编辑器3的功能结构例。非线性编辑器3由获取队列存储部21、获取文件检索部23、检索结果显示部25、获取执行部27构成。

在由编辑工作者指示了执行批量获取功能的情况下,执行这些功能。

获取队列存储部21是存储对未获取到非线性编辑系统内的素材文件(全分辨率文件)的获取顺序进行指定的队列的存储区域。获取队列存储部21确保在硬盘13上的区域的一部分中。

获取队列根据编辑列表、日志剪辑生成。例如,获取队列只按再现顺序只抽出并生成记述在编辑列表中的剪辑(素材数据)中的未获取的部分。

另外,例如,获取队列按文件名的顺序只抽出并生成记述在编辑列表的剪辑(素材数据)中的未获取的部分。

另外,例如,获取队列按编辑工作者指定日志剪辑的顺序生成。在此,日志剪辑是指只反映元数据(包含UMID)、未获取再现所需的全分辨率文件的状态的剪辑。

获取文件检索部23提供在指定的记录介质的范围内检索由获取队列指定的素材数据的功能。检索中使用登记有记录介质固有的设备UMID和素材数据固有的素材UMID的数据库。

获取文件检索部23对数据库和获取对象的素材UMID进行对照,提高检索效率。在素材UMID中还包含有表示素材数据的保存场所的设备UMID。

检索结果显示部25提供将获取文件检索部23的检索结果显示在监视器15中的功能。

检索的结果,当存在作为检索对象的素材数据时,将作为对象的素材数据(剪辑)的显示状态变更为与正在获取对应的显示状态。

另外,检索的结果,当不存在作为检索对象的素材数据时,显示该意思的同时显示对规定检索范围的记录介质的指定进行确认的消息。

此外,当重新指定的记录介质中包含作为检索对象的素材数据时,以显式的状态显示存在于相同的记录介质中的预定获取的全部其他素材数据。在该实施例中,以不同的显示色显示已经获取完毕的素材数据(剪辑)、正在获取的素材数据(剪辑)。

获取执行部27提供将检索的结果发现的素材数据(剪辑)的全分辨率文件从指定的记录介质获取到硬盘13的功能。

(D)获取工作画面

图5表示在获取工作中使用的一系列的画面的转移。此外,假设在大容量存储器7中,保存有利用已经获取的数据量小的低分辨率数据生成的SMI文件。

首先,编辑工作者在监视器15的画面上显示SMI文件获取画面31。在该画面上,编辑工作者选择作为获取对象的SMI文件。被选择的SMI文件从大容量存储器7被获取到硬盘13。被获取的SMI文件在CPU11中被解释。解释的结果,生成联机编辑用的编辑列表和日志剪辑。

生成的编辑列表和日志剪辑显示在编辑列表/日志剪辑显示画面33上。

在该画面上,当编辑工作者指示编辑列表的获取、日志剪辑的获取时,监视器15的画面上显示批量获取画面35。

在此,当编辑列表被指定为获取对象时,生成仅将编辑列表中的未获取全分辨率文件的剪辑抽出的获取队列。此时,按编辑列表的再现顺序决定获取队列的获取顺序。

另一方面,当日志剪辑被指定为获取对象时,生成将日志剪辑的指定顺序作为获取顺序的获取队列。

在批量获取画面35的显示中,执行由获取队列指定的剪辑的获取。此外,当找不到被指定的剪辑的全分辨率文件时,记录介质检索画面37被显示在监视器15中。

在记录介质检索画面37中,当安装了正确的移动式记录介质时,或者指定了正确的文件夹时,执行全分辨率文件的获取。

批量获取画面35和记录介质检索画面37反复显示在监视器15的画面上,直到由获取队列指定的全部剪辑的获取结束为止。

当由获取队列指定的全部剪辑的获取结束时,成为能够对构成编辑列表的全部剪辑进行联机编辑的状态。

(E)批量获取处理

图6以及图7表示由批量获取画面35以及记录介质检索画面37执行的批量获取处理的顺序。

首先,非线性编辑器3将生成的获取队列显示在监视器画面上(P1)。显示至少包含预定获取的剪辑名称和其全分辨率文件的记录介质名称。图8表示显示例。此外,还显示与剪辑有关的附属信息。图8中作为附属信息显示有源、标入(marking)、编解码器(コ一デック)。

在图8的情况下,获取队列中登记有11个剪辑。在监视器画面中从获取顺序早的开始依次显示有剪辑。

可知在图8的情况下,构成获取队列的剪辑分散在三个盘上。例如,在盘1中包含剪辑1、3、4、7。另外,在盘2中包含剪辑2、6、8、9。另外,在盘3中包含剪辑5、10、11。

其次,非线性编辑器3确定开头位置的剪辑作为获取对象(P2)。

图9表示开头位置的剪辑被选择为获取对象的状态。在图9中,剪辑1的背景被变更为与其他剪辑不同的状态。例如,被高亮显示。由此得知剪辑1的选择状态。

此后,非线性编辑器3将确定剪辑1的素材UMID与数据库进行对照(P3)。

在数据库中管理非线性编辑器3所管理的盘设备UMID、确定包含在各盘中的素材数据的素材UMID、获得这些UMID的原始场所。

当找到素材数据时(在P4中得到肯定结果时),非线性编辑器3判断为解决了UMID。

在此,“解决”UMID是指满足下面的三个条件。

·素材UMID存在于数据库内

·可以访问存在素材数据的盘

·可以访问素材数据、并可以获取该素材数据

在此,假设在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中安装有盘1。此时,非线性编辑器3继续获取素材数据,并且,判定获取是否已结束(P5)。

当素材数据的获取失败时(得到否定结果时),非线性编辑器3在监视器画面上显示错误消息(P6)。

当素材数据的获取成功时(得到肯定结果时),非线性编辑器3判定是否有下一个素材(P7)。

在此,由于是最初的剪辑1的获取已结束的阶段,因此,非线性编辑器3移动到下一个剪辑2的获取。

图10表示最初的剪辑1的获取已结束的阶段的画面例。如图10所示,已结束获取的剪辑1的背景变化为灰暗显示。同时,未结束获取的剪辑中位于开头的剪辑2的背景被高亮显示(P1、P2)。

同样地,非线性编辑器3将确定剪辑2的素材UMID与数据库进行对照(P3)。在此,剪辑2存在于盘2中。但是,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中安装有盘1,不能访问盘2。

因此,非线性编辑器3判断为没有找到剪辑2的全分辨率文件。

此时(在P4中得到否定结果时),非线性编辑器3将记录介质检索画面显示在监视器画面上(P8)。

在此,编辑工作者指定设为搜索范围的记录介质。例如,找出盘2安装到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中,并将该盘2指定为搜索范围。

此外,编辑工作者也可以在此刻结束获取工作(P9)。

作为新的搜索范围指定盘2时,非线性编辑器3更新素材UMID和数据库(P10)。

此时,安装在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的盘为未登记到数据库的盘时,非线性编辑器3将重新检测出的设备UMID、素材UMID以及其他信息登记到数据库。

另一方面,当是已登记在数据库的盘时,更新包含在盘中的素材UMID的信息。

非线性编辑器3将剪辑2的素材UMID与更新后的数据库进行对照。如果数据记录再现装置9中安装的是盘2,则解决UMID,如果安装的是其他盘,则不解决UMID(P11)。UMID未解决的期间返回到记录介质检索画面。

在此,设安装了盘2。此时,非线性编辑器3解决UMID。同时,非线性编辑器3将预定获取的其他素材UMID与数据库进行对照,检测另外是否存在可以解决的剪辑(素材UMID)。即,检测保存在盘2中的剪辑中包含在获取队列的剪辑。

此后,非线性编辑器3提高获取队列内的优先等级,使得能够优先开始解决了UMID的全部剪辑的获取(P13)。即,提高获取队列内的等级。

图11表示重新排列后的监视器画面例。存在于盘2中的四个剪辑移动到上位。此外,在图11中,显式地示出可以从相同的盘获取的四个剪辑。即,剪辑2、6、8、9的背景被变更为与其他剪辑不同的状态。例如,变更为与表示被选择为获取对象的状态的高亮显示不同的高亮显示。

确认了该显示的编辑工作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在盘2中包含设为获取对象的四个剪辑。同时,可知只与盘2相关也可以省略最多三次更换次数。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两次与盘2相关的更换次数。

此后,非线性编辑器3将获取队列中记述的未获取的剪辑中最上位的剪辑2作为获取对象,重新开始获取动作。图12表示剪辑2被选择为获取对象的状态中的监视器画面。

反复执行以上的动作,直到在获取队列内不存在未获取的剪辑为止。

(F)与实施例有关的获取方法的效果

如果采用与实施例有关的获取方法,可以大幅降低盘的更换次数。结果,可以大幅缩短从脱机编辑到联机编辑的转换时间。

另外,仅通过更换盘就可以自动变更获取顺序,因此,也可以减轻编辑工作者的操作负担。同时,伴随获取顺序的变更,显示状态也自动变更,能够容易地确认剪辑的排列顺序的变更。

(G)其他实施例

(a)在前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设为优先获取对象的剪辑的背景亮度变更为与其他剪辑的背景亮度不同的亮度的情况。

但是,也可以采用将设为优先获取对象的剪辑的显示色变更为与其他剪辑的背景色不同的颜色的方法。此时,可以使用各种颜色,因此可以容易地确认状态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组合背景色的变化和背景亮度的变化。

(b)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设为优先获取对象的剪辑重新排列为获取顺序的上位进行显示的情况。

但是,也可以采用只变更作为优先获取对象而检测出的剪辑的显示状态、不重新排列监视器画面上的显示位置的方法。

图13表示此时的显示例。在图13的情况下,剪辑的排列是当初的排列,但是与解决了UMID的剪辑2存在于相同的盘中的其他剪辑的显示状态被变更。

(c)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变更显示状态示出与解决了UMID的剪辑2存在于相同的盘中的其他剪辑的存在后,开始了优先的获取动作。

但是,存在预定获取的素材文件时,也可以采用不进行这些显示、而优先开始相应的全部素材文件的获取的方法。

(d)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当根据盘的更换解决了UMID时、检索存在于相同的盘中的其他获取对象剪辑的情况。

但是,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当没有盘的更换时,检索存在于当前插入的盘中的剪辑中的还未被获取的其他剪辑。

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获取剪辑2时,在安装有盘1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检索画面中直接将盘1指定为检索范围时,执行检索全部的存在于盘1内的其他获取对象剪辑的方法。

此时,即使没有将盘1更换为盘2,也可以优先开始盘1中的其他预定获取剪辑3、4、7的获取。因此,还可以削减一次更换工作。

(e)在前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全分辨率文件被保存到移动盘中的情况。

但是,记录介质不限于移动盘,既可以是卡片型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也可以是大容量存储器7内的特定的文件夹。

(f)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在构成获取队列的剪辑的检索中使用了UMID。

但是,也可以使用盘的标题名称、素材的标题名称执行检索处理。

(g)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全分辨率文件设为作为获取对象的素材数据的情况。

但是,作为获取对象的素材数据不限于全分辨率文件。即,与实施例有关的数据获取装置能够用于任意素材数据的获取。

因此,数据获取装置不仅作为非线性编辑装置3实现,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商品形态。

例如,既可以采用单独的商品形态,也可以由其他的数据处理装置实现。

另外,例如,也可以作为视频照相机、数字照相机以及其他摄像装置、信息处理终端(便携式计算机、便携电话机、便携式游戏机、电子笔记本等)、游戏机来实现。

(h)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没有解决UMID的情况下除了检索对象剪辑之外,还检索预定获取的其他剪辑的情况。

但是,也可以在处理P4中解决了UMID的时刻确认存在于相同的盘内的其他获取对象剪辑的存在,并执行获取顺序的重新排列。

(i)在前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作为数据获取装置的功能作为软件处理实现的情况。

但是,也可以作为硬件处理实现。

另外,不仅将作为数据获取装置的全部功能作为硬件、或者作为软件来实现,而且也可以利用硬件或者软件实现其一部分。即,也可以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结构。

(j)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发明的思想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另外,也可以考虑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述而创造的各种变形例以及应用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