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

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包括操纵装置、管状元件、驱动杆、可旋转支架和执行装置。操纵装置包括握柄、钳夹促动器、锁紧滑块和钳夹调节旋钮。锁紧滑块置于握柄的内部,并与握柄成移动副相连接。钳夹促动器固定于握柄内部,并能够绕其转动中心进行旋转;钳夹促动器置于握柄内部的一端与锁紧滑块相配合,钳夹调节旋钮为设于握柄外部侧面的可旋转构件。管状元件为一个细长的空心管件。驱动杆置于管状元件的内部,并与管状元件成移动副相接触。可旋转支架能够调整其位于管状元件上的轴向位置。优点:能够简化作动器在圆窗处植入的手术操作流程。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11

    授权

    授权

  • 2020-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7/29 申请日:201909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0-01-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耳科手术的医疗器械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听力损伤是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听力损伤的机理不同,听力损伤又分为传导性听力损伤、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和混合性听力损伤。随着耳科学研究的不断加深以及耳显微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多数传导性听力损伤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改善听力,但目前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一般还是采用佩戴传统助听器的方式改善听力。然而传统助听器具有输出增益小(无法补偿高程度的听力损伤)、伴有声反馈、耳道堵塞等问题,很多患者不愿意佩戴,外耳道易感染者更是无法佩戴。为此,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竞相研究植入式助听装置,人工中耳便是其中的一种。

人工中耳主要由麦克风、信号处理模块、电源及植入体内的作动器四部分组成。其中,作动器是人工中耳中核心的组成部件。在人工中耳的工作过程中,首先由麦克风采集外部声音信号,然后由信号处理模块将麦克风采集到的声信号进行降噪、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转化为电信号,施加在作动器上作为作动器的驱动源,作动器在输入的驱动电信号作用下振动,驱动与之耦合的耳组织振动,使患者感知到声音。根据作动器驱动人耳组织的不同,人工中耳又分为多种,如砧骨体激振式、鼓膜激振式、砧骨长突激振式。这类人工中耳都需要患者听骨链完好,为作动器提供激振组织。但临床上很多患者还伴有听小骨腐蚀、听小骨畸形等听骨链病变。这就使得很多患者无法采用上述人工中耳来补偿听力损伤。针对该问题,近年国内外开始研究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即采用作动器直接激振耳蜗的圆窗膜,来补偿听力损伤。这种激振位置,直接避开了患者的听骨链,为听骨链损坏的患者提供了可靠治疗方案。

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植入过程中,紧邻圆窗膜的鼓室部分是作动器植入的常用位置。但由于这些植入位置位于体内,且鼓室空间狭小,使得作动器在手术植入过程中的定位和安装是比较困难的。更具体来说,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主要植入位置为圆窗龛处,位于鼓室内壁的下部,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人工中耳作动器,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植入位置较为深入,植入环境较为复杂,手术操作困难。

目前临床上较为广泛采用的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是奥地利MED-EL公司生产的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其作动器(Floating Mass Transducer,FMT)外形结构类似于圆柱体。在进行振动声桥的植入手术时,首先需先在耳后切开表皮,使用耳科电钻在乳突上磨出一条通往鼓室的通道,然后再用耳科电钻磨除圆窗龛四周多余的骨质,将振动声桥的作动器FMT放入圆窗龛内的狭小空间里,并将作动器的输出端与圆窗膜耦合,从而使得作动器能够激振圆窗膜,使听力损伤的患者获得听力补偿。最后,通过在作动器四周包裹筋膜对其进行固定。

然而,整个手术过程中,作动器的位姿很难精准调节,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程度也无法控制。临床报道显示,由于上述手术过程中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植入后的术后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术后的听力补偿效果不理想。具体来说,临床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手术植入作动器时无法对作动器的位姿和角度进行精确调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作动器为微小的圆柱体,其圆形截面直径为1.8mm,高度为2.3mm。在进行作动器的手术植入时,一般采用常规的面隐窝径路通过磨除耳后的部分乳突以形成通往后鼓室的通道。且实际生理结构显示圆窗膜由圆窗龛所包裹,而圆窗龛是鼓室内侧壁位于鼓岬后下方的一个向内的凹陷,其底部有一个类圆形的窗口即为圆窗,因此,需先磨除圆窗龛前缘和后缘的部分骨质,从而将作动器放入圆窗龛内磨出的狭小空间里。在这一过程中,为尽可能地减小手术创伤的对人体的影响,手术中磨出的乳突通路开口较小,因此使用常规的手术器械调整作动器的方位变得极为困难,在手术过程中通常采用镊子拨动的方式以调整作动器的位姿。而由于作动器的质量较小,且圆窗龛内的骨质表面凹凸不平,因此使用镊子拨动作动器时极易使其发生滑动偏移,使得作动器的位姿调整变得极为困难。而研究显示(Factorsimproving the vibration transfer of the floating mass transducer at the roundwindow.Otology&Neurotology,2009.),当作动器垂直于圆窗膜时能获得最好的听力补偿性能,故传统手术过程难以精准调节作动器于该理想位姿降低了作动器术后听力补偿性能。

二是作动器与圆窗膜的耦合程度在常规的手术操作中无法控制。在作动器的植入手术过程中,通过医生的主观判断将作动器摆放至合适的位置后,医生使用镊子夹取准备好的筋膜放入作动器的后端以支撑和固定作动器,并使作动器与圆窗膜之间保持耦合接触状态。然而,医生在作动器后端塞入筋膜的操作过程中,其塞入的筋膜的量由医生主观控制,这使得作动器与圆窗膜之间的耦合程度变得不可控。当作动器后端塞入的筋膜量过少时,可能会使得作动器与圆窗膜无法充分耦合,而当塞入作动器后端的筋膜量过多时,势必会使得作动器作用在圆窗膜上的初始压力变大。研究表明,使作动器与圆窗膜之间保持适当的初始压力有利于提高听力补偿效果。此外,根据Ishii等研究报道(Mechanicalproperties of human round window,basilar and Reissner’s membranes.ActaOtolaryngol,1995.),作用在圆窗膜上的力达到564mN时,圆窗膜便会被穿破,耳蜗内淋巴液会随着圆窗膜破孔处流出,造成患者残余听力的进一步恶化。因此,传统手术过程中,作动器与圆窗膜间耦合程度无法控制,降低了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的补偿性能,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患者残余听力。

三是使用筋膜固定作动器时无法固定作动器的位姿,从而造成作动器的位姿偏移。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医生的主观判断将作动器摆放至合适的位置后,需分别在作动器后端塞入筋膜以支撑作动器,以及在作动器四周包裹筋膜以固定作动器。然而,在这一使用筋膜固定作动器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专用的手术器械或构件限制作动器的位姿,作动器处于无约束状态放置在圆窗龛内的预定位置。当使用筋膜固定时,筋膜会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作动器迫使其预定的位姿发生偏移,使作动器难以呈垂直的状态激振圆窗膜以达到最优的听力补偿效果。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考虑到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植入的复杂性,及植入后的听力补偿效果的多变性,且在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植入过程中没有专用的手术器械进行辅助安装。因此,开发出一种用于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该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能够对作动器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使作动器能够呈垂直状态与圆窗膜耦合。并且该手术器械能够调节作动器的轴向位置,从而调节作动器对圆窗膜的耦合程度,避免作动器后端因塞入的筋膜量不易控制造成耦合程度不理想的问题。此外,该手术器械能够通过机械结构将作动器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在使用筋膜对作动器进行固定时不会使作动器的位姿发生偏移。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包括操纵装置、管状元件、驱动杆、可旋转支架和执行装置;

所述操纵装置包括握柄、钳夹促动器、锁紧滑块和钳夹调节旋钮;所述锁紧滑块置于握柄的内部,并与握柄成移动副相连接;所述钳夹促动器固定于握柄内部,并能够绕其转动中心进行旋转;所述钳夹促动器置于握柄内部的一端与锁紧滑块相配合,通过握紧钳夹促动器能够驱动滑块移动;所述钳夹调节旋钮为设于握柄外部侧面的可旋转构件;

所述管状元件为一个细长的空心管件,所述管状元件的后端与操纵装置相螺接;所述可旋转支架和执行装置分别螺接于管状元件前端的外、内两侧;

所述驱动杆置于管状元件的内部,并与管状元件成移动副相接触,所述驱动杆自管状元件的两端伸出,其后端固定于操纵装置的内部,其前端与执行装置铰接;

所述可旋转支架能够调整其位于管状元件上的轴向位置,所述可旋转支架同时能够对其支撑角度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

所述执行装置夹持作动器,并通过操纵装置和驱动杆的配合调节作动器的轴向位移;所述执行装置通过钢丝绳与钳夹调节旋钮相连接,所述钢丝绳约束于管状元件的外侧,通过旋转钳夹调节旋钮能够调节执行装置的张合。

优选的,所述握柄为大小和形状适合于用手握持的空心壳体,其内部设有导轨和固定轴;所述锁紧滑块中间位置为圆柱体,在圆柱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同等厚度的方体,所述方体与导轨相配合且成移动副相接触,且能够限制锁紧滑块的周向转动,所述锁紧滑块沿导轨滑动;所述锁紧滑块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驱动杆匹配的圆形通孔,所述锁紧滑块的一侧设有一个锁紧螺钉,所述驱动杆后端穿过锁紧滑块的中心位置的圆形通孔,并在外部通过螺钉调节孔调节锁紧螺钉对驱动杆进行固定,所述锁紧螺钉不会影响锁紧滑块的运动。

优选的,所述钳夹促动器上部呈垂直位置分别设有方形通孔,所述方型通孔分别与驱动杆和锁紧滑块相匹配,所述钳夹促动器与握柄上的固定轴通过转动副相连接,所述钳夹促动器上设有弹性体,该弹性体能使钳夹促动器保持在固定位置,当钳夹促动器握紧时能驱动锁紧滑块沿导轨滑动,当钳夹促动器的握紧力撤销后,弹性体为钳夹促动器提供恢复力,使钳夹促动器和锁紧滑块恢复原位;所述方形通孔不会干涉锁紧滑块和驱动杆相对于对钳夹促动器的运动。

优选的,所述管状元件的外侧设有多个定位圈以通过并约束钢丝绳的位置,所述管状元件后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管状元件的前端分别设有内、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可旋转支架包括特制轴承、支架和锁定螺母,所述特制轴承内圈的内侧设有与管状元件前端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特征轴承外圈的一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外端设有螺纹,所述支架与支撑杆成转动副相连接,所述锁定螺母与支撑杆相螺接,从而限制支架的轴向位移。

优选的,所述执行装置包括底座、钳夹组件、棘轮、棘爪,所述底座为空心圆柱型结构,后端设有与管状元件前端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底座前端呈对称位置设有一对弓形悬臂,所述弓形悬臂顶端设有一个环形贯穿孔,所述环形贯穿孔是对侧为平面的圆形通孔,所述驱动杆自底座中伸出并与棘爪铰接,所述棘爪与棘轮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棘轮中心位置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内螺纹的大径与环形通孔的直径相等,所述棘轮置于弓形悬臂的中间位置,并与环形贯穿孔置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棘轮的厚度与弓形悬臂的间隔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钳夹组件包括钳夹主体、侧钳夹、压紧片和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设于钳夹主体上部的侧面,所述螺纹杆截面形状与环形贯穿孔相匹配,所述螺纹杆穿过环形贯穿孔并与棘轮通过螺纹副相连接,所述环形贯穿孔能够限制螺纹杆的周向转动,所述侧钳夹与螺纹主体铰接,所述压紧片的一端与钳夹主体固连,另一端压紧侧钳夹,为侧钳夹提供夹持力,所述压紧片上设有用于固定钢丝绳的卡圈。

优选的,所述执行装置包括底座、连杆、钳夹组件,所述底座为空心圆柱型结构,后端设有与管状元件前端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底座的前端后侧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设有圆柱型的导向杆,所述驱动杆自底座中伸出并与连杆的一端铰接。

优选的,所述钳夹组件包括钳夹主体、侧钳夹和压紧片,所述钳夹主体的中上部设有与导向杆相配合的圆形通孔,所述钳夹主体与导向杆通过移动副相接触,所述钳夹主体的上部与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侧钳夹与钳夹主体铰接,所述压紧片的一端与钳夹主体固连,另一端压紧侧钳夹,为侧钳夹提供夹持力,所述压紧片上设有用于固定的钢丝绳的卡圈。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包括细长的管状元件,其前端的执行装置能够夹持作动器通过狭小的乳突通路深入到圆窗龛处。该管状元件前端设有可旋转支架能够抵住圆窗龛附近骨质避免该手术器械在操作过程中的抖动。同时,该可旋转支架可在体外调节其位于管状元件上的位置,从而在圆窗龛处能够使作动器与圆窗膜处于同一轴线位置。此外,该可旋转支架可以在耳内对作动器的位姿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从而使作动器呈垂直状态与圆窗膜耦合,解决了现有手术过程中作动器位姿不易调节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包括用于夹持作动器的钳夹组件,所述操纵装置能够在体外对执行装置的钳夹组件进行调节,即能够在体外通过操纵装置对作动器的轴向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使作动器与圆窗膜建立接触耦合并保持适当的初始压力。这种通过机械结构调节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程度的方式,其耦合程度由机械结构直接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塞入作动器后端的筋膜量不易控制,而造成作动器对圆窗膜的初始压力过大导致圆窗膜损伤或者初始压力不足造成耦合不充分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其前端的钳夹组件设置有侧钳夹,所述侧钳夹由压紧片提供牢固的夹持力,使得钳夹组件能够可靠地夹持作动器。因此,待该手术器械调整好作动器相对于圆窗膜的位置后,能够使作动器固定在预定的位置而不发生偏移,即在作动器后端及四周覆盖筋膜时也不会迫使作动器偏离其预定的位置。这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使用筋膜固定作动器的过程中,造成作动器偏离其预定的位置,导致听力补偿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其用于夹持作动器的执行装置采用平动机构。在实际人体解剖结构中,圆窗膜为极其脆弱的薄膜结构。因此,在植入作动器的过程中,若作动器相与圆窗膜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或位移等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圆窗膜的损伤。因此,本发明的手术器械通过平移的方式推动作动器使其与圆窗膜建立耦合接触,这能够有效地避免作动器在调节过程中对圆窗膜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移除一侧握柄和钢丝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实施例一中钳夹促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实施例一中包括钢丝绳、管状元件、可旋转支架和执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实施例一中可旋转支架的结构爆炸图;

图7是图2实施例一中执行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移除一侧握柄和钢丝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实施例二中执行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10是图2实施例一的手术器械在进行作动器植入时的操作示意图,其中颜色较浅的灰色区域表征圆窗膜附近的骨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一种用于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手术器械,于包括操纵装置100、管状元件90、驱动杆80、可旋转支架200和执行装置300。

实施例一

参见图图2和3,所述操纵装置100包括握柄110、钳夹促动器120、锁紧滑块130和钳夹调节旋钮140。所述握柄110为大小和形状适合于用手握持的空心壳体,其外部设有可旋转的钳夹调节旋钮140,其内部设有导轨112以及两个固定轴111。所述锁紧滑块130中间位置为圆柱体,在圆柱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同等厚度的方体,所述方体与导轨112相配合且成移动副相接触,且能够限制锁紧滑块130的周向转动,所述锁紧滑块130沿导轨112滑动。所述锁紧滑块130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驱动杆80匹配的圆形通孔,所述锁紧滑块130的一侧设有一个锁紧螺钉131,所述驱动杆80后端穿过锁紧滑块130中心位置的圆形通孔,并通过锁紧螺钉131进行固定,所述锁紧螺钉131可以在外部通过螺钉调节孔113对其进行调节,且锁紧螺钉131不会影响锁紧滑块130的运动。

参见图3和图4,所述钳夹促动器120上部呈垂直位置分别设有方形通孔122,所述方型通孔122分别与驱动杆80和锁紧滑块130相匹配。所述钳夹促动器120与握柄110上的固定轴111通过转动副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一中,固定轴111分别设置在钳夹促动器120的顶部和弹性体121的末端位置。所述弹性体121能使钳夹促动器120保持在固定位置。当钳夹促动器120握紧时能驱动锁紧滑块130进行移动,当钳夹促动器120的握紧力撤销后,弹性体121为钳夹促动器120提供恢复力,使钳夹促动器120和锁紧滑块130恢复原位。所述方形通孔122具有足够的高度,不会干涉锁紧滑块130和驱动杆80相对于对钳夹促动器120的运动。

参见图2和图3,所述管状元件90为一个细长的空心管件,其外侧设有多个定位圈91以通过并约束钢丝绳70的位置。所述管状元件90后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管状元件90的前端分别设有内、外螺纹。所述管状元件90的后端与操纵装置100相螺接,所述可旋转支架200和执行装置300分别螺接于管状元件90前端的外、内两侧。

参见图5和图6,所述可旋转支架200包括特制轴承210、支架220和锁定螺母230。所述特制轴承210内圈的内侧设有与管状元件90前端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特征轴承210外圈的一侧设有支撑杆211,所述支撑杆211外端设有螺纹。所述支架220与支撑杆211成转动副相连接,所述锁定螺母230与支撑杆211相螺接,从而限制支架220的位置。所述可旋转支架200能够调整其位于管状元件90上的轴向位置,并能够对其支撑角度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

参见图5和图7,所述执行装置300包括底座330、钳夹组件310、棘轮320、棘爪340。所述底座330为空心圆柱型结构,后端设有与管状元件90前端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底座330前端呈对称位置设有一对弓形悬臂331,所述弓形悬臂331顶端设有一个环形贯穿孔332,所述环形贯穿孔332是两侧为平面的圆形通孔。所述驱动杆80自底座330中伸出并与棘爪340铰接,所述棘爪340与棘轮320相配合。所述棘轮320中心位置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内螺纹的大径与环形通孔332的最大直径相等,所述棘轮320置于弓形悬臂331的中间位置,并与环形贯穿孔332置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棘轮320的厚度与弓形悬臂331的间隔距离相等。所述钳夹组件310包括钳夹主体311、侧钳夹312、压紧片313和螺纹杆315。所述螺纹杆315设于钳夹主体311上部的侧面,所述螺纹杆315截面形状与环形贯穿孔332相匹配,所述螺纹杆315穿过环形贯穿孔332并与棘轮320通过螺纹副相连接,所述环形贯穿孔332能够限制螺纹杆315的周向转动。所述侧钳夹312与螺纹主体311铰接,所述压紧片313的一端与钳夹主体311固连,另一端压紧侧钳夹312,为侧钳夹312提供夹持力,且压紧片313的外侧设有卡圈314。

参见图2和图5,所述钢丝绳70的一端固定在卡圈313上,另一端穿过定位圈91固定在钳夹调节旋钮140上,通过旋转钳夹调节旋钮140能够调节侧钳夹312的张合。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参见图10,由于压紧片313压紧侧钳夹312为其夹持力,因此将作动器60卡入钳夹即可将其固定。由于圆窗膜50和作动器60的植入环境位于骨壁40的一个向下的凹陷内,因此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在体外通过旋转特制轴承210的内圈,调节其位于管状元件90上的轴向位置,从而当支架220抵住圆窗膜50附近的骨壁40时,使得作动器60能深入到与圆窗膜50的同一轴线位置。且当支架220抵住圆窗膜50附近的骨壁40时,能够避免本发明的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抖动。

参见图10,在手术植入过程中,医生手持握柄110,将支架220抵住圆窗膜50两侧的骨质,由于管状元件90与特制轴承210相螺接,且支架220与特制轴承210的支撑杆211通过转动副相连接,即管状元件90可相对于特制轴承211周向转动,同时,特制轴承210也可相对于支架220转动。因此,管状元件90、特制轴承210和支架220之间形成与万向节结构类似的角度调节结构,可以对作动器60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在手术时,医生可以在外部对作动器60的位姿进行精确调节,使作动器60的端面成垂直角度对准圆窗膜50。然后,握紧钳夹促动器120,驱动锁紧滑块130和驱动杆80往后运动,使棘爪340带动棘轮转动,由于环形贯穿孔332两侧为平面,可以限制钳夹组件310的转动,且棘轮320的轴向位移被其两端弓形悬臂331所限制,所以当棘轮340转动时,钳夹组件310沿作动器60的轴向位移。当松开钳夹促动器120时,弹性体121驱动钳夹促动器120恢复初始位置,棘爪340也与棘轮320恢复至初始啮合状态。通过钳夹促动器120的往复运动,推动作动器60平移,与圆窗膜50建立耦合接触,并保持适当的初始压力。最后,保持该手术器械的位置不变,并在作动器60后端及四周包裹适当的筋膜将其固定,由于作动器60的位姿由该手术器械固定,因此,在筋膜固定的过程中不会使作动器60的位置产生偏移。待作动器60被筋膜固定好后,旋转钳夹调节旋钮140,驱动钢丝绳70拉起压紧片313,此时侧钳夹312失去夹持力,作动器60即脱离钳夹的夹持,将该手术器械撤出即可。

值得说明的是,实施例一的手术器械,通过带动棘轮320旋转推动作动器60与圆窗膜50耦合,当棘轮320旋转一周时,作动器60仅推进了一个螺距的位移,因此能够对作动器60和圆窗膜50之间的耦合状态进行精确的调节。且当松开钳夹促动器120时,棘爪340仅恢复至与棘轮320的初始啮合状态,不会影响作动器的位姿。

实施例二

参见图8,将实施例一中的握柄110和钳夹促动器120分别替换为握柄160和钳夹促动器170,所述握柄160上的固定轴161分别设定钳夹促动器170的中部和弹性体的末端。即当钳夹促动器握紧时,驱动锁紧滑块130和驱动杆80往前运动。

参见图9,将实施例一中的执行装置300替换为执行装置400。所述执行装置400包括底座430、连杆420、钳夹组件410。所述底座430为空心圆柱型结构,后端设有与管状元件90前端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底座430的前端后侧设有支撑板431,所述支撑板431的顶端设有圆柱型的导向杆432。所述驱动杆80自底座430中伸出并与连杆420的一端铰接。所述钳夹组件410包括钳夹主体411、侧钳夹312和压紧片313。所述钳夹主体411的中上部设有与导向杆432相配合的圆形通孔,所述钳夹主体411与导向杆432通过移动副相接触,所述钳夹主体411的上部与连杆420的另一端铰接。其他组件,包括侧钳夹312和压紧片313的结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方案相同。

参见图8,实施例二的手术器械在使用时,当握紧钳夹促动器170时,锁紧滑块130和驱动杆80往前运动,通过连杆420驱动钳夹组件410沿导向轴432往外运动,从而使推动作动器60与圆窗膜40建立接触。

其他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相同。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