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制冷剂分支管及装有该制冷剂分支管的空调机

制冷剂分支管及装有该制冷剂分支管的空调机

摘要

一种制冷剂分支管,设有:具有第一开口端的第一通路、从第一通路分支的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在第二和第三通路间设L型分隔构件,形成不同的内径。当第二通路内径为ΦA、第三通路内径为ΦB时,7/10< (ΦB/ΦA)< 1。含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从第一开口端进入,经过第一通路而向第二和第三通路分流。采用本发明,无论制冷剂分支管对空调机室内机的安装位置如何,均可以最佳分流比将含液体和气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进行分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热交换器能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828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1998-05-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97122278.9

  • 发明设计人 藤社辉夫;辻大意;

    申请日1997-11-10

  • 分类号F24F3/06;F25B43/00;

  • 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方晓虹

  • 地址 日本国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3:04:5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12-3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25B39/02 授权公告日:20040211 终止日期:20131110 申请日:199711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04-02-11

    授权

    授权

  • 1998-05-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使流体分流的制冷剂分支管及装有该制冷剂分支管的空调机。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传统制冷剂分支管和装有该制冷剂分支管的空调机。

图10表示传统空调机的室内机内部所装的热交换器和安装于该热交换器上的制冷剂分支管,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制冷剂分支管。

在图10中,室内机的内部设有前面热交换器1001a和背面热交换器1001b、以及设于该前面热交换器1001a与背面热交换器1001b之间的制冷剂分支管1002。

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含有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从箭头A方向流入,并经过制冷剂分支管1002向箭头B方向和箭头C方向分流。

在图11中,传统的制冷剂分支管本体11具有第一分支开口端1101、第二分支开口端1102、形成流体通路用的分隔板1103、以及将从第一分支开口端进入的制冷剂向第二通路1108和第三通路1109分流的制冷剂分支板1104。

分支后的第二通路1108的内径ΦH与第三通路1109的内径ΦI为相同内径。

制冷剂流体从A方向流入,经过第一通路1107后向第二通路1108和第三通路1109分流,并向B方向和C方向流动。

然而采用上述构造,当制冷剂流体从第一分支开口端1101(A方向)流入时,由于制冷剂分支管对室内机内部热交换器的安装角度问题,不能以最佳制冷剂分流比向B方向和C方向分流。

即,前面热交换器1101a与背面热交换器1101b相互以规定角度设置。从而,当制冷剂分支管1002对这些热交换器1001a、1001b平行且斜向安装时,在进行制冷运转时,从A方向流入的含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在向B方向和C方向分流时,含液体成分多的制冷剂流向C方向,而含气体成分多的制冷剂则流向B方向,其结果是,不能以最佳制冷剂分流比进行分流。

因此,前面热交换器1001a和背面热交换器1001b的热交换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而且这种制冷剂分流比的不稳定性还会导致高湿度条件下的浴室温度分布恶化,水滴飞溅及风扇结露等。

而且由于含液体成分多的制冷剂流向C方向,故在进行制冷运转时,会导致制冷剂噪音(即制冷剂沸腾噪音)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提供可以最佳制冷剂分流比将流体进行分流的制冷剂分支管及装有该制冷剂分支管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制冷剂分支管设有:具有第一开口端的第一通路、从前述第一通路分支的第二通路、从前述第一通路分支的第三通路。

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具有相互不同的截面积,含有气体和液体的制冷剂从前述第一开口端进入,经过前述第一通路,向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分流。

最好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一体形成,分隔构件设置在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之间,并通过前述分隔构件把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相互分离。

最好前述第二通路入口部的截面积小于出口部。

最好前述第三通路入口部的截面积小于出口部。

最好在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之间设置“L”型的分隔构件,并在前述“L”型分隔构件的凸部一侧形成前述第三通路,前述第三通路由于前述凸部而形成小于前述第二通路的截面积。

最好前述第二通路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截面,且前述第三通路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截面,在前述第二通路的内径为ΦA、前述第三通路的内径为ΦB时,7/10<(ΦB/ΦA)<1。

最好还设有与前述第三通路连接的第三配管,且前述第三配管具有弯曲为“U”型的形状,使从前述第三通路流出的前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转换。

最好还设有与前述第三通路连接的第三配管,且前述第三配管出口部的截面积小于入口部。

最好还设有与前述第二通路连接的第二配管,且前述第二配管出口部的截面积小于入口部。

最好还设有与前述第一通路的前述第一开口端连接的第一配管,且前述第一配管出口部的截面积比入口部的截面积渐渐缩小。

最好还设有与前述第一通路的前述第一开口端连接的第一配管,且前述第一配管中间部的截面积小于两端部。

最好连接前述制冷剂分支管的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的线垂直于热交换器。

最好连接前述制冷剂分支管的前述第二通路和前述第三通路的线平行于热交换器。

采用上述构造,从第一开口端进入并经过第一通路的含有气体和液体的制冷剂可以以最佳比率向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分流。

而且可以高度可靠地将含气体和液体的不稳定的制冷剂流体进行整流。

还可以抑制配管中所流动的制冷剂产生流动噪音。

空调机能在一切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冷能力。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装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主视图。

图7(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内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7(b)是图7(a)所示的热交换器的要部构造图。

图8(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内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热交换器的要部构造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径比与制冷性能成绩系数(C.O.P)关系的特性图。

图10是装有传统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11是传统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主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装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分支管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在前面热交换器101和背面热交换器102的中间部分,连接着本发明的制冷剂分支管201。

图2是图1所示的制冷剂分支管的剖视图。

制冷剂分支管201具有第一通路209、第二通路207及第三通路208。

该第一通路209、第二通路207以及第三通路208形成一体。

在制冷剂分支管201内部的第二分支开口端202一侧设有形成第二通路207和第三通路208两个流体通路用的分隔构件203。

第二通路207的入口部截面积小于出口部。

第三通路208的入口部截面积小于出口部。

第二通路207的内径和第三通路208的内径相互不同。

即,第二通路207的靠第一分支开口端205一侧的内径ΦA和第三通路208的靠第一分支开口端205一侧的内径ΦB相互不同。

或者,第二通路207和第三通路208具有相互不同的截面积。

而且最好L型的分支构件204与前述分隔构件203连续设置,其最窄部分通路的内径分别为ΦA和ΦB。

采用这样的构造,含液体和气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如箭头所示,从第一开口端205进入,经过第一通路209而向第二通路207和第三通路208分流。

分别从第二通路207和第三通路208流出的制冷剂分别流入规定的热交换器等。

采用上述构造,从第一分支开口端一侧流入的含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可以最佳分流比向第二通路207和第三通路208分流。

ΦB/ΦA与制冷功能(C.O.P)的关系如图9所示。

在图9中,当ΦB/ΦA的值在7/10到1的范围内时,可得到最佳制冷功能。

ΦB/ΦA越小于7/10,制冷功能越差。

ΦB/ΦA越大于1,制冷功能越差。

即,在第二通路207的内径ΦA大于第三通路208的内径ΦB时,最好使内径比在7/10<(ΦB/ΦA)<1的范围内。

譬如,当第二通路207是通往背面热交换器102的通路、第三通路208是通往前面热交换器101的通路时,最好使内径比满足ΦB∶ΦA=4.7∶5.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路209和第二通路207及第三通路208分别为大致圆形,但并不限于大致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及多边形等任意形状。

另外,可以使用由分隔构件203和L型分支构件204一体形成的L型分隔构件。

实施例2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制冷剂分支管301具有第一通路309、第二通路307及第三通路308。

在制冷剂分支管301内部的第二分支开口端302一侧设有形成第二通路307和第三通路308两个流体通路用的分隔构件303。

第二通路307的内径和第三通路308的内径相互不同。

即,第二通路307的靠第一分支开口端305一侧的内径ΦA和第三通路308的靠第一分支开口端305一侧的内径ΦB相互不同。

或者,第二通路307和第三通路308具有相互不同的截面积。

而且最好L型的分支构件304与前述分隔构件303一体设置,用L型分支构件304形成的最窄部分通路的内径分别构成ΦA和ΦB。

而且第二通路307和第三通路308中的一个具有将流通方向转换180°用的制冷剂配管306。

即,在图3中,与第三通路308连接的制冷剂配管306弯曲大约180°。

采用这样的构造,含液体和气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如箭头所示,从第一开口端305进入,经过第一通路309而向第二通路307和第三通路308分流。

通过了第三通路308的制冷剂因制冷剂配管306而将流通方向转换180°。

分别从第二通路307和制冷剂配管306流出的制冷剂分别流入规定的热交换器等。

为了在第二通路307的内径ΦA大于第三通路308的内径ΦB时形成7/10<(ΦB/ΦA)<1范围内的内径比,设置与前述分隔板303一体形成L型构件的分支构件304,且与第三通路308连接的制冷剂配管306弯曲。

通过上述构造,使在第三通路308中流动的分流后的制冷剂流体的流通方向转换180°。

分流后的含液体成分多的制冷剂施加流通阻力,其结果是,不仅可以发挥标准的制冷能力,而且可在从中间制冷到最小制冷为止的一切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热交换能力。

即,能够以最大限度发挥热交换器能力的制冷剂分流比进行分流。

实施例3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制冷剂分支管401具有第一通路409、第二通路407及第三通路408。

在制冷剂分支管401内部的第二分支开口端402一侧设有形成第二通路407和第三通路408两个流体通路用的分隔构件403。

第二通路407的内径和第三通路408的内径相互不同。

即,第二通路407的靠第一分支开口端405一侧的内径ΦA和第三通路408的靠第一分支开口端405一侧的内径ΦB相互不同。

或者,第二通路407和第三通路408具有相互不同的截面积。

而且L型的分支构件404与前述分隔构件403一体设置,用L型分支构件404形成的最窄部分的内径分别为ΦA和ΦB。

而且与第三通路408连续设置第三制冷剂配管406b,与第二通路407连续设置第二制冷剂配管406a。

第三制冷剂配管406b下游一侧(出口侧)的内径ΦCb小于上游一侧(入口侧)的内径ΦDb,第二制冷剂配管406a下游一侧的内径ΦCa小于上游一侧的内径ΦDa。

采用这样的构造,可以在制冷剂流通时施加整流作用。

在第二通路407的内径ΦA大于第三通路408的内径ΦB时,最好使内径比在7/10<(ΦB/ΦA)<1的范围内。

另外最好使内径比为1/2<(ΦCa/ΦDa)<9/10以及1/2<(ΦCb/ΦDb)<9/10。

采用上述构造,能可靠地对含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不稳定制冷剂流体进行整流。

实施例4

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制冷剂分支管501具有第一通路509、第二通路507及第三通路508。

在制冷剂分支管501内部的第二分支开口端502一侧设有形成第二通路507和第三通路508两个流体通路用的分隔构件503。

第二通路507的内径和第三通路508的内径相互不同。

L型的分支构件504与分隔构件503一体设置。

制冷剂配管506插入制冷剂分支管501的第一分支开口端505。

该制冷剂配管506的内径ΦF逐渐大于前述制冷剂配管506向制冷剂分支管501的插入部(出口部)的内径ΦE。

即,由于与前述第一分开口端505一侧连续设置的制冷剂配管506的内径从制冷剂分支管501起逐渐扩大,可以对含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流体进行整流,抑制制冷剂分支管501及从制冷剂分支管501流向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产生噪音。

实施例5

图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制冷剂分支管601具有第一通路609、第二通路607及第三通路608。

在制冷剂分支管601内部的第二分支开口端602一侧设有形成第二通路607和第三通路608两个流体通路用的分隔构件603。

第二通路607的内径和第三通路608的内径相互不同。

而且,L型的分支构件604与分隔构件603一体设置。

制冷剂配管606在制冷剂分支管601的第一分支开口端605一侧连续设置。

制冷剂配管606具有弯曲部分606a,且该弯曲部分606a具有收缩的内径ΦG。

采用上述构造,可对含不稳定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制冷剂流体进行缓冲,抑制制冷剂分支管601及从制冷剂分支管601向热交换器输送的制冷剂产生振动。

实施例6

图7(a)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b)是其要部构造。在室内机中,前面热交换器702与背面热交换器703以规定的角度设置,且以垂直于该前面热交换器702及背面热交换器703的形式安装前述实施例1~5中任一例所述的制冷剂分支管701。

采用上述构造,含液体成分多的制冷剂流体便流向背面热交换器703,其结果是,处于高湿度条件下的浴室温度分布良好,且可防止水滴飞溅及结露。

实施例7

图8(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b)是其要部构造。在室内机中,前面热交换器802与背面热交换器803以规定的角度设置,且以垂直于该前面热交换器802及背面热交换器803的形式安装前述实施例1~5中任一例所述的制冷剂分支管801。

采用上述构造,含气体成分多的制冷剂流体便流向背面热交换器803,其结果是,可缓和过负载条件下室内热交换器的压力,而且可防止冷冻周期内冷凝器的压力上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