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应变速率变化的FLC测试方法

基于应变速率变化的FLC测试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基于应变速率变化的FLC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试样的表面应变分布云图;导出各位置点的εi(t);计算一个位置点εi(t)上各时间点的应变速率,形成分别计算出上各时间点的应变速率的一阶导数值,将所述一阶导数值中首次出现负值或者极大值时的相应时间点记为t1;重复上述步骤得到t2-tn,;比较t1-tn,将其中数值重复最多的作为试样开始发生缩颈的时刻t0,在时刻t-1的表面应变分布云图上,找出试样缩颈区域的εmajor及相应的εminor作为材料的极限应变点;重复上述步骤共得到5-8个极限应变点;在主/次应变平面上标出、连接以上极限应变点得到FLC。本发明有效避免了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的影响,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FLC。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8-08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1N3/28 登记生效日:201707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72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5-18

    授权

    授权

  • 2014-1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N3/28 申请日:201407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1-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FLC测试方法,具体而言是基于应变速率变化的FLC 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材料的成形极限指材料开始发生缩颈时能够达到的极限变形程 度,不同线性应变路径下获得的极限应变数据点(εmajorminor)在主次应 变平面上构成了材料的成形极限曲线(FLC),它是金属薄板成形性能 的一项核心指标。国家标准GB/T24171.2-2009公开了一种通过横截 面应变分布形态拟合计算来测量极限应变的方法(位置相关性分析方 法),此方法通过选取裂纹两边的主、次应变数据(过滤了缩颈区部 分应变数据),采用反抛物线拟合计算极限应变,其分析计算得到的 极限应变依赖于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当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不好 时,其分析计算得到的极限应变就会远远偏离材料的真实极限应变, 如图1所示;当出现双峰、多峰现象时,则不适合用该方法进行极限 应变计算,如图2所示。而横截面应变分布的形态与材料、试样几何 形状、试验条件密切相关,上述问题很难避免,这是位置相关性分析 方法固有的不足。因此,提出一种避免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影响的基 于应变速率变化的FLC测试方法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影响的基于 应变速率变化的FLC测试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应变速率变化的FLC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一种形状的板材试样放在成形试验机的压边模与凹模之 间,进行曲面胀形试验,得到试样在不同时刻的表面应变分布云图;

S2.将步骤S1所述的表面应变分布云图输入计算机;

S3.在表面应变分布云图上试样开始发生缩颈的区域沿垂直于裂 纹的方向作横截面线,所述横截面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5mm,所述 横截面线至少包括35个位置点,分别导出横截面线上各位置点的主 应变-时间曲线εi(t),所述主应变-时间曲线εi(t)至少35条;

S4.取一个位置点的主应变-时间曲线εi(t),计算出该主应变-时 间曲线εi(t)上各时间点的应变速率,形成应变速率-时间曲线

S5.依时间顺序,分别计算出步骤S4所述应变速率-时间曲线上各时间点的应变速率的一阶导数值,将所述一阶导数值中首次出现 负值或者极大值时的相应时间点记为t1

S6.对其它至少34个位置点的主应变-时间曲线εi(t),分别执行 步骤S4-S5,得到至少34个相应时间点,分别记为t2-tn,式中n≥34;

S7.比较t1-tn,式中n≥34,将其中数值重复最多的时刻作为试样 开始发生缩颈的时刻t0,并记t0的前一时刻为t-1时刻;

S8.在t-1时刻的表面应变分布云图上,找出试样缩颈区域的最大 应变εmajor及相应的次应变εminor,作为材料的极限应变点(εmajor1, εminor1);

S9.对其它4-7种不同形状的板材试样,分别执行步骤S1-S8, 得到其它4-7个极限应变点(εmajor2,εminor2)、(εmajor3,εminor3)、 (εmajor4,εminor4)、(εmajor5,εminor5)、(εmajor6,εminor6)、(εmajor7, εminor7)、(εmajor8,εminor8);

S10.在主/次应变平面上标出步骤S8和步骤S9所述的极限应变 点共5-8个,连接所述5-8个极限应变点,得到试验材料的成形极限 曲线FLC。

本发明考察试样缩颈区域及附近材料的应变发展历程,通过对应 变速率的变化分析确定材料开始发生缩颈失稳的时刻,有效避免了横 截面应变分布形态的影响,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材料成形极限曲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影响位置相关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果 示意图;

图2为不适用位置相关性分析方法双峰横截面应变分布形态示 意图;

图3为曲面胀形试验方法示意图;

图4为试样几何形状示意图;

图5为试样表面喷涂后的散斑图样;

图6为试样表面某时刻的应变分布云图;

图7为横截面线上不同位置点的主应变-时间曲线εi(t);

图8为应变速率-时间曲线

图9为主应变速率-时间曲线上各时间点的应变速率的一阶导数 值;

图10为基于应变速率的FLC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 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1.FLC在线测试

1.1试验方法

参见图3,采用Nakajima曲面胀形试验方法进行材料的成形极 限测试,冲头直径100mm,冲头速度40-60mm/min,压边圈压紧试样, 使得试样边部材料在试验过程中不会流入凹模内,试样主要在和冲头 的接触部位发生变形流动,通过改变试样的几何形状可以在试样与冲 头顶部接触的部分获得不同的应变路径。

1.2试样的制备

试验采用的材料为1.4mm的双相钢DP600,试样的形状如图4所 示,可以采用冲裁、线切割等方式加工试样,试样表面要平整光滑无 污渍。

1.3试样表面的处理

试样表面清洗干净后,选择一面喷涂上随机黑白散斑图样,如图 5所示,图样的质量要满足表面应变分析的要求(分辨率的精度的要 求)。

1.4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应变计算

按照标准GB/T 24171.2/ISO 12004-2中Nakajima试验方法进 行FLC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在线应变测量系统进行试样表面的图像 采集。注意:试验过程中图像的采集频率在10-12帧时,冲头的速度 不能超过60mm/min。试样发生劈裂时停止图像的采集,针对拍摄的 图像采用专业软件计算分析获得试样表面不同时刻的应变分布信息 (以应变分布云图显示,如图6所示)。进行应变分析计算时,网格 的原始尺寸不宜超过0.35mm(足够小的网格尺寸才能保证试样缩颈 区应变的准确性),并至少包括试样破裂前4s(约40-50张)持续时 间段的应变分析结果。

2.在应变分布云图上经过裂纹的起始点垂直于裂纹作截面线

在应变分布云图上经过裂纹的起始点垂直于裂纹作截面线,截面 线的长度不小于25mm,至少包括35个点。图6所示为试样表面主应 变分布云图,图中作有三条截面线,取中间一条为数据分析对象。

3.获得截面线上各位置点的时间-主应变信息

按照表1的内容记录截面线上各位置点不同时刻的主应变信息。 其中设定试样破裂前一张的图像所在时刻为t0,则t0-tn≥4s,紧邻 破裂前的10个采样时刻的时间相差不超过0.1s,持续时间不小于1s, 总的采样时刻不小于15个。

表1各点的时间-主应变历程信息

依据截面线上各位置点的时间-主应变信息作出时间—主应变曲 线,如图7所示。

4.计算截面线上各位置点的时间-主应变速率曲线

截面线上各位置点的时间—主应变曲线上不同时刻点的主应变 对时间求导,得到相应位置点的时间—主应变速率曲线,如图8所示。

5.计算出上述主应变速率-时间曲线上各时间点的应变速率的一 阶导数值如图9所示,获得一阶导数首次出现负值的各位置点的时 刻,取其中重复最多的最小时刻为t1(缩颈区域附近的点),计算并 获得主应变速率的一阶导数首次出现极大值的时刻,取其最小的时刻 为t2(缩颈区域内部点)。表2中点1为缩颈区点,点3为缩颈区的 边界点、点5为缩颈区附近点。

表2缩颈时刻的确定

6.取t1和t2的较小值作为材料开始发生缩颈的时刻如表2所示, 此时刻对应的缩颈区最大主应变εmajor和相应次应变εminor就是材料 的极限应变,按上述方法获得所有不同几何形状试样的极限应变 (εmajor,εminor),将所有的极限应变在成形极限图上连接起来即是基 于应变速率分析的FLC曲线,如图10所示。

7.基于应变速率分析方法的得到的FLC同传统的位置相关性分 析方法获得的FLC的区别

由图10可以看出,针对所使用的材料DP600,基于应变速率分 析方法得到的FLC同传统的位置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的FLC在分布趋 势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在于:(1)在深拉 延区域(曲线的左边外部曲线)和等双拉区域(曲线的右边外部曲线), 传统方法(位置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的极限应变水平要高于基于应 变速率分析方法得到的极限应变。(2)在平面应变位置附近(曲线中 间部分),传统方法(位置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的极限应变水平要 低于基于应变速率分析方法得到的极限应变。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 有技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