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用于至少一个瓶子或杯子容器的容纳装置

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用于至少一个瓶子或杯子容器的容纳装置

摘要

已知这样的容纳装置,带有容纳区域以及相对于容纳区域可提升运动地支承的保持框架和铰接在容纳区域处的用于闭锁和释放容纳区域的罩盖,其中,罩盖与保持框架至少在其运动路径的一部分上借助于强制引导部彼此联结。根据本发明,强制引导部具有支承在容纳区域处的控制机械装置,其与罩盖和保持框架以传递运动的方式相联结,且针对保持框架的驶出的功能位置设置有锁定装置。用于客车的使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1-16

    授权

    授权

  • 2015-04-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N3/10 申请日:201305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3-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用于至少一个瓶子或杯子容器的容纳装置,带有容纳区域以及相对于容纳区域可提升运动地支承的保持框架和铰接在容纳区域处的用于闭锁和释放容纳区域的罩盖,其中,罩盖和保持框架至少在其运动路径的一部分上借助于强制引导部彼此联结。

背景技术

由文献EP 1380466 B1已知此类容纳装置。已知的容纳装置设置成用于安装在车辆内部空间的中控台中。已知的容纳装置具有杯子状的容纳区域,其固定地布置在中控台中。在容纳区域之中可提升运动地可移动地支承有环状的保持框架。保持框架通过强制引导部(其与罩盖的可摆动运动性相联系)在其下部的静止位置(在其中,保持框架下降地布置在容纳区域中)与上部的功能位置(在其中,保持框架用于沿侧向支撑相应的瓶子或杯子容器)之间移位。罩盖用于将容纳区域闭锁在保持框架的已向下下降的静止位置中。在打开罩盖时,通过强制引导部强制地一起抬起保持框架。强制引导部一方面通过布置在罩盖处的控制栓且另一方面通过由在保持框架的壁中的滑槽引导部(Kulissenführung)形成的控制曲线来限定,其中,栓在罩盖的竖起或关闭运动期间在滑槽引导部中来引导且引起保持框架的相应的提升或下降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头提及的类型的容纳装置,其使得能够实现简单地操纵和功能可靠地容纳至少一个瓶子或杯子容器。

对于开头提及的类型的容纳装置,该目的由此实现,即,强制引导部具有支承在容纳区域处的控制机械装置,其与罩盖和保持框架以传递运动的方式相联结,且针对保持框架的驶出的功能位置设置有锁定装置。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不仅适合于静止地布置在车辆内部空间中(尤其在中控台的区域中)的容纳装置,而且适合于这样的容纳装置,其布置在车辆内部空间的可运动的部件中,例如尤其在可运动的臂支承(Armauflage)的区域中布置在前侧的座位之间或布置在后排座椅的靠背组件的区域中,容纳装置在摆高的状态中用作后排座椅的靠背组件的部件。容纳装置还可在其他的部位处设置在车辆内部空间中,其适合于由乘客搁放瓶子或杯子容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以特别有利的方式设置成用于客车的车辆内部空间。但其还可设置在商用车或卡车的车辆内部空间中或设置在轨道车辆的车辆内部空间中。

锁定装置形状配合地在高度方向上上起作用且锁定保持框架在驶出的功能位置中向下的下沉运动。锁定装置用于将保持框架支撑在驶出的功能位置中,以便避免待插入到保持框架中的瓶子或杯子容器无意地向下压保持框架。控制机械装置在保持框架和罩盖相对于容纳区域的整个运动路径上引起强制控制。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引导机械装置设置成使保持框架相对于容纳区域可提升运动地移位,且引导机械装置包括在上部的端部区域处限制到很短的路径上的横向引导部,其使保持框架在达到上部的终端位置之后远离罩盖地横向移位。横向引导部用作锁定装置以用于将保持框架支撑在横向移位的终端状态(其相应于驶出的功能位置)中以防止保持框架向下下沉。补充地,可为横向引导部关联有在容纳区域处的支撑区段,其在横向移位的终端状态中形状配合地向下支撑保持框架。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控制机械装置包括在容纳区域处引导的且相对于容纳区域可移位的至少一个控制体,其与保持框架相联结。控制体为控制机械装置的部件。控制体可一件或多件式地来实施且优选地具有引导轮廓,其与在容纳区域处的互补的引导轮廓共同作用。此外,为控制体关联有其他的引导轮廓,其与保持框架的互补的引导轮廓相联结。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控制体的运动方向不同于保持框架的提升运动方向。以有利的方式,控制体横向或倾斜于保持框架的提升运动方向可运动地支承在容纳区域处。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设置有衰减单元(D?mpfungseinheit)以用于衰减控制体的移位运动。由于控制体不仅与保持框架而且与容纳区域的强制联结,衰减单元保证罩盖的均匀的打开或关闭运动,同样还保证保持框架的均匀的提升或下降运动。由此可在罩盖和保持框架的终端状态中避免或降低碰撞噪声。罩盖从其关闭状态的抬起优选通过罩盖的去锁和作用到罩盖上的弹力实现。使至少一个控制体以及保持框架强制地一起运动。罩盖的关闭运动手动地通过操纵人员的手的相应的力实现。由于与至少一个控制体和保持框架的强制联结,还将控制体和保持框架强制地引回到静止状态中。

基于本发明的目的还由此实现,即,保持框架在提升方向上向上通过呈提升弹簧组件的形式的提升驱动器加载;强制引导部如此设计,即,在罩盖关闭运动的情况下保持框架可从其上部的保持位置转变到下部的静止位置中;且为罩盖关联有可松开的锁紧器件,以便将罩盖锁住在其关闭状态中。呈提升弹簧组件的形式的提升驱动器优选持久有效,从而罩盖锁住在其关闭状态中还引起将保持框架固定在其下部的静止位置中。为保持框架关联有用于上部的终端位置的止挡,其防止保持框架通过提升弹簧组件在罩盖打开时向上从提升引导部中压出。提升弹簧组件优选包括多个螺旋压力弹簧,其在提升方向上取向且在一侧支撑在容纳区域处,而在另一侧支撑在保持框架的下侧处。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强制引导部包括至少一个牵引器件(Zugmittel),其以传递运动的方式连接可提升运动的保持框架与可摆动运动地支承的罩盖。至少一个牵引器件优选如此在静止的容纳区域处换向,即,罩盖的摆动运动引起保持框架的提升移位。至少一个牵引器件在一侧作用在罩盖处,而在另一侧作用在保持框架处。在关闭罩盖时,至少一个牵引器件以拉的方式来加载。至少一个牵引器件从下面作用在保持框架处且将拉力与提升弹簧组件的压力相反地施加到保持框架上。优选地,罩盖由手从其打开的状态中摆动到关闭状态中。手动施加的转矩将拉力施加到至少一个牵引器件上,其足够大,以便克服提升弹簧组件的反力。优选地,作为牵引器件设置有牵引绳、牵引带或类似设计的牵引线。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强制引导部包括一方面在罩盖处且另一方面在保持框架处的彼此对应的控制轮廓,其彼此贴靠以用于将罩盖转变到其关闭位置中且将保持框架转变到其下部的静止位置中。在该设计方案中,罩盖在其转变到关闭状态中时强制地将保持框架向下压到其下降在容纳区域中的静止位置中。以有利的方式,罩盖可摆动运动地来支承。以有利的方式,在罩盖的打开位置中,罩盖至少部分地在保持框架的上侧上向上突出到其上部的功能位置中。由此可以有利的方式在罩盖向下摆动运动时将足够的力施加到保持框架上,以便克服提升弹簧组件的升力向下压保持框架。

以有利的方式,作为控制轮廓,在罩盖的区域中在罩盖的下侧处设置有至少一个控制凸块。作为对应的控制轮廓,保持框架在其外轮廓的区域中具有面向罩盖的控制面。一旦罩盖从打开的释放状态朝其关闭状态的方向上开始相应的摆动运动,至少一个控制凸块就贴靠在控制面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的随后的说明得出,借助附图示出了实施例。

图1以透视性的图示显示了在车辆内部空间的中控台的区域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容纳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2以放大的图示显示了根据图1的容纳装置,其中,罩盖关闭,

图3显示了根据图1和2的容纳装置,其中,罩盖打开,

图4以截面图示显示了根据图2和3的容纳装置,其中,罩盖关闭,

图5以截面图示显示了根据图4的容纳装置,其中,罩盖打开,

图6以截面图示显示了类似于根据图1至5的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发明的容纳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罩盖关闭,

图7显示了根据图6的容纳装置,其中,罩盖打开,

图8显示了在关闭的静止状态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容纳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9显示了在打开的功能位置中的根据图8的容纳装置,

图10显示了根据图8的容纳装置的截面图示,

图11显示了根据图9的容纳装置的截面图示,

图12显示了根据图8的容纳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显示了根据图9的容纳装置的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图8的容纳装置的部分图示,

图15示意性地显示了在半打开的中间状态中的根据图14的部分图示,

图16显示了在打开的终端状态中的根据图14和15的部分图示,

图17以分解图示显示了根据图8和9的容纳装置的容纳区域和保持框架,

图18显示了类似于图12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9在略去容纳区域的情况下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图13的容纳装置的图示,

图20显示了类似于图13的容纳装置的示意性的图示,

图21至23显示了根据图8至20的容纳装置,其中,还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容纳区域、保持框架与控制体之间的引导轮廓的不可见的线条,

图24显示了在关闭的静止状态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容纳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25显示了在打开的功能位置中的根据图24的容纳装置,

图26显示了根据图24的容纳装置的截面图示,

图27显示了在根据图25的位置中的容纳装置的截面图示,

图28显示了根据图24的容纳装置的侧视图,

图29显示了在根据图25的位置中的容纳装置的侧视图,

图30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图28的容纳装置,其中,示出了控制体、容纳区域和保持框架的引导轮廓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线条,以及

图31示意性地显示了类似于图30的图示,然而处在打开的功能位置中。

具体实施方式

客车在其车辆内部空间中在驾驶员侧与副驾驶员侧之间或还在后排座椅的区域中具有中间扶手1,在其中布置有根据图1至5的用于两个瓶子或杯子容器的容纳装置2。根据图1,中间扶手1可在下侧设有软垫,以便在向上摆动的功能位置中集成到后排座椅的靠背组件中且利用该软垫形成靠背组件的部件。根据图6至31的根据本发明的容纳装置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布置方案相应于容纳装置2的布置方案和安置方案,如其借助图1示出和说明的那样。

容纳装置2具有形状稳定的、壳体状的容纳区域3,其下沉地容纳在中间扶手1的相应的框架区段中。容纳区域3在底侧设有支撑底部11,在其上可搁放相应的瓶子或杯子容器。支撑底部11可形状稳定地或柔韧地(尤其弹性地软地)来设计,以便获得用于搁放的容器的减震。容纳区域3向上敞开且可通过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容纳区域3处的罩盖5闭锁。罩盖5围绕横向于中间扶手1的纵向中轴线取向的摆动轴线S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容纳区域3处,容纳区域3形成用于容纳装置2的基本上槽状的壳体。容纳区域3包围方形的容纳空间,其向上敞开且在其中可提升运动地支承有设有近似于矩形的基面的保持框架4。容纳区域3的容纳空间可通过罩盖5闭锁,罩盖5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容纳空间的纵向侧的区域中。在关闭位置中(图4),罩盖5的上侧与容纳区域3的上侧且与中间扶手1的上侧近似齐平地锁闭。在罩盖5的打开的释放位置中,罩盖5相对于其关闭位置向上摆动约90°,从而罩盖5基本上竖向取向地贴靠在容纳区域3的容纳开口的纵向边缘处(参见图1、3和5)。在关闭位置中,罩盖5借助于锁紧单元6、10可松开地锁住。锁紧单元6、10可借助于推-推式机械装置转变到锁住状态或用于释放罩盖5的分开状态中。此外,锁紧单元在罩盖5的区域中包括卡锁元件7,锁紧单元6、10与卡锁元件7共同作用。

保持框架4设有两个环状的容纳区段,其相应用于沿侧向固定和支撑瓶子或杯子容器。保持框架4一件式地设计为塑料成形件且借助线性引导部12至15可线性运动地在提升方向或下降方向上相对于容纳空间近似竖向地可运动地来支承。为此,容纳区域3设有柱状地向上突起的空心轮廓引导部(14、15),在其中可线性运动地伸入有保持框架4的向下突出的引导桥接部(Führungssteg)12、13。保持框架4的可提升运动性通过呈提升弹簧组件16的形式的提升驱动器来支持,其中,提升弹簧组件在至少两个彼此间隔开的柱状的空心轮廓区段15的区域中相应设有螺旋压力弹簧16,其同轴地围绕相应的空心轮廓区段15。提升弹簧组件16的每个螺旋压力弹簧在底侧支撑在容纳区域3处且在上侧支撑在保持框架4的内侧处,从而提升弹簧组件16在提升方向上向上持久地对保持框架4进行压力加载。

因此,在打开罩盖5时,保持框架4通过根据图5的提升弹簧组件16向上压至端部止挡。端部止挡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通过罩盖5形成,罩盖5在其罩盖内侧的区域中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块8,在保持框架4的上部的外轮廓的区域中的支撑面9在保持框架4的上终端位置中贴靠在支撑凸块8处。

罩盖5的可摆动运动性通过端部止挡21限制在容纳区域3的下部的端部区域处,罩盖5的下部的纵向边缘20在罩盖5的打开的释放状态中止挡在该下部的端部区域处。因此,在控制面9碰到至少一个控制凸块8上时,罩盖5可由于其在纵向边缘20和支撑止挡21的区域中的支撑而不再继续摆动,从而支撑在根据图5的打开的释放位置中的罩盖5还形成防止保持框架4进一步向上驶出的可靠的支撑部。

补充地或备选地,保持框架4可在其提升引导部12至15本身的区域中设有至少一个相应的端部止挡,通过其防止保持框架4向上超过预定的提升行程。

为了将保持框架4从其根据图1、3和5的已向上驶出的功能位置中再次压入到容纳区域3的容纳空间中,以简单的方式使罩盖5从其打开的释放位置中再次朝其关闭状态的方向上摆动。在此,在罩盖5的下侧处的至少一个控制凸块8压向保持框架4的倾斜的控制面9,由此至少一个控制凸块8在罩盖5朝其关闭状态的方向上的摆动运动期间强制地向下推动控制面9。因此,克服提升弹簧组件16的压力向下压保持框架4,直至罩盖5已经到达其根据图2和4的关闭状态。在到达关闭状态5时,锁紧单元6、7、10优选自动锁上,从而罩盖5固定在其关闭状态中且保持锁住。罩盖5的内侧具有接片或壁区段,其在图4和5中未进一步标明。接片或壁区段通过以下方式克服提升弹簧组件16的压力将保持框架4保持在其下部的静止状态中,即,其面状地处保持框架4的上侧上。提升弹簧组件16的持久的压力同时保证无翻转性(Klapperfreiheit),因为保持框架4在罩盖5闭锁时停留在预紧的状态中。

备选地,可借助于锁紧单元6、7、10直接将保持框架4固定在其静止状态中或将其从静止状态中释放出来。在该实施方式中,罩盖5不具有用于保持框架4的直接的支持功能(Rückhaltfunktion),而是仅用于闭锁容纳区域3的容纳开口。

根据图6和7的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应于之前借助图1至5说明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重复,参考关于根据图1至5的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的公开。根据图6和7的容纳装置2a的功能或结构相同的部件和区段设有相同的参考标号,其中,附加有字母a。下面指出根据图6和7的容纳装置2a相对于根据图1至5的容纳装置2的主要区别。

在根据图6和7的容纳装置2a中的主要区别是,用于保持框架4a与罩盖5a的运动耦合的强制引导部在此由呈牵引绳17的形式的至少一个牵引器件形成。将牵引绳17从下面引向保持区域4a且在保持区段18处利用前端区域固定在保持框架4a处。牵引绳17的相对而置的前端区域固定在罩盖5a的侧部边缘19处。牵引绳17经由在容纳区域3a的底部区域处的换向接片22在容纳区域3a中换向,以便实现牵引绳17从下面作用在保持框架4a处。因此,保证可通过牵引绳17将克服提升弹簧组件16a的升力的拉力向下施加到保持框架4a上,由此可克服提升弹簧组件16a的压力将保持框架4a从其根据图7的功能位置中转变到根据图6的下沉的静止位置中。牵引绳17的长度、走向和换向如此选择,即,在罩盖5a向下摆动运动时强制地将保持框架4a向下拉出其根据图7的功能位置。可设置在保持框架4a的宽度上分布布置的、呈牵引绳17或类似物的形式的多个牵引器件,牵引器件如此彼此协调,即,其将平行的拉力负荷施加到保持框架4a上。

附加地或备选于通过至少一个牵引绳17施加的作用到保持框架4a上的拉力,罩盖5a可在其关闭状态中从上面经由在罩盖5a的内侧的区域中的相应的接片或壁区段施加压力。罩盖5a以相同的方式借助于锁紧单元6a、7a、10a可手动松开地固定在关闭状态中,这如同在根据图1至5的实施方式中的情况那样。

根据图8至31的容纳装置2b和2c以相同的方式定位在车辆内部空间中,这如同之前借助根据图1的容纳装置2说明的那样。容纳装置2b和2c的功能相同的部件设有相同的参考标号,其中,添加有字母b和c。在容纳装置2b和2c之间的功能相同的区段或部件同样设有相同的参考标号,但添加有一划'。

容纳装置2b和2c相对于之前说明的根据图1至7的容纳装置的主要区别是,为了耦合罩盖5b和5c的摆动运动与保持框架4b、4c的运动,设置有附加的控制体S、S',其相应成对且可彼此同步运动地支承在容纳区域3b、3c的相对而置的侧部处。在此,用于控制保持框架4b、4c和罩盖5b、5c的运动的控制体S、S'在这样的方向上运动,该方向不同于相应的保持框架4b、4c的提升方向。控制体S、S'在相应的容纳区域3b、3c处来引导和可运动地来支承。为了相对于相应的容纳区域3b、3c引导控制体S、S',设置有呈滑槽引导部、滑栓(Kulissenzapfen)或引导桥接部和引导槽的形式的引导轮廓,随后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在两个容纳装置2b和2c中,相应的罩盖5b、5c可通过锁紧单元6b、10b;6c、10c锁紧和释放,其在功能上相应于根据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的锁紧单元6、10。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关于锁紧单元6b、10b参考关于图1至7的公开。

为随后进一步说明的控制体S、S'关联有衰减单元(优选呈硅酮制动器(Silikonbremse)的形式),其衰减控制体S、S'相对于容纳区域的运动。借助图12和13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相应的硅酮制动器的容纳部26以及用于控制体S的相关联的齿条引导部27。控制体S'同样设有类似的衰减单元。这借助根据图24至31的齿条引导部27'指明。因为在相应的容纳区域3b、3c的相对而置的侧部处的两个控制体S、S'相应联结在相应单独的、共同的罩盖5b、5c处,所以其取决于罩盖5b、5c的运动强制地彼此同步运动。

对于这两种实施方式,罩盖5b、5c相应通过摇杆25、25'围绕摆动轴线D可转动地支承在容纳区域3b、3c的相对而置的侧部处。在两个侧部上为相应的罩盖5b、5c相应关联有架腿簧(Schenkelfeder)23、23',其在打开方向上对罩盖5b、5c进行转矩加载。在这两个实施方式中,罩盖5b、5c的摆动运动通过伸入到圆弧形的滑槽引导部中的止挡栓来限制,其与相应的罩盖5b、5c成一体。滑槽引导部设置在容纳区域3b、3c的相应的侧部中且相对于转动轴线D同轴地圆弧形地来实施(用于图31中的容纳装置2c、滑槽引导部39和止挡栓40)。在打开的功能位置中,罩盖5b、5c相对于其关闭状态(图8、图24)成直角来取向。为了从开着的功能位置中关闭罩盖5b、5c,手动地将压力施加到罩盖5b、5c上,其克服架腿簧23、23'的相反的弹力且将罩盖5b、5c引回到关闭状态中,罩盖5b、5c在关闭状态中通过锁紧单元6b、10b;6c、10c来固定。

两个容纳区域3b、3c设有弹性屈服的卡锁桥接部R以用于接合到中间扶手1的相应的框架区段中。由此实现将相应的容纳装置2b、2c无工具地固定在车辆内部空间的相应的框架区段中。

借助于控制体S、S'将在两个容纳装置2b、2c中的保持框架4b、4c从下部的静止位置提升移位到上部的终端位置中且紧接着将其与提升运动成直角地远离罩盖5b、5c地向前横向移位很小的数值。在两个容纳装置2b、2c中的保持框架4b、4c的受限的横向移位路径保证相应的保持框架4b、4c形状配合地来支撑以防下压。支撑是自锁的,从而从上面作用到保持框架4b、4c上的压力在驶出的功能位置中不可引起保持框架4b、4c向下的运动。相反,保持框架4b、4c在可发生相应的保持框架4b、4c的下降之前必须首先通过罩盖5b、5c的相应的摆动和经由控制体S、S'的相关的强制联结再次返回地引起横向移位路径。

在根据图8至23的容纳装置2b中,两个相对而置的控制体S横向于保持框架4b的提升运动方向可线性运动地支承在容纳区域3b处。为此,在容纳区域3b处设置有引导桥接部32,为其在相应的控制体S处关联有相关的引导槽33,引导槽33与引导桥接部32互补地布置和取向在控制体S处。罩盖5b的每个支杆25具有从转动轴线D突出的杆突起部,其借助于滑栓24支承在控制体S的在高度方向上取向的线性的滑槽引导部31中。

保持框架4b可在其相对而置的侧部处借助于相应两个彼此水平地间隔开的支承点28在容纳区域3b的相应的侧部的近似竖向伸延的引导轮廓29中在高度上移动。引导轮廓29在其上部的端部区域处具有两个水平地同向指向地突出的滑槽突起(Kluissenfortsatz)30,其用于使保持框架4b的支承点28在保持框架4b的上部的提升位置中远离罩盖5b地横向移位。

控制体S与罩盖5b的联结通过接合到相应的控制体S的相应的竖向的滑槽引导部31中的滑栓24实现,滑栓24在容纳区域处补充地在圆弧形的滑槽35中来引导,滑槽35同轴于转动轴线D取向(尤其参见图21至23)。因此,罩盖5b的摆动运动强制地引起相应的控制体S沿着引导桥接部32且因此平行于容纳区域3b的上部的侧棱的水平移动。为了将控制体S的移动运动转化成保持框架4b向上或向下的提升运动,每个控制体S设有两个彼此平行伸延的且倾斜于控制体S的移位方向取向的引导轮廓34。引导轮廓34相对于水平线以约60°的角度且因此相对于垂线大约以大约30°的角度取向。在引导轮廓34中可移动地支承有保持框架4b的支承点28,其还在容纳区域3b的竖向的引导轮廓29中来引导。因此,引导轮廓34和29彼此相交。由于引导轮廓34的倾斜的取向,相应的控制体S的水平的移位运动强制引起支承点28沿着引导轮廓34的移动且因此还引起向上或向下沿着引导轮廓29的提升运动。在引导轮廓29中到达支承点28的上部的提升位置时,罩盖5b朝其打开的终端位置的方向上的摆动运动尚未结束。因此,罩盖5b直至竖向打开的终端位置的剩下的摆动运动引起,滑栓24、控制体S在引导轮廓29的上部的提升位置中还将支承点28在横向方向上推压很小的数值,由此使支承点28远离罩盖地朝锁紧单元6b、10b的方向上运动到滑槽突起30中。由此强制地使保持框架4b在横向方向上一同移位。由此保证保持框架4b在高度方向上向下的自锁的支撑。保持框架4b锁定在其驶出的功能位置中以防向下下沉。在关闭罩盖5b时,在保持框架4b可下沉之前,首先将支承点28再次从水平的滑槽突起30中向后拉。因此,在开始下沉运动之前,保持框架4b在从其上功能位置中松开时还首先再次进行朝罩盖5b的方向上的少许的水平运动。

关于根据图24至31的容纳装置2c,下面仅探讨与根据图8至23的容纳装置2b的差别。此外,之前关于容纳装置2b的表述以相同的程度适用于容纳装置2c。

根据图24至31的容纳装置2c在容纳区域3c的每个侧部上相应具有控制体S',其沿着在容纳区域3c的相应的侧部处的曲线轨道倾斜于保持框架4c的提升方向可运动地来支承。保持框架4c在每个控制体S'的区域中设有面向罩盖5c的转动轴线D的后支承栓38,其在容纳区域3c的竖向的滑槽引导部36中可提升运动地来引导。保持框架4c的前支承栓28'并未如支承栓38那样相对于保持框架4c静止,而是确切地说可移动地支承在保持框架4c的滑槽引导部42中。滑槽引导部42一件式地沿侧向设置在保持框架4c处。支承栓28'一方面在滑槽引导部42中来引导,而另一方面在S状倾斜伸延的、在容纳区域3c处的滑槽引导部29'中来引导。此外,支承栓28'在外侧保持在控制体S'处。滑槽引导部29'在其上部的端部区域中设有水平滑槽突起30',其在保持框架4c的上部的提升位置中引起保持框架4c类似于根据图8至23的保持框架4b的横向移位。此外,在控制体S'中设置有用于引导后支承栓38的曲线轨道41。附加地,控制体S'设有支撑凹处43,支承栓38在保持框架4c的上部的提升位置中沉入到支撑凹处43中,且因此引起用于上部的终端位置的必需的支撑,支承栓28'在上部的终端位置中驶入到滑槽引导部29'的滑槽突起30'中。在在上部的提升位置中类似于保持框架4b相对于容纳区域3c向前进行限制到很小的路径上的横向移位之前,保持框架4c通过控制运动机构(其由控制体S'和之前说明的引导轮廓限定)首先实施向上的提升运动。根据控制运动机构的引导轮廓的外形,保持框架4c可在其转变到上部的终端位置或下部的终端位置中之前在此期间还实施短期的翻转运动。因此,尤其保持框架4c从根据图31的上部的功能位置中的松开由此引起,即,罩盖5c再次朝其关闭位置的方向上运动。因此,罩盖5c的支杆的杆突起25'使控制体S'向下摆动,其中,用作支撑栓的支承栓38从控制体S'的容纳凹处43中释放且再次沉入到控制体S'的滑槽轨道41中。同时,还将用作支承点的支承栓28'从倾斜的滑槽轨道29'的滑槽突起30'中拉出且与控制体S'一起下沉。在到达引导轨道29'的下部的位置时,支承栓28'引入到引导轨道29'的下部的、水平向下突出的前端部区域中,由此到达控制体S'的根据图30的下部的终端位置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