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带分散电源系统的电源网格中频率和电压的主动控制方法

带分散电源系统的电源网格中频率和电压的主动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反馈控制中主动控制分散电力产生单元(1)的至少一个输出参数(f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3-22

    授权

    授权

  • 2015-0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J3/38 申请日:201112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8-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处于电力系统的技术领域中。更具体而言,本发明处于负 载共享控制的技术领域中。它涉及用于在反馈控制中主动控制分散电 力产生单元的至少一个输出参数的方法,该分散电力产生单元电力将 电力馈送到具有多个这种分散电力产生单元的电源网格中,该电力产 生单元在网格结点处与网格耦合。

背景技术

分布式产生(DG)技术正变为向电业供给电力的潜在贡献因素。 将大量的基于分布能量资源(DER)并部分地基于可再生能源(RES) 的这种能量转换系统(ECS)集成到主网格中自动地导致产生波动、 网格基础构架改变、动态行为变化等。由于主网格结构不能迅速改变, 因此基于常规的电力系统的现有控制结构应被用作开发分散电源系统 的新的网格控制的指导方针。

但是,由于高电压传送网络中的电站中的常规的一次控制策略基 于电力系统的电感本质,因此,中电压和低电压网络关于电力系统的 电阻本质的主要问题没有被考虑。因此,在常规的电力系统中使用以 得到与网格频率和电压有关的负载共享的常规的下垂控制当应用于中 电压和低电压网络时不再有效。

本发明是用于电力共享的灵活、自适应和一般的下垂控制,其可 实现为产生单元(同步机器、逆变器等)控制,并可应用于电源系统 的所有电压电平中。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与网格侧有关的馈送模式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ECS与网格之间的作为柔性一次界面的ECS从 动馈送模式(ECS driven feeding mode)中的逆变器的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在网格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网格形成、网格支 持)中动作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在ECS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网格并行)中动作 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5:本发明的与网格(栅极阻抗)连接的逆变器的一般示图的 示意图;

图6:本发明的基于AGIDC和网格阻抗测量方法在网格从动馈送 模式逆变器(形成、支持)中动作的系统的新型控制的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基于AGIDC和网格阻抗测量方法在ECS从动馈 送模式逆变器(并行)中动作的系统的新型控制的示意图;

图8:本发明的电力流动研究中的总线i处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的示意图;

图9:本发明的常规下垂功能(a)频率/有功功率和(b)电压/ 无功功率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的坐标系统的旋转的示意图;

图11:本发明的具有对P′变量的三角法解释的坐标系的旋转的示 意图;

图12:本发明的具有对Q′变量的三角法解释的坐标系的旋转的示 意图;

图13:本发明的与旋转角有关的阻抗Z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14:本发明的网格形成模式的新的下垂控制图的示意图;

图15:本发明的通过新的下垂控制在网格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i (网格形成)中动作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16:本发明的通过新的下垂控制在网格从动馈送模式同步产生 器i(网格形成)中动作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17:本发明的常规的下垂功能(a)有功功率/频率和(b)无 功功率/电压的示意图;

图18:本发明的坐标系的旋转的示意图;

图19:本发明的具有对δ′变量的三角法解释的坐标系的旋转的示 意图;

图20:本发明的具有对V′变量的三角法解释的坐标系的旋转的示 意图;

图21:本发明的网格支持模式的新的下垂控制图的示意图;

图22:本发明的通过新的下垂控制在网格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i (网格支持)中动作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23:本发明的通过新的下垂控制在网格从动馈送模式同步产生 器i(网格支持)中动作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24:本发明的通过新的下垂控制在ECS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i (网格并行)中动作的系统的一般控制的示意图;

图25:本发明的具有附加的选择功能的网格形成模式的新的下垂 控制图的示意图;

图26:本发明的具有附加的选择功能的网格支持和网格并行模式 的新的下垂控制图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中心电源系统的基本结构的特征是,电力从位于超高电压(EHV) 和高电压(HV)电平的中心电站单向向下流向位于分布网络的中电压 (MV)和低电压(LV)电平的分布的消费者。通过大的电站完成状 态变量(频率和电压)的控制和稳定化,这意味着,网格只能通过连 续地平衡位于EHV和HV电平的电站的输出来主动控制和响应扰动。 相反,MV和LV电平处于常规的被动控制的布局中。消费者需求或 多或少地不可控,并且,网格只能通过中心控制被动地应对所述需求 的变化。中心电力系统的动作受基本网络部件(即,电线、变压器、 开关、可切换电容器)限制。这意味着电力和网络控制的调度一般在 调度中心分别由电站和中心控制单元负责。

当老的中心电源系统改变时,将来的电源系统的趋势将向与可再 生能量资源(RES)组合的分散电源系统移动。与RES组合的分布产 生(DG)和分布能量资源(DER)的电力系统突破有望在将来的电 力系统中并进一步在智能网格(Smart Grid)中扮演关键角色。特别 是主要用于MV和LV网络中的中间和小能量转换系统(ECS)的DER 将是分散电源系统的主要焦点。这些分散系统可通过它们的双向电力 流动被识别,这意味着,电力流动的范围可以从低电压电平到高电压 电平。

根据电源系统的将来的要求,基于DER的DG应被主动集成到 主动网格控制中以保持网格的状态变量频率和电压。为了得到DG的 动态控制的一般策略,对于常规网格的建立的控制功能,必须考虑电 源系统中的物理行为的要求。这意味着,DG的控制功能需要在兼容 的共存中将分散产生器和集中产生器结合在一起。为了满足将来的分 散电源系统的这些要求,可以利用类似于逆变器的电力电子器件作为 ECS与网格之间的智能和多功能一次接口。在图1中表示关于它们的 动作模式的逆变器布局的一般分类。

逆变器的馈送模式可分为图1所示的两种类型,它们是ECS从动 馈送模式A的逆变器和网格从动馈送模式B的逆变器,参见公开 “Advance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ree-Phase Grid Inverters with  Unbalanced Loads for PV/Hybrid Power Systems”by E.Ortjohann,A. Mohd,N.Hamsic,D.Morton,O.Omari,presented at 21th European  PV Solar Energy Conference,Dresden,2006的公开。可通过网格并行 逆变器C实现ECS从动馈送模式A的逆变器。在本上下文中,必须 以扩展的方式解释ECS。这指逆变器用作网格结合接口的所有机会。 如图2所示,逆变器10提供跨着来自一侧的ECS12的端子的电压与 来自另一侧的网格14的网格电压之间的去耦合。它还提供来自一侧的 ECS12的频率与来自另一侧的网格频率之间的去耦合。

在图2中,示出ECS2可以是通过两个线向逆变器10提供DC 电压的光伏产生器的例子。在替代方案中,它可以是具有通过三个线 向逆变器10提供三相AC电压的三相同步产生器G的风力系统。逆 变器10通过通向网格的三个线或者还考虑接地的四个线的连接向网 格14提供三相AC电压。网格14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为具有五个偏 心电力馈送结点16和与电力消费负载连接的两个点18。逆变器10基 于逆变器10的输入和输出侧的电气参数由实现到逆变器10自身中的 一次控制20、并在局部的水平上由二次控制22控制。一次控制20和 二次控制22通过通信链接24互连。

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情况实现网格从动馈送模式B中的逆变器,这 两种情况是网格形成D和网格支持模式E。网格形成模式D中的逆变 器负责建立电压和网格频率作为状态变量并保持它们,参见公开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Supply Philosophy for  Isolated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by O.Omari,vol.PhD.Soest, Germany:South Westphal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2005。为 了在电气系统中保持电力平衡,通过增加或减小其电力产生来完成这 一点。网格支持模式E中的逆变器馈送一般由管理单元规定的预定量 的电力,该管理单元例如为负载调度中心。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电力 产生不依赖于网格中的电力失衡。尽管如此,这此单元的预定量的电 力可被调整。管理系统可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单元的自身资格改变基准 值,参见A.Mohd:“Development of Modular Grid Architecture for  Decentralized Generators in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Flexible Power Electronics”,Dissertation,Joint-PhD Program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Bolton,Bolton,UK,in cooperation with  South Westphal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Soest,Soest, Germany,January2010。可在图3中描述网格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B 的一般控制策略。另外,这种类型的定义是一般定义,它也可扩展到 控制侧的同步产生器。

图3表示网格从动馈送模式中的逆变器10,该网格从动馈送模式 将电力从DC链接32馈送到通过一般表示为RL组合的线26与逆变 器10连接的网格14中。控制基于在结点16处测量的提供给控制单元 30的电压VG和电流IG。基准值也被提供给控制单元30,在网格形成 模式的情况下,为网格电压Vref和网格频率fref,并且,在网格支持模 式的情况下,为有功功率Pref和无功功率Qref。控制单元30计算α和β 坐标中的设定电压作为为了在逆变器10的输出端子处获得规定的设 定电压控制逆变器10的电力电子开关的状态变量模型的输入变量。从 网格的视点看,在具有对地电容29和电感28的结点16处表示产生单 元10、32。示意性地,在该电容29处测量电压VG,并且在该电感28 处测量电流IG

电气系统必须包含网格从动馈送单元(逆变器、同步产生器)以 保持其电力平衡和单元的电力共享。如果电气系统仅具有一个网格从 动馈送单元,那么它应是在O.Omari“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Supply Philosophy for Isolated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中 描述的网格形成单元。如果在电气系统中存在多于一个的网格从动馈 送点,那么至少它们中的一个负责形成网格状态变量频率和电压以及 作为网格支持单元(E)的其它功能。

ECS从动馈送模式A中的逆变器是作为电力产生单元的网格并行 模式C。不根据电气系统的要求控制它。诸如风能转换器和光伏系统 (参见图2)的RES可被用作ECS12以将它们的最大的电力馈送到 网格14(常规网格中的标准应用)中。可在图4中描述ECS从动馈 送模式逆变器10的一般控制策略。另外,这种类型的定义是一般定义, 它也可扩展到控制侧的同步产生器。

图4示出与图3相同的基本电气结构,但是用于网格并行模式中 的逆变器10。逆变器10的控制与图3中的控制的不同在于,作为输 出逆变器电压VG的替代,DC链接32电压Vdc、DC链接32的基准 值Vdcref和无功功率基准值Qref被提供到控制单元30并被用于计算设 定电压的α和β坐标。

由于现有电力系统的控制布局和基础构架不能迅速改变,因此, 与维护、动作、安全、保护和效率有关的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遵 循应用于传送系统中的the Union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ity(UCTE)handbook,Grid Code  regulations(UCTE:“Operation Handbook–Introduction”,Final v2.5 E,24.06.2004,July2004以及UCTE:Operational Handbook-Policy  1:Load-Frequency Control",Final Version(SC在2009年3月19日 批准),March2009)。网格集成的新的控制策略和概念应基于常规 的电力系统。并且,为了与状态变量组合得到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有关的电力产生器的负载共享,在常规的电源系统中使用在德国专利 申请DE10140783A1中引入的下垂控制功能。该负载共享策略主要 在网格中的EHV和HV电平中实现。该负载共享策略主要面向传送 网络行为,并且基于电力系统的电感本质。

因此,用于常规电力系统中的DE10140783A1中的常规的下垂 功能当被应用于MV和LV网络中时不能被有效地使用。MV和LV 网络关于这种类型的网格的电阻本质的物理行为在该下垂功能中没有 被考虑。在公开“A Voltage and Frequency Droop Control Method for  Parallel Inverters”by K.De Brabandere,B.Bolsens,J.Van den  Keybus,A.Woyte,J.Driesen,R.Belman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Vol.22(4),pp-1107-1115,2007中引入考虑电阻(R) 和无功(X)线阻抗比的基于频率和电压下垂的控制方案的理论背景。 但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自适应的下垂控制,考虑阻抗和无功线阻抗比 是不够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了在馈送网格的所有电力产 生器之间得到平衡的负载共享而主动控制网格馈送电力产生单元的电 压和频率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被应用于EHV和HV以及MV 和LV网络中。

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实现该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并在后面描述其它的有利的优化。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在反馈控制中主动控制分散电力产生 单元的至少一个输出参数(fi,Vi,Pi,Qi)的方法,该分散电力产生单 元将电力馈送到具有多个这种分散电力产生单元的电源网格中,该电 力产生单元在网格结点处与网格耦合,其中,结点处的电力产生单元 (1)的实际电阻(Ri)、电抗(Xi)和阻抗(Zi)的大小(|Zi|)被 确定,并且,电阻(Ri)与阻抗大小(|Zi|)之间的第一商(Ri/|Zi|)、 以及电抗(Xi)与阻抗大小(|Zi|)之间的第二商(Xi/|Zi|)被计算并 被用于至少一个输出参数(fi,Vi,Pi,Qi)的反馈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图5所示的各电力产生单元 1的网格结点的单个阻抗,这是根据本发明的该方法导致一般自适应 网格阻抗下垂控制的主要的重要关键方面,该一般自适应网格阻抗下 垂控制在后面被缩写为AGIDC。并且,提出的发展的一般AGIDC当 与栅极阻抗测量方法组合时可处理电力系统的任何电压电平的任何扰 动的任何变化。

例如,从下述文献可以获知可使用的栅极阻抗测量方法。

Bernd Voges:″Schutzmaβnahmen gegen Selbstlauf dezentraler  Wandlersysteme in elektrischen Energieversorgungsnetzen″,Dissertation Paderborn,D14-123,1997,page43andfollowing,或者Detlef  Schulz:"Netzrückwirkungen-Theorie,Simulation,Messung und Bewertung", VDE-Verlag,1.Issue2004,ISBN-Nr.:3-8007-2757-9,page65and following.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力产生单元1基于AGIDC和网格阻抗 测量与网格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10(网格形成D或网格支持E)一起 动作的新型控制方法。图6的示意性公开基于通过其中实现提出的新 型控制方法的新型控制单元36扩展的图3。该控制单元36包含用于 确定网格结点16处的电力产生单元1的电阻阻抗Ri和电抗阻抗Xi的 阻抗确定单元38和自适应网格阻抗下垂控制(AGIDC)单元40。以 下解释网格从动馈送模式B(网格形成D或网格支持E)中的逆变器 10的自适应网格阻抗下垂控制(AGIDC)。

如下所述,阻抗确定单元38可确定电力产生单元1的电阻阻抗 Ri和电抗阻抗Xi

参照图6和图7中的阻抗确定单元38,功能块38即阻抗确定单 元的阻抗计算算法需要高分辨率的电流IG和电压VG。复阻抗Z由下式 给出:

Z=R+jX==IVVeIe=VIej(δ-γ)

这里,R是实部,X是虚部。考虑假定复电压V和复电流I为静止正弦 函数的情况。但是,必须考虑阻抗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在Voges,page 44中阐明基于测量分类的描述(参见以上给出的参考文献)。

为了确定复阻抗,显然需要电压和电流的绝对值。但是,为了计 算阻抗角(α=δ-γ),还需要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移。

确定方法被分成两个组(也参见Voges):

·测量以上的标称频率(nominal frequency)。

·测量稳态频率。

在Voges中讨论了阻抗确定方法的问题和其它信息。

事实上,通过网格连接点处的电流或电力的注入完成复阻抗的确 定(图6和图7)。因此,为了计算复阻抗Z,连接点处的电流IG和 电压VG的值被测量(在单相以及在多相系统中)并被应用于功能块 38(图6和图7)。并且,电压和电流的测量的时间分辨率和精度是 功能块38中的算法对AGIDC得到具有足够精度的阻抗Z值的重要因 素。

然后,计算的复网格阻抗被应用于AGIDC功能块(图6和图7)。 关于计算过程,复网格阻抗可被确定并被循环传送(在固定时间点处) 以及被事件驱动。这样,可基于AGIDC功能块40自适应地控制控制 器参数。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力产生单元1基于AGIDC和网格阻抗 测量操作ECS从动馈送模式逆变器10(网格并行C)的新型控制方 法。图7的示意性公开基于通过实现提出的新型控制方法的新型控制 36′扩展的图4。该控制36′包含前面参照图6描述的用于确定网格结点 16处的电力产生单元1的电阻阻抗Ri和无功阻抗Xi的阻抗确定单元 38以及自适应网格阻抗下垂控制(AGIDC)单元40′。并且,图7示 出为了控制馈送DC链接32的ECS12特别是同步产生器接收自适应 网格阻抗下垂控制(AGIDC)单元40′的输出参数的另一控制单元31。 在后面解释网格并行模式C中的逆变器10的自适应网格阻抗下垂控 制(AGIDC)。

根据本发明,受控的输出参数可以是电力产生单元的频率fi,其 中,该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骤:

-确定在网格结点处馈送到网格中的电力产生单元的实际有功功 率Pi和无功功率Qi

-计算从电力产生单元1传输的实际有功功率Pi与给定的基准有 功功率Pref,i之间的有功功率差ΔPi

-计算从电力产生单元1传输的实际有功功率Qi与给定的基准有 功功率Qref,i之间的无功功率差ΔQi

-使用第二商Xi/|Zi|以计算有功功率差ΔPi、第二商Xi/|Zi|和给 定的频率下垂因子Kf,i的第一频率积Δfi,P

-使用第一商Ri/|Zi|以计算无功功率差ΔQi、第一商Ri/|Zi|和频 率下垂因子Kf,i的第二频率积Δfi,Q;和

-计算第一频率积Δfi,P与负的第二频率积Δfi,Q的和,以得到频率 校正项Δfi,P-Δfi,Q,该频率校正项Δfi,P-Δfi,Q被添加到频率fi的反馈控制 的误差fref-fi

这些方法步骤可被用于在网格形成模式D中用逆变器或同步产生 器对电力产生单元进行频率下垂控制。

另外,或者,作为替代方案,受控的输出参数或另一受控输出参 数可以是电力产生单元的电压Vi。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方法使用预先 计算的有功功率差ΔPi和无功功率差ΔQi并进一步包括以下的步骤:

-使用第一商Ri/|Zi|以计算有功功率差ΔPi、第一商Ri/|Zi|和给 定的电压下垂因子KV,i的第一电压积ΔVi,P

-使用第二商Xi/|Zi|以计算无功功率差ΔQi、第二商Xi/|Zi|和电 压下垂因子KV,i的第二电压积ΔVi,Q;和

-计算第一电压积ΔVi,P与第二电压积ΔVi,Q的和,以得到电压校正 项ΔVi,P+ΔVi,Q,该电压校正项ΔVi,P+ΔVi,Q被添加到电压Vi的反馈控制 的误差Vref,i-Vi

这些方法步骤可被用于在网格形成模式D中用逆变器或同步产生 器对电力产生单元进行电压下垂控制。频率下垂控制和电压下垂控制 一起形成网格形成模式D中的逆变器或同步产生器的自适应网格阻抗 下垂控制(AGIDC)。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受控的输出参数可以是电力产生单元 的有功功率Pi。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骤:

-确定网格结点处的电力产生单元的实际频率fi和电压Vi

-计算电力产生单元1的实际频率fi与给定基准频率fref之间的频 率差Δfi

-计算电力产生单元的实际电压Vi与给定基准电压Vref,i之间的电 压差ΔVi

-使用第二商Xi/|Zi|以计算频率差Δfi、第二商Xi/|Zi|和给定的有 功功率下垂因子1/Kf,i的第一有功功率积ΔPi,f

-使用第一商Ri/|Zi|以计算电压差ΔVi、第一商Ri/|Zi|和有功功 率下垂因子1/Kf,i的第二有功功率积ΔPi,V;和

-计算第一有功功率积ΔPi,f与负的第二有功功率积ΔPi,V的和,以 得到有功功率校正项ΔPi,f+ΔPi,V,该有功功率校正项ΔPi,f+ΔPi,V被添加 到有功功率Pi的反馈控制的误差Pref,i-Pi

这些方法步骤可被用于在网格支持模式E中用逆变器或同步产生 器或者在网格并行模式C中用ECS-从动逆变器对电力产生单元进行 主动电压下垂控制。

另外,或者,作为替代方案,受控的输出参数可以是电力产生单 元的无功功率Qi。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方法使用预先计算的频率差Δfi和电压差ΔVi并进一步包括以下的步骤:

-使用第一商Ri/|Zi|以计算频率差Δfi、第一商Ri/|Zi|和给定的无 功功率下垂因子1/KV,i的第一无功功率积ΔQi,f

-使用第二商Xi/|Zi|以计算电压差ΔVi、第二商Xi/|Zi|和无功功 率下垂因子1/KV,i的第二无功功率积ΔQi,V;和

-计算第一无功功率积ΔQi,f与第二无功功率积ΔQi,V的和以得到 无功功率校正项ΔQi,f+ΔQi,V,该无功功率校正项ΔQi,f+ΔQi,V被添加到无 功功率Qi的反馈控制的误差Qref,i-Qi

这些方法步骤可被用于在网格支持模式E中用逆变器或同步产生 器或者在网格并行模式C中用ECS-从动逆变器对电力产生单元进行 无功功率下垂控制。有功功率下垂控制和无功功率下垂控制一起形成 网格支持模式E中的逆变器或同步产生器或网格并行模式C中的ECS 从动逆变器的自适应网格阻抗下垂控制(AGIDC)。

为了清楚地描述,负载流动的物理行为将是分析问题的起点。如 “Power system Analysis”by Grainger and W.Stevenson, “McGraw-Hill Series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SBN,0-07-061293-5中那样,可通过去耦合的负载流动描述以数学的 方式阐明这种关于电力系统中的控制任务的物理行为。

对于一般的电力网络,也可如图8那样描述发送总线i即电力产 生单元与网格连接的网格结点处的复电力。有功功率Pi和无功功率 Qi的方程代表在总线i处即在网格结点处传输到网络中的电力,该电 力可表达为极型方程:

Pi=PG,i-PL,i=Σj=1nVi·Vj·Yij·cos(δi-δj-θij)---Eq.1

Qi=QG,i-QL,i=Σj=1nVi·Vj·Yij·sin(δi-δj-θij)---Eq.2

这里,n是网络中的总线的数量。PG,i是在总线i处产生的调度有功功 率,PL,i是总线i处的有功功率负载。类似地,对于无功功率,QG,i是 在总线i处产生的调度无功功率,QL,i是总线i处的无功功率负载。Vi是总线i处的电压,Vj是总线j处的电压。Yij是i·j导纳元件(admittance  element)。θij是i·j导纳元件的角度。δi是总线i处的电压角度。δj是 总线j处的电压角度。

为了表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角度和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 与这些变量有关的负载流动的线性化式可被描述为:

ΔPΔQ=[J]ΔδΔV---Eq.3

这里,ΔP是线性化有功功率,ΔQ是线性化无功功率,Δδ是线性化电 压角度,ΔV是线性化电压大小。[J]是可表达如下的Jacobian矩阵:

[J]=J11J12J21J22=P/δP/VQ/δQ/V---Eq.4

考虑对于松驰总线即网格结点,电压大小V和电压角度δ是已知的,n 个总线的负载流动的线性化式可表达为:

ΔP2...ΔPnΔQ2...ΔQn=P2/δ2...P2/δnP2/V2...P2/Vn............Pn/δ2...Pn/δnPn/V2...Pn/VnQ2/δ2...Q2/δnQ2/V2...Q2/Vn............Qn/δ2...Qn/δnQn/V2...Qn/VnΔδ2...ΔδnΔV2...ΔVn---Eq.5

在具有电感行为的电力传送网络中,可以使用所谓的“去耦合电 力流动方法”来描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角度和电压大小的关 系。所述方法的原理基于两个主要的数学和物理关系:

·总线处的电压角度δ的较小的变化仅或多或少地引起有功功率P 传送到网格中。

·总线处的电压大小V的较小的变化仅或多或少地引起无功功率 Q传送到网格中。

这些情况将导致关于Jacobi矩阵[J]的结果如下:

使得子矩阵J21的要素为约零,并且,

使得子矩阵J12的要素为约零。

可以概括如下:有功功率P直接与电压角度δ有关,而无功功率Q 直接与电压大小V有关。结果,线性化式可被描述为:

ΔP2...ΔPnΔQ2...ΔQn=P2/δ2...P2/δn......Pn/δ2...Pn/δnQ2/V2...Q2/Vn......Qn/V2...Qn/VnΔδ2...ΔδnΔV2...ΔVn---Eq.6

该矩阵被称为“P-Q去耦合”。该矩阵式6可分成两个单独的式子如 下:

ΔP2...ΔPn=P2/δ2...P2/δn......Pn/δ2...Pn/δnΔδ2...Δδn---Eq.7

ΔQ2...ΔQn=Q2/V2...Q2/Vn......Qn/V2...Qn/VnΔV2...ΔVn---Eq.8

在动态系统行为中,电压角度δ与网格的频率有关。这意味着,电 压角度δ的变化只能受频率变化影响。从控制的观点看,在具有电感行 为的传送网络中,有功功率P因此与系统频率有关。无功功率Q与电 压有关。这将导致常规的电力产生单元(网格形成情况D)的基本的 常规的频率和电压下垂控制,其可写作:

(fref-fi)=Kf,i·(Pref,i-Pi)       Eq.9

(Kref,i-Vi)=KV,i·(Qref,i-Qi)      Eq.10

关于动态系统描述,在式9和式10中,fref是给定的基准频率,例如, 为50Hz或60Hz,f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实际的系统频率。Kf,i是 产生单元i的频率下垂因子。Pref,i是产生单元I应提供的基准有功功 率。Pi是产生单元i的实际有功功率输出。Vref,i是产生单元i应传输的 基准电压。Vi是产生单元i的实际电压。K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下垂 因子。Qref,i是产生单元i应传输的基准无功功率。Qi是产生单元i的 实际无功功率输出。

图9表示在UCTE Grid Code(UCTE:"Operation Handbook- Introduction",a.m.and UCTE:"Operational Handbook-Policy1: Load-Frequency Control",a.m.)中使用的常规的频率和电压下垂控制 关系。但是,如上所述,常规的下垂功能当应用于MV和LV网络时 不能被有效地使用。原因是,关于网格阻抗的电气行为与网格的电阻 本质有关。常规的下垂控制策略不能处理单元控制中的状态变量的维 护。因此,新的下垂控制需要处理MV和LV网格中的特殊行为。以 下的引入的方法对电力电子逆变器和同步产生器提供灵活和一般的下 垂控制功能。描述的方法是对建立下垂控制功能考虑网格阻抗特性的 自适应的控制策略。

当产生单元的结点中的复网格阻抗Z=R+jX的实部R和虚部jX 之间的关系改变时,这将导致频率f(电压角度δ)与有功功率P之间 的关系以及电压大小V与无功功率Q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为了描述频 率和电压上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关系,平面的旋转变换可被用于 以数学的方式解释该关系。图10表示作为δ′V′坐标系和δV坐标系的 两个不同的基准框架。δV坐标面在未旋转的δ′V′坐标系中逆时针旋转 角度必须考虑未旋转δ′V′坐标系中的P′值和Q′值相对于旋转的δV 坐标系中的P值和Q值的位置。P′和Q′可通过以下的一般形式被写为 旋转角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的函数:

在式13和式14中,在δV旋转坐标面中陈述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 率Q,而在δ′V′未旋转坐标面中陈述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对于 动态电力和负载共享,各单元的网格结点的阻抗之间的关系实现到下 垂控制中。可基于旋转变换调整式9和式10中的常规的下垂控制,以 得到与网格阻抗的变化有关的新的下垂控制。旋转坐标系关于产生单 元i的未旋转坐标系的新频率和电压下垂控制(网格形成情况D)可 一般重写为:

(fref-fi)=Kf,i·(P′ref,i-P′i)      Eq.13

(Vref-Vi)=KV,i·(Q′ref,i-Q′i)     Eq.14

关于动态系统描述,在式11和式12中,fref是网格的基准频率,例如, 为50Hz或60Hz,f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实际的系统频率。Kf,i是 产生单元i的频率下垂因子。Vref,i是产生单元i的基准电压。Vi是产生 单元i的电压。K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下垂因子。P′ref,i和Q′ref,i分别 是关于未旋转的坐标系从旋转面投影的产生单元i的基准有功功率和 无功功率。P′i和Q′i分别是关于未旋转的坐标系从旋转面投影的产生 单元i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关于式13和式14,在未旋转坐标系中陈述的P′和Q′函数可关于 旋转角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导出如下。

为了关于P和Q导出P′,如图11所示的那样采用变量P1和 P2。旋转δV坐标系中的有功功率的一般式可表达如下:

P1=P-P2          Eq.15

这里,如图11所示,这导致以下的关系:

式16乘以得到以下的关系:

式17除以这导致:

为了关于P和Q导出Q′,如图12所示的那样采用变量Q1和Q2。 旋转δV坐标系中的无功功率的一般式可表达如下:

Q′=Q1+Q2                 Eq.19

这里,如图12所示,且这导致:

因此,新的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也可通过基于式18和式20的 旋转变换矩阵修改如下:

当旋转角在称为电感本质轴的未旋转δ′V′坐标系内移动时,旋转 δV坐标系被称为电阻本质轴。因此,可如图13那样示出与从电感本 质轴到电阻本质轴的旋转角有关的阻抗Z的关系,这里, 旋转角与电阻R和电抗X之间的关系也可被 断定如下:

将式22和式23代入旋转矩阵(式21)中导致一般的关系:

PQ=X|Z|-R|Z|R|Z|X|Z|PQ---Eq.24

矩阵式24描述了关于单个单元的网格结点的阻抗的有功功率和 无功功率之间的关系。对于电感和电阻本质两者,考虑与产生单元的 网格结点的栅极阻抗有关的电阻R和电抗X:导致有功功率与无功功 率之间的一般关系:

P=(X|Z|)P-(R|Z|)Q---Eq.25

Q=(R|Z|)P+(X|Z|)Q---Eq.26

如式13和式14所示,各单元i的网格结点的阻抗Zi之间的关系 可实现到负载共享的下垂控制中。组合式13、式14、式25和式26, 网格形成模式D中的产生单元i的新的频率下垂控制可通过数学式描 述如下:

(fref-fi)=Kf,i·(Pref,i-pi)=Kf,i·(((Xi|Zi|)Pref,i-(Ri|Zi|)Qref,i)-((Xi|Zi|)Pi-(Ri|Zi|)Qi))=Kf,i·((Xi|Zi|)Pref,i-(Xi|Zi|)Pi-(Ri|Zi|)Qref,i+(Ri|Zi|)Qi)=Kf,i·(Xi|Zi|)(Pref,i-Pi)-Kf,i·(Ri|Zi|)(Qref,i-Qi)---Eq.27

并且,网格形成模式D中的产生单元i的新的电压下垂控制可通过数 学式描述如下:

(Vref,i-Vi)=KV,i·(Qref,i-Qi)=KV,i·(((Ri|Zi|)Pref,i+(Xi|Zi|)Qref,i)-((Ri|Zi|)Pi+(Xi|Zi|)Qi))=KV,i·((Ri|Zi|)Pref,i-(Ri|Zi|)Pi+(Xi|Zi|)Qref,i-(Xi|Zi|)Qi)=KV,i·(Ri|Zi|)(Pref,i-Pi)+KV,i·(Xi|Zi|)(Qref,i-Qi)---Eq.28

关于动态系统描述,在式27和式28中,fref是网格的基准频率, f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实际的系统频率。Kf,i是产生单元i的频率 下垂因子。Pref,i是产生单元i应提供的基准有功功率。Pi是产生单元i 的有功功率输出。Vref,i是产生单元i应提供的基准电压。Vi是产生单 元i的实际电压。K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下垂因子。Qref,i是产生单元 i应提供的基准无功功率。Qi是产生单元i的实际无功功率输出。R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电阻。X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电抗。|Zi| 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阻抗的大小。

基于式27和式28的新下垂控制可构建为图14所示的网格形成模 式D(电力电子逆变器和同步产生器)的新下垂控制的控制结构图, 分别如图15和图16所示,该新下垂控制可实现到图6中的控制单元 40中。

图14对电力产生单元1的控制分别通过使用关系即电阻Ri与阻 抗大小|Zi|之间的商和关系即电抗Xi与阻抗大小|Zi|之间的商表示新 频率下垂控制和新电压下垂控制的方法步骤。可以看出,例如,通过 直接测量或者通过测量网格结点16处的电压和电流流动并从该电压 和电流计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确定馈送到网格14中的电力产生单 元1的实际有功功率Pi和无功功率Qi。基准有功功率Pref,i和基准无功 功率Qref,i是给定/已知的。根据图6,这些基准值Pref,i和Qref,i以及测 量或计算的实际功率值Pi和Qi是新控制单元40的输入值。

从这些值,计算从电力产生单元1传输的实际有功功率Pi与给定 的基准有功功率Pref,i之间的有功功率差ΔPi以及从电力产生单元1传 输的实际无功功率Qi与给定的基准无功功率Qref,i之间的无功功率差 ΔQi。然后,使用电阻Ri与阻抗大小|Zi|的第一商Ri/|Zi|和电抗Xi与 阻抗大小|Zi|的第二商Xi/|Zi|,以计算四个积。可在需要各商值的阶 段或者事先在前面的步骤中执行第一商和第二商的计算,使得所述值 可在后面用于进行的步骤中。然后计算有功功率差ΔPi、第二商Xi/|Zi| 和给定的频率下垂因子Kf,i的第一频率积Δfi,P,无功功率差ΔQi、第一 商Ri/|Zi|和频率下垂因子Kf,i的第二频率积Δfi,Q,有功功率差ΔPi、第 一商Ri/|Zi|和给定的电压下垂因子KV,i的第一电压积ΔVi,P,以及无功 功率差ΔQi、第二商Xi/|Zi|和电压下垂因子KV,i的第二电压积ΔVi,Q。 四个积Δfi,P、Δfi,Q、ΔVi,P和ΔVi,P被提供给控制电力产生单元1的频率 fi和输出电压Vi的控制单元30。

然后,计算第一频率积Δfi,P与负的第二频率积Δfi,Q的和,以得到 频率校正项Δfi,P-Δfi,Q,该频率校正项Δfi,P-Δfi,Q随后被添加到频率fi的 反馈控制的误差fref-fi。可在图6和图14所示的新的控制单元40或控 制单元30内完成这一点。并且,计算第一电压积ΔVi,P与第二电压积 ΔVi,Q的和,以得到电压校正项ΔVi,P+ΔVi,Q,该电压校正项ΔVi,P+ΔVi,Q被添加到电压Vi的反馈控制的误差Vref,i-Vi。也可在图6和图14所示 的新的控制单元40或控制单元30内完成这一点。从图6可以看出, 给定的电压基准值Vref和频率fref被提供给控制单元30以执行频率和 电压反馈控制。并且,测量电压VG和电流IG被输入到控制单元30, 该控制单元30从这些参数中的一个导出电力产生单元1的实际频率 fi。重新返回图14,从负的实际频率fi、基准频率fref和频率校正项 Δfi,p-Δfi,Q计算所述和形成作为频率的反馈控制的基础的新的频率误差 Δfi′。并且,从负的实际电压大小Vi、基准电压Vref,i和电压校正项 ΔVi,p+ΔVi,Q计算所述和形成作为电压的反馈控制的基础的新的电压误 差ΔVi′。

图14中的新的下垂控制可实现到图6中的控制单元40中,并因 此实现到分别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产生单元i(电力电子逆变器和同 步产生器)的网格形成模式D的一般控制策略内。

图1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在网格形成模式中通过逆变器10下垂控 制动作的电力产生单元1的一般控制。产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的阻抗 之间的关系实现到新的下垂控制单元40中。当产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 16的阻抗Zi改变时,这将导致产生单元1的频率fi、有功功率Pi、电 压的大小Vi和无功功率Qi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例如,在电感本质(传 送网络)的情况下,电抗Xi的值远大于电阻Ri(Xi>>Ri)。因此,无 功功率Qi与系统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功功率Pi与实际电压Vi之间 的关系可以被忽略。另一方面,在电阻本质(分布网络)的情况下, 电抗Xi的值远小于电阻Ri(Xi<<Ri)。因此,有功功率Pi与系统频率 fi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功功率Qi与实际电压Vi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忽略。 总之,可以使用该新的下垂控制策略,并将其实现到电感本质的电力 系统和电阻本质的电力系统两者中。这是由于对电力的动态控制和共 享考虑产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16的阻抗Zi

类似地,可实现到用于同步产生器33的控制单元36、40(参见 图16)的根据本发明的新的下垂控制以与前面解释的电力电子逆变器 10相同的方式去动作。图16表示ECS12即通过同步产生器33在网 格形成模式D中动作的电力产生单元1的一般控制,在该同步产生器 33的控制下实现新的下垂控制。产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16的阻抗之 间的关系实现到新的下垂控制单元36中。其输出值部分地提供给控制 同步产生器33的激励场绕组的第一常规控制单元30,并部分地提供 给控制ECS12的值的第二常规控制单元31,该ECS12例如为直接 与同步产生器33的转子机械连接的涡轮35。

在网格支持模式E的情况下,从控制的观点看,在具有电感行为 的传送网络中,有功功率P与系统频率f有关。无功功率Q与电压V 有关。这导致可被写为以下形式的常规电力系统(网格支持情况E) 的基本常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下垂控制:

(Pref,i-Pi)=1Kf,i·(fref-fi)---Eq.29

(Qref,i-Qi)=1KV,i·(Vref,i-Vi)---Eq.30

关于动态系统描述,在式29和式30中,fref是基准频率,fi是产生单 元i的结点中的实际的系统频率。Kf,i是产生单元i的频率下垂因子。 Pref,i是产生单元i的基准有功功率。Pi是产生单元i的有功功率输出。 Vref,i是产生单元i的基准电压。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KV,i是产生单 元i的电压下垂因子。Qref,i是产生单元i的基准无功功率。Qi是产生 单元i的无功功率输出。图16所示的旋转频率ωref等于2πfref。只有 该基准值ωref被提供给控制单元31,并且,只有基准电压Vref作为基 准值被提供给控制单元30。

图17表示常规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下垂控制关系。但是,如提 到的那样,常规的下垂功能当被应用于MV和LV网络中时不能被有 效地使用。对网格支持模式中的电力电子逆变器和同步产生器,还需 要新的下垂控制。

当网格阻抗的实部和虚部之间的关系改变时,这导致频率fi(电 压角δ)与有功功率Pi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压大小Vi和无功功率Qi之间 的关系的变化。为了描述有功功率Pi、无功功率Qi与频率fi和电压 Vi的关系,可以使用平面的旋转变换以通过数学的方式解释,参见图 18,该数学方式表示两个不同的基准框架,即,P′Q′坐标系和PQ坐 标系。PQ坐标面在未旋转的P′Q′坐标系中逆时针旋转角度必须考 虑未旋转P′Q′坐标系中的δ′值和V′值相对于旋转的PQ坐标系中的δ 值和V值的位置。δ′和V′可通过以下的一般形式被写为旋转角电 压角δ和电压V的函数:

在式31和式32中,在PQ旋转坐标面中陈述电压角δ和电压V, 而在P′Q′未旋转坐标面中陈述新的电压角δ′和新的电压V′。对于动态 电力和负载共享,各单元的网格结点的阻抗之间的关系可实现到下垂 控制中。可基于旋转变换调整式29和式30中的网格支持模式E中的 常规的下垂控制,以得到与网格阻抗的变化有关的新的下垂控制。旋 转坐标系关于产生单元i的未旋转坐标系的新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下垂控制(网格支持情况)可一般重写为:

(Pref,i-Pi)=1Kf,i·(fref-f,i)---Eq.33

(Qref,i-Qi)=1KV,i·(Vref-V,i)---Eq.34

关于动态系统描述,在式33和式34中,Pref,i是产生单元i的基准有 功功率,Pi是产生单元i的网格结点中的有功功率输出。Kf,i是产生单 元i的频率下垂因子。Qref,i是产生单元i的基准无功功率。Qi是产生 单元i的无功功率输出。K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下垂因子。f′ref和V′ref,i分别是关于未旋转的坐标系从旋转面投影的产生单元i的基准频率和 电压。f′i和V′i分别是关于未旋转坐标系从旋转面投影的产生单元i的 频率和电压。

关于式33和式34,代表δ′的f′和V′在未旋转的坐标系中被陈述, 可关于旋转角电压角δ和电压V被导出如下。

为了关于δ和V导出δ′,如图19所示的那样采用变量δ1和δ2。 旋转PQ坐标系中的电压角的一般式可表达为:

δ1=δ-δ2      Eq.35

这里,如图19所示,这导致:

式36乘以得到:

式37除以这导致:

为了关于δ和V导出V′,如图20所示的那样采用变量V1和V2。旋 转PQ坐标系中的无功功率的一般式可表达如下:

V′=V1+V2       Eq.39

这里,如图20所示,且这导致:

因此,新的电压角δ′和电压V′也可通过基于式38和式40的旋转变换 矩阵修改如下:

将式22和式23代入旋转矩阵(式41)中导致一般的关系:

δV=X|Z|-R|Z|R|Z|X|Z|δV---Eq.42

该矩阵式42描述了关于单个电力单元的网格结点的阻抗Z的电 压角δ和电压V之间的关系。对于电感和电阻本质,考虑与产生单元 的网格结点的栅极阻抗Z有关的电阻R和电抗X:导致电压角δ和电 压V之间的一般关系:

δ=(X|Z|)δ-(R|Z|)V---Eq.43

V=(R|Z|)δ+(X|Z|)V---Eq.44

如式33和式34所示,各单元i的网格结点的阻抗Zi之间的关系 可实现到负载共享的下垂控制中。如式42所示,在运行系统行为中, 电压角δ与网格的频率f有关。这意味着,电压角δ的变化可只受频率 f变化影响。因此,组合式33、式34、式43和式44,网格支持模式 中的产生单元i的新的有功功率下垂控制可通过数学式描述为:

(Pref,i-Pi)=1Kf,i·(fref-fi)=1Kf,i·(((Xi|Zi|)fref-(Ri|Zi|)Vref,i)-((Xi|Zi|)fi-(Ri|Zi|)Vi))=1Kf,i·((Xi|Zi|)fref-(Xi|Zi|)fi-(Ri|Zi|)Vref,i+(Ri|Zi|)Vi)=1Kf,i·(Xi|Zi|)(fref-fi)-1Kf,i·(Ri|Zi|)(Vref,i-Vi)

                                   式(Eq.)45

并且,网格支持模式中的产生单元i的新的无功功率下垂控制可 通过数学式被描述为:

(Qref,i-Qi)=1KV,i·(Vref,i-Vi)=1KV,i·(((Ri|Zi|)fref+(Xi|Zi|)Vref,i)-((Ri|Zi|)fi+(Xi|Zi|)Vi))=1KV,i·((Ri|Zi|)fref-(Ri|Zi|)fi+(Xi|Zi|)Vref,i-(Xi|Zi|)Vi)=1KV,i·(Ri|Zi|)(fref-fi)+1KV,i·(Xi|Zi|)(Vref,i-Vi)---Eq.46

关于动态系统描述,在式45和式46中,fref是基准频率,例如,为50Hz 或60Hz,f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实际的系统频率。Kf,i是产生单元 i的频率下垂因子。Pref,i是产生单元i应提供的基准有功功率。Pi是产 生单元i的实际有功功率输出。Vref,i是产生单元i应提供的基准电压。 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KV,i是产生单元i的电压下垂因子。Qref,i是产 生单元i应提供的基准无功功率。Qi是产生单元i的无功功率输出。 R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电阻。X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电抗。 |Zi|是产生单元i的结点中的阻抗的大小。基于式45和式46的新下 垂控制可构建为图21所示的网格支持模式的新下垂控制的控制结构 图。分别如图22和图23所示,图21中的该新下垂控制可实现到可实 现到图6中的控制单元36中的产生单元i(电力电气逆变器和同步产 生器)的网格支持模式E的一般控制策略中。

图21对电力产生单元1的控制分别通过使用电阻Ri与阻抗大小 |Zi|之间的关系/商、以及电抗Xi与阻抗大小|Zi|的关系/商来表示新有 功功率下垂控制和新无功功率下垂控制的方法步骤。可以看出,例如, 通过电压的情况下的直接测量,以及/或者,只要考虑频率,通过测量 网格结点16处的电压或电流流动并从该电压或电流计算频率,确定单 元1的实际系统频率fi及其实际电压Vi。给出基准频率fref和基准电压 Vref,i。根据图6,这些基准值fref和Vref,i以及测量或计算的实际频率和 电压值fi和Vi是新控制单元36的输入值。

从这些值,计算电力产生单元1的实际频率fi与给定基准频率fref之间的频率差Δfi以及电力产生单元1的输出端子处的实际电压Vi与给 定基准电压Vref,i之间的电压差ΔVi。然后,使用电阻Ri与阻抗大小|Zi| 的第一商Ri/|Zi|以及电抗Xi与阻抗大小|Zi|的第二商Xi/|Zi|,以计算 四个积。可在需要各商值的阶段或者事先在前面的步骤中执行第一商 和第二商的计算,使得值可在后面用于进行的步骤中。然后计算频率 差Δfi、第二商Xi/|Zi|和等于逆转的给定频率下垂因子Kf,i的给定有功 功率下垂因子1/Kf,i的第一有功功率积ΔPi,f。并且,计算电压差ΔVi、 第一商Ri/|Zi|和有功功率下垂因子(1/Kf,i)的第二有功功率积ΔPi,V, 频率差Δfi、第一商Ri/|Zi|和等于逆转的给定电压下垂因子Kf,i的给定 无功功率下垂因子1/KV,i的第一无功功率积ΔQi,f。最后,计算电压差 ΔVi、第二商Xi/|Zi|和无功功率下垂因子1/KV,i的第二无功功率积ΔQi,V。 四个积ΔPi,f、ΔPi,V、ΔQi,f和ΔQi,V被提供给控制电力产生单元1的有功 功率Pi和无功功率Qi输出的控制单元30。

然后,计算第一有功功率积ΔPi,f与负的第二有功功率积ΔPi,V的和 以得到有功功率校正项ΔPi,f-ΔPi,V,该有功功率校正项ΔPi,f-ΔPi,V被添加 到有功功率Pi的反馈控制的误差Pref,i-Pi。可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新 的控制单元40或控制单元30内完成这一点。并且,计算第一无功功 率积ΔQi,f与第二无功功率积ΔQi,V的和以得到无功功率校正项 ΔQi,f+ΔQi,V,该无功功率校正项ΔQi,f+ΔQi,V被添加到无功功率Qi的反 馈控制的误差Qref,i-Qi。也可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新的控制单元40 或控制单元30内完成这一点。如图6所示,有功功率Pref,i和无功功 率Qref,i的给定的基准值被提供给该控制单元30以执行频率和电压反 馈控制。并且,测量的实际电压VG和电流IG被输入到控制单元30, 该控制单元30从这些参数计算电力产生单元1的实际有功功率Pi和 无功功率Qi

重新返回图21,从负的实际有功功率Pi、基准有功功率Pref,i和有 功功率校正项ΔPi,f-ΔPi,V计算和(sum)形成作为有功功率Pi的反馈控 制的基础的新的有功功率误差ΔPi′。并且,从负的实际无功功率Qi、 基准无功功率Qref,i和无功功率校正项ΔQi,f+ΔQi,V计算和(sum)形成 作为无功功率的反馈控制的基础的新的无功功率误差ΔQi′。

图22表示在网格支持模式E中通过在新的下垂控制单元36中实 现的新的下垂控制操作逆变器10的系统的一般控制。对新的下垂控制 考虑产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16的阻抗Zi之间的关系。这里,直接测量 有功功率Pi和无功功率Qi。它们的值是控制单元30的输入值。当产 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16的阻抗Zi改变时,这将导致产生单元1的频率 fi、有功功率Pi、电压的大小Vi和无功功率Qi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例 如,在电感本质(传送网络)的情况下,电抗Xi的值远大于电阻Ri(Xi>>Ri)。因此,无功功率Qi与系统频率fi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功功 率Pi与实际电压Vi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忽略。另一方面,在电阻本质(分 布网络)的情况下,电抗Xi的值远小于电阻Ri(Xi<<Ri)。因此,有 功功率Pi与系统频率fi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功功率Qi与实际电压Vi之 间的关系可以被忽略。

总之,可以使用该新的下垂控制策略,并将其实现到电力系统的 电感和电阻本质中。这是由于对电力的动态控制和共享/平衡考虑产生 单元1的网格结点16的阻抗Zi

类似地,实现到同步产生器33中的新的下垂控制以与图22中的 电力电子逆变器10相同的方式动作。图23表示在网格支持模式E中 通过包含由涡轮35驱动的同步产生器33的ECS12动作的电力产生 单元1的一般控制,电力产生单元1由控制同步产生器33的激励场绕 组的第一控制单元30、对控制驱动同步产生器33的转子的涡轮轴的 旋转频率ωi的至少一个阀进行控制的第二控制单元31、以及包含向第 一和第二控制单元30、31传输校正值的新的自适应网格阻抗下垂控制 (AGIDC)40的第三控制单元36控制。产生单元6的网格结点16 的阻抗Zi之间的关系被实现到新的下垂控制单元36、40中。

第一控制单元30控制同步产生器33的无功功率输出。测量的实 际无功功率Qi是输入值以及第三积ΔQi,f和第四积ΔQi,V。第二控制单元 31控制同步产生器33的有功功率输出。测量的实际有功功率Pi是输 入值以及第一积ΔPi,f和第二积ΔPi,V

在ECS从动馈送模式A(网格并行模式C)中的逆变器的情况下, 从控制的观点看,在具有电感行为的传送网络中,有功功率P与系统 频率有关。无功功率Q与电压有关。与网格支持情况E类似,这将导 致常规的电力系统的基本的常规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下垂控制。因 此,提出的开发的一般AGIDC当与用于网格支持模式E中的栅极阻 抗测量组合时也可被应用于网格并行模式C中。ECS从动馈送模式A (网格并行模式C)中的逆变器10需要来自网格侧的无功功率共享控 制和来自ECS侧的有功功率控制。由于提出的开发的AGIDC是一般 的且可调整的,因此图21中的新的下垂控制可实现到图24所示的产 生单元1(电力电子逆变器)的网格并行模式C的一般控制策略中。 对于网格并行情况C的同步产生器的新的下垂控制,有功功率控制也 与ECS12侧有关。

并且,对于将来的电力系统的进一步的要求,提出的AGIDC可 对于所有馈送的模式通过附加的选择功能37、39被扩展。这种附加的 选择功能可以是非线性的功能、死区功能或饱和功能,比如可限制或 过滤、特别是忽视或以不同的方式加权复杂坐标面中的某个区域的滞 后或带隙功能。图25表示具有用于有功功率控制的附加选择功能37 和用于产生单元1(电力电子逆变器或同步产生器)的无功功率控制 的附加选择功能39的网格形成模式D中的新的下垂控制图。图26表 示具有用于频率控制的附加选择功能41和用于产生单元1(电力电子 逆变器或同步产生器)的电压控制的附加选择功能43的网格支持模式 E和网格并行模式C的新的下垂控制图。

总之,提出的新型控制(与栅极阻抗测量组合的一般的AGIDC) 是可对任何电压电平EHV、HV、MV或LV中的电力产生单元使用 和实现的共享和电力平衡控制。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新型控制方法考虑 各产生单元1的网格结点16的单个阻抗Zi。这意味着,对于各单个电 力产生单元之间的自适应电力共享和平衡,考虑通过未知的线、负载 变化和扰动导致的测量网格点16处的电流Ii和电压Vi的变化。提出 的用于分散电源系统1的一般“AGIDC”提供以兼容共存的方式将分 散和集中电源系统放在一起的机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