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

一种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

摘要

本发明涉及鱼类饲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其组分及重量百分含量为:鱼粉49.0~72.0%、预糊化淀粉17.0~38.0%、鱼油1.0~10.0%、多矿0.5%、磷酸二氢钙0.5%~2.0%、氯化胆碱0.2%、多维0.5%、包膜维生素C0.1~0.2%。与传统饲料相比,本发明的双色鳗幼鳗鱼阶段粉状配合饲料不仅营养全面,高蛋白低脂肪,更符合双色鳗幼鳗对营养的需求;且饵料系数低、饲料转化率高;投喂了该配合饲料的双色鳗幼鳗的疾病抵抗力强、消化利用率高;该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和一般粉状饲料相似,便于大规模推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22263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华南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460183.5

  • 发明设计人 甘炼;但学明;周李柳;刘丽;刘鹏;

    申请日2014-09-11

  • 分类号A23K1/18;A23K1/10;A23K1/16;A23K1/175;

  •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林丽明

  • 地址 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04:0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9-28

    授权

    授权

  • 2015-01-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23K1/18 申请日:201409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2-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饲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

背景技术

双色鳗(Anguilla bicolor),又称双色鳗鲡,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近年来各国养鳗业者尝试人工养殖的鳗鱼品种,其肉质好,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捕捞过度、正常洄游通道被阻断、栖息生长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双色鳗鲡,包括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等资源急剧下降,目前我国的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正积极发展双色鳗养殖业,以期代替传统的鳗鲡养殖品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水平的限制,双色鳗养殖的养殖技术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双色鳗营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双色鳗的投喂饲料多以日本鳗鲡配合饲料为主,这也导致在养殖的过程中双色鳗病害频发,饵料系数过高,优质饲料配方的缺乏明显限制了双色鳗养殖业的发展。

公告号为CN10201814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日本鳗鱼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其配合饲料的组分与本发明配合饲料的组分有部分相似,且其饲料的制备过程相对于本发明来说较为繁杂,另外,该授权专利的说明书没有给出证明所制备的配合饲料对鳗鱼体重影响的直观的数据。

公告号为CN102771680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花鳗鲡幼鳗鱼阶段粉状配合饲料,其配合饲料的组分、饲料的制备过程都与上述日本鳗鱼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的专利相近,且该授权专利的说明书也没有给出证明所制备的配合饲料对鳗鱼体重影响的直观的数据。

目前,虽已有关于日本鳗鲡、花鳗鲡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的专利,但由于双色鳗与日本鳗鲡和花鳗鲡生理特征差异显著,双色鳗对养殖条件与技术等方面要求的不同,其营养需求也不同于日本鳗鲡和花鳗鲡,因此有必要根据双色鳗的生理特征和习性来配制科学的人工配合饲料。

同时,双色鳗的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鳗鱼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时,其营养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双色鳗的食性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在双色鳗养殖上需要根据其不同的生长阶段,将各种原料进行科学配合而成不同的人工配合饲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鳗鱼饲料研究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于双色鳗幼鳗阶段的鱼苗所需的粉状配合饲料。

所述粉状配合饲料能为双色鳗幼鳗阶段提供充足的营养需求,并降低双色鳗鱼养殖的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该粉状配合饲料适合于喂养双色鳗幼鳗鱼,所述饲料含有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各组分: 

鱼粉                 49.0~72.0%;

预糊化淀粉        17.0~38.0%;

鱼油                 1.0~10.0%;

多矿                 0.5%;

磷酸二氢钙        0. 5~2.0%;

氯化胆碱           0.2%;

多维                 0.5%;

包膜维生素C     0.1~0.2%。

其中,鱼粉主要提供蛋白,合适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双色鳗对爱德华氏菌的抗感染能力,降低双色鳗的死亡率。与日本鳗、美洲鳗和花鳗鲡不同,双色鳗幼鳗阶段的鱼苗对粗蛋白的需求较高,因此本发明的配合饲料中鱼粉的含量占很大比重,约为49.0~72.0%。

预糊化淀粉主要是用于粉状饲料搅拌成团状时起到粘结作用,能使饲料具有较好的粘弹性,有利于鳗鱼的摄食,且减少水中溶失。并可以作为能量供给双色鳗,可以节约蛋白质以利于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本发明中预糊化淀粉的含量在17.0~38.0%时,均有利于双色鳗幼鳗的生长。

鱼油主要提供鱼体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和能量,并起到良好诱食效果,但鱼油添加量过高或过低时都存在缺陷,当鱼油添加量不足时,饲料所提供的能量以及诱食等功能均下降,这样会导致饵料系数过高;而鱼油添加过量时,会导致鱼苗的肝脏、脂肪含量过高,呈现脂肪肝症状。

磷酸二氢钙主要用于补充钙、磷元素,其添加量为0.5~2.0%。

包膜维生素C,主要起到增加抗应激能力的作用,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其添加量为0.1~0.2%。

本发明特别的在配合饲料中添加磷脂,所用磷脂为饲料磷脂,由于磷脂的乳化作用,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形成,并能防止脂肪肝的产生。磷脂还可节约动物机体内蛋氨酸和能量的消耗,可以促进鱼体生长。通常磷脂在鱼类饲料中的添加量约为2.0~3.0%,本发明中磷脂的添加量较低,约为1.0~2.0%。

多矿(鳗鱼用)、氯化胆碱和多维等均作为添加剂,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提供鱼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促进鱼体新陈代谢,其添加量均不高,配合饲料中多矿的添加量为0.5%,氯化胆碱的添加量为0.2%,多维的添加量为0.5%。

为了提高上述配合饲料促进双色鳗幼鳗生长的效果,可在配合饲料的组分中添加一种或几种添加物,如酵母膏或(和)食盐。

其中酵母膏主要提供蛋白源和核苷酸等营养物质,有良好的诱食效果,能显著提高鱼苗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状况。酵母膏的添加量为2.0%。

食盐能够调节双色鳗体内的渗透压,同时有助于预防鳗鱼的肠炎,并降低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等的毒害作用,食盐的添加量为0.2%。

上述各种原料和组分均可在市场上采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含有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各组分: 

鱼粉                 64.0~72.0%;

预糊化淀粉        22.0~25.0%;

鱼油                 1.0~3.5%;

磷脂                 1.0~2.0%;

多矿                 0.5%;

磷酸二氢钙        0. 5~2.0%;

氯化胆碱           0.2%;

多维                 0.5%;

包膜维生素C     0.1~0.2%;

酵母膏              2.0%;

食盐                 0.2%。

为提高本发明配合饲料的使用时间,可在其饲料组分中添加0.02%乙氧基喹啉,防止饲料中脂肪被氧化,保障产品质量。

作为一种最优选方案,上述双色鳗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含有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各组分: 

鱼粉                 68.0%;

预糊化淀粉        22.0%;

鱼油                 3.38%;

磷脂                 1.0%;

多矿                 0.5%;

磷酸二氢钙        2.0%;

氯化胆碱           0.2%;

多维                 0.5%;

包膜维生素C     0.2%;

酵母膏              2.0%;

乙氧基喹啉        0.02%;

食盐                 0.2%。

利用所述组分和重量百分含量混合而成的配合饲料投喂双色鳗幼鳗,幼鳗摄食非常活跃,抢食凶猛,饲料粘性良好,水中稳定性高,饲料转化率高,鱼体生长较快,从平均初始体重6.58g增长至11.87g,饵料系数为1.01,养殖效果最佳,经济效益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合于双色鳗幼鳗阶段的粉状配合饲料,它是在发明人充分了解双色鳗生物学特性和养殖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原料和配比得到的,该配合饲料不仅营养全面,高蛋白低脂肪,更符合双色鳗幼鳗对营养的需求;且饵料系数低、饲料转化率高;投喂了该配合饲料的双色鳗幼鳗的疾病抵抗力强、消化利用率高;该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和一般粉状饲料相似,便于大规模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具体描述。下述所使用的实验方法若无特殊说明,均为本技术领域现有常规的方法,所使用的配料或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通过商业途径可得到的配料或材料。

对比例1

本发明所制备的配合饲料,其最基本的组分有:鱼粉、预糊化淀粉、多矿、多维、鱼油、氯化胆碱、磷酸二氢钙和包膜维生素C,可在基本组分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磷脂来提高配合饲料投喂双色鳗的效果。

将上述组分按不同的配比制成饲料A、B、和C组,各饲料组中不同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A、B、C组饲料投喂双色鳗幼鳗的效果比较如下:经过8周投喂,A、B、C三组饲料组鳗鱼体重增长率分别为如下120%,150%和165%,饵料系数分别为1.21、1.15和1.14,各组鳗鱼成活率均在90%以上,无显著差异。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制备的配合饲料的组分有:鱼粉、预糊化淀粉、多矿、多维、鱼油、氯化胆碱、磷酸二氢钙、磷脂、结晶纤维素和包膜维生素C。

将上述组分按不同的配比制成饲料A、B、C、D、E和F组,各饲料组中不同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按照上表所示配方配制饲料,每组饲料的粗脂肪含量相同,但粗蛋白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用上述配合饲料投喂双色鳗幼鳗8周,双色鳗幼鳗的成活率在各组饲料间无差异,饲料A、B、C、D、E和F投喂双色鳗的体重增长率分别为28.94%、28.63%、27.23%、50.22%、42.96%和54.5%,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D、E、F三组饲料投喂的双色鳗幼鳗的生长显著高于A、B、C三组,这是由于双色幼鳗阶段对粗蛋白的要求较高,合适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双色鳗幼鳗对爱德华氏菌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死亡率。因此粗蛋白含量较高的D、E、F三组饲料投喂双色鳗幼鳗的效果较好。即本发明适合双色鳗幼鳗生长的配合饲料中鱼粉的含量范围为64.0%~72.0%。

同时,结晶纤维素的添加不利于双色鳗幼鳗体重的增长,因此确定适合双色鳗幼鳗阶段的配合饲料的基本组分为:鱼粉、预糊化淀粉、多矿、多维、鱼油、氯化胆碱、磷酸二氢钙、磷脂和包膜维生素C。

对比例2

为了提高实施例1中制备的配合饲料促进双色鳗幼鳗生长的效果,发明人在配合饲料的基本组分中添加一种或几种添加物,并对比所得到的不同组分的配合饲料投喂双色鳗的效果。

按不同的配比制成饲料A、B、C、D组,各饲料组中不同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B、C和D组饲料投喂双色鳗幼鳗的效果与A组饲料投喂双色鳗幼鳗的效果比较如下:初始均体重为8g的鳗鱼经过50天养殖实验,A组体重增长率为173.5%,B组为体重增长率210.1%,C组为体重增长率190.3%,D组为体重增长率220.8%,饵料系数分别为1.31、1.15、1.20和1.10。

对比例3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与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区别,发明人将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配合饲料(A组和B组)与日本鳗鲡幼鳗阶段粉状配合饲料(C组)共同投喂双色鳗幼鳗,在相同的投喂条件和饲养条件的情况下,考察双色鳗幼鳗的生长状况,A、B和C各饲料组中不同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按照上表所示配方配制饲料,饲养双色鳗幼鳗22天。摄食A组饲料的幼鳗摄食非常活跃,抢食凶猛,饲料粘性良好,水中稳定性高,饲料转化率高,鱼体生长较快,从平均初始体重6.58g增长至11.87g(体重增长率约为80%),饵料系数为1.01,经济效益较好。

投喂B组饲料的双色鳗幼鳗从平均初始体重6.58g增长至10.07g,饵料系数为1.21,说明包膜维生素C对于双色鳗幼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配方饲料A投喂双色鳗幼鳗的效果显著优于配方饲料B。

投喂C组饲料的双色鳗幼鳗从平均初始体重6.58g增长至10.57g,饵料系数为1.19。A组饲料投喂的双色鳗幼鳗与日本鳗鲡配合饲料投喂的双色鳗幼鳗相比,其饵料系数降低了18%,说明本发明的配合饲料在养殖双色鳗幼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日本鳗鲡配合饲料养殖双色鳗幼鳗的效果。

实施例2

上述实施例或对比例中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如下:

(1)原料粉碎:将配方中各组原料单独超微粉碎;

(2)过筛:粉碎后原料过筛,保证粉碎后原料过100目筛子;

(3)配料:称量配方中超微粉碎过筛后的各种原料;

(4)混合:根据配方组成将除鱼油、酵母膏、磷脂外的其它组分进行搅拌混匀,在混养双色馒之前,才将鱼油、酵母膏、磷脂与其它组分混合使用;

(5)称量包装。

 特别说明:为提高本发明配合饲料的使用时间,可在其饲料组分中添加0.02%乙氧基喹啉,在添加乙氧基喹啉后,可对鱼油的添加量进行微调,从而满足所有组分含量为100%的要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