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照明装置以及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及拆卸方法

照明装置以及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及拆卸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以及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及拆卸方法。该照明装置包括主体、电路模块、固定模块以及背板。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连接部,而背板包括对应于固定模块的第一电连接插槽以及对应于第一电连接部的第二电连接插槽。该照明装置的组装方法是先建立固定模块与第一电连接插槽的初步连接,以建立该二者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于固定模块连接于第一固定插槽的过程中,建立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接。最后,完成固定模块与第一电连接插槽的结构连接。本发明照明装置的结构有助于简化照明装置的组装步骤,同时使其组装流程以及其拆解流程符合安全规范。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3442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陈明允;

    申请/专利号CN201410367809.8

  • 发明设计人 陈明允;

    申请日2014-07-30

  • 分类号F21S2/00;F21V17/10;F21V23/00;F21V23/06;F21Y101/02;

  • 代理机构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董彬

  •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北屯区兴安路二段461巷34号7F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3:53:3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6-13

    授权

    授权

  • 2015-03-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1S2/00 申请日:201407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2-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组装及拆卸的照明装置以及符 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及拆卸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现有照明装置包括有一主体、一发光源以及一灯罩,发光源设 置于主体内或连接于主体,其用以输出照明光线,而灯罩位于发光源的前方, 用以保护发光源。当现有照明装置被驱动时,发光源获得电力而输出照明光线, 使照明光线通过灯罩而被输出于现有照明装置之外。其中现有照明装置设置于 一壁体上,例如墙壁或天花板,而该壁体上具有连接于一供电源的电源导线。

当现有照明装置被设置于壁体上时,安装人员必须先连接壁体上的电源导 线以及主体内的电路模块,并于确保发光源可获得来自于供电源的电力之后, 才得以固定主体于壁体上。其中,电源导线与电路模块之间的电性连接必须符 合安全规范。

该安全规范分为组装流程的安全规范以及拆卸流程的安全规范,其组装流 程的安全规范为必须先连接电路模块中的地线以及电源导线之后,才可分别连 接电路模块中的火线以及电源导线、电路模块中的中性线以及电源导线。而拆 解流程的安全规范为火线以及中性线必须先与电源导线脱离,之后才可进行地 线与电源导线的脱离。

根据上述可知,现有照明装置的组装流程以及拆卸流程必须于符合安全规 范的条件下进行,而造成现有照明装置的组装流程以及拆卸流程具有相当程度 的难度。

因此,需要一种便于组装以及拆卸同时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以解决 现有技术所造成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一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 种便于组装以及拆卸,同时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 简便且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及拆卸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灯 具、主体、电路模块、固定模块以及背板,该灯具用以输出一照明光线;该主 体连接于该灯具,该主体具有第一开孔以及收纳套筒;该电路模块设置于该主 体内,且该电路模块具有第一电连接部;该固定模块部分穿过该第一开孔且位 于该收纳套筒内,用以固定该电路模块于该主体内;该背板电性连接于一供电 源,用以于与该主体结合时,电性连接于该固定模块以及该第一电连接部而提 供一电力予该电路模块,该背板包括第一电连接插槽以及第二电连接插槽,其 中,该第一电连接插槽对应于该固定模块且电性连接于该供电源,使该固定模 块伸入该第一电连接插槽而建立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 接;该第二电连接插槽对应于该第一电连接部且电性连接于该供电源,使该第 一电连接部伸入该第二电连接插槽而建立该第一电连接部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 之间的电性连接。

较佳地,于该主体与该背板的组装过程中,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 槽初步连接而建立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于该第 一电连接部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接建立之后,该固定模块与该第 一电连接插槽完全连接;而于该主体与该背板的拆解过程中,该固定模块与该 第一电连接插槽初步脱离,且于该第一电连接部脱离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之后, 该固定模块完全脱离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

较佳地,该电路模块还包括第二电连接部,该第二电连接部相邻于该第一 电连接部,而该背板还包括第三电连接插槽,该第三电连接插槽对应于该第二 电连接部且电性连接于该供电源,使该第二电连接部伸入第三电连接插槽而建 立该第二电连接部与该第三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接;其中该固定模块为一 地线,该第一电连接部为一火线,而该第二电连接部为一中性线;抑或,于该 主体与该背板的组装过程中,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初步连接而建立 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于该第一电连接部以及该 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以及该第三电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性连接 建立之后,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完全连接;而于该主体与该背板的 拆解过程中,该固定模块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初步脱离,且于该第一电连接部 以及该第二电连接部分别脱离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以及该第三电连接插槽之 后,该固定模块完全脱离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

较佳地,该固定模块包括固定柱体以及推抵元件,该固定柱体穿过该第一 开孔,且该固定柱体包括锁合部、第一区段以及第二区段,其中,该锁合部位 于该固定柱体的一第一端上,用以被该主体阻挡而避免该锁合部伸入于该第一 开孔;该第一区段位于该固定柱体的一第二端,用以伸入于该收纳套筒内且与 该背板连接,而该第一区段具有一第一直径;该第二区段位于该锁合部与该第 一区段之间,用以伸入于该收纳套筒内,而该第二区段具有一第二直径;其中 该第二直径大于该第一直径;该推抵元件经由该固定柱体的该第一端套设于该 固定柱体上且位于该收纳套筒内,用以固定该电路模块于该主体内;其中当该 第一区段与该背板接触时,该固定柱体与该背板初步连接且建立该固定柱体与 该背板的电性连接;当该背板与该推抵元件接触时,该固定柱体与该背板完全 连接;当该固定柱体往该主体的方向移动且该推抵元件不与该背板接触时,该 固定柱体与该背板初步脱离;而当该固定柱体往该主体的方向移动且该固定柱 体与该背板不接触时,该固定柱体与该背板完全脱离。

较佳地,该固定模块还包括固定胶,该固定胶设置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 区段之间,用以固定该推抵元件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之间,使该推抵元 件与该固定柱体同步转动;其中当该固定柱体往该主体的方向移动时,该推抵 元件推抵该主体,使位于该主体内的该电路模块的该第一电连接部脱离于该背 板。

较佳地,该锁合部、该第一区段以及该第二区段是与该固定柱体一体成型, 该固定柱体为螺丝,且该第一区段具有多条螺纹,该螺纹分布于该第一区段的 一表面上,而该推抵元件为螺帽。

较佳地,该主体还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该第一开孔贯穿该第一壳 体的一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一壳体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二壳体连接于该第一壳体, 该第二壳体包括第一包覆壳以及第二包覆壳,其中,该第一包覆壳连接于该第 一壳体且与该第一壳体的该第二表面接触,该第一包覆壳具有第二开孔,该第 二开孔贯穿该第一包覆壳的一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一包覆壳的一第二表面;其中 该收纳套筒设置于该第一包覆壳的该第二表面上,且该收纳套筒环绕于该第二 开孔;该第二包覆壳连接于该第一壳体且固定于该第一包覆壳,且该第二包覆 壳具有第三开孔,该第三开孔贯穿该第二包覆壳的一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二包覆 壳的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包覆壳与该第一包覆壳之间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 以收容且固定该电路模块于其中,其中该第一壳体是以一金属材料所制成,而 该第二壳体是以一塑料材料所制成;抑或,该第一包覆壳是与该第一壳体一体 成型。

较佳地,该第二包覆壳还包括第四开孔,该第四开孔位于该第三开孔的一 侧;而该电路模块包括电路板以及多个电子元件,该电路板具有电路板开孔, 使该收纳套筒穿过该电路板开孔以及该第三开孔;该多个电子元件设置于该电 路板的一第一表面上;其中该第一电连接部设置于该电路板的一第二表面上, 且该第一电连接部穿过该第四开孔而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抑或,该 固定模块为一地线,而该第一电连接部为一火线。

较佳地,该照明装置还包括人体感应模块,该人体感应模块连接于该主体, 用以侦测一侦测范围内是否有人体进入,且于侦测到人体进入该侦测范围内时, 产生一人体感应信号以提供一警示功能或一自动照明功能,该人体感应模块包 括感应元件本体以及人体感应元件,该感应元件本体连接于该主体;该人体感 应元件设置于该感应元件本体内,用以侦测该侦测范围内是否有人体进入,且 于侦测到人体进入该侦测范围内时,产生该人体感应信号以提供该警示功能或 该自动照明功能;其中,该人体感应元件包括被动式人体红外线(PIR)感应元 件以及微波(Microwave)感应元件中的至少一者;抑或,该灯具包括灯具本体 以及发光元件,该灯具本体连接于该主体;该发光元件设置于该灯具本体内, 用以产生该照明光线;其中,该照明装置为一室外灯,而该发光元件包括至少 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及拆卸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1)一照明装置的组装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使一固定柱体经由一主体的一第一侧穿过该主体,且一推抵元件经由该主 体的一第二侧套设于该固定柱体上;

设置且固定一电路模块于该主体内;

控制该固定柱体往一第一方向旋转而与一背板的一第一电连接插槽初步连 接;

控制该固定柱体持续往该第一方向旋转,且连接该电路模块的一第一电连 接部与该背板的一第二电连接插槽;以及

控制该固定柱体持续往该第一方向旋转,且于该第一电连接部连接于该第 二电连接插槽之后,该固定柱体完全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插槽;以及

(2)该照明装置的拆解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该固定柱体往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旋转而与该第一电连接 插槽初步脱离;

控制该固定柱体持续往该第二方向旋转,且该推抵元件因应该固定柱体的 旋转而抵顶该主体,以使该主体与该背板脱离;其中于该主体脱离于该背板时, 该第一电连接部脱离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以及

控制该固定柱体持续往该第二方向旋转,且于该第一电连接部脱离于该第 二电连接插槽之后,该固定柱体完全脱离该第一电连接插槽。

较佳地,由该主体的该第二侧设置该推抵元件于该固定柱体上的步骤中, 包括以下步骤:

连接该主体的一第一壳体以及该主体的一第一包覆壳;

该固定柱体由该主体的该第一侧穿过该第一壳体以及该第一包覆壳;

经由该第一包覆壳的一第二侧以套设方式、点焊方式或扣合方式设置该推 抵元件于该固定柱体上;以及

控制该推抵元件往该第二方向旋转而固定于该固定柱体上,使该推抵元件 与该固定柱体同步转动以及移动。

较佳地,于设置且固定该电路模块于该主体内的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

由该第一包覆壳的该第二侧设置该电路模块于该第一包覆壳内,且该固定 柱体以及该推抵元件穿过该电路模块;

连接该第一壳体以及该主体的一第二包覆壳:以及

由该第一包覆壳的该第二侧固定该第二包覆壳于该第一包覆壳上,且固定 该电路模块于该第一包覆壳以及该第二包覆壳中。

较佳地,于由该主体的该第二侧设置该推抵元件于该固定柱体上的步骤中, 包括以下步骤:

连接该主体的一第一壳体以及该主体的一第一包覆壳;

该固定柱体由该主体的该第一侧穿过该第一壳体以及该第一包覆壳;

由该第一包覆壳的该第二侧以套设方式设置该推抵元件于该固定柱体上;

控制该推抵元件往该第二方向旋转而固定于该固定柱体上;以及

设置固定胶于该固定柱体以及该推抵元件之间,而固定该推抵元件于该固 定柱体上,使该推抵元件与该固定柱体同步转动。

较佳地,于设置且固定该电路模块于该主体内的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

由该第一包覆壳的该第二侧设置该电路模块于该第一包覆壳内,且该固定 柱体以及该推抵元件穿过该电路模块;以及

由该第一包覆壳的该第二侧固定该主体的一第二包覆壳于该第一包覆壳 上,且固定该电路模块于该第一包覆壳以及该第二包覆壳中。

较佳地,当该固定柱体往该第一方向旋转时,该固定柱体往该主体的该第 二侧的方向移动且推抵该主体接近于该背板,而当该固定柱体往该第二方向旋 转时,该固定柱体往该主体的该第一侧的方向移动,该推抵元件抵顶该主体而 远离于该背板;抑或,当该固定柱体藉由旋转而移动,且该第一电连接部连接 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时,该电路模块的一第二电连接部与该背板的一第三电连 接插槽;而当该固定柱体藉由旋转,且该推抵元件抵顶该主体时,该第一电连 接部脱离于该第二电连接插槽,且该第二电连接部脱离于该第三电连接插槽。

本发明照明装置主要是藉由固定模块来组装主体于背板上,且于固定模块 连接于背板的过程中,先建立地线的电性连接,之后再藉由组装固定模块于背 板上的操作过程,进行电路模块的火线(抑或,以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于 火线(抑或,以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建立之后,完成固定模块与背板的结构 连接。至于于照明装置的拆卸方法中,先初步拆解固定模块以及背板,但仍然 维持固定模块与背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于固定模块与背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仍 然建立的情况下,进行主体其他部件与背板的结构脱离,以解除火线(抑或, 以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最后,由背板上拆解固定模块,以进行固定模块与 背板的结构脱离,同时解除地线的电性连接。因此,本发明照明装置的结构有 助于简化照明装置的组装步骤,同时使其组装流程以及其拆解流程符合安全规 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照明装置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主体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主体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示意 图。

图3A: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组装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方 块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组装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推抵元件于固定柱体上的方 块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组装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电路模块于第二壳体内的方 块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固定模块于一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电连接插槽初 步连接的局部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固定模块于一较佳实施例中与背板完全连接的局 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固定模块以及电路模块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分别与 背板连接的局部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符合安全规范的照明装置的拆卸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 方块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固定模块于一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电连接插槽 初步脱离的局部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固定模块于一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电连接插槽 完全脱离的局部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请同时参阅图1、图 2、图3以及图3A,图1为本发明照明装置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外观结构示意 图,图2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主体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分解示意图,而图3 为本发明照明装置的主体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A 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照明装置1包括多个灯具10(图中显示两个)、 一主体11、一人体感应模块12、一固定模块13、一电路模块14以及一背板15。 多个灯具10是以可转动方式连接于主体11,用以输出一照明光线,每一灯具 10包括一灯具本体101以及一发光元件(未显示于图中),灯具本体101连接于 主体11且可相对于主体11转动,发光元件设置于灯具本体101内,其用以产 生照明光线。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照明装置1为一室外灯,而发光元件包括至 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人体感应模块12是以可转动方式连接于主体11,用以侦测一侦测范围内是 否有人体进入,且于侦测到人体进入该侦测范围内时,产生一人体感应信号以 提供一警示功能。人体感应模块12包括一感应元件本体121以及一人体感应元 件122,感应元件本体121连接于主体11且可相对于主体11转动。人体感应元 件122设置于感应元件本体121内,用以侦测该侦测范围内是否有人体进入, 且于侦测人体进入该侦测范围内时,产生该人体感应信号以提供该警示功能。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人体感应元件122包括一被动式人体红外线(PIR)感应元 件以及一微波(Microwave)感应元件中的至少一者,但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 佳实施例中,人体感应模块更包括一摄像模块,其设置于人体感应模块的感应 元件本体上,当人体感应模块侦测人体进入侦测范围内时,驱动摄像模块进行 录像,以提供一监控功能,同时可节省电力以及储存影像档案的内存。

主体11包括一第一壳体111以及一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包覆第二 壳体112且与背板15连接,第一壳体111具有一第一开孔1111,第一开孔111 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中央区域且贯穿第一壳体111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 使得固定模块13部分穿过第一开孔1111而伸入于第一壳体111中。第二壳体 112连接于第一壳体111,其包括一第一包覆壳1121以及一第二包覆壳1122。 第一包覆壳1121连接于第一壳体111且与第一壳体111的内表面接触,第一包 覆壳1121包括一第二开孔1123以及一收纳套筒1124,第二开孔1123贯穿第一 包覆壳1121的外表面以及第一包覆壳1121的内表面,而收纳套筒1124设置于 第一包覆壳1121的内表面上,且收纳套筒1124环绕于第二开孔1123。

第二壳体112中,第二包覆壳1122连接于第一壳体111且固定于第一包覆 壳1121上,且第二包覆壳1122与第一包覆壳1121之间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113, 以收容且固定电路模块14于其中。第二包覆壳1122包括一第三开孔1127以及 多个第四开孔1120。第三开孔1127贯穿第二包覆壳1122的外表面以及第二包 覆壳1122的内表面,多个第四开孔1120亦贯穿第二包覆壳1122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包覆壳1122的内表面且位于第三开孔1127的一侧。于本较佳实施例中, 第一壳体111是以金属材料所制成,第二壳体112是以塑料材料所制成,且收纳 套筒1124是与第一包覆壳1121一体成型。但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 中,第一包覆壳可采用其与第一壳体一体成型的结构。

图2以及图3、图3A中,固定模块13用以固定电路模块14于主体11的 第二壳体112内,其包括一固定柱体131以及一推抵元件132,固定柱体131穿 过第一开孔1111,且固定柱体131包括一锁合部133、一第一区段134以及一第 二区段135。而推抵元件132经由固定柱体131的第一端套设于固定柱体131上 且位于收纳套筒1124内,用以固定电路模块14于主体11内。固定柱体131中, 锁合部133位于固定柱体131的第一端上,其用以被主体11阻挡而避免锁合部 133伸入于第一开孔1111中。第一区段134位于固定柱体131的第二端,用以 伸入于收纳套筒1124内且与背板15连接,而第一区段134具有一第一直径D1。 第二区段135位于锁合部133与第一区段134之间,用以伸入于收纳套筒1124 内,且第二区段135具有一第二直径D2,而其中第二直径D2大于第一直径D1。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锁合部133、第一区段134以及第二区段135是与固定 柱体131一体成型,固定柱体131为一螺丝,且第一区段134具有多条螺纹136, 分布于第一区段134的表面上,而推抵元件132则为一螺帽,且推抵元件132 藉由与第一区段134上的多条螺纹136锁合,而固定于第一区段134以及第二 区段135之间,使得推抵元件132与固定轴体131同步转动以及移动。于一较 佳做法中,固定模块13更包括一固定胶(未显示于图中),其设置于第一区段 134与第二区段135之间,用以固定推抵元件132于该第一区段134与第二区段 135之间,而加强推抵元件132与固定柱体131之间的结合,以便于使该两者同 步转动以及移动。

电路模块14设置于第二壳体112内的容置空间113中,电路模块14包括 一电路板141、多个电子元件142、一第一电连接部143以及一第二电连接部144。 电路板141具有一电路板开孔145,当电路模块14被收容于容置空间113中时, 收纳套筒1124依序穿过电路板开孔1145以及第三开孔1127。多个电子元件142 设置于电路板141的第一表面上,第一电连接部143设置于电路板141的第二 表面上,而第二电连接部144亦设置于电路板141的第二表面上且相邻于第一 电连接部143。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模块13的固定柱体131为一地线,第 一电连接部143为一火线,而第二电连接部144则为一中性线,但非以此为限, 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路模块仅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亦即火线),而未设置 有第二电连接部(亦即中性线)。

背板15电性连接于一供电源(未显示于图中),用以于与主体11结合时, 电性连接于固定模块13的固定柱体131、第一电连接部143以及第二电连接部 144而提供电力予电路模块14。背板15包括一第一电连接插槽151、一第二电 连接插槽152以及一第三电连接插槽153,第一电连接插槽151设置于背板15 的中央区域且电性连接于供电源,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对应于固定柱体131,使 固定柱体131伸入第一电连接插槽151而建立固定模块13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 之间的电性连接。第二电连接插槽152设置于背板15的一侧且电性连接于供电 源,第二电连接插槽1152对应于第一电连接部143,使第一电连接部143伸入 第二电连接插槽152而建立第一电连接部143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之间的电 性连接。第三电连接插槽153设置于背板15的一侧且相邻于第二电连接插槽 152,第三电连接插槽153对应于第二电连接部144,使第二电连接部144伸入 第三电连接插槽153而建立第二电连接部144与第三电连接插槽153之间的电 性连接。

接下来说明照明装置的组装流程。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符合安全规范的 照明装置的组装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方块流程示意图。照明装置的组装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使固定柱体131经由主体11的第一侧穿过主体11, 且推抵元件132经由主体11的第二侧套设于固定柱体131上;步骤S2:设置且 固定电路模块14于主体11内;步骤S3:控制固定柱体131往第一方向C1旋 转而与背板15的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初步连接;步骤S4:控制固定柱体131 持续往第一方向C1旋转,且连接第一电连接部143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以 及连接第二电连接部144与第三电连接插槽153;步骤S5:控制固定柱体131 持续往第一方向C1旋转,且于第一电连接部143以及第二电连接部144分别连 接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以及第三电连接插槽153之后,固定柱体131完全连 接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以及步骤S6:组装灯具10以及人体感应模块12于 主体11上。

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组装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推抵元件于固定柱 体上的方块流程示意图。步骤S1中更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1:使固定柱体131 经由主体11的第一侧穿过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一包覆壳1121;步骤S12:经由 第一包覆壳1121的第二侧以套设方式设置推抵元件132于固定柱体131上;以 及步骤S13:控制推抵元件132往第二方向C2旋转而固定于固定柱体131上, 使推抵元件132与固定柱体131同步转动以及移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推抵 元件132是螺帽,但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12中亦可经由 第一包覆壳的第二侧以点焊方式或扣合方式设置推抵元件于固定柱体上,其中 当以点焊方式而设置推抵元件于固定柱体上时,推抵元件为一焊锡凸块,而当 以扣合方式而设置推抵元件于固定柱体上时,推抵元件则为一扣合环(亦即俗 称的e-ring)。

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组装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电路模块于第二壳 体内的方块流程示意图。步骤S2中更包括:步骤S21:由第一包覆壳1121的第 二侧设置电路模块14于第一包覆壳1121内,且位于收纳套筒1124内的固定柱 体131以及推抵元件132穿过电路模块14;步骤S22:连接第一包覆壳1121以 及第二包覆壳1122;以及步骤S23:由第一包覆壳1121的第二侧固定第二包覆 壳1122于第一包覆壳1121上,且固定电路模块14于第一包覆壳1121以及第二 包覆壳1122中。因此可知,照明装置1的组装方法藉由步骤S21以及步骤S22 而固定电路模块14于第二壳体112内。

于一较佳做法中,照明装置1的组装方法中,于步骤S12之后,更包括以 下步骤:设置固定胶于固定柱体131以及推抵元件132之间,而加强推抵元件 132以及固定柱体131之间的连结,以确保推抵元件132与固定柱体131同步转 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方向C1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C2则为逆时针 方向,当固定柱体131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固定柱体131往主体11的第二侧 的方向(亦即一第三方向C3)移动且推抵主体11接近于背板15,而当固定柱 体131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固定柱体131往主体11的第一侧的方向(亦即一 第四方向C4)移动,推抵元件132抵顶主体11而远离于背板15。

由照明装置1的组装方法中的步骤S3~步骤S5可知,第一壳体111、第一 包覆壳1121以及固定模块13往第三方向C3移动,且固定柱体131穿过收纳套 筒1124,使固定柱体131的第一区段134先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接触而初步 连接,此时,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之间的电性连接已建立,而 第一电连接部143未插接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第二电连接部144亦未插接于 第三电连接插槽153,如图7所示。

于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的旋转锁合过程中,第一电连接部 143因应第二壳体112接近于背板15的移动而插接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同 时,第二电连接部144亦插接于第三电连接插槽153,以建立第一电连接部143 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间的电性连接,且第二电连接部144与第三电连接插槽 153间的电性连接亦被建立。最后,完成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的 旋转锁合,使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完全连接,如图8以及图9 所示。也就是说,照明装置1的组装方法中,先建立地线的电性连接,之后再 建立火线以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以符合安全规范。

藉由上述组装方法而可组装照明装置1,且照明装置1的主体11内部的组 装状态如图8以及图9所示。图8以及图9中,当电路模块14被固定于第一包 覆壳1121以及第二包覆壳1122中的容置空间113内时,第一电连接部143以及 第二电连接部144分别穿过一个第四开孔1120而伸出于第二壳体112之外。需 特别说明的是,当第一区段134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接触时的状态被定义为 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初步连接,此时,固定柱体131与背板15 之间的电性连接已建立。当第一电连接插槽151与推抵元件132接触时的状态 则被定义为固定柱体113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完全连接。当固定柱体131往 主体11的方向移动且推抵元件132不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接触,但固定柱体 131仍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接触时的状态被定义为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 插槽151初步脱离。而当固定柱体131往主体11的方向移动且固定柱体131亦 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不接触时的状态则定义为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 槽151完全脱离。

接下来说明照明装置的拆卸流程。请参阅图10,其为本发明符合安全规范 的照明装置的拆卸方法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方块流程示意图。照明装置的拆解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7:控制固定柱体131往第二方向C2旋转而与第一 电连接插槽151初步脱离;步骤S8:控制固定柱体131持续往第二方向C2旋 转,且推抵元件132因应固定柱体131的旋转而抵顶主体11,以使主体11与背 板15脱离,且第一电连接部143脱离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同时第二电连接 部144脱离于第三电连接插槽153;以及步骤S9:控制固定柱体131持续往第 二方向C2旋转,而于第一电连接部143脱离于第二电连接插槽152,且第二电 连接部144脱离于第三电连接插槽153之后,固定柱体131完全脱离第一电连 接插槽151。

步骤S7中,当固定柱体131往第二方向C2旋转时,固定于固定柱体131 上的推抵元件132往第四方向C4移动而推抵第一包覆壳1121往第四方向C4 移动,而第二包覆壳1122固定于第一包覆壳1121,故第二包覆壳1122以及位 于容置空间113内的电路模块14随着第一包覆壳1121往第四方向移动。此时, 固定柱体131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初步脱离,但仍然维持固定柱体131与第 一电连接插槽151之间的电性连接,而第一电连接部143仍然维持与第二电连 接插槽152间的电性连接,且第二电连接部144亦维持与第三电连接插槽153 的电性连接,如图11所示。于进行步骤S8,且使第一电连接部143以第二电连 接部144分别脱离第二电连接插槽152以及第三电连接插槽153之后,固定柱 体131才与第一电连接插槽151完全脱离,如图12所示。也就是说,于火线以 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解除之后,才可解除地线的电性连接,因此,照明装置1 的拆解方法亦符合安全规范。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6发生于结合第一壳体111与背板15之后,但 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亦可于结合第一壳体与背板之前先进行灯 具以及人体感应模块的组装。

根据上述可知,本发明照明装置主要是藉由固定模块来组装主体于背板上, 且于固定模块连接于背板的过程中,先建立地线的电性连接,之后再藉由组装 固定模块于背板上的操作过程,进行电路模块的火线(抑或,以及中性线)的 电性连接。于火线(抑或,以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建立之后,完成固定模块 与背板的结构连接。至于于照明装置的拆卸方法中,先初步拆解固定模块以及 背板,但仍然维持固定模块与背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于固定模块与背板之间 的电性连接仍然建立的情况下,进行主体与背板的结构脱离,以解除火线(抑 或,以及中性线)的电性连接。最后,由背板上拆解固定模块,以进行固定模 块与背板的结构脱离,同时解除地线的电性连接。因此,本发明照明装置的结 构有助于简化照明装置的组装步骤,同时使其组装流程以及其拆解流程符合安 全规范。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 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 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