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压接连接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以及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接方法

压接连接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以及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压接连接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以及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接方法,使得能够可靠地将多个包覆电线与多个触头一起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压接连接器(1)连接于分别具有利用包覆部(3)包覆芯线部(4)的结构的多个包覆电线(2)。压接连接器(1)具有:沿长度方向(X1)延伸的多个触头;和将多个触头(6)保持在沿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宽度方向(Y1)排列的状态的外壳(5)。各触头(6)包括:用于切断包覆部(3)的压接刃(41、42);和铆接于包覆部(3)的铆接部(39)。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2个触头(6)中,铆接部(39)在长度方向(X1)上的位置不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34799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10389273.X

  • 发明设计人 知览清彦;

    申请日2014-08-08

  • 分类号H01R13/02;H01R24/00;H01R43/00;H01R43/048;

  •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辉

  •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31:5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9-07

    授权

    授权

  • 2016-08-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R13/02 申请日:201408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2-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接连接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以及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 接方法。

背景技术

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电连接(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3355172号说明书)。具 体地,压接连接器具有触头。触头具有:用于切断包覆电线的包覆部的压接刃;和铆 接于包覆部的铆接部。

铆接部形成为细长带状,并且能够塑性变形。铆接部在与包覆电线结合之前的状 态下,笔直地延伸。而且,在包覆电线被插入到触头之后,利用冲头工具的铆接加工 部使铆接部弯曲。由此,铆接部嵌入包覆部。

其结果为,通过铆接部和该触头的底部的协作,该触头与包覆电线结合。

在日本特许第3355172号说明书所记载的结构中,压接连接器具有多个触头,并 与多个包覆电线结合。各触头以彼此平行且并列排列的状态被保持于触头。而且,各 触头的铆接部并列地配置成一列。即,在触头的长度方向(包覆电线中的与触头结合 的部分延伸的方向)上,各触头的铆接部的位置对齐。

然后,向多个触头中一起插入多个包覆电线。在进行将触头的铆接部铆接到包覆 部的作业时,冲头工具的多个铆接加工部使多个触头的铆接部一起变形。利用这样的 铆接加工部的排列,无法充分确保铆接加工部的宽度(触头的并列方向的长度)。其 结果为,铆接加工部有可能无法从铆接部的两侧与铆接部接触,而从铆接部的正上方 与该铆接部接触。

冲头工具的铆接加工部在从铆接部的两侧与铆接部接触的情况下,能够朝向包覆 部适当地弯折铆接部。然而,铆接加工部在从铆接部的正上方与该铆接部接触时,使 铆接部以压曲的方式不适当地变形,从而无法将铆接部牢固地嵌入包覆部。

因此,为了不产生上述的不良情况,需要扩大各铆接加工部的宽度。然而,为了 扩大铆接加工部的宽度,需要扩大多个铆接加工部的配置间距。在该情况下,与铆接 加工部的配置间距的扩大相应地,需要增大多个触头的并列的配置间距,导致压接连 接器大型化。另一方面,压接触头存在被使用在小型的电子设备中的情况等,因此小 型化的要求强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将多个包覆电线和多个触头 一起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压接连接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以及压接连 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接方法。

(1)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压接连接器与多个包覆电线连接, 所述多个包覆电线分别具有利用包覆部包覆芯线部的结构,所述压接连接器具备:多 个触头,它们与多个所述包覆电线分别对应地设置,并沿规定的长度方向延伸;和外 壳,其将多个所述触头保持在沿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规定的并列方向排列的状态, 各所述触头包括:用于切断所述包覆部的压接刃;和铆接于所述包覆部的铆接部,在 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所述触头中,所述铆接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根据该结构,在使多个包覆电线一起结合到多个触头时,多个包覆电线一起被插 入到对应的触头。而且,例如,用于对铆接部进行铆接加工的铆接用冲头的铆接加工 部通过铆接多个触头的铆接部,来使各铆接部与对应的包覆电线结合。更具体地,在 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所述触头中,铆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而且,在铆接 加工时,铆接用冲头的多个铆接加工部被配置成与多个触头的铆接部对置。在该状态 下,在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铆接加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而,各铆接加 工部是在并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并且,即使在铆接加工部在并列方向上的配置间距 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铆接加工部彼此接触。其结果为,也能够缩短触头在并列方 向上的配置间距,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而且,如上所述,能够将各铆接加 工部形成为在并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因此,铆接加工部能够更可靠地从铆接部的两 侧与该铆接部接触。因而,铆接用冲头能够更可靠地使铆接部弯曲变形,来将该铆接 部铆接到包覆电线。由此,根据本发明,在压接连接器中,能够可靠地将多个包覆电 线与多个触头一起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

(2)优选的是,作为多个所述触头,设置有第1触头和第2触头,在所述长度 方向上,所述第1触头的所述铆接部的位置与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铆接部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1触头与所述第2触头在所述并列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第1触头的铆接部与第2触头的铆接部被排列成Z字状。根据这样 的结构,能够缩短多个触头的铆接部作为整体在长度方向上所占据的长度。因而,能 够使压接连接器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更短,其结果为,能够使压接连接器进一步小型 化。

(3)优选的是,多个所述触头的所述压接刃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

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短多个触头的压接刃作为整体在长度方向上所占据的长度。 因而,能够使压接连接器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更短,其结果为,能够使压接连接器进 一步小型化。

(4)优选的是,各所述铆接部具有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片部,

所述一对片部通过被弯折而与被配置在所述一对片部之间的所述包覆电线的所 述包覆部结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一对片部铆接于包覆电线的包覆部,能够充分确保触头与包 覆电线之间的结合力。

(5)更优选的是,所述一对片部在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具有随着向所述一对片 部的末端侧前进而所述一对片部之间的间隔扩大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将包覆电线向触头插入时,能够容易地将包覆电线插入到铆接部 的一对片部之间。由此,容易进行将包覆电线结合到触头的作业。而且,在并列方向 上相邻的触头的铆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被错开。因而,即使一对片部的末端部的 形状是末端扩大的形状,也能够防止相邻的触头彼此接触。因而,能够进一步扩大一 对片部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

(6)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具备:所述压 接连接器;和与多个触头分别连接的多个包覆电线,各所述触头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包 覆电线的一对侧部,各所述包覆电线被连接到所述压接连接器之前的状态下的各所述 包覆电线的直径被设定为比所述一对侧部之间的间隔大。

根据该结构,在使多个包覆电线一起结合到多个触头时,多个包覆电线被一起插 入到对应的触头。而且,例如,用于对铆接部进行铆接加工的铆接用冲头的铆接加工 部通过铆接多个触头的铆接部,来使各铆接部与对应的包覆电线结合。更具体地,在 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所述触头中,铆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而且,在铆接 加工时,铆接用冲头的多个铆接加工部被配置成与多个触头的铆接部对置。在该状态 下,在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铆接加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而,各铆接加 工部是在并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并且,即使在铆接加工部在并列方向上的配置间距 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铆接加工部彼此接触。其结果为,也能够缩短触头在并列方 向上的配置间距,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而且,如上所述,能够将各铆接加 工部形成为在并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因此,铆接加工部能够更可靠地从铆接部的两 侧与该铆接部接触。因而,铆接用冲头能够更可靠地使铆接部弯曲变形,来将该铆接 部铆接到包覆电线。由此,根据本发明,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中,能够可靠地将多 个包覆电线与多个触头一起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

并且,如上所述,能够缩短触头在并列方向上的配置间距,其结果为,实现压接 连接器的小型化。即,即使是用于直径大的包覆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也能够实现该压 接连接器的小型化。

(7)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接方法 用于将多个包覆电线连接到压接连接器,所述多个包覆电线分别具有利用包覆部包覆 芯线部的结构。所述连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准备工序,准备所述压接连接器,所述 压接连接器具备:多个触头,它们与多个所述包覆电线分别对应地设置,并沿规定的 长度方向延伸;和外壳,其将多个所述触头保持在沿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规定的并 列方向排列的状态;插入工序,将多个所述包覆电线一起向多个所述触头插入,并利 用在多个所述触头上形成的压接刃切断多个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包覆部;以及铆接工 序,将在各所述触头上形成的铆接部铆接到对应的所述包覆部上,在所述铆接工序中, 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所述触头中,以使所述铆接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不同的方式,进行铆接作业。

根据该结构,在使多个包覆电线一起结合到多个触头时,在插入工序中,多个包 覆电线被一起插入到对应的触头。而且,在铆接工序中,例如,用于对铆接部进行铆 接加工的铆接用冲头的铆接加工部通过铆接多个触头的铆接部,来使各铆接部与对应 的包覆电线结合。更具体地,在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触头中,铆接部在长度方向上 的位置不同。而且,在铆接加工时,铆接用冲头的多个铆接加工部被配置成与多个触 头的铆接部对置。在该状态下,在并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铆接加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 位置不同。因而,各铆接加工部是在并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并且,即使在铆接加工 部在并列方向上的配置间距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铆接加工部彼此接触。其结果为, 也能够缩短触头在并列方向上的配置间距,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而且,如 上所述,能够将各铆接加工部形成为在并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因此,铆接加工部能 够更可靠地从铆接部的两侧与该铆接部接触。因而,铆接加工用冲头能够更可靠地使 铆接部弯曲变形,来将该铆接部铆接到包覆电线。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将 多个包覆电线与多个触头一起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

(8)更优选的是,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各所述触头的所述铆接部具有在所述并 列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片部,这一对片部具有随着向所述一对片部的末端侧前进而所述 一对片部之间的间隔扩大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将包覆电线向触头插入时,能够容易地将包覆电线插入到铆接部 的一对片部之间。由此,容易进行将包覆电线结合到触头的作业。而且,在并列方向 上相邻的触头的铆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被错开。因而,即使一对片部的末端部的 形状是末端扩大的形状,也能够防止相邻的触头彼此接触。因而,能够进一步扩大一 对片部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

(9)更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铆接工序之前进行的唇形加工工 序,在所述唇形加工工序中,以使所述一对片部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使所 述一对片部变形。

根据该结构,在唇形加工工序中,以一对片部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使 一对片部变形。其结果为,在铆接工序中,利用铆接用冲头等,能够更可靠地使一对 片部的末端部朝向包覆部变形。换句话说,在铆接工序中,利用铆接用冲头的铆接加 工部等,能够抑制一对片部产生压曲这样的变形。因而,能够使铆接部与包覆部更可 靠地结合。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将多个包覆电线与多个触头一起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 现压接连接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及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 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压接连接器及包覆电线的立体图。

图3是对压接连接器的底面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了压接连接器的一部分。

图4是对压接连接器的上表面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压接连接器的后视图,示出了连接包覆电线之前的状态。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压接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包覆电线之前 的状态。

图7是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包覆电线之前的状态。

图8是触头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用于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处理流程的一个 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作为在插入\唇形加工工序中使用的工具的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及压接 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插入工序的第1阶段的后视图。

图12是示出插入工序的第2阶段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插入工序的第3阶段的后视图。

图14是图1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示出唇形加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16是示出铆接用冲头、和实施了唇形加工之后的压接连接器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压接连接器;

2:包覆电线;

3:包覆部;

4:芯线部;

5:外壳;

6:触头;

32、33:侧部;

39:铆接部;

41、42:压接刃;

43、44:片部;

61:第1触头;

62:第2触头;

X1:长度方向(长度方向);

Y1:宽度方向(并列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作为压接连接 器、及带电线的连接器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与包覆电线2及对方侧连接器100 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参照图1,压接连接器1被配备于电子设备等。在压接连接器 1上结合有多个包覆电线2(图1中,图示出1个包覆电线2)。在本实施方式中,压 接连接器1是插口连接器,以能够卸下的方式与作为插座连接器的对方侧连接器100 连接。

对方侧连接器100是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10等的连接器。通过压接连接器1和对 方侧连接器100的连接,实现多个包覆电线2和电路基板110的电连接。

对方侧连接器100具有外壳101和多个触头102。

外壳101例如是使用合成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形品。

外壳101具有周壁103、后壁104和锁定爪105。

周壁103是形成为细长矩形的框状的部分,沿着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宽度 方向)细长地延伸。周壁103形成有容纳压接连接器1的一部分的空间。在周壁103 的上部形成有锁定爪105。

锁定爪105是在周壁103的表面形成的部分。锁定爪105通过卡挂在压接连接器 1的后述的锁定爪11,来限制压接连接器1从对方侧连接器100的脱出。

在周壁103的后部形成有后壁104。后壁104被配置成封闭周壁103的后端。在 周壁103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部106。另外,在图1中,图示出多个贯通孔部106中 的1个。

贯通孔部106以在外壳10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各贯通孔 部106保持1个触头102。

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各触头102。更具体地,各触头102例如以铜合金为 原材料构成。而且,对各触头102的表面实施例如镀锡或镀金等镀层处理。各触头 102被保持于对应的贯通孔部106。各触头102的一部分配置在周壁103内。各触头 102的另一部分在外壳101的外部利用焊锡等被固定于电路基板110。

接下来,对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压接连接器1及包覆电线2的立体图。参照图1及图2,压接连接器1是 压接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将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3切断而能够与包覆部3的内部的芯 线部4接触。

各包覆电线2具有包覆部3和芯线部4。

包覆部3是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筒状的部件,具有弹性。包覆部 3在芯线部4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覆盖芯线部4。

使用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芯线部4。芯线部4的一端部与压接连接器1的后述触 头6接触。芯线部4的另一端部与未图示的电子设备等连接。

压接连接器1整体形成为扁平。另外,以下,将压接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称为长 度方向X1。长度方向X1是本发明的“长度方向”的一个例子。并且,在俯视观察 压接连接器1时,将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1。宽度方向Y1是本 发明的“并列方向”的一个例子。并且,将与长度方向X1及宽度方向Y1双方垂直 的方向称为厚度方向Z1。

在包覆电线2及对方侧连接器100的触头102安装于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下,各 包覆电线2的一端部配置成与长度方向X1平行,对方侧连接器100的触头102也配 置成与长度方向X1平行。

压接连接器1具有:外壳5;和保持于外壳5的多个触头6(61、62)。另外,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总称多个触头61、62的情况下,称作触头6。

图3是对压接连接器1的底面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了压接连接器的一部分。 图4是对压接连接器1的上表面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压接连接器1的后视图, 示出了连接包覆电线2之前的状态。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压接连接器1的 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包覆电线2之前的状态。图7是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 图,示出了连接包覆电线2之前的状态。

参照图1、图2及图4,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外壳5。外壳5是通过注 塑成型等形成的单个部件。外壳5保持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触头6。更具 体地,外壳5构成为将多个触头6保持成在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宽度方向Y1上排 列的状态。外壳5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1上对称的形状。

外壳5具有锁定部7和外壳主体8。

锁定部7具有支柱9、锁定片10和锁定爪11。

支柱9具有从外壳主体8的上表面突出的形状。支柱9与锁定片10连续。锁定 片10是板状的部件。锁定片10能够以支柱9为支点摆动。操作人员通过使该锁定片 10摆动,能够将锁定片10的前端部抬起。

锁定爪11从锁定片10的前端部的下表面突出。锁定爪11被设置为由对方侧连 接器100的锁定爪105承载的部分。锁定爪11是沿着宽度方向Y1延伸的突起状的 部分。

在压接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100连接的状态下,锁定爪11与锁定爪105在 长度方向X1上对置。在该状态下,当压接连接器1受到从对方侧连接器100拔出的 力时,锁定爪11卡挂在锁定爪105。由此,限制了压接连接器1在从对方侧连接器 100拔出的方向上进一步移位。具有上述结构的锁定部7由外壳主体8支承。

参照图1~图4,外壳主体8具有外周壁12、前壁13、分隔壁14、第1贯通孔 部15和第2贯通孔部16。

外周壁12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1上扁平且在宽度方向Y1上延伸得长的矩形。外 周壁12具有顶壁17、底壁18和一对侧壁19、20。顶壁17承载锁定部7的支柱9。 顶壁17被配置成在厚度方向Z1上与底壁18分离。

在底壁18形成有多个开口部,多个触头6的一部分从底壁18露出。一对侧壁 19、20构成了外周壁12在宽度方向Y1上的一对端部。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外周壁12 的前端部形成有前壁13。

第1贯通孔部15被设为容纳触头6的孔部。第1贯通孔部15形成在多个部位(在 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部位),这些第1贯通孔部15沿着宽度方向Y1排列。在本实施 方式中,沿着宽度方向Y1依次排列有3个第1贯通孔部15、2个第2贯通孔部16、 3个第1贯通孔部15及1个第2贯通孔部16。

并且,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贯通孔部(第1贯通孔部15或第2贯通孔部16) 之间形成有分隔壁14。各分隔壁14是沿着厚度方向Z1从顶壁17朝向底壁18侧延 伸的板状的部分。各第1贯通孔部15具有相同的结构。

参照图2及图6,第1贯通孔部15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1上贯通外壳主体8。随 着从前壁13向该外壳主体8的后方前进,第1贯通孔部15的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 截面上的截面积阶梯式地变大。在第1贯通孔部15形成有第1开口部21、第2开口 部22及第3开口部23。

第1开口部21形成于前壁13,并且能够插入对方侧连接器100的对应的触头102。 以与第1开口部21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第2开口部22。

第2开口部22被设为供包覆电线2通过的部分。第2开口部22是朝向外壳主体 8的后方敞开的开口部。在后视观察时,第2开口部22形成为U字状的槽形形状。 以与第2开口部22连续的方式形成第3开口部23。

第3开口部23被设为在包覆电线2向第1贯通孔部15插入的插入工序时供包覆 电线2通过的部分。第3开口部23从外壳主体8的长度方向X1上的后端朝向该外 壳主体8的前方延伸,并在长度方向X1上形成于外壳主体8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的范 围。第3开口部23朝向底壁18的底面敞开。具有上述结构的第1贯通孔部15是供 触头6及包覆电线2插入的部分。另一方面,第2贯通孔部16是触头6及包覆电线 2都不插入的部分。

参照图2及图7,第2贯通孔部16形成为供在将包覆电线2结合于压接连接器1 时使用的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后述)插入的部分。第2贯通孔部16形成在多个 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部位),这些第2贯通孔部16沿着宽度方向Y1排列。 各第2贯通孔部16具有相同的结构。

第2贯通孔部16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1上贯通外壳主体8。在第2贯通孔部16 形成有第1开口部24、第2开口部25及第3开口部26。

第1开口部24形成于前壁13。第1开口部24的形状与第1开口部21的形状相 同。以与第1开口部24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第2开口部25。

第2开口部25的形状与第2开口部22的形状相同,并朝向外壳主体8的后方敞 开。以与第2开口部25连续的方式形成第3开口部26。

第3开口部26被设为供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通过的部分。第3开口部26从 外壳主体8的长度方向X1上的后端朝向该外壳主体8的前方延伸。第3开口部26 朝向底壁18的底面敞开。

以上是外壳5的概略结构。接下来,对触头6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触头6(61、62)的立体图。参照图1~图3、图5、图6及图8,触头6 被设为在与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3机械连接且电连接的状态下与对方侧连接器100 的触头102接触的部分。

触头6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6的数量与包覆电线2的数量相同,并 且与第1贯通孔部15的数量相同。触头6被设成与多个包覆电线2分别对应。各触 头6被插入于对应的第1贯通孔部15,并被保持于该第1贯通孔部15。

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触头6。更具体地,触头6例如以铜合金为原材料构 成。而且,在触头6的表面实施了例如镀锡或镀金等镀层处理。

通过对实施过镀层处理的1张金属板实施切割加工及弯曲加工等来形成触头6。 触头6形成为沿长度方向X1细长地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触头6形成为 在宽度方向Y1上对称的形状。

触头6具有底部31、侧部32、33、接触部34、防脱部35、加压部36、压接部 37、38和铆接部39。

底部31是以与厚度方向Z1垂直的方式延伸的平板状的部分。底部31承载于外 壳主体8的顶壁17的内侧面。底部31的前端部与外壳主体8的第1开口部21相邻。 底部31的后端部与第2开口部22相邻。一对侧部32、33从底部31的宽度方向Y1 上的一对端部延伸出。

一对侧部32、33是从底部31朝向厚度方向Z1的一侧(外壳主体8的底壁18 侧)延伸的板状的部分。一对侧部32、33与对应的分隔壁14相邻。即,触头6被配 置成夹在沿宽度方向Y1排列的一对分隔壁14、14中。在一对侧部32、33之间,容 纳有对应的包覆电线2的一端部。一对侧部32、33的间隔被设定为比包覆电线2插 入到一对侧部32、33之间之前的状态的包覆电线2的直径小。因此,包覆电线2的 被插入到一对侧部32、33之间的包覆部3成为弹性变形的状态。在一对侧部32、33 的前端部形成有接触部34。

接触部34被设为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100的触头102接触的部分。通过将一对 侧部32、33的一部分弯曲来形成接触部34。穿过第1开口部21而进入到第1贯通 孔部15内的触头102被接触部34夹住,并与该接触部34电连接。在接触部34的后 方形成有防脱部35。

防脱部35是为了防止触头6从外壳主体8脱出而设置的,并且形成为从侧部32、 33延伸出的突起状。防脱部35被插入到在底壁18形成的第4开口部27中。当在触 头6上作用有从外壳主体8拔出的方向(朝后)的力时,防脱部35被第4开口部27 的缘部阻挡。由此,限制了触头6向从外壳主体8拔出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在防脱部 35的后方形成有加压部36。

加压部36是为了将触头6压入固定于外壳主体8而设置的。加压部36形成在一 对侧部32、33的缘部,对外壳主体8的底壁18的内侧面加压。由此,提高了加压部 36与底壁18的摩擦接触力,并且,提高了底部31与顶壁17的摩擦接触力。在加压 部36的后方形成有压接部37、38。

压接部37、38是为了将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3切断而设置的。各压接部37、38 形成为从触头6的底部31朝向一对侧部32、33之间的空间延伸的形状。压接部37、 38沿着长度方向X1排列配置。各压接部37、38形成为U字状。

各压接部37、38具有在宽度方向Y1上彼此对置的压接刃41、42。

在压接刃41、42中,彼此对置的部分的间隔被设定为与芯线部4的直径大致相 同,从而能够将芯线部4配置到压接部37、38之间。压接部37、38穿过第3开口部 23而露出至外壳主体8的外部,利用各压接部37、38的压接刃41、42将包覆电线2 的穿过第3开口部23的包覆部3切断。当利用压接刃41、42切断包覆部3时,压接 刃41、42与芯线部4接触。由此,实现包覆电线2与压接部37、38的电连接。此时, 包覆电线2的一端部被配置在一对侧部32、33之间。在压接刃41、42的后方形成有 铆接部39。

铆接部39被设为通过被铆接于包覆电线2的一端部来固定该包覆电线2的部分。 各铆接部39具有一对片部43、44。一对片部43、44是为了与底部31协作来夹持包 覆电线2而设置的。

一对片部43、44被配置成在宽度方向Y1上对置。在作为压接连接器1与包覆 电线2结合之前的状态的结合前状态下,一对片部43、44从一对侧部32、33向厚度 方向Z1的一方(从底壁17离开的方向)延伸。

结合前状态下的一对片部43、44具有第1部分45、45、第2部分46、46和第3 部分47、47。

第1部分45、45被设为从一对侧部32、33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方的缘部伸出 的部分,并且彼此平行地延伸。该情况下的第1部分45、45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 一对侧部32、33之间的距离相等。第1部分45、45被配置在分隔壁14、14之间。 第2部分46、46从第1部分45、45延伸出。

第2部分46、46是为了使将包覆电线2插入到一对侧部32、33之间(触头6 内)的动作更容易而设置的。在结合前状态下,后视观察压接连接器1时,第2部分 46、46形成为锥状,具有随着向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前进而该第2部分46、46 之间的间隔扩大的形状。第2部分46、46穿过第3开口部23而突出至第1贯通孔部 15的外侧。第2部分46、46的末端部与对应的分隔壁14、14在厚度方向Z1上排列, 第2部分46、46之间的间隔比包覆电线2的直径大。第3部分47、47从第2部分 46、46延伸出。

第3部分47、47被设为在包覆电线2被向触头6的一对侧部32、33之间插入时 触头6中最初与包覆电线2接触的部分。第3部分47、47以与厚度方向Z1平行的方 式延伸,并且第3部分47、47全部位于外壳主体8的外侧。第3部分47、47之间的 间隔比包覆电线2的直径大。由此,包覆电线2可以顺畅地插入到第3部分47、47 之间。在第3部分47、47的末端部的外侧面形成有倒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铆接部39的配置,多个触头6被分类成第1触头61和第 2触头62。更具体地,第1触头61在第1触头61的后端部具有铆接部39(391)。 另一方面,第2触头62在第2触头62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中间部具有铆接部39(392)。 第1触头61的结构和第2触头62的结构的差异是铆接部39(391、392)在长度方 向X1上的位置。即,铆接部391在第1触头61上的位置和铆接部392在第2触头 62上的位置不同。以下,对第1触头61和第2触头62的关系进行说明。

第1触头61和第2触头62在宽度方向Y1上交替配置。具体地,如图2及图3 所示,在图2的左侧,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3个触头6沿着宽度方向Y1以第1 触头61、第2触头62、第1触头61的顺序排列。并且,在图2的右侧,在宽度方向 Y1上相邻的3个触头6沿着宽度方向Y1以第2触头62、第1触头61、第2触头62 的顺序排列。

利用上述结构,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2个触头6中,铆接部39在长度方向 X1上的位置不同。

如上所述,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1被配置在该第1触头61的后端部,并与外 壳主体8的第2开口部22相邻。另一方面,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2被配置在该第 2触头62的后端部和压接部38之间,并与外壳主体8的第2开口部22隔离开。如 图6所示,在沿宽度方向Y1观察压接连接器1的情况下,铆接部391和铆接部392 被配置成在长度方向X1上的位置不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X1上,铆 接部391的长度和铆接部392的长度被设定为相同值。

如图2所示,在铆接部39被铆接于包覆电线2的状态下,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 43、44的一部分被弯折。在该状态下,一对片部43、44被按压于包覆电线2的包覆 部3,从而实现触头6和包覆电线2的牢固的结合。

另外,如图3及图8所示,对于除了铆接部39的布局之外的结构,第1触头61 和第2触头62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更具体地,关于长度方向X1,各接触部34的 位置、各防脱部35的位置、各加压部36的位置、以及各压接部37、38的位置对齐。

接下来,对用于连接压接连接器1和包覆电线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用于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和包覆电线2的处理流程的一 个例子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接连接器1和包覆电线2按照图9所示的流程 图的流程而被连接。另外,在参照图9的流程图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也适当参照图9 以外的图。

用于连接压接连接器1和包覆电线2的工序包括:准备工序(步骤S1)、插入工 序(步骤S2)、唇形加工工序(步骤S3)和铆接工序(步骤S4)。

在准备工序(步骤S1)中,准备单个压接连接器1。更具体地,如图5等所示, 准备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44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状态的压接连接器1。

接下来,在插入工序(步骤S2)中,向压接连接器1中插入多个包覆电线2。然 后,在唇形加工工序(步骤S3)中,对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44实施唇形加 工。并且,在铆接工序(步骤S4)中,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44被铆接到包 覆电线2的包覆部3。

图10是作为在插入\唇形加工工序中使用的工具的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及 压接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插入工序的第1阶段的后视图。图12是示出插 入工序的第2阶段的后视图。图13是示出插入工序的第3阶段的后视图。图14是图 1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示出唇形加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参照图10,在插入工序及唇形加工工序中,使用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插入 \唇形加工用冲头70在插入工序中用于将多个包覆电线2一起插入到多个触头6。并 且,在铆接工序之前进行的唇形加工工序中,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用于以使各触 头6的一对片部43、44的第3部分47、47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使一对片 部43、44变形。

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具有第1冲头部71、第2冲头部72和第3冲头部73。 第1冲头部71、第2冲头部72和第3冲头部73构成为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移位。 另外,以下,以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与压接连接器1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的状 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第1冲头部71是为了在插入工序中将多个包覆电线2一起插入到多个触头6而 设置的。第1冲头部71形成有多个,并沿着宽度方向Y1排列。第1冲头部71的数 量与第1贯通孔部15的数量和第2贯通孔部16的数量的总和相等。各第1冲头部 71与对应的第1贯通孔部15或第2贯通孔部16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

各第1冲头部71形成为沿厚度方向Z1延伸的块状,并进入到外壳主体8的对应 的第1贯通孔部15及第2贯通孔部16。各第1冲头部71具有用于防止与第1贯通 孔部15内的压接部37、38(图10中未图示)的接触的缺口。在第1冲头部71的后 方配置有第2冲头部72。

第2冲头部72是为了在插入工序中向各第1触头61插入包覆电线2、并且在唇 形加工工序中对各第2触头62实施唇形加工而设置的。

在长度方向X1上,第2冲头部72的长度被设定为比第1冲头部71的长度小。 在长度方向X1上,第2冲头部72的位置与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2的位置对齐。

第2冲头部72具有定位部721、电线加压部722和唇形加工部723。

定位部721是为了对第2冲头部72相对于压接连接器1在宽度方向Y1上的位 置进行限定而设置的。定位部721分别形成于在厚度方向Z1上与第2贯通孔部16 的第3开口部26对置的位置。各定位部721形成为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细长杆状, 并且能够插入于对应的第2贯通孔部16。各定位部721的末端部形成为细尖的形状, 并且容易向对应的第2贯通孔部16中插入。在沿宽度方向Y1与定位部721排列的 部位形成有电线加压部722。

电线加压部722是为了在插入工序中将包覆电线2插入到第1触头61的一对侧 部32、33之间而设置的。电线加压部722形成有多个。各电线加压部722与对应的 第1触头61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各加压部722的基端部形成为锥状,并且随着沿 着厚度方向Z1向压接连接器1侧前进,而宽度方向Y1的长度变小。并且,各加压 部722的末端部形成为突起状。在沿宽度方向Y1与电线加压部722排列的部位形成 有唇形加工部723。

唇形加工部723是为了在唇形加工工序中对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 43、44实施唇形加工而设置的。唇形加工部723形成有多个。各唇形加工部723与 对应的第2触头62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各唇形加工部723形成为锥状,并且随着 沿着厚度方向Z1远离压接连接器1,而宽度方向Y1的长度变小。在长度方向X1上 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2冲头部72相邻的部位配置有第3冲头部73。

第3冲头部73是为了在插入工序中向各第2触头62插入包覆电线2,并且在唇 形加工工序中对各第1触头61实施唇形加工而设置的。

在长度方向X1上,第3冲头部73的长度被设定为与第2冲头部72的长度相同。 在长度方向X1上,第3冲头部73的位置与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1的位置对齐。

第3冲头部73具有定位部731、电线加压部732和唇形加工部733。

定位部731是为了对第3冲头部73相对于压接连接器1在宽度方向Y1上的位 置进行限定而设置的。定位部731的形状被设定为与定位部721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定位部731分别形成于与第2贯通孔部16的第3开口部26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的 位置。各定位部731能够插入于对应的第2贯通孔部16。在沿宽度方向Y1与定位部 731排列的部位形成有电线加压部732。

电线加压部732是为了在插入工序中将包覆电线2插入到第2触头62的一对侧 部32、33之间而设置的。电线加压部732形成有多个。各电线加压部732与对应的 第2触头62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各电线加压部732的形状被设定为与电线加压部 722的形状相同。具体地,各电线加压部732的基端部形成为锥状,并且随着沿着厚 度方向Z1向压接连接器1侧前进,而宽度方向Y1的长度变小。并且,各电线加压 部732的末端部形成为突起状。在沿宽度方向Y1与电线加压部732排列的部位形成 有唇形加工部733。

唇形加工部733是为了在唇形加工工序中对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 43、44实施唇形加工而设置的。唇形加工部733形成有多个。各唇形加工部733与 对应的第1触头61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各唇形加工部733形成为锥状,并且随着 沿着厚度方向Z1远离压接连接器1,而宽度方向Y1的长度变小。

图16是示出铆接用冲头80、和实施了唇形加工后的压接连接器1的后视图。参 照图1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铆接工序(步骤S4)中,使用了铆接用冲头80。另外, 以下,以铆接用冲头80在厚度方向Z1上与压接连接器1对置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铆接用冲头80具有第1铆接加工部81和第2铆接加工部82。

第1铆接加工部81是为了对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1实施铆接加工而设置的。 第1铆接加工部81设有多个。各第1铆接加工部81被配置成与对应的第1触头61 的铆接部391排列在厚度方向Z1上。各第1铆接加工部81沿着厚度方向Z1朝向压 接连接器1延伸。在各第1铆接加工部81的末端部形成有一对凹部81a、81b。

一对凹部81a、81b是为了使实施过唇形加工的铆接部391的一对片部43、44塑 性变形而设置的。一对凹部81a、81b分别配置成在厚度方向Z1上与对应的第1触头 61的铆接部391对置,并形成为凹陷的弯曲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长度方向X1 观察,一对凹部81a、81b分别形成为圆弧状。在宽度方向Y1上,一对凹部81a、81b 的整体长度被设定为比第1触头61的实施过唇形加工的状态的铆接部391上的一对 片部43、44的末端的全长长。一对凹部81a、81b各自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中间部在 厚度方向Z1上与对应的片部43、44对置。在宽度方向Y1的位置及长度方向X1的 位置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1铆接加工部81不同的部位配置有第2铆接加工部82。第 2铆接加工部82构成为能够与第1铆接加工部81一体地移位。

第2铆接加工部82是为了对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2实施铆接加工而设置的。 第2铆接加工部82设有多个。各第2铆接加工部被配置成与对应的第2触头62的铆 接部392排列在厚度方向Z1上。各第2铆接加工部82沿着厚度方向Z1朝向压接连 接器1侧延伸。在各第2铆接加工部82的末端部形成有一对凹部82a、82b。

一对凹部82a、82b是为了使实施过唇形加工的铆接部392的一对片部43、44塑 性变形而设置的。一对凹部82a、82b的形状与一对凹部82a、82b的形状相同,形成 为凹陷的弯曲状。在宽度方向Y1上,一对凹部82a、82b的整体长度被设定为比第2 触头62的实施过唇形加工的状态的铆接部392上的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的全长长。 一对凹部82a、82b各自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中间部在厚度方向Z1上与对应的一对片 部43、44对置。

如上所述,第1铆接加工部81和第2铆接加工部82在长度方向X1上的位置不 同。因而,即使第1铆接加工部81及第2铆接加工部82是在宽度方向Y1上较宽的 形状,第1铆接加工部81和第2铆接加工部82也不会接触。

接下来,对按照图9的流程图连接压接连接器1和包覆电线2的工序进行更具体 的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准备工序(步骤S1)中,准备压接连接器1。接下来,将多个 包覆电线2配置成与压接连接器1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并且,将插入\唇形加工用 冲头70配置成与包覆电线2接触。此时,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的多个第1冲头 部71与在厚度方向Z1上相邻的包覆电线2接触。并且,插入\唇形加工用冲头70的 第2冲头部72的多个电线加压部722、以及第3冲头部73的多个电线加压部732与 在厚度方向Z1上相邻的包覆电线2接触。

接下来,进行插入工序(步骤S2)。具体地,第1~第3冲头部71~73沿着厚度 方向Z1朝向压接连接器1移位。由此,如图12所示,各包覆电线2穿过对应的触头 6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第3部分47、47)而一起被插入到一对 侧部32、33之间。如上所述,各触头6的第3部分47、47之间的间隔比包覆电线2 的直径宽。其结果为,各包覆电线2被顺畅地插入到对应的触头6的一对片部43、 44之间。

然后,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1~第3冲头部71~73向对应的触头6的压接 部37、38按压各包覆电线2(在图13及图14中,压接部37隐藏于压接部38)。由 此,各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3被对应的触头6的压接部37、38的压接刃41、42切断。

之后,各包覆电线2的芯线部4被插入至压接部37、38的底部附近。由此,实 现各包覆电线2的芯线部4与对应的接头6的压接部37、38之间的电连接。并且, 第2冲头部72及第3冲头部73的定位部721、731被插入到对应的第2贯通孔部16, 实现了第2冲头部72及第3冲头部73在宽度方向Y1上的定位(在图13及图14中, 定位部721隐藏于定位部731)。

此时,各包覆电线2被夹在对应的触头6的一对侧部32、33之间。在该情况下, 在第2冲头部72中,电线加压部722对被插入于第1触头61的包覆电线2加压,另 一方面,唇形加工部723不对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加压。并且,在第3冲头部 73中,电线加压部732对被插入于第2触头62的包覆电线2加压,另一方面,唇形 加工部733不对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加压。

接下来,进行唇形加工工序(步骤S3)。在唇形加工工序中,第1~第3冲头部 71~73沿着厚度方向Z1进一步向压接连接器1的顶壁17侧移位。由此,如图15所 示,第2冲头部72的各唇形加工部723通过对所对应的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2 的一对第3部分47、47加压,来使铆接部392的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之间的间 隔变窄。同样地,第3冲头部73的多个唇形加工部733通过对所对应的第1触头61 的铆接部391的一对第3部分47、47加压,来使铆接部391的一对片部43、44的末 端部之间的间隔变窄。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在铆接工序(步骤S4)中,首先,将铆接用冲头8配置 成与压接连接器1在厚度方向Z1上对置。

接下来,铆接用冲头80沿着厚度方向Z1朝向压接连接器1移位。由此,各第1 铆接加工部81的凹部81a、81b将对应的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 44铆接到包覆电线2上。并且,各第2铆接加工部82的凹部82a、82b将对应的第2 触头62的一对片部43、44铆接到包覆电线2上。利用上述结构,完成了多个包覆电 线2向压接连接器1的连接作业。此时,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第1触头61及第2 触头62中,铆接部391、392在长度方向X1上的位置不同。并且,在宽度方向Y1 上相邻的第1铆接加工部81及第2铆接加工部82被配置成在长度方向X1上的位置 不同。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在使多个包覆电线2一起结 合到多个触头6时,在插入工序中,将多个包覆电线2一起插入到对应的触头6。然 后,在铆接工序中,用于对铆接部39进行铆接加工的铆接用冲头80的多个铆接加工 部81、82通过铆接多个触头6的铆接部39,来使各铆接部39与对应的包覆电线2 结合。更具体地,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2个触头6中,铆接部39在长度方向上 的位置不同。然后,在铆接加工时,将铆接用冲头80的多个铆接加工部81、82配置 成与多个触头6的铆接部39上下对置。在该状态下,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2个 铆接加工部81、82在长度方向X1上的位置不同。因而,铆接用冲头80的各铆接加 工部81、82是在宽度方向Y1上较长的形状,并且,即使在铆接加工部81、82在宽 度方向Y1上的配置间距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铆接加工部81、82彼此接触。其 结果为,也能够缩短触头6在宽度方向Y1上的配置间距,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1的 小型化。而且,如上所述,能够将各铆接加工部81、8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1上较 长的形状,因此,各铆接加工部81、82能够更可靠地从铆接部39的两侧与该铆接部 39接触。因而,各铆接加工部81、82能够更可靠地使铆接部39弯曲变形,来将该 铆接部39铆接到包覆电线2。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一起将多个包覆 电线2和多个触头6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压接连接器1的小型化。

并且,根据压接连接器1,第1触头61的铆接部391和第2触头62的铆接部392 被排列成Z字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短多个触头6的铆接部39作为整体在长 度方向X1上所占据的长度。因而,能够使压接连接器1在长度方向X1上的全长更 短,其结果为,能够使压接连接器1进一步小型化。

并且,根据压接连接器1,多个触头6的压接刃41与压接刃42在长度方向X1 上的位置对齐。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短多个触头6的压接刃41、42作为整体在长度 方向X1上所占据的长度。因而,能够使压接连接器1在长度方向X1上的全长更短, 其结果为,能够使压接连接器1进一步小型化。

并且,根据压接连接器1,在铆接工序中,各触头6的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 44通过被弯折而与被配置在一对片部43、44之间的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3结合。根 据该结构,通过将一对片部43、44铆接于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3,能够充分确保触 头6与包覆电线2之间的结合力。

并且,根据压接连接器1,各触头6的一对片部43、44在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 具有随着朝向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侧前进而一对片部43、44之间的间隔扩大的形 状。根据该结构,在插入工序中,在将包覆电线2向触头6插入时,能够容易地将包 覆电线2插入到铆接部39的一对片部43、44之间。由此,容易进行将包覆电线2 结合到触头6的作业。而且,在宽度方向Y1上相邻的触头6的铆接部39在长度方 向X1上的位置被错开。因而,即使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第3部分47、47) 的形状是末端扩大的形状,也能够防止相邻的触头6彼此接触。因而,能够进一步扩 大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

并且,如上所述,能够缩短触头6在宽度方向Y1上的配置间距,其结果为,实 现压接连接器1的小型化。即,即使是用于直径大的包覆电线2的压接连接器1,也 能够实现该压接连接器1的小型化。

并且,根据压接连接器1,在唇形加工工序中,以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之 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使一对片部43、44变形。根据该结构,在唇形加工工序中,以 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使一对片部43、44变形。其结果为, 在铆接工序中,利用铆接用冲头80能够更可靠地使一对片部43、44的末端部朝向包 覆部3变形。换句话说,在铆接工序中,利用铆接用冲头80的铆接加工部81、82, 能够抑制一对片部43、44产生压曲这样的变形。因而,能够使铆接部39与包覆部3 更可靠地结合。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记 载在权利要求书中,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变更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方侧连接器连接于电路基板的方式、即、板对线式的连 接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在对方侧连接器连接 于包覆电线的方式、即、线对线式的连接方式中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压接连接器、带电线的压接连接器、以及压接连接器与包覆电线的连 接方法,能够被广泛应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