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

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步骤如下:石莼的采集和暂养;刺参池塘改造;石莼接种;日常管理。本发明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简便、绿色环保、成本低、管理方便、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10879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大连海洋大学;殷旭旺;

    申请/专利号CN201410364588.9

  • 申请日2014-07-29

  • 分类号C02F3/32(20060101);A01G3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21220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曲宝威

  • 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黄河路21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05: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2F3/32 授权公告日:20160120 终止日期:20190729 申请日:201407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1-20

    授权

    授权

  • 2014-11-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2F3/32 申请日:201407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0-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控池塘敌害藻生长的方法,尤其是一种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刺参养殖产业的兴起,高投饵量、高投苗量的刺参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很快,但由于这种养殖模式自身的缺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养殖池塘有机物的负荷过大,以及营养盐比例失衡,从而造成了敌害刚毛藻和浒苔的爆发,进而造成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病害泛滥等严重问题。并且在不同的规模(30~100亩)和类型(港圈、围堰、土池)的刺参养殖池塘,普遍出现爆发刚毛藻和浒苔的现象,给养殖户带来具大经济损失,刚毛藻和浒苔爆发严重的池塘甚至会绝产。

目前,唯一防控的方法就是向池塘大量投放用于防治刚毛藻和浒苔的化学除草剂。但所用除草剂对养殖刺参、池塘水环境以及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用药量过度会导致刺参个体中毒死亡,用药量较少时也会使得药物在刺参体内蓄积和残留,影响刺参体内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最终导致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此外,除草药物排入周围海域后还会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丧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简便、绿色环保、成本低、管理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步骤如下:

⑴、石莼的采集和暂养

于海水退潮时段,采集石莼并在室内池中暂养,暂养密度为20-30 kg/m3,水温为10-18℃,盐度为25-35‰,光照为3500-5000lx,每天全池换水1次;

⑵、刺参池塘改造

接种石莼前,在刺参养殖池塘的周边投放石石礁,作为石莼生长的附着基,单个石礁的体积在0.1~0.2 m3之间,投放量为每平方米池底投放0.5 m3左右的石礁;

⑶、石莼接种

于早春刺参养殖池塘冰融化后晴天无风的条件下接种石莼,接种时将暂养的新鲜石莼藻体剪切为0.01~0.03 m2的片状,沿池塘周边均匀铺设到石礁表面,接种密度按池塘底面积计算为0.05~0.1 kg石莼/m2

接种时,刺参养殖池塘中已经大量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需将刚毛藻和/或浒苔人工捞除,石莼接种密度按池塘底面积计算为0.3~0.5 kg石莼/m2

⑷、日常管理 

石莼接种成活并形成大规模种群后,将其密度控制在0.5~1 kg石莼/m2以下,按池塘底面积计算,期间刺参养殖池塘每2周进行一次石莼采收工作,用网耙将石莼群体上部老化的藻体采收,而保留根部新鲜的藻体用于后续生长;

冬季池塘封冰前,进行一次全池的石莼采收工作,此时需要将采收后的石莼密度控制在0.05~0.1 kg石莼/m2以下,按池塘底面积计算; 

次年春季池塘冰融化后,再进行一次全池的石莼采收工作,将整个冬季生长出且老化的石莼藻体采收,保留根部新鲜的藻体用于后续的生长。

本发明用石莼防控刺参养殖池塘爆发刚毛藻和/或浒苔的方法,使刺参养殖池塘不用任何化学药物除敌害藻,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养殖环境和周边海域的环境污染,并且消除了刺参体内的药物残留,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无公害刺参健康养殖的目标。

本发明的方法,效果明显,优势突出,工具藻石莼对刚毛藻和浒苔的防治效果极佳,大规模形成石莼种群的刺参养殖池塘不会爆发刚毛藻和浒苔。

具本实验数据如下:

(1)大连旅顺刺参养殖池塘,规模50亩,池塘类型为土池。于4月份接种石莼。2个月后对接种石莼的池塘和不接种的对照池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接种石莼的池塘刚毛藻和浒苔含量低于0.1g /m2,水体氨氮含量为0.005mg/L;而不接种石莼的3个对照池塘,刚毛藻和浒苔含量为0.1~0.3 kg /m2,水体氨氮含量为0.032~0.057mg/L。可见,接种石莼并使其大量生长后,可有效抑制刚毛藻和浒苔在池塘中的爆发,且水环境质量得以大大改善。9月份采捕刺参,接种石莼的池塘刺参亩产为105公斤,而不接种的对照池塘刺参亩产仅为45~60公斤。

(2)大连金州刺参养殖池塘,规模50亩,池塘类型为海边围堰。于4月份接种石莼。3个月后对接种石莼的池塘和不接种的对照池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接种石莼的池塘未见到刚毛藻和浒苔,水体氨氮含量为0.015mg/L;而不接种石莼的3个对照池塘,刚毛藻和浒苔含量为0.25~0.45 kg /m2,水体氨氮含量为0.052~0.087mg/L。同样可见,接种石莼并使其大量生长后,可有效抑制刚毛藻和浒苔在池塘中的爆发,且水环境质量得以大大改善。9月份采捕刺参,接种石莼的池塘刺参亩产为135公斤,而不接种的对照池塘刺参亩产仅为35~50公斤。 

(3)大连庄河刺参养殖池塘,规模100亩,池塘类型为土池。当年4~9月份池塘严重爆发刚毛藻和浒苔,敌害藻平均含量为0.15~0.2 kg /m2。于当年10月份接种石莼,11月底封冰,次年4~5月份接种池塘石莼已经形成规模化种群,且刚毛藻和浒苔含量降低至10 g /m2以下,6~7月份,接种石莼的池塘,已经不见刚毛藻和浒苔。而与接种池塘相比,周边其他几个刺参养殖池塘刚毛藻和浒苔密度仍旧处于较高水平,平均为0.2~0.4 kg /m2

(4)同样是大连庄河刺参养殖池塘,规模100亩,池塘类型为土池。5~6月的两个月内,接种石莼的池塘平均亩产石莼干重50公斤,按照市售价格(2元/公斤),100亩池塘每月因销售石莼而增加的经济收入为2500元,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1、石莼的采集和暂养:于退潮时期,在有礁石潮间大量采集海藻石莼,带回室内置于50~100m3水泥池中暂养,暂养密度为20-30 kg/m3,水温为10-18℃,盐度为25-35‰,光照为3500-5000lx,每天全池换水1次。

2、刺参池塘改造:接种石莼前,需要在池塘的四边投放一定数量的人工石礁,以0.1~0.2 m3的碎石为最佳,投放量为每平方米池底投放0.5 m3左右的碎石。碎石可作为石莼生长的附着基。

3、石莼接种:通常在早春刺参养殖池塘冰融化后即可以接种石莼,接种通常选在晴天无风的条件下进行,接种时将新鲜的大片石莼藻体剪切为0.01~0.03 m2的片状,沿池塘四周均匀铺设到碎石礁表面,接种密度按池塘底面积计算为0.05~0.1 kg石莼/m2。如果接种时,池塘中已经大量爆发刚毛藻和浒苔,则将刚毛藻和浒苔人工捞除后,石莼接种量提高,按池塘底面积计算为0.3~0.5 kg石莼/m2。通常接种后1~2周,石莼即可以在池塘人工石礁上存活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如果首次接种石莼效果不佳,可在接种后的2~3周内补接石莼1~2次,以石莼能在人工石礁表面扎根存活为接种成功的标准。在没有条件大规模铺设人工石头礁的刺参养殖池塘,可将0.01~0.03 m2的片状石莼用棉线捆绑到碎石(或砖瓦)表面,再沿池塘四边投放入池,接种密度同上。

4、日常管理:石莼接种成活并形成大规模种群后,其可在池塘各区域自然生长,但需要将其密度控制在0.5~1 kg石莼/m2以下,按池塘底面积计算,期间刺参养殖池塘可每2周进行一次石莼采收工作,用网耙将石莼群体上部老化的藻体采收,而保留根部新鲜的藻体用于后续生长。冬季池塘封冰前,最后进行一次全池的大范围石莼采收工作,此时需要将采收后的石莼密度控制在0.05~0.1 kg石莼/m2以下,按池塘底面积计算。石莼是广温性种类,低温下仍能存活和繁殖,但池塘封冰后由于水温较低(4度以下),且池底透光率较差(300lx以下),石莼生长缓慢,不会造成过度生长而无法采收的结果。等到次年春季池塘冰融化后,再进行一次全池的大范围石莼采收工作,将整个冬季生长出且老化的石莼藻体采收,保留根部新鲜的藻体用于后续的生长。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刺参养殖池塘利用大型工具海藻防控敌害刚毛藻和浒苔的方法,在不投放任何除草药物的条件下,生态防治海水池塘中的敌害刚毛藻和浒苔。本方法主要选用石莼(Ulva sp.)作为工具藻,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人工接种石莼,使其在池塘大量生长,形成一定规模的海藻种群,通过“生态位竞争”,石莼可大规模竞争池塘中的生存空间(池塘基底)和营养元素(氮、磷、硫等),进而排斥处于相同生态位的刚毛藻和浒苔。本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规模(30~100亩)和类型(港圈、围堰、土池)的刺参养殖池塘,对刚毛藻的防控效果极佳,并且对养殖环境无污染,养殖刺参无药物残留;此外,石莼还可以大量吸收利用池塘中的营养元素(氮、磷、硫等),降低养殖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程度,实现养殖废水无公害排放的目标;定期收获池塘中的石莼,还可加工成水产养殖动物的人工配合饲料,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发明以刺参健康及无公害养殖为目标,以生态防控敌害刚毛藻和浒苔为手段,本发明可大规模用于生产实际,减少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药除草而导致的周边海区环境污染,从而保证了刺参个体的健康生长,提高了刺参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风险,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无公害健康养殖的目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