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属于热电冷联供和热泵技术领域。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组成热电联供系统——动力机供汽,一级热介质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和三加热器吸热,流经两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放热,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向二级热介质供热。增减部件和调整流程,形成热电、冷电、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16547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华玉;

    申请/专利号CN201410373294.2

  • 发明设计人 李华玉;

    申请日2014-07-26

  • 分类号F25B29/00;F25B15/02;F25B41/04;F25B41/06;F01K17/02;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6555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29: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4-19

    授权

    授权

  • 2014-1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5B29/00 申请日:201407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1-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冷联供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热流体显热为热负荷输送方式的热电联供/冷电联供系统中,往往需要采用分级供 热系统。以冬季供热用大规模热电联供系统为例,其一级供热管网供热温度高,一级热介 质与二级热介质之间存在较大供热温差,如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135℃/65℃,二级管网供 回水温度75℃/60℃,二者之间的平均温度差超过32.5℃。从热能合理利用的角度看,较 大温差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综合来看,热源端的传热温差、相邻管网之间的传热温差、热 能利用环节的传热温差应考虑加以充分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分利用一级热介质提供的热 负荷,减少一级热介质的流量等。

从提高热能利用率的角度,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逐级加热和合理用热的供热电联供、 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兼顾并满足六方面要求:①符合热能梯级利用原则, 高品位热能先作功(发电),品位降低后的热能用于供热/供冷。②热源端加热过程中的温 差小,针对一级热介质供回水温差较大的情况,采用分段抽汽、逐级加热技术。③针对大 规模、远距离热电联供/冷电联供,加大回水温差,降低一级供热管网的初投资。④二级热 交换或二级用热环节,不论供热还是制冷,都能够充分利用一级热介质提供的热负荷,减 少一级热介质的流量,降低一级供热管网投资。⑤二级热交换或二级用热环节,能够高效 利用一级热介质提供的热负荷,提高热能利用效率。⑥在热力学参数上体现出较好的灵活 性和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具体发明内 容分项阐述如下:

1.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 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 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 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 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 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 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 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 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 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 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2.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 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 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 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 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 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 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 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 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3.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 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 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 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 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 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 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 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 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 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 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4.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 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 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 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 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 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 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 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5.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 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 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 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 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 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 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 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6.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4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 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 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 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7.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5项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热电联 供系统。

8.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7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 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与第一加热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 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9.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8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 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10.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8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 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11.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 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 器、分汽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 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 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 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 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 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 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 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2.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 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 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 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 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 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 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 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 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 联供系统。

13.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 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 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 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 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 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 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 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 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 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14.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 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 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 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 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 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 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 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15.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 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 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 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 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 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 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 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16.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4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 新增发生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7.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5项所述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 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 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 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8.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7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 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9.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7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 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0.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 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 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 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 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 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 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 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 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 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 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 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 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 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 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 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 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 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 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 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 供模式。

21.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 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 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 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 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 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 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 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 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 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 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 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 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 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 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 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 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 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 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 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 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

22.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 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 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 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 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 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 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 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 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 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 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 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 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 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 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 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 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 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 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 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3.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 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 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 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 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 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 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 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 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 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 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 ——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 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 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 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 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 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 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 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 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 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4.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 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 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 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 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 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 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 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 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 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 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 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 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 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 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 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 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 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 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 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 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5.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0-24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 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 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 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连通,形成热 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6.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 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 冷电联供系统。

27.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 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 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 冷电联供系统。

28.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0-23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 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 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 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9.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4项所述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 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 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 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 截断阀——之后再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 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 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0.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8-29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 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 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 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连通,形成热 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1.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30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 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 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2.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30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 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 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 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3.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0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动 力机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新增加热器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 加热器连通后新增加热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34.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9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 动力机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新增加热器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 加热器连通后新增加热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35.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0-32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 增加新增加热器,动力机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新增加热器还有新增冷凝 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有一 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后新增加热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 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冷电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冷电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冷电联供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动力机,2-动力循环冷凝器,3-第一加热器,4-第二加热器,5-第三加 热器,6-发生器,7-第二发生器,8-吸收器,9-第二吸收器,10-冷凝器,11-第二 冷凝器,12-蒸发器,13-溶液泵,14-第二溶液泵,15-溶液节流阀,16-第二溶液节 流阀,17-节流阀,18-第二节流阀,19-溶液热交换器,20-分汽室,21-循环泵,22-二 级热交换器,2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 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加热器;J1-第一截断阀,J2-第二截断阀,J3-第三截 断阀,J4-第四截断阀,J5-第五截断阀,J6-第六截断阀,J7-第七截断阀,J8-第八 截断阀,J9-第九截断阀,J10-第十截断阀,J11-第十一截断阀。

这里要说明的是,热电联供也称热动联供——装置同时提供动力和供热,冷电联供也 称冷动联供——装置同时提供动力和供冷。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 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 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 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 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 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 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 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 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 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 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 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 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 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 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 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 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 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 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 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 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 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 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 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 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 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 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 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 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 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 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 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 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 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2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 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 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 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 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 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 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 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23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 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 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 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 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 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 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 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 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 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 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 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 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 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 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 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 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 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降温降压之后流经 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 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 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 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 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 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 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 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 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3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 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 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 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 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 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 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 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 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 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 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 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 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 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 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 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 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 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进 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 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之后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 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 的浓溶液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 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 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 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 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 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 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 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4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 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 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 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 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 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 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 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 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 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 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 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 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 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 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 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 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 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进 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 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降温降压之后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 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 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吸热和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 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 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 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 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 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 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 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5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 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 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 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 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 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 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 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 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 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 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 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 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 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 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 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 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 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 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降温降压之后 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 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 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 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 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 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 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 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 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 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图3-图5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比如使发 生器6处于第二发生器7的上部以及使第二吸收器9处于第二发生器7的下部,可增加第 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图6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与 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 联供系统。

图7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 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 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 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 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B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 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A和二 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

(2)流程上,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 器19进入第二吸收器9;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新增发生器A,一 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 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吸收器8,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 第二发生器7、新增发生器A、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后进入循环泵21, 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8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 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 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 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 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 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 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 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 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 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 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 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 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 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 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 向冷却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 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 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 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 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 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 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 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 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 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 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 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 器12,被制冷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 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 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并逐步放热降温之后进入 循环泵21,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图9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8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 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 管路经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图10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8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E,动力机1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 加热器E连通,新增加热器E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 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后新 增加热器E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图11所示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 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 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 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 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 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 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 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 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 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 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 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 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 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 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一级热介 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 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 断阀J4与循环泵21连通,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与循环泵 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 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供热时节按照热电联供模式运行,供冷时节按照冷电联供模式运行。

①热电联供模式是这样的: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 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 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 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 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 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 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 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 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 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 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 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 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 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 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 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 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蒸发器1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 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 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降温之后进入循环泵21。

②冷电联供模式是这样的: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 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 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 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 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 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向冷却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 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 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 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 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 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 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 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分汽室2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 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 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 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被制冷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 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第一加热 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 和第二发生器7并逐步放热降温之后进入循环泵21。

图12所示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 断阀,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 截断阀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 联供系统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高品位蒸汽先作功(发电),品位降低后用于供热/制冷,符合热能梯级利用原则。

(2)由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逐级完成一级热介质加热,减小加热过程 传热温差,有利于提高热能在动力机中转化为功的效率。

(3)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或再加上第三发生器,分步实现对一级热介质高温段热负荷的 充分利用,有利于降低一级热介质流量、降低一级热介质管网投资和扩大供热/供冷规模。

(4)一级热介质的高温段热负荷用于发生器6,发生器6产生的冷剂蒸汽用于溶液浓度的 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高品位热能的利用价值。

(5)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的热负荷可调节,双效流程和单效流程之间的比例可调节,有 利于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6)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在两种运行模式中实现管网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共用,降 低系统投资成本。

(7)丰富了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提高热能利用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