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切断装置、切断方法、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以及阴唇间垫片的制造方法

切断装置、切断方法、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以及阴唇间垫片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例如,切断装置、具有该切断装置的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切断方法、以及包括该切断方法的阴唇间垫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切断装置是将部件从连续的薄片状基材上切出的切断装置,其具有:传送单元,其将上述基材沿着该基材的连续方向传送;切断单元,其具有切断刀具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使切断刀具接触或远离上述被传送基材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切断单元将上述切断刀具推压到上述基材上而将上述部件切出;部件输出单元,其将上述被切出的部件输出;分割单元,其将上述基材切出上述部件后残余的残余基材沿上述基材的连续方向一分为二;残余基材输出单元,其将该被一分为二的残余基材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输出。根据本发明,由于可将部件与残余基材切实分离,所以可防止切出的部件的位置偏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75899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4-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03826258.4

  • 申请日2003-08-21

  • 分类号B26F1/08(20060101);A61F13/1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56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韩登营

  • 地址 日本爱媛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03: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10-2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26D7/18 授权公告日:20100113 终止日期:20130821 申请日:200308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0-01-13

    授权

    授权

  • 2006-06-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4-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切断装置、具有该切断装置的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切断方法、以及包括该切断方法的阴唇间垫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可切断连续薄片状基材的切断装置为众所知(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8-52696号)。在该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8-52696号中,切断装置具有,例如,形成有刀刃的冲切辊、以及与该冲切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砧辊。其中,在冲切辊上被刀刃包围的部分处,设有吸引孔。

采用该切断装置,通过向这两个辊子间供给原料薄片,而以刀刃将卫生制品从原料薄片上切下。其后,通过吸引装置的吸引作用,将被切下的卫生制品保持在冲切辊的表面上进行传送。

但是,采用上述切断装置,从原料薄片上将卫生制品切出后的残料,可能会对已被切下的卫生制品造成干涉,从而引起卫生制品的位置偏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断装置,该切断装置可防止已被切出的部件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以下内容。

(1)一种切断装置,是将部件从连续的薄片状基材上切出的切断装置,其中,该切断装置具有:传送单元,其将上述基材沿着该基材的连续方向传送;切断单元,其具有切断刀具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使切断刀具接触或远离上述被传送基材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切断单元将上述切断刀具推压到上述基材上而将上述部件切出;部件输出单元,其将上述被切出的部件输出;分割单元,其将上述基材切出上述部件后残余的残余基材沿上述基材的连续方向一分为二;残余基材输出单元,其将该被一分为二的残余基材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输出。

作为基材,可列举出可吸收液体的吸收性材料。具体地说,吸收性材料,例如,包含SAP、浆粕等亲水性纤维、合成纤维、或上述材料的混合物而构成。例如,SAP的目付(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为约310g/m2,浆粕的目付为约400g/m2,另外,也可以混合目付为浆粕目付的2成~3成左右的合成纤维。

另外,基材厚度均匀或不均匀均可。

切断刀具是一种刀具,对其个数和形状均无限制。该切断刀具可设在块或辊子的表面上。另外,在将切断刀具推压到基材上时,可使切断刀具在沿基材表面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另外,可使切断刀具同时切出2个部件。

作为传送单元,例如,可列举出辊子和传送带等。

对于部件输出单元以及残余基材输出单元,除辊子和传送带等外,还可利用残余基材因自重而落下的现象。

部件被用于生理用品、尿布、以及其他的吸收性用品,其形状可被适宜地决定。

优选使残余基材与基材同样连续。这样一来,只需牵拉残余基材,便可容易地将残余基材输出。

将被一分为二的残余基材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输出,意味着,将其向着将部件切出时的2个残余基材间的距离变大的方向输出。具体地说,可将被一分为二的残余基材向传送方向的两侧扩展,从而将其输出。此时,对于被一分为二的残余基材的输出方向与基材的传送方向所成的角度,可作适宜的决定,若角度设定得较大,则利用零件和残余基材抵抗变形的力,可使上述部件与残余基材容易分离。

通过采用本发明,由于可将部件与残余基材切实地分离,所以可防止被切出的部件的位置偏移。

(2)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残余基材输出单元,以在上述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上述部件的输出方向成规定角度的方向,将上述残余基材输出。

由于基材为薄片状,所以向宽度方向弯曲较为困难,而向厚度方向弯曲却很容易。因此,优选将一分为二后的残余基材以相对于部件的输出方向,在厚度方向上成规定角度的方向输出。

(3)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残余基材输出单元,以从上述部件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与上述部件的输出方向基本相同的方向,将上述残余基材输出。

所谓以从部件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与部件的输出方向基本相同的方向,意味着,残余基材的输出方向相对于部件的输出方向,在上述部件的厚度方向上具有规定角度。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在基材的厚度方向上不会产生弯曲应力,可从厚度方向的耐弯曲力较低的基材上将部件切实地切出。

另外,在零件的厚度方向的弯曲刚性较高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将与部件输出方向相对的残余基材输出方向的角度设定成,在部件的厚度方向约为0度、在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约为5度,可将部件与残余基材切实地分离。

(4)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残余基材的连续方向上的抗拉强度高于上述部件的连续方向上的抗拉强度。

残余基材被沿着部件的输出方向一分为二。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即使在部件的抗拉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将残余基材牵拉而输出。

(5)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基材被施以压纹加工;上述残余基材的压纹率比上述部件的压纹率高。

压纹加工包括热压纹加工、超音波密封加工等。另外,压纹的排列,例如,可列举出线状、点状等。将部件作为阴唇间垫片的吸收体而使用时,考虑到阴唇间垫片对阴唇的舒适性,优选点状压纹。此时,残余基材的压纹,例如,优选为0.3~1.0mm2的点状,且以0.5~2mm的间隔排列。

通过采用本发明,由于提高了压纹率,所以抗拉强度提高。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即使在部件的抗拉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提高残余基材的抗拉强度,因此可切实地将残余基材牵拉而输出。

(6)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压纹加工在上述基材的连续方向上被均匀地实施。

通过采用本发明,由于可使抗拉强度在连续方向上均匀,因此在牵拉而输出残余基材时,可防止产生意料之外的断裂。

(7)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分割单元以上述切断刀具将上述残余基材一分为二。

此处,一分为二包括可直接看到残余基材被完全分为2个的状态,以及虽然看上去还接触着,但实际上已被分为2个的状态。

(8)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分割单元具有切断线形成单元,该切断线形成单元通过在上述残余基材上沿该残余基材的连续方向切出切断线,可将上述残余基材一分为二。

(9)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切断线为切缝。

切断线可贯穿部件的厚度方向而形成,也可在部件的厚度方向上,只形成至其中途。切断线的长度以及形状无特别限制,可为直线,也可为曲线。切断线的数量也无特别限制。

(10)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驱动机构具有辊子以及使该辊子旋转的旋转机构;上述切断刀具是设在上述辊子上的刃;上述切断单元,通过由上述旋转机构使上述辊子旋转而将上述刃推压到上述基材上,从而将部件从上述基材切出。

(11)上述切断装置,其中,上述部件为吸收体。

吸收体优选以蓬松、不易走型的材料形成。作为形成吸收体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浆粕、化学浆粕、粉碎浆粕、人造丝、醋酸纤维素纤维、天然棉、经化学粘合处理的气流成网浆粕、高吸水性聚合体、纤维状高吸收性聚合体、合成纤维、以及以上各种材料的适宜混合物。

具体地说,吸收体,例如,可列举出,以60~90%的1.1~6.6dtex范围内的人造丝或醋酸纤维素纤维,以及10~40%的纤维状高分子吸收体的混合比层压而成的纤维,通过针刺法缠结,再经薄片化而形成的目付为50~250g/m2、厚度为2~5mm的无纺布薄片。

(12)一种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其具有上述切断装置。

(13)一种切断方法,是将切断刀具推压到连续的薄片状基材上而将部件切出的切断方法,其中,该切断方法包括:传送步骤,在该传送步骤中,将上述基材沿其连续方向传送;切断步骤,在该切断步骤中,通过将上述切断刀具推压到上述基材上而将上述部件切出;输出步骤,在该输出步骤中,将上述被切出的部件输出,并且将上述基材切出上述部件后残余的残余基材沿上述基材的连续方向一分为二,将该被一分为二的残余基材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输出。

(14)上述切断方法,其中,在上述输出步骤中,相对于上述部件的输出方向,在上述部件的厚度方向上成规定角度,将上述残余基材输出。

(15)上述切断方法,其中,在上述输出步骤中,从上述部件的宽度方向观察,上述残余基材输出单元以与上述部件的输出方向基本相同的方向,将上述残余基材输出。

(16)上述切断方法,其中,为使上述残余基材的压纹率高于上述部件的压纹率,预先对上述基材施以压纹加工。

(17)上述切断方法,其中,上述压纹加工在上述基材的连续方向上均匀地实施。

(18)上述切断方法,其中,在上述切断步骤中,以上述切断刀具将上述残余基材一分为二。

(19)上述切断方法,其中,在上述切断步骤中,在残余基材上沿其连续方向切出切缝而将上述残余基材一分为二。

(20)上述切断方法,其中,在上述切断步骤中,将上述切断刀具设置在辊子上,通过使该辊子旋转,将上述切断刀具推压到上述基材上,从而将部件从上述基材切出。

(21)一种阴唇间垫片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上述切断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图,它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

图2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2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的吸收体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4A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被切出后的状态。

图4B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的顶端部处发生裂缝的状态。

图4C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的顶端部的裂缝正在扩大的状态。

图4D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的顶端部的裂缝扩大后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切模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切模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8A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比较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被切出后的状态。

图8B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比较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的顶端部处发生裂缝的状态。

图8C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比较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的顶端部的裂缝将要扩大的状态。

图8D是侧面图,它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比较例的切断装置中,吸收体与残余基材一起向卷收方向行进的状态。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模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连续基材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用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切断装置加工而成的连续基材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同一构成要件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第1实施例】

〖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的构成〗

图1中,表示了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该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具有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切断装置。

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1具有:原材料供给装置11、粘着固定装置12、隆起区域形成装置13、小型薄片安装装置14、折弯装置15、裁断装置16、制品输出装置17。

在原材料供给装置11中,卷绕在原料辊130A上的连续基材130被从该原料辊130A向切断装置10输送。切断装置10中,吸收体23被从连续基材130上切出,且该吸收体23被送向箭头方向。关于切断装置10,待后述。

如图2A和图2B所示,吸收体23通过切断装置10形成4个切缝39a、39b、39c。中央切缝39b是为了易于将吸收体折弯而形成的。两端切缝39a是为了易于安装后述的小型薄片而形成的。山形切缝39c是为了在安装阴唇间垫片时,使使用者的手指与阴唇间垫片相亲和而形成的。

另外,原材料供给装置11中,卷绕在原料辊110A上的表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10,从原料辊110A起,经由蛇行修正装置111,被送至粘着剂涂敷装置112。其后,表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10被粘着剂涂敷装置112涂敷以热熔性粘着剂,并被送至辊子123的上侧。

另外,在原材料供给装置11中,卷绕在原料辊120A上的背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20,从原料辊120A起,经由蛇行修正装置121,被送至粘着剂涂敷装置122。其后,背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20被粘着剂涂敷装置122涂敷以热熔性粘着剂,并被送至辊子123的下侧。

经以上作业后的状态为,吸收体23被表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10和背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20夹住。

在粘着固定装置12中,表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10、背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20、以及吸收体23被上轴辊61和下轴辊62加压。由此,表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10和背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20夹住吸收体23而被粘着固定,从而形成连续吸收层220。

在隆起区域形成装置13中,连续吸收层220伴随着向下游移动而变形为V字形状。由此,作为制成品的阴唇间垫片的吸收层沿中心线形成凸状的隆起区域。

在小型薄片安装装置14中,卷绕在原料辊140A上的小型薄片连续部件140,从原料辊140A起,经由蛇行修正装置141,被送至粘着剂涂敷装置142。此后,小型薄片连续部件140被粘着剂涂敷装置142涂敷以热熔性粘着剂。

涂敷有热熔化粘着剂的小型薄片连续部件140被保持在带有吸附功能的辊子143上,并且在此状态下,其被设有切割刃的切割辊切割为规定长度。

被切割为规定长度的小型薄片被送至背面侧薄片连续部件120侧,并被贴合在被折弯成V字形状的连续吸收层220上。

折弯装置15具有:辊子80A;辊子81A,其被设置成与辊子80A垂直;传送带,其被卷绕在辊子80A、81A上。

连续吸收层220通过被在该传送带上传送而被从两侧对折。其后,被折叠的连续吸收层220的姿势逐渐向水平方向变化。

裁断装置16具有下轴辊92以及上轴辊91,其中,上轴辊91具有切断刀具。在裁断装置16中,带小型薄片的连续吸收层220由于被下轴辊92和上轴辊91加压而被裁断,成为椭圆形的阴唇间垫片。

经上述加工完成的阴唇间垫片,被制品输出装置17传送,其后,经包装、捆包等工序而出厂。

〖切断装置的构成〗

图3中,表示切断装置10。

切断装置10具有:切断机构21,其将连续基材130沿该连续基材130的连续方向传送,并从该连续基材130上将吸收体23切出,同时,其将从连续基材130上切出吸收体23后残余的残余基材131一分为二,形成余边吸收体133a、133c;传送带22,其是将吸收体23输出的部件输出单元;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其是将各余边吸收体133a、133c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输出的残余基材输出单元。

切断机构21具有:切断辊64;驱动马达,其作为未图示的旋转机构,使该切断辊64旋转;支撑侧辊子66,其被以与该切断辊64相距规定间隔配置。此处,由切断辊64和驱动马达构成权利要求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另外,该切断机构21构成权利要求中所述的传送单元、切断单元、以及分割单元。

切断辊64上突出地形成有顶端具有刀刃的切断刀具65。另外,在该切断刀具65的内侧,部分或全部地设有反弹力较高的海绵。

支撑侧辊子66被以规定的推压力推压于切断辊64上,其表面柔软以便不损伤切断刀具65的刀刃。另外,该支撑侧辊子66与切断辊64同步旋转,以便不对切断刀具65产生剪断力。

连续基材130为连续的薄片状,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中央部130b和2个侧部130a、130c。

被卷绕在原料辊130A(参照图1)上的连续基材130,在一端侧被原料辊130A保持,而在另一端侧被夹持在切断辊64与支撑侧辊子66之间,并被赋予规定的张力。

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具有:未图示的负压吸引装置,其将各余边吸收体133a、133c向图3中箭头138a、138c的方向吸引;未图示的卷收装置具,其将被负压吸引装置所吸引的各余边吸收体分别卷收。

采用以上的切断装置10,当使驱动马达驱动时,切断辊64旋转,连续基材130沿其连续方向被从原料辊130A向切断装置10传送。同时,通过切断辊64的旋转,切断刀具65接近连续基材130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进而被推压在连续基材130上。由此,在连续基材130上,由切断辊64的切断刀具65形成切断线29(参照图4A~图4D),并且从中央部130b将作为具有规定形状的部件的吸收体23切出。该吸收体23通过切断辊64的旋转而被推出,并被放置在传送带22上,最后被输出。

另一方面,从连续基材130上切出吸收体23后残余的残余基材131,通过以切断刀具65形成的切断线29、30(参照图5)而在连续基材130的连续方向上被一分为二,成为余边吸收体133a、133c。该余边吸收体133a、133c被残余基材输出装置24向着互相远离的方向,即箭头138a、138c的方向输出。

此处,利用残余基材输出装置24将吸收体133a、133c拉出的方向(箭头138a、138c),相对于吸收体23的输出方向而言,在吸收体23的厚度方向上成规定角度。该规定角度,具体地说,只要在0~45度的范围内即可。这样一来,由于吸收体23不会过于受吸收体133a、133c的牵拉,所以可减小位置偏移。

参照图4A~图4D,详细说明切断装置10将吸收体23从连续基材130上切出的动作。

首先,切断刀具65以切断线29将吸收体23切出为吸收体的形状。在此状态下,吸收体23尚未与余边吸收体133a、133c分离(图4A)。

然后,吸收体23的前端部开始被从切断机构21中输出。同时,将吸收体23从连续基材130切出后残余的各余边吸收体133a、133c,被分别向箭头138a、138c的方向拉出。由于将此各余边吸收体133a、133c拉出的力,以吸收体23的前端部的上端为支点作用,所以在吸收体23的前端部的下端会产生裂缝32(图4B)。

该裂缝32沿着切断线29扩大,从而吸收体23被逐渐分离(图4C及图4D)。结果,吸收体23被从连续基材130上完全分离。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切模,该切模在连续基材130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吸收体23。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切断线30,其将互相邻接的吸收体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起来。

由此,可将残余基材131容易地一分为二成为余边吸收体133a、133c。另外,由于形成吸收体23的前端部的切断线不与形成后端部的切断线相交叉,所以可减少切出吸收体23时所产生的切削粉的量。

采用本实施例,具有以下的效果。

由切断机构21、传送带22以及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构成切断装置10。由此,切断装置10将连续基材130上被切出吸收体23后的残余基材131一分为二,从而形成2个余边吸收体133a、133c,并将这2个余边吸收体133a、133c拉离。因此,余边吸收体133a、133c不会对吸收体23的前端部造成干涉。其结果是,由于吸收体23从2个切断辊64、66被传送带22顺利地输出,所以可防止吸收体23的位置偏移。

由于在切断辊64的切断刀具65的内侧设有海绵,所以在将切断筒64推压在连续基材130上时,海绵的反弹力发生作用,所以可使切断刀具65施加给连续基材130的推压力均匀化,从而可将吸收体23顺利地切断。

另外,采用阴唇间垫片的制造装置1,可用连续基材130稳定地制造出构成阴唇间垫片的吸收体23。

【第2实施例】

图6中表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切模。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采用了在连续基材130上连续形成吸收体23的切模。

采用本实施例,可减少余边吸收体133a、133c的余边量。

〖比较例〗

图7中,表示了本发明的比较例的切断装置10B。

在本比较例中,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B的结构不同于第1实施例。

即,在本比较例中,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B不将残余基材131B一分为二,而是将其向图7中箭头139的方向,即,向与吸收体23的输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吸引。

参照图8A~图8D,详细说明切断装置10B将吸收体23从连续基材130上切出的动作。

首先,切断刀具65以切断线29切出吸收体23的形状(图8A)。

然后,吸收体23的前端部开始被从切断机构21中输出。同时,将吸收体23从连续基材130切出后残余的残余基材131B被向箭头139的方向拉出。由于将此残余基材131B拉出的力,以吸收体23的前端部的上端为支点作用,所以在吸收体23的前端部的下端会产生裂缝32(图8B)。

该裂缝32沿着切断线29扩大,从而吸收体23的前端部与残余基材131B的端沿发生干涉。因此,吸收体23的前端部被残余基材131B的端沿牵拉,从而与残余基材131B一同朝向箭头139的方向行进(图8C及图8D)。结果,吸收体23无法从连续基材130上完全分离。

【第3实施例】

图9和图10中,表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切断装置10C。

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设有压纹加工装置41以及切缝形成装置51。

切断装置10C除具有切断机构21、传送带22、以及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外,还具有压纹加工装置41、以及作为切断线形成单元的切缝形成装置51。其中,压纹加工装置41被设置在图10中的X-X’位置,切缝形成装置51被设置在图10中的Y-Y’位置,切断机构21被设置在图10中的Z-Z’位置。

本实施例中,连续基材130由片料供给装置31供给。该片料供给装置31用于形成连续基材130,其具有:卷轴38,吸收体的片料37卷绕在该卷轴38上;切断辊36;以及供给吸收材料的开松·层压装置34。

压纹加工装置41是对连续基材130实施压纹加工的装置,具有:压纹辊42,该压纹辊42具有用于赋予连续基材130以向下凹的压纹部136的突起部44;具有光滑表面的压纹支撑辊48。

切缝形成装置51具有:具有刃的切缝辊52、以及表面光滑的支撑侧辊子54。该切缝形成装置51通过将切缝辊52推压到连续基材130上而沿着该连续基材130的连续方向的大致中心形成切断线,该切断线为缝纫机针孔状。另外,本实施例中,以切断机构21构成权利要求所述的传送单元以及切断单元,以切缝形成装置51以及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构成权利要求所述的分割单元。

吸收体的片料37,经由卷轴38以及辊子36被送至开松·层压装置34。吸收材料从开松·层压装置34的供给口33被供给到该片料37上,然后将吸收材料开松,再在其上层压包覆材料,从而形成连续基材130。

然后,该连续基材130通过压纹加工装置41被施以压纹加工。

其后,连续基材130被供给到切缝辊52与支撑侧辊子54之间,在该连续基材130的连续方向的大致中心处形成缝纫机针孔状的切缝39d。

接着,通过切断装置10将吸收体23C从连续基材130上切出,并将该吸收体23C以原状态传送。同时,残余基材131被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向箭头138a、138c的方向牵拉,所以残余基材131沿切缝39d裂开,被分离为余边吸收体133a、133c而被拉出。

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由于沿着连续基材130的连续方向的大致中心,形成有缝纫机针孔状的切断线,所以可以切缝39d为折痕线将阴唇间垫片折叠,从而可提高其与阴唇内壁的密合性。

另外,通过压纹加工,可提高各余边吸收体133a、133c的抗拉强度。因此,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切实地将各余边吸收体133a、133c拉出。

此处,考虑到需要防止阴唇间垫片在使用中的走型,以及需要确保其柔软性,因此,吸收体23C的相对于吸收体面积的压纹率优选在0.5~10%的范围内,在1.0~5.0%的范围内尤佳。考虑到需要防止余边吸收体133a、133c的断裂,因此,余边吸收体133a、133c的相对于余边吸收体面积的压纹率,优选在15%以上,在40%以上尤佳。

【第4实施例】

图11中,表示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切断装置10D。

本实施例中,与第3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没有压纹加工装置,另外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D的结构与第3实施例不同。

即,在以切断装置21将吸收体23D切出后,以传送带22传送吸收体23D和残余基材131D。其后,在辊子137处将残余基材向箭头138a、138c的方向牵拉,从而将残余基材131D一分为二成为吸收体133a、133c而拉出。

通过采用本实施例,即使在将吸收体23D切出后,由于将吸收体23D沿着连续基材130的连续方向传送,所以,可进一步防止前、后、左、右的位置偏移。

【第5实施例】

图12中,表示了采用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切断装置加工而成的连续基材130E。

本实施例中,形成于连续基材130E上的压纹加工的压纹率不同于第4实施例。

即,连续基材130E的侧部130a、130c的压纹率高于中央部130b,压纹部136沿着连续基材130E的连续方向均匀形成。因此,余边吸收体的压纹率高于吸收体23E的压纹率。

由此,可提高余边吸收体的强度,因此,即使牵拉余边吸收体,也可防止余边吸收体断裂。

另外,由于即使将多张薄片重叠而形成连续基材130E,也可通过压纹加工使此多张薄片一体化,因此,可切实地将余边吸收体拉出。

此处,作为吸收体23E可列举出,例如:人造丝、醋酸纤维素纤维、天然棉、纤维状高分子吸收体、合成纤维、浆粕、化学浆粕、以及以上各种的混合物。考虑到吸收体的柔软性,吸收体优选主要采用纤维长度在10~51mm范围内的人造丝的纤维集合体。在这种场合,压纹部136的间距优选在1~9mm的范围内。

【第6实施例】

图13中,表示了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切断装置10F。

本实施例中,残余基材输出机构24F的结构与第4实施例不同。

即,在辊子137处,将残余基材131F向箭头135a、135c的方向牵拉,从而将残余基材131F一分为二成为吸收体133a、133c而拉出。此处,从吸收体23D的宽度方向看时,箭头135a、135c的方向与吸收体23D的输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也就是说,箭头135a、135c的方向是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由于吸收体23D未受到在其厚度方向上的牵拉,所以可进一步切实地防止吸收体23D的位置偏移。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也都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1的制造流水线中,例如,该流水线的速度可以为约20~200m/分,吸收体的生产速度可以在200~2000个/分左右。

另外,第1实施例中,可使连续基材130的侧部130a、130c的连续方向的抗拉强度大于中央部130b的抗拉强度,其中,所述侧部130a、130c形成余边吸收体133a、133c,所述中央部130b形成吸收体23。由此,既可确保吸收体23的柔软性,又可提高余边吸收体的刚性。另外,也可防止将余边吸收体133a、133c拉出时,余边吸收体133a、133c断裂。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切断装置、切断方法、阴唇间垫片制造装置、以及阴唇间垫片的制造方法,由于可将部件与残余基材切实地分离,因此可防止被切出部件的位置偏移。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