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墨囊、墨盒和喷墨记录装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复利用方法

墨囊、墨盒和喷墨记录装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复利用方法

摘要

一墨囊包括一大致为矩形的柔性囊主体和一连接在该囊主体一边缘的支承件,其中该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上述囊主体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上述囊主体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将上述墨囊支承到其中容纳上述墨囊的墨盒的接合部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6977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11-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理光;

    申请/专利号CN200480000369.7

  • 申请日2004-03-15

  • 分类号B41J2/175;B41J2/18;

  • 代理机构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马高平;杨梧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42: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9-09-02

    授权

    授权

  • 2006-01-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11-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墨囊、墨盒结构以及喷墨记录装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复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成像设备(也称之为图像记录装置)例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

喷墨记录装置通过从记录头上射出墨来实现在一页(sheet)上的图像记录。这里,页不局限于纸,同样包括OHP页等。因而,“页”表示的是图像成形所在的介质,并且也称之为用于记录的介质或记录介质,或记录纸。喷墨记录装置有许多优点,例如可高速、低运行费用、低噪音地记录高分辨率图像,以及可易于使用多种彩色墨来记录彩色图像。

对于在常规喷墨记录装置种使用的墨盒,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10-202901里公开了一种装置,其中填墨在一矩形外罩的硬壳里,或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10-202900中描述的一种现有装置,该装置有一柔性的囊状盒,该盒设置有一出墨口和一底盘(盒),底盘(盒)上有一开口,从而允许通过该开口从底盘上装卸墨盒。

此外,如图1所示,有一种已知墨盒,其由用于储存墨的存墨部分501、其中容纳存墨部分501的柱形壳502,和覆盖柱形壳502前表面的盖部件503形成。在该结构中,此外还提供了一与存墨部分501一体的支承件504,这样,支承件504包括一用于填墨的密封的柱形填墨口505,和一用于提供墨的柱形供墨口506。操作中,支承件504通过推压该支承件504的方式被固定在柱形壳502之上,使得支承件504的一突出部分504a钩住柱形壳502外壁中部的孔502a。

这里,存墨部件501与支承件504一起形成了一框体511,并且由一内树脂膜和一外铝膜形成的膜形部件512在其外侧被熔接在框体511上。

同时,在最近的喷墨记录装置中,所需的图片质量在增加,并且与此相应的墨的消耗也增加。在这种状态下,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常规的墨盒被固定在一载架上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必须频繁更换墨盒。因而,在喷墨记录装置的技术中有一种趋势: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仅一小的子盒被安装在载架上,并且墨从一主墨盒(它被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上)供给到该子盒。

因而,墨盒的大小增加了,而墨盒大小的这种增加产生了一个问题:仅是丢弃使用过的墨盒(如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10-202901中描述的墨盒的情况)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而,必须提供一种可有效重复利用资源的结构。

考虑到上述情况,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10-202900中提出一种墨盒,允许在底盘部分中墨盒的可拆卸式安装,而这样的常规结构有一缺陷,墨盒不稳定,并且很难稳定的供给墨。

在这种情况,墨盒从上方插入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中,其取向为供墨口(供给口)朝着向下的方向,墨盒以稍微稳定的状态被固定在底盘部件上。另一方面,在使用这样一种结构的情况下(在这种结构里墨盒从前侧插入主体,其取向为供墨口朝着横向或水平方向,下文中,这样的结构将被称为“前端装入结构”),墨盒以倾斜的状态支承在底盘中。从而,不能使用这种前端装入结构。

此外,如图1中所示的墨盒,当装上或卸下墨盒时,由于必须将与存墨部件的框体一体形成的支承件推入具有与支承件尺寸大致相同的开口的柱形壳内,并且然后从柱形壳中拉出支承件,产生了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同样,当通过将存墨部件和支承件一起从柱形壳上移开来供给墨时,这里也存在一个稳定性差的问题。此外,在存墨部件和支承件一起被安装到柱形壳上时供给墨的情况下,产生了无法确定存墨部件的状态的问题。因而,在这种结构中难于再填墨。

此外,由于图1中存墨部件的结构(其中膜形部件512被连接在框体511上,框体511与支承件504形成一整体),这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框体511和膜形部件512之间容易形成裂缝,并且很难施加外部压力到膜形部件512上,导致未使用的墨继续留在存墨部件中。

考虑到上述的问题,优选的是以囊的形式来构造存墨部件,这样使整个存墨部件具有柔性。

另一方面,在存墨部件以柔性囊的形式构造的情况中,必须提供一保护外罩,用于提高从记录装置主体上装/卸的可操作性并且还用于提高耐用性,这样的必要性使得需提供一种结构,使得在再填墨的时候,可容易的装卸带有保护外罩的柔性墨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现考虑了上述问题,并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墨囊,其中使未使用的墨的浪费最少,并且可方便地可拆卸地稳定地安装到一保护外罩上。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容纳这样墨囊的墨盒,一种使用该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一种方便地将墨加入墨囊的再填墨方法,一种可重复利用墨盒的重复利用方法以及这样墨盒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以及实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包括大致四边形柔性囊主体的墨囊和连接到上述墨囊主体一边缘处的支承件,该支承件有一用于将填墨到上述囊主体中的填墨口和一用于从上述囊主体排墨的排墨口。

上述墨囊还包括一用于支承上述墨囊到一墨盒壳体上的接合部分,上述墨囊容纳在该壳体中。

这里,优选的是上述囊的宽高比(W/H)在1≤W/H≤1.5的范围内或者高宽比(H/W)1≤H/W≤1.5的范围内。同样,支承件上的填墨口和排墨口优选大致位于该墨囊主体边缘的中心部分。此外,优选的是当墨囊容纳在墨盒壳体中,并且排墨口大致上位于墨盒壳体高度方向的中心的情况下,墨囊的支承件被支承。

同样,优选的是填墨口通过熔接的方式被密封,其中墨被填充到囊主体中。此外,优选的是支承件设置在囊主体较长的那一边上。

此外,优选的是支承件的排墨口设置有一用于密封位于远端部分的出墨口孔的开口的弹性件,而且设置了一用于支承该弹性件的帽形部件。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柱形部分的外周表面有一台阶部分,用于接合上述帽形部件的接合件。此外,优选的是该弹性件由一柱状部件形成,该柱状部件是由橡胶材料制成,例如硅树脂胶,氟橡胶,丁基橡胶等。此外,帽形部件由一具有用于支承压住弹性件的凸缘部分的柱形部分形成,并且优选的是该柱形部分有多个弯曲向内的接合件。

依据本发明的墨盒至少包括有相同外形的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被组装在一起形成单个墨盒壳体,或者拆分成独立的部件。因此,本发明中的墨囊被容纳于墨盒中,从而墨囊通过将第一壳体部分的接合装置与墨囊上的支承件接合而被组装。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有一特征:墨盒从前方装入。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填墨到在本发明墨盒中使用的墨囊中的填墨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墨囊的支承件与第一壳体部分接合的状态下,从填墨口填墨。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再填墨方法,用于将再填墨到在本发明墨盒中使用的墨囊中,其中,在墨囊支承件与第一壳体部分接合的状态下,墨从排墨口再填充。

此外,本发明的再填墨方法将填墨到在本发明墨盒中使用的墨囊中,因此在墨囊的囊主体上形成了一裂口部分或刺穿一部分,并且在通过该裂缝部分再填墨之后密封该裂口部分。

此外,本发明的墨盒的制造方法包括这一步骤:在填充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与第一壳体部分接合之后,将第二壳体部分连接到第一壳体部分上。

此外,本发明的墨盒的重复利用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了墨盒的重复利用:拆分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通过将墨囊的支承件从第一壳体部分上脱离而移除该墨囊,然后将填充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与第一壳体部分的接合部分相接合,接着将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组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柔性墨囊稳定的容纳在墨盒之中的墨囊支承件,一种容纳设置有上述墨囊支承件的墨囊的墨盒以及一种设置有这样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使用的墨囊支承件包括一用于将填墨到囊主体中的填墨口、和一用于将囊主体内的排墨的排墨口,其中该墨囊支承件还包括一接合部分,用于接合设置到与另一壳体半体(case half body)一起构成墨盒壳体的至少壳体半体之一的接合装置。

这里,优选的是该支承件通过热熔接被固定到大致方形的墨囊主体的一个边缘,使得它由该壳体可拆卸地支承着。此外,优选的是该支承件有一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在其熔接到囊主体的部分有一锥形边缘。更为优选的是该连接部分、填墨口和排墨口整体形成在边缘部分的不同表面上。此外,理想的是在凸缘部分的侧面上形成了一凹槽。并且,优选的是该填墨口通过热熔接密封。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墨盒容纳着本发明的具有墨囊支承件的墨囊。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有一特征:墨盒从前侧装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重复利用壳体且同时稳定供给墨而不产生泄漏的墨盒以及一种使用这种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墨盒,该墨盒由分开的壳体半体组成,该壳体半体具有用于在上述壳体半体至少之一中支承该支承件的装置,上述支承件上形成了一排墨口,其中提供了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用于密封在出墨口(形成支承件中的排墨口)的一远端部分处的开口,并且一帽形部件连接到排墨口上,用于支承压住前述弹性件。

这里,优选的是在排墨口的周边部分有一台阶部分,用于允许同帽形部件的接合件相接合。此外,该弹性件优选的是由一橡胶材料构成,例如硅树脂橡胶、氟橡胶、丁基橡胶等。此外,帽形部件优选的是有一柱形部分组成,该柱形部分具有一用于支承压住弹性件的凸缘部分,并且优选的是该柱形部分有多个弯曲向内的接合件。

此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构造为可从前侧装入本发明的墨盒。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囊,其中未使用墨的浪费被最小化,并且可方便地并且稳定地安装到一保护外罩上和从该保护外罩移开,以及可进行稳定的供墨。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容纳着墨囊的墨盒和使用这种墨盒的成像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关于本发明的墨囊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一支承件被固定到一柔性囊主体上,这样支承件有一用于向墨囊主体中填墨的填墨口和一用于从墨囊主体中排墨的排墨口,其中该墨囊还包括一接合部分,该接合部分用于将墨囊支承到一墨盒上,该墨盒由分成两半的壳体组成,墨囊被容纳在墨盒里面。

这里,排墨口包括一柱形部分,该柱形部分形成一用于排出墨囊中的墨的排出孔,并且优选的是该柱形部分由不影响墨性质的材料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该柱形部分有一用于支承弹性件的支承件,该弹性件为了整体密封的目的而被塞入出口孔中。

并且,优选的是排墨口有一密封排出孔的弹性件,该排出孔用于排出墨囊主体中的墨,并且该弹性件由不影响墨性质的材料组成。在这种情况下,该弹性件优选的是由橡胶材料组成,例如不影响墨性质的硅树脂橡胶或硅基橡胶。

此外,优选的是排墨口有一帽形部件,该帽形部件至少覆盖着弹性件的一部分,该弹性件密封着用于排出墨囊主体中墨的排出孔,而且该帽形部件由不影响墨性质的材料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排墨口的周边表面有一台阶部分,用于允许同帽形部件的接合件相接合。此外,优选的是帽形部件由一柱形部分组成,该柱形部分有一压住弹性件的凸缘部分,而且该柱形部分有多个弯曲向内的接合件。

此外,优选的是弹性件的外径D和弹性件插入其中的部分的内直径D′的比(D∶D′)在1∶0.85-1∶0.92的范围内,而且此外优选的是弹性件的厚度t和弹性件插入其中的部分的深度H之比(t∶H)在1∶0.77-1∶1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的是刺入弹性件中用于引起墨囊主体中墨流动的中空针的直径d按如下方式设置: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件的外径D的比(d∶D)在1∶3-1∶10的范围内,而且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件的厚度t的比(d∶t)在1∶1.5-1∶3.5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的是墨囊的支承件支承为排墨口大致位于竖直方向支承的墨盒的中心。

此外,优选的在墨被填充到墨囊的主体中时通过热熔接密封填墨口。

依据本发明的用于容纳墨囊的墨盒至少包括第一和第二壳体半体,这些壳体半体有类似的外形使得第一和第二壳体可被组装在一起并且可分成独立的壳体,其中本发明的墨囊容纳在该墨盒中使得墨囊的支承件和设置在第一壳体半体上的接合支承装置接合。

此外,本发明的成像设备有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墨盒被装入其中。

这里,优选的是墨盒从该成像设备的主体前侧装入。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接合附图的细节描述中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常规墨盒的例子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墨盒的外形的斜视图。

图3是显示同一墨盒的视图,其中第三壳体部分被移除。

图4是从前方显示同一墨盒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墨囊的侧视图。

图6是为了解释墨填充到墨囊中的状态,从下方显示图5中的墨囊的视图。

图7是显示构成本发明的墨囊的囊主体的铝层膜(luminum laminatefilm)的剖视图。

图8是显示墨囊支承件的侧视图。

图9是从后方显示图8的支承件的视图。

图10是从前方显示图8的支承件的视图。

图11是显示同一墨囊的排墨口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显示设置到排墨口的帽形部件的剖视图。

图13是显示同一帽形部件的前视图。

图14是解释墨囊的长宽比和流体静压之间关系的测量的视图。

图15是显示墨囊的长宽比和流体静压之间关系的测量的示例图。

图16是空心针的侧视图。

图17是显示中空针的尖端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解释支承部分和帽形部件之间关系的视图。

图19是显示本发明的墨囊的另一例子的侧视图。

图20是显示填充有墨的同一墨囊的斜视图。

图21是显示从向下方向看到的图20中的填充有墨的墨囊的视图。

图22是显示图2中的墨盒的第一壳体部分的侧视图。

图23是显示图2中的墨盒的第二壳体部分的侧视图。

图24是显示图2中的墨盒的第一壳体部分的侧视图,其中所述墨囊被支承到所述第一壳体部分。

图25是显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另一示例的斜视图。

图26是显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再一示例的斜视图。

图27是显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又一示例的斜视图。

图28是用于解释墨盒和记录装置主体之间连接的侧视图。

图29是图27的前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墨盒的再一示例的斜视图。

图31是从前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斜视图。

图32是显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斜视图,其中其墨盒装入部分的盖子被打开。

图33是显示该喷墨记录装置的机械部分的整体结构的视图。

图34是显示机械部分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墨盒的外观的斜视图,图3是显示图2中的墨盒的示意斜视图,其中第三壳体部分被移去,图4是同一墨盒的前剖视图。

参考附图,墨盒1包括填充有墨的墨囊2和容纳墨囊2的壳体3。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部分11、第二壳体部分12和第三壳体部分13,其中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一起形成作用为保护墨囊侧面的保护罩的壳体部分。因此,容纳墨囊2的壳体3沿着与供墨方向(出墨方向)平行的平面被分为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

首先,参考图5-13说明本发明的墨囊2的示例,其中图5是同一墨囊的侧视图,图6是显示从向后方向看到的图5的墨囊的视图,其中墨囊填充有墨;图7是构成墨囊的囊主体的铝层膜的剖视图,图8是显示墨囊支承件的侧视图,图9是从后方显示图8的支承件的视图,图10是从前方显示图8的支承件的视图,图11是显示墨囊的排墨口的剖视图,图12是显示设置到排墨口的帽形部件的剖视图,图13是显示从其前方看到的帽形部件的视图。

如图5和6所示,墨囊2包括大致方形(在本示例中是矩形)的铝层膜的柔性囊主体21,并且一树脂材料的支承件22固定(熔接)到该囊主体的长边。

如图7所示,囊主体21由铝层膜30形成,其结构为其中干夹层(drylamination)26、铝膜27、干夹层28和PA(聚酰胺)膜29连续地层叠在一LDPE(低密度聚乙烯)基底25上。因此,两个这样的铝层膜30和30在环绕部分(图2的阴影区域)熔接到一起并进而熔接到支承件22上,因而形成如图5和6所示的囊。

应注意的是,囊主体21没有设置用于支承囊形状的框体,与常规的囊不同,因而,该囊的整个部分具有很高的柔性。如此本发明可使残留在囊中的未使用的废墨最少。

这里,应注意,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囊主体21由铝层膜30形成,用于囊主体21的材料不限于此。优选的,使用至少包括铝层膜的材料形成囊主体。

另外,优选的,设定囊主体21的宽(W)高(H)比(W/H)在1≤W/H≤1.5或者高宽比(H/W)在1≤H/W≤1.5的范围内,以保证足够的流体静压并且减小墨残留量。

这里,参考图14和15来说明囊主体21的形状和排墨口的流体静压之间的关系。

在本例中,囊主体21的形状确定为长方形(宽W大于高H),如图14所示。这样,对三种囊主体进行试验:①高H×宽W为90×116(1∶1.29),②高H×宽W为70×106(1∶1.5),③高H×宽W为50×126(1∶2.52)。另外,为壳体3准备厚度不同的两个壳体(薄型和厚型)。

进一步,对各种囊主体和壳体的组装测量墨残留量和排墨口的流体静压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15所示。这里,应注意,对尺寸为50×126的尺寸和厚壳体的组装没有进行测量。

为了稳定地向子盒(sub tank)供墨,应注意优选地在排墨口使用大约0(gf/cm2)的流体静压。

现在,评价图15的结果,可看到在情况①囊的宽(W)高(H)比(W/H)为1∶1.29,以及情况②囊主体的宽高比(W/H)为1∶1.5的情况下,在0(gf/cm2)附近可获得与残留墨量无关的稳定的流体静压,可看到在填充大约70g(这个量小于100g的目标量)的墨时,在排墨口处流体静压突然上升到2(gf/cm2)(薄型)或者4(gf/cm2)。同样,在情况③宽高比(W/H)为1∶2.52的囊主体中,在尝试填充100g的目标量而填充了大约50g的墨时,在排墨口处流体静压突然上升。

由此,可看出,尽管它取决壳体3的厚度,囊主体21的宽高比(W/H)在1-1.5的范围内。

应注意,支承件22构成用于将囊主体21熔接到凸缘部分31的一侧的整体连接部分32,如图8-10所示,中空填墨口33和中空排墨口34在凸缘部分31的另一侧形成为整体(代表在熔接前的状态)。

这里,应注意,连接部分32通过支承件22的两个端部(较长边缘端)变细而大致为栗子(chestnut)形,如图9所示。进一步在周边表面形成凹部32a。如此,可不间断地将形成囊主体21的铝层膜30和30熔接到连接部分32的周边表面。

在填墨口33中,形成用于填墨的穿孔35,使得该孔35穿透凸缘部分31并也穿透连接部分32,并且当将墨填充到墨囊2中后熔接密封填墨口33(图5-6中示为密封部分36)。通过热熔接过程密封填墨口33,容易获得可靠密封。

参考图11,排墨口34具有柱形部分37以及与之形成整体的密封件支承部分38,并且在柱形部分37和密封件支承部分38之间形成间隔39。另外,在柱形部分37形成墨出孔40以穿透凸缘部分31和连接部分32,在密封件支承部分38中形成开口41用于插入弹性件45而密封墨出孔40。另外,在周边表面形成台阶部分42以在柱形部分37和密封件支承部分38之间安装帽形部件。

如图11所示,弹性件45插入到出墨口34的密封件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以用于密封墨出孔40,并且弹性件45覆盖有帽形部件46。

弹性件45的形状可支承密封并且可为任何柱形(圆形部分),三角柱形,方柱形,五角柱形,六角柱形,七角柱形,八角柱形等等。

帽形部件46具有柱形部分47,其具有凸缘部分47a支承压住弹性件45的边缘部分,如图12和13所示,其中在凸缘部分47a的内周表面形成孔48,用于从记录装置的内侧塞入供墨针(supply needle)。另外,在柱形部分47形成向内弯曲的多个接合件49。应注意孔48的形状不限于圆形,可使用三角形、方形、五角形、六角形、七角形、八角形中的任何一种。

通过将帽形部件46插入到排墨口34的支承部分38中,接合件49与形成在排墨口34的柱形部分37和支承部分38之间的台阶部分42相接合,如图11所示,如此,帽形部件46不会脱开。

这里,应注意,排墨口34的柱形部分37和支承部分38是由不会影响墨性质的材料(例如高密度聚乙烯)而制成。如此,防止形成有出口40并且经常暴露于墨的柱形部分37等溶解到墨中。

同样,优选的弹性件45由不影响墨性质的材料(例如硅树脂或者硅基橡胶材料)制成。如此,解决了通常暴露于墨的形成密封件的弹性件溶解到墨中并引起堵塞的问题。

如图11所示,当中空供墨针111从记录装置侧刺入,作为将墨引入记录装置的引墨装置时,这个弹性件45使得将供墨记录装置并且支承密封状态。

这里,当中空针111在刺入后取出时,密封件45仍需要可靠地支承密封状态,考虑可能中空针111支承在刺入状态或者一旦刺入后中空针111被取出保留。

这里,将参考附图16-17说明中空针111。

参考附图,中空针111是其中形成有引墨通道112的柱形部分,并在远端周边表面具有喷墨孔113。通过在中空针111的远端部分的侧面上形成喷墨孔113,针可在其尖端形成尖点,可易于将针111刺入到弹性件45中而不会在其中造成缺陷或空隙。另外,不会引起弹性件45受损并且受损件堵塞引墨孔113的问题。

另外,应注意,帽形部件46由不锈钢等不会影响墨性质的材料而形成。如此,即使在接触弹性件45的凸缘部分47a接触墨的情况下,可阻止浸蚀或者溶蚀。

这里将根据弹性件45的材料来解释试验结果。

在使用EDPM+Si作为设置在墨囊1的排墨口34内弹性件45的弹性材料的试验中,可观察到在当支承中空针111在湿度35%、温度50℃下穿透弹性件45大约1个星期后,移去中空针111的情况下,针孔处发生墨泄漏。

由此,本发明的发明者对各种材料进行试验以确认是否当中空针111在湿度35%、温度50℃下穿透3天后将该中空针111取出时,被中空针111穿透的橡胶板具有光通道,各种材料包括:EPDM+Si(硬度40°,厚度t=2mm);EPDM+Si(硬度50°,厚度t=2mm);氟橡胶(硬度55°,厚度t=2mm);丁基橡胶(硬度50°,厚度t=2mm);硅树脂橡胶(硬度未知的市场产品,厚度t=2mm);硅树脂橡胶(硬度40°,厚度t=2mm);硅树脂橡胶(硬度50°,厚度t=2mm)。

下面的表1总结了上述结果,其中×表示观察到光通道的情况,而○表示没有观察到光通道的情况。

                          表1

    材料    评价    EPDM+Si(40°,t=2mm)    ×    EPDM+Si(50°,t=2mm)    ×    氟(55°,t=2mm)    ×    丁基(50°,t=2mm)    ×    商业硅树脂(t=2mm)    ○    硅树脂(40°,t=2mm)    ○    硅树脂(50°,t=2mm)    ○

从表1中的结果中可确定,对(EPDM+Si)的弹性件,中空针穿透的孔发生蠕变变形。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确定,尽管可通过压向直径方向插入弹性件而将孔直径一定程度上减小,也不可避免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形增加。

另一方面,可确定当使用Si橡胶做弹性件45时,插入和拔出中空针都不会引起墨泄漏。

下面,将参考图18对弹性件45的外径D和插入弹性件45的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内径D′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中空针111插入其中并从其拔出的弹性件45需要当中空针111拔出后回复初始密封状态以避免墨泄漏。因此,优选的,当在直径方向被压缩时将弹性件45插入到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内。

因此,对改变弹性件45的外径D和插入弹性件45的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内径D′而得光通道进行评价。这个试验中,使用硅树脂橡胶作为弹性件45的材料。

下面表2总结结果。

                         表2

  弹性件的外径D支承部分的内径D′    D′/D    评价    5.5     4.5    0.82    ×    5.4     4.6    0.85    ○    5.3     4.7    0.89    ○    5.2     4.8    0.92    ○    5.1     4.9    0.96    ×

如上表2中所示,优选地设定弹性件45的外径D和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内径D′之间的比例(D∶D′)在1∶0.85-1∶0.92的范围内。

因此,当比例(D∶D′)低于0.85,弹性件45压缩过度并且很难将弹性件45插入开口41中。相反,当比例(D∶D′)大于0.95,弹性件45压缩过小,不足以回复密封状态并且确定可发生墨泄漏。

下面,将参考附图18说明弹性件的厚度t和插入弹性件的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深度(高度)H之间的关系。

应注意在弹性件45插入到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后,弹性件被帽形部件46的凸缘部分47a所支承,而帽形部件46由于接合件49与台阶部分42的接合而被支承在支承部分38的周边上。

因此,当弹性件45的厚度t等于或者小于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深度(高度)H时,不可能通过帽形部件46来支承弹性件45。另一方面,当弹性件45在厚度方向的压缩过度时,帽形部件46可能由于弹性件45的回复力而脱开。

下面,弹性件45的厚度t和其中插入弹性件45的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深度H相互不同地变化,并对光传播进行评价。在试验中,使用硅树脂橡胶作为弹性件45的材料。

表3示出了试验结果。

                          表3

  弹性件厚度t  支承部分深度H    H/t    评价     2.8     1.65    0.59    ×     2.6     1.75    0.67    ×     2.4     1.85    0.77    ○     2.2     1.95    0.89    ○     2.1     20.5    0.98    ○     2.0     2.10    1.03    ×

如上表3中所示,优选的弹性件45的外径D和支承部分38的开口41的深度H之间的比例(t∶H)在1∶0.77-1∶1的范围内。

当比例(H/t)小于0.77时,弹性件45压缩过度并且引起类似帽形部件46的接合件49变形的问题。另一方面,当比例大于1时,不可用帽形部件46来支承弹性件45。

下面将解释中空针(见图17)的直径d和弹性件的外径D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必须考虑中空针111刺过弹性件45并从其拔出而适当地设定中空针111的直径和弹性件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弹性件45受损。

由此,通过改变弹性件45的直径D而支承中空针111的直径d恒定来进行试验。这个试验中,使用硅树脂橡胶作为弹性件45的材料。

表4示出了试验结果。

                         表4

  中空针的直径d  弹性件的外径D    D/d    评价    1.28     2.56    2    ×     3.20    2.5    ×     3.84    3.0    ○     5.20    4    ○     8.96    7    ○     12.80    10    ○     15.36    12    ×

从表4中可知,优选的设定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件的外径D之间的比例(d∶D)在1∶3-1∶10的范围内。

当比例(D/d)小于3时,弹性件45的绕着中空针111的边缘减少,弹性件易于破裂。另一方面,当比例大于10,当中空针111插入时,中空针111在弹性件45的直径方向的稳定性变差。

下面将解释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件的厚度t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的弹性件45,必须考虑中空针111插入并拔出、中空针111必须穿透过弹性件45、中空针111的进入不受阻碍以及当中空针111被拔出时仍支承密封状态而适当地设定中空针111的直径和弹性件的厚度之间的关系。

由此,通过改变弹性件45的厚度t不同而支承中空针111的直径d恒定来进行试验。这个试验中,使用硅树脂橡胶作为弹性件45的材料。

表5总结了试验结果。

                           表5

    中空针的直径d  弹性件的厚度t    t/d    评价     1.28     1.8    1.41    ×     2.0    1.56    ○     2.3    1.8    ○     3.0    2.34    ○     3.5    2.73    ○     4.0    3.13    ○     4.5    3.5    ○     5.0    3.91    ×     5.5    4.30    ×

从图5中可知,优选的设定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件45的厚度t之间的比例(d∶t)在1∶1.5-1∶3.5的范围内。

当比例(t/d)小于1.5,弹性件45太薄并易于在中空针111插入弹性件45的时候损坏。另外,可确定在将中空针111拔出后形成的孔不完全封闭。另一方面,当比例大于3.5,当将中空针111刺入弹性件45中时穿透阻抗太大。

这里,应注意,支承件22的排墨口34大致位于墨囊2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如图4所示。如此,当在竖直状态(图2的状态)使用墨盒1时,与图1的出墨设置偏向墨盒的一端的情况相比,在墨囊2的囊主体21内的墨的流动平缓,而且可或多或少的用尽墨,而不会残留未使用的墨。

另外,将接合部分51和52整体设置到支承件22用作与设置在第一壳体部分11上的止动钉件(catch nail)相接合,其在下文说明。进一步,与接合部分51和52相应的凸缘部分31的侧壁形成有分别与接合部分51和52对应的槽31a和31b。

因此,墨囊2构造为支承件22固定到大致四边形的柔性囊主体21的边缘,并且支承件22设置有用于将填墨到囊主体21的填墨口33,以及用于排出囊主体内的墨的排墨口34。进一步,由于设置了接合部分51和52用于将墨囊2支承在容纳墨囊2的墨盒壳体3上,使囊内残留的墨最少并且墨囊2易于连接到壳体3以作用为可移去而且稳定的保护罩。

同时,支承件22的排墨口34大致位于墨囊2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如图4所示。进一步,如图2所示,当墨囊2支承在墨盒1内时,排墨口34形成为排墨口34大致位于壳体3的中心。如此,当在竖直状态(图2的状态)使用墨盒1时,与图1的出墨设置偏向一端的情况相比,墨囊2的囊主体21内的墨流动平缓,并且可确定的用尽墨。

进一步,如上所述,接合部分51和52整体形成在支承件22上以与设置到第一壳体部分11的止动钉件相接合,如下文所述。进一步,与接合部分51和52相应在凸缘部分31的侧面上形成有槽31a和31b。结果,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侧的接触面积减少,在壳体3侧获得更稳定的支承。

通过这种方式,墨囊2连接有支承件22,其构成本发明的墨囊支承件,使得支承件22固定到大致四边形的柔性囊主体21的边缘,支承件22包括用于向囊主体21填墨的填墨口33和用于排出囊主体内的墨的排墨口34。进一步,支承件22包括接合部分51和52,用于将墨囊2支承到墨盒壳体3内,并且可将墨囊2可拆卸地安装到壳体3,用作易于并且稳定地保护罩,而使囊内未使用的墨残留最少。

因为支承件22的排墨口34的远端部分设置有密封开口的弹性件45和支承压住弹性件45的帽形部件46,即使墨盒1反复安装到记录装置主体或者从记录装置主体卸载,并且记录装置的供墨针(用作引墨装置以将墨引入到记录装置中)反复刺入到排墨口34中时,通过弹性件45的回复力获得可靠的密封并且消除墨泄漏,可稳定地将供墨到记录装置。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19-21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墨囊实例,其中图19是墨囊的侧视图,图20是显示填充有墨的同一墨囊的斜视图,而图21是图20的墨囊的底视图。

应注意这个墨囊2包括两个铝层膜30和30的囊主体21,其中进一步在同样由铝层膜形成的后侧设置后部(底部)21a。通过使用这样的三个铝层膜30,墨囊2的容量可增加。

下面,将参考图22和23说明本发明的墨盒1的壳体的结构,其中应注意图22是墨盒1的第一壳体部分11的侧视图,而图23是墨盒1的第二壳体部分12的侧视图。

应注意,墨盒1的壳体3通过将从单个大致矩形主体分成为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组装而形成,其中第三壳体部分13连接到其前下部上。如下文所述,在墨盒1的已组装状态时,在其后侧形成凹部61和钩状部分62以便于在将墨盒1安装到记录装置主体或者从记录装置主体卸载的时候卡紧。进一步,在其前侧形成开口73,对准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的排墨口34。

如图22所示,第一壳体部分11大致为矩形外形并且在其周边部分包括分别将凹部61和钩状部分62分为两半的凹部61A和钩状部分62A,用于形成空间以允许填墨装置进入的截掉部分63A,其用于当墨囊2被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所支承时引导填墨装置填墨,以及用于装到记录装置主体或者用于装到填墨装置的引导部分64和65,其成整体。

同样,在第一壳体部分11的内壁表面的三个角上形成用于与后述的第二壳体部分12的止动钉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66a、66b和66c。另外,在第一壳体部分11的内壁表面上形成用于定位支承件22的定位部分67和68,以支承墨囊2的支承件22。进一步,形成止动钉件71和72以支承支承件22的接合突起51和52。应注意,这些定位部分67和68和止动钉件71和72构成支承装置或者接合支承装置(通过接合而支承的装置),其支承墨囊2的支承件22。

另外,在第一壳体部分11的前侧(在装到装置主体时的前侧)形成构成开口73的一部分的1/4弧形部分73A。

同样,第一壳体部分11形成有用于在与第三壳体部分13连接时与第三壳体部分13的止动钉件相接合的凹部79。

进一步,应注意,第二壳体部分12的外形与第一壳体部分11的外形大致相似,如图23所示,并且在其周边部分包括分别将凹部61和钩状部分62分为两半的凹部61B和钩状部分62B,用于形成空间以允许填墨装置进入的截掉部分63A,其用于当墨囊2被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所支承时引导填墨装置填墨,以及指示墨盒1的墨囊2内填充的墨颜色的突起的特征装置84。

同样,在第二壳体部分12的内壁表面的三个角上形成用于分别与成整体的第一壳体部分12的接合部分66a、66b和66c相接合的接合部分86a、86b和86c。另外,在第二壳体部分12的内壁表面上形成具有与墨囊2的支承件22接合的槽的接合部分87和88。

另外,在第一壳体部分12的前侧(在装到装置主体时的前侧)形成构成开口73的一部分的1/4弧形部分73B。

同样,第二壳体部分12形成有用于在与第三壳体部分13连接时与第三壳体部分13的止动钉件相接合的凹部89。

如图3所示,在当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已组装状态下进行供墨的前侧处,第三壳体部分13插入到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的截掉部分63A和63B中。这个第三壳体部分13设置有用于分别与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的接合凹部79和89接合的止动钉件91和92,并且还包括形成前述开口73的一部分的1/2弧形部分73C。

由此结构,通过向墨囊2的支承件22加力而通过使用第一壳体部分11的定位部分67和68定位而制造(组装)如图24中所示的墨盒1。因而,应注意第一壳体部分11的止动钉件71和72分别与墨囊2的支承件22的突起51和52相接合,因此,支承件22被支承在第一壳体部分11上。

此后,第二壳体部分12设置在第一壳体部分11上,并且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相互压靠。如此,使得第二壳体部分12的止动钉件86a-86c与第一壳体部分11的接合部分66a-66c接合,并且得到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的组装体(见图3)。

进一步,如图3所示,第三壳体部分13配合到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上,使得第三壳体部分13的止动钉件91和92与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的相应凹部79和89接合。因而,完成如图2所示的墨盒1。

进一步,当通过从墨盒1取出墨囊2并替换新的墨囊2而重复利用墨盒1时,以相反顺序移去第三壳体部分13并拆卸第二壳体部分12和第一壳体部分11。这里,应注意,第三壳体部分13、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易于拆卸,因为其通过止动钉件和相应的凹部的轻轻接合。

这里,应注意当第三壳体部分13反复使用时,可引起止动钉件的损坏。另一方面,使用者可只通过移去第三壳体部分13检查止动钉件的状态。因此,通过当其止动钉件损坏时废弃第三壳体部分13,可使使用者的工作步骤最少。

因此,通过使用填充有墨的新的墨囊2或者使用填墨后的使用过的墨囊2,并且通过随后进行前述的对墨盒1的步骤,完成重复利用的墨盒1。

这里,将解释墨囊2的填墨步骤。

这个步骤中,当墨囊2的支承件22支承在第一壳体部分11中时,中空填充针插入到填墨口33中。通过此时将墨从外部供入,填墨囊主体21。

这里,应注意可在墨囊2由第一壳体部分11支承时进行喷墨,因此,可供给墨同时确认墨囊2的状况。另外,因为在填墨步骤中墨囊2由第一壳体部分11支承,当填墨时墨囊2被稳定支承。

当完成向墨囊2的囊主体21填墨时,一热压头被从两侧推向填墨口33,使得填墨口33由于热压头引起的熔接过程而密封。

下面,将对向使用过的墨囊2填墨进行解释。

首先,中空填充针被塞入排墨口34中,从外部供给墨。如此,填墨到囊主体21。这里,该步骤可应用于独立状态的或者前述的墨囊2被第一壳体部分11所支承的状态下的墨囊2。如此,易于进行墨到墨囊2的再填充。

进一步,可裂口墨囊2的囊主体21的一部分或者在其一部分上打孔并将墨从这个孔填入到囊主体21。这种情况下,裂口部分或者打孔部分在再填充步骤后由密封件密封。进一步,在填墨口33具有足够长度情况下,可截断密封部分36并且通过填墨口33以与初始填墨相同的方式进行再填墨。此后,填墨口33由热熔接过程所密封。

在这样向使用过的墨囊2再填墨后,墨盒壳体3以与前述方式相同的方式组装,并可获得容纳墨囊2的墨盒1。

因此,本发明的墨盒1的构成可以通过使用支承墨囊的支承件的第一壳体部分、具有与第一壳体部分相似外形的第二壳体部分以及与在其组装状态的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相接合的第三壳体部分而拆卸并且重新组装。因而,容易进行墨囊更换。进一步,由于墨囊的支承件由形成分开两半的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所支承的结构,并且由于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沿着平行于供墨方向的平面被分开,当采用前侧装入结构时,墨囊的状态稳定并且可稳定供墨。

另外,应注意,止动钉件和接合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与前述实施例相反。

更具体的,可设置止动钉件到第一壳体部分,接合部分到第二壳体部分以共同接合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或者另一种方式是,设置止动钉件到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接合部分(接合凹部)到第三壳体部分以接合第一、第二和第三壳体部分。进一步,前述是对墨盒1以竖直状态从喷墨记录装置的前侧装入的情况的说明,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墨盒1以水平状态从前侧装入的情况。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25-30对墨盒1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5的实施例通过将标签101粘贴到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的外侧,加强了止动钉件91与第一壳体部分11、第二壳体部分12和第三壳体部分13之间的接合。如此,可阻止当墨盒1频繁插入或者移出时,第三壳体部分13的掉落。

应注意图26的实施例通过拧紧螺纹件102而固定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如此,阻止当墨盒1频繁插入或者移出时,第三壳体部分13的拆散。

在图27的实施例中,分别在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上形成截掉部分69A和69B,使得位于墨囊2的排墨口34和/或设置在排墨口34的远端部分的帽形部件42的侧部。进一步,第三壳体部分13也在墨囊2的排墨口34和/或设置在排墨口34的远端部分的帽形部件42的侧部形成有截掉部分99。

如此,可阻止当墨盒壳体是薄的情况下、在针从记录装置侧插入排墨口34时绕着针设置的针护(needle guard)与第一壳体部分11、第二壳体部分12或第三壳体部分13相接触。

更具体的,针111从记录装置主体侧刺入墨盒1的排墨口34,如图28所示,用于获得墨囊2和喷墨记录装置的供墨系统之间的连接,其中在记录装置侧设置针护112以围绕针111而保护针111。

现在,当墨盒1的厚度减小,不可仅仅通过开口73固定用于接受针护112的开口。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截掉部分到壳体部分11、12和13的排墨口34和/或帽形部件42的横侧,在其侧部与开口73连续,可使得针护112侵入开口73中而不需接触壳体,如图29所示。因此,本发明可进一步减小墨盒的厚度。

如图30所示的实施例中,可看到分别在第一壳体部分11、第二壳体部分12内,在设置到作用为存墨装置的墨囊2的排墨口34的远端部分的帽形部件46和/或排墨口34的横侧处形成截掉部分69A和69B。根据截掉部分69A和69B的位置,可不在第三壳体部分13形成截掉部分。

下面,将参考图31-34对使用上述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其中图31是从其前方显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图32是显示图3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装入部分的视图,其中盖被打开,图33是显示喷墨记录装置的机械部分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而图34是显示该机械部分的细节的视图。

参考附图,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装置主体201,用于将页集(sheet set)装入到该装置主体201的送页盘202,以及连接到装置主体201用于收集记录有图像的页的出页盘203。装置主体201的顶盖211形成大致平的表面,装置主体201的前盖具有在相对前述顶表面在后底方向倾斜的前表面212。

进一步,在倾斜前表面212的下部设置有出页盘203,以及送页盘202以在向前(前侧)的方向突出。

进一步,在前表面212的端部处设置有墨盒装入部分204,以在顶盖211下在向前的方向从前述前表面212突出,并且包括各种按键和指示的操作部分205设置在墨盒装入部分204的顶表面上。该墨盒装入部分204进一步设置有打开并且关闭以装卸墨盒1的前盖215。

在装置主体201中,滑架233由导杆231在主扫描方向可移动地支承,由设置到左右没有示出的一对侧板以及支柱232横向支承,如图33和34所示,其中该滑架由未示出的主扫描马达驱动在图34的箭头所示方向移动。

在滑架233上,设置有由四个喷墨头形成的记录头234,所述四个喷墨头分别喷射黄色(Y)、青色(C)、洋红(M)和黑色(Bk)的墨滴,使得喷墨嘴在横跨主扫描方向的方向对齐。因此,墨滴在向下方向喷出。

对于构成记录头234的喷墨头,可使用压电致动器作为墨喷射的动力源,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例如压电元件、利用相变(例如由诸如电阻加热器的电热转化元件引起的液膜的沸腾)的热致动器,利用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金属相变的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利用静电的静电致动器等等。

进一步,滑架233承载用于向记录头234提供墨的各种颜色的子盒235。因而,墨通过未示出的供墨管从墨盒1的墨囊2的排墨口34供应到子盒235,该墨盒1装入到墨盒装入部分205。

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将装到供页盘203的页存储部分(压力板)241上的页242一页一页供入的供页部分,其中所述供页部分包括半圆辊(供页辊)243,其从装页部分241一次一页供应页242,以及与供页辊243相对的分离垫244,并由具有大摩擦系数的材料形成,这个分离垫244靠向供页辊243。

进一步,设置有页传送部分,用于将前述供页部分提供的页242传送到记录头234下,其中页传送部分包括利用静电吸取来传送页242的传送带251,与传送带251一起夹着通过引导件245从供页部分送入的页242传送的反向辊252,用于将在向上方向垂直提供的页242的方向改变大约90度以引起页与传送带251一致的传送引导件253,以及由压力部件254压靠向传送带251的端部压力辊255。进一步,设置有用于使传送带251表面带静电的充电辊256。

这里,应注意,传送带251是在传送辊257和张力辊258之间的环形带,在带传送方向环绕。应注意,传送带251可包括表面层部分,其作用为页连接表面并且由例如厚度40μm并且没有经过电阻控制的例如ETFE纯(pure)材料的树脂材料制成,以及与表面层部分材料相同的经过电阻控制的碳(resistance control carbon)的背层部分(中电阻层或者地层(middleresistance layer or ground layer))。

进一步,引导件261设置在传送带251的相反侧,相应于通过记录头234进行记录的页面记录区域。

进一步,形成通过用于将页242从传送带251、页排出辊272和页排出辊273分离的分离钉271将通过记录头234记录有图像的页242排出的页排出部分。进一步,在页排出辊272下设置有出页盘203。

同样,在装置主体的后侧上以可拆卸方式设置有用于双面记录的送页单元281,其中用于双面记录的送页单元281拾取由于传送带251的反向旋转而返回的页242并将该页翻转。此后,页在反向辊252和传送带251之间再次送入。同样,在用于双面记录的送页单元281上设置有手动供页部分282。

因此,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中,页242一页一页地与供页部分分开,其中在大致向上方向送入的页242由引导件245所引导并夹在传送带251和反向辊252之间进行传送。页进一步由传送引导件253在其顶部引导,并由压力辊255在尖端部压靠向传送带251。因而,传送反向改变了大约90度。

这里,应注意传送带257由充电辊256带电,当页242通过静电粘附到传送带251上时,页242由传送带251传送。

因此,通过用图像信号驱动记录头234而移动滑架233,当记录页242被静态支承时由于排出墨滴而在页242上记录了一行。进一步,在将页242传送预定量后,进行下一行的记录。

当指示已经到达页242的边缘或者记录完成的信号,记录操作终止,页242被送出到出页盘203中。

现在,当探测到子盒235内的墨的接近用尽时,从墨盒1向子盒235提供必须量的墨。

因为喷墨记录装置设置有本发明的墨盒1,可当其中墨用尽时通过拆卸壳体3而仅仅更换墨盒1内的墨囊2而更换在墨盒1内的墨囊2。进一步,这样的结构允许当竖直状态的墨盒1从前侧装入的情况下稳定供墨,并且因此可在即使装置主体201的上部被占用的情况下(如同喷墨记录装置容纳在机架或者喷墨装置主体201的顶表面用于支承某些其他物体的情况),易于更换墨盒1。

当参考往复运动类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例子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该例子中滑架扫描记录页,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设置有线型头(line type head)的线型喷墨记录装置。同样,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可应用于除了喷墨打印机以外的其他各种类型的装置,例如传真机、复印机、打印/传真/复印多功能机等等。

工业适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墨囊包括一大体为四边形的柔性囊主体和一固定在该柔性囊主体一边缘上的支承件,其中该支承件设置有一用于用填墨上述囊主体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上述囊主体中墨的排墨口;并且还有一用于将上述墨囊支承到容纳上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由于这样的结构,使剩余在墨囊中的未使用墨最少,并且可以可拆卸地将墨囊方便地并且稳定地连接在壳体上。

本发明的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其有相似的外形,因此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可相互组装在一起,以及拆分成独立件,并且由于接合作用,将本发明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在第一壳体部分上的接合支承装置上。结果,墨盒可方便地组装和拆分并且使剩余的未使用墨最少。此外,墨囊可方便地连接到墨盒壳体上以及从墨盒壳体上拆卸。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结构为使得本发明的墨盒的载入可以从设备的前侧进行。因而,可当墨盒中的墨用完时仅仅只替换墨囊。此外,可稳定的供应墨。

根据本发明的填墨方法,在墨囊的支承件被支承到第一壳体部分上的状态下,墨从填墨口被填入,因而可在稳定的状态下方便地填墨。

根据本发明的再填墨方法,在墨囊的支承件被支承到第一壳体部分上的状态下,墨从排墨口被填入,从而,在稳定的状态下方便地再填墨变得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再填墨方法,设置裂口部分或者穿孔到墨囊的囊主体的一部分上,并且当墨从这个裂口部分或者穿孔填充到囊主体内后,将该裂口部分密封,由此,易于再填墨。

根据本发明的墨盒的制造方法,填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到第一壳体部分,然后第二壳体部分连接到该第一壳体部分。因此,易于组装该墨盒。

根据本发明的墨盒的重复利用方法,该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相互拆分,通过从第一壳体部分将墨囊的支承件卸载而移去墨囊。进一步,填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到第一壳体部分的接合支承部分,并且该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相互组装。因此,墨盒壳体不会浪费,并且有效的重复利用。

如上述,本发明的墨囊支承件用于容纳柔性墨囊主体到墨盒中,并且包括用于将填墨到囊主体中的填墨口,用于排出囊主体内的墨的排墨口,还有通过设置在形成墨盒半体的壳体部分至少之一上的接合装置而支承的接合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墨盒,本发明的具有墨囊支承件的墨囊容纳其中,并因此,可稳定地将柔性墨囊容纳其中。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本发明的墨盒可从前方装入,并且因此,可当墨盒中的墨用尽时仅仅更换墨囊。

根据本发明的墨盒,设置有由壳体半体形成的壳体,至少该壳体半体之一具有用于支承形成有排墨口的支承件的装置,并且一弹性件设置在形成在支承件内的排墨口的远端部分处以用于密封开口。进一步,设置有用于支承压住该弹性件的帽形部件。结果,可稳定的供墨而不会引起墨泄漏。进一步,易于重用墨盒壳体或者存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本发明的墨盒可从其前侧装入,因此,可当墨盒中的墨用尽时仅仅更换存墨装置。因而,实现稳定供墨。

根据本发明的墨囊,支承件固定到具有柔性的囊主体,其中该支承件设置有用于用填墨上述囊主体的填墨口和用于排出上述囊主体中墨的排墨口。进一步,该支承件设置有用于将墨囊支承到由壳体半体形成的墨盒壳体的接合部分。结果,使得未使用的墨的残留最小并且墨囊可拆卸地容易而且稳定的连接壳体。因而,实现稳定供墨。

根据本发明的墨盒,该墨盒包括至少由具有相同外形的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形成的壳体,其中该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可相互组装或者拆分。进一步,本发明的墨囊的支承件在设置到第一壳体部分的接合支承装置处支承。因此,易于进行拆装并且使未使用的墨残留最少。进而可稳定的并且容易的可拆卸地将墨囊连接到该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其中装入本发明的墨盒,可当墨盒中的墨用尽时仅仅更换墨囊。进而实现稳定供墨。

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变化或者修改。

本发明基于2003年3月18日申请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2003-074520,2003年3月20日中请的2003-076676,2003年3月20日申请的2003-076663以及2003年6月26日申请的2003-183326,其全部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