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

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涉及汽车雷达技术领域,为提高汽车雷达的测试效率和测试精度而发明。所述雷达测试设备,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水平滑轨,所述水平滑轨上可滑动连接有竖直滑轨,所述竖直滑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竖直滑轨沿所述水平滑轨滑动,所述竖直滑轨上设有可被雷达探测到的第一测试体和第二测试体,所述第一测试体与所述竖直滑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测试体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二测试体沿所述竖直滑轨滑动。本发明雷达测试设备用于测试汽车倒车雷达的俯仰角。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90141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22652.2

  • 发明设计人 胡佳玺;刘胜东;康兰英;韩志风;

    申请日2014-03-28

  • 分类号G01S7/40;

  • 代理机构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桦

  • 地址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 入库时间 2024-02-20 00:11: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9-28

    授权

    授权

  • 2014-07-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S7/40 申请日:201403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雷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 俯仰角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倒车雷达也称为驻车雷达,是倒车时或者泊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一般 分为前雷达和后雷达。由于车辆倒车事故带来的死伤和财产损失逐年增加, 使人们更倾向于采用技术辅助手段来预防事故的发生,由此促进了机动车雷 达的发展。这些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与不断下滑的机动车雷达的成本之间的 成本收益比,充分说明了倒车雷达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 来说,雷达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另一大特色,它是潜在的收入来源和竞争优 势。而且法规部门和公共部门也有可能要求提升汽车的安全性。从驾驶员的 角度而言,雷达能以声音或者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驾驶员周围障碍物的情 况,解除了驾驶员泊车、倒车和起动车辆时前后左右探视所引起的困扰,并 帮助驾驶员扫除了视野死角和视线模糊的缺陷,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而雷达的探测范围(包含探测距离,探测水平开合角和垂直俯仰角)是 否满足产品技术要求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危险范围内不报警或者安全范围内 频频出现误报警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目前在实车上测试雷达探测距离和水平开合角均采用手持PVC管感应测 试的方法,而俯仰角由于需垂直移动PVC管测试的原因,测试者操控PVC 管感应测试不易操作,操作误差和测量读数误差相对较大,使得雷达俯仰角 数值测试不够精确,严重影响了雷达功能实现的正确性,同时由于需要反复 移动PVC管,劳动强度大,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以 提高汽车雷达的测试效率和测试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水平滑轨,所述水平滑 轨上可滑动连接有竖直滑轨,所述竖直滑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 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竖直滑轨沿所述水平滑轨滑动,所述竖直滑轨上设有可 被待测雷达探测到的第一测试体和第二测试体,所述第一测试体与所述竖直 滑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测试体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可 驱动所述第二测试体沿所述竖直滑轨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试体和第二测试体均为PVC管,且所述第一测试 体与所述竖直滑轨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测试体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水平 滑轨垂直。

进一步地,还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器和通讯模块,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 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通讯模块可与车载自动诊断系统 连接。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为16位单片机,所述通讯模块为CAN(控制器局域 网络)通信板卡,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为带有位置检测反馈 功能的交流伺服电机。

进一步地,还包括显示输出装置,所述显示输出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红外测距仪,所述红外测距仪设置于所述竖直滑轨上, 且可随所述第二测试体沿所述竖直滑轨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下表面设有多个可调底座,所述支架上表面设有水 平仪,通过调整各所述可调底座的高度可将所述支架调平。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雷达俯仰角测试面坐标系:将待测汽车放置于基准面上,以雷 达表面竖直中心线为Y轴、以Y轴与基准面的交点为坐标原点O、以基准面 上通过所述原点且垂直于雷达表面的直线为X轴,建立雷达俯仰角测试面坐 标系;S2、将所述雷达测试设备的水平滑轨沿X方向设置,将所述雷达测试 设备的竖直滑轨沿Y方向设置,且使所述水平滑轨和竖直滑轨均处于XOY平 面内;S3、确定雷达坐标:测量雷达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H,则可确定雷达 坐标为(0,y0);S4、控制第二驱动装置将第二测试体沿竖直滑轨下降到待 测雷达感应范围以外,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竖直滑轨向靠近雷达侧移动,当 待测雷达感应到第一测试体且待测雷达输出的信号频率由n变为m时停止移 动,测量此时第一测试体距离坐标原点的X方向距离x1;S5、确定雷达俯仰 角下边界点坐标值: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竖直滑轨沿X方向移动,使得第二 测试体距离坐标原点的X方向距离为x1,此时待测雷达感应到第一测试体且 输出的信号频率为n,然后控制第二驱动装置将第二测试体沿竖直滑轨缓慢上 升,当待测雷达感应到第二测试体且待测雷达输出的信号频率由n变为m时 停止上升,测量此时第二测试体距离基准面的高度y1,则可确定雷达俯仰角 下边界点坐标值为(x1,y1);S6、确定雷达俯仰角上边界点坐标值:继续上 升第二测试体,当雷达信号频率由m变为n时停止上升,测量此时第二测试 体距离基准面的高度y2;则可确定雷达俯仰角上边界点坐标值为(x1,y2); S7、通过雷达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值与雷达坐标值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计算 出雷达俯角β:β=arctan(y1-y0/x1);S8、通过雷达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 值与雷达坐标值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雷达仰角α:α=arctan(y2-y0/ x1);S9、计算汽车雷达俯仰角θ:θ=α+β。

进一步地,读取雷达信号频率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在CAN通信板卡中 加载相应车型的DBC(即DataBase Communication,是汽车CAN总线通信协 议)和LDF(即LIN Description File,是汽车LIN总线通信协议)数据库文 件,将CAN通信板卡连接到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的接口后,可以解析和读取相 应车型的雷达感应频率信号。

进一步地,控制竖直导轨和第二测试体移动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通过 雷达测试设备中CAN通信板卡与16位单片机之间的通信,16位单片机可根 据雷达输出的信号频率的变化驱动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竖直滑 轨和第二测试体做相应的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通过驱 动装置带动测试体移动,可同时测量雷达的水平区域边界点和雷达的俯仰角, 测试结果精准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测试雷达俯仰角的过程中由于测试者 手动操控测试体移动,造成的误差大、劳动强度大、测试效率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雷达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雷达测试设备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4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对倒车雷达俯仰角测 试的过程图;

图5为雷达俯仰角计算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 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 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 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 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 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 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 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2,一种雷达测试设备,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上设有水 平滑轨2,水平滑轨2上可滑动连接有竖直滑轨3,竖直滑轨3连接有第一驱 动装置4,第一驱动装置4可驱动竖直滑轨3沿水平滑轨2滑动,竖直滑轨3 上设有可被待测雷达探测到的第一测试体6和第二测试体7,第一测试体6与 竖直滑轨3固定连接,第二测试体7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5 可驱动第二测试体7沿竖直滑轨3滑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设备,通过竖直滑轨3沿水平滑轨2的移 动,可利用第一测试体6检测雷达水平范围内各报警区域的边界点;通过第 二测试体7沿竖直滑轨3的滑动可检测出雷达俯仰角上边界点坐标值和雷达 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值,最后通过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雷达俯仰角。由于在 整个测试过程中均是通过驱动装置来移动测试体的,因此测试结果精准有效 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测试效率。

优选地,为了使雷达响应速度更快,可选用PVC管为测试体进行测试, 并且将第一测试体6与竖直滑轨3平行设置,将第二测试体7沿水平方向设 置且与水平滑轨2垂直。其中,第一测试体6尺寸可选用直径为5cm,长度 为120cm;第二测试体7尺寸可选用直径为5cm,长度为30cm。由于竖直设 置的第一测试体6与竖直滑轨3平行设置,可将第一测试体6与竖直滑轨3 多点固定,因此为了使检测范围更大,可选用长度较长的第一测试体6。而第 二测试体7由于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与水平滑轨2垂直,若选用的长度较长则 不便于固定,可能会导致测试体出现弯曲现象,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为了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所述雷达测试设备还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器 和通讯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 和第二驱动装置5连接,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的运行, 所述通讯模块可与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连接,由此,可实时读取汽车雷达的频 率信息。将控制器和通讯模块连接,可使通讯模块将读取到的汽车雷达的频 率信息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汽车雷达的频率信息进一步控制第一驱 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的运行状态。由此,达到了自动控制的目的,节 省了人力。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为16位单片机,所述通讯模块为CAN(控制器局域 网络)通信板卡,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为带有位置检测反 馈功能的交流伺服电机。其中,16位单片机可以与CAN通信板卡进行通信, 并驱动两个步进电机进行动作,最终通过驱动装置反馈的位移值计算出俯仰 角角度值。第一驱动装置4可选用上海安川电机生产的SGMJV-06ADA21型 号的交流伺服电机,其功率为600w且带编码器位置反馈。第二驱动装置5可 选用上海安川电机生产的SGMJV-02ADA21型号的交流伺服电机,其功率为 200w且带编码器位置反馈,由于驱动竖直导轨滑动时需要的力较大,因此第 一驱动装置4选用的功率大于第二驱动装置5选用的电机的功率。

为了将测试结果更为直观的反映给测试人员,所述雷达测试设备还包括 显示输出装置8,显示输出装置8可以为LCD显示屏,所述显示输出装置8 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可将控制器计算出的俯仰角角度值显示在LCD显示屏上。

为了校准交流伺服电机反馈的位移值,可优选在竖直滑轨3上设置红外 测距仪9,并且将红外测距仪9设置于第二测试体7的支撑架上,使得红外测 距仪9可随所述第二测试体7沿所述竖直滑轨3滑动。由此,可通过红外测 距仪9校准交流伺服电机反馈的位移值,并且在安装第一测试体6时,可调 整第一测试体6的位置并通过红外测距仪9检测,使第一测试体6中线与雷 达中心点重合。

为了便于将雷达测试设备调平,可在支架1下表面设有多个可调底座10, 在支架1上表面设有水平仪11,通过调整各可调底座10的高度可将支架1调 平。具体地,可在支架1上表面设置两个水平仪11,其中一个水平仪沿水平 滑轨2的布置方向设置,另一个水平仪沿第二测试体7的布置方向设置。同 时,在支架1下表面设置四个可调底座10,其中两个可调底座沿水平滑轨2 的布置方向设置,另外两个可调底座沿第二测试体7的布置方向设置。由此, 可将雷达测试设备沿两个方向分别调平,从而实现对整个雷达测试设备的调 平。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雷达俯仰角测试面坐标系:将待测汽车放置于基准面上,以雷 达表面竖直中心线为Y轴、以Y轴与基准面的交点为坐标原点O、以基准面 上通过所述原点且垂直于雷达表面的直线为X轴,建立雷达俯仰角测试面坐 标系;

S2、将所述雷达测试设备的水平滑轨沿X方向设置,将所述雷达测试设 备的竖直滑轨沿Y方向设置,且使所述水平滑轨和竖直滑轨均处于XOY平面 内;

S3、确定雷达坐标:测量雷达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H,则可确定雷达坐 标为(0,y0);

S4、控制第二驱动装置将第二测试体沿竖直滑轨下降到待测雷达感应范 围以外,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竖直滑轨向靠近雷达侧移动,当待测雷达感应 到第一测试体且待测雷达输出的信号频率由n变为m时停止移动,测量此时 第一测试体距离坐标原点的X方向距离x1

S5、确定雷达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值: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竖直滑轨沿X 方向移动,使得第二测试体距离坐标原点的X方向距离为x1,此时待测雷达 感应到第一测试体且输出的信号频率为n,然后控制第二驱动装置将第二测试 体沿竖直滑轨缓慢上升,当待测雷达感应到第二测试体且待测雷达输出的信 号频率由n变为m时停止上升,测量此时第二测试体距离基准面的高度y1, 则可确定雷达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值为(x1,y1);

S6、确定雷达俯仰角上边界点坐标值:继续上升第二测试体,当雷达信 号频率由m变为n时停止上升,测量此时第二测试体距离基准面的高度y2; 则可确定雷达俯仰角上边界点坐标值为(x1,y2);

S7、通过雷达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值与雷达坐标值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计算出雷达俯角β:β=arctan(y1-y0/x1);

S8、通过雷达俯仰角下边界点坐标值与雷达坐标值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计算出雷达仰角α:α=arctan(y2-y0/x1);

S9、计算汽车雷达俯仰角θ:θ=α+β。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法,首先找出雷达水平区 域的任一个边界点,然后通过移动第一测试体和第二测试体,并监测雷达输 出的信号频率的变化,从而分别找出雷达俯仰角上边界点坐标值和雷达俯仰 角下边界点坐标值,最后通过上述两点坐标值与雷达坐标值的三角函数关系 计算得出汽车雷达俯仰角。此方法利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雷达测试设备 进行测试,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均是通过驱动装置来移动测试体的,因此测试 结果精准有效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测试效率。

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误差干扰,可使用上述方在多个不同的水平范围临 界点法进行多次测试,然后取得到的多组汽车雷达俯仰角度值的平均值为最 终的汽车雷达俯仰角度值。

参照图3,为了实现测试的自动化,读取雷达信号频率可通过以下方法实 现:在CAN通信板卡中加载相应车型的DBC(即DataBase Communication, 是汽车CAN总线通信协议)和LDF(即LIN Description File,是汽车LIN 总线通信协议)数据库文件,将CAN通信板卡连接到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的接 口后,可以解析和读取相应车型的雷达感应频率信号。

进一步地,控制竖直导轨和第二测试体移动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通过 雷达测试设备中CAN通信板卡与16位单片机之间的通信,16位单片机可根 据雷达输出的信号频率的变化驱动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竖直滑 轨和第二测试体做相应的移动。由此,可实现测试过程的完全自动化,节省 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

下面举例对上述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①设置好雷达测试设备后,建立坐标系,确定雷达坐标。附图4中雷达 离地高度为64mm,即雷达坐标为(0,64);

②确定雷达红色报警水平区域边界点:将第二测试体沿竖直滑轨下降到 待测雷达感应范围以外,将第一测试体向靠近雷达侧移动,CAN通信板卡监 控实车控制器输出的雷达频率信号由3Hz变为1000Hz时,通知16位单片机 将测试臂停在当前位置,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及伺服电机之前的行程即可计算 出当前坐标值,即为探测到雷达水平区域边界点位置,保存数值。附图4中 第二测试体探测到的雷达红色报警水平区域边界点与原点的距离为35mm,即 在坐标系中(0,0)至(35,0)的范围为红色报警范围,(35,0)为红色 报警范围边界点;

③确定红色报警边界点的俯仰角下边界点:将第一测试体向远离雷达侧 移动,使得第二测试体到达此前记录位置(即②中所确定的横坐标位置), 然后缓慢上升第二测试体,同时第一测试体水平进行微调移动,CAN通信板 卡监控实车控制器输出的雷达频率信号由3Hz变为1000Hz时,通知16位单 片机将第二测试体停在当前位置,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及伺服电机之前的行程 即可计算出当前坐标值,即为探测俯仰角角度范围下边界点位置,并保存数 值,附图4中水平边界点为(35,0),第二测试体探测到的俯仰角下边界点 为(35,50);

④确定红色报警边界点的俯仰角上边界点:将第二测试体继续缓慢上升, 同时第一测试体水平进行微调移动,CAN通信板卡监控实车控制器输出的雷 达频率信号由1000Hz变为3Hz时,通知16位单片机将第二测试体停在当前 位置,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及伺服电机之前的行程即可计算出当前坐标值,即 为探测俯仰角角度范围上边界点位置,并保存数值,附图4中水平边界点为 (35,0),第二测试体探测到的俯仰角下边界为(35,90);

⑤确定雷达黄色报警水平区域边界点:将第二测试体下降到待测雷达感 应范围以外,将第一测试体向靠近雷达侧移动,CAN通信板卡监控实车控制 器输出的雷达频率信号由1.5Hz变为3Hz时,通知16位单片机将第一测试体 停在当前位置,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及伺服电机之前的行程即可计算出当前坐 标值,即为雷达黄色报警水平区域边界点位置,保存数值。附图4中第一测 试体探测到的雷达黄色报警水平区域边界点为80mm,即在坐标系中(35,0) 至(80,0)的范围为黄色报警范围,(80,0)为黄色报警范围边界点;

⑥确定黄色报警边界点的俯仰角下边界点:将第一测试体向远离雷达侧 移动,使第二测试体到达此前记录位置(即⑤中所确定的横坐标位置)后缓 慢上升,同时第一测试体水平进行微调移动,CAN通信板卡监控实车控制器 输出的雷达频率信号由1.5Hz变为3Hz时,通知16位单片机将第二测试体停 在当前位置,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及伺服电机之前的行程即可计算出当前坐标 值,即为探测俯仰角角度范围下边界点位置,保存数值。附图4中水平边界 点为(80,0),第二测试体探测到的俯仰角下边界为(80,32);

⑦确定黄色报警边界点的俯仰角上边界点:第二测试体继续缓慢上升, 同时第一测试体水平进行微调移动,CAN通信板卡监控实车控制器输出的雷 达频率信号由3Hz变为1.5Hz时,通知16位单片机将第二测试体停在当前位 置,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及伺服电机之前的行程即可计算出当前坐标值,即为 探测俯仰角角度范围上边界点位置,保存数值。附图4中水平边界点为(80,0), 第二测试体探测到的俯仰角下边界为(80,101);

⑧以此类推,可得出雷达频率范围由1.5Hz变为0时的绿色报警水平区 域边界点,和俯仰角上、下边界点;附图4中绿色报警水平区域边界点为(120, 0),俯仰角下边界为(120,30),上边界为(120,104);

⑨为了确保测试准确,在三种报警颜色边界点测试俯仰角的同时,加入 了另外四组测试点。即第一测试体分别在横坐标坐标为20mm,50mm,65mm, 100mm处停止后,第二测试体进行上下移动进行俯仰角测试,移动和测试方 法同前述。附图4中第二测试体探测到的各俯仰角下边界点分别为(20,55), (50,47),(65,40),(100,30),俯仰角上边界点分别为(20,86), (50,95),(65,98),(100,103);

⑩将上述所有测量坐标分别加以数学代号表示,如下表:

根据坐标系和三角函数相关知识,上述七组坐标值分别与雷达坐标进行 计算均可得出俯仰角度值。下面以第二组测量值(即a3和b3)举例说明:

参照图5,图5为雷达俯仰角计算原理示意图,在α3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中,α3的对边长度为b3与a1的纵坐标之差,即为y32-y1;α3的直角邻边长 度为b3的横坐标,即为x3;在β3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β3直角对边长度为 a1与a3纵坐标之差,即为y1-y31;β3直角邻边长度为b3横坐标,即为x3

由三角函数知识得知,tanα3=y32-y1/x3,即可通过arctanα3得出α3角 度值;

同理tanβ3=y1-y31/x3,即可通过arctanβ3得出β3角度值;

最终由该组测试坐标计算出的俯仰角为θ333

以此类推,可以由其他组的测量数据得出相应的俯仰角θ1~θ7,而此雷 达的最终俯仰角则为该七组的俯仰角度值的平均值,即:

θ=(θ1234567)/7

最终16位单片机将计算出的俯仰角保存并传输给LCD显示屏,通过LCD 屏将角度显示出来并同时生成文本文档进行导出。

对于本发明中涉及到的通讯模块型号及类型、红外测距仪位置、可调支 架数量及调节方式、测距模式、XZ方向定位方案等,同领域中的工程技术人 员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例如将16位单片机更换为其他规 格处理器、可调支架数量变为5个、测距方式改为单独使用红外测距仪而不 再使用带有位置检测反馈功能的交流伺服电机、X方向测量方式改为由远离 端逐渐接近的方式,Y方向改为由最高处向下测量,在Z方向增加电机和移 动导轨等等,但在原理不变的情况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设备及汽车雷达俯仰角测试方 法,可用于汽车倒车雷达俯仰角的自动化测试,包含以下优点:

1)测试结果精准有效,解决了之前在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者手动操控 PVC管,造成的各种误差,俯仰角数值测试不准确等诸多缺点;

2)此测试设备为自动化测试,测试期间不需要人为操作,大大节约了时 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此测试设备可以将测试结果直观显示出来并可以生成数据文件进行永 久保存和导出,节约了人工计算时间,方便了数据统计和数据管理,为长久 的产品开发和故障统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 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 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